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大学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模板引言在中国的广大地域中,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体,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
他们的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特点,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大学生的学术研究中,对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论文撰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文根据研究经验和相关文献资料,提供一份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模板,旨在帮助大学生撰写优秀的论文。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绪论1. 研究背景和意义本节主要介绍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阐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文化保护、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研究在文化传承和认同建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2. 文献综述在本节中,可以对当前国内外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已有研究的优缺点,并对可能存在的研究空白或不足进行识别和分析。
3. 研究目的和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是论文的重要一步。
可以阐明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并说明为什么这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4. 研究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过程,包括数据采集、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选择。
可以参考前人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的方法。
第二部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概述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本节旨在介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如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的革命性特征。
可以结合具体语言进行分析,展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
2.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节中,可以概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列举并解读代表性的作品和代表性的作家。
可以分别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进行介绍。
3. 文学类型和题材在这一节中,可以列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的典型文学类型和题材,如诗歌、小说、戏剧、民间文学等,分析其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三部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与批评1. 学术研究概述在本节中,可以介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学术研究现状,总结国内外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并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少数民族形势与政策论文摘要本论文旨在分析当前的少数民族形势并探讨相关政策。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少数民族的定义和背景情况。
然后,我们将讨论当前少数民族所面临的挑战,例如经济发展、教育机会和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政府应对少数民族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
1. 引言少数民族是指在主体民族以外的其他人群,通常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和语言等原因形成。
在多民族国家中,如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论文旨在探讨少数民族面临的形势和政府的政策措施。
2. 少数民族形势少数民族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包括:- 经济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缺乏投资和就业机会使得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不稳定。
- 教育机会: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少数民族的教育机会相对较少。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导致了教育差距的存在。
- 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外部文化冲击和内部转化的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威胁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3. 政府政策和措施为了解决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 经济扶持政策:政府通过投资和贷款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就业机会和减少贫困率。
- 教育改革措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以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些举措包括提供多语种教育和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 文化保护法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法律和政策,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俗。
这些法律旨在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
4. 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建议为了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投资机会。
-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
- 建立多语种教育体系,提供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
少数民族作文300字
少数民族作文300字
少数民族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成为了中华民
族多彩的一部分。
我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
今天,我想谈谈我对少数民族的一些看法。
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比如,壮族的锦绣山水、藏族的唐卡艺术、哈尼族的梯田景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
生活习惯和风俗,比如,哈尼族的“跳花节”、藏族的“藏历新年”等等,这些风俗习惯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尊重并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和支持。
少数民族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和支持,保护他们的文化传统,促进他们的经济发展,让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之,少数民族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文化传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风俗习惯,加强对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哈尼族论文研究报告
哈尼族论文研究报告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云南省。
本文旨在探讨哈尼族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和社会发展。
下面将对哈尼族进行详细介绍。
哈尼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十分悠久。
他们的祖先生活在云南的高山地带,主要依靠农耕为生。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哈尼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他们以大米、玉米、高粱等为主要农作物,采用传统的农耕技术,如梯田种植、水稻种植和石灰涂抹等。
同时,哈尼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传承了他们的文化价值。
哈尼族的传统习俗也十分丰富多样。
他们有独特的节日和庆祝活动,如哈尼族新年、圩群节和“自在楼”等。
