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学第四章营养与疾病

合集下载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题库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题库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试题库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一章营养学基础第二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第三章合理营养第四章营养调查第五章特殊人群与特殊环境营养第六章营养相关性疾病第七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第八章食物中毒第一章营养学基础第一节蛋白质 32+12+9+3=56A型题1.以下为非必需氨基酸的是( )。

标注:1.13 A.色氨酸 B.赖氨酸 C.精氨酸 D.苏氨酸 E. 蛋氨酸2.非必需氨基酸是指( )。

标注:1.23 A.蛋白质合成不需要 B.体内不能合成C.非机体必需 D.不一定必须由食物供给 E. 必须由食物供给3.多数食物蛋白质含氮量为( )。

标注:8.11 A.12% B.16% C.18% D.20% E. 26%4.为安全可靠,摄入氮量应较排出氮量多( )。

标注:8.21 A.30% B.3% C.5% D.8% E.10%5.在氮平衡三种状态中,不需维持正氦平衡的人群是( )。

标注:1.11 A.婴幼儿 B.青少年 C.孕妇D.成年男子 E. 儿童6.氨基酸模式是指蛋白质中( )。

标注:1.23 A.各种氨基酸的含量 B.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C.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 D.各种非必需氨基酸构成比E. 各种氨基酸的构成比7.限制氨基酸的存在,使机体( )。

标注:1.23A.蛋白质的吸收受到限制 B.蛋白质提供热能受到限制C.合成组织蛋白质受到限制 D.蛋白质分解代谢受到限制E. 蛋白质的合成受到限制8.当蛋白质中某种必需氨基酸过量时( )。

标注:8.23A.将自行排出体外 B.在体内贮存备用C.转化为其他氨基酸利用 D.会干扰其他氨基酸的利用E. 会促进其他氨基酸的利用9.通常作为参考蛋白质使用的食物蛋白质是( )。

标注:8.23A.大豆蛋白质 B.鸡蛋蛋白质 C.牛乳蛋白质 D.酪蛋白 E.牛肉蛋白质10.大米、面粉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是( )。

标注:8.23 A.亮氨酸 B.精氨酸 C.色氮酸 D.异亮氨酸 E.赖氨酸11.铁蛋白是( )的指标。

营养和食品卫生学 第四章 特殊人群营养

营养和食品卫生学 第四章  特殊人群营养

第四章特殊人群营养一、填空题1.妊娠早期基础代谢率略有(),中晚期逐渐()。

2.一般可根据定期测量孕妇()的增长来评价和判断能量的摄入是否适宜。

3.婴儿生长至()月时,应添加断奶食物作为母乳的补充。

4.婴幼儿的总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活动的能量消耗、()和储存能量。

5.老年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能力差,而且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降低,容易出现()氮平衡。

6.初乳富含大量的钠、氯和免疫蛋白,尤其是()和乳铁蛋白等,但乳糖和脂肪含量较成熟乳(),故易消化。

7.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乳母钙的AI为(),老年人钙的AI为()。

8.运动员的能量来源主要为(),当运动员体内有足够的()和()作为能源时蛋白质几乎不被动用。

9.婴幼儿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不完善,排泄相同量的溶质所需要的水分比成年人要(),当肾溶质负荷()时容易发生脱水或水肿。

