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城市的形成及夏商周
城市建设史2
2.2周代的都城
2.2.1早期的都城——周原 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范围约200多平方公里。
2.2周代的都城
2.2.2西周的丰京及镐京 在今西安西南丰水东西岸,城址范围无法肯定,但发现有 瓦片,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后来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 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 近建周王城。 2.2.3洛邑(王城)
2.2周代的都城
2.2.4西周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① 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规模普遍小; ②形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 城); ③ 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 制,经济功能不强; ④ 城市建设有了一定的规制; ⑤发明了瓦,脱离了“茅茨土阶”。(建筑材料)
2.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2.3.1邑 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 住的邑为小邑。 《尔雅》记载:“邑外为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 野外为之林”,可见邑即一般村落。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邑曰筑、都曰城”,可见邑为奴隶主的驻地。 2.3.2邑与市 中等的邑有时候设市,故称之“有邑之市”,规模相 当于赶集的“市”、“墟”、“场”等。并非所有的邑都有 市。 市井:市一定在居民点(邑)中,居民点中必然有井。
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系列
2 殷周时代的城市
主要内容提要
2.1 殷商时代的城市 2.2 周代的都城 2.3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 廓、国 2.4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殷周时代的社会历史发展概况
公元前17世纪,商部落灭夏朝(奴隶社会形成于夏朝), 建立商朝。 商朝生产技术有了新发展,出现铜器,促进了生产工 具的改革,农业产量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类型增多、 商业兴盛,出现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 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对 立,社会出现分化。 公元前1066年,兴起于渭河上游的周部落,灭商朝, 建立周朝,建立更为完善的奴隶制度。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夏商周时代的城市
“城廓图”
《说文解字》:“国,邦也。”“野,郊外也。” 《周礼》郑玄注:“国中,城郭中也。”“野,谓远郊之外也。”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绥彼四方。”毛传:“中国, 京师也。”
野国
粗略观察夏、商、西周的国家形 态及其发展,我们已明显感到有 一种点和面的区分。……西周的 点有丰镐、成周及各诸侯国所在 的大邑等。点与点之间存在着广 大的面。……点就是国,面就是 野。……点与面之间的对立,点 对面的控制和奴役,则主要通过 部落征服来实现。 ——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 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1、明•《三才图绘》—— “国都之图”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2、清•戴震• 《考工记图》——“王 城图”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
3、清•《宫室考》——“都城九区 十二门全图”
周王城 布局示意
“周王城” 图
井田法
z 《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 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z 三皇五帝为中华共同体形成之初“王天下” 的代表人物。
z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z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z 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 黄帝筑邑,造五城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
z 一说起源于夏鲧时期 鲧作城郭 夏鲧作城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被之,海外有
狡心。
“断代工程”
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1明?三才图绘国都之图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2清?戴震?考工记图王城图古代文献所绘洛邑王城3清?宫室考都城九区十二门全图周王城布局示意周王城图图井田法
第三讲 夏商周时代的城市
z 中国城市的起源 z 商、周时代的城市 z 周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和都市文化
文化多样性:国际都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多 样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居民
创新驱动:国际都市注重科技创新,拥 有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
城市治理:国际都市注重城市治理,注 重城市安全和环境质量
城市规划:国际都市注重城市规划,注 重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国际合作:国际都市注重国际合作,积 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
规模庞大:中国 城市规模庞大, 如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强 大的经济实力和 影响力。
交通便利:中国 城市交通便利, 如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便 捷的交通网络和 设施。
文化多元:中国 城市文化多元, 如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丰 富的文化资源和 多样的文化氛围。
国际都市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国际化程度:国际都市具有较高的国际化 程度,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和国际人才
城市化进程:城市 化进程加速,城市 规模不断扩大
文化融合:不同地 区、不同民族的文 化相互融合,形成 多元化的都市文化
科技发展:科技进步 ,互联网、新媒体等 新兴技术的发展,为 都市文化提供了新的 传播方式和载体
国际交流:国际交流 日益频繁,不同国家 的文化相互影响,丰 富了都市文化的内涵 和表现形式