新年是哈尼族人民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人们在新年期间会进行猪宰杀、酬神、祭祖等传统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吉祥。
圩群节是哈尼族的传统村庄聚会活动,人们会穿上自己的传统服饰,表演舞蹈和歌曲,共同庆祝丰收和村庄的发展。
此外,“自在楼”是哈尼族人民民歌和舞蹈节目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自在楼的演出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文化底蕴。
哈尼族的社会发展也在不断进步。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哈尼族的经济、教育和医疗条件逐渐改善。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帮助哈尼族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哈尼族的教育水平也得到提高,学校和图书馆陆续建立,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此外,医疗服务也得到了加强,更多的医疗资源投入到哈尼族地区,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总之,通过对哈尼族的论文研究,我们了解到了他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传统习俗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哈尼族为中国多元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未来将继续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方少数民族论文
论文成绩:《北方少数民族艺术专题》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第1学期)论文题目:浅谈宁城县的十王会姓名;所在院系:年级专业:学号:完成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徐英浅谈宁城县的十王会摘要:十王会主要用于民间全县庙会和农村婚丧、寿礼、庆典等红白喜事等,据考证它和女真人的鼓笛及辽宋以来的清乐、散乐、马后乐有着渊源关系。
清代中晚期以来,这种演奏形式逐渐与鼓乐合流使其趋于衰亡,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这项文化。
关键词:十王会;历史;形式,传承;保护1.十王会的历史及名称的由来1.1历史由来宁城县自清代以来,由于蒙汉等多民族在这里杂居,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融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客观氛围。
按音乐分类学来说,流传在宁城地区的音乐,应该既有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又有民间音乐等。
然而对流传至今的若干十番乐曲目的分析,三者相互融合、共生共荣的现象都普遍存在着,对此,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张振涛博士,在亲自聆听了该县小城子镇宁北村十番会若干曲目的演奏之后,认为曲目源于宫廷,编制属于寺庙、身份是民间的。
特别是宣卷的出现,更是弥足珍贵,它对中国北方地区笙管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内蒙古地区历史上属政教合一的统治,在内蒙古地区王府里及宗教寺庙里遗存有宫廷音乐乃是必然。
因为每年王公贵族均要到宫廷或为皇帝祝寿献艺,或到朝廷轮流值班,同时,也就将宫廷艺术带到了草原地区。
而对内蒙古草原地区来讲,因其民众普遍信仰的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因此宗教音乐的影响是十分普遍而深刻的。
宁城地区宗教音乐,是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步而发展起来的。
据考证,宁城县的佛教音乐是十六世纪末随着一座座寺庙的林立而产生的。
十三世纪中叶,喇嘛教虽然传入内蒙古草原,但仅局限在宫廷及上层人士信仰,而民间信仰主要的仍然是萨满教。
到了十七世纪,随着格鲁派(黄教)传入内蒙古东部草原,佛教及其音乐才得以广泛普及、推广。
据有关史料载,当时在内蒙古自治区共建寺庙1800多座,仅宁城县就有40余座。
少数民族服饰风格毕业论文
少数民族服饰风格毕业论文题目:少数民族服饰风格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代表着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格与审美观念。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服饰风格的研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以期增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保护。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传承、发展、文化保护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
其中,少数民族服饰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差异。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少数民族服饰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价值,需要深入研究其风格特点及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少数民族服饰的风格特点1. 多样性: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服饰,呈现出多样的风格特点。
2. 色彩丰富:少数民族服饰以独特的鲜艳色彩为特征,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观念。
3. 工艺精湛:少数民族服饰常常采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细节精致,体现了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少数民族服饰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当代社会,少数民族服饰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保留传统的同时,吸纳现代元素。
2. 设计创新: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通过设计创新,注入新的时尚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3. 产业化发展:少数民族服饰产业化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服装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相关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经济支持。
三、保护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价值1. 加强文化教育: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2.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工作,包括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相关文物、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法律保护等。
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
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少数民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人口数量较少、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方面与多数民族有所不同的群体。
在中国,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例如,藏族人民居住在高原地区,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发展了独特的藏医药和唐卡艺术;维吾尔族人民则以种植棉花和手工艺品制作为主要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维吾尔族舞蹈和民歌等文化特色。
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其次,少数民族在中国的现状也是令人瞩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
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化保护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
同时,政府还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例如,在西藏地区,政府加大了对藏区的扶贫力度,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新疆地区,政府也大力发展了旅游业,推动了维吾尔族地区的经济繁荣。
这些举措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少数民族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一些年轻人渐渐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选择融入主流社会。
同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为中国的多元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民族教育论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
民族教育论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摘要:关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由于地势偏远、经济落后、文化制约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了初步探究,并提出了相关见解。
