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标签:标题]篇一: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摘要:古代汉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古汉语词汇的理解,而其中,对古汉语常用词的掌握程度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所在。
在此希望通过对古汉语中同义词的分析,找出它们的部分特点,从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对同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同义词;词例;辨析同义词是人们长期思维发展的成果,也是语言发达、词汇丰富的重要标志。
同义词可以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维感情的细微区别,精确严密地表达思想,使语言更加准确明朗。
拥有异常丰富地同义词,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同义(或近义)是同义词的重要特征,但它们又是同中有异,大同小异。
它们的“异”,或同义性质(范围、程度、性状等)有别,或感情色彩存异,或用法风格不同。
这些差异,正是我们要加以辨析的地方。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对同义词的现象进行分析:1. 适用对象不同如“杀”和“拭”在表示“使人失去生命”意思上是同义词,但“杀”是指杀普通人,或把人处死。
《陈涉世家》:“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而“拭”则谓臣杀君,子杀父母。
《易·坤》:“臣就其君,子拭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
”再如“唯、诺”,皆表应答词。
但不同的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下对上,卑对尊。
《文选》中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
’玉曰:‘唯唯’。
”同时,又表顺应而不表示可否。
《战国策·秦三》:“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唯曰:‘唯唯。
”,“诺”,应承之词,上答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
又说,疾应日“唯”,缓应曰“诺”。
((礼·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
”《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2. 词义的实际所指不同例如:扩充的“扩”与“廓”同义,实际所指:原本不大或不满,通过“扩”使之变大或变满。
“充”是以“扩”为基础,是“扩”的结果,赵歧注“扩,廓也”。
同义词及其辨析
学习同义词应注意问题
A、同义词是相对的,古汉语同义词是随着 词汇的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它具有一 定的时代性。有些词可能在上古同义,到 了中古或近古则不同义,反之,有些词在 上古可能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代却变成 了同义词,因此对于古汉语同义词,既要 从共时的方面去考查,又要从历时的角度 去考虑。
好、美
好:上古两义:美,特指女子貌美;良、 善、优义。《国策·赵》“鬼侯有子而好”; 《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列子·杨朱》 “贤愚好丑,成败是非”;但后来“美丽” 这个意义消失了,只剩下“良、善、优” 义,跟“坏、劣、差”相对,不再与“美” 构成同义关系了。
徐、慢
徐的本义是慢走,慢的本义是怠慢、傲慢。 从本义来说,不是同义词。后来慢引申为 缓慢,在这个意义上与徐构成了同义词。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苏 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中是“良人”)
表示委婉
居官:待罪、窃位、忝守、备员
死:不幸、捐馆舍、归丘、填沟壑、百岁后。不 可为讳
避讳
汉高祖邦(国),惠帝盈(满),文帝恒(常), 景帝启(开),武帝彻(通)、宣帝询(谋), 哀帝欣(喜)。唐高祖渊(深),太宗世民(代 人)。晋人为避郑太后阿春(元帝妻、简文帝母) 讳,凡“春”均改为“阳”,《春秋》叫阳秋, 如《晋阳秋》、《续晋阳秋》,成语有“皮里阳 秋”。
一般人称墓,皇帝的坟叫陵。一般人棺材叫棺,皇帝称梓 宫。
娶一般人的女儿叫娶,娶皇帝的女儿叫尚。 官吏的命令叫令,皇帝的叫诏、旨。
褒贬善恶
杀、戮、弑、诛:杀、戮是中性的,指一 般的杀死,弑有对杀人者的谴责,只能用 于下杀上的特定场合;诛指杀死有罪的人。
当政、执政、当道、当途、当路、用事: 中性;弄权、窃命:特指坏人执政。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恳请辨析以下各组同义词:1.骗人、筹钱2.更、改为3.作、为4.恳请、求5.至、致6.锐、利7.完、备8.贫、穷9.三、参10.十、什11.时、世、期12.官、吏13.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东站出来,用作“搞”时候也常所含“蓬勃发展”、“缔造”、“创建”。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恳请:恳请对方容许我搞某事。
