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图文详解
图文并茂学习脉诊2
![图文并茂学习脉诊2](https://img.taocdn.com/s3/m/0e9f2764a45177232f60a2c4.png)
定义:脉位深,轻取不能应指,重按才显现于指下的脉象。
脉象之一。
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
《脉经》:“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主病沉脉主里证。
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编辑本段鉴别沉脉须与近似脉伏脉相区别,沉脉与伏脉都位于皮下深部,需重按触及,但沉脉部位近于筋骨,在肌肉中部,跳动均匀,而伏脉必须推筋着骨始得。
沉脉与浮脉为相反的脉象。
临床上沉脉常同数、迟、滑、弦、虚、缓等脉兼见。
歌诀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脉学七言诀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其他相关手指重按始得,轻取不应指的脉象。
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深。
沉脉主里证。
因邪郁在里,气血内困,则脉见沉象。
若因病邪内郁,正邪相搏于里,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沉脉的形成,与心搏出的血量、外周血管阻力及其所处状态有关。
心输出的血量减少,血压降低,血管内压力减小,血容量不足,是沉脉主要成因,因而沉脉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营养不良性疾病(如结核病、慢性肝病)及有心输出量减少症状的疾病(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其脉象多沉细而无力。
水肿使表皮与脉管间组织增厚,也可使脉搏处于沉位,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等。
在周围血管痉挛或收缩时,外周血管内阻力增高,此时脉沉而兼弦细,可见于高肾素性高血压、尿毒症并见高血压等。
气候寒冷或身体肥胖,亦可见沉脉,一般无其他症状,脉象从容和缓,当视为平脉。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71c806f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2.png)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脉诊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
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https://img.taocdn.com/s3/m/31e9ed2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5.png)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脉诊学习(初学)
![脉诊学习(初学)](https://img.taocdn.com/s3/m/b0e49a2d3169a4517723a3c7.png)
三根手指辨健康——中医脉诊的奥秘●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原穴所在之处,为脉之大会,而“肺朝百脉”,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运行都始于肺而止于肺,因此,寸口脉能够反映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病变。
●另一方面,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与脾气相通,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脏腑气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映于寸口。
“小姑娘,你的脉轻轻摸的话,感觉不明显,需要用点力才能摸到,这叫做沉脉,《脉经》里解释是‘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主里证。
搏动力度偏弱,是阳气虚的脉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授王天芳一边将手指搭在我的手腕上切脉,一边解说。
听到她的解释,我不禁暗暗吃惊,心想,最近的节食活动恐怕是有点过头了。
脉诊初感受千百年来中医诊病就像一场考试,求诊的人在医生面前把手一伸,医生摸摸左手脉,摸摸右手脉,看看舌苔,反复询问病人症状、感觉,然后大夫就会将患者的病证清清楚楚地讲出来,如果患者信服,这场考试就算通过了。
医生是如何通过摸脉来判断病证的呢?王天芳指导我将自己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放在右手手腕后寸口的位置,感觉脉搏的活动。
第一点是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
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第八点是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中医二十八种脉象(附示意图)
![中医二十八种脉象(附示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d392fc312cc58bd63086bdf5.png)
中医二十八种脉象(附示意图)随图附赠,二十八脉分脉脉歌,详解于下: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医学)教你把脉脉诊图文
![(医学)教你把脉脉诊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58267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f.png)
沉脉Deep pulse-示意图-浮中沉-如水沉石-脉图贝春花女18岁-脉象特点: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位深在,如石投水病: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相似脉象:伏脉、牢脉
示意图-伏脉-浮中沉-脉图秦学贤女26岁-左上肢无脉症,左动脉触不到,左寸口脉呈伏脉-脉象特点: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 见-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示意图-涩脉Uneven pulse-浮中沉-如轻刀刮竹-脉图-劳国光男50岁下壁心梗-脉象特点:往来艰难,涩滞不畅-为轻 刮竹,病蚕食叶-主-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桡动脉radial artery-寸一一寸内九分-三部长度-关一一尺寸之间-可诊之脉为-称寸口-寸九分-又称气口-尺一一尺 一寸-脉口-寸关尺部位图-可寸口诊法(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
