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针刺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针刺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的开题报
告
一、选题背景
中风是指脑部发生的突然性缺血或出血,造成脑功能障碍的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下肢痉挛状态,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康复。
目前,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方式有药物、物理治疗及针刺等,其中针刺已有一定疗效被广泛应用。
二、研究目的
针对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估。
三、研究方法
1.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选取符合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患者诊断标准的3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名患者。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评估针刺治疗的疗效。
4. 数据采集
采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评分表(FMA)评估各组治疗前后的下肢痉挛状态和肢体功能障碍程度,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等。
四、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评估针刺治疗的疗效,从而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五、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预计针刺治疗能够有效缓解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症状,提高肢体功能障碍的程度,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实施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92例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
对照组实施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实施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
结果在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上,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实施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疗效显著,值得采纳应用。
标签:针刺;现代康复技术;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后常见的一种合并症,针对此类合并症,在未能有效解除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存状态[1]。
因此,有必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治方法。
本次将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92例纳入研究,其目的是评价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92例纳入本次研究,复合我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并将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失语者排除在外[2]。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
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2.5±2.3)岁;病程2~24天,平均病程(14.6±2.1)天。
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2.8±2.4)岁;病程为3~22天,平均病程(14.8±2.3)天。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2.1 针刺治疗方法即实施分期整体针刺疗法,于患者痉挛期采取针刺措施,指导患者行患侧痉挛优势侧穴位,包括肩前、天泉、尺泽、臂中、合谷、血海、阴陵泉以及三阴交等。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的研究现状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的研究现状从临床治疗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状态的文献进行综述,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
标签:中风;上肢痉挛;针刺;综述中风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
在患者肢体瘫痪发生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如果肌张力增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而且可以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攣缩及变形,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困难,最终影响中风病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
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按针刺部位分11头针头针是一种利用针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头部穴点、线、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
常用穴位体系有焦氏头针、汤氏头针、靳氏头针、林氏头针等流派以及根据病灶影像学定位诊断取穴和《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等[2]。
中风上肢痉挛头针治疗刺激区的选择主要基于脑功能定位、神经解剖学理论和传统经络理论等方面。
赵建国等[3]采用醒脑开窍法治疗偏瘫痉挛。
结果显示醒脑开窍针法加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有效率900%),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有效率667%);针刺锥体组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在运动功能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高于单纯醒脑开窍。
王丽平等[4]采用头针体针叠加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
结果显示头针体针叠加针法对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单纯体针对照组(P<001)。
陆彦青等[5]采用“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
