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法

合集下载

浅谈中考文综史料分析题的解法

浅谈中考文综史料分析题的解法
近年 来 的 中考 文综 历史 试 题很 注 重 史料 的运 用 ,史 料 分 析题 大 量 出现 。该如 何解 答史 料 分析 题 呢?笔 者认 为 应注 意 以下三个 方 面 。 首先 , 读懂 史 料 , 是理 解 、 断 和综 合分 析 的前 提 , 有效 提 要 这 判 是
取信息的关键 。 第一步 , 借鉴语文课 中解读材料的方法 , 粗读文字 , 了 解大意 , 为理解和答题奠定 良好 的基础 。 第二步 , 拓展阅读面, 了解和
选人 因为提 出加 强 两岸 沟通 与 交往 的政 治主 张 , 顺应 了民意 , 选 举 在
中获得 胜 利 ; 台独 ” 力候 选人 由 于阻碍 两 岸 交流与 合 作 , 背 台湾 “ 势 违 人 民意愿 , 选举 中失败 。 在
中 学 政史 地
时 事 二 2 0 0 8年 5月底 , 国 国 民 党 主 席 吴 伯 雄 率 团访 问大 中 陆 他 强调 , 海峡 两岸 同属 中华 民族 , 脉相 连是 任何 人 都抹 杀 不 了 血
掌握 与史 料有 关 的 内容 。 其次 , 理解 、 析史 料 , 要 分 这是解 答 史料 分 析题 最重 要 的部分 。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 生 要 既 以所 学 知 识 为 基 本 依 托 , 不 局 限于 已有 知 学 又
识, 将材 料 置于相 关 历史 背景 之 中 , 真判 断 、 认 分析 材料 。
的。
结合 所 学知 识 , 究回答 下列 问题 : 探 () 1 为什 么说 台湾 自古 以来就是 中国领 土 不可分 割的 一部 分?列
举 两则 史 实说 明。
( ) 史上, 2历 郑成 功 哪 一年 迫使 荷 兰殖 民者 彻 底投 降 、 复 了 台 收

考历史特色题型表格类试题解题技巧·

考历史特色题型表格类试题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特色题型表格类试题解题技巧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曾多次出现以表格作为情景材料命制的试题。

就其类型而言,主要有两种:数字表类试题和文字表类试题。

以高考真题为例简谈此类试题的解法。

一、历年高考真题部分回眸年份数字表类试题文字表类试题宁夏选择题 30天津选择题 19 、21全国Ⅰ 37、材料一(1)39、材料(2)、(4)山东 34、(1)、(2)08年重庆选择题 22广东 26全国Ⅰ 38 材料三北京 37 (2)07年四川 39 材料四山东 29 材料一重庆 39 材料三全国Ⅱ 38 材料一06年北京 37 (1)05年广东 27 材料三二、典型真题例析(一)、数字表类试题(1)、解题思路:A、两头看,项间比: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D、细审题、扣而答: 仔细阅读问题,据问而作答。

(2)、精典例解例题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08天津卷,21)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年份世界总里程欧洲美国1870210 000105 00085 277 1870年欧洲铁路占世界总里程比重大,美国小1880373 000169 000144 000 1880年欧洲铁路占世界总里程比重大,美国小1890617 000224 000269 0001890年美国铁路占世界总里程比重超过欧洲1900790 000284 000320 1331900年美国铁路占世界总里程比重超过欧洲世界总里程数欧洲里程数美国里程数不断增加不断增加迅速增加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A、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B、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C、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D、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剖析:由两头看可知:此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表,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历史材料题方法初探