“独取寸口”的原因:-寸口--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脉
2、寸口的脏腑分属-左手-沙心-牙-多-右手:-关醇-尺
二、诊脉的部位-1、诊脉的部位-遍诊法-仲景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诊法
太阳上候头角之气-耳门(中)侯耳目之气(上部)-巨婆(下)候口齿之气-人迎-++-寸口(上)候-神门(中)候心-合谷下候中 气::-五里(上)候肝-门(中)候脾(胃)-米一一g-i-中部-神阳-太冲-遍诊法切脉部位示意图-仲进景三部脉祛示意图-三 诊法
平脉的特点是有胃、有神、有根。-正常脉象受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性别、年龄、体-格、情绪、劳逸、饮 、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桡动脉解剖异常:斜飞-脉、反关脉。
第二节-病理脉象-一、构成脉象的因素及分类
脉位分类:浮脉散脉芤脉-脉紧张度分类紧脉弦脉革脉牢脉-沉脉伏脉-缓脉濡脉-脉率分类:迟脉-脉均匀度分类:促脉-数脉疾脉-结 代脉-常见病脉分类-脉流利度分类:滑脉-脉力度分类:虚脉-涩脉-实脉-脉宽度分类:洪脉-脉长度分类:长脉-细脉弱脉微脉-短 动脉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https://img.taocdn.com/s3/m/288e4aa4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f.png)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什么是脉诊?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
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
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
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浮脉大凡浮脉主表、主风。
寸脉浮,上焦之风,多表证;关脉浮,风在肝脾;尺脉浮,风在肾与大小肠腑。
风为百病之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不到,虽内伤杂病亦多见风邪盘踞,若邪气不去,日久根深蒂固,五脏不调,气血失和,则酿生重症痼疾。
但浮脉又分有力无力,并兼紧、缓、迟、数、虚、芤、洪、濡、涩、短、弦、滑,因此上有虚实之别。
又,“水饮应沉而言浮者,上焦阳不能运,随着停留”句,是风邪闭郁肺气、不能宣发、水饮停留上焦,治当宣发上焦之气,肺气一转而水饮消散。
中医神秘的二十八脉脉象详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脉诊”,看完本文或许
![中医神秘的二十八脉脉象详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脉诊”,看完本文或许](https://img.taocdn.com/s3/m/facde85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b.png)
中医神秘的二十八脉脉象详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脉诊”,看
完本文或许
中医神秘的二十八脉脉象详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脉诊”,看完本文或许你也能懂了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老祖宗其实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精华医术,可惜因为太难以理解,毕竟都是古文,读起来晦涩难解,所以才造成了望闻问切等诊断医术闲的很神秘。
中医脉诊,图示加要点
实脉类,迟脉类,数脉类,
虚脉类,沉脉类
看看各类脉各主哪类疾病!。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之欧阳术创编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之欧阳术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5361508e77232f60ddcca1ed.png)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
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
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
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
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
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
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
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浮、中、沉,每部脉象分别用三图表示之。
代表诊脉时浮中沉三候。
正常人脉的宽度,假设作两个单位计算,在示意图中于脉搏升波的基底部用两个黑格表示,如脉细则填画一个或一个半横格,大脉、洪脉较正常为宽则填画两个半或三个格,以示比正常脉象宽的倍数。
正常脉的波峰,假设为7个波,为正常人脉搏跳动的次数。
1.浮脉(一)脉象: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
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
(二)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三)图解:以浮取上边之黑线为皮层,其波峰透出黑线,表示脉搏浮泛于皮肤之上,其脉力浮取脉力较猛,正常脉力一般为五个脉力单位,在最上大黑线中为五个小黑格。
浮脉的脉力,浮取超过正常,故浮取黑线中为6格;中取较弱,故在中取部位为5格;重取有的为4个脉力单位,在沉取部位画4格。
脉形一般不宽,故在起波基底横线上,绘两个格。
说明浮脉脉力,浮取较猛,中取稍软,而重取显弱。
而浮脉在持脉时毫不加压,即明显的泛泛于皮肤之上。
若轻按不显,中取方见,重取明显,即非浮脉。
(四)主病:浮脉主表,为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而趋向于表,故脉应之而浮。