10.妊娠期营养不良可使母体发生()、()和营养不良性水肿。

二、单选题1.当妊娠期妇女体内( )缺乏时,无法满足自身和胎体的需要,结果发生巨幼红细胞贫血。

A 叶酸B 蛋白质C 铁D 维生素A2.( )几乎不能通过乳腺,故母乳中的含量很低。

A 维生素AB 维生素BC 维生素CD 维生素D3.婴幼儿和青少年的蛋白质代谢状况应维持( )。

A 氮平衡B 负氮平衡C 排除足够的尿素氮D 正氮平衡4.婴幼儿佝偻病主要是由()缺乏引起的。

A 维生素AB 维生素C C 维生素D D 硫胺素5.小于6月龄的婴儿宜选用蛋白质含量()的配方奶粉。

A <12%B 12%~18%C 18%~25%D >25%6.老年人易出现骨质疏松是由于体内()含量减少引起的。

A 铁B 硒C 钙D 锌三、多选题1.导致新生婴儿先天畸形的孕妇营养因素( )。

A 铁缺乏B 叶酸缺乏C 维生素A过量D 碳水化合物不足E 脂肪过多2.学龄儿童可出现的营养问题有( )。

A 缺铁性贫血B 维生素A缺乏C 维生素B1缺乏 D 肥胖 E 锌缺乏3.可使孕妇出现贫血的维生素包括(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经典教案第一章:营养学基本概念1.1 营养的定义与作用1.2 营养素的分类与功能1.3 膳食与营养素摄入评估1.4 营养不足与过剩的卫生学意义第二章:食物中的营养素2.1 碳水化合物2.2 蛋白质2.3 脂肪2.4 维生素与矿物质第三章:膳食指南与营养建议3.1 膳食指南的基本原则3.2 膳食平衡的实践方法3.3 特殊人群的营养建议3.4 营养补充剂的应用与评价第四章:食品卫生学基本原理4.1 食品污染的类型与途径4.2 食品保存与加工的卫生学意义4.3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使用原则4.4 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第五章:食品中毒与预防5.1 食品中毒的类型与特点5.2 常见食物中毒的病原体5.3 食品中毒的诊断与处理5.4 食品中毒的预防措施第六章:营养与健康6.1 营养与免疫系统6.2 营养与骨骼健康6.3 营养与心血管健康6.4 营养与体重管理第七章:营养与疾病7.1 营养与慢性疾病7.2 营养与传染病7.3 营养支持在临床中的应用7.4 营养与肿瘤康复第八章:营养与运动8.1 运动与营养的关系8.2 运动营养需求与补充策略8.3 运动营养品的选用与安全性8.4 运动营养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第九章:食品营养强化9.1 食品营养强化的意义与原则9.2 营养强化的方法与技术9.3 常见营养强化食品及其评价9.4 食品营养强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第十章: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10.1 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概述10.2 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10.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10.4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第十一章:特殊人群的营养与饮食11.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11.2 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11.3 老年人的营养需求与饮食安排11.4 慢性病患者和康复期的营养支持第十二章:临床营养学12.1 营养评估与监测12.2 营养支持的途径与技术12.3 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12.4 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第十三章:食品加工与烹饪卫生13.1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问题13.2 烹饪方法与食品安全13.3 食品保藏技术与卫生管理13.4 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安全第十四章:全球食品安全挑战与趋势14.1 全球化背景下的食品安全问题14.2 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14.3 食品安全的未来趋势与挑战14.4 国际合作与食品安全第十五章:食品安全教育与公众沟通15.1 食品安全教育的目标与方法15.2 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与传播15.3 公众沟通策略与食品安全信任建设15.4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经典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了营养学基本概念、食物中的营养素、膳食指南与营养建议、食品卫生学基本原理、食品中毒与预防、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疾病、营养与运动、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特殊人群的营养与饮食、临床营养学、食品加工与烹饪卫生、全球食品安全挑战与趋势以及食品安全教育与公众沟通等方面的知识。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齐齐哈尔医学院)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齐齐哈尔医学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齐齐哈尔医学院)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齐齐哈尔医学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齐齐哈尔医学院)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有共同的()。

A:研究目的 B:研究对象 C:研究内容 D:理论体系 E:研究领域答案:研究对象2.食品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A: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B:食源性疾病 C:食品污染 D:食品卫生问题答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食品卫生问题3.食物营养的研究内容包括( )。

A:新食品原料的开放和利用 B: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C:食物的应用组成、功能 D:食品强化 E:植物化学物的功能答案:新食品原料的开放和利用;食物的应用组成、功能 ;食品强化;植物化学物的功能4.食品卫生学的研究方法有()。

A:卫生监督管理方法 B:食品卫生学检验方法 C:危险性分析方法 D:食品毒理学方法 E:食品安全性评价答案:卫生监督管理方法;食品卫生学检验方法;危险性分析方法;食品毒理学方法;食品安全性评价5.营养学的研究方法有()。

A:食物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B:营养流行病学 C:营养代谢研究方法 D:营养缺乏病研究方法 E:营养状况评价方法答案:食物营养成分测定方法;营养流行病学;营养代谢研究方法;营养缺乏病研究方法;营养状况评价方法第一章测试1.必需脂肪酸的良好食物来源是()。

A:可可油 B:大豆油 C:牛油 D:棕榈油 E:椰子油答案:大豆油2.关于反式脂肪酸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反式脂肪酸可危害心血管健康 B:反式脂肪酸与顺式脂肪酸一样广泛存在于植物油中 C:反式脂肪酸仅存在于加工食品中 D:反式脂肪酸具有必需脂肪酸的生物活性 E:反式脂防酸可以在体内由必需脂肪酸转化合成答案:反式脂肪酸可危害心血管健康3.根据机体缺铁的进展,体内缺铁的阶段依次为()。

A: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期 B:红细胞生成缺铁期、铁减少期、缺铁性贫血期 C: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肝铁耗竭期 D:铁减少期、肝铁耗竭期、缺铁性贫血期 E: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期、肝铁耗竭期答案: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期4.当某种营养素的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不足而不能计算出EAR,从而无法推算RNI时,可设定代替RNI的是()。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经典教案第一章:营养学基础1.1 营养素的分类与作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基本营养素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讲解营养素的摄入量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1.2 膳食指南与营养食谱设计膳食指南的基本原则与应用。

如何设计营养均衡的食谱,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

第二章:食品安全与卫生2.1 食品安全概述食品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危害。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其作用。

2.2 食品保存与加工卫生食品保存方法及其原理。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及控制措施。

第三章:膳食营养与疾病3.1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关系。

如何通过合理膳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3.2 膳食营养与营养缺乏病营养缺乏病的类型、症状及原因。

如何通过膳食改善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第四章:特殊人群的营养与饮食4.1 孕妇与婴幼儿营养孕妇营养需求与膳食建议。

婴幼儿营养需求与膳食建议。

4.2 老年人营养与饮食老年人营养需求与膳食建议。

如何预防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发生。

第五章:食品卫生法规与标准5.1 我国食品卫生法规体系讲解《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要求。

