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333之中国教育史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概况

中国教育史概况

察举制度
察举制度:汉文帝开始,汉武帝制度化:①设立常科;②确立察举责任;
常科:孝廉、茂才(西汉为特举) ;特举:贤良方正科、明经科、童子科等。 方式:推荐为主,不重考试; 《左雄改革案》后,考试成分日渐加重。 影响 : “学而优则仕”得到了制度上的落实(同太学) ;激发了人们受教育的积极性。
3
生徒 毕业考试(官学) 尚书省
1
(更规范) 干部学校:由干部在职训练(短期、暂时)演变而来。 分类:高级干部学校、中级干部学校。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 的干部学校 .....
学校西迁: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文化长征。 戊辰学制:七原则:国情、民生、效率、标准、个性、普及、伸缩。
同壬戌学制的不同:师范、职业教育。
抗战时期 .... 学 . 校西迁 ...
明清: ...
尊经崇 儒 推崇程 朱理学 实行文 化专制: ①文字 狱 ②改编、 销毁书 籍 ③成立 编书馆
清末: ... 教 育 宗 旨:
“忠君” “尊孔” “尚公” “尚武” “尚实”
民 .国 .元 . 年: .. 教 育 方 针:
“注重道 德教育,以 实利教育、 军国民教 育辅之,更 以美感教 育完成其 道德” (体 现蔡元培 的观点。 )
道家 (老子、 庄子)
人格理想:逍遥;人格最本质的品德核心:无己、无功、无名。 教育的内容:自然之道
“自然之教” (要求人们听凭自然,顺应自然)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道; 教育的作用: ;实践性“口言之,身必行之”创造性“术而且作” 教育方法:主动性(老师) ;科技知识教育(工艺技术、自然科学) ;思维训 教育内容:①以“兼爱”思想为主(道德教育) 练(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活动:身教、言传)(二)学校的萌芽(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原因:①教育的分化;②文字的产生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特点: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是核心(二)国学与乡学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三)大学与小学天子的大学:辟雍、东序、成均、瞽(谷)宗、上痒。

诸侯的大学:泮宫(四)家庭教育教以初步的礼仪。

7岁开始男女有别。

三、“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心是礼、乐。

“六艺”起源于夏代。

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废(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2.学术的扩散与下移3.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三)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二、齐国的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的性质:1.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四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2.不治而议论。

3.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4.学无常师。

5.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郊”,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籥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宗”,学礼者居之。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

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二、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六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乐”类似综合艺术课。

“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御”是指驾车。

“书”和“数”是基础文化课。

总上所述,“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造成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第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第二,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第三,由于王室、诸侯都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

私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为直接的因素。

首先,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其次,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士”作为一个阶层受到了各诸侯国的重视,掌握知识的庶民便有了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地吸引力。

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基础必修2

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基础必修2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教育
★★★★★ ★★★★★
★★★★★
第一节 汉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一 教育管理:汉代的文教政策
★★★★★
第一节 汉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二 育士制度:汉代的学校★★★★★
★★★★★ ★★★★★
第一节 汉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二 育士制度:汉代的学校★★★★★ (一)西汉建立的中央官学:太学★★★★★
考点二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三)关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思想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考点二 韩愈的教育思想★★★★★ (四) 论师道★★★★★
感谢您的聆听
第二节 汉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二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二节 汉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二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教育
★★★★★ ★★★★★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第二节
考点一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官学、太学、 (少数) 从事农工商活动(多数)
第一节 汉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三 经学教育的特点 经学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
第一节 汉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四 选士制度:察举制度
以孝为本,被举者多为州郡属吏或 通晓儒经的儒生
秀才科,选拔奇才异能之士 直言极言进谏之士
通晓经学的人才 在童子中选拔博通经典者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 它的出现 ,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 思想专门化的形成 ,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学记》总结】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

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

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历史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

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荀子的思想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他把儒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最早提倡尊师他认为教师具备的四个条件1要有尊严和威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要能循序渐进,颂说不凌不乱;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中国古代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史

