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5)01-0011-05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谢守红 宁越敏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城市;城市空间;都市区;都市区规划〔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口日益向城镇集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更为迅速,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大大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张,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形态。
与一般的城市概念相比较,都市区是特指那些集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扩散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并开始由集聚为主的阶段转向扩散为主的阶段的大的城市区域。
都市区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空间形式,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并为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面临城市化进程的跨越,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对应,中国也处于以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的新城市时代,都市区将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和城市化的重要模式。
一 中国大城市发展趋势11中国大城市数量的增长建国以来,我国50万人口及以上的城市数量,除个别年份外,都是不断增加的。
1949年,我国仅有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8个。
到1960年,特大城市数增加到15个,大城市增加到24个。
但此后20年间,我国由于实行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使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
到1980年,我国的特大城市数为15个,大城市数为30个,与1960年相比,特大城市没有增加,大城市仅增加6个。
谈大都市地区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在一个孤立的文 明体系 ,使用单一体经济
研 究 方 法 建 立 经 济 模 型 。 翻 开 西 方 城 市 经
西安Leabharlann 706 104济学的教科书可 以看到其研究的范围仍然 是城市 内部 ,将其作为一个孤立的经济体
古典区位论。关于大都市 区经济研究
的区位论 ,这种理论主要从工业 区位 、城
市区位的角度分析大都市 区经济。韦伯在
工业区位论 中提 出了工业经济具有 明显 的 城 市经济指 向性 ,在集聚 因子和分散 因子 的共同作用 、成本收益的市场作用下 ,城
市与周 边形成 了明显 的专业化分 工格局 ,
数 量 、交 通 运 输 距 离 ( 此 决 定 中心 城 市 以
关键 词 : 大都 市地 区经 济 理 论 综 述
评价 城 市化
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征 , 克里斯 泰勒和廖什分
别提 出了城市区位论 , 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解 释城市等级及城市带的形成和经济地理特 征。戴克在 《 大城市与区域 》 一书 中正式提 出了城市等级体 系的概念 , 为在城市经济 认 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 城市区域发展呈现 出 等级层次规模分 布。 随着大量人 口、 产业 的 离心状运动 , 其城市空 间结构有高度集中转 向分散 , 借助联系方便 的交通运输 网, 使一 些在经济 、 社会 、 文化等各方面活动有密切 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成为现实 , 借此戈
2 、陕西交通职业技 术 学院 西安
西安
◆
7 0 2 3 10 1 、武 警工程 大学
708 1 0 6)
城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城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形成城市需要什么因素呢?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城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城市形成的原因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早期人类,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但是,在对付个体庞大的凶猛的动物时,三五个人的力量显得单薄,只有联合其他群体,才能获得胜利。
随着群体的力量强大,收获也就丰富起来,抓获的猎物不便携带,找地方贮藏起来,久而久之便在那地方定居下来。
大凡人类选择定居的地方,都是些水草丰美,动物繁盛的处所。
定居下来的先民,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便在驻地周围扎上篱笆,形成了早期的村落。
随着人口的繁盛,村落规模也不断的扩大,猎杀一只动物,整个村落的人倾巢出动显得有些多了,且不便分配,于是,村落内部便分化出若干个群体,各自为战,猎物在群体内分配。
由于群体的划分是随意进行的,那些老弱病残的群体常常抓获不到动物,只好依附在力量强壮的群体周围,获得一些食物。
而收获丰盈的群体,不仅消费不完猎物,还可以把多余的猎物拿来,与其他群体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于是,市形成了。
《世本·作篇》记载,颛顼时“祝融作市”。
颜师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
”这便是“市井”的来历。
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地方,生活着同样的村落,村落之间常常为了一只猎物发生械斗。
于是,各村落为了防备其他村落的侵袭,便在篱笆的基础上筑起城墙。
《吴越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城以墙为界,有内城、外城的区别。
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城里住着皇帝高官,外城里住着平民百姓。
这里所说的君,在早期应该是猎物和收获很丰富的群体,而民则是收获贫乏、难以养活自己,依附在收获丰盈的群体周围的群体了。
人类最早的城市其实具有“国”的意味,这恐怕是人类城市的形成及演变的大致过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中国的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的城市,并且这些城市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城市地理和城市发展彼此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着。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的城市地理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发展。
第一部分:中国的城市地理特点中国地大物博,地理条件多样,因此其城市地理特点也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中国的城市分布广泛,涵盖了各个地区和地域类型。
从东部沿海的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到内陆的中心城市如成都、重庆,再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如乌鲁木齐、拉萨等。
这种广泛的城市分布使得中国的城市体系更加完整和鲜明。
其次,中国的城市地理特点还包括多样的地貌类型。
中国山川纵横,有丰富的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
例如,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四川盆地等都是中国城市分布的重要地貌类型,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国的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地理的特点。
北方的寒冷干燥气候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挑战,而南方的湿润气候则影响了城市的绿化和水资源管理。
第二部分: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快速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首先,中国的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的城市则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来促进内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其次,中国的城市发展还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紧密相连。
大城市往往是经济中心和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流入,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此外,中国的城市发展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影响。
政府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