5.2 食品卫生标准与检测食品卫生标准的分类与制定。

食品卫生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第六章:膳食评估与营养干预6.1 膳食评估方法讲解膳食日记、膳食记录等膳食评估方法。

如何利用膳食评估结果进行营养干预。

6.2 营养干预策略营养教育、营养咨询、营养干预等策略的应用。

如何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计划。

第七章: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7.1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讲解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作用及使用原则。

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限量。

7.2 营养强化食品与营养补充剂营养强化食品的定义、分类及应用。

营养补充剂的种类、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第八章:餐饮业与营养8.1 餐饮业营养管理讲解餐饮业营养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如何提高餐饮业从业人员的营养意识。

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学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

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学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

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学第四章营养与疾病第三章营养与疾病学习重点:营养素与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与骨质疏松,营养、食物与肿瘤,营养与免疫,各类疾病的调整和控制原则。

基本概念:1.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中等及大动脉血管内膜和中层形成的脂肪斑块,这些脂肪斑块主要有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组成。

2.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者胰岛素效应差,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结果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增加,出现多食、多饮、多尿、而体力和体重减少的所谓三多一少的症状。

3.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4. 骨质增生: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基本要求:第一节、心脑血管疾病一、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一)血浆脂蛋白血浆脂类是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成1/ 19脂蛋白大分子的形式存在与血液之中。

用离心法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类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它们是脂类在血中运输的功能单位。

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之间呈负相关。

(二)高脂蛋白血症因血浆中的脂类是与蛋白质结合存在,认为用高脂蛋白血症这个名称能够更好地反映患者脂类代谢失常情况。

高脂蛋白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

二、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膳食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其中脂肪酸的组成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

饱和脂肪酸可升高血胆固醇水平;长链脂肪酸有使血脂生高的作用;单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且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 n-3 系列中的EPA(C20 :5)和 DHA(C22 :6)。

具有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反式脂肪酸不仅与饱和脂肪酸一样能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同时还引起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2000年制定,2003年修订)课程编号:200020英文名: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后置课:食品分析、食品工艺、粮油分析、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食品化学与技术学分:2学分<课时:36课时主讲教师:王素雅、鞠兴荣选定教材: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课程概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际是两门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即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

概括地说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而食品卫生学则是研究食物中含有的或混入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安全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虽然它们共同的研究对象是食物与人,但它们的研究内容和实践应用各不相同,因而实际上是两个学科。

营养学的内容包括:食物中的各类营养素以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人体的营养需要量、宏量营养素的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特殊人群的营养需要及其膳食指南、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的有关理论、技术和社会措施等社区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问题、各类主要食品在生产、加工、储藏中的有关卫生问题、各种性质的食品污染物、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为保证食品卫生质量而进行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

本大纲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或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2)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本概念、术语,为学生今后的自学奠定基础;(3)普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科学合理进行食物搭配和摄取,理解营养卫生与疾病的关系,理解营养卫生与机体健康的关系;(4)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去分析与解决生活过程遇到具体的饮食、卫生问题;(5)使学生初步具备营养膳食平衡的宣传的能力,以便能够对一般性有关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需要帮助人群进行指导;(6)为学生今后从事营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使受教育人群能正确运用营养科学知识和营养与健康关系于饮食实践中,采取合理的膳食模式,使多种膳食危险因素下降,以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7)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有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奠定基础。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题库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题库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试题库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一章营养学基础第二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第三章合理营养第四章营养调查第五章特殊人群与特殊环境营养第六章营养相关性疾病第七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第八章食物中毒第一章营养学基础第一节蛋白质32+12+9+3=56A 型题1.以下为非必需氨基酸的是( ) 。

标注: 1.13A.色氨酸 B .赖氨酸C.精氨酸 D .苏氨酸 E. 蛋氨酸2.非必需氨基酸是指( ) 。

标注: 1.23A.蛋白质合成不需要 B .体内不能合成C.非机体必需 D .不一定必须由食物供给 E. 必须由食物供给3.多数食物蛋白质含氮量为( ) 。

标注: 8.11A.12%B.16% C .18%D .20% E. 26%4.为安全可靠,摄入氮量应较排出氮量多( ) 。

标注: 8.21A.30%B .3% C .5%D .8%E.10%5 .在氮平衡三种状态中,不需维持正氦平衡的人群是( ) 。

标注: 1.11A.婴幼儿D.成年男子B.青少年E.儿童C.孕妇6.氨基酸模式是标注: 1.23A.各种氨基酸的含量C.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指蛋白质中() B.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D.各种非必需氨基酸构成比。

E.各种氨基酸的构成比7.限制氨基酸的存在,使机体( ) 。

标注: 1.23A.蛋白质的吸收受到限制 B .蛋白质提供热能受到限制C.合成组织蛋白质受到限制 D .蛋白质分解代谢受到限制E. 蛋白质的合成受到限制8.当蛋白质中某种必需氨基酸过量时( ) 。

标注: 8.23A.将自行排出体外 B .在体内贮存备用C.转化为其他氨基酸利用 D .会干扰其他氨基酸的利用E.会促进其他氨基酸的利用9.通常作为参考蛋白质使用的食物蛋白质是(标注: 8.23A.大豆蛋白质 B .鸡蛋蛋白质 C .牛乳蛋白质D.酪蛋白牛肉蛋白质) 。

