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
◎诗海拾贝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赏析】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首联交代诗题,“开扉在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显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枯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烘托僧人的心迹之寂。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煎茶而取冰下水,意在寄托情怀的高洁和心性的淡泊。“香炷佛前灯”一句,呼应题目中“僧”字,这也是说其生活之清。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林撷英
史铁生名言
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2.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3.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4.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5.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6.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7.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8.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作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
9.时间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自圆其说。
10.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11.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作者卡片
姓名史铁生
生卒年1951~2010
籍贯北京
相关资料
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
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
《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个方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偶然间“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坍圮
..(tān)(pǐ)亘.古(ɡèn)窸窣
..(xī)(sū)
瞬.间(shùn) 嘈.杂(cáo) 譬.如(pì)
福祉.(zhǐ) 耽.搁(dān)
2.多音字
剥
剥.蚀bō
切
切.除qiē
剥.皮bāo迫切.qiè
琢雕琢.zhuó熨熨.帖yù
琢.
磨 zuó 熨.斗 yùn 稍
稍.微 shāo 抢 抢.购 qiǎnɡ 稍.息 shào 呼天抢.地 qiānɡ
二、字形辨认 ⎩⎪⎨⎪⎧yuán(缘)分yuàn(掾)属不容置huì(喙) ⎩⎪⎨⎪⎧屋yán(檐)zhān(瞻)仰shàn(赡)养
⎩⎪⎨⎪⎧lǚ(捋)胡须fú(浮)躁饿piǎo(殍) ⎩⎪⎨⎪⎧sì(肆)意yì(肄)业zhào(肇)事
⎩⎪⎨⎪⎧妥tiē(帖)tiē(贴)近zhān(沾)湿 ⎩⎪⎨⎪⎧xī(恓)惶sǎ(洒)脱qī(栖)身
三、词语辨析
1.遭受 遭遇 遭受:指受到不幸或损害。
遭遇:碰上或遇到敌人、不幸或不顺利的事;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
2.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多指亲自去体验。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加否定副词“非”“不”表示否定,还可以用作“想”的状语。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形容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四、词语积累
1.雕栏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2.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为失常的样子。
3.绞尽脑汁:形容费尽脑筋。
4.朝不保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1.“我”为什么经常到地坛去?
“我”两条腿残废了,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就到地坛去逃避现实的世界。
2.“我”在地坛做些什么?
思考人生,尝试写作。
3.文脉梳理
我与
地坛
(节选)
⎩
⎪
⎨
⎪
⎧
⎭
⎪
⎬
⎪
⎫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
⎩⎪
⎨
⎪⎧
地坛的荒凉冷清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园子给“我”的启示
第二部分
园神给“我”
提出的问题
⎩⎪
⎨
⎪⎧要不要去死
为什么要活下去
为什么要写作
园神告诉“我”答案
生命的感悟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
从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考虑“我”的精神状态。根据第六段回答第二问。
精神状态:失魂落魄、颓废、迷惘、困惑。“我”在思考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2.“我”与地坛的关系如何?
从“我”与地坛的缘分、从地坛得到的启示等方面回答。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与地坛似乎很有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3.第一部分最后一段,作者用了六个“譬如”来描写地坛里的景物。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是为了说明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紧扣六个“譬如”前的那句话(结合前文)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从修辞手法和其作用方面回答。
作者用六个“譬如”来说明“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它固守自己的本色,印证着古园历久而弥新的活力,这种活力正是作者参悟的自然法则下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力的所在,它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从表现手法上讲,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气势,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
4.地坛是作者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作者感悟生命意识的“导师”,地坛和作者的相同点是什么?作者从地坛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从他们共同的遭遇方面作答。
相同点启示
地坛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
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史铁生双腿残废的“我”似乎被世间遗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