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临床表现
创伤儿童均有4个重要的特点:具体化重复感知的记忆;行为刻板;创伤后的恐惧;对他人、人 生及自己未来的态度发生变化。I型创伤表现为细节化、记忆深刻、认知再评价、反复的回 顾性思考、错觉以及对事件的时间定向障碍;II型创伤则会引起心理防御与应对策略以逃避 重复创伤,表现为大量的否定、情感麻木、抑郁、分离症状、自我麻醉、自我催眠、对伤 害者以及伤害行为的敌对态度。典型的PTSD症状包括:
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过分警惕,易激惹,心惊肉跳,坐立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通常在创 伤暴露后的第1个月最普遍、最严重。
三.情感麻木,兴趣减少,行为退缩,持续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人与事,这在II型创伤的患儿 中更为常见。
四.其他常常合并睡眠障碍、抑郁情绪,并出现精神症状。在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会出现退行 性表现,丧失一些已获得的技能。I型创伤患儿中感觉迟钝,视幻觉,特殊的时间定向障碍 也很常见。
鉴别诊断
一.其他应激相关障碍应与急性应激障碍、 适应障碍相鉴别。PTSD与前者的主要区别 在于起病的时间和病程。急性应激障碍在事件发生后迅速起病,病程较短,通常不超 过1周。而适应障碍的诱发事件属于一般应激事件,程度不严重。
二.其他精神障碍抑郁症患儿也可出现兴趣缺乏、言语和动作减少、感到前途茫然、有 严重消极自杀言行等;焦虑症会表现岀紧张、警觉性增高、坐立不安等,但两者都不 存在与创伤性事件直接相关的回忆与梦境,也不会出现针对特殊场合出现的回避行为。 但PTSD可能会与这些疾病共患。
病因
一.遗传因素研究表明PTSD具有家族聚集趋势,PTSD患者的后代发病危险较一般人群增加50%, 患者一级亲属中有较高的精பைடு நூலகம்疾病发病率。
二.生理因素研究表明,PTSD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 三.社会心理因素战争、自然灾害、多种生活事件(虐待、遗弃、绑架、重大交通事故、患病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突发灾害事件是指在人们的正常预期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常常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应激反应,包括恐惧、不安、绝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
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受灾群体克服困境,恢复正常生活。
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面临极度的紧急情况和巨大的压力。
突如其来的事件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和安稳,使他们感到失去了控制的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感和焦虑感。
这些情绪反应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包括暴躁、易怒、睡眠问题、缺乏食欲、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受灾群体进行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心理应激的干预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针对受灾群体的紧急需求,要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基本需求。
这包括提供食物、饮水、医疗、住所等保障,缓解他们的社会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为了减少灾后创伤的发生,应该尽快解决家庭重建问题,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此外,心理应激的干预还应包括心理援助和心理治疗。
心理援助旨在帮助受灾群体更好地应对应激反应,学会释放情感和压力,重建情感联系和支持网络。
心理援助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支持小组等形式进行,为受灾群体提供情感支持和应激管理的手段。
同时,心理治疗可以帮助那些遭受严重创伤的个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缓解他们的心理痛苦,促进康复。
危机干预是指在灾害事件过程中,针对受灾群体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和紧急危机的干预措施。
危机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危机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主要通过疏导情绪和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受灾群体辨别情绪波动的原因和意义,认识到自己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惑,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危机处理则侧重于帮助受灾群体建立适应能力,增强抵抗压力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危机干预的核心目标是防止进一步的心理损伤和心理创伤。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西格蒙德。
费洛伊德潜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
划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潜意识: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察觉到。
人格结构学说:一个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并共同表现出其人格特征。
防御机制:是一个人直接的,习惯性的心里保持机制,即当个体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望与现实或超我之间出现矛盾造成心理冲突时,会出现焦虑反应。
常见的防御机制(定义和例子):否认,投射,内向投射,退化,转换,转移,补偿,合理化,幽默,升华。
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条件反射型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雷纳操作反射型代表人物:沃尔普,桑代克,纳金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的影响,任何环境刺激,都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影响行为。
据此,许多正常或异常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作用机制而获得。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强化,泛化,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的规律: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示范作用: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
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功能系统学说的三个系统:1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2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系统3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系统三个功能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三个系统不是独立工作的。
第一功能系统保证必要的皮层张力和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第二功能系统实现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第三功能系统保证有目的的探索。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关键词:灾难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应激反应;心理调适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目睹或是经历灾难性事件的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