历史材料题方法初探
补充:做材料题切记(1)材料与课本兼顾;要有通史概念和善于找出关键词 (2)序号化、清晰化、点多面广
练习——济南2014高三期末测试39题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 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 ……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 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01年增 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5% 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 其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1、内涵:(1)强调节俭;(2)注重农业生产;(3)讲求宽容、仁义 因素:政治: 材料二 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 经济:小农经济 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 思想:儒家思想 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 方面。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家训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6分) 原因:政治:君主专制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思想:理学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 因。(7分)
下期预见:
观点类材料分析题的解法
与技巧(二)
方法初探:
依据材料回答: 材料绝对第一位,教材辅助理解或适当补充
1、材料易懂,要点好分析————找材料回答(适当变通)

关于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大全

关于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大全

关于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大全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一.历史试卷答题技巧历史主观题方法指导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二.解题技巧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做历史材料题--揣摩命题意图

做历史材料题--揣摩命题意图

揣摩命题意图──学生审题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中,常常看到有些同学答题时写了很多,但答非所问,得分很低。

如何改变这种劳而无功的现象呢?揣摩命题意图是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所谓揣摩命题意图,就是审题时思考命题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想考哪个知识点,检测哪种能力?笔者给同学们提这样的建议,依据在于命题是有规则的。

一般来说,命题老师总是先想妥了考什么(即命题的内容),如哪个知识点何种能力,然后才来考虑怎么考(即命题的形式),如题目的形式、材料的选择、设问的角度等等,所以如果一个命题是成熟的话,命题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都是服务于命题意图的,通过命题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推知命题的意图。

学生审题、答题的过程,说到底是命题的逆过程,学生首先看到的是题目的内容和形式,然后根据题目的内容形式确定答题的内容,答题的内容只有与命题的意图重合才有可能得分。

如果你能看到题目首先想到命题老师出题的意图,那么关于这道题目的落脚点(哪本书上哪个知识点)你就找到了,这样一来,你的答题内容就不可能偏离太多,你也就不会失分太多。

不妨来看一道题目。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试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观点。

从题目形式看,这是一道观点评述题,题目所选材料涉及两个观点:(1)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2)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乍一看题目,我们也许会觉得无从下手,但是如果琢磨一下命题老师的意图,不难想到,设臵这样的材料和设问方式,老师想考两个知识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和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检测学生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和解决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是非意识和反对侵略战争捍卫民族利益的责任意识。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有哪些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有哪些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有哪些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一、抓住材料的主旨,首先就要找到题设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历史的材料分析题往往篇幅很长,信息量大,并且有时候会引用古籍中的句子,学生读起来困难,容易抓不住重点。

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题设和材料中学会抓住关键的词句,并且用笔勾画出来,从而快速把握出题者的出题思路。

以2014年高考文综北京卷为例,第37题的材料二给出了四幅世界主要贸易路线时代变迁图,要求学生以世界洲际贸易发展为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该题考查得十分灵活,一些学生看到后会不知从何下笔。

事实上,学生可以用笔圈出图示的历史时期,是在公元1400年以后,然后看图名的变化,如,图18的图名多了“航海”和“铁路”两个词,图19则多了“电子商务”和“网购”两个词,据此,学生就可以把贸易手段的多样化趋势作为答题的一个点。

二、答题要规范化,注意分点答题,并要有必要的提示许多学生的思路很开阔,答题字数很多,而且有史实有论据,思路也比较正确,但答题不规范,习惯用“一段式”的答法,这让许多老师在阅卷时不容易找出重点,得分也就不高。

因此,规范的答题对于文科生来说尤为重要。

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分点答题,并且在一题多问的主观题中,要求学生写出必要的提示语,如原因、意义、影响等,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将答案呈现出来。

三、字数答得多不如要点分得全因为高考文综判卷往往是采点给分,只要学生能够想到这一点,并且史实正确、论点合理而且有必要的说明,那么判卷老师会合理给分。

倘若学生没有想到这一点,即便是把其中一点说得再全面、再详细也没有办法得高分。

因此,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开阔学生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在答题中,让他们学会多列几个点,简明扼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免在高考中造成时间不够用。

