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马背上的民族
【六年级作文】“马背民族”──蒙古族_600字
【六年级作文】“马背民族”──蒙古族_600字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一个以骑马为特色的民族。
他们自古以来就以骑马射箭为荣耀和特长,被誉为“马背民族”。
蒙古族的人们多数居住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
他们的祖先是草原上的民族,以牧畜为生。
在这样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人们需要马匹来奔驰在路上。
对于蒙古族人来说,马匹并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的挚友和家人。
对于蒙古族人来说,骑马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和传统。
他们从小就学习骑马,从小就学会了驾驭这匹强壮的动物。
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骑在马上,像鸟儿一样在草原上翱翔。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草原环境下,蒙古族人也能够凭借他们的马背技巧迅速穿越在草原上。
马匹对于蒙古族人来说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作为交通工具外,马匹还扮演着护卫、狩猎和战斗等角色。
蒙古族游牧民族曾经征服过半个欧亚大陆,建立起了庞大的帝国。
这些成就离不开他们在马背上的勇猛和技巧。
他们可以在马上连续驾驭弓箭,是千军万马中的勇者。
除了骑马技巧,蒙古族人还擅长驯养和繁殖马匹。
在他们的文化中,马匹被视为神圣的生物,他们以驯化马匹为荣。
蒙古族人对马匹的繁殖和培育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知道如何选择优秀的马匹,如何给马匹提供适当的饲养和训练条件,使他们成为强壮而快速的动物。
蒙古族人还有一项与马匹相关的传统活动,那就是赛马。
在赛马比赛中,蒙古族人会选出自己培养的最优秀的马匹进行角逐。
比赛中,马匹的速度、耐力和灵活性都会被测试。
追风赶月般的马匹奔跑,从容的蒙古族骑士,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在蒙古族人的歌声中,马匹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会唱出对马匹的赞美,感谢它们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帮助。
马匹已经不仅成为蒙古族人生活中的工具,更是他们灵魂的一部分。
蒙古族以骑马为特长的骄傲让他们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他们用马背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赋予马匹生命和力量。
蒙古族人骑在马上,就像鱼儿游在水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马背上的民族
马背上的民族
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蒙古人,这就是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起初只是一个部落名称,在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领了蒙古诸部,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全世界蒙古人大约1000万人,其中中国就有581万人!蒙古人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现在以农耕为主),因此便建造了蒙古包。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600多人,小者可容纳20个人。
蒙古包结构结单一,一般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先画一个圈,然后便开始搭建,蒙古包空气流通,采光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且适合搬迁。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有很多,比如说:手抓羊肉、马奶酒、奶豆腐、烤羊……也许蒙古族的食品没有其它民族的种类多,味道好,但是蒙古族的食品极其符合他们的生存环境!蒙古族离不开肉、奶、茶这三样,而奶茶这两样却是离不开的!有人说:“三天不吃饭、肉可以,但是一天不喝奶茶不行!”这足以证明奶茶对蒙古人的重要性。
蒙古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男儿三艺”,蒙古族无论男女,纵马如飞!熟练自如!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极为重要,他们也因此与马结下了特殊的感情!他们十分爱马,甚至视马为珍宝!他们崇尚马,以马喻人,留下了许多赞美马的名句。
给马的命名也充满了赞赏词,如:追风马、千里马、青龙马、白龙马、流云马等。
如果没有马,也不会有蒙古族今天的辉煌成绩!。
【六年级作文】“马背民族”──蒙古族_600字
【六年级作文】“马背民族”──蒙古族_600字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古族的祖先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过着与马为伍的生活。
蒙古族人非常擅长骑马,驾驭马匹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蒙古族的骑马技术非常高超。
他们可以在马背上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奔驰,灵活矫健。
无论是赛马还是狩猎,蒙古族人都能轻松胜出。
他们可以驾驭战马,战斗时穿梭在敌群中,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蒙古族人的骑马技术堪称世界一流。
蒙古族人与马的关系十分密切。
他们与马共同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从小就与马相伴。
他们从马身上获取食物,使用马皮来制作衣物和帐篷。
他们还使用马驮货物,马拉车辆。
马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古族的文化也与马息息相关。
蒙古族的歌舞中常常表现出对马的崇敬和热爱。
他们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中有很多关于马的形象。
蒙古族人喜欢举办赛马比赛,这是他们传承自古的一项传统活动。
蒙古族人骑着马,用飞快的速度在赛道上竞争,赢得了胜利,就能得到荣耀和尊重。
除了赛马,蒙古族人还有许多其他与马有关的活动。
他们喜欢骑马进行狩猎,这是他们获得食物的一种方式。
蒙古族人喜欢与马一起生活,与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关系。
蒙古族的骑马文化也体现在他们的服饰和建筑上。
蒙古族人骑着马时穿上特制的马靴和马裤,穿梭在草原上,非常耐用和舒适。