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001),“靳三针”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102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摘要:肢体痉挛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发病后行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中,基于中医理论的辨证施治,针灸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的改善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增强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治疗过程中副作用较少。
基于此,本文对近几年的针灸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方式选取提供资料支持。
关键词:针灸;中风;肢体痉挛;进展中风又称为卒中或者脑卒中,具有发病急、变化快、高致残率等特点,基于中医理论,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1]。
中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蹇不语、肢体痉挛、半身不遂等,其中肢体痉挛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统计约有70%-80%的中风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2]。
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行动功能障碍,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些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秉承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在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
本文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机制依据中医理论《灵枢·邪客》篇“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奚马利认为“邪气恶血住留”是痉挛发生的关键病因,基于此提出刺络拔罐加井穴放血法对中风后肢体痉挛进行治疗。
王春琛发现,通过针刺夹脊穴可有效提高β-内啡肽和强啡肽的分泌水平,有效调节脑梗死后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活动,进而可以改善肢体痉挛。
吴常征发现头针可以改善患者脑部供血,降低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全血还原黏度,体针可以抑制神经兴奋状态,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穴位组织的新陈代谢,因此提出头针和体针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冯晓东发现穴位埋线法可以通过促使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来改善肢体痉挛。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 河北省邯郸明仁 中医院康复科 , 河北 邯郸
【 关键词】 中风; 痉挛; 针刺疗法; 综述
060 ) 50 1
【 中图分类号】 R (; 33 5 1 4. 【 一1 R 4. R2 . ; 2 5 7 ; 4 3 R4 6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2 21 2 8/—B 一 1 — 6 ( 0) 0 5 ∞ 3 0 90 ( 3 2
维普资讯
河 中医 20 年 3 08 月第 3 卷第 3 0 期
H J C M r 0 .03 ,o3 e M, a h2 8vJ0N . T c 0
35 2
针 刺 治 疗 中风 后 肢 体 痉 挛 研 究 概 况 ※
贾小红 张 文 立 封 丽 华 樊建 平
CF 运 长为痿 ” 。治宜泻 阴补 阳 , 肢体 阴侧 rB 增 加 主要见 于 海马 旁 回 、 动 前 取
※ 基金项 目: 河北 省科技 厅 科技攻 关 资助 穴行泻 法 , 阳侧 穴行 补法 。针 刺 治疗 区皮质 、 双侧额颞 叶 区和 同侧 苍 白球 。
项 目( 号 :670 D一5 ) 编 0 2 12 9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中风痉挛性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导致的一种急性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和运动障碍。
目前,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针灸疗法被认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疗法可以改善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减轻肢体痉挛和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一、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一项对20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显示,经过针刺治疗后,患者的肢体瘫痪程度得到了显著改善,肌力和肌张力得到了良好的调节,肌肉痉挛和疼痛明显减轻。
针刺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言语和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刺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从而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脑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突触传导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2. 改善血液循环针刺可以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清除,从而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促进肌肉的恢复和修复。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减轻组织缺血和缺氧,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3. 调节免疫功能针刺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免疫力,减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促进抗体的生成和释放,增强机体对抗病原体的能力,从而加速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1. 选择合适的针刺部位和穴位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部位和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针刺。
针刺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中风)后的常见后遗症,严重威胁到人们健康和生活,脑卒中本身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存活者中多数遗留有偏瘫症状。
痉挛性偏瘫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卒中患者临床抢救的有效性明显提高,致残率及致残程度也随之下降。
