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夏商周的经济和文化
![夏商周的经济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e57441e4431b90d6c85c758.png)
4、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文字:成熟文字的出现和形成体系——商代的 甲骨文;籀文(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教育:西周:“学在官府” (3)天文:甲骨文有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
B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 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2、手工业
(1)青铜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后 铸造的繁荣: 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充分 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
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
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
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 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 田”。( 形状)
(2)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3)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4)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5)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
【核心知识整合】官营手工业
(1)特点:
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
产。 ②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③这些产品主要供给军队、官府、贵族消费,不在市
场流通。
(2)地位上保持领先地位。
3、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 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 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 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 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 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与社会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22d8850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f.png)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与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朝代,也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之一。
这三个朝代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貌,其间流传下来的文化和历史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一、夏朝:神话与传说的开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至今很多人对夏朝的存在仍有争议,因为其历史资料相对较少,而且多是来自传说和神话。
不过,夏朝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开端,在这个时代,中国最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都开始兴起,同时也孕育出很多神话传说。
比如,夏朝的创始人尧、舜、禹等人都被视为传说中的圣君,他们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典故,例如尧舜之义、禹治水、勾践夺刀等等。
这些故事和典故在夏朝时期被人们广泛传颂,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夏朝还盛行了很多神话传说,如伏羲氏和女娲氏创世、舜禹之死、后羿射日等等,这些神话传说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商朝:王朝时代的开始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其历史资料相对于夏朝更加丰富。
在商朝,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手工业、冶金业等也日益兴盛。
此外,商朝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商朝时期,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分化,出现了贵族和平民两种社会阶层。
商王采取分封制度,将自己的亲信分封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种类似于乡村工业的制度。
在商代,人们开始注重文物,出现了铜器、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朝还有著名的甲骨文,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文字之一,它是商代人用龟、兽甲骨和牛骨制成的一种书写材料。
三、西周:天命王朝的巅峰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其开始于公元前1027年,终于公元前256年,历时约七百多年。
周朝时期,中国的封建式国家制度得到完善,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周朝的最大特点是奉行天命观,认为皇帝是天命所归,而且他是万民之上的至高无上的人物。
周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种比较宽松的政策,广泛采纳各种文化和思想,这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一讲夏商周历史文化
![第一讲夏商周历史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b8c051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8.png)
第一讲夏商周历史文化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夏商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夏商周的历史文化。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证记载的朝代,传说中的启蒙人物黄帝和炎帝都被认为是夏朝的君主。
根据传说,夏朝的建立者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夏后。
夏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封建制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世袭制度得到了发展。
夏朝以三公六卿来管理政务,实行土地私有制,农业经济发达。
夏朝的文化主要以礼制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修订了周礼,形成了君臣礼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商朝是夏朝的后继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
商朝的统治者是商王,通过亲戚关系来维系统治,君主的礼制十分严格。
商朝的政治制度以朝贡制和封建制为主,朝贡制体现了封建国家的等级制度,商朝还大力推行礼制,封建社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商朝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了青铜器、玉器等艺术品,商朝的商业活动逐渐繁荣。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杰出的封建王朝,周朝的统治者是周天子,周史分为西周和东周。
周朝以封建制为基础,推行了世卿世禄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制度。
周天子对地方分封,封地制度稳定了封建社会的力量平衡。