关键词:少数民族雷波县教育发展一、引言雷波县地处中国西南边缘横断山脉和小凉山交界处,是著名的“中国彝族民歌之乡”。
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制约和宗教思想影响,这里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为深入了解当地教育状况,笔者来到雷波县,展开了系列调研活动。
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一)少数民族学生求学难,失业率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雷波县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老九县”之一,当全国正在酝酿普及高中教育的改革时,这个偏远山区却不得不面临学生求学难、流失率高的严峻事实。
通过对所获资料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雷波县最近几年学生失学率呈增长态势。
按教育发展规律,小学、中学、高中应平衡发展,呈“正方形”或“梯字形”走向,但雷波县却呈“三角形”状,年级越高,流失越多。
(二)读书无用论盛行,学生普遍厌学情绪严重通过对彝族家庭的走访,笔者发现当地群众对于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人们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70%的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上大学,认为读书浪费钱,外出打工是更好的生存途径。
而部分学生也有着较严重的厌学情绪,读书无用论在当地大肆盛行。
(三)师资薄弱、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自从国家重点关注民族教育事业以来,作为彝族聚居区的雷波县得到了一些教育资金援助,办学条件得以改善。
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设施跟不上,师资成为困扰雷波教育发展的难中之难。
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外地教师不愿来、留不住,本地教师素质低、水平亟待提高;2.对口援助不到位,支教流于形式。
据了解,对雷波中小学进行对口援助的单位几乎为零,其常常陷入难以学习外校经验的尴尬局面。
同时,虽然有少量教师来义务支教,但其流动性太大,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
苗族文化论文
苗族文化论文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湖南等地区。
苗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
本文将主要从苗族传统服饰、民歌、舞蹈和建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苗族文化。
首先,苗族传统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以彩色布料和绣花为特色,如长裙、上衣、披肩等。
其中,女孩子从5岁开始,就会戴上“女娃”头饰,这是苗
族妇女的成人标志。
男性的传统服饰则以葫芦帽和蓑衣为主,给人一种朴实而又神秘的感觉。
其次,苗族的民歌和舞蹈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苗族民歌以山歌为主,歌词多描述生活琐事、感情等。
而苗族的舞蹈则以芦笙舞、踩踏舞、步虚等为主,舞蹈动作独特、优美,能够展现出苗族人民的乐观豁达和热情奔放的性格特色。
另外,苗族的建筑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苗族的传统建筑采用木、石、土等自然材料,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
苗族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有独特的呼吸石,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同时,苗族建筑还有特色的雕刻和彩绘,以及富有象征意义的壁画。
综上所述,苗族文化是一种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从传统服饰、民歌舞蹈、建筑等方面来看,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未来,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研究苗族文化,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法学本科论文
少数民族法学本科论文一、民族法科教育的现状(一)学生现状。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语种交汇的地区,除了汉族和回族使用汉文字以外,其他少数民族民族都有自己通用的语言文字。
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多数无法用汉语熟练交流。
学生对专业教材能全部理解的仅占25%,70%以上的民族学生对汉语授课的部分课程基本能听懂,但让他们用汉语口述所学到的知识是很困难的,久而久之,对专业课程丧失兴趣。
民族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课的仅占52%,多数学生缺乏学习耐心和持久性,专业课考试通过率明显比汉族学生低。
新疆少数民族大多数来自于农牧区,其在语言、心理、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本民族特质,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
大部分民族学生民族身份自尊感很强,交往范围狭窄,易形成小团体,只与本民族学生来往的较多。
(二)教学现状。
1.教学方面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实践课较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高,被动教学现象突出;注重法条讲授,但对其法理讲授较少;用模拟法庭方式上课的占12%。
司法考试作为法学教育质量的评估要素之一,对法学教育内容产生一定影响。
调查发现,16%的教师在民族班上课完全以司法考试为主线。
2.法学教师的教学态度受到民族同学的肯定访谈发现,多数法学教师在民族班上课语速减慢,与学生沟通频繁。
多数民族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比较认真负责,教师会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都很感谢老师。
二、民族法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内容缺乏民族特色和针对性。
目前,民族法科课程设置主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民族法学欠缺,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其生活的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不相适应。
民族法科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在本民族地区从事法科工作,是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维护者和推动者。
因此,教学方式应当突出针对性和特色性,以满足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需要。
(二)教学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民族特质。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论文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论文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标志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尝试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服饰、习俗、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是其独有的文化资源,是国家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和壮大中国的文化底蕴,促进全民族的精神文化交流和建设。
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和凝聚力少数民族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增强少数民族群众民族意识和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众表达自我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在全民族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能够增强少数民族的凝聚力和内聚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是其独特的软实力资源。
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开发价值。
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开展文化旅游、民族手工艺品销售、传统医药研究等经济活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四、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国家和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的和谐稳定。
同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能增强全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
五、保护措施和建议为了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采取以下措施和建议:1.制定有力的法规和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支持和投入。
