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联考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24学年温州市十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温州市十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温州市十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2024.11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2023年初,电视剧《繁花》热播,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

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材料二“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

”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

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把活化利用放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大格局中,摸清底数、厘清层次、创新手段,有利于释放文物价值,让文化魅力直抵人心。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

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

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山西省大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山西省大同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10月质量检测卷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在试题卷4.本卷命题范图: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格言在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上首次使用,指引运动员在体育赛场不断突破人类极限。

与此同时,无数科学家、工程师也和运动员一样,每天都在孜孜以求,不断拓展着人类知识的边界。

在奥运会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各国的科技正悄然发挥着关键作用。

竞技体育的传统认知是,输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国体育的领先,背后少不了科技与相应产业链的双重支撑。

德国雪车雪橇队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独揽9金。

得益于其高度发达的汽车工业。

德国车企将FI技术融入装备与训练,从数据分析到虚拟现实,全面助力德国队。

在这个意义上,顶尖运动员的较量,科技成为缩小差距或获取优势的重要因素。

奥运会,也是科技新成果应用和新技术示范的主要平台,它会带动举办国优势产业的升级和走出去。

我国电动车与显示面板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正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布局相关。

中国制造的电动车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初试啼声,技术积累与验证为日后腾飞奠定基础;高清转播的普及,则推动了显示技术的飞跃,从跟随到引领,不仅革新了家庭娱乐,更孕育了行业巨头。

如今,中国电动车领跑世界,显示面板产量占全球半壁江山,彰显了“绿色、科技”奥运理念的深远影响。

河南省洛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洛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

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

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

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

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

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

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

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材料二: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第一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最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道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

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

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

这让人不能不惊叹:在一个早已与古典传统相断裂或脱节并日趋平白粗浅松散的中文语言环境里,昌耀是怎样形成这样一种孤绝超拔的文体的?这简直是一个谜!也许正是在《慈航》之后,昌耀不能再忍受他早年的那种语言方式和诗风了,在我们对他的一些重写作品的文体对照分析中,便可清晰地看出这种变化的轨迹。

李曼在其论文中也曾举出昌耀《船,或工程脚手架》这首重写之作对旧作《船儿啊》的具体改写,如把“多雨的日子”改为“蒙蒙雨雾",把“不愿离去”改为“淹留不发”,等等。

而这种改变,在我看来不单是词汇上的,也是整体句法和诗学性质上的,诗评家程一身借用昌耀的一句诗“钟声回到青铜”来命名由他编选的一本昌耀诗歌精选,便体现了他对昌耀后期诗歌语言某种整体上的敏锐洞察。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六校联盟2024年11月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二、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

它在通讯体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文笔细腻,描述事实详尽,常常和议论、抒情结合起来,人物形象较为丰满,精神境界得到充分揭示,因而篇幅较长,在时效性上不如人物消息。

也正因为如此,它比人物消息具有更高的审美要求。

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

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

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的。

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

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③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A卷)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A卷)

高一语文上学期测评卷(A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扎根边疆山区教育四十余载,张桂梅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照亮了无数人的心。

创举——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沿着县城边的狮山南巷往坡上走,是张桂梅曾工作过的华坪县民族中学,女子高中就在旁边。

这所看上去不起眼的高中,在当地颇有影响力:女高成立前,华坪县中考升学率还不到50%,2020年达到90%以上,全县高考升学率多年在丽江保持第一。

华坪女高,就是一所因抵抗贫困而生的学校。

1996年丈夫去世后,张桂梅从大理调到华坪教书,大山里的贫困超出了她的想象。

张桂梅意识到:提高山区母亲们的教育水平,将至少改变三代人!2002年她开始筹建免费女子高中,“规模化”地帮助山里女孩改变她们的命运。

在贫困地区办免费高中,这在许多人眼里简直是异想天开,可张桂梅不这么想。

为了改变这片贫困的土地,她毅然踏上募捐之路。

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说:“直面贫困,张老师最懂山里人的渴盼,她是大山的女儿。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在北京开会时,一篇关于张桂梅的报道,把她办女子高中的梦在北京传开。