统计发现80%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出院后会遗留多种功能障碍,其中偏瘫遗留症患者中90%存在肢体痉挛,在发生痉挛时,异常运动模式、关节僵硬、关节畸形等都会阻碍偏瘫肢体恢复,所以说改善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Spastic hemiplegia is a common sequela of stroke (stroke),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health and life,stroke itself has a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most survivors have left hemiplegia symptoms.Spastic hemiplegia is characterized by muscle tens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upper limb and lower limb extensor flexor muscle paralysis,tens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refore,upper limb flexion,lower limbs unbend,fingers flexion,passive unbend,hand stiff resistance.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the effectiveness of clinical rescue in stroke patients is obviously improved,and the disability rate and the degree of disability are also decreased.Statistics show that 80% stroke patients leave many dysfunctions after they leave the hospital,among them 90% patients left hemiplegia limbs spasm,in spasm,abnormal movement pattern,joint stiffness,joint deformity will hinder the recovery of limbs,so improve the hemiplegic limb spastic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after stroke.Key words:Acupuncture;Stroke;Spastic hemiplegia痉挛性偏瘫是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这就决定了传统的治疗办法无法对其起到很好的疗效[1]。
针灸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研究概况
运用
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 高 !". 例,取得明显疗效。余志辉 ) $. * 采用针灸加中药调和阴 阳与传统针刺疗法对中风后肌痉挛进行治疗,发现针药并用调 节阴阳的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力及 肌张力,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
穴治疗中风 !"" 例,总有效率为 %.’ "- 。 近年来,临床学者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配 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肌痉挛收到良好的 疗效。这种综合疗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学者的重视和应用。严伟 等 ) $2 * 采用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与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比较,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 ; "’ "! ( 。李佩芳
采用针灸加中药调和阴阳与传统针刺疗法对中风后肌痉挛进行治疗发现针药并用调节阴阳的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力及肌张力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 !"#・
新中医 $""% 年 !! 月 !"#$%&’ "( %)* +,-%).) /)0-+-%)
第 #! 卷第 !! 期 %"1)/2)$ 3445 1678 9: %68 ::
) !% *
用自制的艾灸盒分别在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相应的皮肤处 采用针刺加麦粒灸治
施温和灸,每个部位每次灸 !# 分钟,以温和热力不产生皮肤 灼痛为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马玲
) $" *
疗卒中后肢体痉挛 $, 例,与单纯针刺组 $, 例对照,治疗组效 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 ! ; "’ "# ( 。刘傲霜 ) $! * 用温针灸阴阳经穴 治疗中风后关节挛缩 2" 例,结果温针灸阴经穴为主的疗效明 显优于温针灸阳经穴为主的疗效。丁邦友等 ) $$ * 采用针罐结合 治疗中风偏瘫关节挛缩 #$ 例,总有效率为 !""- 。倪卫民 ) $+ * 等将已出现肌张力增高的脑血管意外患者 2$ 例随机分为刺络 拔罐组 +! 例及对照组 +! 例,刺络拔罐组在治疗后的肌张力较 治 疗 前 有 显 著 降 低 : ! ; "’ "! ( , 并 且 疗 效 优 于 对 照 组 : ! ; "’ "# ( 。高天宇等 ) $& * 采用火针点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 +" 例与体针组 +" 例比较,结果火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 ! ; "’ "! ( 。杨本瑜 ) $# * 把羊肠线埋于肩 !" # 综合疗法 、曲池、环跳、足三里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中风是指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其病症表现为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而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其中,痉挛性偏瘫是中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针刺疗法具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使用和研究。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针刺对痉挛性偏瘫的疗效。
一、理论分析针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刺激周围组织,调节机体的生理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针刺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血液循环中风病人因患中风而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而出现痉挛性偏瘫,这种情况下,针刺可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受损神经的营养供应,从而促进功能的恢复,减少痉挛性偏瘫的发生。
2. 祛风活络中风是以血液循环障碍为表现,常常会导致体内湿气、瘀血、风邪等因素的侵袭,从而使病情加重。
