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及其比较
的结合构成管理体制 ,它是指 管理 活动发
展到一定阶段后 ,通过对管理 经验 总结归
府的宏观调控 ,使开发 区的发展格局 与城 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保持一致 。但 正由于它 基本上还是采用原来政府组织 管理体 制中
的条块管理模式 ,开发 区管委会 的权 力较 少 ,不利于开发 区的创新和试验 ,有悖 于 建立开发区体制创新的初衷。 2政府授权型管理体 制。政府授权型 管理体制是 由所在城市 的人 民政府授权组
位 ,使原城市主管部 门对 其控制力相对减 弱 ,开发区有可能脱 离原城 市的发展规划 而独 立发展。这一方面加 重了因其只能依 靠 自身积累而起步建设 的困难 ;另一方型管理体 制和政府 授权
型管理体 制。
也 可 能导 致新 区与原 城市 争 夺 资源 、人 才 ,导 致新区扩张而 l城 区衰落。 E t
个 区域 进行开发和经济管理 ,开发区的
行政 管理 、社会管理的职1 则 由原城区政 a 日 l 匕 : ;
府 的相 关职 能部门行使 。
这种 管理体 制因机 构精简 ,有利于降
低 管理成 本 ,提高工作效率 ,增加管理机 构对市场信息 的敏 感度 ;有利于管理机构
按照市场机制 的要求 ,运用经济杠杆进行
方面相互关系的总和。
际上 并不能行使完全的行政管理 ,仅在其 中起 一定的协调作用 ,其主要职能在于对
一
建专门的派出机构— —开发 区管委会 ,由 开 发区管委会 自行设置各种行政管理部 门,
并享受所 在城 市的市级 各管理 部 门权 限。 开 发 区管 委会 受所 在城 市人 民政 府委托 , 对 新区的行政 、经济等事务进行全面综合 管理;在开 发区内的城市 规划、土地审批 、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年到1986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首先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2015年9 月,中国共设立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截至2021年,中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32家。
功能定位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所在地(直辖)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拥有同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限, 以提高服务效率,打造更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开发区,聚集投资,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2019年5月,经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 见》。
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正式印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2021年版)》 (商资发〔2021〕188号)。
存在特点
1、占城市的GDP总量大,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贡献大; 2、GDP增长率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3、合同外资总额增幅、进出口总额增幅等数值均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经开区
01 功能定位
03 存在特点
目录
02 发展历程 04 设立背景
05 四个阶段
07 末位淘汰
目录
06 发展现状 08 建区名录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大陆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设立的现代化工业、产业园区,主要解决中国大陆 长期存在的审批手续繁杂、机构叠床架屋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问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由国务院批 准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现存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居于最高地位。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我国重点开发区管理模式优化探究【第一章】我国经济开发区管理机制探析绪论【2.1】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2】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第三章】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现行管理制度分析【第四章】创新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系的建议【结语/参考文献】国家级开发区管理形式创新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第二节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自全国各地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以来,各个开发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地区发展环境,对管理体制进行了丰富的创新实践,使得开发区的体制始终保持活力,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成为开发区取得巨大成绩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通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各个模式各具优势,也面临不同的挑战。
同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均保持了开发区体制机制的精髓,即精简高效。
这不仅符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的作用。
各开发区在体制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没有最优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
本节将通过对目前我国开发区现有模式和成功经验的梳理,探寻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可创新发展的途径。
一、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结合不同开发区的功能及地区背景环境,地方政府对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丰富的制度创新实践,目前开发区管理体制已走向多元化。
在实践中,大致形成了管委会、区政统筹、企业管理三种基本管理模式。
管委会模式是我国开发区最初体制创新的产物,也是目前我国开发区最普遍采用的体制模式。
经过10到15年的发展,开发区一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后,管委会模式出现分化,部分开发区仍坚持管委会模式并取得骄人的成绩;部分开发区在管委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出区政统筹的一种新模式;另外,企业管理模式也在第一批14个开发区中出现。
(一)管委会模式管委会模式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在总体组织框架上,管理委员会是所在地政府的派出机关,而非一级人民政府,主要行使当地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职能;管委会模式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体制的区别是所在市委派出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一、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通常由政府设立,由政府牵头推动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政府在开发区的治理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包括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投资和财务支持等。
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保证了各项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以及对开发区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掌控。
二、企业参与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这些企业在开发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参与的治理模式强调市场经济和企业运作的有效性,通过吸引企业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来推动开发区的发展。