随后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老师办校。

从此,女高这棵教育扶贫的“珍稀苗木”栉风沐雨,茁壮成长。

奇迹——红色教育让“丑小鸭变天鹅”2008年,首届100名学生招进来了,学校却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只有一栋教学楼,连围墙和厕所都没有,吃饭要到旁边的民族中学。

几间教室,是老师们的宿舍。

没多久,17名教师就走了9个。

张红琼是女子高中的资深老师,受张桂梅一次演讲的感召,2008年建校时她坐了17个小时的大巴车来投奔张桂梅。

剩下的8个老师中,有6个是共产党员。

打小就读《红岩》的张桂梅,一下子找到了精神支点和工作抓手。

她让人在教学楼二楼画了一面党旗,举起右手咬牙宣誓:人在,教育扶贫的阵地就在!十多年来,女高每周开展“五个一”教育:党员戴党徽上班,重温入党誓词,组织理论学习,合唱革命歌曲,看红色影片。

河北省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河北省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河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考生留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1~15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什么样的社会精神才是中国当下文学创作所须要的“时代精神”呢?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概念,谈论者必需从逻辑上对“时代精神”的内涵考辨分析,才能说得清其人文意义。

“时代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时代”。

从时间维度考量,时代变迁会影响文学的内容和风貌,不过,“时代精神”中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表示时间量度的概念,而是一个空间化的时间概念,其实际内涵包含时间(历史)与空间(社会)两种成分。

这样说的理由在于:单纯的时间消逝并不会对文学发展造成什么特殊的影响,影响文学变更的因素是时间序列(“时”“代”)中的“运”——社会生活的变更及其趋势。

所以“时代精神”中的“时代”并不仅仅指某个“历史年头”“历史时段”这类单纯的时间单位,而是内蕴着社会生活状况(世情)的时空一体概念。

“时代”概念的空间化还表现在,它常常与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语词合用,用以描述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比如“农耕时代”“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这类概念。

“时代精神”的内涵之二是“精神”。

“精神”是人在时空存在中的意识维度。

从语法关系上看,“时代精神”核心词是“精神”。

在社会生活中,“精神”是指人在伦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风貌,“时代精神”因而是指一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状况、世道人心,诸如价值、志向、信念、伦理、道德、人性中的善恶美丑状况等。

“精神”之维在文学创作中至关重要,因为文学活动最不能够承受的就是生命活动中的“轻”——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自然生存状态。

没有了“精神”,文学就成为没有生命力的花瓶;就连唯美主义的理论鼻祖康德也认为,假如没有精神(崇高)成分,文学只能产生纯形式的平凡之作。

重庆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三校联合考试(高2026届)语文试题卷(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

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材料二: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其实就是问。

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

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

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

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

“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

但是第一要不违背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

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

譬如有一个荒村,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

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

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

图画就不然。

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

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

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

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

第二,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2023-2024学年浙江省高一语文(下)6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浙江省高一语文(下)6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浙江省高一语文(下)6月联考试卷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6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使社会呈现出个体化趋势,而个体化趋势下青年的社会心态也将随之转变。

在现代社会中,标准化的价值观不复存在,生活方式没有孰优孰劣,每个人经历的都是试验性的生活,生活方式的个人化与价值观的独立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边界意识成为现代社会的首要意识而被强调,指出个人边界不容侵犯。

当前青年群体对社交边界感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隐私意识的体现,是青年在现代社会中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

社交边界感已经成为青年的新需求。

具体来看,此种需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个人的边界,拥有清晰的个人边界能使人学会评价人际关系,规避掉繁杂人际关系中的迷茫与压力,以及其对个人生活意志的主宰。

二是不侵犯他人的边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坚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能够做到尊重他人的社交边界,才是社会互动中被崇尚的礼貌社交。

在高度倦怠的现代社会中,边界感成为现代青年自我保护与自我储能的方式。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最早对社交中的边界予以重视,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分析,他将社会生活中的社交距离视为自我与他人“内在关联”的心理距离,这其实是一种“内心的屏障”,起到屏保作用。

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频繁的社会流动让现代人每天要不断地与人接触,面对社交过载,如果没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屏保效应”,人们终将会困于烦乱的社会交往中而感到精疲力竭,因此,边界感还为疲惫的年轻人提供了在内卷化社会中喘息的机会。