蒙古族的帐篷叫做“蒙古包”,外形像马鞍,内部宽敞而舒适,适合马背民族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是一个重视骑马生活的民族,马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的伙伴。
蒙古族人的骑马技术高超,他们与马亲密无间,创造了辉煌的马背文化。
我们应该学习蒙古族人对马的热爱和尊重,保护好这些可爱的生物。
马背上的民族
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 且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 情和地域文化。希望同学们多了 解我国的少数民族,进一步加深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文学这份 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地位 与价值的认识。
我们国家有多少个 少数民族?你知道每 个民族的风俗文化吗? 请列举你所知道的。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你知道有 “马背上 的民族” 之称的是 哪个民族 吗?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 “永恒之火”,畜牧业是蒙古族人 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 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现以农耕为主。主要乐器是马头琴。 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 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传统节日有 “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 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
欣赏蒙古歌曲,体验蒙古人们 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 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 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蒙古包
蒙古包 的架设一 般是在水 草适宜的 地方,最 大优点就 是拆装容 易,搬迁 简便。
特色乐器
特色舞蹈——顶碗舞
小学六年级学生演讲稿:“马背民族”──蒙古族
“马背民族”──蒙古族
E度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善于骑射的少数民族──蒙古族。
相信大家对蒙古族也有一定的了解,那我就考考大家,请问:蒙古族的别称是什么?没错,是“马背民族”。
蒙古族,分布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
6849万(1990年调查)。
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
蒙古族就像一支驰骋在茫茫草原上的庞大军队。
在族中,每个成年或青年男子都热爱骑马、射击、摔跤等多项体育运动。
因为他们历经多次
迁移,所以他们发明了便捷的蒙古包,运载货物的勒勒车。
蒙古包一般高1米5到1米色,长2米多,门朝东南方向,有天窗。
看似外面小巧,
里面实用体积却很大。
不怕风吹雨打,冬暖夏凉,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蒙古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势,并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法的领导下攻占
了许多城池,并打败了南宋王朝。
蒙古族也是一个拥有许多节日的民族。
传统节日有蒙古族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还有在农历八月下旬的马奶节,还有丰富多彩的那达慕,也是汉语游戏娱乐的意思,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具体时间在夏秋之交。
蒙古族喜爱红色,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喜欢红色的袍子、
帽子、首饰、马缨等物品。
“蒙古”在蒙古语中表示为“永恒之火”的意思,表现了他们对火的崇拜。
蒙古族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如果你去做客,他们一定会端上美味的牛肉、羊肉和奶茶给你们享用的。
大家现在对蒙古族有了一些了解了吧,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蒙古族,就请大家去实地考察一下吧。
六年级:平易成。
马背上的民族是指哪个民族
马背上的民族是指哪个民族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誉称。
如果说北方草原是蒙古人的历史摇篮,那么矫健的蒙古马就是蒙古人创造历史文化的主要工具。
马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在民族的成长发展中的确是太重要了。
因此,从古至今,蒙古族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对马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蒙古族的生产劳动、行军作战、社会生活、祭祀习俗和文学艺术中,几乎都伴随着马的踪影,听得到马蹄的声音。
由此,就自然而然地在民族生活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马文化。
知识百科之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蹈
风
的独特性。例如东部的科尔沁与西部的卫拉
格
特等。
• 统一性:肩部松弛、臂部强劲、手腕
蒙 古
灵活、挺腰拔背。
族
舞
蹈
• 独特性: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歌
特
舞艺术与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
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歌舞都具有
鲜明的独特性和地域性。丰富的舞蹈语言和独特
少
数
的舞蹈风格都承载其悠久的历史、古老的生活习
间联系,观察舞蹈体态特征。
• 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有蒙古族长
动
调音乐特征。
作
与
旋
• 动作舒展流畅,意境与旋律高度契合。 律
• 挺腰拔背
平手 附手位
基礼
• 沉肩抬颌 跨前端手 旁平手位 斜前上位 踏步
本仪 体组
态合
• 身体微微后仰
音牧
乐区
强弱
强弱
强弱
强弱
节风
2/4 X X | X X |,少数民族歌舞既是蕴藏丰
族
歌
富的中华艺术宝库,也是我国人类学、社会学、
舞
民俗学上极具研究价值的珍贵资料。
谢 谢 观 看
马 背 上 的 民 族
“蒙古”一词最早记录于《后唐书》 马
和《契丹国志》中。即“永恒之火” 也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 古 族