智能交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 绿色能源: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创新产业: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绿色生态城市的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发展趋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 展望: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 -2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
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 《论语· 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 • 《左传· 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 章之美,谓之华。” • 罗泌《路史· 国名纪》:“《春秋》用夏变(于) 夷者夷之,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
(1)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 (2)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之九分,按方位主 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 (3)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故位于城中央。以宫城之南北 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此轴线南起王城之正南门, 经外朝.穿宫城。过市,直达王城正北门。 (4)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 置在外朝之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 划位置和其组配关系。宫城与山外朝、祖、社所构成之宫前区, 结合而为王城的宫廷区。此区是全城的中心区,也是全盘规划结 构的主体。 (5)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 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之主导作用。 (6)宫城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路门外为朝,内为寝。九卿 九室在应门内路门外,九嫔九室在路门内,可见宫城内尚有内外 官治事处所。
也称“乡遂之制”、“都鄙之制”。“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 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都”。“遂”是指“乡”以外农业地区的 居民组织,或称为“鄙”或“野”。 居住于“乡”的居民叫“国人”,是自由民。居住于“遂”的 居民叫“庶人”或“野人”,多为奴隶。贵族居住在城郭内。“君 子居国中,小人狎于野”(《孟子》)。 “小人”从事生产劳动,以供养居城的“君子”,而“君子”则 居城中统治“小人”。这便是按国野组织聚居的实质所在。我国城 市一开始就是以统治农村的姿态来显示其城邦的特性的。 “营国”的含义实质上是建置以城为中心的城邦,故“营国” 除建城外,尚须规划其所属的郊野地域,即所谓“体国经野”。城 是这一地域的主体,而郊野则为城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两者相互依 存,构成一个有国有野的城邦。因此,国野之制,当是“营国”的 一项基本规划体制。
城市的起源
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商朝的城市
• 目前 已发掘的商朝城市遗址主要有河南偃 师尸分沟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湖 北黄陂盘龙城、四川广汉三星堆古城。
殷墟
•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 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 代都城遗址。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 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 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 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 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 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 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 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 了坚实证据。
复原图
印度河流域
• 印度文明首先出现于现巴基斯坦境内的印 度河两岸 • 早期的重要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享佐达罗 这两座城市大约在公元前2550—2000年间 建立。
哈拉帕城
• 哈拉帕城面积有数百公顷,位于高地上, 周围有高厚的城墙,呈整齐的长方形。城 内街道宽直,两旁房屋排列整齐。房屋一 般为2层,用砖砌成。城中还发现了一些大 型建筑遗址,这里可能是宫庭或兵营。城 中设有卫城,其北面设有谷仓遗址。
特奥蒂瓦坎
• 特奥蒂瓦坎位于墨西哥城东北48公里处。 公元1世纪,此地已有城市,5世纪前后达 到鼎盛时期,毁于8世纪后半叶。城区建筑 呈棋盘形。最盛时面积达21平方公里,人 口约10万。现留下的遗迹有100多个金字塔 台庙,著名的有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 ,在中心还有其他神殿和宫殿,外围有贵 族住宅,再外围有商人和农民居住区。
孟菲斯博物馆
• 孟菲斯曾为王国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 时至今日,当时是全世界最壮丽伟大的都 市,现只留下一个迷你博物馆及花园中残 破的石雕供人凭吊。
古代城市建设史第二讲
中国古代城市雏形期( 中国古代城市雏形期(夏、商、周、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六、本期城市特征 1 在城市性质方面从原始社会时期的聚落形态转变为正式的 城市” 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为核心的营国理念, “城市”, “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为核心的营国理念, 使城市成为维护奴隶主的政治堡垒,统治着农村。 使城市成为维护奴隶主的政治堡垒,统治着农村。 2 在城市形制方面出现“城”和“郭”两城并存布局特征, 在城市形制方面出现“ 两城并存布局特征, 并深深影响着后朝城市的整体形态。 并深深影响着后朝城市的整体形态。 3 在规划理论方面产生了礼制营国制度,成为古代城市规划 在规划理论方面产生了礼制营国制度, 的主要理论依据,对后朝城市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的主要理论依据,对后朝城市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4 城市选址方面依赖自然环境,河流水系,山脉等。 城市选址方面依赖自然环境,河流水系,山脉等。
一、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夏、商、周、春秋战国为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 和阶级的产生为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并伴随精神文化的繁荣 (产生文字,宗教开始萌芽,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制制度产生,诸 子传统思想文化形成)和频繁地战争等要素促使了这一时期城市产生。 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 了版筑技术; 对于这一时期的主要城市,史书中都有记载(在《周礼》、《尚书》、 《左传》、《史记》等早期文献中,都有关于三皇五帝建都的片断记载)。 并伴随考古发掘,证实了这一时期的城市的存在。(我们说华夏五千年的 历史,如何证实,考古发掘是主要的手段)