周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使得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崇高。
周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稳定,农田水利得到了发展,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周朝是教化时期,以文学典籍《诗经》、《尚书》等为代表的周礼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
夏商周历经了近五百年的兴衰,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朝夏启兴修防汛水利,打下了中国治水的基础,商朝商汤开创了王权神权的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开端。
周朝周武王克商,建立封建制度为中国历史的下一阶段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夏商周推行奉祀、礼崇制度,催生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方式多为传统文化,如散文、歌唱、舞蹈等。
中华文明的源头夏商周时期的特点与变迁
![中华文明的源头夏商周时期的特点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ea1c6a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c.png)
中华文明的源头夏商周时期的特点与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定义与背景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
夏朝(公元前二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六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公元前一千六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一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世袭制朝代,周朝(公元前一千一百年至公元前二世纪)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全国扩张的朝代。
二、夏商周时期的特点1. 夏朝:神权统治、王权至上夏朝是以氏族为单位的神权国家,国家中心化程度较低。
夏王是祭祀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夏文化以祭祀为核心,注重人与神的关系,发展出礼乐制度。
2. 商朝:世袭制、城邦制度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世袭制国家。
商朝发展了以王室贵族为核心的社会等级制度,形成了贵族阶层与平民阶层之间的明显分化。
商朝还出现了多个城邦,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与经济体系。
3. 周朝:封建等级制、分封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全国扩张的朝代。
周朝实行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分封制度使诸侯国和周室之间形成互相关系。
周朝特点是国家中心化程度的提升,实行宗法制度,世袭制度向分封制度转变。
三、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1.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夏商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农业工具的进步以及土地的开垦都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手工业也逐渐兴盛,铜器、玉器、陶器等手工制品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 贸易与商业的兴起夏商周时期贸易与商业的兴起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贵族王室通过贸易获取了大量物质财富,并将其用于加强统治。
商人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与贸易网络的形成,提升了社会财富的总量。
3. 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夏商周时期社会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贵族阶层的崛起使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贵族享有特权,参与国家决策,而平民则被剥夺了政治权力。
这种阶级分化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四、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传承1. 书写语言的兴起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夏商周三代的与文化
![夏商周三代的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5ab4f7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d.png)
夏商周三代的与文化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时期,该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探讨夏商周三代与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制度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一时期,封建制度初见端倪,贵族阶级逐渐形成并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主导权。
同时,部落社会逐渐向国家社会过渡,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文化得到了较为有序的发展。
贵族阶级作为文化的主要守护者和传承者,通过与祭祀、礼仪等活动的结合,传播了一系列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对于后世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信仰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神灵、祖先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非常普遍。
祭祀活动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夏商周三代,人们信奉的宗教体系主要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教思想。
贵族阶级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情感交流的方式。
宗教信仰对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形成了尊敬祖先、崇尚礼仪、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的思想。
这些思想和观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艺术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人们通过陶器、青铜器、祭器等艺术品的制作和使用,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陶器是夏商周三代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这一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包括彩陶和灰陶在内的各种陶器品种相继出现。
这些陶器的形态各异,装饰精美,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另一方面,青铜器也是夏商周三代文化艺术的瑰宝。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铸造、浇铸和加工等工序。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在工艺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形制和纹饰上也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第8 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8 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6532d26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8.png)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8 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 天文、历法和医学天文《诗经》中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有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历法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
