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3
【高考调研】2019届新课标高历史三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2及答案
课时作业(二)一、单项选择题1.(2018·开化中学模拟题)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说:“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
门下省则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
”与此说相符的观点是()A.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加强B.唐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C.唐代门下省的权力超过了皇权D.唐代皇权受到了宰相权力的制约答案 D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门下省则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和门下省的职责可知,D项符合题意。
2.(2018·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模拟题)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
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
该材料意在表明()A.中书省只是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B.三省的设置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D.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制衡关系答案 D解析从“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等信息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朝三省职权的划分。
材料没有反映出中书省无实权,A项错误且与所学不符;从“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可知B项错误;从“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可知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
3.(2018·慈溪中学模拟题)唐代曾开办“算学馆”,一度把数学纳入科举范围,但算考出身的官员官阶很低,所以应试的人很少,到了晚唐,算考试停止了。
算的最终命运反映了唐朝()A.科技发展的停滞B.科举制度的衰落C.官僚政治的腐败D.社会价值取向功利化答案 D解析从“算考出身的官员官阶很低,所以应试的人很少”可知当时知识分子功利化的现实比较严重,故选D项。
4.(2018·济宁市模拟题)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 D解析从材料“广开科举之门”“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中可知,科举制的实行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14课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易错易混】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并未完全取代中国传统 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西服饰并行,长袍马褂与西 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和善于兼收并蓄的特点。
第11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答案】 (1)社会现象:中西服饰并行。观点:传统服饰有 强大生命力。
(2)主张:断发易服,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使中国与世界文 明相融合。理由:传统服饰与发式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 机器化大生产。
(3)受西方文明的冲击,人们的婚俗观念发生了变化。
第26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要点归纳】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第8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2.概况 (1)物质生活: a.衣着: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 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②________,受到新 派人士的欢迎。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 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b.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西餐馆, ③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c.住房:④________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 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第17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轻巧识记】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过程:
第18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 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 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8
课时作业(八)一、选择题1.一个欧洲人谈及其在美国的见闻时说:“这种地方真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有工人的帐篷营,尤其是还有无数在建铁路的护路工……此外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电话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
”他描述的这一现象最早发生于() A.17世纪末B.18世纪末C.19世纪初D.20世纪初答案 D解析由材料中“此外还有缠作一团的电报和电话线缆,错综复杂的在建电力铁路线延伸至看不到边际的遥远城镇”信息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D项符合题意。
2.(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当代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评论:“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
”这可以说明()A.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B.民主政治是经济发展的保障C.德国实现统一的前提和条件D.英国已经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体现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19世纪下半叶德国已经完成统一,故C项错误;英国已经丧失世界工厂地位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
这段话最能表明()A.电已进入生产领域和人们的生活当中B.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C.科学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答案 A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仆人”,这说明电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服务,成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故A项正确。
4.如图是一幅创作于1901年的漫画,它是以当时的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洛克菲勒为原型创作的。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4
课时作业(四)一、选择题1.(2017·广东肇庆一模)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下分封诸侯王享有土地使用权,并没有限制富者的土地占有,故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故B项错误;均田制的实行,将国家的土地租给农民,有利于抑制富者的土地兼并,而且贫者有土地耕种,“有一最低之水平”,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否定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2.(2017·湖南衡阳学测)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氏族公社所有制D.农民土地所有制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井田制。
诗句反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这种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指的是井田制。
3.(2017·广东广州调研)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杜甫生活在唐代,井田制实行于商周时期,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故B项错误;唐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唐代均田制中有永业田,自北魏以来,永业田依法要种桑五十株,产麻地并须种麻十亩,统称桑麻田,故D 项正确。
4.(2017·山东济宁一模)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这种观点实质上()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卷1
第一单元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A.东周B.西汉C.唐朝D.明朝答案 C解析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故C项符合题意。
2.(2017·肇庆高一检测)《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意思是男耕女织可以免受饥寒,所以男耕女织“以为天下先”,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3.(2017·河南商洛期末)“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答案 B解析由材料“种粒”“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是播种工具,A项是东汉时期的牛耕画像石,牛耕反映的是犁地工具,故A项错误;B 项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耧车,与题目相符,故B项正确;C项是魏晋时期翻车的模型,翻车属于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也是一种犁地工具,故D项错误。
4.“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乡村纺织,以织助耕,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故A项正确。