企业在开发区的治理中享有较高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政府则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
三、规划管理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通常会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规划管理在开发区的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规划管理的治理模式强调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确保开发区内的各项建设和发展都按照规划进行。
规划管理包括土地使用、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旨在调整和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整体效益。
四、法制建设的治理模式中国的开发区也在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以规范和指导开发区的行为。
法制建设的治理模式强调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开发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服务机构等,保障了开发区的各项权益和利益得到合理保护和维护。
中国开发区的治理体系可以分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个层面。
中央与地方政府负责整体战略的决策和调控,包括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等;开发区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开发区建设和运营,包括土地管理、企业注册、环境保护等;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开发区的主体,参与到开发区的运作和发展中。
开发区的治理体系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实现了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了开发区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中国开发区的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综合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规划管理和法制建设等多种要素,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和协调,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治理框架。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研究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研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高新区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主要任务,在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新区的管理体制是保障高新区顺利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高新区作为国家级别的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相对于其他普通的开发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高新区的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国务院的领导、高新区管委会和行政区划所属的地方政府三部分。
国务院领导层对高新区的发展也赋予了重要的任务和责任。
高新区实行“国家管委会和地方管委会相结合”管理模式,国务院有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对高新区的发展进行监督和协调。
高新区管委会则是高新区行政管理和决策机构,它的主要职责包括高新区的规划、项目审批、日常管理、投资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高新区管委会还要负责向国务院报送有关高新区的政策、方案、评估等工作。
行政区划所属的地方政府在高新区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承担着高新区建设的大部分资金和土地等资源的供应,同时也需要关注高新区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配合高新区管委会的工作。
在高新区的管理中,除了以上三个主要部门,还有一些高新区相关的管理机构,如高新区的技术创新中心、孵化器、科技服务中心等。
这些机构在高新区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高新区在管理体制方面虽然相对比较完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权责不清高新区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不少权责不清的问题,如行政区划所属的地方政府在高新区建设中所承担的责任不明确。
这样会导致在高新区建设中出现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的情况。
2.过于行政化高新区的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
高新区为了保证其运作的顺畅,经常性地出台一些管理政策和办法,但是这些政策和办法有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因素和企业的需求。
吕爱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研究
吕爱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研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研究*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吕爱国[摘要]本文按管理的主体、形式、权限差异,将开发区管理体制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参与型”和“政府服务型”,通过对全国200个国家开发区的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整体以“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为主,局部上已经出现*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开发区主导产业带动河北沿海经济发展研究(201302002)”和河北省商务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河北沿海开发区主导产业升级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政府服务型”管理体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同时,在我国四大经济区内都出现了国家开发区管理体制由传统的“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参与型”过渡并向“政府服务型”转变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国家开发区;管理体制;经济技术区[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3)12-0056-04开发区管理体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管委会、企业等管理主体在对开发区进行管理、建设时所采取的管理方法与模式,是机构设置、管理制度、管理权限、职能范围、运行机制等方面相互关系的总称。
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开发区”)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在改革实践总结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开发区管理体制。
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试点,探索精简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1]是国家设立开发区的目标之一,国家开发区管理体制分类研究既有益于开发区向高水平纵深发展,也将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一、开发区管理体制分类的研究综述国外学者普遍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开发区发展进行研究,迄今为止对管理体制的研究较少,现有关于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的研究多出自中国学者的著作或论文中。
国内从微观角度对我国大陆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分类研究多强调具体特色,不易于对全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实证分类。