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医学扁鹊战国名医,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黄帝内经》战国时期问世,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2. 甲骨文与青铜器甲骨文含义商朝时期,人们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地位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青铜器时期商周时期,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用途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金文铸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代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何尊: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 的记载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之一3.《诗经》和“楚辞”《诗经》产生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的诗歌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注现实地位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楚辞”创作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屈原的《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地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易误警示1.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
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文化的演变
![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文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ba6011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a.png)
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文化的演变2023年,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文化的演变依然是无数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夏商周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它在不断地演化、发展,为世界留下了累累功勋。
接下来,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夏商周文化的演变。
首先,我们来看看夏文化的演变。
夏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开创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
夏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礼乐文化”。
在夏王朝时期,人们开始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探寻规律,形成礼制。
同时,夏人还特别注重音乐,创作出了许多美妙的乐曲,如《大风歌》和《商角乐》等。
夏文化的发展,为后来商周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王朝是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代文化在夏代文化的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商代文化的代表特征是“青铜文化”,商人善于铸造青铜器,如鼎、觥、壶等,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展示了商文化的智慧和美学水准。
此外,商代还出现了“甲骨文”,这种文字被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它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周王朝是中国的第三个王朝,周文化是夏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周代文化的代表特征是“礼文化”和“乐文化”。
在周王朝时期,礼仪之邦的形象逐渐体现出来,周文化不仅承袭了夏商时期的礼乐之制,还发展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如“乐府诗”、“史记”等。
周文化的发展,继承了夏商文化的优良传统,在艺术、科技、制度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时期。
总的来说,夏商周文化的演变是一段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智慧和情感的历史。
夏文化是中国的开篇之作,商文化则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代表,而周文化则是通过礼乐、宗法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创新,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
这些文化的演变,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人类文明史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a0e64a6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5.png)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
在这个时期,艺术与文化的传统开始形成,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夏商周时期的艺术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艺术作品以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为主要表现形式。
陶器以制作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品为主,造型简单朴实,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水平。
而玉器则被视为珍贵的贵族享用品,常被用于制作玉佩、玉饰和礼器等。
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特别注重装饰性。
青铜器常被用于祭祀仪式,其器型和纹饰往往与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有关。
这些艺术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其次,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传统也十分丰富多样。
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礼仪体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礼仪之邦的传统,也就是后来的周礼。
周礼包括了官职制度、官员排列和礼仪规范等内容,它对于治理国家和维持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书法也是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传统之一。
最早的书法作品出现在商代,这些文字以甲骨文为主,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祭祀仪式,也展现了人们的文化情感和审美追求。
此外,夏商周时期还有丰富的音乐和舞蹈传统,如《商颂》、《周颂》等,它们被用于祭祀神明和表达人们的情感。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虽然在形式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调社会集体的意义和个体文化的重要性。
