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2古诗词背诵三《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理解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掌握“寒雨"平明”等关键词语的含义。

2. 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初步学习送别诗的写作特点。

3. 情感目标:学生能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坚守信念的高洁品质,培养对友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2. 体会“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比喻手法,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揭示“楚山孤"中蕴含的诗人离愁与孤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深层情感。

2. 通过诗中情感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自己对友情和信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展示一幅描绘古人送别的画面,讲述《赠汪伦》中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告别,引导学生思考古人送别时会表达哪些情感。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送别朋友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吗?学生分享:可能会说“一路平安”“早日归来"等。

2. 联系生活:请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和心情,如“舍不得”“有点难过"等。

分享后讨论:这些情感与古人的送别诗有什么相似之处?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看看诗人是如何表达离别之情的。

(1)出示课题与作者介绍: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以边塞诗和送别诗著称,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朗读题目:请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课题,感受诗的氛围。

(2)预习诗词教师示范朗读,注意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如“吴”“楚"等字的读音。

(3)初步感知提问: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初步的感受或问题吗?学生提问或分享初步印象,如“为什么是‘寒雨’?”“‘楚山孤’是什么意思?"等。

教师回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关注“寒雨”“楚山孤"等关键词,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准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3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3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6

学习目标⒈知识与水平⑴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⒋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⒌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个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个带为吴。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芙蓉楼送辛渐》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芙蓉楼送辛渐》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⑵能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送别诗的韵律和语言。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在朗诵过程中,能运用抓重点词、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诗词,并进一步感受诗词的魅力。

这节课不仅需要学习本诗,更需要对六年来学习古诗的方法和类别进行一个梳理。

重点难点: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迁新知,读诗题。

(一)情境迁移,导入新知1.谈话导入:同学们,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在这六年当中,你们一定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回忆吧!2.情境迁移:刚才我们看了一些照片,现在,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留住离别的脚步,古人却把这种离别之情化入了诗句。

[设计意图]抓住离学生最近的切入点创设情境,迁移情境。

(二)揭示诗题,解题读题1.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2.解题:学习古诗,先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3.谈诗人:了解作者也能帮助我们学习古诗,谁了解王昌龄?4. 写作背景,再读题[设计意图]诗题r、l相邻,不好读,设计环节多读几遍。

活动2【讲授】二、初诵读,知韵律(一)自由读,读通读顺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点评,正音。

3.指出节奏,师生合作读。

(二)默读,想想意思1.抓住注释可以更好地理解诗句,这一次,老师想请大家把注释送进诗里,默读古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2.指名说。

点出借景抒情。

3.师范读。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实用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实用

《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掌握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难点: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歌,如《登鹳雀楼》。

(2)介绍王之涣及其诗歌特点。

2.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互相交流。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芙蓉楼”、“辛渐”等。

4.分析诗歌意境(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教师讲解诗歌的意境美,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孤寂、凄凉。

5.探究诗歌修辞手法(1)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等。

(2)教师讲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如对偶使诗歌更加整齐、和谐。

6.感受诗歌情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2)教师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如离别之情、孤独之苦。

7.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究,如诗歌的韵律、修辞、情感等。

(2)每组派代表分享探究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8.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韵律、意境、修辞、情感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但课堂节奏稍显紧凑,部分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1.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芙蓉楼送辛渐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2.分析《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艺术特点;3.理解并感悟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分析《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艺术特点;2.理解并感悟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和介绍芙蓉楼的历史背景,引入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了解。

2.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杜牧的生平和迁徙经历,使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后续理解诗歌做铺垫。

3.阅读理解(15分钟)将诗歌《芙蓉楼送辛渐》分段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4.诗歌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诗意和艺术特点,包括运用的修辞手法、意象和音韵等方面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和感受。

5.情感表达(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并与同学分享。

6.诗歌欣赏(20分钟)为学生播放几个版本的《芙蓉楼送辛渐》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不同演绎方式带来的不同感触。

7.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概括,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学生思考和分享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价方式包括诗歌分析的质量、情感表达的深度和学生在欣赏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