E.10.大米、面粉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是( ) 。

A.亮氨酸B.精氨酸C.色氮酸D.异亮氨酸 E.赖氨酸11.铁蛋白是( ) 的指标。

食品营养学-第四章_脂类

食品营养学-第四章_脂类

(三)固醇类
最重要的固醇是胆固醇(cholesterol),它也是细
胞膜的重要成分,人体内90%的胆固醇存在于细胞之中。 此外还有植物固醇和酵母固醇。
胆固醇
都是胆固醇 惹得祸
• 心脏病是现代人的头号杀手。美国人每年因冠心病致死 的人数,占整体死亡人数的42%,即每隔34 秒,便有1 名美国人死于此病。 • 香港方面,冠心病的死亡率在过去二十年上升了3 倍, 每年因此病死亡的接近4,000 人。当中,45 岁以上男 士比女士有更高的死亡率。另有统计表示,香港的心脏 病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2.5 比1。 • 有研究指出,只要把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降低1%,患心 脏病的风险便会减少2%。
(2)维持体温正常: (3)保护作用:
担心吃进去过多 的脂肪是对的, 但吃的不够一样 会损害健康
(4)内分泌作用:
(5)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节 约蛋白质作用 (6)机体重要的构成成分 (7)特殊功能
(1)储存热量和提供能量 过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能转化为脂肪储 存在体内;体内储存的脂肪是人体“能源库”,是能量 储存的主要形式。脂肪细胞可以不断地贮存脂肪,人体 可因不断地摄入过多的能量而不断地积累脂肪,导致越 来越胖。
第四章 各类营养要素与健康
跟着我,一起健康吧
均衡的营养

有氧运动
充足的睡眠
善待自己, 健康第一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只要采取 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死亡 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因此中岛宏博士说过一句话:“许多 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他再三提出告诫: “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因为很多病是可以不 让它发生的,是可以避免死亡的。
(2)隔绝与保护作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题库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题库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试题库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一章营养学基础第二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第三章合理营养第四章营养调查第五章特殊人群与特殊环境营养第六章营养相关性疾病第七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第八章食物中毒第一章营养学基础第一节蛋白质 32+12+9+3=56A型题1.以下为非必需氨基酸的是( )。

标注:1.13 A.色氨酸 B.赖氨酸 C.精氨酸 D.苏氨酸 E. 蛋氨酸2.非必需氨基酸是指( )。

标注:1.23 A.蛋白质合成不需要 B.体内不能合成C.非机体必需 D.不一定必须由食物供给 E. 必须由食物供给3.多数食物蛋白质含氮量为( )。

标注:8.11 A.12% B.16% C.18% D.20% E. 26%4.为安全可靠,摄入氮量应较排出氮量多( )。

标注:8.21 A.30% B.3% C.5% D.8% E.10%5.在氮平衡三种状态中,不需维持正氦平衡的人群是( )。

标注:1.11 A.婴幼儿 B.青少年 C.孕妇D.成年男子 E. 儿童6.氨基酸模式是指蛋白质中( )。

标注:1.23 A.各种氨基酸的含量 B.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C.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 D.各种非必需氨基酸构成比E. 各种氨基酸的构成比7.限制氨基酸的存在,使机体( )。

标注:1.23A.蛋白质的吸收受到限制 B.蛋白质提供热能受到限制C.合成组织蛋白质受到限制 D.蛋白质分解代谢受到限制E. 蛋白质的合成受到限制8.当蛋白质中某种必需氨基酸过量时( )。

标注:8.23A.将自行排出体外 B.在体内贮存备用C.转化为其他氨基酸利用 D.会干扰其他氨基酸的利用E. 会促进其他氨基酸的利用9.通常作为参考蛋白质使用的食物蛋白质是( )。

标注:8.23A.大豆蛋白质 B.鸡蛋蛋白质 C.牛乳蛋白质 D.酪蛋白 E.牛肉蛋白质10.大米、面粉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是( )。

标注:8.23 A.亮氨酸 B.精氨酸 C.色氮酸 D.异亮氨酸 E.赖氨酸11.铁蛋白是( )的指标。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电子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电子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电子教案第一章:营养学基础1.1 营养素的分类与作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素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1.2 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生长发育、免疫力、慢性疾病等健康问题的关系。

1.3 膳食指南与营养规划平衡膳食的原则及营养食谱的设计。

第二章:食物卫生与安全2.1 食品安全基本概念食品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危害。

2.2 食品保存与加工卫生食品保存方法(如冷藏、真空包装等)及加工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2.3 食品中毒及其预防食物中毒的类型、症状及预防措施。

第三章:营养与疾病3.1 营养与慢性疾病营养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关系。

3.2 营养与免疫系统疾病营养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免疫系统疾病的关系。

3.3 营养支持与康复营养支持在临床治疗与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应用。

第四章:特殊人群营养4.1 孕妇营养孕妇营养需求、膳食指南及常见营养问题的预防。

4.2 儿童与青少年营养儿童与青少年营养需求、膳食指南及常见营养问题的预防。

4.3 老年人营养老年人营养需求、膳食指南及常见营养问题的预防。

第五章:食品营养强化与功能性食品5.1 食品营养强化营养强化食品的概念、作用及法规要求。

5.2 功能性食品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作用及在我国的法规管理。

5.3 营养补充剂营养补充剂的种类、作用、使用指南及注意事项。

第六章: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6.1 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膳食纤维、抗氧化物、脂肪酸等膳食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6.2 膳食营养与糖尿病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脂肪等膳食成分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6.3 膳食营养与肥胖能量平衡、膳食模式、营养素摄入与肥胖的关系。