针刺可以祛风活络,消除体内的湿气、瘀血等因素,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目的。
3.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等方式,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痉挛性偏瘫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针刺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增加神经传递的速度和质量,从而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
二、实践应用1. 主要穴位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针刺要选取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穴位,如 "四神聪、天柱、大杼、肩井" 等穴位。
其中, "四神聪" 穴位是活动头面部肌肉的重要穴位,能够改善面部偏瘫;"天柱" 穴位主要起到舒筋活络、通窍开窍的作用;"大杼" 穴位主要用于治疗上肢痉挛性偏瘫,具有营养经络,调整肌肉张力的作用;"肩井" 穴位主要用于治疗上肢痉挛性偏瘫,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
2. 针刺方法针刺方法一般采用加减法,根据症状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穴位和针刺方法。
比如,对于面部痉挛性偏瘫,可以采用扎针、电针、灸针等方法;对于上肢痉挛性偏瘫,可以采用刺络、刺穴、刺跳、贴敷等方法。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中风是中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又称为脑卒中。
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1]。
中风后患者约60%会出现肌痉挛[2],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肌肉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群。
大多数学者[3]认为痉挛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的损害,上位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消失,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失衡,以牵张反射亢进为核心的运动控制紊乱所致。
因此,临床上常见的痉挛表现模式为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4]。
痉挛可以导致肌肉短缩、姿势异常、疼痛和关节挛缩,会妨碍患者的康复并限制患者恢复的潜力[5]。
1中医学对卒中后肢体痉挛病因病机认识中医传统文献中未见有“中风后肢体痉挛”命名记载,根据临床症状,其可被归为中医学“筋痹”“痉证”“拘挛”“经筋病”等范畴。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或因禀赋不足,或因年老体衰,或因劳倦内伤,或因久病体虚,以致肝肾不足,气血衰少。
在此基础上,或内风旋动,或五志化火,或湿痰生热,造成风火上扰清窍,或痰湿蒙塞心神,或风痰瘀血痹阻经络[6]。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各家立论颇多。
《难经》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是阴阳失调所致。
张介宾则认为中风后“身倦怠拘挛”的病机为“真阴不足”。
《医贯·中风要旨》云:“其手足牵掣,口眼歪斜,乃水不荣筋,筋急而纵也”。
则认为其病因病机之要在于阴血不足。
而《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若肢体拘挛,半身不遂……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
指出本症病机虚实夹杂,与气血虚弱,风痰阻络有关。
到了现代,袁丹[7]认为瘀滞经脉、津亏血少和肝肾虚衰致筋脉失养而挛急。
孙智军[8]认为本病主要病因为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且为本虚标实证。
2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方法2.1中医内治法2.1.1祛风散邪“风为百病之长”,历代医家认为,风邪是中风后痉挛的主要因素,风邪客于经脉、筋骨则可导致肢体痉挛。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的研究现状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的研究现状作者:刘朵陈奇刚顾力华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年第08期摘要:从临床治疗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状态的文献进行综述,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
关键词:中风;上肢痉挛;针刺;综述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8-0086-03中风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
在患者肢体瘫痪发生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如果肌张力增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而且可以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困难,最终影响中风病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
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按针刺部位分11头针头针是一种利用针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头部穴点、线、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
常用穴位体系有焦氏头针、汤氏头针、靳氏头针、林氏头针等流派以及根据病灶影像学定位诊断取穴和《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等[2]。
中风上肢痉挛头针治疗刺激区的选择主要基于脑功能定位、神经解剖学理论和传统经络理论等方面。
赵建国等[3]采用醒脑开窍法治疗偏瘫痉挛。
结果显示醒脑开窍针法加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有效率900%),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有效率667%);针刺锥体组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在运动功能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高于单纯醒脑开窍。
王丽平等[4]采用头针体针叠加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
结果显示头针体针叠加针法对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单纯体针对照组(P12腹针腹针是一种利用针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腹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7],腹部是人体脏腑最集中,经络分部最多的部位,也是气血最丰沛的部位。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头针疗法在 中风康复 中应用较多 。 王丽平等f 】 l 研究头皮针 、
