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粤教语文必修一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
5.“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 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作者 是如何看待那些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的?
[对应考点:理解句子的含意] 提示:那些不能改变的东西才是永恒的,是生生不 息的生命力。从它们身上,作者看到了生命的活力,它 们激励作者勇敢地面对不幸和挫折,采取积极的人生态 度来生活。
[对应考点:理解句子的含意] 提示: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 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 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 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二、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第5~7段,回答问题。 3.作者为什么形象详尽地描写园子里的小动物的 活动?
[对应考点:理解文意] 提示:它们虽然卑微,但它们并不因为生命的卑微 而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它们各自故我的生活着,向人 们展示生命的缤纷,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不衰败 的古园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 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抗争。
2.逆境,常使人痛苦,但也能磨练人的意志, 杰出的人才几乎都经历过艰难险阻,成为人中的强者。 逆境是人生这本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段落,可以出现 在任何一篇文章中。虽然带有一丝苦涩,但苦涩过后 仍然会有甘甜。鲁迅曾这样说过:“伟大的心胸,应 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 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
4.第7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 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 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 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 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概括 来讲,这些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作者的心境;为作者的思 考提供了特殊的背景,便于作者展开生命的思考,而且有些 景物本身就是对生命对世界的形象解读。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1 12 我与地坛(节选)》6
我与地坛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2.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物特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景物描写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方式:提问式、讲授式4.教学时间:一课时5.教学过程:一、散文单元回忆——温故知新同学们,我们最近学习的单元,正是书本的第三单元,散文单元。
在本单元P61?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文学世界中,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片云霞、一堵断垣,都可能拨动你的心弦,引起你这样那样的联想感悟,当你以自由潇洒的文笔写下这一刻时,就有了散文〞,所以在散文当中,荷塘、月光、云霞、断垣这些景物,不是单纯的景物,是包含有作者感悟和思考的景物,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物之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描绘出一幅宁静清幽的荷塘月夜图,表达出自己心中平和的淡淡的喜悦。
二、扩展阅读——我与地坛我们从学过的这些文章中,了解掌握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学习通过景色来分析作者的感情。
所以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分析方式,来尝试分析一篇扩展性阅读文章——?我与地坛?。
这篇课文由两局部组成,第一局部主要是写景抒情,第二局部主要是作者阐述自己的思考。
〔一〕整体感知课文1.理解题目首先,我们关注题目,大家观察一下,这个题目由什么词语构成?两个名词,我,地坛。
中间一个连词,与。
所以我和地坛是并列的,这个题目我们称之为“关系型题目〞,我和地坛存在着某种关系。
2.把握“我〞和“地坛〞首先,让我们来弄清楚,“我〞是什么人,“地坛〞又是什么。
〔布置任务、提问〕请大家首先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局部,完成两个任务:第一,课文中哪些句子交代了“我〞的身份、经历等。
第二,课文中哪些句子交代了地坛的历史、特点。
〔教师引导〕总结:我,土生土长北京人,年纪轻轻瘫痪双腿,痛不欲生,长久待地坛,后来成为了一名作家;地坛,历史悠久的古园,荒芜,却并不衰败。
3.理解“我与地坛〞有什么关系?〔布置任务、提问〕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达“我〞和地坛有交集?〔教师总结〕我和地坛的关系:〔1〕空间关系:距离近;(2)宿命关系:地坛等待我四百多年;(3)见证关系:地坛见证了我的人生沉浮;(4)启发关系:地坛启发我思考人生;〔而在课文的第二局部中,我们看到,作者在这一局部写出了许多自己对人生的疑问和思考,最终都在地坛得到了启发,“我在这园子坐着,圆神常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由此可知,第二局部作者告诉我们,地坛是“我〞的思想心灵栖息地。
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截瘫后生活中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2.赏析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坍圮..( ) ②亘.古( )③捋.须( ) ④祈祷..( )⑤灼.烈( ) ⑥颓.墙( )⑦罪孽.( ) ⑧嘈.杂( )⑨譬.如( )答案 ①tān pǐ ②ɡèn ③lǚ ④qí dǎo ⑤zhuó ⑥tuí ⑦niè ⑧cáo⑨pì (2)多音字①熨⎩⎪⎨⎪⎧ 熨.帖( )熨.斗( ) ②宿⎩⎪⎨⎪⎧ 住一宿.( )宿.命( )星宿.( )③稽⎩⎪⎨⎪⎧ 滑稽.( )稽.首( )答案 ①yù/yùn ②xi ǔ/sù/xiù ③jī/qǐ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肆( )肄( ) (2)⎩⎪⎨⎪⎧ 檐( )赡( )(3)⎩⎪⎨⎪⎧ 祉( )趾( ) (4)⎩⎪⎨⎪⎧ 炫( )眩( )答案 (1)放肆/肄业 (2)屋檐/赡养 (3)福祉/脚趾 (4)炫耀/眩晕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坍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亘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熨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优哉游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朝不保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倒塌;坍塌。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1
