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山东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山东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篇一: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对策研究分报告四: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对策研究我国的开发区是在政府高强度授权下建立起来的,然而,开发区诞生20多年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机制大面积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加工制造能力普遍增强;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性上升,产业管制放松,政府职能定位逐渐明确;开发区政策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财政的体制安排到期。
同时,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区域竞争加剧。
我国开发区所处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原来在政府高强度授权下所建立的管理体制受到了挑战。
为了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发区必须不断的微调其发展目标和运行方式,实现其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一、开发区及其行政管理体制(一)管理体制的概念及理论体制是政治学、行政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指体系与制度的总称。
其涉及的领域和类型既广泛又多样,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标志着事物内部的和外部的隶属关系、组织关系、权限关系等等。
可以说,体制问题实质是一种研究关系的学问。
所谓行政体制亦即行政管理体制,也是一种行政关系,是相对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内部和相互间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与运行等各种体系与制度的总称。
行政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国家政治体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为行政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
同时,行政体制既受制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又受制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还受制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外文化等诸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行政管理身发展的需要,行政体制必须适时地进行改革,即对原有的行政体制存在的某些问题作出适当的调整或变革,使之能够更好地发挥原有行政体制的作用和功能,以便逐步实现行政权力划分的科学化,行政职能、行政机构、人员编制和行政活动的法制化,行政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达到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
关于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
近些年来,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开发区之间的竞争。
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各个地区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的首要任务。
最近,我与几名同志到安徽省芜湖市、蚌埠市、马鞍市及南京市江宁区等地就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有了一些新的收获和启发。
一、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
经济开发区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
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占地往往要达十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
对于如此大的经济发展区域,如何去建设它、发展它,对一个地区来说,可谓举足轻重。
而开发区建设“千里之行”的首要一步,莫过于立足长远、科学规划。
因为有什幺样的规划,就会有什幺样的布局和效果。
芜湖、蚌埠经济开发区都不惜花费近百万元设计费用,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正是缘于高品位的设计,两个开发区才展现给人们一个现代化开发区的整体形象。
在其他一些地区,我们也曾发现,为了节约“设计费用”,在开发区建设上草草上马,随意布局,结果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损失巨大。
综合几个开发区的经验,作为一个成功的开发区,在规划上起码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讲究形象,规划好进出本资料权属转载网络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转载网络口通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着力营造环境效果。
留足充分的绿地和空间,建设花园式、生态型开发。
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对策与建பைடு நூலகம்
1、独立运作,松绑放权。开发区要有大发展,就必须在减少外力干预方面下功夫,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切实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对于单纯承担经济管理职能的开发区,要加强与镇村结成关系,赢得地方的支持,保证各种矛盾的及时化解,充分发挥开发区管委会集中力量抓规划和招商等经济方面的工作的优势。二是对于带部分镇村,既承担经济管理职能又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开发区,可考虑将地方管理事务交与所在行政区承担,注重加强与行政区职能部门的协调,开发区只负责项目引进、土地开发等;或者按职能进行合理划分,设立精干的经济社会管理机构实行分类管理,防止社会性工作过多牵扯管理层的精力。三是对于实行区镇合一的开发区,要明确各自权限,理顺开发区与镇之间的关系,切实加强经济开发、社会管理上的协调,形成开发区发展的合力,使开发区具有较大的决断权、处置权,以提高决策效率。四是按照市委、市政府文件要求,继续加大对开发区的松绑放权,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开发区赋予更加灵活的自主性。
2、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开发区要严格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同,不断推进管理机制和管理职能的转变。在争取必要的自主权的同时,对区内要压缩管理层次,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杜绝“因人设事”、“因人设机构”。对功能相近或者重复的部门,以及不需要独立设置的部门和机构进行撤并,对需要为招商、项目、融资、土地等报批审批手续服务的部门进行专门与专职强化,保证重要部门在开发区的主导地位。对当地政府赋予的审批职能,要实行“政务公开”、“权责统一”、“限时办理”等制度,使企业在开发区内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和管理;对需由其他部门审批的事项,要企业与审批部门之间充分发挥协调、沟通作用,实行代办、协办,使企业能真正专注于自身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实行“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和“一个窗口对外”的集中管理模式和科学规范、便于社会监督的行政管理制度。