体针叠加疗法对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的疗效 , 1 0例患者分 为 将 0
位 ,评定治疗前及 治疗 2 月及 4个 月患者肢体肌张力 、痉挛 个 指数 以及 患者 日常生活 能力 。结果发现夹脊穴组与背俞穴 组在 治疗 2个 月后疗效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00 ) . ,但均 5 优 于对照 组 ( < .5 ;治疗 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 于背俞穴 P 00 )
例中风偏 瘫患者随机分 为 2组 ,治疗组 3 例 和对 照组 3 0 O例 。
治疗 组采用颈 、腰 部夹脊穴针刺法 结合常规针刺法 ,对照 组采
用常 规针 刺 法 。其 中治疗 组对 痉 挛状 态 的 改善优 于 对 照组 ( 00 ) :.5 ,具有统计学意义。吴雪梅等【将 1 0例卒中后痉挛 】 2 性瘫痪患者分为背俞穴组 、夹脊穴组 、对照组 ,每组 4 0例 ,
单纯体针对照组 ( < .1。 肖凌勇[ 6 l O ) 0 2 1 0例脑卒 中后肢体偏 将 瘫痉挛 患者 分为实验 组和对 照组 。治疗组采 用头体联 合 电针 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头体针法,每组各 3 例 。每 日治疗一次 , 0 1 0次为一疗程 。经过 3 个疗程 治疗后 , 用现代康 复医学的改 采 良 Asw r h ot h量表 、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B un t m 分级 rn s o r 来判定临床疗效 。结果发现两组 患者上肢屈 曲性痉挛 ,下肢伸 直 性痉挛 ,手指 的屈 血性挛 缩 以及足 下垂 内翻等症状 均有 改
组 ( l . ) 背 俞 穴 组 优 于 对 照 组 ( < .5 。于 学 平 【电针 尸 00 , < 5 P 00 ) 】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针刺作为传统的治疗手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局部微循环以及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等多种途径,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有助于恢复受损部位的功能。
2. 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常常伴随有肌肉痉挛和疼痛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肌肉张力和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状。
3. 恢复肌肉协调和平衡。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神经肌肉系统,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步态和动作功能。
4. 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
针刺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
1. 针刺在改善患者肌肉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
李某某等(2017)进行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肉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与单纯康复训练相比,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疗效更佳。
以上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三、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注意事项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虽然有着显著的疗效,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方法。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需要选择恰当的穴位和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注意针刺的安全性。
针刺治疗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 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针刺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4. 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最好结合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针刺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针刺研究进展3齐 瑞 徐创龙3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上海200437) 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文献综述如下,旨在探寻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取穴与针刺规律。
1 取穴方法 1.1 循经取穴1.1.1阳经取穴为主 梁永瑛等[1]共检索分析到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认为,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穴选用,主要集中在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
睢明河[2]对62例偏瘫上肢痉挛患者分组采取针刺手少阳经穴(治疗组)与针利上肢阴经穴(对照组)治疗中风后上臂痉挛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取得了显著疗效(P< 0.05),对照组无明显治疗效果(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王子臣等[3]认为筋脉不得阳气濡养是痉挛的病机,督脉腰阳关为原阴原阳的会所,采用深刺腰阳关为主治疗下肢痉挛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1.1.2阴经取穴为主 吕慧青等[4]参照《灵枢寿夭刚柔》“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的记载,治疗痉挛性偏瘫取阴经穴位治疗。
认为中风后肢体由萎软转化为强痉后,不应再固守“治痿独取阳明”之法。
选取平补平泻手足三阴经穴位治疗痉挛性偏瘫60例,上肢、下肢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1.0%。
米建平等[5]上下肢阴经穴电针疗法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总有效率83.3%。
1.1.3阴阳经取穴 卢佩斯等[6]分析脑卒中偏瘫痉挛期的中西医理论,认为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期,应注重肢体内侧肌群即阴经穴位的运用,配合肢体外侧阳经穴位,以补虚泻实,益气养血,平衡肌张力,调整痉挛状态。