《我与地坛》(节选) 导学案课前自主导学基础梳理1.字音辨识单音字炫耀(xuàn) 亘古(gèn) 坍圮(tān)(pǐ)恪守(kè) 窸窣(xī)(sū) 譬如(pì)灼热(zhúo) 恓惶(xī)(huáng) 迄今(qì)耽搁(ɡē) 尴尬(gān)(gà) 罪孽(niè)福祉(zhǐ) 祈祷(qí)(dǎo)2.字形辨认⎩⎪⎨⎪⎧j ìn ɡ(竞)争究jìnɡ(竟) ⎩⎪⎨⎪⎧福(祉)zhǐ地(址)zhǐ ⎩⎪⎨⎪⎧chóu(稠)密chóu(惆)怅 ⎩⎪⎨⎪⎧qi ú(遒)劲qiú(酋)长 ⎩⎪⎨⎪⎧封hóu(侯)hòu(候)鸟 ⎩⎪⎨⎪⎧è(遏)制jié(竭)力3.词语辨析(1)临近·邻近两者都有“靠近、接近”的意思。
“临近”指(时间、地区)靠近,接近“邻近”指位置接近,附近。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刘刚性格内向,平时不爱户外活动,来到大学一年多了,直到临近(临近/邻近)2012年寒假的一个周末,才被舍友约着去了一趟邻近(临近/邻近)学校的省体育馆。
(2)滑稽·幽默两者都是形容词,形容人的语言动作等。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有时候含有贬义。
“幽默”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在“中华行暨第十二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乌克兰的幽默(滑稽/幽默)演员用丰富而滑稽(滑稽/幽默)的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阵阵笑声。
4.熟语运用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他做什么事情都会未雨绸缪,所以在各种困难、危险面前,他总是优哉游哉,决不手足无措。
(×)请说明理由:“优哉游哉”,形容生活悠闲自在,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12《我和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1设计理念近日在网上看到了福建泉州籍的清华大学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我很震惊,也很难过并且为他感到婉惜。
应该是面临巨大的压力时,他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吧,他没有选择勇敢的面对,而是选择了逃避。
现在的中学生也是如此,有一点的挫折,就灰心失望,甚至绝望,我觉得,生活会遇到很多遇到困难,那么,学生该怎么面对呢?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告诉学生,要敢于直面和挑战生命中的压力和困难,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2设计亮点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优势,运用了很多相关的图片,,展现了贝多芬、霍金、千手观音舞者的坚强;并且配乐朗诵了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观赏中学会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对生命负责。
3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刚开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作者那种面对命运无情的打击而始终不放弃的精神打动了,被那愿为儿子做一切的母亲打动了,我想把这种心里的震撼带给学生。
但刚开始设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了史铁生残疾的事迹,仅仅是靠读课文来分析人物不对命运屈服的坚强。
后来我发现,这样做有些肤浅。
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我终于确定,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史铁生的坚强,我还要让学生知道,很多身残志坚的名人的事例,更要让学生深入其中,去思考,去探索,去获得生命的意义!4教学后的效果在上这堂课时,平时不太用功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看着贝多芬、霍金、千手观音舞者的图片;平时沉静的课堂,响起了学生纷纷抢答的声音;平时看起来对一切都无谓的学生,随着课堂内容的进一步展开,似乎若有所思………..很多的同学在听作者残疾后的心理经历那段时,都流泪了(不仅是女生,还有好多调皮的男同学)。
我感到,我的学生从这里,学会了像作者一样坚强地面对挫折,理解了生命的珍贵,感受到了天下所有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我想,学生在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一定会遇到挫折,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能多想想今天的感受和收获,从而振作起来坚强面对,那么,这将是我作为老师最大的欣慰!二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在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研习第一部分,扫清字词障碍。
语文粤教版必修1:《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
12.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高中语文 3.12我与地坛教案 粤教版必修1
《我与地坛》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
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总体构想:(大纲、教材)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所属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时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读文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
所以,我从这两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
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因此,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
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散文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考试必备)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截瘫后生活中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2.赏析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坍圮..( ) ②亘.古( )③捋.须( ) ④祈祷..( )⑤灼.烈( ) ⑥颓.墙( )⑦罪孽.( ) ⑧嘈.杂( )⑨譬.如( )答案 ①tān pǐ ②ɡèn ③lǚ ④qí dǎo ⑤zhuó ⑥tuí ⑦niè ⑧cáo⑨pì (2)多音字①熨⎩⎪⎨⎪⎧ 熨.帖( )熨.斗( ) ②宿⎩⎪⎨⎪⎧ 住一宿.( )宿.命( )星宿.( )③稽⎩⎪⎨⎪⎧ 滑稽.( )稽.首( )答案 ①yù/yùn ②xi ǔ/sù/xiù ③jī/qǐ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肆( )肄( ) (2)⎩⎪⎨⎪⎧ 檐( )赡( )(3)⎩⎪⎨⎪⎧ 祉( )趾( ) (4)⎩⎪⎨⎪⎧ 炫( )眩( )答案 (1)放肆/肄业 (2)屋檐/赡养 (3)福祉/脚趾 (4)炫耀/眩晕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坍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亘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熨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优哉游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朝不保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倒塌;坍塌。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我与地坛》学案