《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其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响了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当前的管理体制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清、沟通不畅的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2. 政策支持不足:对开发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影响了企业的入驻和产业发展。
3. 人力资源配置不均: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开发区的创新能力。
4. 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三、对策建议(一)完善管理体制1. 明确权责关系:清晰界定管理机构的权责范围,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2. 优化组织结构:根据开发区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管理机构的设置,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响应速度。
(二)加强政策支持1. 制定优惠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开发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2. 简化审批流程:简化企业入驻和运营的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强人力资源建设1.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2. 引进专业人才: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专业人才,为开发区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1. 实施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 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确保企业遵守环保法规。
四、实施措施1. 制定实施方案:根据上述对策建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措施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
关于城市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
关于城市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开发区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开发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职能的不断增多,其管理体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正在进行城市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探索和尝试。
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本文将对城市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探讨。
上海临港新城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批准设立的重要国家级新城,是上海市的战略性新兴城区。
该区位于上海市东南部,是服务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域。
上海临港新城的设立是为了推动上海进一步开放,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提高上海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由于该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其管理机构和体制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
首先,上海临港新城需要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上海临港新城需要与上海市的其他行政区划相对独立,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设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和运营上海临港新城的机构,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成。
这个机构可以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性的管理政策,并对各类事务进行管理和协调。
其次,上海临港新城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运作机制。
在城市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中,决策机制的作用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城区,上海临港新城需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元化的决策机制,以确保上海临港新城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此外,上海临港新城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
城市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不能仅仅局限在机构的设立和决策机制的建立上,更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管理者的行为合法合规。
上海临港新城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监察机构,对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并接受各方的投诉和举报。
此外,还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评估机构,对上海临港新城的发展进行评估和监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孙书恒【期刊名称】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一、开发区的主要管理模式及利弊分析目前国内的各类开发区名目繁多,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
从管理模式看,主要有三类。
1.管委会模式。
大多数开发区设立了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依法行使政府赋予的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职能。
同时,税务、国土等部门在开发区设置派驻机构,所在地的县级政府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为便于协调,一般情况下,所在地政府负责人进入管委会领导班子交叉任职。
这种模式的优点,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设置比较规范,对外协调力度大。
不足之处在于,管理机构规模较大、人员较多,传统行政管理体制逐渐固化,行政成本较高;大量社会事务,如征地拆迁、医疗教育保障等,离不开当地政府支持,管委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协调难度大。
2.属地化合署办公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依托所在地政府管理,管委会一般与所在地政府合署或按政府内部机构设置,为保障行政区与功能区的统筹协调,在领导体制上通过管委会与政府领导班子交叉任职加以解决。
这种模式的优点,当地政府直接参与开发区工作,协调环节少,工作效率高,机构精简,行政成本较低;不足之处在于,开发区与属地利益混为一体,不利于开发区轻装上阵、独立运行,对外协调力度弱。
3.企业型的市场主导模式。
设立国有开发公司或依托民营企业,由企业规划、开发、管理功能区,同时承担有限的公共服务责任。
地方政府赋予企业化管理主体一定的开发权限,本质上是把功能区作为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对待,使其运营在相对规范的企业制度框架下展开。
这种模式的优点,靠市场机制调节,与政府主导型的模式相比,效率更高,节约行政成本;不足之处在于,开发公司本身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管理效力有限,同时受经济发展周期、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一定条件下有产生较大规模债务的风险,影响开发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浅谈加强新形势下开发区行政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以福建招商局漳州开发区16年发展为视角