谋:恳请对方搞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锋利。
利:刀刃慢。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少衣食金钱,与“富”矛盾。
愁:无法贵戚,与“通达”矛盾。
此外:困穷=贫困。
9.三:则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作“三分”或“再分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作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则表示“十倍”、“十分”,可以做为则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以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恳请辨析以下各组同义词:1.归属于、还2.游等、游3.改采、改采、彩、彩4.振、震5.援、持、操、把、秉6.征、伐7.获、获8.帝、王、皇9.众、庶10.谏、身11.领有、颈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无法译成游等。
游等:与奔跑有关,都可以译成游等。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教学资料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
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1 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饥、饿《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
”“饿,饥也。
”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
《正字通》:“饿,饥甚。
”“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
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
”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方法例析摘要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
这些意义表示同一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和用法上则可能有所不同。
如果两个词的意义完全相同,就叫等义词;两个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关键词:古汉语同义词辨析举例同义词是指语音不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在古代,人们很重视对同义词的区分。
一般来说,同义词有同有异,前人用“浑言”“析言”等术语予以分析。
《说文》:“翱,翔也。
”“翔,四飞也”。
段注:‘高注《淮南》曰:翼上下曰翱,直刺不动曰翔。
’、、、、、、按,翱翔统言不别,析言则殊。
”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同义词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意义、感情色彩及使用情况等方面。
一、意义不同主要表现在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原料用途不同、程度的深浅以及词义的侧重点不同:(1)词义的范围,如“领、颈、项”都有“脖子”的意思,但是,领:指整个脖子,《诗经·卫风·硕人》“领如蝤蛴”,意思是说“硕人的脖子像天牛的卵一样,又白又嫩”;颈:指脖子的前面,《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顾”,指往前伸长脖子看;项:指脖子的后面,《史记·魏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再如“禽”“兽”都有“走兽”的意思,但是,《说文》“禽,走兽总名”,《尔雅·释名》“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郝懿行疏:“别而言之,鸟不可曰兽,兽亦可曰禽。
”(2)原料、用途的不同,如“简”与“牍”,皆为古代书写材料,《说文》“简,牍也”,段注“简,竹为之;牍,木为之。
”(3)程度的深浅轻重不同。
如““行”、“走”、“趋”、“步”从广义说,这四个字是同义词(严格地说,“趋”和“走”,“行”和“步”是同义词),它们都表示“走路”的意思,只不过是在速度上有区别。
《说文解字》解释到:“行,人之步趋也。
”“步,行也。
”“趋,走也。
”“走,趋也。
”《说文解字注笺》:“疾走谓之趋,速其走亦曰趋。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3)動作行為的方式與情態不同。 [商——賈]都指做生意的人。“商”指運貨販賣的生意人,“賈”指囤積營利 的生意人,所以有“行商坐賈”的說法。 [提——攜]都指用手握物運物,但方式不同,“攜則相並,提則有高下”(段 玉裁語),所以“提撥”“攜手”中的“提”“攜”是不能互換的。 (4)詞義範圍大小不同。 [法——律]都有法律,法令的意思,但所指範圍不一樣,法指法則、制度,範 圍大;律,範圍小,多指具體的刑法條文。 [告——訴]都有“告知”的意思,但“告”是一般的告知,而“訴”特指所說 痛苦或者說冤屈,範圍小。 (5)詞義輕重、程度不同。 [飢——餓]一般情況下是相通的。對言時有別:飢指一般的餓,餓指一點東西
都沒吃,嚴重饑餓。 [盟——誓]都有“誓”的意思,但詞義輕重不同,《周禮》鄭玄注:“大事曰 盟,小事曰誓。”
