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论文

合集下载

费尔巴哈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中论文题目关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古学的终结>的综述姓名胡玲利所在学院经贸学院专业班级金融1班学号 200802008指导教师无日期 2009 年 11 月 3 日关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综述经贸金融 08级 200802008 胡玲利【摘要】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

它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

黑格尔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而随着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职》的出版,以其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理念登上历史的舞台。

但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德国古典文学即有不可磨灭的成就,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最终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继承并发展德国古典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从费尔巴哈思想的不同领域入手,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关系、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政治哲学、社会学、历史学。

综述将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四大部分为全文脉络,展开讲述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看法。

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前期的德国哲学革命。

文章首先提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黑格尔体系的前身是德国一些教授、青年导师的著作,全部发展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黑格尔体系。

但是与法国革命不同的是,这些著作为当时的政府所推崇,原因是它具有双重性质——政治温和性和彻底革命性,1)彻底革命性。

黑格尔哲学认为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不合理的、以致于必须由大革命来把它消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摘要:我们通过对马克思思想的学习最终也是落实到现实处,关于《提纲》的学习中,其最主要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应用于分析和看待当今国际以及国内的宗教实际,回答历史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和现实问题。

同时也想到如何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国际上各大宗教对各国的经济以及文化甚至是落实到个人素质的深刻影响的认识,这都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去学习。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产生背景十九世纪上半叶,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得以迅猛的发展,随之也激化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意志属于国家哲学并占有一定的统治地位。

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费尔巴哈发表了一系列反对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著作,如《基督教的本质》、《未来的哲学原理》等,唯物主义得到了众多学者们的认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要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条件下,进一步改造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无产阶级中宣传这种新的世界观,从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提要和基本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在布鲁塞尔完成此著作。

在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发现了它,在做了相关整理之后,以该书的附录进行了公开发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由11个条目组成。

整个提纲按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总论、分论和结论。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认识论,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论哲学的消极性和直观性,奠定了辩证唯物论的哲学基础(第一条、第二条)。

如原文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费尔巴哈派研究论文

费尔巴哈派研究论文

费尔巴哈派研究论文费尔巴哈派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及其支持者所代表的一个哲学派别。

作为德国“左派黑格尔主义”的代表,费尔巴哈派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近年来,对于费尔巴哈派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论述费尔巴哈派的哲学思想及其在当代哲学中的启示。

首先,费尔巴哈派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的解放问题上。

费尔巴哈认为,真正的人的解放必须建立在人们对自身本质的认识之上,而这种本质是历史社会的产物。

因此,费尔巴哈提倡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来揭示人的本质并实现真正的解放。

这种通过历史的研究来探究人的本质的方法不仅承袭了黑格尔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同时也包括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张。

其次,费尔巴哈派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对于人本质的认识论。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是人通过实践来逐渐认识和改变自身的。

而人的实践又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即人的实践和历史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要真正认识人的本质,就必须通过对历史社会的分析和研究,来揭示人的本质。

这种认识论不仅摆脱了黑格尔对于自我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同时也超越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概括性描述。

此外,费尔巴哈派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哲学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潮,费尔巴哈派呼吁人们应当从历史社会中汲取真正的人类智慧,并重新定义人的自由与解放,这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启示。

另一方面,在面对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挑战时,费尔巴哈派的思想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阶段,已经无法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

因此,通过充实费尔巴哈派的研究,发掘其中的智慧,有助于在21世纪构建更加多元、包容的人类社会。

在研究费尔巴哈派时,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费尔巴哈派的思想尚存在一些理论漏洞和不足,如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不够深刻等。

其次,对于费尔巴哈派的传统语境和历史背景要进行考察和理解,不能简单将其概括为唯物历史主义的一种流派。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考试论文从费尔巴哈的“人”看我国诚信建设陈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08298【内容提要】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唯心主义的,所以他的“人”必然也就是脱离了具体历史情境的“抽象的人”,恩格斯对于他的这种唯心的道德观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同时也建立了以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现实的人”,即把人放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加以考察,那么对于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进行的诚信建设也必然要以“现实的人”作为建设的出发点,综合考虑各种历史的和经济的因素,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方式建设我们的诚信,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词:抽象的人现实的人宗教诚信建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文章的第三章,恩格斯首先指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宗教观和伦理观是唯心主义的。