例如,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从农耕社会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化的进程缓慢而坚定。
从最早的城邦国家,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1. 古代城市的兴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筑城自卫,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城市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都城咸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贾前来经商。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城市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 近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1980年代,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城市化迅速推进。
(3)19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5. 当前城市化的挑战与机遇如今,我国城市化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城市化篇章。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迈向和谐人居的未来6.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这一战略旨在转变以往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
现代中国城市化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原因中国城市化是指中国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变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原因。
一、初期阶段(1978年-1992年)中国城市化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引入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工业化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
大规模工业化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场所。
3. 劳动力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渴望通过城市就业改变生活境况。
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
二、加速阶段(1993年-2003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主要原因如下:1. 经济特区建设:1980年代开始,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如深圳、珠海等,这些特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导逐步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了城市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
3. 推动农民工进城:领导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通过取消户籍限制、提供社会保障等,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
另外,农民工缺乏土地资源,进城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作与收入。
三、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本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前两个阶段更加迅猛,原因如下:1. 城市规模扩大:领导加大了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力度,推进了城市群建设。
同时,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也经历了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2. 农村改革:领导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允许村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提高了农民的土地经济效益,减少了农村人口外迁的压力。
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夏商时期的城市
远古时代的中国境内,有许多不同祖先的民族和部落, 并形成了民族部落之间的地缘关系。传说黄帝原居住在北 方,后来打败其他氏族,定居在适宜农耕的中原一带。部 落间不断的战争,使得人们为了部落的安全修建防御性设 施,这种设施是城市最原始的萌芽形式。“黄帝筑城,造 五邑”,“黄帝始立城邑以居”,这里的城市虽然只是原始 的防御性工事,但反映了战争防卫乃筑城的原始动力。
市与乡村开始分离。由于绝大多数人口尚从事农业劳动, 所以,从原始社会到夏代之初崛起的城堡,还只能算是 围墙和壕沟等防御性设施的农村聚集村落。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朝代,传说夏代曾八次迁都,这些 城市集中于今天的河南一带。20世纪70年代初,在河南 登封城镇附近的古城遗址,由东西相连的两处规模不大 的小城组成,有人认为是夏代八次迁都遗址之一。最近, 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中发现的包括陶器、青铜 遗物,距今约40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夏代初期。
对我国早期城市历史有可靠记载的是周朝。周王朝开始 于公元前11世纪,由于周朝灭商后,都城西迁,建都丰京、 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两京仅隔一河,中间有桥相连 接,故又称镐京。相传镐京方圆九里,每边有三个门,九 条街道纵横,前堂是朝堂,后面为街市。王公贵族和手工 工匠居住在城中,经济自主性较弱,几乎完全依靠周边农 村的各种供应。
汉代经济发展为古城发展创造了条件。西汉时,洛阳已 经是一座商业城市,东汉建立后,更加快了洛阳的城市建 设。
秦统一中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一方面由 于生产力发展,工商业繁荣,城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封建专制集权措施在城市的实施,又使 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汉代以后社会 的长期动荡,使初步发展的城市势头受到了遏制。考察 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1)秦始皇创立了一套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制度,推行 郡县制,于是在都城实行以行政机构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开始形成。 (2)从秦到南北朝,还有一批以手工业、商业繁荣著称 的城市,如汉代中国最富裕的成都地区中心城市成都。
001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城市化
001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城市化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它代表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程度。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城市化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从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以及城市化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城市的形成是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人们多以部落、氏族等小型集体形式生活,没有形成明确的分工和政治中心。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增加,出现了分工和交换,并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结果,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其次,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城市作为交换和分工的中心,具有集中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也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政治因素如社会秩序、政策支持等可以稳定城市的发展,文化因素如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等可以吸引人才和资源,科技因素如交通和通信等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竞争力。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城市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
