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的调查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查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查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深入分析。
经济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同时保持着国家的宏观调控。
这种独特的经济模式使中国能够在全球经济中保持高速增长,并且有效地解决了贫富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然而,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过快,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以应对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挑战。
在社会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实现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
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使得更多的人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为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提供了坚实基础。
同时,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然而,我们的调查也发现,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差异、收入分配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文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文化成果。
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同时,文化事业的繁荣,也使得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我们的调查也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商业化倾向过重,导致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版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挑战。
在环境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的利用,使得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调查报告理学院地理08第四组摘要:我们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然而,在这个高速全球化发展时代,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够坚定,出现哈韩哈日,崇洋媚外等现象。
因此,研究调查新时期大学生对走社会主义道路认知现状非常有必要,并根据现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大学生更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政治实践,有针对性的地对大学生进行加强和改善学校社会主义道路认知教育,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对提高广大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道路思考建议调查时间:2010年11月4日到2010年11月16日调查地点:广石化调查对象:全校学生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调查人:方、梅、坚、燕、花、何问卷设计与分析:燕、花撰写报告:方、梅、坚、何一、前言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可喜的提高。
他们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深层转型,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最优效用的主客观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倾斜,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方面出现许多问题,理想信念淡薄,出现了理想失落、信仰危机、精神支柱倾斜等现象, 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因此,认真研究调查新时期大学生对走社会主义道路认知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大学生更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政治实践,进而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第五小组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各学院进行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认知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7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其中,理科占总数的34.3%;文科占41.4%;工科占22.8%,其他占1.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调查报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调查报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反馈意见,以期为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一、在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以及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认知和需求,从而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提供有力支撑。
二、调查背景与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期望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全面了解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次调查也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在校学生,通过匿名方式收集他们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看法和意见。
访谈则邀请了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课堂观察则是对实际教学过程进行直接观察,以了解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综合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结果,我们发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积极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积极理论成果,为我们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即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积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阴暗面和苏联模式的弊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过去几年从苏联学来的东西。
对此,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针对当时苏联的情况,毛泽东认为,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另一方面,毛泽东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从1956年2月14开始,到4月24日结束。
共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实际听报告的时间为43天。
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报告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报告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逐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任务 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科学文化素质 ,以 思想道德素质 和______________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主要内容 文化事业 。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__________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
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①客观必然性 A.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B. 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C.是由 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D.是由增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误区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 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注意: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 色的旗帜。
误区 2: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一回事 注意:文化事业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 产品,它不以赚钱为目的。文化产业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文化活 动及其产品。 误区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 事业为目标。 注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四有”公民。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义精神文明。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其他优 秀文化成果。 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义伟大旗帜,弘扬主旋律。 ⑥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篇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内容提要:随着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向前发展的趋势,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虽然“农村、农民和农业”三农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国家,但是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努力推行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对此,本人利用寒假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针对农村的建设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总结报告呈现如下: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建设;现状一、调查事项1.调查时间:2022年2月20日――2022年2月28日2.调查地点:XXX省XXXXXX州XXXX县XXX乡XXX村3.调查对象:村民和村干部4.调查方式:采用走访调查、交谈和采访等方式5.调查目的:通过与当地的村民进行交谈和对村干部进行采访等方式,来了解我村现在的村建设情况,村民的生活情况,以及对村建设的意见和看法。
