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鹿柴》唐诗鉴赏详解《鹿柴》唐诗赏析答案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
《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鹿柴》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出处】唐·王维《鹿柴》。
【译注】一抹余晖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
在冷色的画面上涂上一点暖色,反而使冷色更加鲜明;一束阳光与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对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以光亮反衬幽暗,诗境幽冷空寂。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如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者言也。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六:“后二句有一派天机,动中寓静。
诗意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全诗】《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鉴赏】这首“五绝”是诗人晚年在辋川与诗人裴迪唱和吟咏当地景物20首绝句中的一首,后来这20首绝句他自辑成集,题名《辋川集》,《鹿柴》是其中的第5首。
柴,一作“砦”,读zhai,同“寨”,用带枝杈的树枝在地上编成的栅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的影子,只是偶尔听见说话的声音。
这两句以有声来反衬寂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指夕阳下反射出来的霞光。
落日的余晖反照在树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上。
后两句由声及色,重点描绘深林中的.幽深昏暗,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静寂。
“景”通影,这里指日光。
“返景”即太阳将落山时的余光。
在幽深昏暗的深林之中,透过树木枝干的缝隙而射进一缕阳光,立刻给人以温暖光明的感觉,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周围环境的阴暗程度。
前两句以有声反衬寂静,后两句以光亮反衬黑暗,这样,全诗就烘托出一种幽静的境界。
这首小诗题名为《鹿柴》,却又无只字写“鹿柴”,只是写透过鹿柴听到的声音,见到的景象,从整体上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景色的恬静、深邃、幽暗、空寂,着力表现环境的凄清,烘托诗人追求的那种与尘嚣隔离的空而寂的境界,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主体心境的安然闲适。
王维《鹿柴》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维《鹿柴》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鹿柴[唐]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②,复照青苔上。
〔注释〕①本篇选自王维《王右丞集》。
是作者《辋川集》二十首中第五首,均是写作者辋川一带的景色。
鹿柴,栅栏。
②返景,落日返照。
〔解析〕诗人从写山落笔,而劈头用一个“空”字。
王维写诗常喜用“空”字来形容他所流连的客观景物,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翠湿人衣”(《山中》),“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路澜动远空”(《汉江临眺》),“积雨空林烟火迟”(《积雨辋川作》)。
王维写诗与“空”字结下如此不解之缘,是因为这“空”字,以虚幻不实,空寂明静之义存在于佛教经义中。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的王维,自然会时时处处念念不忘这个“空”字。
一读“空山”,我们便知这辋川别墅中的“鹿柴”,也在山中。
其实,山是不空的,至少有人,有树林,还有鸣鸟流泉。
由于诗人主观“唯好静”,用佛家空寂的眼光看待客观景物,因而山上的一切,都被看成空的了。
因其“空”,故“不见人”。
但“不见人”,只是我不曾见到人,至于山中到底可有人,则由下句作答:“但闻人语响”。
山中是有人的。
“但闻人语响”而不见其人影,是因其人在望不见的远处,由此可见“鹿柴”所处的“空山”是何等之静。
第三、四两句:日影、深林、青苔三者都是静态的景物,彼此似乎又互不相关,各自独立。
但日影不停地由东向西移动,深林的冬萧夏荣,青苔的寒隐暑显,则又都涵蕴着内在的生机。
如果没有日影,则深林青苔便暗然一片,静而近乎寂灭。
但这不是诗人所要的境界。
我们细味“入”“复”二字,便能悟到诗人追求这闲静而不寂灭的境界,其用意是何等之深。
全诗四句二十字,分上下两截。
写“不见人”,写动、写声,以动、声显静;下截写见,写静、写色,以静、色显动。
诗中有画,景中有声,把诗人自己恬淡的心境和清幽的环境融为一体,以显示其“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思想情趣。
王维《鹿柴》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王维《鹿柴》古诗注释翻译与赏析《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川时的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
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文解释: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王维鹿柴词语解释:空山:空旷的山林。
但闻:只听到。
但,只。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但:只。
闻:听见。
照:照耀(着)。
诗文赏: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是川的地名。
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
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这首诗是诗、画、音乐相结合的和谐,幽深境界的表现。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鹿柴·空山不见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言】《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翻译】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王维《鹿柴》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鹿柴》原文|译文|鉴赏《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鹿柴》原文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及注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4) 照:照耀(着)。
鉴赏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鹿柴古诗,每句古诗的意思
《鹿柴》全文及解析一、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二、解析整体意境: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深景色,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且略带冷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静谧自然的热爱以及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独特艺术风格.1、诗句详解:“空山不见人”:开篇从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这里的“空山”并非指真的空无一物、毫无生机,而是诗人感觉上的一种空廓、辽远和虚无,通过这种描写表现出山的空寂冷清。
“不见人”三字则进一步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为下文以动衬静的描写做了铺垫.“但闻人语响”:在寂静的空山之中,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
这看似打破寂静的“人语响”,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发显得山谷空旷,人语过后,空山又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这是典型的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返景入深林”:夕阳的余晖射入深林,“返景”点明了时间是傍晚时分,阳光的角度较低,能够斜射入深林之中。