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但有虚实之分,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不论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
表实者可发汗以宣邪,麻黄汤主之。
表虚者,可解肌散风,桂枝汤主之。
脉诊竟如此神奇!!跟着中医学脉诊(附动画图)
![脉诊竟如此神奇!!跟着中医学脉诊(附动画图)](https://img.taocdn.com/s3/m/eec8b71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a.png)
脉诊竟如此神奇!!跟着中医学脉诊(附动画图)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动画脉诊歌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38c52ef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71.png)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诀国学医养堂2020-05-10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诊病主要靠眼望、⼝问、⽿听、⿐闻、⼿摸等⽅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乎都是这样,⽽且各国都有⾃⼰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采⽤的脉诊,是⼀项独特诊法。
脉诊⼜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也是辨证论治的⼀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解释脉象: 脉诊歌 1、浮脉:浮在⽪⽑,如⽔漂⽊;举之有余,按之不⾜。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浮伤风,头疼⿐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便不利,⼤便秘涩。
【兼脉】⽆⼒表虚,有⼒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浮短⽓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伤,浮濡⽓败。
2、沉脉:沉⾏筋⾻,如⽔投⽯;按之有余,举之不⾜。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
⼨沉短⽓,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与⾎。
关主中寒,因⽽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虚,有⼒⾥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迟上寒,⼼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衰,溲便不禁,或病腰⾜,疝痛牵阴。
【兼脉】有⼒积冷,⽆⼒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寒;迟涩⾎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息六⾄,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数喘咳,⼝疮肺 ;关数胃热,邪⽕上攻;尺数相⽕,遗浊淋癃。
【兼脉】有⼒实⽕,⽆⼒虚⽕。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cd98c158fb770bf68a556d.png)
ppt精选版
16
沉浮 中
正常脉象示意图
寸
关
尺
一息
ppt精选版
皮肤 肌肉 筋骨
17
➢脉象的生理变异
脉与内在因素的关系
年龄、性别、体质(六阴、六阳脉)、 特异脉位(反关、斜飞)
ppt精选版
35
(6)实脉
【临床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机理分析】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
窒盛,脉管内充盈度较高,脉管呈紧张状态,故脉来 充实有力。 久病出现实脉,则预后多不良,往往为孤阳外脱
的先兆,但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加以辨别。 实脉也见于正常人,必兼和缓之象,且无病症表
现。一般两手六脉均实大,称为六阳脉,是气血 旺盛的表现。
【机理分析】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 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气敛束不伸,脉管失去
柔和之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
肾,
阴虚阳亢。 弦脉在时应春,春季平人脉象多脉
现多用于寸口无脉者
ppt精选版
8
(四)寸口诊法
又称气口或脉口。单独切 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 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 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 诊察方法。
ppt精选版
9
➢寸口脉的位置
分寸关尺三部
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关 其内侧的部位(腕侧)为关前-寸 其外侧的部位为关后(肘侧)-尺
寸口脉的三部九候:分寸、关、尺三部,又 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中医脉诊PPT课件PPT课件
![中医脉诊PPT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54db6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0.png)
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 ,故脉道细小而软弱无力;又有暴受寒冷或疼痛,脉道 拘急而收缩,则脉细而兼弦紧,或湿邪阻遏脉道则脉象细
缓。故细脉不得概言为虚。
精品pp
(九)、滑脉
。 脉象特征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临床意义 主痰饮、实热、食积诸证。滑脉亦是青壮年的
常脉,妇人的孕脉。正常人脉滑为平脉,是营卫充实之象
精品pp
4、总按 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
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总按 时一般指力均匀。