背 上 的 民
族
• 蒙古族歌舞不光具有马背民族的所有特质, 蒙
而且蒙古族也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
古
族
歌
• 蒙古族歌舞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和牧区。 舞
壹
礼 仪 与 体 态 探究歌曲旋律与舞蹈动作之
贰
牧 区 风 格 思考舞蹈所表现的内容,探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六年级作文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六年级作文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高云淡,碧绿的大草原无边无际,我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就生活在这里。
毛泽东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的确,蒙古人精通马术、箭术,能征善战,创立了元朝;他们曾经征服了大半个欧洲。
但是蒙古人只是一勇之夫吗?那就错了,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游戏,有节日和歌舞,他们非常热情好客。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十分“彪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奶和肉。
蒙古人特别爱喝马奶,通常是现挤现喝,颜色洁白,没有任何杂色。
马奶加热后,醇香立即弥漫在屋内。
你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丝滑的马奶在口中打转,味蕾上的感觉让全身都放松下来;马奶顺着食道滑了下去,全身都变得暖和起来;马奶不仅味道可口,也非常利于健康,可以补充钙和蛋白质。
蒙古人特别爱烧烤,经常吃羊肉串、羊排,甚至烤全羊。
想象一下,一盘烤羊排端到了你面前,成色金黄,脆皮上还冒着油。
你听,还能听见嗞啦嗞啦的声音!羊排上附着许多孜然粉和酱料,它的香味钻进了你的鼻子,你迫不及待地开动了,咬下一块肉,羊肉的火候刚好,表皮香脆,瘦肉不老,肥肉不腻!蒙古族不但美食色香味俱全,他们的建筑也独具一格。
他们都住在圆圆的蒙古包里,一个一个,就像镶嵌在草原上的珍珠。
蒙古人在蒙古包里饮用马奶酒,或是拿起马头琴弹奏一曲,放声歌唱。
热情好客的他们也会在蒙古包里会会朋友,喝上两杯,吃烤羊肉,十分惬意。
在节日里,大户人家会举办盛大的宴会,在蓝白色的蒙古包里,大家豪饮着马奶酒,放声大笑,有时喝上了兴子,会在外面点起篝火,围着它跳起舞,跳累了就坐下歇会,直到大家都尽兴而归。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就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天堂!。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丰富的节庆习俗
• 白节——最大的节日
• 祭敖包——最隆重的祭祀 • 那达慕——最具民族特色 • 马奶节
一年中最大的节日,除 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 包饺子、做烙饼、吃手 抓羊肉;初一早晨,晚 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祭敖包
• 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是 “土堆子”的意思。原是 以石块堆成的道路和境界 的标记。 •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就逐 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路 神的地方。
2
蒙古族的分布
• 蒙古族人口 480.6万余人, 蒙古族主要聚 居在内蒙古自 治区,其余多 分布于新疆、 辽宁、吉林、 黑龙江、甘肃、 青海等省区, 少数散居和聚 居于宁夏、河 北、河南、四 川、云南、北 京等省市。
知识要点
服饰 饮食 建筑 民族歌舞 节庆习俗
服饰
• 靴子 • 袍子 • 腰带 • 首饰
“三不离 身”
首饰
独具风格的美食
•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 、奶食、粮食。 • 肉食: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肉类主
要有绵羊肉和牛肉。
•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
即白食。 • 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 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 醍醐、酥酪和马奶酒被誉为“塞北三珍”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由来
•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部落中 的一个部落的名称,意为 永恒之火。 • 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 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 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 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 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 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 权——蒙古国。 • 1279年,成吉思汗之孙忽 必烈灭南宋,统一中国, 建立了元朝。 • 蒙古《江格尔》与 • 藏族的《格萨尔》、柯尔 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 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民以食为天
•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 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 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 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 ,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 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 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 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民族 艺术
பைடு நூலகம்
乐器
舞蹈
乐器
• • • • • • 马头琴 雅托克 火不思 口琴 四胡 科库尔 • • • • • •
舞蹈
萨吾尔登 顶碗舞 筷子舞 盅子舞 角斗 圈舞
Баяртай!