因为它常常在灾难事件后发作,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和治疗,将对个体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广泛重视。
为了有效消除心理创伤,必须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同时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配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自我心理调适。
一、灾难后人群常见的心理问题当个体目睹或是经历灾难事件时,比如洪水、地震、瘟疫等,个体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等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明显改变。
根据心理状态的不同,个体受到灾难事件的影响有大有小。
心理状态良好的个体能够较好地面对痛苦,较快地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个体生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心理状态不好的个体会较长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
但是无论心理多么强大的人 ,可能都会感到痛苦和悲伤,同时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我们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个体遭受严重的精神刺激后所出现的认知情感和认知行为的一系列精神障碍,持续存在时间长,也会发生延迟出现。
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达数十年之久。
其中病期在3个月之内的称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称为慢性PTSD,而若症状在创伤事件后至少6个月才发生则称为延迟性PTSD。
常见的表现有:(1)拒绝回忆和选择性遗忘。
不愿意去回想痛苦的场景、事件,有时甚至记不起来“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有时出现麻木、呆滞。
(2)重复体验到创伤感受。
时不时想到或者梦到创伤性的经历或事件,不自觉地会“触景生情”。
(3)过度警觉和负面情绪。
对于一般事件反应过度,比如我们常讲的“神经兮兮”、“一惊一乍”,有时会出现莫名的焦虑感和紧张感等不良情绪。
经历重大事件发疯的案例
经历重大事件发疯的案例摘要:一、引言二、重大事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三、发疯案例的具体情况1.案例一:战争创伤导致的发疯2.案例二:灾难性事件引发的疯狂行为3.案例三:生活压力下的精神崩溃四、发疯案例的启示与应对措施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人类历史中,有许多关于经历重大事件后发疯的案例。
这些案例揭示了重大事件对个体心理的严重影响,以及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创伤时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
本文将分析几个典型的发疯案例,以期为人们提供关于应对类似情况的启示。
二、重大事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重大事件通常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出现应激反应。
这些事件可能包括战争、自然灾害、生活变故等。
这些事件可能使个体陷入恐慌、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长时间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使个体发疯。
三、发疯案例的具体情况1.案例一:战争创伤导致的发疯在战争环境中,士兵们常常面临着生命威胁,目睹着惨烈的场景。
这样的经历可能给士兵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例如,二战后,许多美国士兵在战争结束后出现了所谓的“战争综合症”,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幻听、失眠等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甚至导致部分士兵发疯。
2.案例二:灾难性事件引发的疯狂行为灾难性事件,如地震、海啸、火灾等,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恐慌。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极大挑战。
例如,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一些幸存者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长时间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出现发疯现象。
3.案例三:生活压力下的精神崩溃生活压力同样可能引发发疯现象。
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经济困境等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恶化。
例如,有些白领人士在工作中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为了追求事业成功,长时间超负荷工作。
最终,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精神崩溃,出现发疯症状。
四、发疯案例的启示与应对措施从这些发疯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启示:在面对重大事件和生活压力时,个体需要学会调整心态,寻求心理支持。
护理心理学第4章 挫折应激与适应
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1、自恋型(精神病型)
否认、曲解、外射
2、不成熟型
内射、退行、幻想
3、神经症型
合理化、转移、反向、抵消、补偿等
4、成熟型
幽默、升华、压抑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1、否认机制 2、投射机制 3、退行机制 4、幻想机制 5、反向机制
6、合理化机制 7、转移机制 8、压抑机制 9、升华机制 10、幽默机制
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
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防御 机制
幽默
以积极乐观的心理去化解消极的事物 以无所谓的态度轻视消极的事物 以诙谐的语言行为应对尴尬的处境 使自己摆脱困境、维持心理上的稳定
人的一生,难免会经历挫折,我们要以乐 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认识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挫折的 畏惧和不重视!
合理化
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
为了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
给自己的过失作一个合理的解释
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免焦虑
“酸葡萄”机制----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 候,用酸葡萄机制缓解自己的失落。
“甜柠檬”机制----是指不仅自己不能够得到的 东西是无价值的,而且显示出自己所有的东西是特 别好的。
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 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 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 天真的小孩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 不忍,于是就拿起小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 脱蛹而出……
请你猜一猜故事的结尾
结果,蝴蝶出壳后,身体臃肿,翅膀干 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 思考(1)蝴蝶为什么那么快就死掉了?