无论是陶器、玉器还是青铜器,都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神秘宇宙的尊崇。
而文化传统,则是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与文化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同。
这种强调集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是中国文明的起点,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更为后世的艺术与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示。
这些传统在今天仍然被人们所熟知和尊重,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夏商周的文化小知识点总结
![夏商周的文化小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811dc6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5.png)
夏商周的文化小知识点总结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一个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
夏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礼制、宗教、农业。
夏文化以礼制为中心,礼制是一种行为规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规范。
夏文化以宗教为基础,尊奉太阳和月神,崇拜神灵,相信酬神制度。
夏文化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遵循农历,重视农业生产。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青铜器、商代文字、甲骨文。
商文化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器在礼仪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入铜器时代。
商代文字的出现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商文化以甲骨文为代表,甲骨文是商代文字的一种,是古代用于占卜的一种文字,是后世汉字的发源地。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周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制度、儒家思想、诸子百家。
周文化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周朝时期实行封建制度,封建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周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思想,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
周文化以诸子百家为特点,诸子百家是周朝时期各种学术思想的总称,这些学术思想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逐渐形成,它们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的文化丰富多彩,相互融合,共同谱写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篇章。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fc9d9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2.png)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代表了祖先们对社会建设、文化传承和政治制度的若干重要成果。
本文将探讨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
一、夏朝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建立被认为是华夏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夏朝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央集权特点,国家权力由君主及其家族掌握,君主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绝对的决策权。
而夏朝的官员则是贯彻执行君主意志的执行者。
夏朝的政治制度非常稳定,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官员任命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使得官员素质参差不齐。
此外,尽管夏朝祖先对治国有着若干深刻见解,但由于时代过于古老,几乎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因此我们很难确定夏朝的政治制度具体构成。
二、商朝政治制度商朝是夏朝的接班朝代,它的政治制度与夏朝并无太大的区别,都是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商朝的君主通过密授的权杖将权力传递给子孙,因此商朝的王位通常是由父系继承的。
商朝的官员由君主委任,根据责任和职位的不同,分为卿、大夫、士等,卿和大夫都是国家的最高官员,士是官员中的下层群体。
商朝还专设司令、大夫、士三级文官,主管的是军事、外交和内政。
整个商朝的政治制度构成了君主、卿、大夫、士四个层级的结构体系。
三、周朝政治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封建王朝之一,其政治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朝的政治结构分为宗法社会、分封制和诸侯国制三个方面,其中宗法社会是周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周朝的君主是周文王,他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封建分封的制度,将长江流域以北的领土分封给贵族,组成了十二诸侯国,同时设立了三公九卿的官职体系。
十二诸侯国内部也分别设立了国君、公爵、卿大夫、士等不同层级的官员。
周朝时期的官制总体比商朝时期更加成熟,官员的选拔渠道更加广泛,而且官员会议成为一种地方参政形式,代表商朝时期单纯的封建阶层统治的封建官吏体系,更加具有现代感。
夏商周的思想文化总结
![夏商周的思想文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e8af6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5.png)
夏商周的思想文化总结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分别是夏、商和西周。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以下是对夏商周思想文化的总结。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被认为是远古文化的高峰期。
夏朝的思想文化以礼制为核心,鼓励人们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夏朝的刑法较为宽松,尊重家族和血缘关系。
此外,夏朝还重视神灵信仰,崇拜自然,相信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种信仰体系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夏商周时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商朝的思想文化主要围绕着牧师王权的合法性展开。
商朝的统治者被认为是天命所在,他们通过祭祀和神圣的宗教仪式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此外,商朝的思想还包括对祖先崇拜的重视,血脉至上的观念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惧怕和应对。
西周是夏商周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西周的思想文化主要围绕着礼制和典章制度展开。
西周推崇礼仪作为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标志,并通过周礼的制定和推行来规范社会行为。
此外,西周还重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注重君臣和父子等家族关系的维护。
总体而言,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都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其次,这些朝代都重视家族和家族关系,并通过宗教仪式和祖先崇拜来强化这种观念。
最后,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都十分重视礼仪和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以达到社会秩序和和谐的目标。