恩格斯列举了其宗教唯心主义的两大表现:1. 过分夸大宗教的历史作用,认为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宗教的变迁史;2. 歪曲了宗教的本质,认为心(情感关系-爱,爱情)是宗教的本质。

以下的几段就是对于这两个观点的批判。

按照费尔巴哈的看法,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过去这种关系是在现实的虚幻映象中(借助于一个神或许多神,即人类特性的虚幻映象)寻找自己的真理;现在却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在我和你之间的爱中寻找自己的真理了。

归根到底,恩格斯认为:“在费尔巴哈那里,性爱即使不是他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高形式之一。

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而性爱在最近800年间获得了这样的发展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

现存的通行的宗教只限于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神圣化;这些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不会发生丝毫变化。

在法国,从1793年到1798年,基督教的确曾经消失到这种程度,连拿破仑去恢复它也不能不遇到抵抗和困难,但是在这一期间,并没有感觉到需要用费尔巴哈意义上的宗教去代替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摘要: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离和彼此独立的,它们应当是同时存在着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着的。

因此,从文本中我们看到了这四类实践,同时,这四类不同的实践共同构成人类社会改造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实践,构成了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

一、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主线——实践观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的过程中,一方面,感叹于其思想的伟大性和对本质揭露的深刻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首先要通过对其文本的解读,再对其思想进行解释而形成理论体系。

因而,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在其文本中相应由来,从而反证和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求得一个明晰脉络。

对于“实践”的观点,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都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实践为基础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唯物史观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由此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在相关著作中,曾多次的对两部文本在实践观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肯定,认为二者一个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一个是“详细制定这种观点”即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著作。

因而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基石和核心的“实践”观点作为切入点,梳理其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所明确体现的文本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阐述,对于构建与理解马克思哲学具有重要意义,惟有此,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及其核心、基本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理解。

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回到“感性的人”——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

回到“感性的人”——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感性是费尔巴哈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理解他人本学的钥匙,是他感性人本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费尔巴哈把人的感性的存在和人的自然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并由此阐发了人的本质的思想。

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哲学本身在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性、矛盾性,使得国内外相当多的学者对费尔巴哈哲学产生了误解。

我们对费尔巴哈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某些教科书的论述和政治哲学方面的批判,而真实的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却被遮蔽起来了。

费尔巴哈哲学是在对宗教神学以及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本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

他本人提出要回到感性,回到人,回到事情本身。

为了避免人们对费尔巴哈仍做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解释,突出他的感性人本学。

本文力图从原著出发,来阐明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的内容,揭示其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及其现代性意义。

文章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对十八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和黑格尔人的本质哲学的批判来建立自己的感性人本学,从人是自然的产物入手凸显人的感性存在。

第二部分,论述费尔巴哈哲学中对人的本质地位的凸显。

在“我-你”关系上形成的类存在物是费尔巴哈论述人的感性存在和本质问题的前提。

第三部分,主要是就费尔巴哈在建立其人本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前后不一的论述分析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说的困惑之处。

