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疾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皮萎缩、角化过度、毛囊角质栓、基底细胞液化。
或团块状荧光带—“狼疮带”
(2)肾:SLE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50%以
上病例以狼疮性肾炎为主要表现。
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中的沉积部位及引起的肾炎类型:
弥漫增生型(40~50%)
系膜增生型(10~15%)
硬化性肾炎(晚期)
膜型(10~20%)
局灶型(10~15%)
胰岛细胞
乙酰胆碱受体 精子
IV、II
II、IV
血糖↑、糖尿
肌无力 不育
★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抗原抗体广泛沉积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导致全身多器官 损害(Ⅲ型)。又称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
机制:
免疫损伤 补体 Ag Ab Ag Ab 白细胞 血管壁及间质 纤维素样坏死 纤维化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
工作、劳动、握手、拥抱
公用餐具、厕所、电话、浴池等。
病因:
HIV 感染
HIV-1 HIV-2 RNA逆转录病毒
HIV结构模式图
•发病机制:HIV与CD4+分子高度亲和,选择性侵犯和破坏TH 细胞
gp120 0 gp41 CD4+分子
HIV
CXCR4
CD4+细胞
CCR5
其他 部位
Mφ
严重免疫缺陷
中性粒细胞
变性、胞膜受 损的粒胞
补体
巨噬细胞
狼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肾小球
②Ⅱ型变态反应
红细胞
粒细胞 损害 溶解
贫血 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相应的自身抗体
血小板
狼疮小体
狼疮细胞
3、病变: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炎、细动脉炎累及全身各器官 (活动期)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 (慢性期) 管壁纤维化( →洋葱皮样结构) 管周水肿,基质增加,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Ig、补体、纤维蛋白、DNA (1)皮肤(80%) :蝶形红斑(面部、躯干、四肢) 光镜:真皮层内小血管炎致表皮营养不良、损伤, 免疫荧光: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有IgG、IgM及C3沉积→颗粒
2.继发性感染:多发性机会性感染
—范围广泛,以中枢神经系统、肺、消化道最常见 —病原种类繁多,一般可有2种以上感染并存 —由于严重免疫缺陷,感染所致炎症反应往往轻而不典型
※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50%)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 70%病例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弓型虫、新型隐球菌→脑炎、脑膜炎 巨细胞病毒、乳多空病毒→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HIV →脑膜炎、亚急性脑病、痴呆
最可怕的是什么?
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缓慢,死亡率极高。
潜伏期为2-10年,总死亡率几乎为100%,
90%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
流行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传入期(1985-1988年)
共有7个省报告HIV和AIDS。除4例血友病病人为国内感染者外其它均为外国 人或海外华人。
1985年
流行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 扩散期(1989-1993年) HIV/AIDS扩散到21个省 大多数HIV/AIDS发现在沿海省和大城市 HIV感染在注射毒品者中发现(云南)
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年轻女性多见,女:男 = 10:1
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产生
广泛的小动脉病变 多系统受累
病程迁延反复,预后差
1、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1)遗传因素: ①单卵双胎同患SLE者高达30% ②家族聚集性
③HLADR2、DR3—SLE(北美白人)
(2)免疫因素:B细胞活动亢进→多种自身抗体形成 (3)其他: ①药物:盐酸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 + ②雌激素 →SLE
二、自身免疫病的类型
1、器官/细胞 特异性自身 免疫病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膜性肾小球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口眼干燥综合征 2、系统性自身免 疫病
多发性肌炎
硬皮病
★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举例
自身免疫病 自身抗原 超敏反应类型 病损特征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患者血中可测得高效价自身抗体和/或与自身组织
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2、患者组织损伤的范围取决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
细胞所针对的自身抗原分布格局;
3、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程度密切相关;
4、多数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病呈反复发作和慢性迁
延过程;
5、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B7-1
MHC
4、隐蔽抗原释放:交感性眼炎
Mφ
(二)遗传因素 1、家族聚集现象 2、HLA-Ⅱ类抗原特殊类型
HLA-B27——强直性脊柱炎 HLA-DR2、DR3——系统性红斑狼疮 HLA-DR1、DR4 ——类风湿关节炎
3、转基因大鼠可诱发自身免疫病 (三)微生物因素(细菌、病毒、支原体) 1、改变机体自身抗原决定簇 2、激活非特异性多克隆B细胞
2、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涉及Ⅱ、Ⅳ型变态反应
3、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涉及Ⅲ、Ⅱ型变态反应
Ⅲ型: 抗核抗体/核成分→血管壁及间质纤维素样坏死 →纤维化
Ⅱ型: 抗血细胞自身抗体→血细胞减少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概念: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免 疫缺陷引起的疾病。 •类型:
后的重要指标
病理变化:
关节病变:全身小关节的滑膜炎,多发性、对称性
滑膜细胞增生肥大
滑膜下结缔组织中血管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可形成 淋巴滤泡
大量新生的血管
滑膜及关节表面覆盖大量的纤维素及中性粒细胞
破骨细胞功能活跃,骨破坏,滑膜组织向骨内长入
炎细胞、机化的纤维素、增生的血管和滑膜覆盖在关 节软骨表面,形成关节面血管翳(pannus)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第十一章 免疫性疾病
Immune Disease
《病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3.