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也为下文的描写埋下伏笔.“复照青苔上”:余晖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青苔生长在阴暗潮湿之处,本就处于不见阳光的环境中,而这短暂的夕阳余晖映照在青苔上,形成了一小片光影和大片无边的幽暗之间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暗”更加突出,进一步衬托出山林的深幽。
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捕捉,通过光影的变化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2、艺术手法:以动衬静:诗中通过“人语响”和“返景”这两个动态元素,巧妙地衬托出空山深林的寂静和幽暗,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种静谧的氛围,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来反衬无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虚实相生:诗中的“空山”“深林”等是实写眼前的景物,而“人语响”则带有一定的虚幻性,因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唐诗《鹿柴》赏析
唐诗《鹿柴》赏析《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1.鹿柴: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古诗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
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
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
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
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王维《鹿柴》古诗解析
王维《鹿柴》古诗解析
王维《鹿柴》古诗解析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赏:
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王维《鹿柴》阅读答案及诗意翻译赏析
王维《鹿柴》阅读答案及诗意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①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
王维在这里有别墅。
柴,读作(zhài),同“寨”、“砦”。
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②但:只。
③返景:夕阳反照的光。
景,通“影”。
[译文]寂静的山林中杳无人迹,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
夕阳反照的余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又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
[阅读训练](1)苏轼评论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试结合本诗作简要的分析。
(2)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1)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
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2)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
同样,后两句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
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问题】(1)落笔先写“____”,寂绝人迹,接着以“_____”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山但闻)(2)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3)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与这首诗的已经不同?(C)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鸟鸣涧》)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
《鹿柴》原文、翻译及赏析句解篇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的这首《鹿柴》,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显著特点,千百年来,为历代的人们所喜爱。
不过,在我看来,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另有其美妙的地方,那就是动景与静景的相互映衬。
前两句写“山林谈笑”,是动景,但动中有静。
作者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在写“山林谈笑”的动景之前,先写“空山不见人”,为后面的“但闻人语响”作铺陈。
山谷空旷,人迹罕至,犹如世外仙境,真是空寂至极!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山林的空寂,而是人们在这个地方的活动和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所以,紧接着的“但闻人语响”就峰回路转,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在这样空寂至极的山林中,却隐逸着纵情山水的人,这些人在山林之中又说又笑,其乐融融。
此句写人而不见人,而是用声音来进行巧妙地烘托,表现出了山林中人的活动和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前两句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为写动景先写静景,让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动静和谐,相得益彰。
后两句写“山林夕照”,是静景,但静中有动。
不管是“入深林”,还是“照青苔”,都是在写日光的动。
日落时分,夕阳透过树隙映入幽深的山林之中,繁茂的树木以及树木丛中潮湿土地上的一片片青苔,与柔和的晚霞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绚烂迷人的景色!这样的动静相映,给人的是一种安详、和谐、静谧的美感。
全诗就是这样,先写动景,后写静景,在写动景时用静景作铺衬,在写静景时用动景来映衬,这样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映衬,勾勒了一个动静和谐的幽美意境,让人感受到《鹿柴》所描写的确确实实是一个静谧安详、景色秀丽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
注解篇二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景: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注释:篇三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鹿柴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古诗鹿柴的原文及赏析
鹿柴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古诗鹿柴的原文及赏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想要了解古诗鹿柴的小伙伴快来瞧瞧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鹿柴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古诗鹿柴的原文及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古诗鹿柴的意思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古诗鹿柴的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古诗鹿柴的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
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
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
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
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鹿柴的译文、注释及赏析
鹿柴的译文、注释及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四周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爽自然,毫不做作。
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及解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解释鹿柴(zh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但:只。