并且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来进行自己的思考。
二、调查采访内容(附件)三、调查内容分析(一)村建设的现状1.村容、村貌方面通过对村民们的走访,了解到:最近几年来,村里投入一大笔资金来进行环境的治理和整修,大大改善了以前“脏、乱、差”现象,使得村容和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现在的道路比以前好了很多,村里铺上了水泥公路;道路旁种了很多的树木,让村里的绿化面积大大改善;等。
2.生活方面①居住条件的改善。
随着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走访观察,我们看见有些村民家正在建造平房,钢筋水泥代替了原来土木结构的房屋。
走进村民家里更是发现,房屋装饰的漂亮气派也尽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②出行方式的改善。
同时由于通了公路,连公交车也驶进了我们村,有的村民更是骑上了自行车,摩托车,一改村民出门的不便。
-1-自从村里实行新的建设以来,煤气、燃气和太阳能等新型的能源逐渐在取代以前的能源,新农村建设显示出一个“新”字。
关于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引言: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社会实践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的调研成果,并提出对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一、调研背景近年来,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红色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进行了社会实践调研,以了解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实际应用,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群体的人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问卷调查覆盖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实地访谈则选择了一些红色文化传承较为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三、调研结果通过我们的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调研结果:1. 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人对于红色文化的传统内涵和精神追求认识不够深刻。
一些人对于红色文化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没有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和时代价值。
2. 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存在问题。
调研发现,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经济、文化多元化等,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红色文化经典作品的传播受到限制,红色文化教育的场所和载体不足等。
这些问题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3. 红色文化的实践价值逐渐凸显。
从实地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单位和个人通过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了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的实践也显示出其在当代社会的独特价值,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四、建议与展望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提高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
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媒介手段和渠道,普及红色文化的传统内涵和时代意义。
可以通过文艺作品、电视节目、纪录片等形式,使更多人接触和了解红色文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调查报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调查报告一、简介本次调查报告旨在了解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以及对其教学内容和效果的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改进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内容包括了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方法评价等多个方面,以保证全面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
三、调查结果1.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认知程度在第一部分的问题中,我们得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较好。
其中约90%的学生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能够正确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此外,约80%的学生表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评价在第二部分的问题中,我们得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评价较好。
近70%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结构合理,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能够全面了解和认识该课程的核心要点。
此外,约7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编写严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点。
3.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教学方法评价在第三部分的问题中,我们得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评价较好。
超过80%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等,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思考问题,并从中获取到知识。
此外,约70%的学生认为老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更有动力。
四、调查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认知程度较好,了解并理解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评价较好,认为教学内容结构合理,教材内容编写严谨。
3.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课程的教学方法评价较好,认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三篇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三篇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1一、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北京的农村到各地的农村,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农村在我国的新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
这也是为全面了解掌握农户的家庭经济和生产经营情况,建立完善农户档案,推进新农村信用建设,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
二、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家乡的发展状况来了解家乡的变化及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从中感受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带给中国农民的好处。
三、调查方法1、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对比目前的家乡,找出两者的区别,分析原因。
2、走访老人,询问他们对家乡这几十年变化的经历及感受。
3、各处走走,比较家乡与自己记忆里的区别。
4、到家乡周围调查,看看家乡周围的变化。
四、调查结果1、经济发展我的家乡在××××××××,村民努力勤奋,朴实待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
耕地不再是农民获得财富的唯一途径,务工、个体私营、公司、合作社等新的形式层出不穷,并且它们已经日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农民工日益崛起。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以此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目前,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以务工收入为主、种地为辅。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行,农村农业经济也在大力发展。
人民生活条件正在逐渐提升至新的层次。
2、村容村貌这两年村容村貌的变化是最大、最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村级公路的修建、房屋的更新和村容的整治几个方面。
村级公路的修建,由乡里统一出资修建了通过村里与各个村子连接的柏油路,并通上了公交客车,因此外出再也不用走几里路才能坐车了,村内的道路由村里出资也由原来的土路修成砂石路,再也不怕一下雨就出不了门了。
校园文化建设考察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考察报告校园文化建设考察报告校园文化建设考察报告为提高我们这些新任命的小学校长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管理能力,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对促进学校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师进修学校的组织和带领下,我们于20xx年12月1日下午到浣江小学就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考察的基本情况考察分三部分内容,我们先是观摩欣赏由该校名优教师傅桂桑老师执教的校本教材课,体会浣江小学校本教材口才教学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然后非常有幸聆听了校长金百炼就其本人在多年学校管理过程中关于教师文化建设的思考引领教师走向教育自觉;最后我们在学校领导的带领和解说下参观学校,感受校园浓厚文化气息,体会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
尽管时间仓促,未能深入细致、全方位了解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各个方面,但在金校长之前的介绍中以及实地的参观,我已经强烈感受到了校园文化建设在一所学校中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校园内漫涌,在师生间滋长,引领发展,导向和谐。
这次考察活动使我不仅见识了该校文化管理的魅力,同时也了解了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浣江小学在牢固完善制度建设之下,重点打造教师文化建设,使其发挥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育人作用、愉悦身心的作用,进而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