中国古代城市雏形期( 中国古代城市雏形期(夏、商、周、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作业
1 从周王城的形制中解读《周礼 考工记》的思想内涵,并阐述《周 从周王城的形制中解读《 考工记》的思想内涵,并阐述《 考工记》的核心思想。 礼 考工记》的核心思想。 2 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城市的形制阐述城郭之制(图文并茂 。 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城市的形制阐述城郭之制 图文并茂)。 图文并茂 3 名词解释:城、郭、都。 名词解释:
第二讲 城市的形成及夏商周
一说起源于夏鲧gǔn时期(夏始祖:大禹;夏王朝:中国历史上的
第一国家) “鲧作城郭”--《世本· 作篇》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被之。”--《淮南子· 原道训》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吴越春秋》 “夏有万国”、“夏有城郭” --《史记》
考古
50座左右 “断代工程” 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 分界具体为公元前一O四六年
清•戴震• 《考工记图》——“王城图”
“王城图”
明•《三才图绘》——“国都之 图”
清•《宫室考》—— “都城九区十二门全图” • 皋门 —— 皋,远。皋门在 宫殿最南端 天安门 • 库门 —— 有库房,战前笈 (jí )阅,战后献俘 端 门 • 雉(zhì )门 —— 中门,建有 双阙,上悬国典,以示国人 午 门 • 应门 —— 正朝之门 太和门 • 路门 —— 寝门 乾清门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易· 系辞下》 固定交换场所,“市”、“井”--城市型居民点
三、中国城市的形成
• 我国城市经过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 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 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 (1)具有一定的规模; (2)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宫殿庙宇 行使政治文化职能) (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 所;(城市经济中心职能) (4)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给水、
周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1、《周礼· 考工记》介绍
《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 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纪,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早佚)。 第一章 总论:“百工”的定义 第二章 攻木之工 轮人(车轮)、舆人(马车的车箱)、车人(木牛车等)、弓人(弓
第二讲城市的起源与演进
第二讲城市的起源与演进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演进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历史演进中国城市的演进空间维度城市时间维度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
城市的形成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和发展了城市。
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
城市应诞生于奴隶社会时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
城市应诞生于奴隶社会时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
城市形成成因分析一、社会经济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社会发展对城市形成的影响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交通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影响文化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二、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地质与城市形成地形与城市形成气候与城市形成水资源与城市形成矿产与城市形成城市是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在奴隶社会开始后形成的。
因此,城市不是产生于一切社会阶段而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阶段中。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者生产的东西自食、自用而有余,可以供给别人食用和交换后,产生了部落管理阶层。
当掌握更多生产资料者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能够剥削他人时,就产生了剥削者。
管理阶层和剥削阶层的出现和存在,产生了集中居住和活动的需要。
社会分工推动城市的形成。
由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手工业者可以脱离土地而集中于城市生产,而生产者也有多余的物品需要互相交换时,才有城市形成的必要物质基础。
城市是生产发展的产物。
城市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产的变化而变化。
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着这个时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 市发展与城市 文化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
02
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特色
03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影响
04
01
添加章节标题
THEME TEMPLATE
02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历程
THEME TEMPLATE
夏商周时期城市起源
对后世城市建设的启示
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对后世城市建设有重要启示。
城市文化: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丰富多彩,对后世城市建设的文化传承有重要启示。
城市环境:中国古代城市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后世城市建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有重要 启示。
城市管理: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注重社会秩序和治安维护,对后世城市建设的社会治理有重要启 示。
城市生活与风俗习惯
城市居民的日 常生活:包括 饮食、服饰、
居住等方面
城市节日和庆 典:如春节、 元宵节、端午
节等
城市娱乐活动: 如戏曲、杂技、
舞蹈等
城市社交礼仪: 如见面礼、告 别礼、敬酒礼
等
城市经济与商业贸易