(摘编自王昕迪、胡鹏辉《边界感: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材料二:2023年,“饭搭子”“旅游搭子”“考研搭子”等名词层出不穷。

“搭子社交”以共同兴趣或需求为基础,秉持着严格的分寸感、满足青年浅尝辄止的轻社交需求,成为更适应当代社会青年的社交方式。

2024年10月精诚联盟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2024年10月精诚联盟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10月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7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阅读与鉴赏(6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在上一篇《论文字下乡》里,我说起了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

可是我在那一篇里只就空间阻隔的一点说了些话。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这一层意思容易明白,但是关于时间阻隔上怎样说法呢?在本文中,我想申引这一层意思了。

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让我先从前一方面说起。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

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学的方法是“习”。

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

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

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

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

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

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

高一联考试题语文答案及解析

高一联考试题语文答案及解析

高一联考试题语文答案及解析一、基础知识题(共30分)1.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正确答案为:A. 揶揄(yé yú)。

2. 考查词语运用,正确答案为:C. “斟酌”表示反复考虑,符合题意。

3. 考查成语使用,正确答案为:B. “不胫而走”指消息传得很快,不适用于描述物品。

4. 考查病句辨析,正确答案为:D. 原句成分残缺,应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考查语句衔接,正确答案为:A. 根据上下文逻辑,A选项最为合适。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6. 根据文章内容,正确答案为:C. 文章中提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C选项正确。

7.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答案为:A. 文章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A选项符合。

8. 考查对文章细节的把握,正确答案为:B. 文章中提到了“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B选项正确。

9.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正确答案为:D. 文章主要讨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D选项正确。

10.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答案为:A. 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推断出A选项正确。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11. 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正确答案为:B. “谤”在文中意为“批评”。

12. 考查文言文虚词用法,正确答案为:C. “以”在文中表示“用”。

13.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正确答案为:D. 翻译应为“他用言辞来批评时政”。

14. 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正确答案为:A. 文章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性格,A选项正确。

15. 考查文言文主旨理解,正确答案为:B. 文章主要讨论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B选项正确。

四、古诗词鉴赏(共15分)16.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答案为:C.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C选项正确。

17. 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答案为:A. 诗歌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A选项正确。

18. 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正确答案为:B. 诗歌中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B选项正确。

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山西省高一12月联合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辞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另一句是“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意思是即使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做成佩饰,经过鲍鱼店也会失去芬芳。

这两处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蕙兰和白芷。

对于蕙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

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

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

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

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

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慈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

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

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中曾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名言。

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

尤其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高一5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九师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至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八达岭等长城点段为代表性目的地的长城旅游格局,古老的长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

但长期以来,长城旅游也面临着行政区划分割、开放模式单一、潜力挖掘不够等问题。

当前,乘着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东风,以“一盘棋”思维统筹长城保护利用和长城整体规划,守护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必将形成长城保护利用的新动能。

推动长城一体化保护利用,要更加重视其文化内涵与价值。

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所蕴含的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是推动长城一体化保护利用的宝贵精神资源。

作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已成为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要做好长城文化这篇大文章,激活贯通农耕与游牧两个生产生活方式、承载文明交融的长城文化资源,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使长城一体化保护利用气脉通畅。

正如一首交响曲须由不同乐器合奏,推动长城一体化保护利用绝不是要求各个点段的长城旅游搞成一个样子、唱出一个调子,而是应该基于差异化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长城广泛分布于我国15个省、区、市,建造存续时间超过两千年,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食为政首,粮安天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运民生。

作为人口大国,我们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持之以恒地抓好和保障粮食安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做到两个“就是要让”。

“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2021年,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原来对行政首长进行责任制考核变为党政同责考核,强化了党委对粮食安全的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

在保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体制机制稳定的前提下,将党委责任事项纳入考核,做到“问责有度、奖励有方”,推动党政同责有效落地,确保面积、产量不掉下来。

夯实农田基础设施。

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完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22年继续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显示,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还针对黑土耕地出现的“薄、瘦、硬”问题,实施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到2030年实施黑土耕地保护2.5亿亩。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我国耕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14亿人口主要靠19亿亩耕地养活,要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满分19分)【答案】1. B 2. B3. D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