2.從語法功能上辨析 [之——其]பைடு நூலகம்能做第三人稱代詞,與現代漢語的“他”或“它”相當。但“之” 只能用作賓語,“其”只用作定語或主謂詞組中的主語。 [恥——辱]用作名詞時是同義詞,但當他們用作及物動詞時,意義不同;“恥”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二、同義詞的類型
1.本義和本義相同的同義詞
[樹——藝] 上古同義,本義都是種植。《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 夷之所樹與?”《詩經·唐風·鴇羽》“不能藝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 穀。”“樹、藝”可以連用。
2.本義和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封——疆]“疆”的本義是疆界、界限。“封”的本義是用手培土種植樹木。 因邊界往往要聚土植樹為標誌,“封”就引申指疆界,《左傳·僖公十三年》“既 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杜注:“封,疆也。”《戰國策·燕策》“國之有封疆, 猶家之有垣牆。”“封疆”同義連用。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技巧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技巧1. 嘿,你知道古代汉语里同义词可不少呢,就像“疾”和“病”。
一般来说,“疾”就像小感冒那种,发病快好得也快,比如说“君有疾在腠理”。
而“病”呢,那就是比较严重的啦,像病入膏肓那种。
所以这两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程度可不一样哦。
2. 古代汉语同义词可有意思啦!拿“视”和“见”来说吧。
“视”就好比你主动去看某个东西,是个动作,像“目不能两视而明”。
“见”呢,则强调看到的结果,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突然“见”到一朵美丽的花,是一种结果的呈现。
3. 咱来聊聊古代汉语同义词呗。
“往”和“适”你分得清吗?“往”感觉比较笼统,就是去某个地方,像“往而不来”。
“适”就更强调到某个特定的地方去,就好比你要“适”远方的亲戚家,更有明确的目的地呢。
4. 你有没有想过“诛”和“杀”在古代汉语里的区别呀?这可有趣了。
“诛”带有一种惩罚性,是因为某人有罪而惩处他,就像“诛暴秦”。
“杀”就比较单纯,就是把一个生命结束掉,比如说“杀人者死”。
这两个词虽然都和夺取生命有关,但意义差别可大了呢。
5.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有技巧的哦。
“完”和“备”,“完”更侧重于完好无损,就像一个完整的瓷器,“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备”呢,强调齐全,各种东西都有,就好像准备一场盛宴,各种菜肴、餐具都“备”齐了。
6. 嗨,“饥”和“饿”这对同义词你了解吗?“饥”通常是指一般的饿,就是肚子有点空的感觉,像“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饿”就比较严重了,是那种饿得快不行的状态,感觉像是要两眼冒金星啦。
7. 哇哦,“言”和“语”在古代汉语里也有区别呢。
“言”更多是说话的内容,比较正式一点,就像大臣向皇帝“言”事。
“语”则侧重于互相说话、交谈,像朋友之间“相语以事”,是不是很有趣呀?8. 古代汉语里的“领”和“颈”你知道怎么区分吗?“领”就是脖子的前面部分,像领口围着的地方,“引领而望”。
“颈”就是整个脖子啦,要是说“刎颈之交”,可不能说成“刎领之交”哦,那意思就完全不对啦。
[整理]古代汉语近义词
古代汉语近义词同义词及其辨析一、古代汉语同义词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陶渊明《杂诗》二)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鲍照《代东武吟》) 1、同义词的定义同义词就是彼此可互训,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组词。
偷、窃:“偷”在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苟且,得过且过,又有刻薄、不厚道义。
如张衡《东京赋》“示民不偷”;窃,古代常作谦词,表私自、私下,又用作副词,表暗中、暗暗地,但从两汉以后,在“暗中盗取他人财物”上,它们是相同的,《孔乙己》“窃书不算偷”。
学习同义词应注意问题A、同义词是相对的,古汉语同义词是随着词汇的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有些词可能在上古同义,到了中古或近古则不同义,反之,有些词在上古可能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代却变成了同义词,因此对于古汉语同义词,既要从共时的方面去考查,又要从历时的角度去考虑。
好、美好:上古两义:美,特指女子貌美;良、善、优义。
《国策· 赵》“鬼侯有子而好”;《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列子· 杨朱》“贤愚好丑,成败是非”;但后来“美丽” 这个意义消失了,只剩下“良、善、优” 义,跟“坏、劣、差”相对,不再与“美” 构成同义关系了。
徐、慢徐的本义是慢走,慢的本义是怠慢、傲慢。
从本义来说,不是同义词。