有哪些实用的高考历史答题技巧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初中历史解题技巧

初中历史解题技巧

三 排序型选择题。 (1)特点:即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 出正确的顺序。 例题:下列远古居民出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北京人②半坡原始居民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炎黄联盟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②④ (2)解法: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 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 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四 比较型选择题。 (1)特点: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 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 例题: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A.摆脱了经济危机 B.恢复了国家经济 C.巩固了民主政权 D.巩固了工农联盟 (2)解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 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2)解法:程度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有:
①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 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 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 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 问题。 ②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 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 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理论。 做好程度型选择题不仅应掌握上述方法,在平时复习时还要注意对教 材中隐性问题的挖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历史理论的学习,并将史 论结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辨能力。
②表格型材料选择题 例题:读下表: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 降情况表

历史题目的分类和解法

历史题目的分类和解法

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和解法1.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往往从经济角度)、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必须先把否定词标出来,做出选择后,然后再回到否定词。

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类题最佳方法:排除法。

另外,带有绝对性词语的选项往往是该类试题的答案。

4.推理选择题→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

高考历史开放题解题思路和方法04历史短文类【题型觉醒】2024年高考历史题型解法复习

高考历史开放题解题思路和方法04历史短文类【题型觉醒】2024年高考历史题型解法复习
素养
04 历史短文类
(2023山东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
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①在《广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 第三步:定角度、结合所学写短文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密切联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
【典题例证】
04 历史短文类
参考示例:
《工人新村》赏析
《工人新村》是1952年由孙佳桐、何正慈所作的宣传画。该宣传画以写实的风格,描画了一幅新中国成立
后,人民生活出现翻天覆地巨变的工人新村新画卷。(总—背景)
在画卷中,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远处工厂里的红旗高高飘扬,近处人人面
【解题流程】
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 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
第一步:审清设问 明答题指向
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②: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
历史短文
接物坚持“五讲四美”③;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
际工作经验;
以“深圳·窗口”为题 、中国现代史(时空限定)
(2) 经济生活类信息:工厂、自来水、自行车、电灯、
生产模范锦旗、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
(3)政治寓意类信息:红旗、向日葵、鸽子、报纸等;
(4)场景主题类信息: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
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等。
图5 《工人新村》(1952年,孙佳桐 何正慈作)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历史中考中的材料解析题是必考题型。

这类题目的考查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掌握这类题型的解法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其答题技巧。

一、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找出材料关键信息一)阅读顺序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许多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

我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

我的主张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目的性。

读材料是为了解好材料题所设的问题。

如果没有阅读材料前的了解设问,阅读材料时就难免盲然。

读完材料后就会感觉“读了材料仅仅是读了材料,此外一无所获”。

盲然后再读设问,了解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又不得不重新阅读材料。

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不要在无形当中浪费它,特别是在考试当中。

二)阅读目的先读问题再读材料,是为了更好地读懂材料,更是为了更好地解答题目设问。

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

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

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

阅读材料一般是精读,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

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些提示。

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找出与材料解析题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用笔勾划出来。

三)三大类材料的预期阅读效果作为入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译文”材料。

这三大类材料中,现代文材料出现的概率最大,其它两类出现的几率并不太大。

1)现代文材料。

该类型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切入点,划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资料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整理

资料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整理

一、口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解析:在做资料分析(主要指文字类的)、短文章阅读和申论时我都是先看问题再看资料,带着第一道题读材料,能做了立即停止阅读,答题;在停止阅读处做好标记,以便接着读,答完第一题后再带着第二题接着读;依此类推。

好处有三:1.针对性强,准确率高;2.有时很多材料的段落根本用不上,可以节省时间;3.完全符合“应试”的思维。

(二)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具体到资料分析上我们举例说明:(以06年国考原题为例)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975.5亿元,比上年增加159.3亿元,增长19.5%,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

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6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6%;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9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为10.5%。

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1.2003年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为( )。

A.24387.5亿元 B.5002.6亿元 C.3979.6亿元 D.816.3亿元2.2003年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之比约为( )。