教学目的要求
1. 熟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类型。 2. 掌握艾滋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了解免疫缺陷病的类型。
4.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变特
提示:神经系统也是HIV感染的靶器官
③紫外线
●发病机制:
1)自身抗体:>95%病人抗核抗体阳性
抗DNA(双股、单股)抗体(60%) 抗核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抗RNA-非组蛋白抗体
抗核仁抗原抗体
抗粒细胞抗体 抗血小板抗体 抗平滑肌抗体 免疫耐受终止和破坏导致大量自身抗体的产生是根本机制
2、组织损害机制: ① Ⅲ型变态反应
抗核抗体
狼疮小体 (LE小体 苏木素小体)
克隆性增生↓
(IL-2、 IFN-γ)
克隆性增生↓
不正常激活和分化→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本病特点:T细胞免疫缺陷伴机会性感染和/或继发肿瘤
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机会性感染:肺部卡氏孢子虫感染(50%)
其他病原(真菌、病毒、弓型虫)
--继发肿瘤:多发性Kaposi肉瘤、淋巴瘤、其他
(二)病变:
1. 全身淋巴组织的变化: (1)淋巴结肿大,滤泡增生,生发中心活跃,髓质较多浆细胞 ↓ 滤泡凋零,小血管增生。副皮质区CD4+细胞↓,浆细胞↑
3.自身免疫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
4.营养不良(蛋白丧失、免疫球蛋白合成不足) 5.淋巴细胞减少 6.免疫抑制治疗 •后果:机会性感染→死亡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缓慢,死亡率 极高。潜伏期为2-10年,总死亡率几 乎为100%,90%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
肾功能衰竭是SLE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狼疮性肾炎
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ClassⅣ), 系膜狼疮性肾炎(ClassⅡ),系 肾小球呈现典型的“白金耳样”改变, 膜基质及系膜细胞轻、中度增多 此为内皮细胞下广泛的免疫复合物沉 积(PAS染色)
(3)心(50%) :非细菌性疣赘性心内膜炎
(二尖瓣、三尖瓣等处)
点。
免疫反应的概念
免疫反应: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生理功能。
抵御外侵 体液 免疫 细胞 维持自身生理平衡
消除突变细胞
免疫异常的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
器官/细胞特异性 系统性
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 继发性 宿主←→移植物 移植物←→宿主
器官和骨髓移植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
Autoimmune diseases
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血管翳纤维化和钙化,导致永久性关节强直
病理变化:
关节外病变:
皮下类风湿小结:前臂伸侧或其他受力部位出现, 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小结中央:纤维素样物
周围:上皮样细胞,细胞 核呈栅栏状或放射状排列
外围:肉芽组织
类风湿性关节炎--皮下风湿小结
小结
1、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因是自身免疫出现质和量 的异常 自身抗原变异 /交叉免疫反应 /自身耐受丢失→自身抗 体→损害
性接触传播(同性、异性)
血道传播
母-婴传播
医务人员职业性传播
足够的证据显示人类HIV来源于 非洲黑猩猩 首次感染人体的时间大约是
50年前
非洲黑猩猩
静脉吸毒
经血传播-纹身、纹眉、共用剃须刀等
母婴传播
性行为
吸毒女性
吸毒人群
配偶
性行为
吸毒人群 妓女
嫖客
吸毒人群 配偶
婴儿
一般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
↓ T、B细胞均消失,一片荒芜,残留一些巨噬细胞和浆细胞 (大量病原微生物,但无肉芽肿形成) (2)脾轻度肿大,T、B细胞均↓,淋巴滤泡及淋巴鞘缺如