②先总写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

然后分别写中华法系的特点,即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注重礼法结合;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倡明德慎罚。

5.①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

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③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给我们推进社会治理,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提供启迪。

④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满分16分)【答案】6. C 7. A8. ①智慧从容,三位女子对抗日本兵,不但消灭了敌人还顺利逃脱。

②刚烈勇敢,女子勇敢对抗日本兵,不愿让人随意欺辱。

9. ①诗化战争。

本文写老人以日常聊天的方式讲述故事,没有描写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②诗化环境。

文本环境描写淡雅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如:文中多处描绘了白洋淀特色的“芦花”“苇垛”等景色,展现了清新美好的乡村风貌,具有诗意美。

③诗化语言。

本文语言表达充满诗意诗韵,巧设比喻,白描勾勒,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

文中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有生活气息,使小说具有诗歌的意境之美与音韵之美。

④凸显人情美人性美,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百姓,老头儿质朴热情,美丽女孩为保家卫国投入到战斗,智慧勇敢。

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及人性之美好。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

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东台市四灶中学~高一联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I、II两卷,总分150分,第I卷共45分,第II卷共105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答案写在答卷纸上。

第I卷(共45分)一、(共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沉湎.(miǎn) 摭.(zhí)拾角.(jiǎo)色惊魂甫.(bǔ)定B. 犄.(jī)角关卡.(qiǎ) 骠.(piào)勇自怨自艾.(yì)C.甄.(zhēng)别戕.(qiāng)害慰藉.(jí)针砭.(biān) 时弊D.不啻.(chì)譬.如(bì)给.予(jǐ)汗流浃.(jiá)背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松弛心驰神往闲暇闻名瑕迩B.融会融汇贯通黯淡黯然失色C.繁琐要言不烦坐落坐享其成D.妄想痴心妄想行踪行影相随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有句俗语,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说的是人们一般都想不断有所进步。

B.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C.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D. 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

(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箓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我决不__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②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经之一,就是要逐步__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__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希望熟习未免B、希望熟习不免C、企望熟悉不免D、企望熟悉未免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党员干部怎么了?对群众的困难怎能视若不见、不以为然....呢?B.“当代反腐英雄”郭广允,自己危言危行....,不怕打击报复,历经8年,终于扳倒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

C.听说此次软件开发大赛强手如林,王刚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自己的基本技能虽然过硬,但别无长...物.,如何取胜?D.市民政局多方筹措资金,兴办了全市条件最好的敬老院,从此孤寡老人们共享天伦之乐....,再也不孤单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灭代沟,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B.他是多少个遇难者中幸存的一个,真庆幸啊。

C.马克思以自己十七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自己浩大的职业理想宣告,在与伟人的对话中,我们应该尝试着考虑自己一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D.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伟大人物,也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但又有谁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这类教诲了呢?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词牌,“秋思”是题目。

B.《我的四季》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张洁,她的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等;《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字卿,春秋时期赵国人。

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是他的学生。

《荀子》今存32篇, 《劝学》是其开篇之作.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创作,根据音乐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二、课内文言文(共12分,每小题3分)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8——11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8.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日”)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固:一定;师:以……为师)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暴,同“曝”,晒干;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赏;古道:古人从师之道)10.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11.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三、课外文言文(12分,每小题3分)阅读《晏子使楚》片断,完成12——16题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习辞:熟悉外交事务的人B.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坐:停下来C.晏子避席..对曰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和严肃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集中注意力1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王曰,何为者也?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叶徒相似,其实..已..味不同。

B.学不可以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B.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

C.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擅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及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

D.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为人严肃,楚王反自取其辱。

第II卷(共105分)四、(共21分)16. 翻译(每句2分,共6分)(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译文:。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17.阅读《相信未来》(节选),然后回答问题。

(6分)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署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⑴诗人写自己的处境时,用了许多意象。

请从中选两个..例子作简要分析。

(4分)⑵以上三节诗,每节都以“相信未来”结尾,而且用冒号突出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18、默写和填空:(9分)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⑵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

⑶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

(4)劝君莫惜金镂衣,。

(5)蓬生麻中,;白沙在涅,。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4分)生命的暗示欧阳斌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

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

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

又一列火车隆隆驶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遣弃么?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②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

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

③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

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

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