民族节日 白节
鲁班节
燃灯节
那达慕 大会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 “游戏”或“娱乐”。 原指蒙古族传统的 “男子三竞技” --摔跤、赛马和射箭。
习俗
礼仪 婚俗
住宿 交通
• 敬茶 • 待客 • 尊老爱幼 • 唱歌 • 选猎狗 • 问候
礼仪 敬酒 敬神
婚俗
• 蒙古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 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 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 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 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 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 ,再交给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 红纸的羊背子(shuus或者uuch)和酒送到女 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
幼儿园大班教案马背上的民族(社会)
幼儿园大班教案-马背上的民族(社会)一、教学目标:1. 了解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 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
3.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蒙古袍、头饰、蒙古靴等。
2. 蒙古族的生活方式:蒙古包、骑马、射箭等。
3. 蒙古族的节日习俗:那达慕大会、草原音乐节等。
三、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蒙古袍、蒙古包、骑马等。
2. 视频素材:蒙古族的生活场景、节日庆典等。
3. 制作蒙古族文化手册,介绍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蒙古袍的图片,引发幼儿对蒙古族的兴趣。
2. 观看蒙古族生活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生活方式。
3. 教师讲解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生活方式和节日习俗。
4. 分组讨论:让幼儿分组探讨蒙古族的特色文化,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5. 实践活动:组织幼儿模拟蒙古族的生活场景,如骑马、射箭等。
6. 总结:让幼儿表达对蒙古族文化的感受,并学会尊重和欣赏。
五、作业布置: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查阅有关蒙古族的资料,了解更多信息。
2. 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蒙古族文化手工作品,如蒙古包、蒙古袍等。
3. 培养幼儿每天阅读有关民族文化的书籍,拓宽知识面。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蒙古族文化的兴趣。
2. 评估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骑马、射箭等,检验他们对蒙古族生活方式的理解。
3. 收集幼儿的作业作品,评估他们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和家长的参与程度。
七、教学延伸:1. 邀请蒙古族的家长或专业人士来园进行蒙古族文化讲座,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蒙古族文化。
2. 组织一次蒙古族文化主题的班会,让幼儿展示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3. 开展蒙古族文化体验活动,如蒙古包体验、骑马体验等,让幼儿亲身体验蒙古族的生活方式。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中,要尊重蒙古族的文化,避免误导幼儿。
2. 在实践活动环节,要注意幼儿的安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大班社会马背上的民族教学反思
大班社会马背上的民族教学反思一、引言马背上的民族教学是指在马场等场地上,利用马匹作为教学载体,将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内容融入到马术教学中,让孩子们在乐趣中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
本文将围绕大班社会课程中的“马背上的民族教学”展开探讨和反思。
二、教学目标1.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内容;2.掌握基本的骑马技能;3.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心;4.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教学准备1.场地:室内或室外均可,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孩子们进行骑马活动;2.器材:马匹、鞍具、缰绳等;3.人员:专业的骑手指导孩子们进行骑马活动。
四、教学步骤1.引导孩子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特点等,让他们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
2.介绍马匹基本知识向孩子们介绍马的种类、习性、饲养方法等,让他们了解马匹的基本知识。
3.学习基本骑马技能通过专业骑手的指导,让孩子们学习如何正确地上下马、握缰绳、掌握平衡等基本技能。
4.进行民族文化体验活动在骑马过程中,向孩子们介绍一些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历史故事、传统节日等,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
5.团队合作活动通过组织小组比赛等形式,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心,让他们体验到团队协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6.总结活动经验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孩子们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总结自己在其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并分享自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设计不够丰富。
在进行民族文化体验活动时,可以增加一些手工制作等环节,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民族文化。
2.教学资源不够充分。
在进行骑马活动时,需要有足够的场地和马匹等器材,这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可能会存在困难。
3.安全问题需要重视。
骑马活动涉及到孩子们的身体安全,需要专业骑手的指导和保护措施,并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
六、总结“马背上的民族教学”是一种新颖、有趣、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式。
幼儿园大班教案马背上的民族(社会)
幼儿园大班教案-马背上的民族(社会)一、教学目标:1. 了解蒙古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知道他们擅长骑马和草原文化。
2.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对蒙古民族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草原、马匹、蒙古包等。