5.“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首《秘色越器》()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C.赞扬了宣德年间制造出的青花瓷D.突显了明清时景德镇的瓷都地位答案 A解析引文为晚唐诗人陆龟蒙写的《秘色越器》,越窑秘色瓷,又称秘瓷、秘色越器,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7
课时作业(七)一、选择题1.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
”“最后5分钟”的原动力是()A.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B.资本积累的完成C.科学技术的进步D.市场的需求答案 D解析A、B、C、D四项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条件,但市场的需求才是其根源所在,D项正确。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下图是1750年至1865年英国资本总额增长示意图。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B.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C.英国成为世界上资本输出最多的国家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答案 D解析示意图反映的是英国资本总额的增长情况,体现不出工业化、城市化和资本输出等内容。
故选D项。
3.观察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英国()A.C.进出口贸易逆差严重D.工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中“1854-1856年”这一时间可以判断是处于工业革命完成时期,原材料进口比例大,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巨大。
对殖民地的原材料依赖及工业品出口均居高不下,说明殖民体系的形成。
4.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至19世纪中期,一系列工具机(机械制造装置)不仅被发明应用,而且能进行配套生产。
这表明()A.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展开B.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展开C.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精细化方向发展D.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答案 D解析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材料反映的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这一现象,故D项正确。
5.“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工厂,安置机器,雇佣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
”由此可见,工业革命的实质是()A.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B.生产技术的革命C.生产方式的革命D.社会关系的革命答案 C解析由题干材料“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可知,工业革命实际上就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即生产方式的革命,故C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3: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练习题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基础巩固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2.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3.中国古代制瓷业发达,五大名窑出现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唐朝4.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5.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
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能力提升6.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7.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8.《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
万历十九年命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以上材料表明()A.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B.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江西是全国制瓷业中心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4年在福建泉州港外出水了一艘南宋沉船,船中残余的香料就有2 000多公斤,其中有檀香,还有价格等同于黄金的龙涎香。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2
课时作业(二)一、选择题1.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 B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
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答案 B解析汉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都较大,而画像石中只有一台织机,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根据画像石上每个纺织工序由一人完成和一个织机等信息,可判定画像石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可用于了解家庭手工纺织的生产状况,故B项正确;棉纺织业在宋代以后才兴起,汉代不可能有棉纺织生产,故C项错误;画像石体现了女织,并没有体现男耕,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灌云学测模拟)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瓷器。
本题是根据距今最近的历史信息来做出判断的选择题型,由所学知识和题干可以知道珐琅彩出现于清朝,这是距今最近的历史信息,由此得出答案是D项。
4.(2017·淮安学测模拟)《唐六典》记载:“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反映唐代手工业者()A.地位优越B.职业世袭C.遭受歧视D.地位低下答案 B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唐代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优越,故A项错误;“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一旦从事手工业,不得从事其他行业,其职业世袭,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代手工业者遭到歧视,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唐代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低下,故D项错误。
5.(2017·湖北黄冈学测模拟)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青铜器。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一作业3
课时作业(三)(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6道小题,每题5分,共80分。
)1.(2017·辽宁省试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
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推恩令”的作用。
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王国势力受到削弱,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故答案为C项。
A 项说法错误,并未废除分封制,分封制仍然存在;与宗法制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此项措施对土地制度没有影响,D项说法错误。
2.(2017·湖南省岳阳市试题)“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
”这一评论是针对()A.西周分封制瓦解B.北宋强化中央集权C.西周分裂割据局面D.北宋“重文轻武”治国理念答案 B解析材料的大意是: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收回地方的兵权和财权,将地方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
可见材料描述的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B项。
其他均错误。
3.(2017·辽宁省试题)西汉推恩令,北宋知州担任地方长官,元朝行省制度等措施的实行,本质上反映了()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文臣地位不断提高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 D解析材料所述均为不同朝代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通过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本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答案为D项。
A、C两项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材料不符;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三项。
4.(2017·重庆一中试题)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较为符合实际的是()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又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与统一,分裂时地方势力崛起,但地方割据势力也在不断再统一的过程中逐渐弱化,封建社会初期曾出现了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导致地方权力的强弱出现过几次反复。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3: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习题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基础巩固1.“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民族工业的产生2.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B.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C.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3.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到:“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