( )行政管理的特点解析 四 总办的行政管理工作千头万绪 ,纷繁 复杂 ,丰 要 有 以下 四 个 特 点 :一 是 涉 及 面 , 一:包括政府 疗面的事务、企业方面的事 务、 共关系、 公 内部 之 问 的协 调 等 。 是 综 二 台 睦强 :各 方 面 的 信 息都 要 集 中到 总 办进 行一级处理 , 需要广泛协调、 综合处理 。 一 是系统性强:总办 内部文字 、 接待、 后勤保 障等 工 作 自成 体 系 ,但 又需 要 互 相 密 切 配 合, 各系统既要有独立工作 的能力, 又要有 较强的协调能力与合作精 神。四是时效性 强: 办 l作 突 发性 事 项 多 、 时 交办 的 事 总 T 临 项多 , 许多 事情 都 要 即来 即办 。
: 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
浅谈加强新形势下开发 区行政
秩序 的正 常 运 转 。
管 理 工作 的若干 思考
以福建招商 局漳州开发 区 1 6年发展 为视 角
刘永祥
【 文章 摘 要 】
福建招 商局漳州开 发区 3 1 3 5 6 0
政府 名义 颁 发 的 ,规 范 开 发 区 运 作 与管 理 架构 的规 章 。《 条例 赋 予 开 发 区政 企 台 ・ 的 管理 体 制 , 即开 发 区 管 委 会 在漳 州市 人 纯的经济功能向城市功 能转化 。面对新 民政 府领 导 下 ,行 使 相 当 于地 市一 级 的经 形 势新挑 战 ,开 发 区行政 管理 出现 了一 济管理权 限,负责统一管理开发区的行政 同时 明确 规 定 “ 委 会 与招 商 局漳 州 管 定的滞后性。作 为开发 区主管行政 事务 事 务 。 的综合 管理职能部门,管委会办公室亟 开发区有 限公 司实行统一管理体制,管委 会 及 有 限 公司 的管 理 、经 营 均 委 托 招商 局 需 在 科 学发展 观 的指 导 下 ,正 视 自身 弱 集团负责” 2 0 年 , 。 02 漳州市政府批准开 发 点 ,调 整 发展 策略 。文 章 在 分析 开 发 区 区实行 “ 区地合一”管理体制 , 全面授权开 行 政 管理 现 状 的 基 础上 ,深 刻检 讨 了行 发区 各 部 门行 使 地 市 一 级 经 济 管 理 和 行政 政 管理作用发挥 不到位 、规范化程度不 够 高 、沟通 协调 不 够 通 畅 、 队 伍 综合 素 管 理 权 。 ( )行政管理的机构设置 一 质 有待提 高等不足 ,提 出转 变管理理 在 “ 套 人 马 、两 个牌 子 ” 的政 企 合 一 念 , 引入精 细 化 管理 、 沟通 管 理和 人 本 管理模式下 ,管委会办公室与总经理 办 管 理 模 式 ,从 而有 效 提 升 行政 管理 合 以下简称 “ 总办” , ) 成为开 力、行政规 范化程度 、行政工作 效能和 公室合署办公 ( 发 区主管 行政 事务 的综 合管理职能部 门 , 队伍专业化水平 ,真正 发挥 管委会 办公 承 担 着综 合 协调 、 上 启 下 、 关运 转 、 承 机 公 室的参谋助手和 运转枢 纽作 用,进一步 关 接 待 、后勤保 障 、档 案 管理 等 各 项职 能 。 推 动 开 发 区 的科 学 发展 和 可持 续 发展 。 总 办 设 有 四 个 内设 科 室 和 两 个 办 事 处 :秘 书科 、 行政科 ( 含车队 ) 接待科、档案馆 、 、 【 关键 词 】 驻 漳 办 事 处 、驻 厦 办 事 处 。 开 发 区 ;行政 管 理 ;若干 思 考 ( )行 政 管 理 的 制度 体 系 二 总 办 在 长 期 的 工 作 中不 断 总 结 经 验 , 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是与开 发区的功能 定 位 和 区划 相 互 关 联 的 。 招商 局漳 州 开 发 把重复性 、 程序性的工作理出其 内在规律 , 区 采取 的是 政 企 台 ・ 开 发管 理 模 式 。这 已经建立和完善了公文处理、 的 车辆管理、 低 种 模 式具 有 办 事 效 率 较 高 、 管理 者 的能 动 值 易耗 品 采购 、 待 管理 、 案管 理 、用 印 接 档 作 用 较 大等 优势 ,在 推 动 开 发 区迅 速 发展 管理 、会 议 室 管 理 等方 面 的规 章 ,分 为制 的 过 程 q发挥 了积 极 作 用 。 经 过 十 六 年 的 度、 1 规定、 办法三个层级 , 形成了符合招商 开 发 建 设 ,随 着漳 州 开 发 区进 入 高 速 成 长 局 集 团制 度基 本规 范 、 操作 性 强 的 、 比较 完 期 , 市功 能越 来 越完 善 , 发 区行 政 管理 整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城 开 同时, 结合具 出现 了 一定 的滞 后性 。作 为 开 发 区 主 管 行 体 事 务 制 订 了相 应 的 工 作 流 程 ,促 进 行政 政事务的综合管理职能部 门,管委会办公 管 理 的 制 度化 、规 范 化 和程 序 化 。 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坚持 “ 发展要 ( )行政管理的功能表现 三 有新思路 , 改革要有新突破 , 工作要有新举 作为开发区重要 的对外窗 口,总办在 措” ,不 断 推 动 行 政 管 理 理 念 和方 式 的 创 开 发 区整 个行 政 管 理机 制 中 主要 发挥 四 一是综合协调功能 , 协调推动开 发 新 ,才 能 为开 发 区的 建 设 发展 创造 良好 的 项功能: 发 展环 境 。 区重 点 工 作 、重 大 项 目、重 要 活 动 的进 程 。 二是上 传下达 的信息沟通功 能,确保上 下 级之 间 的信 息 有 效 传 递 。 三 是 推动 落 实 的 开发区行政 管理 的现状分 析 自建区以来 ,福建省政府就赋予漳州 检查督办功能 ,推动落实重点项 目和领导 开发区独特的管理体制。19 9 2年,省政 府 决策的事 项提高行政效能。 四是维护正常 以闽政[ 9] 3 7 1 2综 6 号文颁发 了 招商局漳 办公 秩 序 的保 障服 务 功 能 ,从 文 秘 、接 待 、 9 州 开发 区管理 条 例》 成 为 国 内第 一 个 以省 协调 、后勤等诸多环节保障整个机 关办公 , 经过 十 六年 的开 发 建 设 , 商局 漳 招 J ,开 发 区进 入 了高速 成 长期 , 已经从 单 q 、 l
应用文-关于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的思考
关于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的思考'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问题的思考一、我国经济开发区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体制欠规范。
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开发区管委会在管理体制上基本保持了行政干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但是各类开发区管理主体并不一致,大致可分为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三类。
作为机关单位的开发区管委会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依据,将开发区的管理主体界定为事业单位,必然会影响管委会经济管理、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由于管委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明确界定,导致开发区的行政地位存在争议,开发区管委会拥有哪些审批权、多大的审批权限,无法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进行统一明确界定,只能交由各地自行把握。
另外,随着开发区不断壮大、人口集聚,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许多管委会不仅要承担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还发挥着社会管理职能,大量社会事务管理影响了开发区主要职能的发挥,管委会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二)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
我国各地政府下放给开发区管委会的经济管理权限不充分,管委会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经济权责界定不清晰。
由于国土、等系统实行垂直管理,造成了诸如土地储备、批次申报,项目立项、规划和审批,经济管理,执法检查等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审批权仍保留在政府相关部门,开发区无法自行直接审批办理,必须通过各派驻机构进行协调,但是各派驻机构较为独立,协调过程复杂,导致开发区在创优发展,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受到限制。
许多企业办理生产、经营审批事项时既要去政府相关部门,又要去管委会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低下。