城市化使得城市中的人口比例增加,农村中的人口比例减少。
城市化的过程受到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城市化会带来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其中包括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等。
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因此,城市化的过程需要政府的规划和管理,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城市化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资源的集中和不平衡,使得城乡差距变大。
城市对资源的需求也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衡。
因此,城市化需要政府的引导,使城市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中国⼤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1.都市区概念:它是⼀个⼤的⼈⼝核⼼以及与这个核⼼具有⾼度的社会经济⼀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北京都市区、长三⾓都市区、上海都市区、杭州都市区、⾦华-义乌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等。
2.⼤都市带概念:⼤都市带在⼀个较⼤的区域范围内,有若⼲个彼此分离的⼤都市区在⼈⼝和经济活动等⽅⾯逐渐紧密连成⼀体所形成的⼀种空间结构形态,是⼀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世界⼤都市带⽬前世界上有6个⼤都市带:美国东北部⼤西洋沿岸⼤都市带;⽇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欧洲西北部⼤都市带、美国五⼤湖沿岸⼤都市带、英格兰⼤都市带以及中国长江三⾓洲⼤都市带等。
其中⼜以第⼀、第⼆个⼤都市带最为典型:美国东北部⼤西洋沿岸⼤都市带该⼤都市带简称波⼠华希(Boswash),是世界上第⼀个也是世界上最⼤的⼤都市连绵带,沿着⼤西洋,北起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南到弗吉尼亚州,共涉及美国10个州。
北端城市为波⼠顿,南端是华盛顿,中间以纽约为中⼼,依次排列着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纽⿊⽂、费城、巴尔的摩等⼀系列⼤城市和特⼤城市,延伸970km,宽50-160km,⾯积约为13.9万平⽅公⾥。
据美国《幸福》杂志1977年的统计,美国50家最⼤商业银⾏中的28%,50家最⼤⼈寿保险公司的42%,500家最⼤的⼯业公司的33%,50家最⼤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运输公司的28%都将总部设在这个⼤都市带内。
另外,华盛顿是美国的⾸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个⼤都市带不仅是美国政治中⼼,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地。
⽇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都市带以东京、名古屋、⼤阪为核⼼,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城市,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江地区所形成的⽇本最⼤的⼤都市带。
这个⼤都市带⾯积约为10万平⽅公⾥,占⽇本国⼟⾯积的20%,居住⼈⼝达6000余万,集中了⽇本50%以上的⼈⼝,远远超过美国东北海岸的⼤都市带,⼈⼝密度也⽐后者⾼出3-4倍。
中国古代城市与都市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与都市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与都市化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最早的城墙建设到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变迁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与都市化的发展,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城墙建设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城市是为了军事需要而建造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交流和经济活动的中心。
城墙作为城市的防御工事,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期的城墙多为土木结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砖石围墙。
城墙的建设不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的权力和城市的繁荣,也保护了城市居民的安全。
二、都市规划的兴起和演变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城市开始出现规划建设的需求。
都市规划早期主要以皇家园林和宫殿为中心,城市布局以中轴线为主,形成了典型的中轴对称式布局。
这种规划思想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皇权集中的特点。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以及城市居民的需求,城市开始出现了商业街区、市场和居民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三、都市化的推动因素中国古代都市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
首先,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民的离土观念使得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加。
其次,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城市成为交流和交易的中心。
此外,政府的支持和投资,以及战争和政治动荡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古代城市的社会经济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的出现提供了聚集人口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平台。
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商品流通和贸易的发展,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税收和经济收入。
城市的出现还促进了知识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城市与都市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绪论
绪论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的含义(1)含义: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2)理论学派:①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
②而统计学把城市看作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住的人数作为确立城市的主要方法。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人口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③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社区。
④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⑤城市政治学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3)特征:①高度的聚集性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
可以说,集聚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集聚衍生出来的。
②社会性首先,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③经济性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
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社会性也是产生整体高效益的重要因素;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
④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
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其结构即包括社会结构和人工结构,又包括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甚至外部结构。
⑤开放性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而且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城市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