”材料中的“设局”指的是创办() A.江南制造总局B.上海轮船招商局C.安庆内军械所D.天津机器制造局4.从生产力发展观点看,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近代”认识正确的是()A.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采用大机器生产方式C.由商人、资本家出资兴办D.以利润为生产目的5.图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图二反映的历史信息相比,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采用机器生产B.其产品是否直接投入市场C.是否雇佣工人进行生产D.资金是否充足能力提升6.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7.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8.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下列关于该厂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是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C.是中国社会完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标志D.是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第11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2)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⑫________了。
第12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自我校对 ①明治维新;②丰岛海面;③主力;④避战保船;⑤制海权; ⑥大连;⑦威海卫;⑧辽东半岛;⑨瓜分中国;⑩重庆;⑪投资 设厂;⑫大大加深。
第13页
第26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材料中“海面未收功 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标志着 洋务运动的破产,C 项体现的是黄海海战的场面,故 C 项正确; A 项指的是关天培虎门抗英,故 A 项错误;B 项指的是第二次鸦 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 B 项错误;D 项指的是义和团运 动,排除。
第33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重点知识突破
第34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运用多种史观全面分析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革命史观: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主权被破 坏殆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列强对华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 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 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因而中国只有推 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独立发展。
第16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3.结果 慈禧太后携⑤________仓皇出逃,命令镇压义和团,与侵略 者“议和”。 【解读】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 不是军事实力的落后,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政 治腐败才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
第17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12
课时作业(十二)一、选择题1.(2017·广东增城调研)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
“点火”最有可能是指()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B.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C.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答案 A解析抓住材料1978年的时间予以分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78年12月,故A项正确;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B、C两项错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故D项错误。
2.(2016·江苏常州学测模拟)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看到的《人民日报》可能是在()A.1976年B.1978年C.1984年D.1992年答案 B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材料体现了这一工作重心的转移,故B项正确;1976年“文革”结束,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与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这样的报道无直接关系,故A、C、D三项错误。
3.(2017·山西学情诊断考试)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
这主要表明()A.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已经很明显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开始起步C.中共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双重作用D.关于市场作用的原有认识被突破答案 D解析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共中央在强调了计划经济主导地位同时,意识到了市场对经济调节的作用,即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故A、C 两项错误,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于1984年,故B项错误。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12课
第32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史料二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 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 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 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 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 十 一 届三 中全 会的 内容 1. 了解中共 十一届三 中全会有关 改革开 放决策
和意义;农村和城市进行 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其 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⑧________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 ⑨________、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⑩________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在分配上,实行以⑪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温馨提示】 图示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14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必修二)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 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 健康发展。 (2)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农村中失误的危害 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 (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 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作业5
课时作业(五)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里的“现实目标”指的是()A.黄金和土地B.资本C.商品市场D.原材料答案 A解析“现实目标”显然与当时社会各阶层狂热追求贵金属有关。
故选A项。
2.迪亚士在谈到海上探险的目的时说:“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这里所说的“光明”是指()A.天主教思想B.工业文明成果C.科学精神D.君主制度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描述体现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传播天主教思想,综合分析这里的“光明”是指天主教思想。
3.“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
”完成这两件创举的航海家分别是() A.哥伦布和迪亚士B.麦哲伦和迪亚士C.哥伦布和达·伽马D.达·伽马和麦哲伦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迪亚士发现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麦哲伦船队实现环球航行,选择C项符合题意。
4.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
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B.此次航海路线是向东横渡太平洋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D.此次航海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答案 A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葡萄牙航海家”和“突兀的海角”说明是迪亚士,B项错误,此次航行是在大西洋中;C项是达·伽马;D项是工业革命,故选A项。
5.“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
”事实上,最先到达亚洲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答案 C解析新航路开辟中,最先到达亚洲的是1498年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一第1课
第37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消灭许多地方势力后,这些地 方出现权力真空,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于是分封诸侯国, 这说明分封制稳定了西周的统治范围,故选 D 项。
(4)周王地位: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⑦________。
第26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解读】 图解西周宗法制度