A.1:6.87 B.6.87:1 C.1:2.37 D.2.37:13.与2002年相比,2003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绝对增长量最大的执行部门是( )。

A.各类企业 B.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 C.高等学校 D.无法得知4.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约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 )。

历史材料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答题技巧历史材料答题技巧篇一: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历史材料解题技巧第一步看题目1、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划出来)一定(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

(2)答题有何要求(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如“有何变化”即从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实事求是,根据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工业革命”就想到“教育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看到“污染”就想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看到“闭关锁国”“西方”就想到“坚持开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如“评价”(或影响),要注意一分为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

▲如“归纳”,基本上就是分段概括材料的含义。

注意标好点子。

第二步是看材料1、带着问题,明确方向,提取有效信息。

(在材料中把涉及到的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勾画出来,组织答案的时候有可能要用到。

)2、运用历史观点,联系史实,站在历史高度读懂材料。

3、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注意句号、分号、省略号。

每一个句号、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往往就是一个得分点。

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

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4、注意材料前提示语或引文出处。

2022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2022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2022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在历史考试中,我们发现历史材料分析题中常见材料类型有哪些?答题技巧是什么?文字材料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

做历史材料解析题有三种环节,分别是读、找、答。

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答题前要写出简单的题纲。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审题①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

第一遍粗读,游览,了解大意。

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②审读设问,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

a.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须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

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他修饰成分。

b.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

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

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得有效信息的捷径。

c.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找联系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①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

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

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②找出材料与教材的连接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联系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做历史题材料题的方法分析

做历史题材料题的方法分析

做历史题材料题的方法分析在历史考试中材料解析题为必考题型。

材料解析题的题目考查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扩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掌握这类题型的解法非常重要。

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做历史题材料题的方法分析常见的材料类型1.文字材料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

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

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

二是文字作品类。

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

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

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

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

3.图片材料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

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

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

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

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读材料、链接、答题。

1.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2.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

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历史考试题型及解题方法

历史考试题型及解题方法

历史考试题型及解题方法一、选择题1.“三段式”选择题“三段式”选择题是对题支与所列内容按题干要求归类和题支所列内容按时间或空间顺序一次选择。

这种题型较之于“两段式”选择题来说,更简单,难度更小,更易得分。

其理由:第一,无论题目所给内容有四项[①、②、③、④]或是六项,但它仅有A、B、C、D四种变化,而每一变化绝对超不出题支所列范围,其排列与组合极为有限。

第二,无论按题目要求题支有几项正确,或顺序应为何种排列,但考生在题中总能知道四个或六个中的1——2项,那么解题就不难了。

其方法如下:(1)组合选择题组合选择题是指选项有若干“部件”组合而成的选择题。

下列就是一个组合选择题,经过分析,就可断定:选项只要含③就不合题意。

例:秦汉时期在秦岭以北修建的水利工程有:①郑国渠②长城③灵渠④六辅渠⑤白渠选项有: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④⑤这个题目的第一行是题干,它提出的限制有秦汉时期,提出工程修建时间须在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之间,排斥掉郑国渠秦岭以北是指地点,排斥掉灵渠水利工程指属性,排除掉长城。

做选择题首先要注意题干,对题干所提供的每一个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忽略一点就会造成错误。

解此类题时:①若在题支项中已能知其中某项(“X”)为错误。

因此,凡含X 项的备选答案绝对错。

不含X项的可能正确。

②若在题支中,同时知X为“×”、Y为“√”。

因此,知X为“×”的结论如前法;知Y为“√”,则可知含Y可能是“√”,不含Y绝对是“×”。

掌握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第一,即能在只知1—2项时也可以找出正确答案,从而避免了一些学生对所给四项或六项中部分未掌握而失分。