总体上说,开发区保障经济发展的职能受到限制,发挥的主要作用为帮助企业协调上级有关业务部门。
当前,我国大部分开发区管委会在机构设置方面缺乏决定权,大多由上级部门负责,导致机构设置一直未理顺,无法全面落实改革意见。
另外,许多开发区不具备人事管理权,缺乏招聘决定权,对于区内所有人员的招聘,都需要逐级向上请示,得到批准后方可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
关于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研究与思考——以J省T市为例
2021·04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功能定位变化、服务范围扩大,开发园区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与矛盾,亟需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开发园区的改变,并与之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管理闭环。
为更好促进开发园区发展,发挥其经济动力引擎作用,去年底以来,T 市园区体制改革调研组先后对全市重点开发园区进行了以“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为内容的“家家访”,在摸清家底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央、省、市最新文件要求,学习借鉴天津、山东等地开发园区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对新形势下推进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作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思考。
一、T 市开发园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T 市开发园区整体发展水平同所在省份先进地区相比,在质量规模、推进效率、产出效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尚有不少差距,经济引擎作用发挥不足。
各开发园区尽管发展质态不尽相同,但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地域区位不占优势、空间规划不尽科学、产业转型不如预期等因素,更有管理体制“行政化”制约“市场化”引发的发展后劲不足的影响。
(一)管理体制“行政化”凸显法律主体缺失随着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园区愈来愈像一级政府,管理和运行体制回归传统,但是其管理机构始终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第一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开发园区并不属于行政机构设置序列。
尽管2018年省人大出台的《J 省开发区条例》中明确开发区管理机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但开发区并不自动具备法律主体地位,也无法作为乡镇(街道)合法管理者。
“行政化”导向进一步放大了开发园区法律主体缺失的问题,势必影响到园区发展政策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最终阻碍开发园区长期投资发展的信心和步伐。
关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关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摘要:开发区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凭借其精简高效的体制优势、优惠的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开发区原有优势在弱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显现,已不再适应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对开发区体制问题的思考应运而生。
我国开发区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长足发展。
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原有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开发区发展的需要。
于是对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考就应运而生。
一、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开发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在当前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原有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追求数量和规模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从引进资金和技术,转向带动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从政策、资源的竞争步入制度的竞争。
开发区的发展在新时期面临严峻挑战和重大调整,急需对现有制约开发区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予以解决。
1.法律地位不明确一方面,开发区经过30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全国范围来讲,各开发区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大都制定了有关开发区的管理条例,其法律地位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层次低,没有针对开发区的国家立法,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关开发区的法律体系,地方法规和部门法规有冲突现象;另一方面,开发区没有统一的审批管理部门,国家级开发区由国务院批准,其中商务部负责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部负责高新区;土地由国土资源部负责;项目设立由发改委负责。
地方上省、市、县甚至行政村都在批准建立开发区,造成“多头审批、无人负责”。
因此,制定一部有关开发区的统一法进行规范,明确界定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性质、职能,延续开发区的制度优势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优化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优化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的探索与局^考鲁王霞俊郭永祥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在促 进体制机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引导 产业集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 着我国开发区的飞速发展,现行管理模式与开发区 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
如何进一步优 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是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时代课 题。
本文以某省开发区为例,从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 和运行机制的角度,对优化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进 行了初步思考。
一、优化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实践与探索(一)开发区及机构编制管理的现状1. 概况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显 示,全国共有2543家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52 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19家、高新技术开发区156家、海关特殊监管区135家、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19家、其他类型23家),省级开发区199丨家。
丨988年,该省 创立科技开发试验区和经济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 开始起步。