(3)扁桃体、阑尾、胸腺、肠内淋巴结均萎缩
AIDS早期淋巴结病变:淋巴结肿大,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活跃,髓质有较多浆细胞。
AIDS晚期淋巴结病变:一片荒芜,LC几乎消失殆尽,生发中心几乎 全由CD8+细胞所替代,淋巴滤泡和副皮质区无法区分,巨噬细胞 相对增多,最后淋巴结结构完全消失
红细胞膜蛋白
甲状腺滤泡上皮 胃壁细胞微粒体 结肠细胞
II
II IV II II
溶血
血小板减少 甲状腺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膜蛋白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甲状腺上皮TSH受体 II*
甲状腺功能亢进
恶性贫血 结肠溃疡、息肉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重症肌无力 男性自发性不育症
类风湿关节炎
以多发性和对称性关节非化脓性增生性滑膜炎为
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外
其他组织也可受累。 炎症加剧和缓解反复交替,常引起关节软骨、关 节囊及其下的骨组织破坏,最终导致关节强直和 畸形
血清中可检测到类风湿因子( Rheumatoid factor,
RF)和免疫复合物,RF可作为临床诊断和判断预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不同类型免疫缺陷的具体表现:
--- 体液免疫缺陷:
※患者产生抗体的能力低下,反复细菌感染 ※淋巴组织中无生发中心,也无浆细胞 ※血清免疫球蛋白低下
----细胞免疫缺陷:
※ 严重的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 TB )及某些原虫感染 ※ 淋巴样组织发育不良,功能下降,迟发性变态反应弱或无 ※ 自身免疫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1989年
流行的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 增长期(1994-现在) 31个省报告发现HIV/AIDS 已在28个省报告在注射毒品者中发现HIV/AIDS 大部分省均报告发现经性途径传播的HIV/AIDS
母婴传播病例已经发现
1995年
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及HIV携带者, HIV存在于 宿主血液和体液中 传播途径:
由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破坏、损伤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成分,导致组 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 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反应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免疫耐受的丢失及隐蔽抗原暴露
1、回避TH细胞的耐受
(1)分子修饰 (2)协同刺激分子表达 2、交叉免疫反应
M
B
AST
3、TS细胞和TH细胞功能失衡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一组少见病
常见于婴幼儿,与遗传有关。
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严重威胁生命。 体液免疫缺陷为主(50%) 细胞免疫缺陷为主(10%) 联合性免疫缺陷 补体缺陷 (30%) ( 4%)
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6%)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较常见,暂时性或持久性,无特征性病理变化 •病因: 1.感染(风疹、麻疹、巨细胞病毒、麻风、结核病、球孢子菌) 2.恶性肿瘤(何杰金病、急慢性ຫໍສະໝຸດ Baidu血病、骨髓瘤)
特点:1~4mm,单个或多个,分布极不规则 镜下:赘生物=纤维蛋白+坏死碎屑+炎细胞 瓣膜根部基质纤维素样坏死+炎细胞浸润 →机化
(4)关节(90%) :浆液性炎
镜下:滑膜充血水肿,有较多单个核细胞浸润
近上皮处的结缔组织灶性纤维素样坏死 (很少侵犯关节软骨等深部组织,故极少引起关节畸形)
( 5)脾:体积增大,胞膜增厚,滤泡增生; 红髓中有多量IgG、IgM浆细胞; 小动脉周围纤维化→洋葱皮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