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社区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阻肺的社区管理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王桂芳白春学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2011-11-17 由于医患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认知率低,规范管理不到位,加之我国目前情况下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等多种原因,使得慢阻肺的管理面临很多问题。如何预防慢阻肺发生,防止其进展;准确诊断及早期诊断慢阻肺;建立国家层面上的疾病防控体系;推动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减少住院患者数等慢阻肺的诊治管理方法都是值得探讨的。
由于对慢阻肺发病机制及防治的整体认识不足,慢阻肺进入公众视野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公众对其危害知之甚少。另外,政府并未主动将慢阻肺列入国家慢性病的防控体系管理中。因此,现在已有呼吸学界专家提出,将“慢阻肺”代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使它可与“冠心病”、“糖尿病”等已列入慢性管理体系的疾病一样,进入公众视野,引起关注。本文中也以“慢阻肺”代替“COPD”。通过呼吸学界人士的努力,希望使慢阻肺的防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社区医师对慢阻肺的认知率有待提高
广大基层医务人员承担着大量繁重的疾病防治任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可能相当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关于慢阻肺的知识还停滞于教材,这在中西部地区会更加明显。另外,在慢阻肺诊断中必须的肺功能检查仪(图),目前在社区卫生中心并未配备。
国家卫生部设立的行业专项基金“中国成人肺功能现状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规范化防治体系建设”,通过社区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推广,旨在促进社区医师对慢阻肺认知程度提高。
只有使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的疾病管理人员(医师)真正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才是启动慢阻肺的早期诊断和管理规范化的基础。
在欧美等国家,由于卫生资源分布已趋平均,因此,大多数慢阻肺的诊断均是在社区进行。但同样面临着需要关于慢阻肺防治知识的教育。而且,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化管理也在慢阻肺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慢阻肺在社区的管理现状
重治轻防
绝大多数医院的医生只忙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只给予抗感染和平喘治疗,没有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检查及确诊,更没有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的治疗。
有的医院只有在出现症状之后才开始治疗,许多处于稳定期或缓解期的患者缺少或根本没有长期持续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干预措施,更谈不上长期有效的教育、管理和随访。尽管医疗资源耗费很大,但是投资效益比低下。
社区医疗功能不到位
基层卫生机构做不了“大”诊断,小医院连溴化异丙托品等药物都没有,资源配备不足,慢阻肺基本防治药物配备不足,“小”的预防和治疗也不能做,这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
慢阻肺管理的建议
规范管理
根据慢阻肺诊治指南,对社区内患者进行摸底调查,并为患者建立疾病档案,长期管理,长期随访。目前大多数是三级医院与社区中心联合,对一些特定社区进行慢阻肺患者的登记、管理。
教育大众,教育患者
对患者分批、分期进行慢阻肺防治知识与技能教育,包括药物治疗、康复锻炼、预防发作、去除不良生活习惯,教育患者学会自我观察病情、懂得何时去医院就诊、掌握正确的气雾剂等剂型的吸入方法等。
新技术应用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慢阻肺管理,建立手机终端以及基于手机终端的疾病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监督患者进行用药及管理。定期随访并根据病情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已有多个研究显示,在医生督导下的疾病管理更有效。现在我院呼吸内科正在研发微型肺功能监测设备,将其与手机结合起来,使患者可将定期监测的肺功能数据实时发送到医生终端,并可实时接收到医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