2.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建立相应的文化保护机构和研究机构。
3.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投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和培训。
少数民族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少数民族研究报告论文范文引言少数民族是指在人口结构中占少数的民族群体。
少数民族在文化、语言、信仰、传统习俗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是我国民族多元和多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少数民族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发展情况。
本文旨在通过对少数民族研究的文献综述,探讨少数民族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为了获得关于少数民族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针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查阅。
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少数民族的概念与分类对于少数民族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有学者从人口比例、语言文化、历史渊源等多个维度对少数民族进行分类。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应该根据人们的自我认同来界定,即少数民族是一个自我认同的社会群体。
当前,学者们对于少数民族的概念和分类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2. 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具有丰富多样性,通过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等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3. 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发展情况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的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的数据,可以了解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 少数民族研究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少数民族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其中包括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数据采集的困难、地域差异的影响等。
此外,少数民族研究还面临着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形成合力。
结论少数民族研究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求。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000字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000字一、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现有文化认同措施远离生活世界。
所谓的生活世界是指与个体生存直接相联系的日常生产、日常消费、日常交往和日常观念等领域,如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婚丧嫁娶等大众化内容。
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处于一种二元分立的状态,一方面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但是另外一方面,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依然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传统文化依然是少数民族社会活动和个体行为的主要规范和解释方式,宗教思想等对于少数民族群体的影响依然十分巨大,并且在一些现代话语模式的修饰下具有了表面上的时代合理性。
相对的,更接近现代化生活的主流文化在少数民族的生活领域缺乏渗透性,更注重于意识形态领域,而没有能够更多的影响到少数民族群体的日常生活。
第二,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影响民族文化认同。
新疆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明显滞后,同时在新疆区内,南北疆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收入分配、就业状况以及生活质量明显落后,这种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民生问题,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影响日益突出。
第三,民族关系。
新疆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具有悠久的传统,但是同时,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日益激烈,由于教育以及文化适应程度不同,少数民族群体在市场化的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少数民族文化在同其他文化竞争过程中也面临同样问题,从而催生一些竞争性乃至对抗性的冲突,这些冲突在敌对分子的利用之下,便有可能产生激烈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少数民族群体对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态度。
二、文化认同的基本策略文化认同往往会呈现三个极端的倾向,即以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抵制现代化、抵制全球化。
这三者都具有以构建某种单纯文化来形成文化认同的倾向,但事实上都无法实现,因为传统文化缺乏构建文化认同的现实时代基础,而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开放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篇一:云南苗族服饰云南苗族服饰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多的一个,苗服的造型款式更是多得让人分不清,以至于可以依其图样、颜色来区分苗族颜色各王系的名称。
有人说,苗族有多少个支系,就有多少种服饰,而每个支系最高层仍然存在着差异,几乎唯独是一村一寨虽然自成风格,款式各异。
苗族服饰究竟有多少种?这个风险问题可就难答了。
同一族中有不同家系,同一支系班莱班县中才又有大大的村寨,即使是同一村的,自家织的布,自家染的蜡,自家绣的衣上的花纹,大自然也是不一样的的。
从资料上看,苗服大致分100多种服饰类型,按不同服装的颜色分有青苗、花苗、白苗、红苗、汉苗、绿苗等多种。
云南苗族居住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服饰类型相应地服饰形成多元格局,各山头各有特点。
苗族服饰多样的圈层风格和它风格的饰纹图案是离不开的。
如果说苗族服饰纹样造型比其他民族给为独特的话,那么更主要绚丽多彩的还是饰纹图案的丰富多彩。
苗族服装图案纹样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大致可归为短序。
第二种是接近写实写实的具象性纹样,第二类是半抽象半具象纹样,第三类是纯几何形纹样。
所有需要有的纹样都具有程式化的特征,所描述的母题主要有动物、花草、太阳、月亮,这些纹样在造型创意和表现手法上充分展示了奇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想象。
从纹样装饰的类型上以,基本可分三类: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
云南苗族就以变形图案组成各种几何花纹,采用蜡染与挑花相结合的办法来装饰自己。
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都对苗族进行残酷纳西族暴乱,繁衍长时期的战乱迫使苗民不断迁徙,长时期大幅度的迁徙流动,使苗族处于贫困,居住荒僻的山区。
但即使生活再艰苦,苗族人身上的衣服裤子、帽子围裙、手饰头饰、被面鞋面,甚至背儿带上该有的饰纹图案还是不会少的。
在苗族这些丰富的服饰纹样造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文化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美德苗族人,还有他们崇尚自然、对美的追求、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云南苗族的不仅是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人们服饰现实生活中艺术品,它还揭示着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而艰苦奋斗的那种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贵州少数民族⽂化论⽂2500字贵州少数民族⽂化论⽂2500字 贵州地处边远⼭区,⾃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绿⾊的⼤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化。
以下是⼩编给⼤家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化论⽂的内容,欢迎⼤家查看。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化》 摘要:贵州作为民族地区的代表省份,其民族特⾊体现在当地居民⽣活的⽅⽅⾯⾯,⽽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民族⽂化是其民族特⾊的集中体现。