学校通过引领教师自觉、合作、开放,让教师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体会幸福感,传递文化热力。
通过教师文化的建设达到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做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同教育改革的进程相适应,彰显了学校个性,激发学校内部的活力,更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于是打响了知名学校的品牌。
二、被考察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分析(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建设充分体现了整体性、艺术性、协调性和前瞻性。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者:邱霞来源:《领导之友》2012年第12期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建设战略思想不断与时俱进,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不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中重要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文化部分”的总标题,突出了“文化强国”在当前文化改革发展中的目标地位,这是对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作出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丰富和深化,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指明了方向。
报告“文化部分”第二段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两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我们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原因所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十年来“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文化日益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
但是也要看到,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备更多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突出的有: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文化产品精品不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尚需进一步增强,等等。
国际上,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锋交融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中国特色(新整理的)
本讲探讨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目标及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破解的问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马克思当今社会中的几种观点:信仰缺失、道德滑坡折射了当下文化危机,因此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存在问题;……“中国模式”是个伪命题;“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使我们的GDP跃居世界第二位,因此,所谓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是转型期问题,不必惊慌不安。
……等等。
若理性地看待,需要比较完整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也需要正视这一历程中“文化”这一根本问题。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迫切需要通过文化建设来化解难题。
(口袋鼓起来了,脑袋空白了)★十八大报告中二千多字的陈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治愈贫困的顽疾,但是经济发展了并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吃喝嫖赌、包二奶、贪官、奸商、伪学者这些“富贵病”的出现关乎人文,关乎人的素质与精神境界。
——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当今就经济实力看,中国走上了国际大舞台,但是缺乏有力的话语权,不是文化大国。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很多文化产品不是走出去,而是送出去,缺乏影响力;)美国记者霍华德·佛伦奇曾撰文指出,中国人因缺乏大国意识正在丧失成为大国的机会;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说过,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现在的世界看中国人,有一种印象是——主张和为贵的只不过是中国的古人。
中国的当下文化中仍充满人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内容,似乎中国人不窝里斗就不是中国人了。
(中国商人在华人黑帮阴影下的安哥拉,2012年11月26日故城徐老板的诉说)现在的世界看中国人,还有一种印象是——中国“不差钱”,仿佛许多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都是山西煤老板了。
关于改革开放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的调查报告前言 (3)一、调查问卷分析 (3)(一)经济发展 (3)(二)政治改革 (4)(三)文化教育 (4)(四)科技方面 (5) (5)二、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的问题 (6)(一)贫富差距扩大 (6)(二)社会失范 (6)(三)环境污染 (6)三、结论 (7)(一)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公平 (7)(二)加强法制,重塑道德 (7)(三)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7)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为了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我们选取咸阳市各行各业的人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变化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了解改革开放通过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方面的调查可知:1.民生得到显著改善。
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消费形式呈现多样化。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与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经济体制的改革初步建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创业、就业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各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道路是蜿蜒的,前途是光明的。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也不能一蹴而就。
虽然浮现了官员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彻底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浮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如针对贫富差距要建立起合理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和合理的转移支付系统,针对官员腐败要不断完善监督制衡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流程等。
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调查报告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前言实践时间:2014.8.30实践地点 :湖南-邵阳实践人员:陈文杰实践内容:中国的发展实践方式:在网上查找资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展速度越来越快了。
所以我这次的调查内容是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
而我所得到的资料都是从网上搜索而来。
一、政治(一)政治回顾: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政治领域的成就是中国不断地在往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和现代政党的方向发展,三者归结到一点,就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建立。
政治制度的中心内容是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
1978年以前,权力过分集中,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来说,是权力集中到国家;从政府与政党的关系来说,是权力集中到政党;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说,是权力集中到中央;从领导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来说,是权力集中到个人。
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8月18号《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正确地指出了权力过分集中是政治制度的总病根,随后,在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上,不断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从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到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再到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
从中可以看出,30年改革在政治领域的一大成就,是公共权力运行的理性化、制度化。
首先,国家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0年改革最大的一条,国家慢慢地在摆脱全能主义的模式,通过现代国家制度的建设,权力越来越受到监督和制约。
比如,统一的市场制度正在建设之中;统一的国家的暴力管理制度、选举制度、法制体系、金融制度、税收制度和现代文官制度、保障统一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制度等,都在建立和完善之中。
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例,改革30年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地方政府的推动,中央给政策,地方去创新,分税制的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很大影响,目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财权和事权上都有较为合理分配的框架,但是一个存在的问题是仍然没有通过法律和制度将这种改革的成果确立下来,仍然主要依赖的是党在组织和人事上的调控,如何依靠法制而不是权力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将是一个考验。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6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6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
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