2. 蒙古民族的生活习惯:住蒙古包、穿蒙古袍、吃草原美食等。
3. 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骑马、射箭、摔跤等。
三、教学准备:1. 蒙古民族的生活图片、视频或实物。
2. 彩色纸、画笔、画纸等绘画材料。
3. 音乐、舞蹈等辅助教学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蒙古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让幼儿了解他们擅长骑马和草原文化。
3. 实践活动:让幼儿画一画蒙古包、马匹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 游戏环节:组织幼儿进行模拟骑马、射箭等游戏,让幼儿体验蒙古民族的传统活动。
5. 总结:通过讨论,让幼儿了解蒙古民族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尊重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蒙古民族的认识和兴趣。
2. 关注幼儿在游戏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运动能力。
3. 搜集幼儿的绘画作品,评价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蒙古民族的音乐和舞蹈:介绍蒙古族的民歌、乐器和舞蹈,让幼儿感受蒙古民族的音乐特色。
2. 蒙古族的节日:讲解蒙古族的传统的节日,如那达慕大会,让幼儿了解节日习俗和活动。
七、教学准备:1. 蒙古族的音乐、舞蹈视频或音频资料。
2.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图片或实物。
3. 音乐器材,如蒙古族的乐器。
八、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蒙古族的音乐、舞蹈视频或音频资料,引发幼儿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特点,让幼儿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
3. 实践活动:教幼儿学习蒙古族的舞蹈动作,让幼儿体验蒙古族的舞蹈风格。
契丹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
契丹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它同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广博的吸纳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为己用,表现乐舞方面也是这样。
因此,契丹乐舞种类丰富多彩。
原因是契丹乐舞受到汉族、高丽、女真,以及西域回鹘、大石等国家的影响很大,从而创造出了风格别致、独具韵味歌舞表演形式。
并且更有观赏性和实用性。
由于时间的不同,场合的不同,功用的不同,乐舞又分出若干形式,《辽史·乐志》里的记述非常疏简,好在近年来出土来一大批文物和壁画,研究人员在将文物和文献结合对比的情况下,对辽代的乐舞揭示出来一个大概的轮廓。
本文拟就专家学者对契丹乐舞的研究成果,再结合自己的拙见对此做一简单阐述。
契丹乐舞虽是种类繁多,但是概括的区分,有以下的三大类:一、祭祀,二、迎宾,三、自娱。
下面分别简单考述。
错误之处敬请专家斧正。
一祭祀乐舞:辽国有很多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都有萨满参与,使用的乐舞当为《辽史·乐志》所载之“国乐”:“辽有国乐,犹先王之风”。
什么是“国乐”及“犹先王之风”?就是契丹人原始的“请神”“敬神阅读(22) ┆评论(0) ┆转载(4)┆收藏(0)查看全文>>瑞兽葡萄镜(2011-07-13 13:01)转载▼瑞兽葡萄镜李学良辽上京博物馆藏有一面瑞兽葡萄镜,唐代,征集,保存完整。
镜圆形,直径28cm。
卧兽钮,高线圈将铜镜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有六只瑞兽攀援葡萄绕钮追逐嬉戏,瑞兽之间为蔓枝葡萄的叶子和果实。
外区有飞禽、瑞兽穿梭于蔓枝葡萄的叶子和果实之间,边沿饰葡萄纹一周。
铜镜制作自由活泼,充满生气,柔美自然。
瑞兽葡萄镜是唐代最具特色的新镜类。
葡萄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国引种成功的,葡萄纹饰在当时的丝织物上就已出现。
唐代瑞兽葡萄镜的出现表明了当时盛行以葡萄做为饰纹,工匠们把汉代铜镜流行的瑞兽纹饰与唐代流行的葡萄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装饰纹样。
阅读(17) ┆评论(2) ┆转载(2)┆收藏(0)查看全文>>巴林左旗文化遗产之最(2011-07-13 07:49)转载▼标签:杂谈巴林左旗文化遗产之最辽上京遗址是东北亚草原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都城。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节日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白月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
“白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 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 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 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 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 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 人。
22
23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 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 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纪司汗【成吉思 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 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 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 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 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 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 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 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国的内 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 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 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 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 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位于俄罗斯西南方的一块 是卡尔梅克人。“蒙古” 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 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初 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 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 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蒙古”也就由原 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
