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三)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反映了()
A.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
C.商人社会地位优越D.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答案 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壮大,其社会地位日益上升,控制经济,甚至左右政治,“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故选B 项。
2.西汉流行着“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说法。这表明()
A.丝织业已经衰退B.商业的不断繁荣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含义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这从侧面反映了商业的繁荣。
3.“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是()
A.白银大量使用B.榷场贸易繁盛
C.工商业繁荣D.交子的使用
答案 D
解析从题干中的信息“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可知是交
子的使用。
4.(2017·山西运城学测模拟)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亦可作簖),处处起鱼梁。陂放万头鸭,园履千畦姜。”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
B.农村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
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稽山行》中描写当地发展渔业、饲养家禽以及种姜的情景。这些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A项南方经济的封闭,B项雇佣关系的形成,C项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故A、B、C三项错误。
5.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市。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此记载表明当时() 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
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
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
答案 A
解析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可
见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故A项正确。
6.“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的现象应当发生于()
A.唐朝B.宋朝
C.明朝D.清朝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来看,它反映的是城市中有关“市”中交易的情况,“市”中交易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开市与闭市都有时间上的严格规定,这应当属于唐朝的情况。宋朝以后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限制,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了。
7.(2017·江苏扬州学测模拟)明朝著作《五杂俎》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这一现象表明()
A.徽商的发展优于晋商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C.农村集市开始出现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答案 B
解析“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指徽商,“山右”指晋商,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故选B项。
8.(2017·江苏淮安学测模拟)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两则信息反映了唐初和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看出,唐初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晚唐时部分城市的夜市已比较兴盛。A、B、C三项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选D项。
9.(2017·湖北荆州一模)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记江南民谣:“做天莫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时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诗句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的雇佣关系B.经济作物种植得到重视C.江南农业精耕细作状况D.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反映出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农民种麻采桑,经济作物种植得到重视,故B 项正确;诗句主要反映江南经济作物的种植,而非粮食作物,与精耕细作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江南经济的区域分工,故D 项错误。
10.(2017·江苏南通学测模拟)《梦粱录》载:“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其余坊巷桥道,院落纵横,城内外数十万户口,莫如其数,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据材料可知,此时的杭州城
A.“坊”与“市”界限已经被打破
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C.政府对商业活动有着严格的监管
D.政府在城中特定区域设市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商业的特点。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可知当时的杭州城“坊”与“市”界限已经被打破,故选A项。
11.(2017·山东潍坊调研)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草市B.夜市
C.晓市D.街市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提取“宋代”、“交换市场”、“沟通城乡的桥梁”,根据所学可知答案为宋代的乡村集市——草市,故A项正确;夜市为夜间的集市,一般设在城市,故B项错误;晓市为早间的集市,未能体现城乡之间的沟通,故C项错误;街市指沿街设立的市场,也未能体现城乡之间的沟通,故D项错误。12.(2017·镇江学测模拟)据《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记载: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