近日,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通过
近日,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通过
摘要:
1.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的背景和意义
2.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3.改革方案对开发区的未来发展影响
4.我国在开发区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
5.开发区改革的实践案例及启示
6.改革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和挑战
7.总结与展望:开发区改革的未来发展
正文: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迁,开发区的体制机制逐渐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因此,对开发区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我国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话题。
一、开发区的定义和作用
开发区是指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吸引国内外投资,实施特殊政策,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区域。
开发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吸引外资,推动产业发展;二是发挥政策优势,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带动区域发展,实现经济繁荣。
二、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发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
程。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近万个,总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
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体制机制老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第六讲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机构职责
第六讲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机构职责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所在市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国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和新型管理体制,市人民政府在开发区设立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开发区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协调市各部门、各单位与开发区有关的工作。
管委会根据省人大(或省政府)制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行使下列职权:1、编制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2、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公布开发区的各项行政管理规定;执行规定的优惠政策;3、负责开发区内的土地规划、征用、开发、管理和各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4、依法管理开发区的财政、税收、劳动人事和工商行政;保护职工合法权益;5、按规定权限审批或审核在开发区内的投资项目、为投资者提供咨询和服务;6、按规定处理开发区内的一般经济涉外事务;7、管理开发区内的进出口业务;8、管理开发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治污染;9、兴办和管理开发区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其他公益事业;10、监督、管理、指导开发区各类企业、事业单位;11、监督、管理市政府各部门设在开发区的分支机构的工作,协调、裁决这些分支机构之间的争议;12、协调设在开发区内的非市属分支机构的有关工作;13、根据需要设立精简、高效的工作机构,按规定权限任免和奖惩管委会机关和所属单位的工作人员;14、市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
国务院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初期是由国务院特区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归口管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
1999年9月30日后改由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部对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指导和归口管理,200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改由商务部归口管理。
“中国投资指南网站国家级开发区栏目”先后经外经贸部和商务部授权,向中外投资者介绍中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关情况,欢迎国内外投资者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贸易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良好机遇。
开发区开发管理模式及发展要素
经济管理体制要点
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就是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负盈 亏和管理科学;开发区的经济职能一般都是通过其拥有产权的综合公司或专业 公司来实现的,其中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率先在我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已有 20 多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如苏州高新、中炬高新、东湖高新、倍特高新和长 春经开等都是开发区控股的上市公司;
3 、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完善的服务系 统及行政人员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如“一站式”服务、“一门式”服
务、“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等;
4、 更新管理观念: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倡导“亲商意识”,政府
部门和工作人员自觉站在投资者、纳税人的立场来思考对待问题,把投 资者依法从事生产经营,获取理想回报作为自己管理服务的目标,改变 了政府凌驾于企业、社会之上的传统观念。
发展历程
我国开发区的兴起以 1980 年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为标志。其后全国各地经济技术开 发区相继建立 ,再后其它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如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也于80 年 代中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到2002 年末,国务院已先后 批准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2 个国家级经济 技术开发区。
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开发区大都是在国家或地方优惠政策的引导下,自 主创业而发展起来的;有的开发区由地方政府划拨了小部分启动资金,有的则 完全是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开发的;目前我国开发区主要的融资渠道有:商业银 行贷款、政府给予贴息政策(如昆山)、国家开发银行贴息贷款(如惠州仲 恺)、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如苏州高新)、与外资联合开发(如苏州工业园)、 委托国内有成功经验的开发区开发(如绵阳 等);
国家级新区规划管理体制机制
创新实践二:某国家级新区的城市设计导则
2. 加强城市风貌管控,确保新 区建设符合城市设计导则和相关
规范。
3. 推进城市更新,改善老旧城 区和棚户区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
施。
4. 加强公共空间和绿化景观的 设计和管理,提高城市品质和宜
居性。
创新实践三:某国家级新区的土地利用政策
01
总结词:市场调节、政策引导
规划审批
国家级新区的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由省级 政府审批。审批过程中应注重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