目前,共有开发区129家,其中,国家级开 发区20家(高新区8家、经开区7家、综保区5家),省 级开发区109家。
各类开发区以占全省约0.51%的国 土面积产出了35.97%的GDP、69.7%的规模工业增加 值、70.4%的高新技术产值和50.1%的实际利用外资。
2. 规范建设管理的探索为规范和加强开发区发展,中央先后出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清理 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关于 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关 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 文件,并对开发区进行了清理,先后两次发布《中国 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
2020年10月,中央编委印发 《关于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促进开发区创新发展的 指导意见》,对清理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作出了部 署。
该省也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
比如,1995年省政 府60号令公布《开发区管理办法》,界定了开发区 范围,明确开发区管委会职权及开发区投资经营规 则;1996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开发区管理的通 知》,明确分层次办好开发区,并强调开发区在地方 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开发区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开发区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开发区作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承载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企业经营环境不尽人意、人才流失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开发区的管理和发展。
因此,开发区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的调研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本文将基于对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的深入调研和研究,简单概述当前开发区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开发区管理存在的问题1、管理体制过于复杂,责任不清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主要由园区管理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开发区产业发展局等组成,因此管理层次相对复杂。
同时,这些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并不清晰,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情况。
这不仅增加了企业和政府的管理成本,为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
2、信息闭塞,管理措施不到位开发区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其信息交流却相对封闭,导致企业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外,开发区也需要建立更多的社会平台,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协同机制。
3、人才流失、企业萎缩由于招聘、留人等问题的存在,开发区很多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和员工快速变动的问题,导致企业业绩下降,甚至有的企业被迫关闭。
二、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1、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划分对于开发区复杂的管理体制,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以便于管理、服务和发展,同时减少重复,高效运作。
可以建立一个主要由政府和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成的体制,实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合作机制,划分各部门的责任。
2、加强信息公开,建立社会平台对于信息交流闭塞、管理措施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开放的竞争环境,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角互动”模式,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企业提供更多异业合作、交流和发展的机会。
全力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再创新
全力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再创新做“精”机构设置、搞为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目前拥有国家级开发区21家、省级开发区5家。
在开发区“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过程中,苏州市始终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助力苏州开放型经济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深化对开发区功能定位的认识历史的经验启示,开发区发展是苏州的特色,是苏州的优势,更是苏州的未来。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抓好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刻,更加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开发区和板块经济稳住了,苏州经济才能稳得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创新引领的再认识、再思考、再定位。
一是经济转型的“强引擎”。
近年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智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在开发区不断兴起壮大,为苏州发展提供了强引擎,培育了增长极。
加快转型升级,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从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开发区发展面临的重大使命,也是苏州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大使命。
二是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
开发区是要素高效配置的空间载体,是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种要素的集成。
开发区必须咬定建设现代产业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这一主攻方向,全面提升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开放程度,为整个城市的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久的驱动力。
三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推动苏州发展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都是在开发区最先开始发端实践的,这体现了苏州人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作为开发区改革创新的发源地,更应始终站立在改革的潮头,牢牢掌握改革创新的主动权,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动力系统,为开发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基因。
