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盗窃罪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携赃逃跑的,仍应定盗窃罪。如果是使用骗术,转移被害人的视线,在其未发 觉的情况下窃取财物的,也应定盗窃罪。其次,秘密窃取是针对财物的所有人、保 管人而言,而不是指其他人。即使窃取财物被其他人发现,但只要是乘被害人不知 觉取走财物的,仍为盗窃罪。最后,秘密窃取是行为人自以为没有被财物的所有 人、保管人发觉。如果行为人在窃取财物时,事实上被害人已经发觉,但以为是秘 密而将财物窃走的,仍构成盗窃罪。如果行为人当时明知被害人发觉,继续将财物 取走的,行为已具有公然性,因而应定为抢夺罪。秘密窃取,是盗窃罪的本质特 征,也是其区别其他财产性犯罪的关键。盗窃罪与抢劫罪这一侵犯财产性犯罪就有 明显区别。刑法第 269 第规定,犯盗窃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 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依照刑法第 263 条的规 定,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直接危害财物所有人或者经手人、看护 人、保管人,公然劫掠其控制下的财物的行为。两罪在主观方面、主体方面是相同 的,最大的区别就正表现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即:盗窃罪是在财物控制人不备的情 况下,以秘密窃取的方式将其财物拿走,因而表现出行为的秘密性;而抢劫罪则是 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直接从财物控制人手中劫取财物,所以表现出行为的强制 性、公开性和当场性。对于盗窃转化为抢劫的,则应特别强调抢劫犯罪的“当场 性”,即行为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人身强制方法的当时、当地就劫走或迫使 被害人交出财物,两个行为当场完成,一般没有时间间隔。因为抢劫行为是同时 地、不可分割地侵犯了财产所有权和人身权这两个客体。但对“当场”的理解不能 过于狭窄,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与取得财物之间虽持续一段时间,也不属于同 一场所,但从整体上看行为并无时间间断的,也应认定为当场取得财物。当然,就 具体的案例还得对“当场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再如,盗窃罪与诈骗罪这一侵犯财 产的犯罪也有明显的区别。刑法第 266 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 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者在侵犯的客 体、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都是相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犯罪的客观方面。从 客观上看,盗窃罪的行为是秘密窃取他人占有的财物,这窃取是使用非暴力胁迫手 段,违反财物占有人的意志,将财物转移为自己或第三者占有。而诈骗罪首先要求 行为人实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从而使被害人陷入错误的行为。欺诈行为使对方
时,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认定盗窃罪的情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1998 年 3 月 17 日《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6 条的规定,一方面盗 窃公私财物接近“数额较大”的起点,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1)以破坏性手段盗窃造成公私财物损失的;(2)盗窃残废人、孤寡老人或者丧 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3)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另一方面 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情节轻微,并具有下列情节之一 的,可不作为犯罪处理:(1)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的;(2) 全部退赃、退赔的;(3)主动投案的;(4)被胁迫参加盗窃活动,没有分赃或者 获赃较少的;(5)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2、把盗窃自己家里或近亲属财物 的行为与社会上的盗窃罪区别开来。这里所指的“盗窃自己家里”的财物,主要指 偷窃共同生活的近亲属的财物,也包括偷窃共同生活的其他非近亲属的财物。共同 生活的近亲属的财物和非近亲属的财物不等于本人的财物,但又与非共同生活的其 他人的财物有所区别。这里所指的“盗窃近亲属”的财物,是指盗窃共同生活在一 起的“近亲属”的财物。所谓“近亲属”,按照我国刑诉法第 82 条第 6 项的规 定,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由于行为人与近亲属之间存在 着特殊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类盗窃案件时应当有别于社会上普通盗窃案。最高 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 条第 4 项规定: “偷窃自己家里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 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但是,如果行为人盗窃恶习 太深,屡教不改,盗窃数额巨大,甚至勾结外人共同盗窃家庭及亲属财物,严重影 响到家庭及亲属安宁,家庭其他成员或者被害亲属坚决要求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盗窃罪与买赃自用的界限。与盗窃事先并无通谋,为贪图 便宜或者方便,明知是赃物而购买自用的,应无偿追缴赃物,买主不构成犯罪;但 买赃自用情节严重的,也可以按销赃罪定罪处罚。确实不知是赃物而购买自用的, 应由罪犯承担损失,买主不构成盗窃罪,也不构成窝赃罪或者销赃罪,因为其行为 不具有犯罪的性质。4、行为人误将公私财物当作自己的财物拿走,或未经物主同 意,擅自借用其物或私自挪用代为保管的他人钱物,用后归还等情况,因不具有非 法占有的目的,不构成盗窃罪。(二)正确认定既遂与未遂盗窃罪既遂与未遂的界
浅议盗窃罪
一、盗窃罪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 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二)盗窃罪的四个主要特征 1、侵犯 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本罪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即国家、集体所有或者 公民个人所有的各种财物。这里的“财物”,具有以下特点:(1)财产本身必须 是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物品。(2)从财物的形态上看,主要是有形的物品,但 盗窃电力、煤气、天然气、热气、冷气等虽属无形财产,因其本身既有经济价值, 又有使用价值,而且能为人们所掌握和控制,因此亦构成盗窃罪。(3)人们能够 控制和享有。否则,即使具有经济价值,而不能为人们所控制,也不能视为盗窃意 义上的财产,例如无线电波等。但是,盗窃他人长途电话帐号、盗接他人通信线 路,造成损失,数额较大的,也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刑法第 265 条就明文规定, 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 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依照本法第 264 条即盗窃罪的规定定罪处罚。(4)一般 是动产。不动产不能成为本罪的对象,但与不动产可以分离,而又不丧失原物价值 的附着物,如盗窃房屋上的瓦、门、窗,土地上生长的零星树木、庄稼、果实等, 仍可成为本罪的对象,数额较大的,也应构成盗窃罪。(5)依照刑法的有关规 定,盗窃某些特定的对象,构成其他犯罪的,应按刑法分则的有关规定处罚。如盗 窃枪支、公文、证件、印章等,因此应根据刑法关于盗窃这些特定物品的具体规定 分别定罪处罚。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 者多次盗窃的行为。具体讲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要件:(1)行为人实施了秘密 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其主观上认为不会被财物的所 有人、保管人或者经手人发觉的方法,暗中窃取,从而取走财物。如溜门撬锁、翻 墙越窗、潜入室内等窃取财物。其主要特征有:首先,秘密窃取是指取得财物时没 被发觉,暗中进行。如果取财是在暗中进行的,但将财物窃取到手后被发现,尔后