第四部分,是从费尔巴哈感性人本学对马克思的影响入手,指出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为马克思把人当作“感性活动”来理解开辟了一条道路,它的现代价值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关键词:费尔巴哈感性实体人的本质 自然现代意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Sensi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tegories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and also the key to understand his humanism. His sensible anthropology is starts from this and is based on this. Feuerbach so closely combine sensible existence of human and human’s nature together that h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his thoughts on human nature. But just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is philosophy, many a scholar, in domestic or abroad, misunderstood this theory in various degrees. So what we know about Feuerbach is no more the introduction in philosophical text book and the critic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While the fact is that Feuerbach’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real sense was concealed.Feuerbach’s philosophy took its form in the critics of the religion theology and Hegel’s speculative metaphysic. Anthropology is the core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He proposes human return to sensibility,man and the very things. In order to avoid the explanation of metaphysic materialism and highlight his sensible anthropology,I tries to explain Feuerbach’s sensible anthropology and modern value of his theory. All of this is based on original books.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is article.Part I introduce Feuerbach’s sensible anthropology was founded in the critic French mechanical materialism and Hegel’s philosophy. His theory highlight human’s sensible existence from the opinion that human is the product of nature.Part II expounds the nature of human in Feuerbach’s theory, which the “category”was formed on the relation of “I—You” that is the premise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of human’s sensible existence and nature.Part III principally considering the contradiction that appeared during Feuerbach’s anthropology and the inconsistent opinions raised in different periods,I want to analysis on the puzzling problems of Feuerbach’s sensible anthropology.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discuss of the modern meaning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of sensibility. It points out that Feuerbach’s point on sensible human give the way to Karl Marx’s argument on human as sensible activity, there is a long way for us to explore more modern value of his theory.Key word:Feuerbach, sensible entity, human nature, human, nature, modern meaning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人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人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2019-05-22摘要:在马克思经典⽂本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性论,指出⼈是现实的⼈,实践的⼈,社会关系中的⼈,进⽽提出实现⼈发展的途径以及⽬标。

要实现⼈的⾃由发展,就需提⾼个⼈⾃⾝的精神素质涵养,投⾝到社会建设发展的实践当中。

⼈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性要求⼈们树⽴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树⽴⼈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样才能实现每个⼈的⾃由全⾯发展。

关键词: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本质;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1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47-02从经典出发,解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关于⼈的本质的深刻剖析,探索⼈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寻找与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培育的契合点,有利于推进社会的精神⽂明发展,促进社会中⼈的全⾯发展。

⼀、关于⼈的本质理论的⽂本解读(⼀)⼈是现实的⼈。

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的东西,并假定有⼀种抽象的――孤⽴的――⼈的个体。

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种内在的、⽆声的、把许多⼈⾃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1]。

费尔巴哈只是从⾃然共性把⼈的本质归结为“类”,忽视了⼈现实本质,即⼈是⽣活在⼀定的现实社会之中,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是抽象的、孤⽴的存在。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六章就对此进⾏了批判并指出要从社会属性去寻找⼈的共同属性。

马克思进⽽提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先,单个形式的个⼈⽆法在世界上存在,⼈类就是每个个体的集合体,在集合体的每个⼈都具有⼈类这个“类”的共同本质。

此外,单个⼈不是抽象存在的,⽽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

所谓“现实性”就是要从现实的⽇常⽣活中的⼈出发,从现实的⼈及其⽣活的环境以及⼈⾃⾝处在的社会关系中出发。

认识现实的⼈,就是要从⼈们在现实⽣活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出发,从⽣活中的各种现实条件来探索⼈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思考摘要: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个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基石,孕育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随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渐成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我们提供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国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与建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

在这份提纲中,马克思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就是科学的实践观,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实践观的内涵,并运用科学实践观揭示了唯物史观一系列的基本观点,这些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彻底决裂,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的框架。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们的注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的哲学家们并没有科学地解决实践的本质、结构和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以及实践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

恩格斯认为,这份提纲是“非常宝贵”的,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它第一次以崭新的姿态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而不仅从整体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还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雏形和纲要。

这就有力地证明,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同费尔巴哈哲学从原则上区别开来了,而且正是这一原则区别,才标志着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活动”和“感性对象”的辨析-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活动”和“感性对象”的辨析-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感性活动”和“感性对象”的辨析-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在马克思本人的着作中,他用感性活动来表述其实践概念,其中的感性一词意味着直接性、现实性、对象性。

在他之前,费尔巴哈率先使用感性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思辨哲学的颠覆意图。

这是由于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待间题,它们极为推崇理性,轻视感性的现实意义。

由此,费尔巴哈从存在论上赋予了感性以一种基础性的地位,试图将哲学带回到现实世界之中,无论其理论终局如何,他对马克思哲学的启迪作用是无法否认的。

马克思将人的活动视为感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这与后者将人视为感性对象看起来极为类似,但是仔细推敲起来,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根本差异,它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在哲学根基上的分野。