后来慢引申为缓慢,在这个意义上与徐构成了同义词。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徒、步本义是步行,《易· 贲卦》“舍车而徒”;《庄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后由于引申,两词意义越来越远,“徒”由“步行”引申为名词步兵、徒众、门徒:《左传· 宣2》“倒戟以御公徒”;《论语· 微子》“是鲁孔丘之徒与?” 又为形容词空:《孟子· 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步”由“步行”引申为“脚步”:《东京赋》“驾不乱步”(驾:驾车的马);量词,举足两次为一步:《荀子· 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六尺:《史· 秦始皇本纪》“六尺为步”。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许多意义相近的词,如果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很容易产⽣混淆。
希望以下的辨析会为你带来⼀些帮助。
1.逃·遁·亡 三者都指逃离某地,但“遁”多指悄悄溜⾛,不知去向,⽐“逃”更隐蔽,如“楚师夜遁”(《(左传·庄公⼆⼗⼋年)》)。
⽽“亡”特指逃亡到国外,如“寡⼈出亡⼆⼗年,乃今得反国”(《韩⾮⼦·外储说左上》)。
2.骑·骈·骖·驷 这⼏个词均与马有关,其中⼀⼈⼀马为⼀“骑”,如“每朝参往来,不过从两三骑⽽已”“(《北史·列传第⼗⼀之于谨》);两马并驾⼀车为”骈“,如”骈驰翼驱“(稽康《琴赋》);三匹马拉⼀辆车为”骖“,如”载骖载驷“(《诗经·⼩雅·采菽》);同驾⼀辆车的四匹马为”驷“,如”汉兴……⾃天⼦不能具钧驷“(《史记·平准书》)。
3.饥·饿·馑 “饥”指⼀般的肚⼦饿,与“饱”相对,如“饥渴⽽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如“饿其体肤”(《孟⼦·⼆章》)。
“饥”和“馑”常连⽤,五⾕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如“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韩⾮⼦·显学》)。
4届·寺·观 这三者都是供奉祭祀神佛的处所,但“庙”是⼀般的庙宇,其中奉祀的是“神”,如“唯诵佛经,修营塔庙⽽已”(《晋书·列传六⼗三之何准》):“寺”是佛教的,其中奉祀的是“佛”,如“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另外寺⼤庙⼩,从规模上说,“寺”⾄少由三个⼤殿构成,否则只能称为“庙”。
⽽“观”是道教的,其中奉礼的是“仙”,如“⽞都观⾥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年⾃郎州召⾄京师戏赠》)。
5.⽪·⾰·肤 “⽪”、“⾰”指兽⽪,带⽑的叫“⽪”,如“⽪之不存,⽑将焉附”(《左传·僖公⼗四年》);去掉⽑的叫“⾰”,如“羔⽺之⾰”(《诗经·召南·羔⽺》):“肤”专指⼈的⽪肤,如“⾐不暖肤”(《商君书·算地》)。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2. 更、改3. 作、为4. 请、求 5. 至、致6. 锐、利7. 完、备8. 贫、穷 9. 三、参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12.仇、雠 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古代汉语同义词浅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浅析
“同义词”一词指的是多个单词在意义上的内涵相似,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存在着,它们可以利用在不同语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文字表达有一定的帮助。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字面上有相似意思的词,如“太宇”和“天庭”,都是指“神仙住处”;另一种是相近概念的词,比如“太古”和“物外”,都是指“极古”的意思;还有一种
是语义相用的词,比如“器”和“械”,可以用来指代“器具”。
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丰富文字表达方式,让说话者有更多的选择来表达同一个概念,穿插在文章中增加文字色彩,让文章更加丰富生动。
另外,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它们可以用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如此一来可以准确地传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宴游”和“筵宴”,都表达“聚会”的意思,但根
据不同的语境,“宴游”可以表达“旅行”的意思,而“筵宴”可以
表达“宴会”的意思。
此外,同义词也可以帮助说话者解决一些文字表达中的问题,比如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兵”的词比较少,此时可以用“军马”“战士”等词来代替表达同一个概念,从而完成文章表达。
虽然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有助于文字表达,但也应注意不要滥用,否则会造成文章冗长,同时也会给读者带来困惑。
所以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合适的一种,以便达到最好的表达效
果。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同义词在文字表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准确使用可以让文字表达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有助于准确传达古代汉语文字表达的原意。