古代城市的经济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 商业贸易的发展: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城市的商业中心:市、坊、街、巷等商业区的形成 商业文化的体现:商贾、店铺、商号、商标等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城市兴起的影响:促进了文化交 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秦汉城市发展
秦朝:咸阳成为 全国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汉朝:长安成为 全国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城市规划:秦汉 时期城市规划严 谨,布局合理
第1章----2殷商时代城市发展
(一)夏朝城市发展
奴隶社会开端(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 政治:奴隶制国家机器,从王都-邦国严格的等级制度 经济:简单的农业用具、原始灌溉技术,生产力很低, 治水和对国土全面勘测,发展农业
1.夏代城市建设范围
2.夏代城市实例
“斟”——河南偃师二里头(1900B.C.—1500B.C.) • 规模:
②王城布局特点
a.宫城择中
b.轴线对称 c.道路系统等级分明
③周礼考工记历史价值和意义
周礼考工记内容全面而丰富,它包括了王城、宫城、
庙社、市里、道路规划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规划建设 原则,推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 理论基础,对后世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后的 几千年中,我国封建城市布局大多以此为基础发展变革。
南北长1.5km
东西宽2.5km 总面积3.75km2 • 布局特点: 中部:宫殿区
东部:制骨器的 作坊区
南部:治铸青铜 器的作坊区
(二)殷商的城市发展
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
1.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政治:商王朝建立了内外服制。
经济:农业手工业发达,青铜工业纯熟,专业化分工明显 。
经济 :井田制是奴隶制经济基础。
2.周代的城市
(1)城市建设发展
进入奴隶制鼎盛时代,西周配合其建国要求,开展了大 规模营建城邑活动,各受封诸侯国相继营建城邑。 城邑建设制度的制定,体现礼制,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 系建等级制度为基础
形成的城邑等级制度 城市性质:是奴隶主政治统治中心和军事据点,不具 备明显的经济作用 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 城市选址大多考虑经济、军事等因素
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1
妇好墓发掘 现场和复原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
西周礼乐文明
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 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 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礼 制的基本精神。 礼仪的系统化与制度化,一方面意味着一个统治阶层 的权力已由使用武力作强制性的统治,逐步演变到以 合法的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规整的礼仪也代表统 治阶层内部秩序的固定,使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有明 白可知的规律可以遵循,减少了内部竞争与冲突,增 加了统治阶层本身的稳定性。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饕餮纹鼎
司母辛方鼎
三、夏代的城市
夏代是都邑规划的草创阶段,关于城市制度的文献无稽可考,考古也未发现很 确切的都城遗址。 在夏代的建筑考古发现中,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最为重要。据推测,二里 头可能是夏都斟鄩的遗址。该遗址尚未得到完全发掘,城墙还未被发现。已发掘 的一号和二号宫殿遗址,开创了“茅茨土阶”的单体建筑构筑方式和“门堂之制” 的组群建筑庭院形态。 偃师二里头宫殿、排水沟
再换个说法,三代每代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圣都”,也各有若干迁徙 行走的“俗都”。圣都是先祖宗庙的永恒基地,而俗都虽也是举行日常祭仪 所在,却主要是王的政、经、军的领导中心。圣都不变,缘故容易推断;而 俗都屡变,则以追寻青铜矿源为主要的因素。 这是因为青铜器在三代政治斗争中占据中心地位,青铜首先用作兵器、 祭器,然后才用作农具。对三代王室而言,青铜器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或点 缀品,而是政治权力斗争上的必要手段。没有铜锡矿,三代的朝廷就没有青 铜器。没有青铜器,三代的朝廷就打不到天下。
8、内城:南北长约1100米,东西约740米,西南部的外城墙是在 内城墙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9、宫城:方形190×190米;位于内城的南北轴线上;有多座水 井和较完善的排水设施; 10、城墙:外城墙宽16~28米,墙基最宽40米;内城墙宽6~7米。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及城市文明
科技进步:城市科技水平较 高,科技成果丰富,对周边
地区产生辐射影响
城市管理制度
城市管理:设立专门的城市 管理部门,负责城市治安、 卫生、税收等事务
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 划注重风水和地理环境
城市设施:建设完善的城市 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
排水系统等
城市文化:注重城市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如教育、宗教、
建设和管理
制定严格的城 市法规,规范 城市居民的行
为
加强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提 高城市居民的
生活质量
注重环境保护, 保持城市的生 态平衡和可持
续发展
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繁荣
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功能 分区
文化建设:重视教育、文学、艺 术等文化事业的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经济发展:发展农业、手工业和 商业,提高城市经济水平
艺术等
城市建筑风格
园林建筑:小巧精致,布局 巧妙,如苏州园林、扬州园 林等
宫殿建筑:规模宏大,气势 磅礴,如故宫、天坛等
宗教建筑:庄严肃穆,富丽 堂皇,如少林寺、大雁塔等
民居建筑:朴实无华,实用 为主,如徽派建筑、江南水
乡等
城市文化传承
古代城市的文化特色:如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的文化特点 文化传承的方式:如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传承 文化传承的影响:如对后世城市规划、建筑风格、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影响 文化传承的价值:如对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城市规模:明清时期城市规 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许多大 型城市
城市功能:明清时期城市功 能更加完善,出现了许多商
业街、文化街等
城市管理:明清时期城市管 理更加严格,设立了专门的
殷商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制度的发育 ►生产力高速发展,商品交换繁荣 ►文化交流频繁,诸子百家争鸣