毋庸置疑,弄清感性活动与感性对象之间的区别,对于充分理解马克思所发动的哲学,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感性活动与感性对象的不同,体现出了辩证思维方式与直观思维方式的差异。

感性对象体现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直观性。

在马克思之前,费尔巴哈已经意识到了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即抽象性。

他试图创立一种完全异于后者的新哲学,为了彻底与旧形而上学划清界限,其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完全异于黑格尔的,而采用了一种直观的思维方式。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的对立起来①。

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就是感性、现实,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的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与黑格尔不同的是,他将自己哲学的出发点置放在感性确定的事物上,以此来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这一点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在1844年撰写的一篇论文,论文中提出了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实践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进行文献综述,从不同角度解读其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及其理论内涵1.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和根本基础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政治、宗教等方方面面,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包括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手段。

2.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马克思在论文中提出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的观点。

他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来源和动力。

真正的认识来自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获得对世界的认知,认识是源于实践的。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过程,认识的发展是实践的结果,实践的发展又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3. 实践决定意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了实践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他认为,人类的思想、观念和信仰都受制于实际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们的意识和观念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实践是塑造人们思想和观念的重要因素,人们的意识活动受实践的制约和影响,意识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活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现实意义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和认识是相互关联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对社会实践理论的启示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对社会实践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恩格斯 费尔巴哈论

恩格斯 费尔巴哈论

恩格斯费尔巴哈论
恩格斯费尔巴哈论是指一篇由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对其的恩格斯的评论和批判。

费尔巴哈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人们的意识和思想是由社会和经济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本质或意识流程所决定的。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掩盖了阶级矛盾的幻觉,而唯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解放。

恩格斯在他的批判中强调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将其应用于经济和阶级分析中。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其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和宗教等领域。

因此,要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必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恩格斯费尔巴哈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深刻的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和推动社会变革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 1 -。

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马哲论⽂——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费尔巴哈论》读后感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发现⾥⾯不少的哲学命题,⽼师上课都有所提及,遇到时,反倒感到⼀些亲切。

⽽对于书中⼀些论述举例,因为我们都⽣活在同⼀个客观世界,因⽽倒显得不难理解,并且可以联系⾃⾝,这样感悟就较为深刻⼀些。

关于书中涉及的⼀些哲学术语,或者说以前陌⽣未知的哲学流派,也可以通过其他⼯具进⾏查阅,作必要的了解,只要肯⽤⼼,这到不是什么难事。

对中国哲学,我倒是⼀直深赞其思想之精髓,语⾔之壮美。

对西⽅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直以来认为其实世间最为枯燥的东西,⽆所超越那种。

因⽽此书也改变了我曾对西⽅哲学著作的误会,曾以为,西⽅哲学著作艰深枯燥⽆味,对常⼈来讲,都是被束之⾼阁,不必动及的。

通过此书,才真切认识到,哲学的思辨⼒是如此的美丽,⽽引⼈致胜。

那种思维⽅式和逻辑性的培养对⼀个⼈的发展,抑或对⼀个民族的进步都是具有举⾜轻重的。

曾经,西⽅抨击中国,不承认中国的⽼庄孔哲学,说中国没有哲学,这⽆疑是对中国哲学的巨⼤污蔑。

下⾯我就为我所读的《费尔巴哈论》⼀书,做以下记录:第⼀章主要通过分析⿊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

在论及⿊格尔哲学体系时,重点分析了⼀个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但是,在⿊格尔看来,决不是⼀切现存的都⽆条件地也是现实的。

譬如书中所提到的“某种税制”,它存在,但它就未必是合理的。

事实上,他认为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

即是说这个命题归结为“现实性”和“必然性”的符合度问题了。

书中还例举了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以及18世纪末,法国不合理的君主制遭到⼤⾰命的情况。

不论是共和国还是帝国,君主制的存在抑或其被推翻,⽆疑这些都是现实的。

但是,却只是在⼀定时期内是现实的。

即是说,在它必然与合理的时候,它是现实的,也就是说当它必然不合理的时候,就可能不再现实了。

这样⼀来,就必然出现新旧更替,从⽽出现发展的进程。

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

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

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摘要】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是他在19世纪提出的一篇哲学论文,对当时宗教和哲学的批判引起了广泛关注。