一、活动步骤:以指导阅读《拣稻穗》作为引导。
(一)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2、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能力目标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德育目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二)、导学重点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并有自己的感悟。
(三)、导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二、导入过程1.课前我们先听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首雄浑凝重激越而有昂扬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了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命运的人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凯勒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史铁生图片)面对残疾,史铁生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国外出版。
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理解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2.简介作者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12课《我和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品味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3、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难点: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第一部分(从地坛中感悟生命)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2、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体悟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和贝多芬。
简介贝多芬: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了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幻灯片展示)世界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
每个人正是靠着自己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历史上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看他如何艰难而又执着的在自己的朝圣路上勇往直前的。
二、走进史铁生(幻灯片展示史铁生的照片):铁生(1951——2010年),生于北京,十八岁去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代表作还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 散文(1)12 我与地坛(节选)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
12 我与地坛(节选)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我与地坛(节选)》被认为是当代少有的富有深度和力度的散文。
作者史铁生以质朴深挚的语言,沉静地向读者讲述了自己经受命运打击之后的心路历程,袒露了自己在地坛中多年静思人生之所得。
文章主要围绕生死、命运等人生终极命题展开,也涉及作者对亲情、爱等永恒话题的感悟。
情感深挚真诚,感人至深,文笔优美自然,既富有一种庄严恢弘的沉郁大气,又处处显现出一种哲学家般的思想光辉。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3万字。
原文篇幅较长,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和第六部分。
与其他教材相异的是,编者在选辑编排课文时,并不是以突出人生思考和亲情感悟两条线索为出发点,而是将侧重点放在了思考人生,感悟作者面对厄运的态度这一层面。
对于缺少人生阅历和足够思悟能力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篇文章的思想深度及其略显沉重的语言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但对于自我心灵的审视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是每一个人将不得不从事的工作。
因此,如果能在充分调动学生人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为人熟知的相关例子,引导学生品味出文章思想之醇美和语言之优美,则这样的一节课将是学生人生路上难得的精神洗礼。
思路方法由于文章阅读量大,在课程设置上又只是一篇拓展性阅读的文章,不宜丛生枝节,讲得过于繁杂。
因此教学设计应力求凝练简洁,通过对几个核心的问题的设置与研讨来突出品味思想内涵和品赏写景语言两个重点。
本文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扫除阅读障碍,把握文章大意。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相关的写景语言,交流讨论,了解“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并品味沉静、优美的语言。
再次将研读重点放于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为人熟知的名人与厄运作顽强抗争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史铁生面对人生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尝试对生命之意义作有价值的追索。
最后,作为对文章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由人及己,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不测的命运。
拟安排2课时。
粤教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粤教版必修1学案 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习重点 1.体会作者截瘫后生活中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2.赏析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