Page 33
鸿都门学与四姓小侯学

LOGO
鸿都门学创设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 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我国也是 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学校。由三公推 荐入学。它是宦官集团培养自己势力的场所。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 年),是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子弟设立的 贵族学校。“四姓”是指:樊氏、郭氏、阴氏和 马氏,因他们不曾列侯,故称“小侯”。
Page 19
LOGO
商代的官学
LOGO
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根据 甲骨文的记载,商代的官学已出现“大学”“瞽 宗”、“庠”、“序”、“学” 等名称。 《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 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王制》曰: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右学和瞽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 构。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故称右学。 右学和瞽宗以乐教为主,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 礼乐的场所。右学和瞽宗(又称辟雍或西雍)。
Page 31
LOGO
汉设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 秋》,由皇帝征召或由公卿荐举社会学术名流担 任。 汉代太学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或“弟子”, 东汉称“诸生”和“太学生”。太学生的来源有 两条途径: 一是由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条件是“年十八以 上,仪态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作为正式的太 学生。
Page 12
二、学校萌芽的客观原因:
LOGO
(一)、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给教育带来的 变化(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的明显分工、阶级的形成 (二)、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Page 13
第二章:古代文教制度和教育政策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我国教育史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教育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中国的教育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以展示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一、古代教育体制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当时的教育主要在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之间进行。

这段时期的教育重点是儒家思想的传播,注重德育和礼仪教育。

教育机构大多设在宫廷、庙宇或私人学堂,学生主要由贵族子弟组成。

除了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外,教育主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者推崇的理论基础。

到了东汉时期,国家设立了官方教育机构,例如“太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太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选拔人才,传授儒家经典和行政管理知识。

二、封建时代的教育变革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朝代的更迭,教育体制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在封建社会中,教育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士人阶层。

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中的主流思想,而科举考试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科举考试制度从唐朝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这个制度强调了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对功利主义的反思。

科举考试严格而公正,成为追求升迁、获取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

然而,这也导致了教育的僵化和学生们对于其他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关注。

三、近代教育改革近代教育改革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遭遇了列强入侵和社会动荡,这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教育改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清朝末年,维新运动推动了新式的教育模式。

西方的理念和教育制度被引入中国学校,私立学校和新式学校的兴起给中国的教育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二个阶段是在中华民国时期,国共两党为了培养新一代的革命者和领导者,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

国语教育开始取代传统的文言文教育,女性教育得到了提升,农村教育也得到了重视。

四、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的教育时代的来临。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 历史联系的
1936
⺠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
1946
定义 特质
定义和特质
陶行知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社会即学校
三大基石
在劳力上劳心
行是知之始 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重视医学教育
教育、研究、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科举制
考试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优点
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制的影响
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 国家只重科举,忽略学校教育
缺点
科举制有极大的欺骗性
《颜氏家训》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
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书院改办学堂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改革科举制度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启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步伐,打破传统教育格局 思想层面启发,实践层面推动
冲击传统教育价值观,为新式教育推广扫清障碍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忠君尊孔 粗糙,没克服内在矛盾,引起排异 抑制维新思想,不利于思想启蒙
三舍法
监生历事
五教之目
为学之序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修身之要 处世之要
书院培养目标
接物之要
书院功能
书院组织形式
书院教育特点
书院教学(4) 书院的规章制度

中国教育史专题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史专题主要内容

奴隶制国家教育制度古希腊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荷马时代的教育-----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过度时期第二阶段:古风时代的教育------奴隶制城邦时期第三阶段:古典时代的教育-----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确立,文化和教育全面繁荣第四阶段: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希腊文化向周边扩散《荷马史诗》你总还记得,除了我一个人外,你无论出外或是在家里都不肯跟任何人一起吃饭的;总还记得,我一径都抱你在膝盖上疼着你,从我吃的肉上切下小片来喂你,拿我的酒杯凑上你的嘴唇。