费尔巴哈主张唯物主义观点,呼吁人类解放和超越宗教束缚。

他的思想背景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表现出独特性。

在“哲学宣言”中,费尔巴哈强调人类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批判了宗教对此的阻碍。

他的观点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和社会思想,被视为重要的进步主义思想家之一。

费尔巴哈的思想独特性也在其对传统宗教和哲学的批判以及对唯物主义的坚定主张中得到体现。

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呼应了当时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精神。

【关键词】费尔巴哈、哲学宣言、思想背景、宗教批判、哲学批判、人类解放、唯物主义、哲学宣言内容、影响、思想独特性1. 引言1.1 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该宣言中,费尔巴哈对宗教、哲学和人类社会提出了批判和反思,提倡人类解放的观念,并阐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部作品对于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费尔巴哈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哲学宣言”,费尔巴哈试图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呼吁人们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

费尔巴哈在这部著作中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与解放的追求,对于人类思想史和哲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不仅对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启发了后世许多哲学家对于人类存在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2. 正文2.1 费尔巴哈的思想背景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年-1872年)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重要人物之一。

费尔巴哈的思想背景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绝对知识被放置在最高位置,而个体只是整体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

费尔巴哈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但却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费尔巴哈主张将对人类本性的研究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强调个体的感情和直觉意识。

论文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

论文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HUM154- 10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原理学 号 *********姓 名 孙依萌学院 英语学院专 业 商务英语【摘要】通过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仔细阅读,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基于对古典哲学的“扬弃”与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现实、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而形成一个科学的哲学思想体系,由此得出对待社会历史发展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结论。

本文将一书中的第二、四部分的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内容的观点进行了简单总结,并形成心得报告。

关键词: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恩格斯在这篇著作中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主要内容以及独创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一个较为成熟和全面的总结。

本文分成摘录书中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和心得报告。

一、本书第二、四部分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摘录通过对本书的阅读,首先将书中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做出简要的摘录。

(一)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上,恩格斯从两方面做出阐述:其一,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二)在本书的第四部分,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痛黑格尔的本质区别及其对后者的改造,从而实现了辩证法同唯物论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根本变革。

《费尔巴哈提纲》中“实践”观解读论文

《费尔巴哈提纲》中“实践”观解读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解读摘要:1845 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问世,文本中简短的11条,都是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提出来的,而实践是一个中轴概念,其以实践为主线正面的阐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提纲》实践观1845 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尽管篇幅极短,但它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史上乃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性质。

恩格斯认为,《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①。

《提纲》的问世可以说是马克思实践观成熟的标志,其不仅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 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标志着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了起来。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原则,但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②唯心主义同样不理解实践,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感性活动,而是片面的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导致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理解世界方面,存在一系列重大偏差。

在《提纲》中,马克思用实践取代了抽象的物质而成为整个哲学的逻辑前提,从本体论的层面上消解了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被作为本体规定的物质范畴,而代之以“实践”。

从某种程度上讲,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找到了实践这把认识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钥匙,才使得哲学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栓桔中挣脱出来,成为指导人们认识和活动的准则。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础《提纲》第二条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所著的一篇哲学论文,该论文探讨了费尔巴哈对实践观的看法。

费尔巴哈是一位重要的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进行综述,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一、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先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哲学观进行了批判,然后提出了自己关于实践观的看法。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是任何哲学和科学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费尔巴哈的思想停留在对外部现实的感性经验,缺乏对实践活动的深刻认识。

二、实践观的意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对于理解社会实践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观提出了人类实践活动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类对于社会实践的主体地位。

实践观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

实践观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实践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实践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观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变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实践观的提出对于后来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践观突出了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范式。

在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实践观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实践观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了这些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

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评析

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评析

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评析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评析费尔巴哈作为一位哲学家,其宗教思想一直备受关注。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假意识形态,是压迫阶级利益的工具,是掩盖现实矛盾的一种手段。