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坍圮..(tān pǐ) ②亘.古(ɡèn) ③捋.须(lǚ) ④祈祷..(qí dǎo) ⑤灼.烈(zhuó) ⑥颓.墙(tuí) ⑦恪.守(kè) ⑧罪孽.(niè) ⑨嘈.杂(cáo) ⑩猝.然(cù) ⑪譬.如(pì) (2)多音字①熨⎩⎪⎨⎪⎧ 熨.帖(yù)熨.斗(yùn ) ②隽⎩⎪⎨⎪⎧隽.永(juàn )隽.秀(jùn ) ③宿⎩⎪⎨⎪⎧ 住一宿.(xiǔ)宿.命(sù)星宿.(xiù) ④稽⎩⎪⎨⎪⎧ 滑稽.(jī)稽.首(qǐ) 2.辨形组词(1)⎩⎪⎨⎪⎧ 详(详细)祥(祥和) (2)⎩⎪⎨⎪⎧ 肆(放肆)肄(肄业) (3)⎩⎪⎨⎪⎧ 檐(屋檐)赡(赡养) (4)⎩⎪⎨⎪⎧ 暇(闲暇)遐(遐想) (5)⎩⎪⎨⎪⎧ 祉(福祉)趾(脚趾) (6)⎩⎪⎨⎪⎧ 炫(炫耀)眩(眩晕) 3.理解词义(1)坍圮:倒塌;坍塌。
(2)亘古:即终古,由古代到现在。
(3)熨帖:妥帖舒服。
(4)恪守:严格遵守。
(5)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6)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错点提醒运用时主要使用其比喻义,不能只看字面义,否则会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7)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8)优哉游哉:形容从容不迫、闲适自得的样子。
错点提醒注意“优”不能错写成“悠”。
(9)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10)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
4.选词填空(1)年轻·年青虽已是两鬓苍苍,但每当想起时期的我,想起“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往昔,一股热血又涌上心头,仿佛一下子变得了许多。
语文3.12《我与地坛(节选)》学案(1)(粤教版必修1)
《我与地坛》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自读提示】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章。
1、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母亲的行为,写了那些?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意蕴:宿命:恪守: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关于作者】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研读课文】速读全文,课文两部分的记叙对象有什么不同?(一)、第一部分()1、“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是地坛的什么特征最先打动了“我”?3、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似点?它又有什么特点?4、概括作者悟出的生死问题的真谛。
荒芜的园中的景物对作者了悟人生真谛有什么作用?5、“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6、作者对地坛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二)、第二部分()1、本部分主要突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第三自然段的“设想”有何好处?3、课文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何深意?此处的“车辙”“脚印”又可做何解?4、如果文章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那么本部分作者又是在思考什么?(三)本文语言很有特点,“创新精神”值得学习。
不少语句很新鲜,很奇崛,但又是语言规范所允许的。
举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粤教版
12 我与地坛(节选)[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 )()炫.耀() 亘.古()坍圮..窸窣()()譬.如( ) 灼.烈()..()() 福祉.()恓惶..[答案] xuàn gèn tān pǐxīsūpìzhuóxīhuáng zhǐ(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剥错误!宿错误!2.语境辨析法热乎乎的粥落到胃里,不是很满,但很熨.()帖,仿佛用熨.()斗烫平了所有的突兀,舒服极了。
[答案]1。
bōbāo sùxiǔxiù2。
yùyùn二、写对字形错误!错误![答案]竞竟遏竭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滑稽·幽默两者都是形容词,形容人的语言动作等.“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有时候含有贬义.“幽默"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2.明确词义(1)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优哉游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朝不保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2)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3)指生活悠闲自在。
(4)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语言运用]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譬.(p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yùn)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韵。
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1学案: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习重点 1.体会作者截瘫后生活中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2.赏析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
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坍圮..(tān pǐ) ②亘.古(ɡèn) ③捋.须(lǚ) ④祈祷..(qí dǎo) ⑤灼.烈(zhuó) ⑥颓.墙(tuí) ⑦恪.守(kè) ⑧罪孽.(niè) ⑨嘈.杂(cáo) ⑩猝.然(cù) ⑪譬.如(pì) (2)多音字①熨⎩⎪⎨⎪⎧ 熨.帖(yù)熨.斗(yùn ) ②隽⎩⎪⎨⎪⎧隽.永(juàn )隽.秀(jùn ) ③宿⎩⎪⎨⎪⎧ 住一宿.(xiǔ)宿.命(sù)星宿.(xiù) ④稽⎩⎪⎨⎪⎧ 滑稽.(jī)稽.首(qǐ) 2.辨形组词(1)⎩⎪⎨⎪⎧ 详(详细)祥(祥和) (2)⎩⎪⎨⎪⎧ 肆(放肆)肄(肄业) (3)⎩⎪⎨⎪⎧ 檐(屋檐)赡(赡养) (4)⎩⎪⎨⎪⎧ 暇(闲暇)遐(遐想) (5)⎩⎪⎨⎪⎧ 祉(福祉)趾(脚趾) (6)⎩⎪⎨⎪⎧炫(炫耀)眩(眩晕) 3.理解词义(1)坍圮:倒塌;坍塌。
(2)亘古:即终古,由古代到现在。
(3)熨帖:妥帖舒服。
(4)恪守:严格遵守。
(5)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6)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错点提醒运用时主要使用其比喻义,不能只看字面义,否则会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7)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8)优哉游哉:形容从容不迫、闲适自得的样子。