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城市与农村逐渐分野;城市相比农村—— 便于管理,商品文化交流,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分工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是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由于没有统一的或主要的指导思想,反 映在城市规划上也就没有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这一时期兴起 的城市很多,使中国城市得到很大发展,而城市的形制多式 多样,不具一格。由于注重实际,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就成为 普遍接受的规划原则。
洛邑(王城)、成京(靠近洛阳)
西周都城的形 制,是中国最 早的城市规划, 其规划思想对 后世的城市建 设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
二、殷商与周代都城
►相近概念辨析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 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市——常与“井”连在一起,常称市井 城——以戈受土,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同“成”,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分布占全城面积的2/3。城东南部为长 乐宫,汉高祖时曾为视朝听政之所,惠帝以后为太后之宫, 占全城面积1/6。城西南部的未央宫为朝会之所,占全城面 积1/7,其前殿规模宏伟,殿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 米,现高约15米。未央宫北阙附近有贵族邸宅,即所谓北阙 甲第。桂宫位于未央宫北,西隔城墙与建章宫相望。平面长 方形,周长5300米。桂宫之东有北宫,长乐宫北又有明光 宫。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建有武库,平面长方形,内设7座 库房,库房以夯墙隔成若干间,放置木质武器架。已发掘出 武器架石础及铜铁兵器、铁铠甲等。
例如成周的“成” 廓——廓比城大,城在廓内;有城并不一定有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国——同城 城市——有城有市,城市的早期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三皇 五帝
物
1燧人氏:鑽木取火(生食→熟食) 2伏羲氏:結網捕魚、飼養牲畜(漁獵→畜牧) 3神農氏:教人耕種,製藥醫病(畜牧→農耕)(相當於新石器時代) 黃帝(文化與民族的始祖)→顓頊→帝嚳→帝堯→帝舜
史书 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
“伏羲都陈(河南陈县);神农都鲁(曲阜);黄帝都有熊(河南 新郑);少昊都穷桑(曲阜);颛zhuān(顼xū)帝都高阳(河南 濮阳);帝喾kù都亳 (河南偃师);尧始封于唐(河北唐县),即 帝位都平阳(山西临汾);舜始封 虞(河南虞城),即帝位都蒲坂 (山西薄州)” --《通志· 都邑略》 “黄帝筑邑,造五城”--《轩辕本纪》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易经》
清•戴震• 《考工记图》——“王城图”
“王城图”
明•《三才图绘》——“国都之 图”
清•《宫室考》—— “都城九区十二门全图” • 皋门 —— 皋,远。皋门在 宫殿最南端 天安门 • 库门 —— 有库房,战前笈 (jí )阅,战后献俘 端 门 • 雉(zhì )门 —— 中门,建有 双阙,上悬国典,以示国人 午 门 • 应门 —— 正朝之门 太和门 • 路门 —— 寝门 乾清门
道路制度: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卿大 夫的采邑)经涂”
3、《周礼·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
《周礼·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 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 念。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 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 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前朝后寝 棋盘式道路(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具有方位感——井田方格网的规划方 法。 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 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 而定。
巩固政权,
“分诸侯,建蕃卫”,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全国建立起许多统治中心--城市 六国(齐、鲁、宋、卫、晋、燕)
齐--姜太公吕望封国,都营邱(山东临淄?) 鲁--周公长子伯禽封国,都奄(山东曲阜) 宋--纣王庶兄微子启封国,都商丘(河南商丘) 卫--武王弟叔康封国,都朝歌(河南淇县) 晋--成王弟叔虞封国,都唐(山西翼城) 燕--武王弟召公奭 shì 封国。都蓟(北京)
第二讲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一、中国城市的产生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三、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城市的产生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考古学:“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2000年)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历史:相当于从传说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到夏朝前期的数百年间
2、《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
《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译:匠人营造的王城(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座城们。城内有 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 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 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廷,后面是商业市场(宫市);市场与外廷的面 积各占地一百亩(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注: 涂 ——— 道路 一夫 ——— 100×100步2 1步约5-6尺
排水、 城墙、壕沟)
(5)具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 夏朝后期城市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 • 殷商时代的城市实例 1、尸乡沟城址(商代早期) 2、郑州商城(商代中期) 3、安阳殷墟(商代晚期)
• 夏朝后期城市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在洛阳 市东约18公里,偃师 县二里头村。地处伊、 洛二水之间,为夏代 都城遗址。东西长约 2.5公里,南北宽约 1.5公里。
熟之革)、裘人(做名服之工)
第五章 设色之工 画、缋huì (皆事施彩),钟氏(事染羽)、覩dǔ氏、筐人 第六章 刮摩之工 玉人(做玉器),矢人(作箭镞),磬氏(作石磬),雕人,楖zhì 人 第七章 抟埴( 抟:tuán ,埴 zhí))之工 陶人(做甗yǎn、盆、甑、鬲、瘦等陶器)、瓬