马背上的民族
食
•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 奶食、茶食 • 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奶酪丹(奶豆腐) 等。 • 整羊背子、手扒羊肉、羊肉串、涮羊肉 •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 饮奶茶的习惯, •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 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 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
住
• 蒙古包整体呈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由一 层至两层厚毡覆盖。蒙古包有四大结构, 分别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 语“套脑”)、椽子和门。
• 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半 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 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 以游动式的蒙古包较多
行
• 蒙古人多以马为交通工具,被称为马背上 的民族 • 常见的交通工具还有勒勒车,等
衣
•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 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 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 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 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 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 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 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 绸缎做腰带。
传统文化
• • • • 传统节日;那达慕,马奶酒节等 传统运动项目;赛马,摔跤,射箭等 传统艺术;马头琴,长调,呼麦等 传统工艺;银器,皮具等
赛马
欢乐的那达慕
摔跤
多 彩 蒙 古 文 化
谢谢欣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马背上的民族心得体会
“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每当听到腾格尔的《天堂》,我就十分向往那“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这个民族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内蒙古,那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和风俗习惯深深地吸引了我,接下来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边疆内蒙古和蒙古等地,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族里,每个成年男人喜欢骑马、射击、摔跤等项目,蒙古族人民特别热情。
我们去一个当地比较大的部落,参观时,部落的人们拿出香醇的奶茶和肉香四溢的烤全羊来招待我们,而我们则像饿死鬼投胎一样大口大口地吃着,好像三年没吃过肉一样。
到了晚上,部落的人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在盛邀之下,我们也不好意思拒绝了。
蒙古族人跳的舞别具特色,他们用肢体模仿动物,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被他们的热情而感染,我们也快乐地舞动起来。
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当地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原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
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骑马、射击。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那达慕大会的活动也十分多样化,令我们目不暇接,也显现出蒙古族男人的豪迈与强壮。
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朵花,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条“中国龙”,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我们必须团结在一起,让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团结成一家人。
马背上的民族观后感
马背上的民族观后感蒙古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总共有五百多万人,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北方——内蒙古自治州。
蒙古族中“蒙、古”二字,代表着“勤劳、勇敢”的含义。
他们主要是养羊、养牛、养马为生。
蒙古族煮东西与我们大不相同。
我们汉族一般是把肉、蔬菜切成片状,在放入锅中煮、或炒。
而蒙古族一般把整只羊拔了毛后丢入锅中煮到六分熟,再用柴架起来点燃我特别钟爱于蒙古族,因为我流淌的血就是蒙古族的血统。
蒙古人的大汗成吉思汗英勇善战,激励着他们的后代。
望着英勇的前辈,我真是敬佩不已。
说起内蒙古的美丽,没有领略过它风光的人大概很难想象。
且不说那雄伟的大青山,滔滔的黄河水,只看那无边无际的草原就足够让你留连忘返了。
如果你夏天来到草原,看到的将是一泻千里的绿,平地是绿、溪水是绿的、线条柔美的小小丘也是绿的,到处都布满了绿色,直到和天际相联。
在宽阔的绿野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野花、姹紫嫣红把草原打扮得更加迷人。
而那星星点点散布在草原上雪白的蒙古包与流动着的马群、羊群、牛群更加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画。
有时候,服装往往会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特点。
蒙古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蒙古袍。
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对于袍子的颜色,男子大多喜欢穿蓝色、棕色。
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女袍比较紧,以显示身材苗条和健美。
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穿于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则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
腰带则更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
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材。
总之蒙古族服饰总体上表现为自然大方缺细琢精雕的沉稳风俗。
而蒙古族的白节就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
白节又称新年。
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色,所以又称春节为白节,在白节对蒙古人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互送祝福。