规划实施与监督机制
规划实施
国家级新区应按照批准的规划实施建设,不得随意更改规划内容和规模。确需调整的,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监督检查
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应对国家级新区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并依法处理。同时,社会 各界也可以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02
详细描述:该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注重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相结合,通过优 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式,实现土地的 合理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措施包括
03
1.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明确新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和规模。
创新实践三:某国家级新区的土地利用政策
2. 加强土地审批和管理,确保 新区的土地利用符合规划和相 关法律法规。
优化产业政策
调整土地利用政策
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建立健全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新区 的规划管理和监督,确保新区的科学有序 发展。
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在新区 进行产业布局和升级,促进新区的经济发 展。
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监管,合理配置土 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开发区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和机制完善研究
开发区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和机制完善研究内容摘要改革开放至今,开发区管委会在我国已经走过 30 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开发区管理经验对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以来,对于金川区,乃至呼和浩特的发展都带来巨大的贡献。
但由于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法律的缺失、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缺位、社会中介组织发育的不健全,导致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管委会管理职能权限模糊,开发区可持续发展乏力。
因此,唯有以创新管理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管委会,方可明晰管委会的管理职能,从而促进开发区的大发展。
关键词:开发区管委会管理职能完善机制目录一、我国开发区的基本管理体制概述 (1)(一)行政主导型管理体制 (1)(二)“公司制”管理体制 (2)(三)混合型管理体制 (3)(四)管理委员会制是开发区的基本管理模式 (4)二、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5)(一)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5)1.管理权限范围模糊 (5)2.职能权限授权不足 (5)3.权力运作较为随意 (6)(二)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6)1.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管委会行政主体资格缺乏全国性法律认定 (6)2.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缺位 (6)3.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 (7)三、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管委会创新管理对策 (7)(一)加强金川开发区管委会的组织管理创新 (8)(二)加强金川开发区管委会的人员管理创新 (9)(三)加强金川开发区管委会的绩效管理创新 (10)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古至今,政府的行政派出管理在我国大都出于加强国家控制与监管的目的,并往往带有一定的军事色彩。
而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发展区域经济进行的行政派出管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的一种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方式的新的管理模式,是实践基础上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国家级开发区“属地兼管”模式的利弊
国家级开发区“属地兼管”模式的利弊本文阐述了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和模式,在分析国家级开发区“属地兼管”管理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属地兼管”管理模式存废的思考及对策,即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区实施“属地兼管”模式是弊大于利,应该采取“专管”领导模式。
标签:开发区;属地管理;兼管模式一、开发区管理体制和模式据商务部统计,当前全国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9家,开发区行政隶属关系类别多,管理模式层次多,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事业管理和公司管理三种。
(1)行政管理模式是开发区管委会代行地方政府所有事务决策权、审批权和执法权,是上级行政部门派出机构,主要承担规划建设管理、产业发展、投资促进、企业服务、社会稳定等任务,管委会主任是专职专任。
在开发区设立初期,大部分开发区都采取这种管理模式,但职能范围大小有别。
(2)事业管理模式是开发区管委会部分地承担地方政府决策权和独立经营权,主要适用于产城融合度较高的开发区经营建设,管委会主任是由开发区所属地行政一把手兼任。
这种开发区基本进入成熟期,如中关村管理模式。
(3)公司管理模式是开发区管委会是地方政府部门的职能部门,独立承担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任务,在决策、规划、执法等方面受地方政府领导,管委会主任是专职聘任,如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公司制模式。
在开发区机构设置上,地方更倾向于单独设置,以便实现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
国家级开发区的管理模式是向多样化演进的,主要有“专管”和“兼管”两种。
在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初期,专设产业开发建设任务明显,由于产业规模小、人口散、公共设施不完备,大部分开发区采取准政府的模式,实行放权经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具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和话事权,即“专管”模式。
当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到“家大业大”的产业规模,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新城区,就要求开发区在产业发展、就业稳定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协调和统筹管理,升级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
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
国家级新区是指国家依法设立的具有特殊政策和制度优势、辐射带动作用、具有创新发展和改革试点功能的地区。
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优势:国家级新区被赋予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包括财税优惠、土地使用优惠、行政审批简化等,以吸引投资和创新资源,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 制度创新:国家级新区可以探索创新制度,包括经济制度、社会管理体制等,以适应新区的发展需求。
例如,可以引入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创新试验区等制度,吸引国内外资本和人才。
3. 改革试点:国家级新区可以成为国家推进重大改革的试点地区,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