fǎng人(做簋guǐ、豆等陶器)
•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
(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分封制度);但 城市规模偏小(等级制度严格限制)。 (2)形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 夫都采邑) (3)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受到 限制,经济功能不强。 (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考工记》记载的关于城市 规划的制度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
•
河南安阳殷墟遗迹分布
• •
• • • • •
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商代后期王都,自盘庚迁殷 至纣王历时273年(公元前 1395-前1123年) 沿洹huán河两岸带状连片发 展 面积24平方公里 文物遗存丰富 一定的功能分区 七大古都之首(安阳、西安、 洛阳、北京、开封、南京、 杭州)
• 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等)、庐人(矛、戈、戟等兵器之柄)、匠人(都邑的测量营建以水利设施和土木建筑)、 梓人(制作编钟的悬架、饮器,以及箭靶) 筑氏(为削)、冶氏、凫氏(为钟)、堨yè 氏(为量器)、桃氏(做 剑)、段氏(为鑮bó 器)
第三章 攻金之工
第四章 攻皮之工 函人(做甲)、鲍人(鞣制皮革)、韗yùn人(制作皮鼓)、韦人(柔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易· 系辞下》 固定交换场所,“市”、“井”--城市型居民点
三、中国城市的形成
• 我国城市经过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 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 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 (1)具有一定的规模; (2)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宫殿庙宇 行使政治文化职能) (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 所;(城市经济中心职能) (4)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给水、
一说起源于夏鲧gǔn时期(夏始祖:大禹;夏王朝:中国历史上的
第一国家) “鲧作城郭”--《世本· 作篇》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被之。”--《淮南子· 原道训》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吴越春秋》 “夏有万国”、“夏有城郭” --《史记》
考古
50座左右 “断代工程” 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 分界具体为公元前一O四六年
作为刚开始产生的“城市”,规模小(最大40万平方米),内部设 施也不完善,远不能和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严格说只是城堡 而已。 --“雏形城市” 在考察中国初期城市的形态和性质时,张光直认为这种新的聚落形 态包括这样一些要素: 一、夯土城墙、战车、兵器; 二、宫殿、宗庙及陵寝; 三、祭祀法器(包括青铜器)与祭祀遗址; 四、手工业作坊; 五、聚落布局在定向与规划上的规则性。 “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 区中。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 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 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 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城市中集 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 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 掘出的奠基的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 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四、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 西周城市的发展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历史 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时代。 原因有二: (1)分封诸侯
城与市
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 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 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 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同时也 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 定的交易场所。
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圪(ge)挡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 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堆积着四期文化层。 “华夏第一王都”的中国之最 我们不妨先列举二里头遗址的若干重要发现,从中可以窥知它 作为王朝都邑的高度发达与复杂程度,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前所 未有的。 这里发现了—— 最早的城市干道网 最早的宫城(后世宫城直至明清“紫禁城”的源头) 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 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 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 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 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 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 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此外,大型“四合院”建筑、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白 陶和原始瓷的发现,以及骨卜的习俗、鼎鬲文化的合流等等,都 是“中国”元素的大汇聚。
•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 龙山文化:水井…………农业发展 酒(禹,文献)…………粮食剩余 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城乡对立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 郭沟池以为固,···以立田里, ···是为小康。” --《礼记· ··· ··· 礼运 》防卫性城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 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礼运 》
尸乡沟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