⑥复杂性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这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城市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重中之重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城市: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活动等非农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
各要素有机结合的系统2.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
3.建成区: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它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区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P25(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
)5.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特点P26((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
)6.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7.都市圈8.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也就说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9.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汇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促进城市发展10.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重心的位置,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中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历史中的城市化与都市发展
历史中的城市化与都市发展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基地,也是文明的象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化和都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特点。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起源与历史背景、古代城市化、工业时代的城市化以及现代都市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的起源与历史背景城市化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在人类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集中居住,形成了最早的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逐渐演化成了城市。
最早的城市化发生在古代河流流域文明的发源地,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
这些文明的核心都是一个或多个大型城市,城市内有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完善的行政组织和复杂的社会结构。
二、古代城市化在古代,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古代城市中,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城市往往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例如,古希腊城邦如雅典等城市在政治、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
此外,古代城市化还可以体现在古代都市的规模和建筑风格上。
古代都市往往采取城墙等防御措施,以保护城市内的居民和财产安全。
同时,古代都市的建筑风格也多种多样,如古罗马的巴斯、庞贝等城市遗址,展现了古代城市的繁荣与兴盛。
三、工业时代的城市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工业时代的城市化以工业为主导,迅速发展。
工业城市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工业时代的城市化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工业区的兴起。
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在18世纪的纺织工业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城市。
工业时代的城市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劳工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等,这些问题也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四、现代都市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都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现代都市不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中心,更注重人文和文化的交流。
现代都市以大规模的城市群和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为特征。
中国的城市化与都市文明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与都市文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都市文明发展在不断演进。
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社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与都市文明发展的背景、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化的背景和特点1. 城市化的背景中国的城市化源远流长,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大都市,城市一直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加速。
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了动力,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2. 城市化的特点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中国城市化规模庞大,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同时,二线和三线城市也在迅速发展。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形成大量的外来人口。
这些外来人口成为城市劳动力和消费者,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三,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最后,城市化发展还带来了城市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碰撞。
二、都市文明的发展与挑战1. 都市文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都市文明也在不断发展。
都市文明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社会秩序和文化建设等方面。
中国的都市文明发展注重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等方面,致力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2. 都市文明面临的挑战尽管都市文明在中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其次,城市人口的快速流动导致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面临巨大压力。
再次,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也是都市文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城市化过程中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
三、促进城市化与都市文明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城市化与都市文明发展,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
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2、功能标准
以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城市
• 埃及:省的省府及地区首府为城市 • 蒙古:首都和地区中心为城市 • 许多拉美国家
3、特征标准 规定有一定公共和市政服务设施的,具有明显城镇 特征的人口中心为城镇。
智利、马来西亚……
4、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结合
巴拿马,南非… …
5、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结合
第二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概念
(一)城市和城镇概念
什么叫城市? 什么叫城镇?
什么叫城市? 什么叫城镇?