第七章:营养与免疫系统健康7.1 营养与免疫系统功能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7.2 营养与过敏性疾病膳食成分、营养状态与过敏性疾病的关联。

7.3 营养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膳食营养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响及作用。

(完整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复习重点

(完整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营养: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组织更新、体力活动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素:为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包括宏量: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微量:维生素、矿物质;水。

3、水:不仅构成身体成分,还具备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

水的生理功能:构成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新陈代谢;调节体温;润滑作用. 健康成人每天需要水2500ml左右。

在温和气候条件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ml(约6杯)。

4、植物化学物:指植物性食品中除含人体必需营养成分外的一些低分子量生物活性物质,是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类胡萝卜素、植物固醇、皂苷、芥子油苷、多酚、蛋白酶抑制剂、单萜类、植物雌激素、硫化物、植酸等几大类。

5、合理膳食:又称为平衡膳食,是指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进而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膳食。

合理膳食要求: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保证食物安全;科学的烹调加工;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6、营养素的代谢: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

包括: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

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提供能量;构成细胞组织,供给生长、发育和自我更新所需的材料;调节机体生理活动。

合理营养:即为平衡而全面的营养。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为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及能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各营养素之间比例要适宜。

营养失衡造成的危害:营养不良,是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包括两种表现,即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11、平均需要量(EAR)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2000年制定,2003年修订)课程编号:英文名: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后置课:食品分析、食品工艺、粮油分析、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食品化学与技术学分:2学分课时:36课时主讲教师:王素雅、鞠兴荣选定教材: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课程概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际是两门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即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

概括地说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而食品卫生学则是研究食物中含有的或混入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安全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虽然它们共同的研究对象是食物与人,但它们的研究内容和实践应用各不相同,因而实际上是两个学科。

营养学的内容包括:食物中的各类营养素以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人体的营养需要量、宏量营养素的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特殊人群的营养需要及其膳食指南、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的有关理论、技术和社会措施等社区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问题、各类主要食品在生产、加工、储藏中的有关卫生问题、各种性质的食品污染物、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为保证食品卫生质量而进行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

本大纲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或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2)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本概念、术语,为学生今后的自学奠定基础;(3)普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科学合理进行食物搭配和摄取,理解营养卫生与疾病的关系,理解营养卫生与机体健康的关系;(4)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去分析与解决生活过程遇到具体的饮食、卫生问题;(5)使学生初步具备营养膳食平衡的宣传的能力,以便能够对一般性有关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需要帮助人群进行指导;(6)为学生今后从事营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使受教育人群能正确运用营养科学知识和营养与健康关系于饮食实践中,采取合理的膳食模式,使多种膳食危险因素下降,以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7)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有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奠定基础。

食品营养卫生3.3营养与疾病

食品营养卫生3.3营养与疾病

(三)营养与疾病
3. 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绝对不 足)或 者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多(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 蛋白 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病症(见图3-1-13)。 糖尿病又分为 1 型和 2 型两种。
图3-1-13 糖尿病
(三)营养与疾病
1 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依赖型,没有胰岛素 就存活不了的,这类患者必须补充外源性胰岛 素; 2 型是胰岛素抵抗型,属于胰岛素非依赖 型;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是2型,占中老年糖 尿病发病率的95%,近年来糖尿病已出现呈低 龄化趋势;
图3-1-15 预防骨质疏松症
(三)营养与疾病
5. 膳食、营养与癌症的预防 癌症是当前危害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 一。大多数人类癌症是由于环境与细胞遗传 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 据有关专家估计,全世界30%~40 % 癌 症的发生可以通过合理的膳食得以预防,食 用大量蔬菜和水果的膳食可使总的癌症减少 20 %以上。
பைடு நூலகம்
(三)营养与疾病
糖尿病是终生疾病,虽不能彻底治愈, 但却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治疗是控制血糖的 基本措施之一。
(三)营养与疾病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注意如下问题: (1)合理供应能量,维持适宜体重。 (2)采用由谷类、肉类、豆类、蔬菜、油类食物 组成的平衡膳食。 (3)每日糖类(主食)量不宜过低,一般主食供 给在 150 ~ 250 g。 (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同时适当 增加活动量,以增加热能的消耗。
(三)营养与疾病
改善膳食预防癌症的建议: (8)采用有利于减少癌症危险的膳食模 式,最好不用膳食补充剂; (9)保持体重稳定,避免体重过低和超 重。 (10)终生坚持一定的体力活动及参加一 些剧烈(老年人应量力而行)的体育锻炼; (11)主张不吸烟。

