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城市的形成及夏商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
《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译:匠人营造的王城(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座城们。城内有 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 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 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廷,后面是商业市场(宫市);市场与外廷的面 积各占地一百亩(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注: 涂 ——— 道路 一夫 ——— 100×100步2 1步约5-6尺
•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
(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分封制度);但 城市规模偏小(等级制度严格限制)。 (2)形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 夫都采邑) (3)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受到 限制,经济功能不强。 (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考工记》记载的关于城市 规划的制度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
•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 龙山文化:水井…………农业发展 酒(禹,文献)…………粮食剩余 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城乡对立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 郭沟池以为固,···以立田里, ···是为小康。” --《礼记· ··· ··· 礼运 》防卫性城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 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礼运 》
等)、庐人(矛、戈、戟等兵器之柄)、匠人(都邑的测量营建以水利设施和土木建筑)、 梓人(制作编钟的悬架、饮器,以及箭靶) 筑氏(为削)、冶氏、凫氏(为钟)、堨yè 氏(为量器)、桃氏(做 剑)、段氏(为鑮bó 器)
第三章 攻金之工
第四章 攻皮之工 函人(做甲)、鲍人(鞣制皮革)、韗yùn人(制作皮鼓)、韦人(柔
一说起源于夏鲧gǔn时期(夏始祖:大禹;夏王朝:中国历史上的
第一国家) “鲧作城郭”--《世本· 作篇》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被之。”--《淮南子· 原道训》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吴越春秋》 “夏有万国”、“夏有城郭” --《史记》
考古
50座左右 “断代工程” 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 分界具体为公元前一O四六年
第二讲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一、中国城市的产生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三、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城市的产生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考古学:“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2000年)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历史:相当于从传说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到夏朝前期的数百年间
作为刚开始产生的“城市”,规模小(最大40万平方米),内部设 施也不完善,远不能和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严格说只是城堡 而已。 --“雏形城市” 在考察中国初期城市的形态和性质时,张光直认为这种新的聚落形 态包括这样一些要素: 一、夯土城墙、战车、兵器; 二、宫殿、宗庙及陵寝; 三、祭祀法器(包括青铜器)与祭祀遗址; 四、手工业作坊; 五、聚落布局在定向与规划上的规则性。 “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 区中。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 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城与市
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 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 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 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同时也 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 定的交易场所。
道路制度: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卿大 夫的采邑)经涂”
3、《周礼·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
《周礼·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 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 念。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 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 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前朝后寝 棋盘式道路(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具有方位感——井田方格网的规划方 法。 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 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 而定。

周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1、《周礼· 考工记》介绍
《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 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纪,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早佚)。 第一章 总论:“百工”的定义 第二章 攻木之工 轮人(车轮)、舆人(马车的车箱)、车人(木牛车等)、弓人(弓
“周王城” 图
考工记的营国制度:以井田为原型的城市规划
以井田制为基础,通过国土规划来实施"封邦建国"的政治方略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 隶主使用。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井田”一词 ,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 田。” 《周礼·地官·小司徒 》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 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所谓“井田”,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 “夫”。因为把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 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 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城市中集 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 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 掘出的奠基的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 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四、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 西周城市的发展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历史 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时代。 原因有二: (1)分封诸侯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易· 系辞下》 固定交换场所,“市”、“井”--城市型居民点
三、中国城市的形成
• 我国城市经过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 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 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 (1)具有一定的规模; (2)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宫殿庙宇 行使政治文化职能) (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 所;(城市经济中心职能) (4)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给水、
排水、 城墙、壕沟)
(5)具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 夏朝后期城市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 • 殷商时代的城市实例 1、尸乡沟城址(商代早期) 2、郑州商城(商代中期) 3、安阳殷墟(商代晚期)
• 夏朝后期城市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在洛阳 市东约18公里,偃师 县二里头村。地处伊、 洛二水之间,为夏代 都城遗址。东西长约 2.5公里,南北宽约 1.5公里。
清•戴震• 《考工记图》——“王城图”
“王城图”
明•《三才图绘》——“国都之 图”
清•《宫室考》—— “都城九区十二门全图” • 皋门 —— 皋,远。皋门在 宫殿最南端 天安门 • 库门 —— 有库房,战前笈 (jí )阅,战后献俘 端 门 • 雉(zhì )门 —— 中门,建有 双阙,上悬国典,以示国人 午 门 • 应门 —— 正朝之门 太和门 • 路门 —— 寝门 乾清门
人 三皇 五帝