……当初那老战车将士珀琉斯(阿喀琉斯的父亲——引注)送你从佛提亚来帮助阿伽门农的时候,不是要我做你的监护人吗?你还是个小伙子呢,在人家可以大显身手的战场上和辩论会上都是没有经验的。

他所以要我和你一同来,就要来教你这些事情,叫你做一个演说家和行动者。

一、斯巴达的教育(一)教育的所有权:斯巴达的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二)教育目的: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将儿童培养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

(三)教育的实施0—7岁: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

7—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

此外,儿童也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

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

青年军事训练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其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所谓的“秘密服役”,即在夜间对希洛入进行突然的袭击。

20—30岁: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

30岁后: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二、雅典的教育(一)教育所有权:私人办学(0—16岁)和国家办学(16—20岁)并举。

(二)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和谐教育或文雅教育)(三)教育的实施0—7岁: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333 中国教育史

333 中国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
官学制
的建立与
六艺教育Biblioteka 的形成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
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
国学与乡学
家庭教育
六艺教育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齐国的稷下学宫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②庶、富、教
③性相近,习相远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④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书院教育的特点
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朱熹的教育思想
①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②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
③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④朱子读书法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①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②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③论教学内容
④论儿童教育
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历史作用和局限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①兴办学堂
②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①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②《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①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②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③论学制
④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中庸》
《学记》
《乐记》
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察举制度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①《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背诵(打印版)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背诵(打印版)

333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背诵(打印版)中国教育史1.西周的教育制度:① 在政府中学习;②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③ 大学和小学:皇帝设立了一所大学,名为毕永;王子们建立了一所大学,名为“潘宫”;④ 家庭教育:教师在7岁时分为男性和女性。

2.“六艺”教育:① 礼仪的作用:理顺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② 音乐的功能:音乐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等各种教育因素;③ 礼乐关系:“礼”是道德行为的外在规范,“乐”是道德精神的内在修养;④ 射击和防守:军事技能训练;⑤ 图书数量:小学学习内容;《诗篇》是西周时期的一部小学教材。

3.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① 私立学校兴起的原因:政治经济的下行导致学术文化的下行;官方学校的衰落;士人阶层的兴起和培养士人的盛行;②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③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教育理论的发展。

5.齐国稷下学宫:6.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7.孟克的教育思想:①“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②“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③“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④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⑤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2.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 方言)学堂,②军事( 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 留学教育的起步:(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4. 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1)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教史知识点总结

中教史知识点总结

中教史知识点总结一、中教史概览1. 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商朝时期就有了“师保”这一职业,这个职业主要是为了教授各种技术和知识。

此外,还有“秦士”的存在,可以视为古代的教师。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建了私学,同时也呼吁国家应当兴办学校,这时期便有了官学、私学两种教育形式。

此后,中国的教育一直在政府和私人之间摇摆,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中不断发展。

2.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封建社会时期、近代教育时期、现代教育时期三个时期。

在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是私学和宫廷教育,宫廷教育由皇帝和王室贵族直接管理,私学则多由地方名士和学者开办。

近代时期,中国的教育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有了现代学校体系的雏形。

而近代教育时期,则是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和风波的时期。

现代教育时期则是中国教育体系开始系统化,并面向全国推行,直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完善。

3. 中国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

其中,学前教育主要指0-6岁的儿童教育,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高等教育包括高中及以上的学历教育。

此外,还有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至今,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相对完备,但在质量、公平和改革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中国古代教育1. 秦汉教育在秦汉时期,官学和私学并存。

官学主要是贵族子弟和宫廷官员子弟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经书和兵法;私学则多是由地方名士和学者开办,也有的是家庭教育。

同时,儒学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

另外,还有职业教育,比如医学、技艺方面的教育。

2. 魏晋南北朝教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发展迅猛,成为当时社会主要教育组织形式。

当时的私学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书法、音律和正宗经学外,还有并增加有音律、书法、诗文赋、史述、兵器、乐谱等等。