第二,即使在做题时一两步不能直接推出正确项,也可避免过题中最难判断的难项。

(2)排列选择题例1:下列史实,先后顺序应该是:①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重新统一朝鲜半岛②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③日本“大化改新”开始④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④①③D.④①③②例2:①利玛窦②汪大渊③马可波罗④空海A.④③②①B.①②④③C.②③④①D.③②①④做这类题,可用“首定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戒:忽视设问中的限制性条件,粗心大意
每一道试题都有若干个设问,每一个设问都有或多或少的若干个限制性条 件,其目的是使设问的角度、范围指向明确而清晰。因此,审题时切不可粗 糙马虎、粗心大意,不然就会答非所问、南辕北辙。
[例4]材料:1997年7月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 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誉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亊不忘,后亊乊师”的警世乊钟, 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设问]材 料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幵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敲响“155声警世钟”,这样的安排与中国 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亊件有关?请指出该亊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迚程中的地位。 [答案]考生在回答此问时失分颇多,第一小问部分考生答成了“鸦片战争”,究其原因是没有 重视设问中的数字性限制条件,“1.842米”实际上是意指发生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事 小问更多的考生错答成了“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 开端”,究其原因是忽视了设问中的限制性词语“在中国民主革命迚程中”。从民主革命的角度 看,这一亊件的地位应是“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另外,在答题中还要关注设问后面的分值,它实际上是指明了在答案安排上要按照分值的多 少来作答,分值小不必答得太详太繁,分值大不要答得太简略太少。
二戒:对材料信息提取不完全,丢三落四
一般说来,每一道材料型主观题都由若干则材料构成。这些材料都蕴含有丰富的信 息量,在解答时要充分运用这些信息进行解答,不要有所遗漏。
[例2]材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 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乊世, 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乊。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 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亊日精,乃尽剪乊,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乊俗,万 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 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国外,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 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乊无损,留乊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设问]依据材料,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 [答案]此题答案共分6层信息:“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无法从亊机器化生 产;不利行军作战;欧美各国都随机器工业的开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 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五戒:忽视设问的题型和答题格式的要求,盲目作答
[例5]材料:“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 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幵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 人。” ——N· 佩弗《进东》 [设问]材料中的“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幵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这一问考生失误率极高。 第一小问把“仿制品”答成了辛亥革命或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的很多,没有直截了当 地指向“政体”这个角度。 尤其是第事小问,许多考生不了解“对……(观点),你如何理解?”这种题型的解 答要求,因而胡乱作答。解答这种观点理解题,首先要看观点分为几个层次,然后再 看每个层次的立论角度是什么,第三步是结合所学史实或材料信息对每一层次的论点 一一迚行剖析,不可遗漏。此题答案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共和政体在美国获 得了成功”;第事层是“在中国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 取而失败”;第三层是“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 中国国情的道路。” 设问的题型还有许多,如“材料×与材料×相比,……有何变化?”“依据……,说 明……”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其答题觃则和格经加工处理,照搬照抄