法国地理学家潘什梅尔(P· Pinchemel): “城市现象是个很难下定义的现实:城市既 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 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的说, 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 魂。”
(2)西方居民点系列
Hamlet---Village—Town---City(Urban )--Metropolis 小村 ---- 村庄 --- 镇----城市---大城市,大 都市 乡村居民点←│→城镇型居民点 Rural settlement Urban Place
小村: hamlet (1)a group of house in the country 乡间的一片房屋 (2)small village without a church 无教堂的小村 村庄: village 镇: town 城市: city (Urban) 大都市区:metropolis
中国古代城市与都市化进程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与都市化进程的演变中国古代城市与都市化进程的演变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农业生产、交通发展、政治变革以及经济繁荣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演变和都市化进程。
一、城市的起源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类开始定居并进行农业生产。
最早的城市通常是由一些部落或氏族首领建立的,其主要目的是作为政治权力中心和农业贸易的中心。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二、古代城市的演变古代城市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封建城市、商业城市和官僚城市。
1. 封建城市阶段封建城市阶段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古代城市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君主以及贵族在城市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城市内主要存在城墙、官府、宫殿以及市场等建筑。
由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资源,城市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2. 商业城市阶段商业城市阶段主要出现在唐代和宋代,当时的城市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动力,商业经济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力量。
商业城市以市场、商店、银号等商业建筑为主要特征,也有了规模较大的城墙。
随着农业和商业的繁荣,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3. 官僚城市阶段官僚城市阶段主要出现在元代和明清时期,当时的城市开始成为农业生产、商业交易、文化教育和政治中心的综合体。
官僚城市的发展是政府的直接结果,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内的建筑也越来越多样化和豪华。
此时的城市已经形成了繁荣而复杂的社会结构,并有明确的行政管理体系。
三、都市化进程中国古代城市的都市化进程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社会功能逐步丰富。
1. 城市规模的扩大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
商业城市和官僚城市的出现对城市规模的扩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从聚落到都城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从聚落到都城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璀璨的历史。
从最初的简单聚落到后来的繁华都城,这一过程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更是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演变的缩影。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中国古代城市从聚落到都城的发展演变过程。
聚落时期
古代中国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初,人们在河流、湖泊或山区建立了简单的聚落,以方便居住和互相交流。
这些聚落通常由几家人或一个氏族组成,居民以农业为生,社会关系相对简单。
农耕文明的兴起
随着农耕文明的兴起,人口逐渐增多,聚落也逐渐演变成了更大规模的村庄。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贸易的兴起,村庄开始有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分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城市的诞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一些村庄逐渐演变成了规模更大、功能更为复杂的城市。
这些城市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都城的建立
在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城市最终发展成为了都城,成为了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这些都城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更是文化艺术的聚集地,各种建筑、宫殿、寺庙等建筑群体的兴建使得都城更加繁华和壮丽。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从简单的聚落到繁华的都城,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更是中国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的体现。
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壮丽变迁,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它承载着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线索和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都市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都市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背景的国家,其城市与都市化发展的历程极其丰富多样。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方面,我们可以从规模、布局、建筑、经济等角度来探讨。
以下将从这些角度逐一进行阐述。
一、规模的变化中国古代城市的规模从小到大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当时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遗址,例如河南的二里头、河北的云台山、江苏的马家浜等。
这些遗址展现了古代城市的布局、规划和建筑风格,为后世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进展,中国古代城市的规模逐渐增大。
在春秋战国时期,典型代表性的古代城市有齐国的临淄、周国的洛阳、楚国的郢都等。
这些城市规划统一,多为方形,分为内城和外城,城墙高大坚固,城门宏伟壮观。