六、教学延伸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同样主题的诗歌,体验创作的乐趣;2.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欣赏活动,分享和讨论其他经典诗歌作品;3.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或文学馆,加深对文学名家的了解和欣赏。

七、教学反思在这堂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芙蓉楼送辛渐》,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例如诗歌分析、情感表达和诗歌欣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朗读、品味、感悟诗文,提高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 感悟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

2.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3. 采用品味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文,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王昌龄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昌龄的诗作,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初读诗文学生自读,边读边思,理解诗文大意。

3. 检查反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决字词问题。

4. 品读诗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字词,通过朗读、品味,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 感悟友谊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内涵,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珍惜友谊的情感。

6. 拓展延伸展示其他描写友谊的诗作,让学生对比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抄写《芙蓉楼送辛渐》,并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学生反馈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评价,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文、作者介绍、图片、音乐等的课件。

2. 图片:准备与诗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芙蓉楼、离别场景等。

3. 音乐:选择一首适合课堂氛围的音乐,如古风音乐。

4. 作业模板:准备课后作业模板,要求学生抄写诗文并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王昌龄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昌龄的诗作,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课时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

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

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和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

(2)学会通过诗词的韵律、意象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与背诵。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3. 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2. 诗词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诗词全文。

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王昌龄及其作品《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参考资料,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体会诗词意境,分析诗词表现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诗词朗读与鉴赏(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注意韵律和节奏。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体会诗词的韵味。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词的韵律、意象来感悟作者的情感。

5. 诗词背诵(1)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词。

(2)学生展示背诵成果。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熟记《芙蓉楼送辛渐》,了解作者生平等。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朗读与背诵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诗词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古诗词的创作经验和鉴赏技巧。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3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3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群文阅读——送别诗一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古典诗词美的熏陶,增强古诗词的积累。

二、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背诵古诗词。

难点: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作者资料和古诗词发展的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古诗。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孩子们,你们有父母在外吗?有多少位?生:有(一个个都高高地举起了那胖乎乎的小手)师:那在父母外出的时候,你们去送过行吗?生:送过。

(非常爽快地答应)师:那送行中,在要与爸妈分别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呢?谁敢说说与大家分享呢?生:有一次,我送爸爸,开始一点没在意,可当爸爸的车开动时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哄着我,“过几天就回来。

”在心里有些不高兴。

师:家人离别,千言万语,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解诗题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

(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有一首同学们很熟悉的诗作《春晓》,你会背吗?生:背诵《春晓》。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3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3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3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3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⒈知识与水平⑴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⒋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上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个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5.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个带为吴。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3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3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群文阅读——送别诗一组》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水平: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意会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遇到古典诗词美的熏陶,加强古诗词的累积。

二、要点难点:要点: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背诵古诗词。

难点:意会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领会此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课准备:教师:准备有关作者资料和古诗词发展的有关资料。

学生:预习古诗。

四、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师:孩子们,你们有父亲母亲在外吗?有多少位?生:有(一个个都高高地举起了那胖乎乎的小手)师:那在父亲母亲出门的时候,你们去送过行吗?生:送过。

(特别痛快地答应)师:那送别中,在要与爸妈分其他时候是什么情形呢?谁敢谈谈与大家分享呢?生:有一次,我送爸爸,开始一点没在乎,可当爸爸的车开动时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哄着我,“过几日就回来。

”在内心有些不快乐。

师:家人分别,万语千言,恋恋不舍,情形动人。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嘱、叮嘱,分别时也老是那么的难舍难离。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会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友挚友送别?又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呢?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觉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解诗题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擅长抓住要点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址。

(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好多美好的回想。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其他对象。

(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他有一首同学们很熟习的诗作《春晓》,你会背吗?生:背诵《春晓》。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⒋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⒌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使学生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2 诗词文本解析对《芙蓉楼送辛渐》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词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使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2.3 诗词鉴赏与欣赏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兴趣。

3.2 诗词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打下基础。

3.3 诗词文本解析逐句解析《芙蓉楼送辛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3.4 诗词鉴赏与欣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讨论,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4.3 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词内容。