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和皇权主义奠定了基础。
其次,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标杆。
总结来说,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它们以礼制和祭祀为核心,高度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并注重家族关系和宗教信仰。
夏商周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
![夏商周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cc62434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6.png)
夏商周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这三个朝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对中国及世界文化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宗教信仰以崇拜祖先和自然为中心。
夏朝的神话中,伏羲神创造了天地万物,女娲神用五色石补天,让人们看到了人类的始祖。
夏朝的国家意识已经形成,祭祀活动非常丰富多彩。
人们会祭奠先人,祈祷来丰收和丰仓。
夏朝的文化传承非常重视神话和祭祀活动,这为之后的朝代打下了文化基础。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名字的王朝,商朝宗教信仰则加强了对祖先的崇拜。
商朝的神话中,黄帝神在淳风时代就已经统治了中原地区,后来尧帝神和舜帝神继续了这一传统。
商朝的各位先王都被神化,成为人神共存的虫神,祭祀活动非常隆重。
商朝的文化传承进一步加强了神话和祭祀活动的重要性。
周朝则加强了天命思想,它的神话中,天神掌管着国家的兴衰和吉凶。
周朝信仰的核心是天命思想,人们认为国家的兴衰是由天命所决定的。
周朝的文化传承则经由春秋和战国时期,进一步发展出了各种文化形态。
例如,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孔孟思想的发展,等等。
周朝的文化传承非常丰富多彩,这些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商周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始终贯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
它们不断交织、融合、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内核和底蕴。
夏商周的文
化传承,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世界文化共享的文化财富。
远古时期的中华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文化
![远古时期的中华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3fee9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e.png)
远古时期的中华文明与夏商周三代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文化、哲学、科技、艺术和社会制度而闻名于世。
在远古时期的中华文明中,夏商周三代文化是其中最显著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史实记载的朝代。
相传,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他以勤政、节约、宽厚、天下为公作为治国理念,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夏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真正的国家的转变。
夏朝的社会制度相对简单,分为三级,分别是君主、贵族和庶民。
君主为夏王,贵族为宗族长,而庶民则是耕种和打猎的人。
同时,夏朝还早期出现了许多文化和科技成就,例如天文学、农业和青铜器制作技术等。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确凿史实记载的朝代。
商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的进程。
商朝的社会制度与夏朝不同,它由君主、贵族和官僚等组成,贵族间互相来往,形成了一个联盟。
另外,商朝的文化和艺术也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殷墟的龙鼎、商代史书等。
从商代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来看,商代人注重道德和礼仪,崇尚正义,尊重祖先。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
周朝时期,中国经历了从诸侯的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进程。
同时,周朝也是中华文明最繁荣发展的时期之一,它的文化、艺术、哲学和科技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周朝的社会制度分为封建制和官僚制,周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统治着全国的诸侯,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
与此同时,周朝的文化和哲学成就也是历史上的一大亮点。
诸如《周礼》、《周易》等周代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夏商周三代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
每个时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遗产,这些遗产对中国的艺术、文化、哲学、科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这些遗产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道德、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重视和探索。
这种精神也将激励着我们一代人不断探索前行,追求新的知识和智慧。
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特点
![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87c043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a.png)
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特点中国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
夏商周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面貌。
一、社会结构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可分为贵族阶层和庶民阶层两大类。
贵族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阶层,他们统治着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贵族阶层主要包括太公族、卿、侯、伯、子等各级贵族,他们是夏商周时期的领袖和高层官员。
庶民阶层则是贵族阶层以外的人群,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行业。
夏商周时期的贵族阶层非常富裕,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并通过领地分封来进行地方统治。
同时,贵族阶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他们创造了大量的文化珍品,如《周礼》、《诗经》等经典著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庶民阶层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为贵族阶层提供食品和物质资料。
庶民阶层也同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如《山海经》、《尚书》等传世文化经典,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
二、文化特点夏商周时期有许多独特的文化特点,它们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1.先贤文化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初现期,这一时期的人们深受“先贤之道”的影响,倡导尊重祖先、崇敬先贤,形成了崇尚先祖、尊重传统的先贤文化。