百度文库
陷入错误,对方产生的错误认识也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 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 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为认识错误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在一 般情况下,盗窃罪与诈骗罪之间,只要严格按照各自的犯罪构成标准进行界定,并 不难区分。但是,社会现象错综复杂,有些犯罪行为人在盗窃犯罪活动中可能有欺 诈行为,有些犯罪分子在诈骗活动中也有秘密行为,判定其犯罪活动是诈骗罪还是 盗窃罪,主要是看行为人非法占有财物时起关键作用的手段是什么,如果起关键作 用的手段是秘密窃取,就应定盗窃罪;如果起关键作用的手段是实施骗术,就应定 诈骗罪。 又如,盗窃罪与侵占罪亦是侵犯财产性质的犯罪,二者却也有明显的区 别。刑法第 270 条规定,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自己代为保管的他人财 物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盗窃 罪与侵占罪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客观方面。侵占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将自己代为保管的 他人财物或将他人的遗忘物非法占有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拒不交 出,即包括承认本人获取遗忘物而不交出,同时还包括拒不承认获取了他人的遗忘 物而不交出,也包括将自己合法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转归自己所有,拒不退还。盗 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分,在理论上不难理解,但司法实践中却容易混淆.侵占与盗窃 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侵占的特点是某一财物不在所有人或保管人控制之下而非法据 为己有,而盗窃的特点是采取秘密窃取的手段将处于财物所有人或保管人控制之下 的财物据为己有。因此,某一财物是否已经不在他人控制之下,就成为区分侵占罪 与盗窃罪的关键。(2)盗窃公私财物必须是“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 即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或者是个人盗窃数额虽不够 “较大”,多次秘密窃取的行为也构成本罪。所谓“数额较大”,根据最高人民法 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1998 年 3 月 26 日《关于盗窃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 规定》中的规定,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 500 元至 2000 元为起 点。最高人民法院 1998 年 3 月 10 日《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 解释》第 3 条第 1 项规定: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 500 元至 2000 元以上 的,为“数额较大,”该条第 2 款还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 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
地区执行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关于被盗物品数额的计算方法,参照上述高法 1998 年 3 月 10 日的司法解释第 5 条的规定计算。所谓“多次盗窃,”根据上述高 法的司法解释第 4 条的规定,对于一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三次以上 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以盗窃罪定罪处罚。新刑法的这些规定,比 1979 年刑法对盗窃罪单纯数额犯的规定更为合理。同时新刑法取消了 1979 年刑法第 152 条规定的惯窃罪,但补充规定了多次盗窃构成犯罪不受数额的限制。故在司法实践 中,只能将惯窃行为作为情节严重的盗窃罪的一种情形加以考虑。刑法的这一修 改,改变了原刑法构成盗窃罪只能单纯以数额为标准的缺陷,对打击数额虽未达到 较大标准,但多次盗窃的行为将起到积极作用。3、本罪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 年满 16 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本罪。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虽然根据 1979 年刑法的规定可以构成惯窃罪,但 1997 年刑法取消了惯窃 罪罪名,因此,不满 16 周岁的人实施了盗窃行为不构成犯罪。4、本罪在主观方面 只能由故意构成,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具有这一特定目的,不能构成本 罪,如未经物主同意擅自借用其物,用毕后即归还的,因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故不构成本罪。“非法占有”是指将公私财物窃离原来的场所或使之脱离物主的控 制,而实际置于行为人的控制之下。至于非法占有是为了自己,为了第三人,还是 为了小集体,均不影响盗窃罪的成立。盗窃罪的故意内容是:行为人明知其所要窃 取的是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的财产,其窃取行为必然会给国家、社会、集体或 他人造成经济损失,但为了达到自己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希望这种结果的出现。可 见其故意内容包括三层含义:(1)行为人明确地意识到其窃取行为的对象是他人 的财物,即不属于自己的公私财物;(2)行为人明知其窃取行为会给他人造成经 济损失,而故意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3)行为人在其主观故意的支配下,对实 现其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方式----秘密窃取作出明确的选择。二、对本罪的认定 (一)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主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盗窃罪与一般盗窃行为 的罪限。其区分有数额和次数两个可供选择的标准,只要具备了数额较大或多次盗 窃其中之一的,就构成盗窃罪,否则,只是一般违法行为。一般说,个人盗窃数额 达到“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就可以成立本罪。然而实际中盗窃案件的情况十分 复杂,其发案数属刑事案件之首。为了正确把握罪与非罪的标准,在审理盗窃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