古代汉语近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近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的近义词辨析较为复杂,往往需要考虑语境、用法和语感等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近义词辨析:
1. 天地/宇宙:都指广阔的空间,表示宇宙的范围。
天地一般
指自然界,有时也指整个宇宙;宇宙则更强调广阔范围的宇宙。
2. 真实/真理:真实表示事物存在的事实,真相;真理则指宇
宙间存在的客观规律和真相。
3. 知识/智慧:知识指具体的学问内容或信息,智慧则更强调
对事物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4. 快乐/幸福:快乐指短暂的情绪愉悦,幸福则指长期的生活
满足和愉悦。
5. 发展/进步:发展强调事物自身的成长和壮大,进步则指向
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
6. 爱/恨:爱指对他人产生的喜爱、关心和保护等情感,恨则
指对他人产生的憎恶、愤怒等情感。
7. 心/思:心指生理器官,同时也指心灵、感情等;思则指思考、思索。
8. 永恒/永久:永恒指没有终止和穷尽的状态,永久则指长时
间的保持和延长。
9. 青春/朝气:青春指年轻时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朝气则表示生命的蓬勃和旺盛。
10. 思念/思索:思念表示对远离或失去的人或事物的思考和怀念,思索则指沉思、苦思冥想。
以上只是一些典型的近义词辨析,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需要具体的语境来进行更准确的辨析。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
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十组古汉语近义词辨析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意义相近的词,如果不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很容易产生混淆。
希望以下的辨析会为你带来一些帮助。
1.逃·遁·亡三者都指逃离某地,但“遁”多指悄悄溜走,不知去向,比“逃”更隐蔽,如“楚师夜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而“亡”特指逃亡到国外,如“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骑·骈·骖·驷这几个词均与马有关,其中一人一马为一“骑”,如“每朝参往来,不过从两三骑而已”(《北史·列传第十一之于谨》);两马并驾一车为“骈”,如“骈驰翼驱”(稽康《琴赋》);三匹马拉一辆车为“骖”,如“载骖载驷”(《诗经·小雅·采菽》);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为“驷”,如“汉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史记·平准书》)。
3.饥·饿·馑“饥”指一般的肚子饿,与“饱”相对,如“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饿其体肤”(《孟子·二章》)。
“饥”和“馑”常连用,五谷没有收成叫“饥”,羊传·僖公二年》);“卧”是趴在几上睡觉,引申为躺在床上,也不一定睡着,如“隐几而卧”(《孟子·公孙丑》);“眠”的本义是闭上眼睛(与“瞑”同字),引申为睡眠,如“余娥之山有兽焉,见人则眠”(《山海经·东山经》);“寐”是睡着,如“夙兴夜寐”(《诗经·卫风·氓》);“睡”是坐着打瞌睡,如“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觉”是睡醒的意思,如“觉而起”(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推荐阅读)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推荐阅读)第一篇: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摘要:古代汉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古汉语词汇的理解,而其中,对古汉语常用词的掌握程度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所在。
在此希望通过对古汉语中同义词的分析,找出它们的部分特点,从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对同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同义词;词例;辨析同义词是人们长期思维发展的成果,也是语言发达、词汇丰富的重要标志。
同义词可以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维感情的细微区别,精确严密地表达思想,使语言更加准确明朗。
拥有异常丰富地同义词,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同义(或近义)是同义词的重要特征,但它们又是同中有异,大同小异。
它们的“异”,或同义性质(范围、程度、性状等)有别,或感情色彩存异,或用法风格不同。
这些差异,正是我们要加以辨析的地方。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对同义词的现象进行分析:1.适用对象不同如“杀”和“拭”在表示“使人失去生命”意思上是同义词,但“杀”是指杀普通人,或把人处死。