娄必丹等[7]认为肢体痉挛的原因是阴阳失衡,肢体表现是阴急阳缓,采用阴阳经同取,补虚泻实,泻阴补阳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并强调对于拘急侧和迟缓侧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海英[8]将96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采用阴阳经配穴平衡阴阳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按传统取穴的普通针刺组。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导言: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中风后残留的功能障碍给病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中痉挛性偏瘫是常见并发症之一。
一、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一直备受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肉张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项发表在《美国中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采用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肌肉张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还有研究指出,针刺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也有一定的心理和情绪调节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一些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肌肉张力、运动功能和心理健康水平。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关于针刺治疗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肌肉张力调节作用针刺治疗可以通过调节脊髓反射通路、神经肌肉传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途径,达到调节肌肉张力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肌肉张力,改善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肉协调性和运动功能。
2. 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针刺治疗可以通过促进神经再生、降低神经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保护和修复受损神经组织。
一些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可以促进神经突触的再生和重建,提高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3. 脑功能调节作用针刺治疗可以通过影响脑的神经调节系统,改善脑血管功能,促进受损脑组织的功能恢复。
一些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以通过影响脑干和丘脑等脑部结构,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
针刺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三、针刺治疗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针刺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虽然受到普遍关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导致部分肢体的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中风后的康复治疗中。
针刺能够通过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再生,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
本文将从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机制、临床疗效以及新进展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针刺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治疗机制1. 促进神经再生中风后引起的偏瘫主要是由于脑部神经细胞的损伤导致,而针刺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再生。
研究发现,针刺能够提高周围神经系统的再生能力,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
2. 调节神经免疫系统中风后的痉挛性偏瘫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增加,而针刺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的过度,减轻神经损伤引起的炎症症状,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3. 促进血液循环针刺能够刺激特定穴位,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受损神经和肌肉的血液供应,加速瘫痪肢体的恢复和功能的改善。
二、临床疗效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显著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些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临床研究显示,针刺能够显著加强康复训练的效果,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一些研究还发现,针刺治疗还能够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新进展针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些研究发现,针刺与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相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综合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治疗机制。
随着针刺治疗的不断深入研究,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中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JA NGXI OURNAL TRADI ONA  ̄I SE M EDI N E I J OF TI L C I NE CI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
★ 张 文 立 封 丽华 贾小红。 樊 建平。 ( . 海 中医药 大学 附 属 曙光 医院 1上 上 海 2 10 ;. 0 23 2 河北 省 石
者不 同肌 张 力增高 缓解 的有效 率透 刺组 均高 于传 统 组( P<00 ) 、5 。谭 氏l 等 采用 随机 数 字 表 法 , 5 6 J 将 9
例缺 血性 脑 卒 中患 者 随 机 分 为 分 期 针 刺 组 和 头 针 组 。分期 针 刺组痉 挛 期 上 肢取 巨骨 、 天宗 、 肩 、 膈 会 、 井 、 关 、 骨 、 间 、 溪等 手 少 阳三焦 经 和 天 外 腕 三 后 手太 阳小 肠 经 穴 位 为 主 , 肢 取 环 跳 、 骨 殷 门 、 下 居 、
分 。 田敏评 分 均 显 著 提 高 。陈 氏 _ 等 按脑 卒 中偏 上 2 J
瘫 阶段 论 治 , 挛 期 取 患 侧 肩 骨 手 三 里 、 关 、 痉 禺、 外 合
谷、 阴陵泉、 三阴交 , 强刺激捻转手法 , 并在患侧曲泽
处放 血 。 次 3 每 ~5滴 , 周 3次 , 合 促 进 机 体 肌 每 配 力 、 张力 、 肌 躯体 平 衡 恢 复 的功 能 训 练 , 得 较 好疗 取