严重应激反应诊断标准
严重应激反应诊断标准
严重应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可以根据以下诊断标准来进行判断:
1. 发生时间:应激事件后的症状出现在一个月内。
2. 被刺激事件:个体经历了严重的创伤、灾难性事件或其他引起极度压力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车祸、暴力事件等。
3. 应激反应症状:个体经历了刺激事件后,出现了以下一些或全部症状:
- 持续重复的噩梦、回想或惊恐的幻觉;
- 避免与刺激事件相关的事物或场景;
- 强烈的内心痛苦或紧张感;
- 失眠或嗜睡;
- 注意力和集中能力下降;
- 强烈的愤怒或易怒;
- 持续的恐惧和焦虑感;
- 感到孤独、疏远或情感麻木;
- 身体症状,如头痛、肌肉紧张、心悸等。
4. 功能损害:症状明显影响了个体的社交、学习、工作或日常生活功能。
如果满足以上诊断标准,医生可以诊断为严重应激反应,并应考虑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支持。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摘要:灾难事件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
积极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突发灾难性事件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步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突发性灾难;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干预1 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水灾、火灾、疫病的流行、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等。
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
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不为人注意。
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 灾后3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1]。
因此,灾后灾区经济重建很重要,但灾民的心理健康重建更艰巨。
2 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突发灾难事件,又称严重突发事件(Critical Incident) ,是指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 Solomon 1998)[2]。
灾难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3] ,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4]。
突发灾难事件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2.1 与应激相关的障碍主要包括调适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极度应激障碍(Disorder of Extreme Stre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Milgram 1998)[5]。
2.2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也有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6]。
震后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案
●自杀危险性的评估
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求助者都有自杀的可能性 的存在 不要忽略危机求助者表现出的确定的自 杀线索 要探讨并了解求助者掩饰自己想结束生 命的真实想法
灾后心理评估表
以下项目;是关于你受灾以后心理和生活方面 的压力调整 在最近一周内;你如果有下列烦恼或 痛苦;可以根据不同程度为自己计个分:回答为没 有计0分;回答为很少计1分;回答为中等计2分;回 答为较多计3分;回答为非常多计4分 如果累计分 数相对较高;可以向相关心理咨询专家咨询 在做心理辅导前;我们必须要和受灾者进行交 流沟通 我们必须要对患者说;你的回答没有对错; 你的感受没有对错;我们会和你一起渡过
于10分;则不需要心理干预 10至40分 表 明创伤体验已经形成;这就需要我们进入心 理干预 40至60分; 我们在干预的同时需 要精神科医师的参与 60分以上者;需要精 神科医疗
心理危机也是灾难;是突发 事件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而 产生的次生灾难
心理危机是突发事件所造 成的间接损失的主要原因
无法安定
01234
6 我不想去回忆地震中的痛苦情景;但它总还是要出
现
01234
7 老是听到一些奇怪的声响;尽管其他人没听到
01234
8 一想到恐怖的场面;就不敢活动做事
01234 9 心情不好;不想与人交往 0 1 2 3 4 10 神经有些过敏;遇到小事也容易紧张
01234 11 努力试图克制自己不去想痛苦的事
干预措施包括快速构建危机现场的心理动力模型 快速制定
危机干预方案 尽快实施危机干预
2 灾难后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既有受害者 幸存者
目击者 死难者的家属 同事 朋友;也有救援人员 消防人员
警察 应急服务人员 志愿人员 易感人群 老人 儿童等;他们
试论突发灾难事故的应激反应及心理干预策略
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干预策略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法等分析方法,论述了突发灾难事故的症状分类、突发灾难事故的应激反应阶段、突发灾难事故应对评估,关注突发灾害事故后以问题为中心和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旨在为突发灾难事件中的心理干预提供一些思路。
论文关键词: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心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目前,我国仅各类突发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就使2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恐怖主义活动等的受害者,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巨大群体。
巨大的灾难一下子就把人推向了绝境,很少有人有能够承受应付灾难的足够力量。
突发灾难事故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往往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
在死亡、损伤、失去面前,抚平人们心灵伤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心理救治。
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干预,甚至可能会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
美国“911事件”后立即成立了心理创伤救治小组,对爆炸案的受害者进行跟踪式的专业心理疏导。
研究表明,对经历创伤性应激事件的人们进行心理疏导的理想状态是:当不可逆转的灾难降临时,以临床医生、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组成的救援人员能够形成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持体系,使得灾后人们的应激性心理障碍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因此,对受灾人员的心理应激因素进行概括分析,了解突发灾害事故后应激反应的心理过程,及时、恰当地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激反应症状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个体在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