1燧人氏:鑽木取火(生食→熟食) 2伏羲氏:結網捕魚、飼養牲畜(漁獵→畜牧) 3神農氏:教人耕種,製藥醫病(畜牧→農耕)(相當於新石器時代) 黃帝(文化與民族的始祖)→顓頊→帝嚳→帝堯→帝舜
史书 一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
“伏羲都陈(河南陈县);神农都鲁(曲阜);黄帝都有熊(河南 新郑);少昊都穷桑(曲阜);颛zhuān(顼xū)帝都高阳(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濮阳);帝喾kù都亳 (河南偃师);尧始封于唐(河北唐县),即 帝位都平阳(山西临汾);舜始封 虞(河南虞城),即帝位都蒲坂 (山西薄州)” --《通志· 都邑略》 “黄帝筑邑,造五城”--《轩辕本纪》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易经》
(2)周王朝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歧邑(陕西歧山) 沣fēng水(西岸丰京,东岸镐京)(宗周) 洛邑(成周)
(政治--周公营洛邑、陪都;经济--“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平王东迁,东周500余年;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九朝故都
• 基本概念辩析
城与廓:
《墨子· 非攻篇》、《孟子· 公孙丑篇》、 《战国策》中都提到:“三里之城,七 里之廓”。《管子· 度地篇》:“内为之 城,外为之廓”。传说在夏代,“筑城 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见城与廓是有区 别的,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 均是防御性的。这时已有阶级分化,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 廓内。
熟之革)、裘人(做名服之工)
第五章 设色之工 画、缋huì (皆事施彩),钟氏(事染羽)、覩dǔ氏、筐人 第六章 刮摩之工 玉人(做玉器),矢人(作箭镞),磬氏(作石磬),雕人,楖zhì 人 第七章 抟埴( 抟:tuán ,埴 zhí))之工 陶人(做甗yǎn、盆、甑、鬲、瘦等陶器)、瓬
fǎng人(做簋guǐ、豆等陶器)
巩固政权,
“分诸侯,建蕃卫”,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全国建立起许多统治中心--城市 六国(齐、鲁、宋、卫、晋、燕)
齐--姜太公吕望封国,都营邱(山东临淄?) 鲁--周公长子伯禽封国,都奄(山东曲阜) 宋--纣王庶兄微子启封国,都商丘(河南商丘) 卫--武王弟叔康封国,都朝歌(河南淇县) 晋--成王弟叔虞封国,都唐(山西翼城) 燕--武王弟召公奭 shì 封国。都蓟(北京)

河南安阳殷墟遗迹分布
• •
• • • • •
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商代后期王都,自盘庚迁殷 至纣王历时273年(公元前 1395-前1123年) 沿洹huán河两岸带状连片发 展 面积24平方公里 文物遗存丰富 一定的功能分区 七大古都之首(安阳、西安、 洛阳、北京、开封、南京、 杭州)
• 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尸乡沟城址
• • • • • 洛阳市东30公里 汤都西亳所在? 三道城墙,大城、小城、宫城 280万平方米 意义: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都建有 多重城墙和“宫城居中”的先河。
郑州中商城址
• • • 郑州市区内 仲丁隞都 城墙周长近7公里; 城垣内面积3.4平方公里; 包括城外郊区手工业作坊总 面积达25平方公里 货币--贝币
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圪(ge)挡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 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堆积着四期文化层。 “华夏第一王都”的中国之最 我们不妨先列举二里头遗址的若干重要发现,从中可以窥知它 作为王朝都邑的高度发达与复杂程度,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前所 未有的。 这里发现了—— 最早的城市干道网 最早的宫城(后世宫城直至明清“紫禁城”的源头) 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 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 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 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 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 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 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此外,大型“四合院”建筑、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白 陶和原始瓷的发现,以及骨卜的习俗、鼎鬲文化的合流等等,都 是“中国”元素的大汇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