二、开发区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发区体制机制的“病症”,既是发展病,也是伴生病,既有内生动力衰减的主观原因,也有职能刚性增加的客观因素。
对园区发展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建议的思考
对园区发展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建议的思考对园区发展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建议的思考一、存在的问题(一)在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上存在一定的机制体制制约1.经开区缺乏经济管理赋权。
经开区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承担着大量的属地管理与服务责任,自成立以来,一直都是事业单位,并且没有任何执法权,现行体制未赋予相应的处罚与管理权力,有责无权,难以提高效率。
2.目前我单位采取区直单位的薪酬制度,工资结构无法调整,调资空间有限,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在实施上存在“身份”制约,在以岗定薪、绩效考核的人事薪酬管理模式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管理等岗位管理办法上较为滞后,该薪酬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
3.园区开发建设与管理市场机制不足。
经开区的工程建设项目除财政拨款项目外大多采用城发工投公司代建;因工投公司代建设开发模式从项目初定到最终签订需要三方确认,手续繁杂、周期长,缺乏效率。
随着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的建设开发需求日益突出,建设力度和规模进一步加大,由经开区负责的项目日益增多,管理难度逐渐加大,急需通过建立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园区建设、开发与运营管理工作。
(二)在更加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全局视野和系统性思维上较为欠缺一是开发区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一流先进开发区水平,这是制约南康经开区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历年的经开区争先创优综合考评中,虽然当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及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数两项指标在全省排名将保持全省第一梯队,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额比重等指标一直排名靠后。
在2020年上半年的全省开发区争先创优综合考评中,南康经开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7.7%,全省排名96;规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0.58%,全省排名79;当年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以上创新平台及载体数为0;存在较大的短板。
开发区体制机制交流发言材料
开发区体制机制交流发言材料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
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开发区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思考。
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发区的体制机制关系着整个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效果。
那么,如何打造良好的开发区体制机制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
第一、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
这是打造开发区良好体制机制的基础,也是开发区政府主动履行职责和事业成功的关键。
只有严格落实各项反腐倡廉制度和规定,切实化解潜在的风险隐患,才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透明、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第二、建立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体系。
开发区的规划、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要保持高效优质的运作水平,我们应该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和高效的协作合作机制来提升管理和建设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建立金融、物流、交通等方面的完善机制,以优质的外部资源支持内部发展。
第三、加强政企合作,培育市场主体。
政府应该在投资和建设中注重对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同时也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并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让企业在开发区更长久的发展。
第四、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开发区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包括制定适应市场的人才政策和办法,打造人才服务平台,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技能提升等等。
总的来说,开发区体制机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一起努力,才能建立高效、创新、开放、自由、公平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我们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注意把握时代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发展,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范喜昌,杜江,楚瑜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思考产业园区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优化营商环境的示范区。
随着产业园区管辖范围、功能目标定位、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调整,产业园区在职能配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其发展进入瓶颈期。
中央、省相继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园区整合优化是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做好这一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产业园区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一、荥阳市产业园区概况近年来,荥阳市努力打造全省创新创业最活跃区域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西部产业高地。
截至目前,荥阳市产业园区共有5家,分别为荥阳市产业集聚区、郑州荥阳健康园区、郑州市新材料产业园区、荥阳市特色商业区、荥阳市五龙产业集聚区。
荥阳市工业门类齐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主导产业和其他战略性产业,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和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包含以国机精工、华晶金刚石为主的超硬材料产业和以四维碳纤维为主的碳纤维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6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包含以中车荥阳造修基地、明泰交通新材料、中原利达为龙头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金阳电气、天河通信、海格经纬为骨干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以郑州煤机综机、三华科技、中联收获为骨干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以高山阀门、宇明阀门、高压阀门为引领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以金谷机器人、思维精工为首的智能装备制造业等,共有规模以上企业75家。