食品营养与卫生-第四版-配套课件可编辑全文

食品营养与卫生-第四版-配套课件可编辑全文

三、维生素D (二)生理功能
调节体内钙、磷的正常代谢,促 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维持儿童和 成人骨质钙化,保持牙齿正常发育, 促进儿童骨骼生长。
三、维生素D (三)营养状况与疾病
缺乏症
婴儿缺乏维生素D可引起佝偻病。 成人尤其对钙需求量较大的人群,在缺乏维生素D 和 钙、磷时,容易出现骨质软化症或骨质疏松症。 可导致钙吸收不足, ,致使甲状旁腺功能失调或引起 其他症状还会造成血清钙水平降低而引起手足痉挛症。
维生素E过量摄入,动物实验未见致 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四、维生素E
(四)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1.维生素E的供给量 适宜摄入量为14mg/d。
2.维生素E的食物来源 食用油脂、麦胚等谷类食物、蛋类、
鸡(鸭)肫、豆类、坚果、植物种子、绿叶 蔬菜中都含有一定量维生素E。
五、维生素B1 (一)理化性质
干燥和酸性溶液中性质稳定,对温 度和氧气也较稳定,但在熔点(249℃)附 近容易分解。在紫外线照射下或碱性环 境中,维生素B1 会加速分解,铜离子也会 加快维生素B1 的分解。
或过量,都会对机体的健康有重大影响。由于氮元素是蛋白质 的特征元素,所以蛋白质的营养常用机体氮的平衡状态描述。 1.氮平衡
氮平衡=摄入氮-(尿氮+粪氮+皮肤氮损失) 2.正氮平衡
氮平衡>0,则为正氮平衡。 3.负氮平衡
氮平衡<0,则为负氮平衡。
三、蛋白质与人体健康
(二)蛋白质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 (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模式
食物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 越接近体内蛋白质的组成,其营养价 值越高。
四、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
(三)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

四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

四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
食品营养与卫生4-1
学科
食品营养与卫生
授课教师
执教班级
授课日期
年月日
课题
第四章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
第一节食品卫生与安全性
第二节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知识
掌握食品卫生与安全性的重要性。了解细菌、病毒、真菌和真菌毒素、寄生虫及有害动物对食品污染物的危害。
能力
通过学习,具有掌握预防食品生物性污染的方法和措施的能力,提高食品的安全性的意识。
*第一是污染,其次是营养不平衡。
目前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农业种植的源头污染:蔬菜中的高毒有机磷类农药残留;茶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水果农药残留和生长素滥用;畜禽产品兽药残留和疫病。
*养殖业的源头污染:水产品药物残留和贝类产品的污染。
(三)食品安全性评价
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就是评价某种食品是否可以安全食用。
(五)食品污染的危害
食品污染不仅对消费者的健康形成威胁,而且造成在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1 .影响食品的感官性状
2 .造成急性食物中毒
3 .引起机体的慢性危害
4 .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六)防止食品污染的一般原则
四、食源性疾病
(一)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使感染性和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具体为评价食品中有关危害成分或者危害物质的毒性以及相应的风险程度,这就需要利用足够的毒理学资料确认这些成分或物质的安全剂量。
食品安全性评价在食品安全性研究、监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食品安全性评价是在人体试验和判断识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食品安全性评价中采用的毒理学评价适用于评价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和生物性物质,以及在上述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的有害物质,也适用于评价食品中其他有害物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经典教案第一章:营养学基础1.1 营养素的分类与作用1.2 膳食营养与健康1.3 营养缺乏与过剩病1.4 膳食指南与营养计划第二章:食物卫生与安全2.1 食品污染及其来源2.2 食品保存与加工卫生2.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法规2.4 食品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第三章:膳食与慢性疾病3.1 膳食与心血管疾病3.2 膳食与肥胖症3.3 膳食与糖尿病3.4 膳食与癌症第四章:特殊人群营养4.1 孕妇与婴幼儿营养4.2 青少年与老年人营养4.3 运动员营养与膳食4.4 特定疾病患者的营养需求第五章:营养与公共卫生5.1 营养与贫困5.2 营养与性别差异5.3 营养与种族差异5.4 营养与全球健康挑战第六章:营养评估与监测6.1 营养状况评估方法6.2 膳食调查与分析6.3 营养监测与干预策略6.4 营养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第七章:营养支持与干预7.1 营养支持的适应症与方法7.2 营养干预策略与实施7.3 营养治疗与康复营养7.4 营养支持在临床的应用案例第八章:食品卫生法规与标准8.1 食品卫生法规体系8.2 食品安全标准与制定8.3 食品生产与流通卫生监管8.4 食品卫生法规的执行与监督第九章:食源性疾病与控制9.1 食源性疾病的类型与危害9.2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9.3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报告9.4 食源性疾病案例分析与应对第十章: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10.1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10.2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标准10.3 营养强化食品与营养补充剂10.4 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的监管和管理第十一章:营养与健康促进11.1 健康促进的基本原则与策略11.2 营养教育与健康传播11.3 社区营养与健康干预11.4 健康生活方式与营养指导第十二章:特殊食品与营养12.1 特殊食品的分类与标准12.2 婴儿配方食品与营养12.3 老年人食品与营养12.4 素食食品与营养第十三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13.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13.2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流程13.3 食品安全风险沟通与信息发布13.4 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与应对措施第十四章:全球营养问题与挑战14.1 全球营养不良与饥饿问题14.2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全球挑战14.3 营养相关疾病的全球化14.4 全球营养政策与战略第十五章:未来营养学发展趋势15.1 精准营养与个体化膳食15.2 数字营养与智能健康管理15.3 可持续营养与环境保护15.4 营养科学的跨学科合作与创新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营养素的分类与作用、膳食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法规、膳食指南与营养计划、食品污染及其来源、食品保存与加工卫生、营养缺乏与过剩病、特定疾病患者的营养需求、营养与心血管疾病、膳食与肥胖症、膳食与糖尿病、膳食与癌症、孕妇与婴幼儿营养、青少年与老年人营养、运动员营养与膳食、营养与贫困、营养与性别差异、营养与种族差异、营养与全球健康挑战、营养状况评估方法、膳食调查与分析、营养监测与干预策略、营养支持与干预、食品卫生法规体系、食品安全标准与制定、食品生产与流通卫生监管、食源性疾病的类型与危害、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报告、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标准、营养强化食品与营养补充剂、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的监管和管理、健康促进的基本原则与策略、营养教育与健康传播、社区营养与健康干预、健康生活方式与营养指导、特殊食品的分类与标准、婴儿配方食品与营养、素食食品与营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流程、食品安全风险沟通与信息发布、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与应对措施、全球营养不良与饥饿问题、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全球挑战、营养相关疾病的全球化、全球营养政策与战略、精准营养与个体化膳食、数字营养与智能健康管理、可持续营养与环境保护、营养科学的跨学科合作与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营养与疾病学习重点:营养素与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与骨质疏松,营养、食物与肿瘤,营养与免疫,各类疾病的调整和控制原则。