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行为性三类,为了便于解释,从各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讨论。
实际上在强烈的应激源(突发灾难事故)的作用下,三者是共同发生的,而这三种反应又是相互影响的。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应激反应,是一种综合反应。
重大灾难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进展
重大灾难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进展
11/55
灾难与心理危机:灾难中精神病学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 之前研究报道,灾难性事件后ASD发生率从3.9% 到 33%不等 。尽管存在一定争论,ASD被认为能够预 测灾后PTSD发生率。
赵国秋, 汪永光, 王义强, 傅素芬, 曹日芳().灾难中心理危机干预—精神病学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
19/55
灾难与心理危机:灾难中精神病学
自杀(Suicide)
➢洪涝灾害发生后人群自杀率四年内较前期显著增加; ➢发生飓风灾害后自杀高风险期主要在灾后前两年; ➢地震灾后自杀高峰期发生在灾后第一年,地震灾后第一年 内自杀率较同期增加了62.9%。
Krug, E. G. , Kresnow, M. & Peddicord, J. P. (1998). Suicide after natural disaster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8, 373-378.
4/55
灾难与救灾概述:灾难分类
灾难分类
灾难依据原因分为:
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
重大灾难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进展
5/55
灾难与救灾概述:灾难发生危险
年5月17日全球第一份自然灾难危险评定汇报(联合国)
世界上43%灾难发生在亚洲地域,我国是世界 三个灾难高发国家之一。
重大灾难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进展
6/55
灾难与救灾概述:救灾内容
重大灾难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进展
灾难发生时 灾后救援 灾后恢复 灾后重建 降低灾难危险 应急贮备
7/55
灾难与心理危机:灾难特点
灾难性突发事件致系列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
灾难性突发事件致系列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灾难性突发事件是指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危及人们生命安全或导致人员伤亡的突发性事件,如火灾、水灾、地震、煤矿或工厂的大型爆炸、毒物泄露、大的交通事故等。
灾难性突发事件不仅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且会给人们造成强烈的心理伤害,并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比如: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适应性障碍(AD)等,甚至会产生相关应激障碍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主要有:①催眠放松训练法:这种催眠不是使患者真正入睡,只是降低大脑的兴奋程度,保证短暂的休息;练习时也是以套语做引导,如“你产生了瞌睡的感觉,瞌睡感觉增强了,眼睑变得沉重,眼前暗下来了,睡着了……”练习时也可自我催眠和引导;②松弛疗法:对于难以入睡、做噩梦的患者使用抚触、音乐疗法结合渐进的松弛疗法,合理地安排休息时间,保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在患者入睡前陪伴,播放平时他喜爱的轻音乐;对儿童患者讲他平时爱听的故事,抚触正常的皮肤,引导患者放松,逐渐进入睡眠;③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此疗法治疗应激事件引起的焦虑和恐惧,是让患者用放松代替焦虑,先指导患者掌握放松技巧,再把引起焦虑的情绪划分等级,最后让患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④合理情绪疗法:又称“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是帮助患者坚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又称ABC理论,运用“产婆术士”的辩论技术解决患者的不合理信念,来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行为;⑤药物干预:已有初步证据表明突触后β受体阻滞剂能够预防ASD和PTSD的产生;对于ASD、PTSD和抑郁症患者,选择性五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s)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但已有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预防性地使用这些药物;其他药物如本二氮卓类、二代抗精神病药可能对缓解PTSD的部分症状有效,但不推荐单独使用。
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案例
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案例1、案例介绍:张某,女,28岁,山西人,大连市某杀人游戏吧工作人员。
张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源于距咨询日期半年前的一次暴力袭击,受袭击后面部青肿、眼底出血,1个月后身体基本康复。
但随后出现PTSD 的躯体反应,距咨询日期一个月症状变得严重。
来访者自诉极端的不安全感:1)不敢出门怕有人害自己,即便在家也担心有人会找到自己报复,一点声响也会被吓到;2)经常会想起经历的暴力事件,极度恐惧;3)有时会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浑身冷汗、瘫软在沙发上不能动弹、有濒死的感觉,大约持续半小时左右;4)头痛、失眠、没有食欲,睡眠过程中有事件的闪回,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5)经常在夜里惊醒,老公一翻身,床板一摇动,她就会惊醒并迅速跑出房间,以为又出事了;6)从前非常亲密的朋友,现在也觉得很陌生;7)当咨询师试图了解其这段经历时,来访者面露恐惧,眼睛失神;来访者曾通过法律手段将袭击者告上法庭并得到了相应赔偿,但也因此而害怕袭击者会再次施暴。
来访者已经不能在原单位工作,也不敢出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紊乱。
《暴力袭击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个案报告》夏岩宾2、分析显然这个案例中所描述的该警察所患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案例所述当张某在突发灾难事件发生的后一个月,出现由于此事件导致的个体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并且其中以再度体验创伤为主要病症,伴随着情绪的易激惹和剧烈的回避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张某的正常生活。
其临床特点:(1)闯入性症状:1)张某无法控制的以各种形式重新回忆此段暴力袭击的经历,并且由这段回忆引发张某强烈的恐惧心理,就好像再次经历创伤事件一样。
(短暂“重演”性发作)2)张某在睡眠过程中经常出现事件的闪回、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梦魇形式的表现)(2)回避症状:1)张某在暴力袭击发生的一个月后不敢出门怕有人害自己,即便在家也担心有人会找到自己报复,一点声响也会被吓到。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随着社会的发展,灾害事件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安全。