此外,按照郑州市“生态+医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健康城核心板块建设,着力打造以中科基因、深业集团为引领的现代化医养高地,努力构建城市发展的新支撑点、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和城市结构的关键点。
二、产业园区及管理机构情况(一)荥阳市产业集聚区。
荥阳市产业集聚区是2009年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产业聚集区,曾先后荣获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郑州市“两强”产业集聚区、河南省“两化融合”试验区、河南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
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5.84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现代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助推器,城市化的加速器。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与各类开发区的成长和发育分不开的。
从全国的情况看,开发区已经从最初封闭式的改革开放试验基地,转变为开放式发展;开发区的功能也从过去的“四个窗口”、“三为主”,进化为扩展老城区发展空间,加快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孵化器。
随着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特别是进入WTO以后,根据公平、公开、无歧视的原则,开发区特殊优惠政策的优势减弱,如何增强各类开发区的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一、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模式(一)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
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还拥有一定的行政审批权,因此,其机构和人员编制比行政区管理体制要精简得多。
这种管理体制主要适用于人口较少的相对独立的新开区,大部分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模式。
二是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
其特点是开发区和行政区的管理职能合一,或者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内设机构基本保持行政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和职能。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整个行政区域作为开发区,或者开发区是原有城区建制的一部分。
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体制。
在这种模式中,开发主体不是一级行政组织或政府派出机构,而是由开发商来规划、投资开发和管理一个开发区。
开发公司不仅要开发工业用地,还要进行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但不能像大部分行政管理机构那样直接从税收收入中获得必要的投资补偿,公共基础设施成本靠工业和商业用地开发收入来补偿。
开发区的开发模式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政企分离的开发模式。
开发区管委会只负责行政审批、管理和制定政策,而开发经营由独立的开发公司承担。
如,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完全的政企分开,开发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不直接从事开发区的开发经营,中新合资开发公司负责开发经营。
开发区管委会将获准开发的土地转让给开发公司,开发公司开发后进行招商转让或出租。
这种体制的机构精干、权责明确,在进行大规模成片开发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另一种是政企合一的开发模式。
这一体制的特点是开发区管委会具有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功能,管委会与开发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或交叉兼职。
由于这种模式办事效率较高,管理者的能动作用较大,不少开发区在建设初期采取这种开发模式。
但是,由于存在容易导致政企不分、机构膨胀、内部职责不清的弊端,一些开发区逐步实行政企分离,将开发功能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开发公司。
(二)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趋势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和功能转化,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也随之变化,主要呈现几个趋势。
一是随着开发区范围扩大,功能多元化,从准政府向行政区体制转化。
经过10几年的发展,有些开发区的规划用地已经基本布满,需要扩大规模;一些独立的新开开发区已经由原来单纯的制造加工生产区转向工业、生活和商贸结合的综合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功能转向城市功能。
因此,原有准政府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功能多元化的需要,一些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开始从准政府体制向行政区管理体制转变。
如,上海浦东开发区管委会转为浦东行政区政府。
二是随着开发区层次和数量增多,竞争加剧,从分散管理逐步转向集中管理。
目前,我国不仅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技术开发区,还有省、市级开发区,区县开发区,甚至有乡镇开发区。
因此,不少地区开始把分散的开发区逐步集中起来管理。
如,广州市于1998年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署办公;北京也将分散在各区、县的几个主要科技园区集中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等等。
但是,各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效果不同,有些集中是貌合神离,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只是形式上的单元合并。
其结果是增加管理层次,出现双重领导,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分散竞争问题。
三是开发区之间的竞争从优惠政策竞争逐步转向制度竞争。
过去,开发区主要靠基础设施条件和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
目前,各地各种园区的免税政策已经大同小异,有些地区减免税已经达到8~10年,甚至实行零地价,增加政策优惠的余地不大。
因此,近些年来开发区间吸引投资的竞争已经变成制度创新、政府效率、服务体系的竞争。
目前,国内几个主要开发区在制度建设和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开展“比、学、赶、超”的竞争。
如,北京出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上海出台了“张江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等等。
四是一区多园,发展专业园区。
目前,随着开发区地域扩大,许多地区开始进行开发区内部功能分工,发展专业园区。
如,杭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为高校园,医药园等;深圳建设高技术产业带,对不同区片进行功能划分;北京的一区五园中有科技试验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城等。
二、影响开发区管理体制的主要因素影响开发区管理体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区功能定位的影响开发区管理体制与开发区的区划、功能定位有关。
目前,我国的开发区区划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独立的新区。