进入秦汉时期,中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都市化现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和连接了著名的万里长城,繁荣了长安城。
在汉朝时期,又出现了许多城市如洛阳、长安、建业等,这些城市的规模相较之前有了更大的飞跃。
城市布局在都市化过程中也变得更加精细,不仅注重通行便利性,还考虑到经济发展需求和防御要求。
二、城市的布局与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则与原则。
城市布局一般都有明确的城墙,城墙很高,由砖、石等坚固材料建成。
城门多为城墙的正面出入口,城门上建有城楼,城楼可以供守卫和观察敌情。
城墙及其城门和城楼不仅起到防御作用,还是城市面貌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的街道布局也有一定的规律。
街道主要有东西、南北、斜对角等几个方向,并且逐渐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路网。
特别是在唐代,繁荣的长安城和开封城的街道布局相当完善,主要道路都经过修整,有一定的宽度和几何形状。
城市的建筑风格也是中国古代城市与都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古代中国城市中的建筑包括宫殿、寺庙、园林等,这些建筑物大部分都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
如福建的泉州古城,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包括天后宫、开元寺、双塔等,这些建筑传承了古代中国城市建筑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5)01-0011-05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谢守红 宁越敏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城市;城市空间;都市区;都市区规划〔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口日益向城镇集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更为迅速,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大大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张,与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并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形态。
与一般的城市概念相比较,都市区是特指那些集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扩散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并开始由集聚为主的阶段转向扩散为主的阶段的大的城市区域。
都市区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空间形式,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并为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面临城市化进程的跨越,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对应,中国也处于以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的新城市时代,都市区将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和城市化的重要模式。
一 中国大城市发展趋势11中国大城市数量的增长建国以来,我国50万人口及以上的城市数量,除个别年份外,都是不断增加的。
1949年,我国仅有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8个。
到1960年,特大城市数增加到15个,大城市增加到24个。
但此后20年间,我国由于实行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使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
到1980年,我国的特大城市数为15个,大城市数为30个,与1960年相比,特大城市没有增加,大城市仅增加6个。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大城市的数量和人口开始出现迅速的增长。
到2000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数量分别达到40个和54个,比1980年分别增长116倍和018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同期中、小城市的发展更加迅速,导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不升反降,从1980年的6315%下降到1990年的5412%,再到1995年的4918%(表1)。
此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0年为5312%。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同时放宽了设市的条件,对中、小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作为行政单位的“县”和“市”在政治地位、财政拨款以及吸引外资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所以有的县便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撤县建市,形成了 总第123期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建市热”。
由于新设市的过快发展和失控,出现了不少弊端。
到90年代后期,这股热潮有所遏止,使得中小城市人口比重出现下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比重有所回升[1]。
表1 中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变动年份合计100万人口以上城市50-100万人口城市20-50万人口城市20万人口以下城市数量(个)人口比重(%)数量(个)人口比重(%)数量(个)人口比重(%)数量(个)人口比重(%)198********.93024.67023.510813.0 198********.33119.49424.517816.8 199********.62812.611724.329121.5 199********.04314.819128.837421.4 20006634038.15415.121728.435218.4 21中国大城市规模的扩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向沿海地区倾斜的政策,同时人口户籍管理政策有所松动,中西部地区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和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使得沿海大城市人口出现快速增长。
从全国排名前10位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来看,1981-2000年的19年间,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南京、西安的人口增长率均在50%以上,其中有4个为沿海城市,人口增长率最快的是广州市(重庆市因为行政区划调整而导致人口超速增长,应属例外),增长率达到7117%,而上海的人口绝对量增加最多,总人口增加了32116万人,北京市次之,人口增加了24617万(表2)。
而内地大城市由于改革开放起步较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人口增长速度较低,但还是远远高于改革开放以前的增长速度,最低的哈尔滨市人口增长率也达到2519%。