人们在面对突发灾害时,往往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无助感、愤怒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对于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进行研究及应用,是当下重要的任务之一。
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在灾害事件中,人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
其中,最常见的是焦虑和恐惧。
比如,在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中,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严重的紧张和恐慌;在车祸、爆炸、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中,人们更可能会出现失去亲友、恐惧冲击、心理创伤等多种不适应症状。
灾害事件实际上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打击,其危害不仅限于物质层面,同时也存在对人们安全感和精神层面的影响。
除了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外,还可能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在灾难发生后,部分灾民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反应,持续较长时间,甚至进一步转化为广泛性发作的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其他心理障碍。
灾难事件中的危机干预灾害事件发生后,应该立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
灾害事件后的心理干预旨在帮助灾民处理好恐惧、紧张和心理疾病等一系列问题。
紧急心理干预是早期心理干预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在灾害发生后,尽快发现和诊断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
同时,实施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实施一系列应激管理策略,以帮助灾民尽快缓解重度恐慌的状态,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恐惧等症状。
除了急救行动外,这里还列举了几种常用的心理干预形式:社会支持系统灾民在灾害事件发生后,需要大量的朋友、亲人、家人以及其他干系人的支持。
社会支援力量的作用在于建立一个灾后的联络网,来满足灾民应对危机和恢复正常生活中的社会、情感和经济辅助等各方面需要。
多维度的心理支持针对灾民不同心理情况干预采取不同策略,帮助其尽快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基于灾民情况的差异性,在干预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采用更符合灾民个体的干预策略。
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应对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应对措施创伤后应激障碍当亲眼目睹或经历巨大的灾难事件后,有一种心理疾病会潜伏在身上,它叫“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一种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而出现的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衡状态。
主要包括一些自然灾害、身体伤害、目睹他人死亡,以及本身被折磨或者是由于目睹其他恐怖、暴力行为导致的受害。
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创伤性再体验症状。
也称病理性重现,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
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
患者在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它线索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回避症状。
在创伤性事件后,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相关交谈,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
患者给人以木然、淡漠的感觉,自己也感觉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难以接受或者表达细腻的情感,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规划,严重者则采取自杀行为。
警觉性增高症状。
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易激惹、入睡困难、易醒、注意力难集中、过分担惊害怕、产生惊跳反应。
其他症状。
包括睡眠障碍是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惊吓,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
有些患者可能伴随抑郁症状,有些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对了解创伤性应激障碍的知识,孤立无援的、脆弱的,或者失常的人;你的反应是人类对于灾难的正常应激机能。
和亲人、朋友、医生讲述你的感受和症状。
与其他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友建立联系,彼此支持。
能够意识到自己出现紧张(Stress)的症状了。
使用洗澡、听音乐、深呼吸、沉思、瑜伽或锻炼的方式来放松。
可以更投入地工作,或参与社区活动,转移注意力。
变态心理学中的名词
1、延续性遗忘
个体把发生在某个特定时间直到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忘记了,包括所有的发生在遗忘之后的事情,只保留了在此之前的一些记忆。
2、创伤后应激障碍
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后,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与刺激有关的事件。
3、思维被广播
感到自己的思维即使不讲出来别人也能够知道,并且被广播出来,似乎人人都知道。
4、疼痛障碍
主要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解剖部位的慢性持续性疼痛,病因未明,无法用躯体原因加以解释。
5、性别认同障碍
患者为自己的性别感到持久的不舒服,或者认为自己目前的性别角色很不合适,强烈地希望成为异性,常常寻求各种方法试图改变他们的身体和性征。
6、惊恐障碍
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
7、刻板症
病人无意识地、重复地、刻板地做一些简单动作。
这些动作不具有任何目的,也无现实意义。
8、病例对照研究
是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或实验室检查,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该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常见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理
常见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理应急事件是指发生突发性的、破坏性的或危险的事件,可能对人们的安全、财产或环境造成威胁。
应急处理是指在应急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以迅速减轻损失、保护人员安全和恢复正常秩序。
以下是一些常见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火灾等。