马背上的草原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
马背上的草原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马背上的草原: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一、引言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背上的草原见证了这些游牧民族的辉煌与波澜,本文将重点探讨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重要的游牧民族。
二、蒙古族:成功的征服者1. 背景介绍:蒙古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时期。
他们凭借卓越的游牧能力和战斗技巧,成功征服了辽、金以及南宋等中原王朝,建立了元朝。
2. 游牧生活的特点:蒙古族依靠牧畜为生,他们擅长骑马射箭,熟练地驱赶牛羊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
这种游牧生活方式赋予了他们敏捷的动作和顽强的生存能力。
3. 帝国的崛起:成吉思汗通过无数次战争逐步统一了蒙古部落,并扩展了他们的版图。
元朝的建立是蒙古族最辉煌的时期,成吉思汗的后裔统治中国长达近一百年。
三、回族:千年的历史文化1. 背景介绍:回族是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民族,他们的先祖是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使者及其后裔。
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2. 游牧民族与汉文化的交融:回族是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参与了对外贸易,又积极融入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体系。
3. 宗教与文化:伊斯兰教成为回族的主要宗教信仰,也影响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建筑艺术。
可以在回族的清真寺中看到独特的阿拉伯风格,这不仅是一种宗教场所,更是回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四、柯尔克孜族:草原上的民族1. 背景介绍:柯尔克孜族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
他们以草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 游牧经济的特点:柯尔克孜族依靠畜牧业为生,他们擅长马术和狩猎技巧,通常居住在移动的毡房中。
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草原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游牧经济。
3. 贡献和影响:柯尔克孜族在历史上对中国的农耕文明和商贸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马背上的民族
当我一身啼哭落地在这万千世界中时,就注定我将生活在一个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生活圈里,在悠扬的呼唛声中长大,喝着醇香的奶茶长大,唱着《我和草原有个约会》长大。
而今我已长大成人,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想着草原,念着草原,已经很有一些日子了。
这样的念想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和欲望。
当一个人的灵魂长时间的与某种自然环境相互浸染时,他的血液里是否也有了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某些特质?我想,前世,我一定在某片广袤草原的深处,骑着或温顺或狂野的马,从缤纷的草原野花中穿行而过,或许还会唱一路豪迈苍凉的藏歌,任碧空中丝丝云彩在歌声中颤栗着飞行……
内蒙古的景区有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包头。
内蒙古自治区北面邻蒙古和俄罗斯,东缘嵌着茫茫林海的大兴安岭,岭东南山麓西辽河平原,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内蒙古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境内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
其北部草原居全国牧场之首,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风光的好去处。
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
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比较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的响沙湾等。
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
内蒙古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境内有不少的名胜古迹,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当召、席力图召等。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
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
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
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
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
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
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
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
“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
“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
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
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
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
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
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
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
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
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
“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
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
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
有
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
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美术与设计学院
09视传一班
郝弘瑶
0951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