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
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
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
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
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
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
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
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
村级除近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讲稿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内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呢?毛泽东认为,“像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
到1955年当我看到那么多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兴了。
”为什么毛泽东会有这样的认识呢?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农民作出的牺牲最大。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使广大农民兄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过上幸福生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最为迫切的愿望。
于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各项国家建设提上党的重要工作日程。
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共三个内容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二、初步探索过程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深远影响我们下面学习第一个内容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年内,中国的很多做法包括“一五”计划基本上都是照抄苏联的。
对于这种“抄”,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在完成“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我国照搬苏联经验的许多弊病暴露出来,毛泽东把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一)《论十大关系》是探索的开端在“一五”计划后期,一些部门和地方盲目扩大基建规模,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许多困难,周恩来和陈云提出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急躁冒进,要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得到中央政治局支持。
1956年2月到4月,我们党转向了对工业问题的调查。
毛泽东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长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的汇报,并就苏联钢铁生产情况提出了中国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
经过半年的调查与研究后,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的现存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的现存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然而,前进的路途并不平坦。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仍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很多新问题将不断出现。
我国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任重道远,这要求我们厘清当前在这条道路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建设的难点与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思考实际对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的若干深层次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当前时期的具体表现,也将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地摆在了我们眼前。
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恶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促使原有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更加清晰地暴露出来。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正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点所在。
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亟待根本性转变。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而另一方面,由于土地使用成本趋于上升、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环境保护成本投入增加等原因,数量扩张性增长所依赖的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据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调查,普通劳动力工资近年来年均增长15%-20%;土地价格涨幅更大,有些地区仅生产性用地价格涨幅就达一倍以上。
关于中国百年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中国百年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这些变化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层面,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中国近百年来的变化,以提供一个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概览。
二、政治变革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治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治理模式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的转型,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四、文化繁荣中国的文化在近百年间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社会进步在社会层面,中国的教育、医疗、社保等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医疗改革和社保体系的完善,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养老保障。
然而,仍需关注城乡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六、结论与展望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政治体制的完善、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社会进步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促进社会公平等。
展望未来,中国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融入全球化进程,持续推动改革和创新,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和更加公平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实践报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关于社会对大学生评价的调研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学院:联系电话:任课教师:完成时间:年月关于社会对大学生评价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缘由与目的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时常在疑惑,我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大学生的要求。
而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至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他们如何思考行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又如何呢?这些评价,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悲观的?而非大学生和大学生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看法是否有不同呢?不同在哪?为什么又有不同?众所周知,随着对教育的重视的加强,各类高校越来越多,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父母尽量满足财务的要求,高校力求完备的师资和教育器材,国家更是投入大量资金辅助教育。
如此多精力和财力的投入,求的就是高素质,搞到的,高技术人员的培养。
然而,事实是,各界人民对大学生的褒贬不一。
而这并不是无稽之谈,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看到我们的一些行为的时候,也不免疑惑——这是大学生应该的吗?由此,进行问卷调查,希望看到社会对大学生评价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我们队大学生期望的是什么?为何建高校?为何选择读大学?二、调查问卷编制及收发情况说明本次调查问卷分两个版本——非大学生版和大学生版每个版本分三部分:1.基本情况填写2.任意选择题3.留言(对大学生的建议等)具体情况如下:1. 非大学生版(50份,由本人家人,邻居,及流动人员填写)2. 大学生版(50份,主要由重庆大学各年级学生填写)本次问卷共发放100分,收回96份,其中有价值93份。
由于此次调查范围小,调查问题编制不甚完善,其适用度差,实为抱歉。
但通过此调查结果,亦可以管中窥豹,见其一斑。
能得到大家的一些思考,此次调查的目的,便已达到。
三、调查结果如下所示为非大学生版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直方图(非大学生版)帮助目标规划努力程度素质体谅父母基本无/不清楚由上图可见:1. 对于上大学的帮助很大,大学生目标明确,且大多数大学生体谅父母大部分非大学生人员(≥50%)表示支持;但其他观点也有人支持.2. 对于大学生的努力程度,多数人认为大约有一半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其次为大多数学生努力学习,接着为小部分大学生努力学习;且三者差异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的调查报告姓名:陈盼学号:200909170006姓名:陈永洁学号:200909170008姓名:邓颜平学号:200909170009年级:2009级1班专业:英语(国际经贸)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的调查报告前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是由于在历史进程和制度变迁中探索出符合社会进步规律和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道路,同时也是由于探索出与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文化发展道路。
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是民族文化繁荣创新的根本保证。