效 。陆 氏_ 指 出痉 挛 性 偏 瘫 针 刺 治 疗 当 以 阴 经 穴 3 j 为 主 , 阴 引 阳 , 阳引 阴。并 提 出针刺 治疗 脑卒 中 从 从 应 根据病 情 、 程 、 位 、 症 等 因人 而 异 。 吕 氏_ 病 病 病 3 j 等 针刺 三 阴经穴 位治 疗脑 卒 中后痉 挛性 偏瘫 6 0例 。 取穴人中、 泉、 极 曲泽 、 泽 、 陵 、 尺 大 阴廉 、 阴市 、 海 、 血 三 阴交 、 海 , 用平 补平 泻手 法 , A h ot 照 运 以 s w rh法评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一、针刺的作用机制
1.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针刺能够影响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力。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在针刺时,刺激穴位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肌肉紧张感。
3.缓解炎症反应:研究表明,针刺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患者炎症指标的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4.改善神经机能: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降低神经兴奋性,从而缓解因痉挛引起的肌肉僵硬和疼痛感。
二、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相关的研究。
1.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一项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的针刺与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肌张力、肌肉力量和生活质量。
三、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中的应用
除此之外,针刺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如针刺联合药物治疗、针刺联合物理疗法治疗等。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近况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近况
董梁乐;李作伟
【期刊名称】《按摩与康复医学》
【年(卷),期】2022(13)15
【摘要】中风,西医称为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危急重症,近年来发病率明显攀升。
痉挛性瘫痪是中风病主要的后遗症状,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
针刺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着良好的疗效,目前,大多医家采用不同针刺方法随证治疗,取得了相当满意的疗效。
不同的针刺部位、针刺方法、针刺时机等均可对针刺疗效产生影响。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进行整理和论述,以期探索规律,开拓思路,提高临床使用针刺治疗该病的疗效。
【总页数】8页(P65-72)
【作者】董梁乐;李作伟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针刺颅骨缝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2.针刀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现状
3.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4.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机制与研究进展
5.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L州c,xtJOURNALOFTRADITIONALC1-1INESEMEDICINE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张文立1封丽华2贾小红3樊建平3(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2.河北省石家庄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3.河北省邯郸市明仁中医院邯郸056001)
关键词:针刺疗法;中风;肢体痉挛;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
脑卒中是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特点的疾病,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其出现代表肢体肌力的恢复,若停留在此阶段,会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功能恢复,甚至导致肢体挛缩,功能完全丧失。
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但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报道较少。
笔者根据近10年来文献,现将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机理综述如下:
1临床研究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李氏…1等采用头针、电针、体针、结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治疗后患者ADL评分,上EEr敏评分均显著提高。
陈氏【2]2等按脑卒中偏瘫阶段论治,痉挛期取患侧肩骨禺、手三里、外关、合谷、阴陵泉、三阴交,强刺激捻转手法,并在患侧曲泽处放血,每次3~5滴,每周3次,配合促进机体肌力、肌张力、躯体平衡恢复的功能训练,取得较好疗效。
陆氏【3j指出痉挛性偏瘫针刺治疗当以阴经穴为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并提出针刺治疗脑卒中应根据病情、病程、病位、病症等因人而异。
吕氏【3】等针刺三阴经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60例。
取穴人中、极泉、曲泽、尺泽、大陵、阴廉、阴市、血海、三阴交、照海,运用平补平泻手法,以Ashworth法评分痉挛程度,结果上肢痉挛解除率65%,总有效率85%,下肢痉挛解除率63.3%,总有效率91.6%,与传统经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徐氏[4]等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40例随机分为透刺组、传统取穴组,透刺组取穴:肩骨禺透臂腈、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环跳透秩边、梁丘透血海、伏兔透髀关、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
・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资助项目:0627102D-59透悬钟、太冲透涌泉。
针法:用3寸/4寸毫针提插捻转,探针手法,以获得强烈针感。
有触电的感觉为佳,1次/FI,10次为一疗程,经治2个疗程,两组患者不同肌张力增高缓解的有效率透刺组均高于传统组(P<0.05)。
谭氏【6J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组和头针组。
分期针刺组痉挛期上肢取巨骨、天宗、肩髑、孺会、天井、外关、腕骨、三间、后溪等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为主,下肢取环跳、居髑、殷门、申脉等足膀胱经穴和足少阳胆经为主,以促进痉挛劣势侧肌张力恢复,对抗痉挛优势侧痉挛。