第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4.特点 (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⑧________的。 【解读】 宗法制的两对关系:内部是大宗与小宗的相对关 系;外部是与分封制的表里关系。
第11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2)特点: a.王位传承方式:王位在③________中传承,“家天下”的 局面逐渐形成。 b.王权的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 ④________,国家大事都通过⑤________的方式来决定。 (3)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 a.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b.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⑥________,并奉命征伐。
第7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乱,又一次立下大功。周公借此又继周初武王分封诸侯,进行第 二次大分封,据荀子记载“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王族占五十 三。姬姓和姜姓占据了周朝统治的重要地区,巩固了周王朝统治。
第8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教材知识梳理与解读
第9页
高考调研 ·新课标 ·历史 (必修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三)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反映了()A.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C.商人社会地位优越D.私营工商业的兴起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壮大,其社会地位日益上升,控制经济,甚至左右政治,“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故选B 项。
2.西汉流行着“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说法。
这表明()A.丝织业已经衰退B.商业的不断繁荣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手工业者地位低下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含义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这从侧面反映了商业的繁荣。
3.“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是()A.白银大量使用B.榷场贸易繁盛C.工商业繁荣D.交子的使用答案 D解析从题干中的信息“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可知是交子的使用。
4.(2017·山西运城学测模拟)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亦可作簖),处处起鱼梁。
陂放万头鸭,园履千畦姜。
”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B.农村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
《稽山行》中描写当地发展渔业、饲养家禽以及种姜的情景。
这些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A项南方经济的封闭,B项雇佣关系的形成,C项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故A、B、C三项错误。
5.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市。
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
此记载表明当时() 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答案 A解析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
可见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故A项正确。
6.“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反映的现象应当发生于()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 A解析从材料来看,它反映的是城市中有关“市”中交易的情况,“市”中交易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开市与闭市都有时间上的严格规定,这应当属于唐朝的情况。
宋朝以后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限制,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了。
7.(2017·江苏扬州学测模拟)明朝著作《五杂俎》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这一现象表明()A.徽商的发展优于晋商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C.农村集市开始出现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答案 B解析“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指徽商,“山右”指晋商,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故选B项。
8.(2017·江苏淮安学测模拟)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两则信息反映了唐初和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中可以看出,唐初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晚唐时部分城市的夜市已比较兴盛。
A、B、C三项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选D项。
9.(2017·湖北荆州一模)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记江南民谣:“做天莫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
秧要日时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诗句反映了()A.手工业生产的雇佣关系B.经济作物种植得到重视C.江南农业精耕细作状况D.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农民种麻采桑,经济作物种植得到重视,故B 项正确;诗句主要反映江南经济作物的种植,而非粮食作物,与精耕细作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江南经济的区域分工,故D 项错误。
10.(2017·江苏南通学测模拟)《梦粱录》载:“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其余坊巷桥道,院落纵横,城内外数十万户口,莫如其数,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
”据材料可知,此时的杭州城A.“坊”与“市”界限已经被打破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C.政府对商业活动有着严格的监管D.政府在城中特定区域设市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商业的特点。
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
”可知当时的杭州城“坊”与“市”界限已经被打破,故选A项。
11.(2017·山东潍坊调研)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
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草市B.夜市C.晓市D.街市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提取“宋代”、“交换市场”、“沟通城乡的桥梁”,根据所学可知答案为宋代的乡村集市——草市,故A项正确;夜市为夜间的集市,一般设在城市,故B项错误;晓市为早间的集市,未能体现城乡之间的沟通,故C项错误;街市指沿街设立的市场,也未能体现城乡之间的沟通,故D项错误。
12.(2017·镇江学测模拟)据《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记载: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
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交通便利是商业发展的根本原因C.城市商业发展逐渐摆脱时空限制D.商业发展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产生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城市商业的发展。
材料中“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说明政府不再对城市商业进行直接管理,商业时空限制得到放松,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次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1)原因: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
(答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从材料一、二中提取即可。
第(2)问据材料三中“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居民百倍于昔”等信息组织答案。
14.读下列有关明清商业发展的材料:材料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明清史散论》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
——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明清史散论》材料三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请回答:(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
(2)指出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两种不同的商业经营现象。
并从经济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3)明清时商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当时实力最强的商帮有哪些?(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
答案(1)历史主题:明清商业诚信问题。
(2)经营现象:一种是诚实守信,注重声誉;另一种是掺假造假,骗取钱财。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人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
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
(3)背景: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商帮:徽商和晋商。
(4)认识: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持续发展;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
解析题目主要考查了中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
本题以商业发展为切入点考查了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商业经营的理念,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