5、单诊 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
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精品pp
(三)诊脉注意事项
1、平息
平息是指医生在诊病是注意调整呼吸。以每次呼吸脉动4次, 闰以5次计算。
• 肺有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 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又称 “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为脉 之“胃气”的多少。
• 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脏腑 功能正常。
除病理性弦脉外,春令平人脉象微弦,由于初春阳气 主浮而天气犹寒,脉道稍带敛束,故脉如琴弦之端直而挺 然,此为春季平脉。健康中年人,脉多兼弦,老年人脉象 多弦硬,为精血衰减的征象。是属于生理性退化的一种征 象。
精品pp
(十二)、结脉
。 脉象特征 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 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积聚;亦主气
行,搏击力弱故脉来无力;气虚不敛则脉道松弛,故按之 空豁。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脉细无力。迟而无力多阳虚 ,数而无力多阴虚。
动态脉诊图来了!(学脉诊不可错过)
![动态脉诊图来了!(学脉诊不可错过)](https://img.taocdn.com/s3/m/6b75ea3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6.png)
动态脉诊图来了!(学脉诊不可错过)随图附赠,二十八脉分脉脉歌,详解于下: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脉诊图文详解
![脉诊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728feeaba0d4a7302763ae1.png)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
于表,故脉浮。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
虚阳外越。
相类脉——浮
(1)散脉
脉象特征: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
临床意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切 诊
《濒湖脉学》:“至数不齐,涣散不收。”
(二 )
脉诊的部位
切 诊
2、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趺阳、太蹊
意义: 寸口——候脏腑病变。
趺阳——候胃气。 太溪——候肾气。
3、寸口诊法: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切 诊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1)寸口为脉之大会。全身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 会于肺,将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于寸口脉象。 (2)寸口脉气明显。寸口是手太阴经经穴和输穴, 其经气流注最旺盛之处,脉气搏动显著。 (3)可反映宗气盛衰。寸口亦太阴,肺脾关系密切, 脉气相通。脾胃吸收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化生宗气, 布散全身,脉气变见于气口。 (4)寸口位置固定,部位表浅,便于诊察。 故通过切寸口脉可了解全身气血盛衰变化。
寸关尺的定位
2、再定寸、尺: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切 诊
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3、脏腑划分——寸关尺分候脏腑
左手 心 右手
寸
统括胸以 上及头部
肺 脾 (胃) 肾
(命门)
肝(胆)
心 肝 肾
关
统括膈以 下至脐上
肾
尺
统括脐以 下至足部
肺 脾 肾
(二)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平息和体位
切 诊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切 诊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7f6490e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65.png)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通过切寸口脉可了解全身气血盛衰变化。
精选课件
11
寸关尺的定位
切诊
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2、再定寸、尺: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精选课件
12
3、脏腑划分——寸关尺分候脏腑
心
肺
肝
脾
肾
肾
精选课件
13
(二)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切 诊
❖ 平息和体位 平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 定息,脉五动 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体位:坐位、卧位与心脏等高。 ❖ 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精选课件
23
切脉指力--轻、中、重
精选课件
24
(四)脉象的要素
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 脉位: 脉管的浅深 至数: 脉搏的频率 脉长: 脉动的范围长短 脉力: 脉搏的强弱 脉宽: 脉管的粗细 流利度:脉来的通畅程度 紧张度:脉管的弛缓程度 均匀度:脉动的节律
精选课件
切诊
25
脉位分类:浮脉 散脉 芤脉 脉紧张度分类:紧脉 弦脉 革脉 牢脉
沉脉 伏脉
缓脉 濡脉
脉率分类:迟脉 数脉 疾脉
脉均匀度分类:促脉 结脉 代脉
常见病脉分类
脉力度分类:虚脉 实脉
脉宽度分类: 洪脉 大脉
细脉 弱脉 微脉
精选课件
脉流利度分类:滑脉 涩脉
脉长度分类:长脉 短脉 动脉26
二、正常脉象
精选课件
27
切诊
平脉的特征 1、胃:脉来从容、和缓、流利。 2、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3、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精选课件