先贤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永恒的主题,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礼仪文化夏商周时期是中国礼仪文化始创期,这一时期的人们重视礼仪、注重规矩,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而且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深深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发展历程。
3.易经文化夏商周时期也是中国易经文化的发源期,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大经典,对中国思想文化具有重大影响。
易经文化强调“道法自然”、“顺天应人”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人们的社会观、宇宙观、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分支。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9d411b0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8.png)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个时期对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成就不仅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为今天的世界和人类文明埋下了种子。
一、农业在夏朝时期,较早的生产力因地制宜的使用,加上科学技术的累积和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夏朝时期农业实践的一大特点就是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恢复了古代黄河流域的基本农业模式。
并引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使用犁耕田、灌溉技术、豆类作物的隔行播种和早期的良种选育等,为中国农业的技术和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艺在夏朝逐渐完备的生产系统中,工艺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重要进步。
夏朝时期被发现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的生产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外,夏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工匠,如是古职人、黄原之匠、窑火之工等。
三、医学夏商周时期,中国医学的基础逐渐形成并日渐完善。
尤其是在商代时期,医学已经得到非常重视和发展,有不少优秀的医书和医疗企业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应用。
但是,由于尚无严格的疾病分类与治疗分析方法,因此医生的疗效亦无法确定,短疗长不一。
四、音乐早期的音乐已有笛、瑟等乐器,晚期发展到了特起乐是人类音乐史上最具创意的创作之一。
商代时期的异国鼓舞了中国音乐稳健翻新的态势,之后音乐工艺跟着趋于完善。
周代以后,一些音乐家也出现了,如魏徵、张衡等。
所研究的音乐艺术范围也扩展到了舞台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等不同形式。
五、文学商朝乃天下第一朝,文艺更是日益繁荣,时而有风月、腥风血雨、山水田园等不同流派的兴起,成为商朝时期文学的重要流派。
文学不仅以诗歌为主,同时也有被称为“商周文书”的书信、奏疏、命令等等大量的文本。
商朝文学的特点是记文字数多、用辞送简、晦涩难明,文库审核严谨,不允许侏儒腐朽、恶言横行的作品流传。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对中国文明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人类文明埋下了重要的种子。
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国的夏商周时期
![中国的夏商周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ff11834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d.png)
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本文将探讨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背景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这个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真正的朝代,而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朝代,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农耕社会,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阶段转变为农耕生产阶段。
这一转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文化的繁荣。
二、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君主制。
夏朝的制度以“家天下”为核心,由君主统治全国。
商朝则逐渐建立了世袭制的王位继承制度,周朝则发展成分封制,国家君主与封建贵族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亲属关系和血缘联系为主,几乎所有的地方领导者都是王朝的亲属。
这种政治制度的特点是集中权力和尊重血缘关系,但也给国家管理带来一定的弊端。
三、经济状况夏商周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耕文化逐渐成为主流。
人们开始使用农具,种植农作物,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农业产出大幅增加,农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人们开始制作工艺品,开展贸易活动,逐渐形成了商业经济。
商朝的盛世时期,商贾与君主结成紧密的利益群体,商业繁荣,对后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文化传承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字、礼仪、音乐等方面都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诞生,商朝的商代文字则成为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商朝的文字记录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为后来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在礼仪方面,周朝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周礼成为后来封建社会礼仪制度的基础,对后来的礼仪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一历史夏商周知识点
![高一历史夏商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c3963c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f.png)
高一历史夏商周知识点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三个朝代,它们的历史时间跨度约为1700年。
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遗物和文化成果广泛而富有特色,这也成为了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将罗列出一些夏商周时期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学习。
1. 彩陶文化夏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特别是商朝时期,中国的金属器具制作、彩陶制作以及青铜器制作等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彩陶文化是夏商时期与周朝早期的文化之一,其特点是在陶器制造过程中使用彩色颜料,使得器物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艺术价值。
彩陶文化的代表作品有安阳殷墟、武王伐纣图和出土的彩陶器等。
2. 商代铜器商代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规模和数量也有了质的飞跃。
商代青铜器有器貌精美、形制奇异的特点,主要包括器身、器盖、器座和器钩等部分。
商代青铜器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历史、思想和文化等方面,因此也成为了现代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品有虎鎣、鼎、壶、圆盘、彝等。