新区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试点和尝试,为全国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4. 组织领导机制: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区的发展,国家通常会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这些机构通常是由国家级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组成,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
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的目标是加强新区的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开发区管理体制
开发区管理体制是指为了有效管理和运营开发区而建立的一套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通常包括以下要素:
政府主导:开发区管理通常由政府部门主导,例如国家级、地方级或特定行业部门。
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划和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发区管理机构:通常会设立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或行政机构,负责具体的开发区管理工作。
这些机构通常负责开发区的规划、建设、运营、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等。
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政府会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支持开发区的运营和发展。
这些法规和政策可能涉及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外贸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以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管理:开发区管理体制通常也涉及对进驻企业的管理。
这包括企业注册、审批、监管、扶持政策等方面。
管理机构可能负责对企业进行服务和指导,帮助解决经营中的问题,并促进企业的发展。
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区管理体制通常需要确保开发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处理等。
管理机构可能负责协调和提供这些公共服务,以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
监督和评估机制:开发区管理体制通常需要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这可能涉及对开发区运营情况的监测、评估和报告,以及对管理机构的监督和考核。
开发区规划管理制度
开发区规划管理制度开发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重功能,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担负重要责任的区域。
开发区规划管理制度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了保障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管理规定和制度。
一、总体要求开发区规划管理制度制定的总体要求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协调的原则,推动开发区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管理和服务。
二、组织管理开发区规划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分层负责、协同配合”的管理模式。
具体实现方式是: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设立发展规划部门、城市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部门。
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合作,通过指导、监督等方式推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规划编制开发区规划编制实行“总体规划、分项规划”的编制模式,包括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两部分,其中总体规划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分项规划则为细化总体规划提供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四、土地管理开发区土地管理的原则是最大限度保持土地的功能和价值,强化土地用途管控。
实施方式包括: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建立土地利用权制度,完善土地开发、转让、收储、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加强土地用途管控和土地收益的监管。
五、城市建设和管理开发区城市建设和管理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和城市环境改善,根据城市功能和人口规模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
加强城市管理,则是落实城市规划的前提和保证。
具体做法包括:建立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标准,加强城市管理和市政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发挥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的作用,加强城市环境维护和改善。
六、环境保护开发区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源头控制”的原则,加强环境监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具体做法包括:建立环境保护制度和责任体系,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环境评估和监控,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及其比较
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及其比较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的开发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大幅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
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其管理体制存在差异。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及其比较。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第一个开发区,成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开发最为集中和体制最为成熟的一类开发区。
其主要功能是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国内外资企业合作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其管理体制由国务院设立的领导机构和管委会共同组成,通常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负责对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等主要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和领导。
二、保税区保税区是指为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和促进对外开放,以出口作为主要发展方式的特殊经济区域。
保税区通常设立在海关直属区域或者离岸岛屿,商品可以进出保税区而不再缴付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等税费。
保税区的管理由国务院海关总署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管理,不同于其他开发区的管理体制。
保税区的发展方式也在近年来逐渐走向多元化,成为跨境电商、全球采购和物流等的发展重要平台。
三、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政府于2013年9月设立的特殊经济区,目的在于推进经济转型和全面对外开放。
试验区内的企业和个人可享受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和贸易政策,提高市场准入、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等自由度。
试验区的管理由国务院下设的由多个部门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负责,具有更加灵活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试验的特殊权限。