本篇论文将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进行评析。

一、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一种反动的意识形态,是掩盖现实矛盾的一种手段。

他曾经说过:“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类心灵对于现实无力面对的表现,是对于现实内在矛盾而悲哀的反映。

”(《独角兽、狮子、永恒之谜》)他认为,宗教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产生的,是人类因无力改变现实而获得的一种慰藉。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假意识形态,是一种掩盖现实矛盾的手段。

宗教的本质是对于生活中各种社会矛盾无力改变的结果。

宗教在掩盖现实矛盾的同时,也扮演着巩固压迫阶级利益的角色。

这是因为宗教的存在和壮大,必须得到的是剥削和压迫阶级的支持。

宗教信仰者不具备改变现实的能力和思想,他们只是将进步和救世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这样他们就没有动力去改变现实了。

二、对宗教信仰者的评价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信仰者是善良但愚蠢的。

他们因为无法承受社会现实的压力和矛盾,而将宗教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他们对于宗教的信仰是一种唯心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上,这种做法是显然是非常愚蠢和危险的。

宗教信仰者容易被一些人利用,将神灵的旗帜挂在自己的政治行动上,使人们不去关注社会问题和不幸的现实,这也会让社会陷入愈发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宗教与哲学的区别费尔巴哈认为,宗教和哲学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比宗教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了世界现象的本质和人类活动的意义。

哲学与宗教最大的区别在于:哲学是一种对人类思想、生活、行为的全面阐述;宗教则是对宇宙万物进行的超自然的、主观的和不合理的说法。

哲学是建立在人类理性上的,它思考的主题是理性和实际生存的关系,而宗教则是建立在信仰上的,它的主题是超自然、超越人类理性的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中论文题目关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古学的终结>的综述姓名胡玲利所在学院经贸学院专业班级金融1班学号 200802008指导教师无日期 2009 年 11 月 3 日关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综述经贸金融 08级 200802008 胡玲利【摘要】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

它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

黑格尔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而随着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职》的出版,以其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理念登上历史的舞台。

但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德国古典文学即有不可磨灭的成就,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最终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继承并发展德国古典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从费尔巴哈思想的不同领域入手,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关系、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政治哲学、社会学、历史学。

综述将以《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四大部分为全文脉络,展开讲述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看法。

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前期的德国哲学革命。

文章首先提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黑格尔体系的前身是德国一些教授、青年导师的著作,全部发展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黑格尔体系。

但是与法国革命不同的是,这些著作为当时的政府所推崇,原因是它具有双重性质——政治温和性和彻底革命性,1)彻底革命性。

黑格尔哲学认为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不合理的、以致于必须由大革命来把它消灭。

这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除了无止境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这种观察方法的革命性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限制,黑格尔并没有提出人类历史还有下降的过程。

2)政治的温和性。

一方面,黑格尔提出了“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的命题,这表面是在哲学上支持当时的专制统治。

另一方面,这事体系的内部需要。

按照传统要求,哲学体系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尽管他在《逻辑学》中强调这种永恒真理是历史的过程本身,但是还是必须把历史的终点设想成人类达到对这种观念的认识,而且宣布这种绝对观念在哲学中和实践中已经达到。

这就表示绝对观念应该在等级君主制中得到实现,这就用思辨的方法向我们论证了贵族的必要性。

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黑格尔哲学在这一领域的巨大贡献,其理论涉及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而精神哲学又分为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美学等,其思想既有创造性又很全面,不可否认,他在各个领域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2、黑格尔体系的解体。

1830年至1840年,“黑格尔主义”已经取得了独占的统治,然而这也是内部斗争的序幕,不同的派系在反宗教斗争和政治斗争中恰好推动了这一体系的发展。

期中出现了施特劳斯与布鲁诺·鲍威尔就《耶稣传》中福音神话发生说的争论,诗蒂纳的现代无政府主义先知等等,这些都是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的直接体现。

重点是,当时对现存宗教斗争的局势使得大批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吧自然界看作是唯一现实的东西,而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自然界是对绝对观念的“外化”, 这与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是矛盾的,这时,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消除了这个矛盾。