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开辟一个新区,其主要功能是吸引产业投资,进行经济开发。
这种模式通常是老城市的延伸和扩展。
通常采取准政府体制,管委会具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并以经济开发管理职能为主。
二是小开发区带大行政区。
在老区内设立开发区,开发区管理部门不仅负责新区经济开发功能,还有管理原有老城区的功能。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开发区直接带动所在区的城市化,或为开发区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区的管理机构不论是采取行政区管理体制,还是准政府体制,实际上是兼有开发区与行政区职能,有的地区采取一班人马两块牌子。
三是开发区和老城区为一体的无边界园区。
如,北京海淀新技术开发试验区、杭州高技术开发区的主区块等。
这种模式通常是为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特别是依托大学和科学院所的科技力量兴办高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个区域性孵化器。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区的管理机构要服从区、市双重领导,其职能主要是提供服务。
(二)改革因素的影响除了经济开发和产业布局功能以外,我国相当一部分开发区还承担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试点功能。
开发区在改革开放、转换政府职能和建立市场经济机制试点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特区在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用人机制改革等方面起示范作用;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制度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苏州工业园区在社会保障体制、人力资源管理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借鉴新加坡经验,进行制度创新。
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与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有关。
当行政区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接轨程度越高,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政府行政职能就越弱化,机构层次就越少。
如,深圳是特区,特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优惠政策都优先于其他地区。
深圳兴办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行优惠政策,而是创造高技术开发区品牌,提高入区企业的素质,提升地区产业结构。
因此,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有两个特点,一是区内区外统一政策,深圳特区政策适用于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企业进驻开发区,不仅是因为开发区的位置和设施较好,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的无形品牌。
二是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中心没有项目审批权,批租土地、审批项目都是由深圳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和监督检查政策落实情况,为企业提供服务。
(三)政府行政分权因素的影响开发区管理体制涉及到事权划分和人员安排,存在条块分权两方面问题。
首先是地区内部分权问题。
独立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当于新设一个地区管理部门,通常是扩大授权经营。
在开发区和行政区双重管理(在老行政区中设开发区)的情况下,存在一个开发区管理机构与当地同级政府分权的问题,通常开发区管理是虚,行政区管理是实,财权和人权都在行政区手中,有些改革措施和政策因触动了行政部门的已有权力和利益,难以落实。
其次是中央和地方分权问题。
由于有些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开发区的一些制度和体制创新需要经过有关部门核准,否则难以实施。
(四)财税体制的影响现行税收体制是当前影响开发区发展与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现行中央与地方层层分税的体制下,各市、区县,甚至乡镇政府都通过建设各类开发区来吸引投资,增加当地政府的可支配收入。
因此,出现了各地争办开发区,盲目优惠的现象。
在“优惠政策”的诱导下,有些企业追求短期目标,造成社会资源配置扭曲和浪费。
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财政体制的影响。
目前,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收入功能有两类。
一类是有财税收入功能。
即开发区管理管委会作为一级管理和服务部门,可获得开发区企业的税收分成,用来进行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现有的大部分新开独立开发区采取这种形式。
另一类是没有财税收入。
园区管理机构或开发公司不能从企业的税收中提取留成,税收收入归所在地政府。
三、关于改进开发区管理的几点思考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已经将近20年,正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功能、增强其竞争力的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形势改进开发区管理体制。
(一)各类开发区定位突出老城市扩展功能和制度试点功能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农业人口向工业和城市转移的阶段。
开发区在加快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苏州市两个开发区的总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是老城区8倍多;目前已经开发的面积是老城区的2倍多。
上海浦东新区经过短短的10年建设,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已经占上海的22,工业总产值占上海的13。
我们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转轨时期,开发区不仅具有实现区域开发的功能,还有进行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试点的功能。
目前,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空间已经不大,提高开发区的竞争优势,要靠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
特别是加入WTO后,许多政策和制度要与国际接轨,开发区可以作为试点和示范,起到承上启下和承外启内的作用。
因此,要把开发区的建设和布局与城市化和老城市延伸结合起来;把开发区的政策环境建设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
(二)大部分地区实行相对独立的开发区管理体制一个好的制度设计需要组织保证。
在现行条块分割的体制下,园区内的体制改革试点经常遇到区外旧行政体制的制约。
独立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有利于把改革试点与区外行政管理体制隔离开来,可以用区内的职能转变和统一对外,克服区外条块分割的体制弊端。
因此,为了减少区外行政体制的干扰,从组织上保证制度试点的顺利实施,实行相对独立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更有利。
一段时间内,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开发区还将实行相对独立的管委会体制。
要继续实行精减机构、简化程序,政务公开的原则,克服管委会扩大膨胀的趋势。
(三)区域内统一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开发区之间要不要竞争,应在多大范围内竞争,是目前开发区规划和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
设立开发区大都是政府行为,开发区之间的竞争不同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企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