基本概念:1.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中等及大动脉血管内膜和中层形成的脂肪斑块,这些脂肪斑块主要有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组成。

2.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者胰岛素效应差,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结果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增加,出现多食、多饮、多尿、而体力和体重减少的所谓“三多一少”的症状。

3.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4.骨质增生: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基本要求:第一节、心脑血管疾病一、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一)血浆脂蛋白血浆脂类是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大分子的形式存在与血液之中。

用离心法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类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它们是脂类在血中运输的功能单位。

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之间呈负相关。

(二)高脂蛋白血症因血浆中的脂类是与蛋白质结合存在,认为用高脂蛋白血症这个名称能够更好地反映患者脂类代谢失常情况。

高脂蛋白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

二、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膳食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其中脂肪酸的组成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

饱和脂肪酸可升高血胆固醇水平;长链脂肪酸有使血脂生高的作用;单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且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n-3系列中的EPA(C20 :5)和DHA(C22 :6)。

具有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反式脂肪酸不仅与饱和脂肪酸一样能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同时还引起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都观察到膳食胆固醇可影响血中胆固醇水平,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磷脂有利于胆固醇的代谢,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减少,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避免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三、膳食热能、碳水化物与动脉粥样硬化当人体长期摄入的热能超过消耗时,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组织,形成肥胖。

肥胖者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

膳食中碳水化物摄如过多,除引起肥胖外,还可直接诱发高脂血症。

四、膳食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实验证明,动物性蛋白质升高血胆固醇的作用比植物性蛋白质明显。

而植物大豆蛋白质则有明显降低血脂的作用。

五、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维生素E能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防治心血管病的作用。

维生素C参与胆固醇代谢形成胆酸的羟化反应,使血液胆固醇水平降低。

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泛酸、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等,在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降低血脂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六、膳食纤维与动脉粥样硬化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

七、无机盐、微量元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一)镁和钙镁具有降低血胆固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保护心机细胞完整性的功能。

动物缺钙可引起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

(二)铬和硒铬是人体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缺乏可引起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清胆固醇增加,动脉受损。

缺硒可引起心肌损害,促进冠心病的发展。

(三)钠钠被认为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八、其他因素大量饮酒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

饮茶有降低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抑制血小板凝集。

大蒜和洋葱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香菇和木耳都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

九、膳食调整和控制原则①控制总热能摄入,保持理想体重。

②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③多吃植物性蛋白质,少吃甜食。

④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

⑤饮食易清淡、少盐。

⑥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少饮酒。

第二节营养与糖尿病一、糖尿病诊断和分型(一)诊断标准成人正常空腹血糖值为3.9~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 7.8mmol/L。

(二)分型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提出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可分为:Ⅰ型糖尿病,及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其他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一)患病率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8年在(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中报道,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21%,耐糖量降低的标化患病率为4.76%。

糖尿病发病正呈增高趋势,目前在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比城市的增长速度更快。

(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饮食因素,能量、脂肪摄入过多,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过少。

②生理病理因素。

③社会环境因素。

④遗传因素。

三、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原则(一)糖尿病综合调控原则我国学者结合国内外的实际经验,提出了糖尿病综合治疗原则,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的教育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测。