3. 唐宋教育时期在唐宋时期,封建科举制度逐渐确立。

科举考试成为获取地位和财富的捷径,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科举学习。

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

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

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第一篇: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名解:【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是唯官有学,而民无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三大方面:1)礼乐。

礼是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2)射御。

射是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3)书数,书是指文学,数是指计算。

六艺的特征:1)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2)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3)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思想的奠基名解:【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地区,所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是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而且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其特点是学术自由,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而且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

稷下学宫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促进思想学术上的发展,也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有教无类】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主张是“有教无类”。

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基础必修4

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基础必修4
考点三 颜元的教育思想★★★★★ (四) “六斋”与“真学”“实学”教育内容
第六章 明末清初的教育思想
考点三 颜元的教育思想★★★★★ (五) “习行”的教学方法
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前期
文教政策 教育管理
学在官府 六艺为主
百家争鸣
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
中 央 官 学
国学(大学、 小学)
稷下学宫
(官家操办、
私家主持)
太学、鸿都 门学、宫邸 学
育 士 制 度
地 方 乡学(小学) 官 学
——
郡国学
——
西晋的国子学; 南朝宋的四馆和 总明观;北魏的 官学
——
重振儒学、 兼容佛道
兴文教、抑武事
遵用汉法
六学一馆; 其他专科学 校
官学体系(略) ; 官学改革:三次兴 学;“苏湖教法”; “三舍法”;“积 分法”
C.辟雍、 泮宫
D.辟雍、 泽宫
2.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 ,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 ,其中 ,被称为“小艺” ,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 ()
A.诗书
B.礼乐
C.射御
D.书数
3. “六艺”是西周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下列关于“六艺”教育的陈述中 ,正确的是( ) A.乡学和国学对“六艺”教育的要求在层次上有所不同 B.射御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D.“ 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6.《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早在孟轲就已提出 ,他将其表述为( )
A.“不陵节而施” B.“学不躐等”
C.“当其可”
D乎心 ,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这一关于学习过程的论述出自( )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

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内涵:是西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

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明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政教合一,官师合一。

教育内容:六艺。

教育宗旨:明人伦,培养治术人才。

2.六艺西周学校以六艺为教育内容。

其中,礼、乐、射、御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文事,也重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修养内心情感。

六艺教育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

(1 )六艺教育一生态式教育六艺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培育完人的教育体系,德智体没诸育并重,无一偏废。

这六门学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礼乐精神灌注其中,作为最古老的生态式教育,六艺教育和古希腊的七艺教育共同闪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

(2)六艺教育一基于艺术与审美的教育范式即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体格、知识、德行的教育,融德智体艺术教育为一体。

(3)六艺教育一从生活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生活习惯教育,重视从实践中学习。

近代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都与六艺教育有着想通之处。

(4)六艺教育一提倡个性发展的教育学生资质、性情各不相同,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要求也各不相同。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4.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因地址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

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集讲学、着述、育才活动为一体;是一所可咨政,议政的高等学府。

333中国教育史零散知识点

333中国教育史零散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笔记(主概念)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觉得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这种现象叫做学在官府。

以六艺为主要内容,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客观原因: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根本原因:西周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是六艺的中心,礼重在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乐重在陶冶人的内在情操。

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

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备的特点。

稷下学宫:战国时代齐桓公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

是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官方出资不多加干涉,体现了私学性质。

同时,它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资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①学术自由②尊师重道③不治而议论④管理规范,我国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规》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教育与社会发展:庶、富、教。

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

●教育与人的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生来天赋上平等。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学习是通往做官的途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员。

●教育内容:六经,“六艺”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轻视自然知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听其言而观其行,根据观察针对性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德育观:德育内容,仁、礼;道德修养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教师观:①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③温故知新④以身作则⑤爱护学生⑥教学相长孟子的教育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仁、义、礼、智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章“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三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四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第五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六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第八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

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国学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的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乐师主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立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级。

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沐浴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七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3.六艺(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1)“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