3. 商代文字商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的初期,商代的文字也是古代汉字的起点和基础。
商代文字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前者是商代人民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命运、祭祀、贸易等内容时所使用的文字,后者是商代青铜器或金器上的铭文。
商代甲骨文共有10余万余片,主要分布在当时的商朝中原地区和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商代文字不仅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而且也成为了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总之,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期,显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其文化、遗物和文物的探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上面列出的例子,夏商周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其他的知识点,这里简单罗列一下:4. 商代礼制商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同时它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制。
商代礼制表现在宗族制度、王朝的君臣关系、祭祀活动等方面,它为后代封建王朝的礼制及其制度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文化
![夏商周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63c365bb307e87101f69639.png)
一、三代文化的特点 二、夏的尚忠文化 三、商的巫史文化 四、周的礼乐文化
三代文化的特点
《礼记· 表记》中用概括的语言,描述了三代文化的演变 及历史特点:
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 人而忠焉。 …… 其民之敝,蠢 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 而后礼。 …… 其民之敝,荡而 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 之。 …… 其民之敝,利而巧, 文而不惭,贼而敝。
有人认为多元文化的融合是由于战争和 征服,但专家认为,在一个人群众多、 地域广大的世界里,只有战争的征服, 不能必然导致文化的汇聚融合,因为战 争也可以招致人群的逃避和迁徙。真正 将来源不同的人群辐辏并凝聚在一起, 应当还有更加积极的要素。这就是建立 在互相交流、启发基础上的文化建构。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 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明的发明 者。在中国上古时期,“皇”是一种尊号。“号 之为皇者,煌煌。”意思是说,号称为皇的人, 有辉煌的发明。例如,燧人氏是指发明并传承钻 燧取火技术的氏族,因为钻燧索取制或本源于太 阳,而古人认为天上最尊贵的就是太阳,故称燧 人氏为“天皇”;神农氏是发明了农耕生产工具 的氏族名称,神农氏的功德在于开发地力种植谷 物蔬菜,又称为“地皇”;伏羲氏来讲,“伏” 是主管的意思,“羲”是气的意思。古人认为气 是生命的根本,伏羲氏是发明网罟(gu)从事狩猎 捕鱼的氏族,所以称为“人皇”。也有传说认为 伏羲氏创制了血缘婚制。
三、多元文化的发生
中华文化在中国史前大地上的发生,已开始就呈现多元状 态。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化的发生绝不限于“三皇五 帝”“一脉相承”。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乃至两大流域 之外的广大周边地区,都有古老文化遗址的发现,而且 相互之间存在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和交融。 ㈠炎黄文化区 河洛文化区位于黄河中上游,是“华夏”或“诸夏”各 部族居住地。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自西 向东,散居于中原或华北地区。主要包括炎帝和黄帝两 支大的部族。炎帝和黄帝分别成长于姜水和姬水之地, 因而,各自以所居之地为姓,姜姓的炎帝诸部与姬姓的 黄帝诸部渊源不同,但异姓以互为婚姻而形成的部族联 盟,繁衍出时代的炎黄子孙。
中国饮食文化—夏商周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夏商周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ab89c2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b.png)
“烹小鲜”,第一是忌乱, 第二是忌猛:
烹鱼不能来回乱翻,所以 国家政策不能朝令夕改;
烹鱼不可大火煎炸,所以 政令施行要掌握火候。
NO.8 吃与政治相联系
鼎
“鼎”,本是一种炊具和 餐具合一的用品,后来渐渐 变成了礼器。相传,黄帝曾 铸三只鼎,象征天、地、人; 夏禹搜罗全国的金属,铸成 九个大鼎,作为传国之宝。
西周-乡饮酒礼
NO.7 陕派菜系基本形成
周八珍
二饭六菜:二饭为淳熬(肉酱油 烧大米饭)、淳母(肉酱油烧黍米 饭);六菜为炮豚(煨烤炸炖乳猪)、 炮牂(zāng)(煨烤炸炖母羊羔)、 捣珍(合烧牛、羊、鹿里脊)、渍 (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 干);肝(烧烤肉油包狗肝)。
——《礼记·内则》
NO.8 吃与政治相联系
3 夏商周时期 饮食文化
了解夏商周时期饮食文化特点 掌握尧舜禹的饮食调味原则和周八珍
引言
阶级的分化,产生了 不断丰富的饮食文化。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夏启
商汤
周武王
NO.1 食物原料大大增加
夏商周的烹调原料显著增加, 并习惯于以“五”为系列,如: 五谷(稷、黍、麦、菽、稻)、 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畜(牛、羊、猪、犬、鸡)、 五果(枣、李、栗、杏、桃)、 五味 (米醋、米酒、饴糖、姜、 盐)。
NO.5 饮食器具和烹饪技术的进步
三代时期对烹饪起最 大促进的是发明了铜器, 饮食逐步进入“铜烹时 期”。
NO.5 饮食器具和烹饪技术的进步
1.饮食器 具丰富
盛煮鱼和肉的鼎
象征国家和统治者最高政 治权力的王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形成了本地区善于吸收、融会、发展各种文化因素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复杂状态。
考古发现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宏观探讨夏商周中原王朝礼制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以期从这一侧面透现出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特色。
夏部族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后的统治中心地带在现今的豫西和晋南一带。
其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
其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考古发现也证实淮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
在淮河重要支流颖河两岸,二里头早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
程窑遗址二里头文化期的遗物就蕴含有夏文化因素。
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颍河上游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础上,深受豫西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器形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嬗变。
河南周口地区1978年的地面调查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6处,商代遗址19处,西周遗址12处。
周口地区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原夏文化对该地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器物的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还拓展到江淮地区。
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以北地区发现了不少夏商文化遗存。
如属斗鸡台文化的斗鸡台、薛家岗、含山大城墩、青莲寺等遗址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