在探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的问题上,我们小组于2011年11月19日和20日在四川外语学院以及周边社区以口头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和居民进行了社会调查。
主体:一、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四川外语学院师生、川外周边社区居民(二)调查方法:口头调查二、调查内容的分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强调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我们要从战略和历史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央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
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因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多次就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重大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
党的十六大强调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010年,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
这些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深化了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意义的认识,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力宣介“和为贵”、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等中华文化,将一个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中国展示给世界,对于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外民众在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加深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各方面工作,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现辉煌,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同时,大力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快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国际形势变化深刻复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以价值理念、发展道路、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等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各主要大国均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力求占据国际文化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
我们必须尽快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二、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华文化在广泛吸纳融汇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联系更加密切,特别是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内涵更加丰富,手段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取得了世所瞩目的丰硕成果。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水平日益提高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走在对外文化工作的第一线,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国际文化盛事开幕典礼,多次主持或出席各类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同有关国家的文化年节、文化论坛等活动,关心指导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的建设与发展,极大提升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水平。
(二)创新开拓国际市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崭新好途径着力加强“欢乐春节”、“感知中国”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推动京剧、杂技、民乐、书法等民族艺术大量走出国门,使春节日渐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增长迅速,各类优秀文化作品加速为世界所认知。
在中国与世界互动之频繁、交流之密切、融合之深刻前所未有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带来的“中国风”、“汉语热”风靡全球、方兴未艾,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迫切希望通过学习汉语、认知中华文化来更好地与中国打交道,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学习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这些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
中华文化拥有的独特魅力和深刻价值内涵,和谐理念、重义守信、勤劳、和睦等中华文化精髓,为解决当代世界面临的新老问题提供了新理念新智慧,为各国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新启迪。
当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有限,西方在舆论话语权等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世界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联系紧密交流密切,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的保障截至2011年,我国已经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800多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有着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机制。
通过这些机制、平台,各类语言歌曲比赛、文化节庆、文明论坛、音乐周、展览等蓬勃开展,受到中外人民的热烈欢迎,产生了积极广泛持久的社会影响。
(四)重大活动连续举办,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抓住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外“文化年”、“国家年”等重大国际活动的契机,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风貌,全面展现古老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生机勃勃的艺术创作,拉近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心灵距离。
在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期间共同举办了800多项活动,在俄各地不断掀起“中国文化热”、“汉语热”、“武术热”的高潮。
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上组织了近50个展览和涉及众多领域的约500场活动。
三、建议(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方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个系统工程。
我们要深入领会《决定》精神,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东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开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一)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寻求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是一种文化自觉。
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越为清醒、全面和深刻,就越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分别深入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模式的发展道路。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道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些领域的建设发展规律要系统掌握和全面运用,哪一方面的认识缺失、滞后或失误就会影响其他领域的规律探索和实践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比如,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包含着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如何在这种文化格局中既积极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又有效抵制西化思潮,同时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方向发展,如何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与及时有效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我国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担负起凝聚人心、坚定信心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民族发展进步发挥保障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深入进行,如何使这几项重大改革相互借鉴、促进、配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含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如何通过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面;等等。
文化发展道路是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发展道路,只有研究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保持生机活力。
(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拓对外宣传的新思路新举措,力求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传达中国人民的真诚和善意,拉近中外人民情感距离。
要不断提高对外形象塑造和舆论引导水平,以外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多讲“中国故事”,力求实现“中国内涵、国际表达”。
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积极探索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专业化、市场化道路,善于借助和利用国外知名公关咨询机构和大型跨国企业的传播优势。
要借助手机、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高新技术和新媒体,及时占领新兴文化阵地。
要重视人与人的交流,加大情感和思想沟通,“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让中华文化走进世界人民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