《陈涉世家》:“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而“拭”则谓臣杀君,子杀父母。
《易·坤》:“臣就其君,子拭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
”再如“唯、诺”,皆表应答词。
但不同的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下对上,卑对尊。
《文选》中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
’玉曰:‘唯唯’。
”同时,又表顺应而不表示可否。
《战国策·秦三》:“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唯曰:‘唯唯。
”,“诺”,应承之词,上答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
又说,疾应日“唯”,缓应曰“诺”。
((礼·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
”《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2.词义的实际所指不同例如:扩充的“扩”与“廓”同义,实际所指:原本不大或不满,通过“扩”使之变大或变满。
“充”是以“扩”为基础,是“扩”的结果,赵歧注“扩,廓也”。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假、借 2、更、改 3、作、为 4、请、求 5、至、致 6、锐、利 7、完、备 8、贫、穷 9、三、参 10、十、什 11、时、世、期 12、官、吏 13、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就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与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与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第五单元:同义词辨析[軍、師、士、卒、兵]軍、師、士、卒、兵都有好些意義。
它們的大部分意義都是彼此互不相干的,只有作爲軍事方面的用詞,在一定的場合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義仍是不同的。
軍和師都是集合名詞,指軍隊,《左傳·晏嬰論季世》“卿無軍行”《左傳·曹劌論戰》:“齊師伐我。
”同是指軍隊,在先秦“師”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軍隊,而“軍”字則不是。
漢代以後,多用“軍”字指軍隊,“師”字逐漸很少用來指軍隊,“軍”字可以指出征在外的軍隊,例如《資治通鑒·赤壁之戰》:“引軍北還”但成語還是說“出師不利”。
軍和師又都用作軍隊的編制單位。
軍是春秋以後軍隊最大的編制單位。
據《司馬法》載,一萬二千五百人是一軍。
師是西周以前軍隊的最大編制單位。
據《殷契粹編》第五九七片“王作三師,右左中”,說明商代有三師。
西周有六師,《詩經·大雅·常武》:“大師皇父,整我六師”據《周禮·地官·小司徒》載,一師是二千五百人。
後代往往沿用軍師爲軍隊的大的編制單位,一般師比軍小,人數也因時代或轄属而有所不同。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車戰的時代,士是戰車上的甲士,與作爲步兵的卒是不同的。
《左傳·襄公十年》:“諸侯之士門焉。
”卒是步兵。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具卒乘,將襲鄭。
”卒也是用作軍隊的編制單位,是比伍大的基層編制。
《孫子兵法·謀攻》:“全卒爲上,破卒次之。
”(卒:一百人以內。
)兵是兵器。
上古時代,兵一般不當兵卒講。
《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
”卒是人,所以要訓練;兵戈矛之類,所以要利。
戰國以後,兵也可以當軍隊講。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
”這種兵既不能換成卒字,因爲它不是一個一個的士兵,也不能換成軍字或師字,大概軍師重在指武裝人員,而兵字雖然也指軍隊,但重點還是指武器。
漢代以後,兵逐漸與卒完全同義,可以用來指士兵。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字辨析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词辩析1.【言】【语】[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2.【谓】【曰】[辨]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3.【召】【招】[辨]召,招。
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报】【告】[辨](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5.【反】【复】[辨]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6.【驰】【驱】[辨]驰,驱。
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
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1. “走”和“行”,你看啊,咱平常说“走过来”,可古代也会说“行过来”呀,就像咱走路去某个地方,古人也会用“行”来表达这种移动的动作呢,比如“行行重行行”。
2. “视”和“见”,哎呀,咱现在说“看见”啥的,古代“视”也有看的意思呀,像“视而不见”,不就是说看着却装作没看见嘛,多有意思!