应急处理的关键是提前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
例如,建立应急预警系统,设立避灾点和逃生通道,进行防灾演练,准备应急物资。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立即采取行动,疏散人员并提供急救。
2. 恐怖袭击面对恐怖袭击,应急处理的重点是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并协助执法部门进行调查和追踪。
例如,建立安全巡逻队伍,设立安全检查站,配备安全设施,制定紧急撤离计划。
同时,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教育人们如何识别可疑物品和行为。
3. 突发疾病爆发当突发传染病爆发时,应急处理的目标是遏制病毒传播,提供及时的医疗援助,并加强卫生防护。
例如,制定隔离措施,加强卫生检查,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推广公众健康教育。
同时,与国际组织和合作伙伴合作,共享信息和经验,以应对全球性的疾病爆发。
4. 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理的重点是迅速组织救援和提供急救。
例如,建立紧急救援队伍,快速报警,提供紧急医疗服务。
同时,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提高驾驶员和行人的安全意识,并加强交通管理和执法。
5. 能源供应中断当能源供应中断时,应急处理的重点是迅速修复和恢复能源供应,并减少对公众生活的影响。
例如,建立应急能源储备系统,制定紧急修复计划,提供替代能源供应。
同时,加强能源管理和节约使用,推广可再生能源。
以上是常见应急事件的一些应急处理方法。
在实际应急处理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密切合作。
应急处理需要积极主动和高效率地采取措施,以保障公众的安全和福祉。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的心理创伤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创伤呢?一般说来,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严重者会发生两种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SD)在受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
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心因性木僵。
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
ASD,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 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 天后开始减轻。
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预后良好。
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多年。
多数是由于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消除,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感受阈值、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PTSD不仅发生于幸存者和死伤者亲属,也包括参与救援的相关人员。
因为他们在参与救援的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非常疲惫,而面对灾难场面对于他们本身而言也是一个强烈的精神刺激,尤其是在不断看到死亡,如果参与者及其亲属以前有类似的经历,则精神刺激更大。
换句话讲,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病人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
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
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PTSD临床主要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有:①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或称闪回)、梦中反复再现创伤情景,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②持续的警觉性增高;③情感麻木,兴趣减少,行为退缩,持续回避容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重大灾难性应激事件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创伤呢?一般说来,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严重者会发生两种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SD)在受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
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心因性木僵。
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
ASD,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并在2-3 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 天后开始减轻。
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预后良好。
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多年。
多数是由于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消除,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感受阈值、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PTSD不仅发生于幸存者和死伤者亲属,也包括参与救援的相关人员。
因为他们在参与救援的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非常疲惫,而面对灾难场面对于他们本身而言也是一个强烈的精神刺激,尤其是在不断看到死亡,如果参与者及其亲属以前有类似的经历,则精神刺激更大。
换句话讲,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病人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
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
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PTSD临床主要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有:①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或称闪回)、梦中反复再现创伤情景,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②持续的警觉性增高;③情感麻木,兴趣减少,行为退缩,持续回避容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
偶尔可见急性惊恐发作或攻击行为,这是由突然唤起的创伤性回忆或刺激,发挥扳机作用促发的;④常伴发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状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失眠、焦虑和抑郁,自杀观念也较常见。
PTSD病程有波动,多数病人可恢复,少数病人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少数病人可有人格改变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从而降低了对应激源的应对能力或加重疾病过程。