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照:照射(着)。
译文及解释二译文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解释鹿柴(zh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英文译文Quiet valley did not see anyone,Can only hear the voice.The after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n the deep forest,As in the moss and pleasant scenery.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殊喜爱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净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安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犹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详细化了。
假如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状况下,安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特别丰富多彩的。
王维鹿柴原文及赏析两篇
王维鹿柴原文及赏析两篇【原文】鹿柴(zhai四声)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4) 照:照耀(着)。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赏析 1】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
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
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
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
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
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
王维《鹿柴》赏析
王维《鹿柴》赏析王维《鹿柴》赏析《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此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鹿柴》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题解】鹿柴,王维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歌咏,共得四十篇,编为《辋川集》。
这首诗是王维二十首诗中的第五首。
诗里描绘了鹿柴日落之时的景色。
【句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们走进深山密林都有这样的经验:山中分明杳无人迹,却突然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前后左右环视寻觅,又见不到一丝人影。
诗的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境。
能听到话语,人应在不远之处,然而竟不得见,可见山林之茂密幽深。
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静。
按常理,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死寂。
瑟瑟风声,潺潺水响,啾啾鸟语,唧唧虫鸣,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诗人让这些声音都消隐了,只是紧紧抓住偶尔传来的一阵人语声。
在一切都杳无声息之中,这突然而至的“人语响”,显得格外清锐,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静。
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诗所描绘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谷传音,只会愈见空谷之空。
这短暂的“响”,反衬出的是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
待人语响过,山林复归于静,而由于刚才的那一阵“响”,此时的空寂便会更加触人心目。
在如此寂静的山中,传入诗人耳朵的,是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人语;映入诗人眼帘的,又是什么呢?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阳返照的余晖。
深林本就幽暗,林间树下有青苔,更强调了其幽暗。
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通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
初初读来,会觉得这一抹余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线光亮,给冷冷的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
但稍加体会就会感到,实际恰与此相反。
斜晖带来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这就譬如作画,在大幅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一点暖色,在四周冷色严严的包裹下,暖色只会显得微弱和孤立无援,绝不会改变整幅画的基调,而被衬托后的冷色,反而会带给人更深刻的感受。
王维《鹿柴》及赏析
王维《鹿柴》及赏析鹿柴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但:只。
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创作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文学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鹿柴》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鹿柴》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鹿柴》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作品原文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词句注释1、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2、但:只。
3、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4、复:又。
白话译文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创作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作品鉴赏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王维《鹿柴》的意思及赏析
王维《鹿柴》的意思及赏析
王维《鹿柴》的意思及赏析
鹿柴①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①鹿柴(zhài):地名,在今天的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
王维曾
在这里建有别墅。
柴,同“寨”,是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空阔的终南山中看不到一个人影,但是能听到隐隐约约的说话声。
夕一陽一的余晖洒向寂静的树林,投影在湿润的青苔之上。
【空山之美】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在《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诗句,这是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重在表现夜间春山
的宁静安详;而这首诗中的“空山不见人”,则在说山的空寂清泠。
但是紧接又说有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的,却反衬出山林长久的空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声一落,山林又复归了寂静,而且更加深沉了。
【赏析】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一时的热闹,更能衬托出长久的寂寞。
同样,写一时的极度快乐,更能体现出欢乐过后的寂寥;写一时的辉煌,更能体现出落寞之后的颓唐。
将本来要说的事情掩盖起来,却说完全相反的事物,在表现力上更能体现出惊人的效果。
【启示】
王维是诗人兼画家,同时还是一个音乐家,《鹿柴》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与旋律上的结合。
他眼中所见的是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空山人语响的瞬间和光影返照入青苔的刹那,只有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才能达到。