错点提醒注意“优”不能错写成“悠”。
(9)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10)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
4.选词填空(1)年轻·年青虽已是两鬓苍苍,但每当想起时期的我,想起“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往昔,一股热血又涌上心头,仿佛一下子变得了许多。
高中语文必修Ⅰ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导学稿(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一.课题:《我与地坛(节选)》(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2课)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情况及其主要作品;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体味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品味本文自传体的散文风格。
3.体味作者对于生与死的理解和面对命运做出的选择所显示出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重点: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并有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难点:熟读课文,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自主【作者简介】史铁生:当代作家,曾任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1年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2010年12月31日病逝于北京。
【写作背景】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
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
作者在21岁时下肢不幸瘫痪,青春韶华,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北京的地坛公园,地坛的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2我与地坛(节选)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粤教版必修一《我与地坛》第三单元第12课。
这一单元选编了五课六篇散文,这是第五篇。
本单元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的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散文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写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让学生学会对细节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作品,写于1989年,全文共七各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文章内容涉及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深邃而透辟,在感情处理上沉郁而厚重,文笔优美而坦诚,提供了品读分析的多种资源。
课文分析可以考虑以作者感情为中心。
全文的整体感情是:追寻,解答。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和第六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追寻的开始,后半部分是答案的初现。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级学生,在初中也学习了散文,可是对文章的深层次解读的能力还是欠缺,因此老师要把握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要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就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了。
教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真揣摩,不仅要联系上下文的关键语句,还联系文章的中心和情感倾向细心领会,从画面出发,读出话里的意思,读出深藏其中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1.以标题为切入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以及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关键语句,仔细品读文章,读出深藏其中的情感。
3.通过赏析文章的景物描写,让学生把握文章情感,体会借景抒情的文章特色及其作用。
四、教法选择:1.从文章标题入手。
一部好的作品,标题犹如画龙所点之睛,文学作品的标题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和阅读的效果。
因此,在赏析理解文章时,抓住标题的关键词“我”、“地坛”以及“与”三个关键词,理清思路,抽丝剥茧,把握文章内容。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学案粤教必修168
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诗海拾贝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赏析】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
首联交代诗题,“开扉在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
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
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显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
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枯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烘托僧人的心迹之寂。
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
煎茶而取冰下水,意在寄托情怀的高洁和心性的淡泊。
“香炷佛前灯”一句,呼应题目中“僧”字,这也是说其生活之清。
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
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林撷英史铁生名言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2.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3.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4.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5.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6.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7.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8.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作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