目前的研究显示,PTSD的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主要是精神刺激导致自主神经、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紊乱所致。
在创伤后早期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恢复机体上述系统的内稳态,对于防止PTSD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早期的干预措施有哪些呢?作为亲属或者朋友,当我们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时,我们也可以做以下一些干预:1、对于灾区的人们来说,首要问题是安全感的大幅降低。
他们在地震期间和震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很关心自己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同时会担心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亲人、亲戚等,会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一系列行为。
其中,有些人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
处理的关键是鼓励其宣泄,让他尽量哭出来或说出来;同时,采取接受性和包容性语言,例如:“你的感受我完全可以理解”、“不要怕”等,一边安慰一边引导。
2、如果亲人受伤或去世,幸存者往往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有些人会出现精神崩溃,其表现是惊恐万状、哭闹不止、行为盲目冲动、伤人或自杀。
处理精神崩溃的方法是先使其安静下来,然后鼓励其宣泄,引导他们转移关注点;例如,“如何去帮助受伤的亲人更为重要”,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
3、在灾后,在解决安全和基本的生活问题后,最好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适当地心理干预,必要的时候用药治疗,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这些问题一定不
要采取隐瞒真相的方法,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慰,这是不利于心灵康复的。
作为专业的心理医生,则可以进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恢复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纠正情绪失衡状态。
理论上讲,PTSD的危机干预可以预防疾病发生、缓解精神和躯体症状、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
在干预的过程中,干预者与被干预者建立起信任和合作关系以利于早期疏泄干预尤为重要。
心理干预对防治应激相关障碍有一定的作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1)帮助被干预者尽快脱离应激源,改变与创伤有关的生活环境。
这对防治应激相关障碍很重要。
2)在建立良好的关系后,可以给予被干预者支持性或疏导性心理辅导。
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疏泄或释放,而不是压抑这种情绪,这样能使情绪稳定下来,对缓解症状有很大帮助。
此时不宜采用让被干预者回忆创伤事件的认知疗法或暴露疗法,这些方法可能会使他们在不适宜的情况下再次体验创伤性经历,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性。
3)帮助被干预者认识有关的应激源,正视和面对现实,让他们认识到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生活就是和自然做斗争,就是和各种预料不到的境遇做斗争。
鼓励他们调整自己,去适应和处理各种事物,适应各种环境。
4)如果被干预者表现为恐惧,可采用暴露疗法,它常作为系统脱敏疗法的一部分。
但此方法对以前精神状况良好、无明显的创伤性经历、无严重的抑郁或物质滥用病史、有严重的闯入性回忆的人有明显疗效。
5)鼓励被干预者锻炼自己的意志,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应付或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6)采用道家处世养生法,改变价值观念,减缓应激。
道家处世养生法,主要有4条原则:“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克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7)进行家庭治疗,社会环境治疗,使被干预者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尽快康复。
积极的社会支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
一般认为创伤事件发生后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受害者都有较佳的预后,得不到充分的社会支持则反之。
因此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这些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同时要考虑受害者的实际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受害者进行有效沟通,以增强社会支持的力度,降低受害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
8)此外,还可让他们之间建立“互助组”,增加对彼此的关注,建立团队间安全感和信任感,改变无助感和被动状态,增强自信心。
9)对于患者而言,认知行为治疗和眼动脱敏与再现(EMDR)暴露治疗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但必须是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操作。
10)另外,多年的研究显示,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ISD) ,对于缓解消防队员、警察、急诊医疗工作人员和其他处于危机事件(即创伤事件)的人员的应激反应有较好的效果。
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常需要药物治疗,以便尽快减轻症状,为心理治疗打好基础。
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包括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
最近有文献提示,中医药、安定复合氯胺酮以及麻醉科一些特有的技术对创伤者早期干预对于恢复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的内稳态有非常独特的疗效,与心理干预相结合,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客观因素所限,目前对于重大灾难发生后的心理干预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各阶层对早期的心理干预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在实际干预的实施中又缺乏接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工作者,往往错过了最佳时机,甚至有时干预措施不当、干预不力反而会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阈值,增加其发生率。
因此,现在需要我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医学界尤其是心理学家集中力量,在借鉴国外的现有模式基础上,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和我们独特的中医药,结合受害者的社会经历和文化背景而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预模式。
这个任务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