3. “吾”和“我”,这俩都是说自己呀,古代人一会儿说“吾如何如何”,一会儿又说“我怎样怎样”,就好比咱有时说“我”,有时又说“本人”一样呢,比如“吾日三省吾身”。
4. “疾”和“病”,你想想,咱现在说生病了,古代说“疾”或“病”呢,“疾”可能轻一点,“病”就严重些啦,像“君有疾在腠理”,就是说有点小毛病呢。
5. “饥”和“饿”,嘿,古代说“饥”不一定是饿到不行,可能就是有点饿了,可“饿”那就是很饿很饿啦,就像“饿其体肤”,那得多饿呀!
6. “盗”和“贼”,这俩可不一样哦,“盗”一般是偷东西的,“贼”就坏多啦,像“盗亦有道”和“擒贼先擒王”,差别很大吧!
7. “讽”和“谏”,古代大臣对皇上有时候“讽”一下,有时候“谏”一下,“讽”可能委婉点,“谏”就更直接啦,像“邹忌讽齐王
纳谏”。
8. “哭”和“泣”,咱哭可能就是大声哭,古代“泣”可能就是小声哭或者默默流泪呢,比如“泣不成声”。
9. “妻”和“妾”,古代男人有妻子还有妾呢,妻子地位高,妾就低一些啦,这区别可大了,像“妻妾成群”。
10. “往”和“去”,都是说要到哪里去呀,古代会说“往何处去”,咱现在说“去哪里”,比如“既往不咎”。
我觉得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真的超有趣,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精妙之处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 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 13. 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
震:雷震,受外力影响引起的颤动。
5.援:用手拉。
持/操/把:同义词,一般性的拿取。
秉:用途最窄,后代抽象化。
6.征:褒义词,上对下,有道对无道。
伐:中性词,非上对下,不限定于有道对无道。
攻击方须有正式理由,钟鼓公开进军。
后代征伐连用,逐步变为褒义。
7.获:农业收成。
获:狩猎取得,战争取得,一般性取得。
8.帝:上古指天神,商末指天子,诗经指上帝,战国指诸侯,秦始指天子。
王:先秦指最高统治者。
后代指最高爵位。
皇:与帝并用,指天子。
9.众:可用作名词。
众人指非圣贤的一般人。
庶:不可作名词。
庶人指百姓。
10.躬:人身。
不用作抽象意义。
身:人身+物身。
可用于抽象意义。
11.领:总称脖子。
颈:脖子,特指脖子前部。
12.仇:古音求,敌对。
雠:古音酬,敌对。
(三)请辨析下列同义词:1.征、召、辟 2.迁、徙 3.计、虑、图、谋4.危、殆 5.脸、面 6.装、饰 7.英、豪、俊、杰 8.且、将 9.俱、具1.征: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上召唤下。
辟: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上召唤下。
召: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一般性的召唤,且不限于君召臣+上召唤下。
2.迁:由下到上。
迁官是升官。
徙:调任或降职。
3.计:心里盘算,着重在制定计划计策。
虑:反复思考把事情想透。
图:考虑后有所决定,表示对付别人。
谋:接近于“图”,但又有咨询的意思。
4.危: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使动。
广义的危险。
殆:不及物动词、副词。
狭义的危险。
5.脸:后起字,最初指面颊,特指妇女面下颊上。
后指全脸。
面:全脸。
6.装:名词衣服+动词装束。
只用于具体的打扮装饰。
饰:名词服装以外的装饰品+动词装扮后添加文采。
具体抽象的打扮均可使用。
7.且:将要、快要。
将:一般的将来、将要。
8.具:行为的范围,先秦偶尔当俱讲。
先秦音惧。
俱:两个以上的人做一件事,先秦音拘。
(四)请辨析下列同义词 1.逢、遇、遭 2.购、买、市 3.抑、按 4.拔、擢 5.烝、蒸 6.弃、委、捐 7.诈、伪 8.憾、恨、怨 9.稍、略、颇 10.阙、缺1.逢:遭遇+逢迎。
遇:遭遇+待遇。
遭:遭遇不幸的事情。
2.购:悬赏征求非商品的东西,不是商业买卖。
宋代发展为重价格收购。
买&市:商业买入。
3.抑:向下压,程度重。
按:抽象意,压抑抑制。
4.拔:提拔没有官职的人+拔起来的动作+攻取占领。
擢:强调拔的动作而不涉及结果。
5.烝:与蒸同音,可通用。
另表示下淫上。
蒸:本义为麻秸秆,后借代为烝。
6.弃:抛弃扔掉。
委:抛开→委托。
捐:放弃。
7.诈:不诚实,不仁义,说谎欺骗,程度重。
伪:假的。
8.憾&恨:同义。
较浅的遗憾。
怨:深度仇恨。
9.稍:渐。
略:稍微。
颇:不常常表示稍微,有时表示极度。
10.阙:宫阙→缺点过错。
缺:器皿破裂→缺点过错(不常用)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
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 1 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饥、饿《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
”“饿,饥也。
”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
《正字通》:“饿,饥甚。
”“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