5.2 参考资料收集与《芙蓉楼送辛渐》相关的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5.3 音频、视频资料寻找与《芙蓉楼送辛渐》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3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3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复习理念: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升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水平为目的。

所以,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

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

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知诗人、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复习目标1、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2、学会灵活积累、使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回忆古诗分类的方法,协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复习重、难点1、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2、学会灵活积累、使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复习准备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送别类的古诗实行整合归类。

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下册所学过的古诗。

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分类。

课时安排一课时复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应该: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词的魅力!【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以此诱发学生的复习欲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复习的状态。

】二、重温学法,品读赠友送别古诗(一)解诗题1、首先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来!一起读一读诗题,请再读一遍。

(出示课件)2、读的很标准,同学们,从读诗题你们发现了些什么呢?是首送别诗、送别的地点、谁送谁3、你们真会发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诗人王昌龄的简介。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等奖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等奖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教材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3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 3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_5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抓重点诗句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3.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当时孤寂、凄冷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授课用时:一课时辅助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明确任务)(生背诵学过的相关离别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离别诗,不但学习这首诗,也学习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领略作者的风采。

(出示课题)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感悟作者在逆境中与辛渐真挚的友情)三、初读诗歌(理解字面意思)1、生读,师纠正。

2、生结合注释再读。

3、引导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大体把握诗意。

⑴、理解词语寒雨:一方面理解为自然界的寒冷,体现季节特点;深层次的理解是作者正处在谤议贬谪之中,体现了惆怅的心情。

连江:大雨弥漫着江天。

楚山孤:山不会孤,孤独的是作者。

与前面的“寒雨”都使用了移情的手法。

冰心、玉壶: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心的纯洁。

⑵、感悟诗意昨夜镇江下了一场绵绵秋雨,凄风冷雨让人倍感忧伤;天刚亮,就送别好朋友回洛阳,远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到楚山孤影般的孤独。

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

4、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

四、理解感悟,品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1、想象送别前场景夜晚,烟雨弥漫江天,芙蓉楼上,两个老朋友饮酒话别。

2、想象话别内容①、质疑:诗中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一问一答似乎不一致,试想一下洛阳的亲友到底问的是什么?②、继续质疑:诗人为何这样回答?师生共同探寻诗中的故事,再现情景,体会主人公情感:朋友谊、离别情、贬谪苦、不屈志。

3、师总结,生背诵。

五、拓展延伸(解疑虑)出示《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引导学生找寻答案。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友情、离愁别绪等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古代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古代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诗文原文及其注释。

2.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芙蓉楼送辛渐》,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文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练习:(1)学生尝试默写诗文。

(2)学生朗读并背诵诗文。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8.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学习的诗文。

(2)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下周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古诗词学习的氛围。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2古诗词背诵三《芙蓉楼送辛渐》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在已有诵读经验的基础上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背诵、书写等活动积累送别诗。

2.通过回顾已学送别诗,提炼送别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并抓住“夜”、“ 平明”等词感受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3.通过小组合作、补充资料、讨论交流等形式深入理解“寒雨”和“楚山孤”的意象表征,并抓住关键词“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4.通过拓展各类艺术作品形式,进一步明确本诗的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

2学情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单元中的第三首古诗,其教材安排具有以下两个作用:一是增加学生对送别诗的积累,二是对小学阶段所学送别诗的归纳和总结。

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学习的能力。

在诵读上,学生已掌握运用一定的节奏和停顿的方法读出古诗的韵味。

在诗歌学习中,学生已能够独立地结合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堂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句中的关键词,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了解、联系诗人的生平,从而深入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同时,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送别诗。

因此,《芙蓉楼送辛渐》的学习不再囿于一首诗的积累和理解,更是由一首诗扩展到一组诗,如回顾《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对“这一首”与“这一组”送别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一定的整体感知和把握,从而实现由一首诗带一组诗,一组诗促一首诗的学习。

3重点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进一步积累送别诗。

2.感知、总结送别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并体悟《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

3.深刻理解“寒雨”、“楚山孤”、“冰心”、“玉壶”的意象表征,充分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