四、新区新区是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经济发展需要设立的特殊开发区域,其目标是实现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新区通常由国家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支持和对外开放措施,集聚高端产业和人才,推动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它们的管理体制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和改变,从而更加适应市场和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多个新区,例如广东大湾区和雄安新区等。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标题: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特殊区域。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科学与合理性对于开发区的发展和建设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进行调研,为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开发区管理提供参考。
二、背景介绍开发区是特殊经济区域,具有行政自治和统筹发展的权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开发区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调研结果1.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现状目前,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即由政府牵头负责管理和运营开发区;另一种是企业主导的管理体制,即由企业牵头组建开发区。
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模式常常相互融合,形成混合型管理体制。
2. 开发区运行机制的现状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开发区运行机制包括规划制定、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和服务保障等环节。
目前,开发区普遍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即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吸引投资和项目进驻,从而促进开发区的发展。
同时,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开发区还常常设立各种机构和部门,如招商局、工会等。
3.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尽管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在决策效率和市场化程度上存在不足;其次,企业主导的管理体制可能导致利益过于集中,缺乏公共利益的考量。
此外,开发区规划制定不够科学和灵活,项目管理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四、问题分析与解决1. 加强政府的战略引导和监管力度,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透明度,增加企业参与决策的机会。
2. 鼓励企业参与开发区管理,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我国重点开发区管理模式优化探究【第一章】我国经济开发区管理机制探析绪论【2.1】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2】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第三章】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现行管理制度分析【第四章】创新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系的建议【结语/参考文献】国家级开发区管理形式创新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第二节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概述自全国各地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以来,各个开发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地区发展环境,对管理体制进行了丰富的创新实践,使得开发区的体制始终保持活力,开发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成为开发区取得巨大成绩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通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各个模式各具优势,也面临不同的挑战。
同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均保持了开发区体制机制的精髓,即精简高效。
这不仅符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的作用。
各开发区在体制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没有最优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
本节将通过对目前我国开发区现有模式和成功经验的梳理,探寻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可创新发展的途径。
一、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结合不同开发区的功能及地区背景环境,地方政府对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丰富的制度创新实践,目前开发区管理体制已走向多元化。
在实践中,大致形成了管委会、区政统筹、企业管理三种基本管理模式。
管委会模式是我国开发区最初体制创新的产物,也是目前我国开发区最普遍采用的体制模式。
经过10到15年的发展,开发区一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后,管委会模式出现分化,部分开发区仍坚持管委会模式并取得骄人的成绩;部分开发区在管委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出区政统筹的一种新模式;另外,企业管理模式也在第一批14个开发区中出现。
(一)管委会模式管委会模式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在总体组织框架上,管理委员会是所在地政府的派出机关,而非一级人民政府,主要行使当地政府授权的经济管理职能;管委会模式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体制的区别是所在市委派出开发区工作委员会,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
一般还同时组建一个由管委会直接管辖的开发建设总公司作为经济活动法人。
二是在组织人事方面,开发区管委会一般具有高级别干部配置和高管制授权安排等特征,其领导人地位甚至高于该城市所辖区县,开发区在某些领域享有省一级的权力,很多超过了所在的城市。
在干部任免上,管理委员会领导实行任命制,下级干部实行聘任制。
三是在管理委员会内部设置高度精简的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合署办公,与政府机构相比,其机构和人员编制比行政区管理体制要精简得多。
四是国家级开发区设立一级财政,可以编制、实施财政预算、组织税收,并相应地制定区域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实现依法治区。
这种高度授权,特事特办,专心发展经济的管理体制,是目前我国国家级开发区采用最多的管理体制模式,它的优点为:一是管理委员会拥有较大的行政管理权和独立的经济管理权,保证了体制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开发区管委会的高层次、高授权,对获取政府高层信息、协调一线矛盾、屏蔽外部环境干扰、降低交易成本具有直接帮助。
二是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可以脱离来自各个方面的牵制和干扰,在所在地政府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制订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从而保证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机构设置精简、高效,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精髓。
管理委员会下设职能部门受其统一领导,目标取向一致,有效避免和降低了存于运行机制内部的扯皮、摩擦和内耗。
同时,由于进行合理的职能归并,不搞上下对口,管委会内设机构的行政资源得到高度整合,大大提高工作效能。
其精简高效的机构设置,对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有重大意义。
这种模式的薄弱环节在于:一是行政授权不到位,宏观控制缺乏力度。
开发区管理权限的下放一般都是根据开发建设的需要,缺乏整体性和综合协调管理力度,管理机构缺乏权威性。