9.时间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自圆其说。
10.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11.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作者卡片姓名史铁生生卒年1951~2010籍贯北京相关资料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个方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高中语文 3.12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1
12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想:《我与地坛》虽然是一篇拓展阅读的课文,但这篇文章却是当代的散文名篇。
主人公有关生死的感悟令人叹服,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为我等汗颜,即使仅就文章的写法而言,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文章第一部分有大量成功的景物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更让我们称道不已的是在“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节,作者移情入境,笔下的景物无不折射出作者的影子。
这正是所谓“出神入化,物我两忘”者也。
我基于新课程改革关于新教材“活学活用,灵活取舍”的使用原则,决定本课当作讲读课来处理,本课第二部分则放给学生自读,只重点讲授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掌握移情入景的写法。
3.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4.学习史铁生上下求索、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
(一)导入新课(二)阅读课文掌握词语沧桑(cāng sāng):“沧海桑田”的略写。
喻世事变化很大。
剥蚀(bōshí):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侵蚀。
坍圮(tān pĭ ):坍:倒塌;圮:毁坏。
因倒塌而毁坏。
亘(gèn)古不变:自古以来一直都没变化。
捋(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落寞:寂寞;冷落。
猝(cù)然:突然,出乎意外。
纷纭:多而杂乱。
(指言论、事情方面)。
恍惚(huăng 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恪(kè)守:严格地遵守。
焦灼(zhuó) :非常焦急熨(yù)帖:心里平静(三)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断了双腿的人,失魂落魄的人2.地坛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昔盛今衰3.作者在腿残后为什么要选择地坛呢?地坛被人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同是天下沦落人,同病相怜。
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
4.作者在地坛的园子里看到什么景物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诗海拾贝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赏析】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
首联交代诗题,“开扉在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
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
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显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
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枯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烘托僧人的心迹之寂。
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
煎茶而取冰下水,意在寄托情怀的高洁和心性的淡泊。
“香炷佛前灯”一句,呼应题目中“僧”字,这也是说其生活之清。
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
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林撷英史铁生名言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2.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3.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4.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5.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6.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7.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8.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作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
9.时间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自圆其说。
10.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11.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作者卡片姓名史铁生生卒年1951~2010籍贯北京相关资料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个方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偶然间“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坍圮..(tān)(pǐ)亘.古(ɡèn)窸窣..(xī)(sū)瞬.间(shùn) 嘈.杂(cáo) 譬.如(pì)福祉.(zhǐ) 耽.搁(dān)2.多音字剥剥.蚀bō切切.除qiē剥.皮bāo迫切.qiè琢雕琢.zhuó熨熨.帖yù琢.磨 zuó 熨.斗 yùn 稍稍.微 shāo 抢 抢.购 qiǎnɡ 稍.息 shào 呼天抢.地 qiānɡ二、字形辨认 ⎩⎪⎨⎪⎧yuán(缘)分yuàn(掾)属不容置huì(喙) ⎩⎪⎨⎪⎧屋yán(檐)zhān(瞻)仰shàn(赡)养⎩⎪⎨⎪⎧lǚ(捋)胡须fú(浮)躁饿piǎo(殍) ⎩⎪⎨⎪⎧sì(肆)意yì(肄)业zhào(肇)事⎩⎪⎨⎪⎧妥tiē(帖)tiē(贴)近zhān(沾)湿 ⎩⎪⎨⎪⎧xī(恓)惶sǎ(洒)脱qī(栖)身三、词语辨析1.遭受 遭遇 遭受:指受到不幸或损害。
遭遇:碰上或遇到敌人、不幸或不顺利的事;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
2.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多指亲自去体验。
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加否定副词“非”“不”表示否定,还可以用作“想”的状语。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形容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四、词语积累1.雕栏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2.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为失常的样子。