(二)饮食调控原则1. 饮食调空目标①接近或达到血糖正常水平。

②保护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③维持或达到理想体重。

④接近或达到血脂正常水平。

⑤预防和治疗急、慢性并发症。

⑥全面提高体内营养水平,增强机体抵抗力。

2. 历史上饮食调控原则的改变其变化趋势是脂肪摄入比例减少,碳水化物摄入比例增加,蛋白质比例变动不大。

3. 饮食调控原则(1)合理控制总热能体重是检验总热能摄入量是否合理控制的简便有效的指标,因此,不论是肥胖者或消瘦者均应控制体重在理想体重范围内。

(2)选用高分子碳水化物碳水化物供能应占总热能的60%左右。

最好选用吸收较慢的多糖,如玉米、荞麦、燕麦、莜麦、红薯等。

(3)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可选用高纤维膳食,每日膳食纤维供给量约为40g。

(4)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每天脂肪供能占总热能的比例不高于30%。

一般建议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比例为1:1:1;每天胆固醇摄入量在300mg以下。

(5)选用优质蛋白质多选用大豆、兔、鱼、禽、瘦肉等食物,优质蛋白质至少占1/3。

蛋白质提供的热能可占总热能的10%~20%。

(6)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多选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摄入甜水果或水果用量较大时要注意替代部分主食。

(7)食物多样:糖尿病人常用食品一般分为谷类、蔬菜、水果、大豆、奶、瘦肉、蛋、油脂等八类。

每天都应吃到这八类食品,每类食品选用1~3种。

(8)合理进餐制度糖尿病人进餐时间要定时、定量,一天可安排3~6餐。

三餐比例可各占1/3,也可为1/5、2/5、2/5或其它比例。

(9)防止低血糖发生。

(10)急重症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摄入应在医师或营养师的严密监视下进行。

4.糖尿病食谱常用两种方法编制食谱,即食品交换份法和营养成分计算法,也可用电脑软件进行编制。

第三节营养与肥胖一、肥胖的定义及诊断肥胖的定义(本章已叙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肥胖表现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但朝中并不一定都是肥胖。

机体肌肉组织和骨骼如果特别发达。

重量增加也可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针对肥胖的定义,目前已建立了许多诊断或判定肥胖的标准和方法,常用的方法分为三大类:人体测量法、物理测量法和化学测量法。

其中人体测量法应用最多,常用的指标有身高标准体重法、皮褶厚度和体质指数。

二、肥胖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分类(一)肥胖发生的内因肥胖发生的内因主要是指肥胖发生的遗传生物学基础。

遗传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遗传因素起决定性作用(15号染色体有缺陷),从而导致一种罕见的畸形肥胖;其二是遗传物质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肥胖。

(二)肥胖发生的外因主要是指影响肥胖发生的因素。

认为社会因素、饮食因素和行为心理因素,可能是造成肥胖的的原因。

(三)肥胖的分类肥胖按发生的原因分为遗传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三大类。

三、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一)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肥胖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肥胖可导致儿童血脂浓度增加、血压增高。

②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肥胖症能导致混合型肺功能障碍。

③对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影响。

④队体力智力、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肥胖对成年人健康的危害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

一些研究还证明了肥胖与胆囊病有关。

极度肥胖者肺功能可能异常,而且肥胖者的内分泌和代谢常发生异常。

四、肥胖的流行病学1986年,我国八城市0-7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肥胖儿童检出率为0.91%,男性0.93%,女性0.90%。

1996年上述八个城市0-7岁儿童单纯性肥胖为男性2.2%,女性1.9%,比10年前分别增加了2.36倍和2.11倍。

五、肥胖的预防和治疗预防肥胖的首要措施是在公众中宣传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教育、指导居民合理平衡膳食的可操作方法改掉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肥胖治疗原则是达到能量平衡、促进脂肪分解。

其方法控制总热能摄入,加强体育锻炼。

第四节营养与肿瘤食物是人体联系外环境最直接、最经常、最大量的物质,也是机体内环境及代谢的物质基础。

因此,研究膳食营养与肿瘤的关系在探讨肿瘤的病因、找出肿瘤防治措施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癌症的流行病学1998年卫生部信息中心公布,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26个省、区、市全部抽样地区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水平为108.39/10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略高于农村;引起人口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直结肠肛门癌、以及白血病;肺癌和肝癌呈明显逐步上升趋势。

二、营养、食物与肿瘤的关系(一)膳食因素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总的膳食质量决定于体内营养状况,从而决定着癌变过程的转归。

(二)饮食致癌的可能机制①饮食中的致癌物或直接前体有可能启动癌变过程。

②促进内源性致癌物的产生。

③转运致癌物至其作用部位。

④通过其代谢作用改变了组织对致癌物的易感性。

⑤基因调控。

⑥膳食中缺乏抗癌成分。

⑦不良饮食习惯(三)食物与癌1.大豆与癌:大豆摄入量与乳腺癌、胰腺癌、结肠癌等许多癌症的发病率呈相反关系。

2.茶叶与癌:茶叶尤其是绿茶,对实验性肿瘤具有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

3.蔬菜、水果与癌: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摄入蔬菜和水果与上皮癌、特别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癌症的危险性呈负相关。

如十字花科蔬菜、葱属、蘑菇、绿叶蔬菜和水果。

4.动物性食物与癌:含有大量红肉(指牛、羊、猪肉)、蛋类和乳及乳制品较多的膳食,有可能增加某些癌症发生的危险性。

5.酒精与癌:酒精可增加口咽部、喉、食管和肝癌的危险性。

三、防癌的膳食建议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会专家小组提出的膳食建议,其内容包括:食物多样、减少总脂肪、盐的摄入、保持体力活动、维持适宜体重等14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