随着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用地也迅速扩大。
如北京的建成区由1978年的340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488平方公里。
上海的建成区面积由1980年代初的140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约5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半径由1980年代初的约10公里,扩大到2000年的约20公里。
表2 中国前10位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城市1981年2000年数量排序数量排序1981-2000增长率(%)上海608.61938.2154.2北京466.52713.2252.9天津382.93502.0331.1沈阳293.74394.9634.5武汉266.25441.1465.7重庆190.08381.77100.9广州233.86401.4571.7哈尔滨209.47263.6925.9南京170.29271.3859.4西安158.010252.51059.8 注:表中数字为市区非农业人口。
31中国大城市的空间演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大城市一直处于集聚发展阶段,表现为从城市中心区逐步向外蔓延式扩展或连片、分片式扩展。
在城市的扩展过程中,一般是工厂、学校、医院、单位住宅等起着先锋作用,随后是公共建筑和一般住宅区的相继建设,由原来的城市郊区逐渐演化为城市建成区,这以后又有一批新的工厂、学校及其他单位被建设在更远的郊区,其结果是城市中因发展先后的不同而形成地域圈层式布局结构。
中国现代大城市的空间演变明显不同于西方国家,它是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条件下,在特定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政策作用下的产物,其空间结构的演替,已显示出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的有计划配置的基本特征,即由各种不同功能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文教区、行政区、休闲娱乐区等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城市经济能量的增强,我国大城市开始出现明显的分散发展趋势。
大城市的离心增长和空间扩散一般都是在城市发展政策和城市规划的引导下,依托一些重要基础设施,以独立、半独立卫星城或规模较大的新城方式向外扩展。
从空间经济理论分析,这种扩展是“梯度理论”和“扩散理论”发展模式的体现,是以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产业发展压力为目标,以建立相对独立的新区和城镇组团为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如上海市1986年制订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提出“控制中心城区、发展卫星城”的方案,在最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更明确了新城建设的问题,即选择郊区条件较好的城镇(主要是原来的县城)分阶段地建设成中等规模的新城市,首先试点建设松江新城,最终将建成11个新城(松江、闵行、嘉定、青浦、宝山、金山、奉贤、南汇、崇明、空港新城、海港新城),在全市形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构建“多轴、多核、多心”的都市圈。
总之, 1980年以后我国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为都市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中国都市区的形成、界定及规划 11都市区: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城市化过程中,当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并占主导地位时,城市要素和职能开始由城市中心向外围移动和扩散。
在郊区化阶段,城市性用地由中心向外不断扩大,原先受农业支配的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地域。
与此同时,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功能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形成由中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
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认为,都市区是具有更广义性的城市,一个都市区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和环绕在四周的“城市场”(urban field)构成。
按照弗氏的观点,城市场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理想的城市空间形式,是由完善的社会经济联系网络深化成的有着相对低密度的、广阔的多中心区域结构。
城市场包括了大多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在通常的情况下,大都市的场域可以延伸至离核心城市数十公里以外的范围,形成一个核心城市得以扩张的空间,都市区也因此而成为一个整合的功能性或经济性的空间,囊括了实现城市机能良好运作所不可或缺的种种设施。
毋庸置疑,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城市都有其行政辖区的郊区,这些外围郊区与中心城市一起构成一个共同的人口密集地区,但是只有当这个大的人口核心与其外围郊区形成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时,才能称之为都市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类似西方国家都市区的新的城市空间形式,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时的产物,既有其外在规模即形态上的特殊性,又有其内在质量即功能上的独特性。
都市区的出现不仅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与规模发生重组和变化,而且使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形成新的流动和布局,进而对原有城市行政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但是,由于这一城市空间形态在我国出现较晚,因此,对这类城市区域的概念、名称、界定标准等都不规范,一般是引用国外文献中“MetropolitanArea”这一名词,但译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大城市区”、“大城市地区”、“都市区”、“都会区”、“都市圈”等。
其它的相关概念还有“城市密集地区”、“城市集聚区”、“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带”“大都市带”等,而且这些名词经常混用,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和理解上的岐义。
在政府部门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中,也不管城市发展的实际如何,城市是否真正由传统的单一城市空间格局发展到城市和地区共融形成城市区域格局,一概称之为“都市区”,以提升城市的地位和形象。
因此,在我国尽快开展对都市区的研究和规划管理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任务。
中国都市区的快速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