二是管委会作为准政府,在法律上突出管理经济事务的职能,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不完备,随着开发区不断发展必然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管理需求,这种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是开发区与所在行政区在领导、规划、管理、开发、建设等方面的权利和经济利益上的再划分容易发生冲突。
目前国内已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绝大多数采用管委会模式,一方面是因为管委会管理模式同我国大多数开发区的发展阶段相匹配,我国目前大多数开发区目前发展还处于初级和中期发展阶段,开发范围较小,开发区行政级别不高,管委会模式能充分发挥所在政府优势,集中力量发展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充分发挥了管委会模式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管委会模式仍有其明显的先进性的存在。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许多东部十分发达的开发区仍选择管委会模式,而且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这说明如果充分发挥管委会模式精简高效的优势,并能有效的解决其弊端,管委会模式是十分具有活力的。
(二)区政统筹管理模式随着国家级开发区完成第一阶段的开发职能,逐步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开发区为解决自身发展空间不足,为现有产业提升预留空间,开发区发展从产业集聚过渡到人才集聚,开发区面临城市化发展的内生需求。
开发区原有管委会模式出现分化,部分仍沿用管委会模式,部分开发区在管委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混合型管理模式在管委会模式上逐渐发展起来。
区政统筹型管理模式是以准政府的管委会模式为主导,衍生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主要是指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通过受委托管理,与乡镇、行政区合并管理。
其宗旨是通过体制设计,在加快开发区自身发展的同时,发挥园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使开发区由单一工业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开发区自身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从表现形式来看,区政统筹型管理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垂直委托管理(街道乡镇委托管理)。
随着开发区的管辖范围不断扩展,园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建区初期的单纯管委会制模式不能充分适应开发区与辖区乡镇统筹管理、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管委会+托管乡镇”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这一类型是管委会模式的扩展,是上下级间的合并。
其主要的特征是:受当地政府的委托,对周边乡镇进行经济社会的统一管理,将园区周边的乡镇统一纳入到开发区的规划中,发挥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开发区形成的强势工业基础以及创新的管理体制来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平行整合统筹(对应级别的政府机构间的整合)。
开发区和行政区管理职能合一,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内设机构基本保持行政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和职能。
“区政统筹”的优点可以用“合并、扩大、升级”来归纳。
开发区和行政区合并,最主要的是解决了开发区开放空间不足的问题,使得两区在人才、土地、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互补,解决了原有开发区土地资源、公共社会服务资源对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两区优势的有机结合,集多项政策、功能于一体,行政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于一身,具有一般开发区和行政区都不可比拟的特殊优势。
区政统筹的模式一定程度符合未来开发区的发展趋势,特别适合我国目前位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发展进入成熟期的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已经完成产业集聚功能,正在向人才集聚和多元融合阶段发展,园区经济开始向城区经济过渡,城市的多种功能开始在开发区形成有机融合,开发区开始向“产城融合”的方向发展。
区政统筹的模式有利于发挥开发区规划先行、产业集聚、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长处,以及行政区在公共社会服务方面的优势,使得两者优势互补。
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弊端,庞大的机构设置会对原有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理念提出了挑战,大量繁杂的行政和社会事务影响了开发区招商引资、转型升级的精力,弱化了开发区原先的体制优势,造成开发区与一般行政区之间在功能定位上的扭曲。
因此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合并后的管理模式是否能发挥开发区、行政区各自的优势,同时又能更好地解决效率问题。
(三)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完全由经济组织方式管理开发区的体制模式。
开发区内不设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而是设立一个诸如开发总公司之类的法人管理主体,承担开发区内经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统一负责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和运用、土地开发和使用权转让、房产经营、创造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等。
开发区开发公司管理,需要由当地政府赋予其管理授权和职能,包括项目审批等经济管制权力和必要的特许经营开发职能等。
开发区内的其它行政性事务,仍然由所在地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来管理。
开发区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设立管委会,但管委会的职能一般很弱,开发区主要以开发公司作为主体进行经营管理。
企业管理模式适合于区域功能相对单一、地域面积较小的开发区,由于首创于深圳蛇口,又被称为“蛇口模式”.这类管理体制的优点在于:一是企业化的管理经营模式,可以完全企业制度进行运作,避免了政企不分、经营风险转嫁的可能性,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利于把握资金的利用率和投资成本的回收,公司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资本市场运作来壮大公司实力,依靠娴熟的开发经验,扩大经营范围和领域,走品牌化的道路。
二是机构精简,有利于引入高效、精干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入区企业的各项服务;管理成本低,运作效率高。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开发公司收入来源单一,持续发展资金不足。
开发公司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职能,进行了大量的公共事业开发,但由于开发主体不是一级行政组织或行政派出机构,无法从税收收入中获得必要的投资补偿,公共基础设施成本主要靠工业和商业用地开发收入来补偿,导致开发区出现基础设施开发水平较低、地价过高、债务过重等问题。
二、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典型案例(一)管委会模式(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4年12月建立,一直沿用的管理体制是:天津市行使宪法赋予直辖市(省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建立由四个地方性法规和一个政府规章组成的基本法制框架,确立了以天津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形式,组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受权代表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
基本要素:1.天津市作为直辖市,可以系统立法,针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次性设立四个地方性法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登记管理规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管理规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