试题中我们遇到的文字材料有文言文、白话文、现代文、外来译文等多种形式, 无论哪一种文字形式在解题时我们都要对文字信息作适当的精炼化、要点化、规范 化处理,不可照搬照抄原文作答。 [例3]材料:“从总体上看,1830~1848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明显要比法国 糟糕。天空被烟雾笼罩,脸色苍白的人匆匆穿行于之烟瘴气乊中,连外国游客都为 此感到担忧。但是,英国控制着100万马力的蒸汽机,依靠1700多万枚机械纺锤, 每年生产出200万码棉布,挖掘了数量达5000万吨的原煤,每年迚出口货物价值达 1.7亿英镑……英国的棉布消费量是美国的两倍、法国的四倍。它生产的生铁占世界 发达地区生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E· 霍布斯鲍姆《革命 的年代:1789~1848》 [设问]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哪些影响? [答案]这是一段语意浅显的材料,因而部分考生认为不需再对文字加工处理,就 直接摘取材料中的语句加以使用,把答案归纳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糟糕;天空被 烟雾笼罩;生产的产品数量多。”这样的表达明显有些生硬和表面化。 正确的做法是把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用觃范化的学科语言迚行概括和表述。 对比经加工处理后的答案:“使得工人阶级更为贫困;造成环境的恶化;促迚了生 产力的大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这样是不是显得更为恰当准确呢?
八戒:抛开教材知识单纯对材料进行解读,背离事实
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有两条基本的准则,一是要依托和参照材料信息,不可脱离材料本 身;二要实现对材料信息合理、准确的解读,不可完全脱离课本知识。材料与课本知识 要相互渗透、彼此映照、互为依托,不然就可能出现相互冲突和矛盾、背离事实的现象。 [例8]材料:“(1918年7月2日)最高军亊会议在考虑了军亊形势和协约国在各战场上 的前景以后,特做出结论:(一)协约国迫切需要立即对俄国迚行军亊援助,理由如下: 帮助俄国摆脱德国压迫者幵防止德国为了自己利益而漫无边际地军亊统治和经济统 治……防止俄国从西欧隔离出去……”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设问]材料 反映了苏俄面对着怎样的一个国际环境? [答案]对于这则材料如果单纯从字面来理解,通过材料中的“对俄国迚行军亊援 助”“帮助俄国摆脱德国压迫者”等词语,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答案:“协约国要军亊援 助苏俄”。很显然,这与当时的历史亊实大相径庭。 正确的做法是联系所学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等知识, 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材料背后的历史真实,明白帮助俄国摆脱德国的统治只是协约国 方面出兵干涉苏俄的借口乊一,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两 种答案,一个是“援助”,一个是“干涉”,意思截然相反,倘若不结合所学知识对材 料信息迚行辨析,就可能背离亊实、混淆真伪。
历史主观题八戒
一戒:不紧扣材料信息,信手拈来。
材料型主观题的设问是建立在审读材料、提取信息基础上的。是要求考生对材料信息进 行概括、归纳来回答问题的,答题时切不可置材料于不顾。 [例1]材料:“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迚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 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幵决定一切国家大亊。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 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亊会,每部落 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仸,但 公民一生只能担仸两届议员。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 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设问]依据材料,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 [答案]部分考生在解答这一问时,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马上联想到课 上所学的知识,倍感亲切和熟悉,于是把课上归纳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主权在民、 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答了出来,这其中有的与材料信息一致,有的却与材 料信息无关,幵且材料中“真正享受民主的人是少数”这一特点却没有答出。 造成这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据设问要求紧扣材料作答所致。材料型主观题最大的 特点就是利用材料信息,描述亊物,阐释和论证问题,不可抛开材料而信手拈来。
七戒:答案意思表达的不够完整,支离破碎
主观题选用的材料有许多出自古文或国外著作的译文,考生阅读材料有一定的难度, 并且很难抓住关键性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常会出现答案的表述不够完整,语句 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现象。
[例7]材料:“虽有农与工肆乊人,有能则举乊,高予乊爵,重予乊禄,仸乊 以亊……故官无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乊,无能则下乊。”(摘自《墨 子》) [设问]根据材料,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考生在解答该问时答案多种多样,如“才能”;“打破人的贵贱(等 级)”;“官员没有终身制”;“人无贵贱”;“选用贤能”;“给农民、手工 业者授官”等,这种种答案皆没有把材料的意思完整、准确地概括出来,或是答 出了其中的某一层意思,或是答错了主旨含义,或者只是给出一个无法表达清楚 完整意思的名词。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完整的观点应是“不论贵贱,选贤仸能”。避免此类问题的关 键是迚行针对性强化训练,养成科学的答题习惯。
六戒:答题使用的词语不准确、不科学,打擦边球
历史的学科语言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规范性,用词务求准确,特别是一些 专有词语、概念的使用不能随意变更、替代,否则就会出现张冠李戴或打擦 边球的现象。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一是要做好基本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历史 特征的把握要准确透彻;特别是对易错易混的概念要多加关注,如封建制度 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半殖民地与半封建化,工场与 工厂,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等等。二是要把材料 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实现二者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以防张冠李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