3.绞尽脑汁:形容费尽脑筋。
4.朝不保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
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1.“我”为什么经常到地坛去?“我”两条腿残废了,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就到地坛去逃避现实的世界。
2.“我”在地坛做些什么?思考人生,尝试写作。
3.文脉梳理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地坛的荒凉冷清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园子给“我”的启示第二部分园神给“我”提出的问题⎩⎪⎨⎪⎧要不要去死为什么要活下去为什么要写作园神告诉“我”答案生命的感悟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从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考虑“我”的精神状态。
根据第六段回答第二问。
精神状态:失魂落魄、颓废、迷惘、困惑。
“我”在思考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2.“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从“我”与地坛的缘分、从地坛得到的启示等方面回答。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与地坛似乎很有缘分。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3.第一部分最后一段,作者用了六个“譬如”来描写地坛里的景物。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是为了说明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紧扣六个“譬如”前的那句话(结合前文)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从修辞手法和其作用方面回答。
作者用六个“譬如”来说明“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它固守自己的本色,印证着古园历久而弥新的活力,这种活力正是作者参悟的自然法则下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力的所在,它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从表现手法上讲,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气势,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
4.地坛是作者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作者感悟生命意识的“导师”,地坛和作者的相同点是什么?作者从地坛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从他们共同的遭遇方面作答。
相同点启示地坛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史铁生双腿残废的“我”似乎被世间遗弃了注意课文第一部分第七段的前半部分。
在“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活”的问题,而活的问题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地坛中的景物向作者昭示着各种可能性,吸引着作者去解答。
6.作者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中,为什么还细致地描写了地坛中的小生命的活动?结合文章第一部分第五段内容,从这些小生命给作者的启迪方面考虑,填写下表。
瓢虫写作者的思考状态:想累了,歇一会儿,忽然走神了蝉蜕经历了一场思想的“蝉蜕”,一种新生,痛苦之后的新生露水生命短暂,但也有它的坦荡,也有它的辉煌草木生长感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可爱,卑微的生命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重点解说“不衰败”,从园子里小生命的生存状态方面作答。
不矛盾。
因为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都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关注它们,可是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园子才不再“衰败”。
“荒芜”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实的真实。
不衰败的现实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进行抗争。
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写法指导怎样才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传神?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只有抓住特征写景物,才能做到“真”,才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景物。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
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
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的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
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然景物,使所写的景物直接渗透出作者的感情。
◎范文示例在一块废墟上,有一处地方是红蚂蚁的山寨。
红蚂蚁是一种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的蚂蚁,它们为了生存,只好用不道德的办法去掠夺黑蚂蚁的儿女,把它们养在自己家里,将来这些被它们占为己有的蚂蚁就永远沦为了奴隶。
夏天的下午,我时常看见红蚂蚁出征的队伍,这队伍大约有五、六码长。
当它们看见有黑蚂蚁的巢穴时,前面的队伍出现一阵忙乱。
几只间谍似的蚂蚁先离开了队伍往前走。
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黑蚂蚁的巢穴,就长驱直入地进入到小蚂蚁的卧室里,把它们抱出了巢穴。
在巢内,红蚂蚁和黑蚂蚁有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最终黑蚂蚁败下阵来,无可奈何地被强盗们把自己的孩子抢走。
走出人生的困境史铁生双腿瘫痪,身患重疾,在经历过苦闷与彷徨之后,他开始发奋创作,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
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并认识到“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史铁生虽然无法用双脚站立行走,但他的思想却“走”得很远。
萧伯纳说:“生命的道路在于把地狱变为天堂,把人变为上帝,在于在那‘苦难的山谷’里点起一盏万年灯,普照大千世界。
”无论怎样的灾祸,怎样的无助,怎样的看不见光明和希望,只要如史铁生那样,拂去挡在心间的阴影迷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地坛”,点亮心灯,让思想从灾难中解脱,让灵魂在一次次的回望和思索中释放,就能抛却心中的苦闷与惆怅,守住心中的追求和希望,永不言败地一程一程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