疗效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FIM。
结果分期针刺组基本恢复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2例;头针组基本恢复3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10例。
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FIM评分比较,分期组针刺FIM评分治疗前为60.50±27.44,治疗后107.50±18.46。
治疗后改变值为47.56±20.37,头针组FIM评分治疗前为81.14±22.87,治疗后改变值为104.54±21.06,治疗前后改变值为23.52±11.24。
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FIM评分住院治疗均有明显提高(P<0.001),治疗后分期针刺组者的FIM评分增加值和头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
胡氏【6J用电针治疗34例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
刘氏【7]等用温针灸阴经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关节痉挛30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2实验研究
不同的针刺方法对中风后脑神经动能康复产生不同的影响,张氏[8]等将正常SD大鼠在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电刺激偏瘫肢体手三里、外关、伏兔、三阴交,刺激频率75Hz,强度60~80衅,30分钟/次,6天为一疗程,共6周。
发现在坏死边缘区突触
・68・ 万方数据
数目增多,突触间隙变窄,突触活动区长度增加,突
触后膜致密物质增后,而在远隔区及镜区,突触的数目及结构改变不明显。
表明电刺激瘫痪肢体,可以引起相应大脑皮层突触数目及结构发生可塑性改变。
电刺激还可以是使神经细胞的突触数目有趋向性延长及连接。
王氏19】等对新生大鼠脑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wQ一10D型多用电子治疗仪,用常规1寸不锈钢银柄针灸针安装在301TIITI×30rlLrn的培养皿底部,固定电极正负方向,给细胞电刺激。
脉冲幅度为连续波形,80~120mA频率20Hz,2次/天,30分钟腴,共7天。
结果电刺激可使神经细胞的突起有趋向性生长与连接。
发现后期电刺激组的一些细胞突起呈现趋向性生长,延伸的方向与刺激的电极的方向大体一致;有的细胞还与同一方向的远处细胞的轴突或树突相连接而距离较近的细胞的突起多呈趋向性纵向性生长,平行延伸,相互之间很少横向连接,表明电刺激可以使培养的神经细胞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
方氏[10]等用电刺激治疗右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大鼠,刺激偏瘫肢体的足三里、外关、伏兔、三阴交,频率75Hz强度60~80衅,30分钟瞅,6天为一疗程,治疗后脑梗死灶边缘区的
神经元与星行胶质细胞的超显微结构,胶质酸性蛋白表达,神经丝蛋白表达,神经丝蛋白和微管相关表达,神经元调亡及脑微血管舒张数量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说明电刺激可以通过增强梗死灶边缘区和远隔区星形细胞活性而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
何氏【11]等用线栓法制成脑梗死模型后电刺激双侧肢体,频率3Hz,波宽5脚,30分钟瞅,1天1次,共4周,发现患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的运动功能恢复较无刺激组明显,双侧刺激组较患侧单侧刺激组的功能恢复更明显,提示电刺激双侧肢体可以增强脑卒中后早期功能恢复。
近年来研究发现,电刺激双侧肢体,频率3Hz,波宽5脚,30分钟欣,1次/天,共4周,可使脑卒中后大鼠血管结构发生改变在不同脑区域的血管面积密度(梗死区域周围)比单纯刺激患侧肢体是明显增加,且不同电刺激时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差异,表明功能恢复与梗死体积大小无关宁2]
3影像学研究
从影响学角度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的肢体康复的机制,lee[13]等对6例大脑中动脉梗塞导致的患者及8例健康人针刺前后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脑血流灌注显示,针刺穴位选取患侧上肢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骨禺、巨骨和外关,留针20分钟。
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尤其是梗死灶周边的缺血
江西中医药2008年3月第3期总39卷第303期
带,同侧或对侧感觉运动区皮质rCBF(局部脑
图)显著增加而正常人的rCBF增加主要见于
旁回、运动前区皮质、双侧额颞叶区和同侧苍白
表明脑卒中后针刺治疗可以激活梗死灶旁功能
重组区。
燕氏【14]等利用经皮电刺激治疗4例
死偏瘫患者,刺激穴位取患侧上肢的肩髑、曲
il谷、手三里、曲池、巨骨和外关,及下肢的足三
≠溪、阳陵泉、昆仑。
双向方波,脉宽0.2ms,频
10Hz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发现电刺激治疗后
时后患侧和健侧船F变化率增加,推测单侧电
可改善双侧大脑rCBF,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脑
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Kimberley[”J等的一项随
照双盲试验中采用中等电刺激16例慢性期脑
患者的前臂伸肌激发手指伸展,频率50Hz,脉
b0秒,6小时/天,3周内治疗10天,共60小时。
看用功能核磁扫描。
结果发现患者的手指肌
K握力等大大改善,而且同侧肌体感觉皮质的皮
度指数也明显增强。
表明电刺激可以通过促进
功能重组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s删th【16J等对dl健康人的下肢采用四种电刺激剂量:感觉阈值=j0嚣『▲I
%、低水平、高水平和最大运动剂量刺激,刺激以_-v7a别进行功能性核磁成像螺旋回波平面显像,对
高Z感觉区、第一运动区、齿状回、丘脑和小脑扫描
’井行PPar≈m分析.管硼存所诜的由iliII激参数
和感觉运动区的血液动力学反应之间存在一个剂量
一反应关系,表明脑功能激活和电刺激的剂量有
关[16]。
4现代神经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现代神经机制,郭
氏【17]等总结近年来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神经
机制实验研究结果:(1)促进脑细胞结构及功能改
变,(2)增加脑局部血液流量及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
性,(3)调控神经生长相关基因表达,(4)并能促进缺
血后损伤神经元的修复。
章氏等[18J针刺临床验证
利用针刺诱发协调及平衡肌张力,疗效确切,符合神
经及运动生理,符合Hrunstron偏瘫恢复原理,有其
合理性、科学性,不失为中医治瘫的一种新的治疗方
法。
钟氏[19]等利用张力平衡针刺法,以协调肌群问
张力平衡为重点,强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拮
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使肢体张力平衡。
此据
平衡选穴及针刺手法,使之作为外周感觉信息,强化
输入,强化皮层对运动的反应,抑制异常模式,促进
分离和协调运动,尽早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
5治法探讨
李氏[20】主张从阴经论治,认为脑卒中后遗症期
・69-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