他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在的基础。

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体系,简单的把它抛在一旁。

而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的吧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费尔巴哈也被挤到后台去了。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从最初远古时代的不死的灵魂发展到最初的神,然后形成唯一的神的观念——宗教观念,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基督教中世纪经院哲学中,这个问题被清楚的提出,“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时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

1、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不同主张。

针对此问题,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阵营,即唯心主义阵营和唯物主义阵营。

前者主张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唯物主义则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

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第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认为我们的思维能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关于世界的表现和概念正确的反应现实,这种观念是先于世界而在某处存在的,人类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并按照黑格尔原来来改造整个世界。

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认为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驳斥其它一切哲学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方法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作。

在笛卡儿到费尔巴哈的长时期内,真正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这是经过历史发展验证的。

费尔巴哈所增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是机智的,其发展进程是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

2、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

费尔巴哈的这种唯物主义仅仅只是建立在18世纪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其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也伴随着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

1)机械唯物主义。

18世纪的唯物主义认为人是机器,这是为当时自然科学只有力学所限制。

2)对自然界的非历史观点。

她不能把世界理解成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

50年代虽然德国唯物主义被到处兜售,但是却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理论。

这一局限性,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当时的地球发展史知识的贫乏所决定的。

费尔巴哈在思维和存在问题上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但是他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此外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

三、费尔巴哈的宗教学和伦理学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主要体现在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

他认为哲学应当融化在宗教当中。

他论断“人类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和彼此区分开来”,这是绝对错误的。

在他看来,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人们应该直接的在爱中寻找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在于: 他不是直截了当的按照本来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等,而是断言这些关系只有在用宗教的名义使之神圣化之后才会获得自己完整的意义。

归根结底,费尔巴哈的理念中,性爱至少是他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之一。

而在论及人们之间纯粹的性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时,他仅仅看到一个方面——道德。

相比之下,黑格尔的伦理学则更具有实在性。

其中包括(1)抽象的法,(2)道德,(3)伦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国家。

在这里,形式是唯心主义的,内容是实在论的。

在对善恶对立的研究上,费尔巴哈比起来也很肤浅。

在黑格尔看来,恶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表现形式,且恶又具有双重含义,而费尔巴哈则完全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引起的历史作用,同样历史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

从上可以看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费尔巴哈告诉我们的关于道德的知识是极其贫乏的。

“对己合练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这就是费尔巴哈道德的基本准则。

在费尔巴哈的道德论中,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它是为一切时代设计出来的,在现实面前是软弱无力的,这主要归咎于德国的状况。

但是费尔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对抽象人的崇拜,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四、马克思的历史观1845年,马克思编写的《神圣家族》超粗并进一步发展了费尔巴哈的的观点。

施特劳斯、鲍威尔、诗蒂纳、费尔巴哈的观点在哲学领域都只是黑格尔哲学的分支,费尔巴哈虽然是一个杰出的哲学家,但他没有批判性的克服黑格尔,同时,与黑格尔体系的百科全书是的丰富内容相比,他只有矫揉造作的爱和贫乏无力的道德。

从黑格尔解体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结出真正果实的派别。

在马克思的理念与黑格尔哲学的分离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发生的,但不同的是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革命方面即辩证方法,并重新唯物的把我们的头脑中的概念看作是现实事物的反应,从中发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1、历史是不断发展过程。

“形而上学”的方法,主要是吧事物当做一成不变的东西区研究,而随着三大重大发现——细胞、能量转化、达尔文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人们通过挖掘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了那些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2、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

从1815年开始的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争斗到1830年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这三大阶级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

确切的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由于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根本上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

最初是从行会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过渡,随后又是从工场手工业到使用蒸汽和机器的大工业的过渡,使这两个阶级发展起来了。

传统观点认为国家是决定的因素,市民社会是被国家决定的因素是错误的,国家的意志总的来说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3、宗教的根源。

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而这种意识形态是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并做进一步加工的产物,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又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结合每个民国家和他们宗教的发展历程来看,宗教一旦形成,总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这是由于一切意识形态(包括宗教理念)领域内,传统都是一宗巨大的保守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