我们学一习一诗人的才华,更要佩服他们钻研的一精一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鹿柴》唐诗鉴赏详解《鹿柴》唐诗赏析答案《鹿柴》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注解】鹿柴(zhài):养鹿的地方,“柴”同“寨”。
但:只。
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鹿柴》【韵译】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鹿柴》【评析】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鹿柴》【讲解】鹿柴(zhai寨),又作鹿砦。
柴,栅栏。
鹿柴,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个处所。
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涛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这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造成闻声不见人效果的客观环境并不一样。
那么,诗中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既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
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
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
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
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
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
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
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
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
诗的头一个透视点是深林。
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
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
另一个透视点是青苔。
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
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
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王维的某些山水诗,颇有忘情世事的味道,甚至流露出幻灭之感。
《辋川集》中,这一类句子随处可见,本篇外,又如:“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岭》);“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敧湖》),“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这是王维诗歌创作消极的一面。
《鹿柴》【点评】鹿柴,是辋川的地名,是王维的一个住所。
全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正面从视觉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表现了山的空寂冷清。
“空山”二字既表现无人,也表现诗人视野开阔,可以一视无碍。
“不见人”是山空的具体化。
虽然山是空山,但也不可能死寂无声,所以下句紧接“但闻人语响”,而且从“响”与“空山”也可猜测景物形势——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
这从听觉打破了这片空寂,其实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细想,这“人语响”过后,又将恢复到万籁俱寂的境界。
在听觉上将是一种极大的冲击。
这就更加突出了空山的静. 这两句以视觉和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方法展现了闻声不见人的客观环境。
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投。
”是由上句的听觉转为视觉的。
写傍晚深林反照,与树下青苔斜晖相应。
初想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了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森林带来了一点生气。
但仔细一加体味,发觉不然,余辉照射,投射在地面上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
树林深处也因此显的十分幽邃。
青苔——生长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阳光的结果。
要知道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幽暗,而当一抹稀少的光亮射入时,造成那一小片光影和无边的幽暗所构成强烈对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是以亮衬静的手法。
这首诗贯穿了反衬手法,写出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体现了诗画乐的结合,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手法,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
《鹿柴》【鉴赏】鹿柴这首诗写作于王维官场失意后归隐山林,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奇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他闲适的心情和淡然的心境。
全诗通过对傍晚时分深林中景色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大自然的和谐之景,使人放松,令人向往。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平淡朴实,说明了山中无人迹,十分的祥和宁静。
而这个“空”字值得我们玩味。
王维的诗中不乏此字,多次出现。
例如《山居秋暝》的第一句“空山新雨后”,这个“空”,不仅写出了山中无人,还给我们一个空间辽阔的感觉,表明山是十分的空旷,很大的。
而《鸟鸣涧》中也有这么一句“夜静春山空”,这个“空”字带给我们一种空灵感,同时也能够给人一种画面感,夜晚在空旷的山林里一切都是那样的静谧、温暖。
王维对空的运用十分的传神入木三分,也给整个诗带来了一种空间感和空灵感。
而“不见人”似乎更是对空山的一种深入体现,因为空,所以连人也没有。
第二句“但闻人语响”,笔锋一转,立马打破原先的那种平淡。
“但”字很好的转折了下面要描绘的,虽然山里是空空如也的,但是却能听见人的声音。
鹿柴也做鹿寨,是一个地方名,这首诗本描绘的就是鹿寨这个地方的自然景色,所以还是会有人声,只是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
这不仅不会给人一种尘俗的嘈杂,更体现出一种意境。
更突显出山的静和空。
山若不静,在这样空旷的空间里怎还能听见人声呢?前两句很好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意味深长,让人玩味。
后两句结合起来看“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将整个景突然跳跃的拉到深林中,傍晚落日余晖的光线穿过树林照向深处,又反射到了青苔上面。
这样的画面极具张力,将此景描绘的十分美妙浪漫。
前两句写过声,这两句又写色,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将整诗的意境推向高潮。
乍一看写的落日余晖朝日深林反照在青苔上,细想这幅画面,其实王维此处并非是在描绘深林多么的光亮温暖,实则是在反衬出幽深阴暗的深林难有光照入,而苔藓上有光线照射是多么的难得。
这不免给人一种怅然若失的惆怅感。
以温暖的色调来突显冷色调,更显得幽暗和阴冷。
就好像前两句以人声衬林静一样,更显得林子的寂静和空灵。
王维的诗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大唐诗作的特点,宇宙万物的变化在短短几句诗中不乏体现,更深刻的是他的诗作充满了禅意和体悟,叫我们回味深长,如若不好好体味,还真看不出其中的精妙和诗人那对世俗失望的冷漠与淡淡的惆怅。
《鹿柴》【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山林幽深静寂的景色。
诗的前半部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字突显了山的清静,“但闻人语响”,通过听觉感官的感受,衬托出山林的幽深,在视觉上是“不见人”,在听觉上是“闻人语”,将人的感受与情境结合,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
诗的后半部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写的是诗人返回到深山树林之中,看到夕阳照在青苔上,初看与前半部分矛盾,诗人由于身处空山深处,造成视野狭小,无法看见行人,只能听到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