但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现于此,且文化因素的影响仅停留在个别器物的具体形制上,说明夏文化对此地的影响晚且较肤浅。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中却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
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上述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所致。
豫东、鲁西、鲁北地区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团对夏战争失败后东退的活动地区,由于夷羿族团势力的减弱,使得夏及周围其他部族乘虚而入,使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
而在鲁中南、鲁东南及胶东地区,由于东夷集团自身稳定,实力较强,因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7]。
这一考古学现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团对华夏集团征伐失败、夏族大举东进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西、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
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夏与东夷、淮夷集团势均力敌,中原夏文化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发展的。
夏与东夷、淮夷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邻的两族如夏与淮夷关系密切,而彼此较远的两族如夏与东夷则关系较疏远。
公元前17世纪后期,商代夏而兴。
考古发现证明商文化的对外扩张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
比较二里岗上、下层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
这种扩张态势一直延续到殷墟早期,并成为商王朝最
强盛的历史时期。
随着王朝势力的拓展和军事殖民,在十里铺遗址商文化层中,出土有商式陶器、石器、骨器和青铜刀与青铜镞,并发现有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和冶铜坩埚等,说明这里很可能是一处商代的冶铜作坊遗址。
商王朝的崛起与对东土的经略,对海岱地区东夷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考古发掘揭示出,在商代前期和后期出现了两次商文化东进的浪潮,从而使淮河流域的政治地理逐步改观。
说明此时商王朝向海岱地区的扩张并不限于一般的武装殖民,而是在这片新拓展的土地上推行王朝礼制文化并迫使土著接受,还建立起新的统治网络,使之成为商王朝在政治上可以直接控制的“东土”。
商文化第二次东进浪潮是在考古学上的殷墟文化期。
商王朝势力在淮河下游海岱地区北部已达胶莱平原的东部;从贵族墓葬如青州苏埠屯大墓的葬制看,几乎完全反映了商王朝的礼制文化;而从一般遗址或中小型墓葬材料看,则是商文化因素与土著文化因素共存。
该地区地方传统文化因素较多,与中原商文化差异较大。
胶东半岛和鲁东南地区仍是东夷文化的统治区。
殷商一代,商族人居于海岱和徐海地区,本就与东夷、徐戎、淮夷杂处,先进文明对于落后文明的影响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淮河流域的徐淮地区在政治上完全接受商王朝的统治,成为商朝的藩属。
象征王权威仪的礼乐文明随着王权势力的扩张明确地推行到淮河流域,商代青铜礼器的发现已证明了这一点。
商代礼乐器的出现,证明淮河流域的青铜器铸造应是在中原商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表明了淮河流域商代青铜礼乐文明与中原地区礼乐文明的融合与发展[30]。
上述考古学观察反映出商灭夏后,加强了对东方地区的控制。
在商文化的冲击下,东夷、淮夷文化的格局与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反映了商王朝统御范围的广大,商文化的波及之处,既有商王朝的直属统治区,也有间接统治或王朝文化的影响地区。
商文化的影响促进并带动着淮河流域土著居民的文明化进程。
西周是宗周文化和势力的极盛时期,周王室统治区域和文化影响范围空前扩大。
分封制的进行,又促使淮河流域周方国众多。
宗周文化及政治势力的强大使无论分布于何地的青铜礼器的形制、铭文及书写位置等都高度一致。
这一方面反映了西周文化的高度一统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周王朝在广大区域中强制推行王朝礼制文明的结果。
承殷商遗续,周初已将淮河上游纳入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内。
西周对淮河流域的统治是建立在商朝对东夷征伐的基础上的。
西周继承了商朝,并扩大了统治,直到东夷最后完全融会到西周文化中去。
淮河下游的徐国在西周时期是一个可与宗周抗衡的大国,其疆域南至洪泽湖周围,西至安徽东北部,北至山东南部,国都在今天的泗洪县境内。
从吴文化蕴含有西周文化因素的事例中,也可说明西周中原文化对淮河下游地区必然存在着强烈的影响。
在吴文化的四期中,宗周文化对前二期有显著的影响。
其第一期为西周早期,文化内涵表现出承袭湖熟文化传统和深受中原周文化影响的特征,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铭文多以中原风格为主,有的可能直接来自宗周。
第二期为西周中期,本期文化吸收了中原周文化和太湖流域的文化因素,属于吴文化的发展期。
青铜器中宗周器少见,大多为仿宗周器。
第三、四期为吴文化极盛后急剧衰落的时期,基本不见中原文化因素的存在,青铜鼎、甗、缶、罍、尊等多具南方青铜器特色。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东周时王室衰微,王朝力量削弱,诸侯坐大,僭越礼制,从而导致礼崩乐坏,所以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多元化正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权的分裂。
上述吴文化青铜器的发展过程证明其青铜铸造深受中原
周文化影响。
从文化传布的强弱与距离远近成反比的规律看,西周中原文化极可能要通过淮河下游传布到江淮地区,淮河下游所受的周文化影响不会弱于其南方地区。
在历史时期,王朝国家政治因素对古代文化有着重大影响,从一定层面上说,不同的地理因素使考古学文化具有多元性,而政治因素却使考古学文化具有强烈的统一性。
虽然目前淮河流域周代遗址发掘较少,但从其墓葬制度和丧葬习俗等方面却可反映出西周王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西周时期,中原葬制中仍盛行口含习俗,且对淮河下游地区有较广泛的影响。
“琀”的出现,反映了商周时期中原丧葬习俗及意识形态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影响。
综上可知,进入阶级社会后,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吸收和融合了包括中原夏商周文化的多种因素,并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为繁荣强大的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夏商周中原文明不但影响了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面貌,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淮河流域古代居民的结构和成份,并对本地区青铜时代族属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深远意义。
从地理上看,夏商周中原文明的浸润由西而东递减,土著文化因素递增;从社会层次上看,对中原王朝礼制文明的接受程度,则由社会上层而下层递减。
当然,文化的交流是互动的,在中原地区夏商周文化的遗存中也发现有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所特有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等,但所占比例甚小,且主要集中在郑州商城、殷墟等城市遗址中,可见中原地区与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交流并不是对等的。
淮河流域考古学文化的特质明显地表现出其输入和接受功能远远大于其输出和辐射功能。
这正印证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动态体系,在各个分支文化系统中都可见到大量存在的文化传播的事实,各考古学文化之间大量存在着文化渗透、融合、同化和分化的特征,从而使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了不同谱系的多元结构。
当然,夷夏融合和多源一统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最终形成,并不是在某一代就能完成得了的,在夏商周之后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具体到淮河流域古代文明化进程而言,夏商时期是其积渐发展时期,西周时期则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格局中大放异彩,其地位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