14
切脉姿势
精选课件
15
切脉姿势2
精选课件
16
(三)、脉诊的指法 切 诊
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高大 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
举:轻取
按:重取
寻:中取
循法、推法、总按、单按。
精选课件
17
切诊总按Βιβλιοθήκη 精选课件18单按
切诊
精选课件
19
❖ 1、选指 ❖ 选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
精选课件
3
(一) 脉象形成的原理 切 诊
1、心脏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主血,其充在脉” 、“心藏脉、脉舍神。”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
3、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
“脉以胃气为本。”
精选课件
4
心、脉的作用
心脏—心主身之血脉, 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
精选课件
28
脉象的生理变异
切诊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
瘦人脉浮,肥人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精选课件
29
妇儿脉
❖ (1)妇人脉
❖ ①月经脉
精选课件
31
三、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切 诊
脉象的形成是心脏、气血、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
精选课件
7
(二) 脉诊的部位
一 、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 上部、中部、下部
上(头):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 部
人(耳前动脉)——候目、耳 地(两颊动脉)——候口、齿
中(手):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 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
精选课件
22
3、运指
(1)举法:轻按脉搏,又叫浮取。 (2)按法:重按至筋骨,又叫沉取。
用力适中,按至肌肉,叫中取。
(3)寻法:寻找之意。 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 轻。 左右推寻。
(4)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 体会形态、脉位、脉力。
(5)单按:一个手指诊一部分脉象。 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形态。
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 气下(足):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
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切诊
精选课件
8
2、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趺阳、太蹊
❖ 意义: ❖ 寸口——候脏腑病变。 ❖ 趺阳——候胃气。 ❖ 太溪——候肾气。
精选课件
9
3、寸口诊法:
切诊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精选课件
10
(1)寸口为脉之大会。全身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 会于肺,将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于寸口脉象。
(2)寸口脉气明显。寸口是手太阴经经穴和输穴, 其经气流注最旺盛之处,脉气搏动显著。
(3)可反映宗气盛衰。寸口亦太阴,肺脾关系密切, 脉气相通。脾胃吸收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化生宗气, 布散全身,脉气变见于气口。
脉—血脉、血管 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与血脉紧密相连,共同作用, 形成脉象
精选课件
5
气血的作用
❖ 气---- 推动血液运行 固摄血液于经脉
宗气--聚于胸中—“贯心脉而行血气”---虚里
❖ 血----充盈血脉
精选课件
6
脏腑的作用
心气的推动
肺气的敷布
脾气的统摄
保证气血在 脉中运行正常
肾气的鼓动
常脉
肝气的调节
❖ 月经将至——两尺略旺; ❖ 月经不利——两尺细弱而涩
❖ ②妊娠脉
❖ 妊娠以后应六脉滑数冲和,若妊娠之后,
❖ 脉涩尺沉,注意精血不足,易于动胎、流产、死 胎
❖ ③临产脉
精选课件
30
小儿脉
❖ ①“一指定三关”法 ❖ ②脉象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紧等 ❖ 别病之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 ❖ ③注意食、痰诊断(较多见) ❖ 沉滑——食积;浮滑——风痰; ❖ 大小不齐——食滞 ❖ ④注意迟数标准差异
❖ 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成弓形倾斜,与受诊者 体表约呈45度左右,使手指紧贴脉搏。
❖ 指目按脊,指目对准脉脊,便于体会脉象。
❖ 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处与指甲二角之 间的部位。触觉灵敏,便于推移。
❖ 诊脉时三指不宜平按或垂直。
精选课件
20
手指敏感部位--指目
精选课件
21
❖ 2、布指 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 布指疏密视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而定。 臂长,指细,布指宜疏;臂短,指粗,布指宜密。 ❖ 小儿一指定三关。
脉诊
精选课件
1
切诊
脉诊
概念: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
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精选课件
2
脉诊简史
切诊
1、扁鹊:已将脉诊用于临床实践。 2、《内经》:“三部九候论”、“独取寸口”。 3、张仲景:“平脉辨证。” 4、王叔和:著《脉经》,记载24种脉象。 5、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记载27种脉象。 6、周学霆:著《三指禅》,以缓脉为权衡标准。 7、黄宫绣:著《脉理求真》。 8、赵绍琴:著《文魁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