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
”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
”“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
”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
”《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曹。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韩愈《答刘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
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察”指翻来覆去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说文》:“察,覆也。
从宀、祭。
”徐锴《说文系传》:“察,覆审也。
从宀,祭声。
”段玉裁注:“从宀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
”《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望”指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
”《玉篇》:“望,远视也。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见”不仅表示“看”的动作,而且表示“看”的结果,义为“看见”,《说文》:“见,视也。
”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
”《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3) 分析词义褒贬感情的差别征、伐、侵、袭——这四个词都指发动军事进攻,但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征”是褒义词,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尚书·胤征》孔安国传:“奉辞伐罪曰征。
”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
”《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伐”本是中性词,指敲钟击鼓公开宣战,《诗经·商颂·殷武》:“奋伐荆楚。
”《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
”焦循正义:“讨者,上讨下也。
伐者,敌国相征伐也。
”“伐”常同“征”连用,因此也发展成褒义词,如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
”“侵”是贬义词。
“侵”指不宣而战,侵犯别国,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
”《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句中“侵蔡”是不宣而战,“伐楚”是公开征讨。
“袭”则是中性词,指秘密偷袭,乘人不备以轻兵锐卒发起突然袭击。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袭”也用于贬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4) 辨析词义轻重程度的差别眷、顾——《诗·大雅·皇矣》:“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说文》:“顾,还视也。
”《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dá]矣。
”毛亨传:“迴首曰顾。
”“眷”指深深地回头看,《说文》:“眷,顾也。
”段玉裁注:“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
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
”这两个词都有“回头看”的意思,但程度不同。
“顾”指一般性的回头看,(5) 区分词义适用范围的差异击、攴——《说文》:“攴,小击也。
”“击,攴也。
”段玉裁注:“攴训小击,击则兼大小言之,而但云…攴也‟者,于…攴‟下见析言之理,于…击‟下见浑言之理,互相足也。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tānɡ”“击”还引申出“攻击”、“刺杀”之义,如《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兵之形:用兵的规则。
实:指敌军坚实之处。
虚:指敌人的弱点。
《国风·豳风·七月》:“八月剥枣”这两个词都有“敲打”之义,但“攴”的词义范围小于“击”。
轻击。
(6) 认清同义词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的不同能、得——这两个词都表示“可能”、“能够”之义,但使用条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