本⽂主要从贵州的概况出发,对其⾃然地理、民族格局和传统建筑情况进⾏介绍,并尝试归纳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化的内涵,即建筑样式⽂化、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以及祖宗崇拜的核⼼思想。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建筑样式⽂化因地制宜祖宗崇拜 贵州地处边远⼭区,⾃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绿⾊的⼤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化。
其中,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化,是⽣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建筑布局的.科学化、建筑效果的实⽤化都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建筑所体现的少数民族建筑⽂化、宗教信仰和习俗、朴素的思想观念更是清晰可见。
⼀、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个⼤省,所在之地以⼭地、⾼原、盆地等地形为主,在⼀定程度上决定了省内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资源,这就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然环境。
此外,冬暖夏凉的⽓候更是让贵州成为全国知名的避暑胜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天然的资源优势。
除了这些⾃然资源外,不得不提的是贵州境内居住着的49个少数民族和1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资源。
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的⼴泛分布为这⽚⾃然风光秀美多姿的⼟地增添了更多的民族特⾊的历史⼈⽂⽂化⽓息。
但是,不可忽视的⼀点是,喀斯特地貌等复杂的地质条件为当地居民的⽣产⽣活带来诸多不便,其中⼀个重要的⽅⾯就体现在传统建筑的建设上;此外,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改⾰开放政策的深⼊落实,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化和外来⽂化的不断冲击,都对具有浓郁民族特⾊的传统建筑及其⽂化的⽣存和发展带来了巨⼤挑战。
[论文]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
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到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
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
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中旬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
0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
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
面积1.15万平方千米。
辖芒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瑞丽市。
东面与保山市相邻,而北、西、南三面都被缅甸包围,故这五个县级单位当地人又俗称“外五县”。
州人民政府驻芒市。
2008年常住总人口118.5万。
有傣、景颇、汉、傈僳、阿昌、德昂等民族。
1953年7月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州人民政府驻芒市芒市镇,陆距省会昆明785千米,空距427千米。
邮编:678400 代码:533100 区号:06920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中游,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
是中缅滇藏的结合部,有长达449.5千米的国界线。
怒江州北接西藏自治区,东北临迪庆藏族自治州,东靠丽江市,西南连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接保山市,总面积14703平方千米,人口52万,全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92.2%,其中傈僳族占51.6%。
辖泸水、福贡两个县和兰坪、贡山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州政府驻泸水县六库镇。
怒江州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其中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所特有的少数民族,怒江州是全国民族族别成份最多和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
中华民族共同体论文1000字
中华民族共同体论文1000字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
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
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
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
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
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
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
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
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
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
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
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2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
让团结伴随我们。
中国有句老话“弱国无外交”,意思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弱势的国家,即使这个国家地大物博,但外国也不会跟这个国家交朋友。
比如说印度,种姓规章制度,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
它为其他国家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印度是一个不断被其他国家征服的国家。
我国的新疆不团结,在7月5日的时候,乌鲁木齐市自人民广场的聚集事件变成了砸抢烧事件,数千名分散在市区多处砸抢烧。
还有,西藏各国游说企图分裂中国,阻碍和平进程的发展,影响国家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所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音乐,在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中彰显其独特的价值,对此,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并传承、发展、弘扬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最终推动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沿革现状传承保护发展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真切记录了每一个民族的呻吟、痛苦和快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感、梦幻和理想,少数名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也是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一个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们的存在在体现其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与价值的同时,也正是中华民族音乐多样性的具体呈现。
它们绚丽多姿而又光彩夺目,同时又多元一体,为缔造中华民族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互相渗透融合,就逐渐形成了我们当前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
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体裁多种,品种纷繁。
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从表演形式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戏曲音乐。
⑴民间歌曲,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称誉为歌海、音乐之乡。
很多音乐都是在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例如,苗族的龙船节及绕三灵、侗族的采桑节对歌、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族的温泉水边赛歌节、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
民族乐器,类别多样,表现性能丰富多样。
在各少数民族中都蕴藏着一定数量的民间乐器和乐曲(据不完全统计各种性质的乐器多大五百多种),并且都有它们各自颇具特色代表性的,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白族的洞经音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景颇族的文邦木宽等。
民间歌舞,这是一种是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
其中,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乐、踏歌三种类型。
它们采用不同的乐器伴奏,不同的表达技巧,从而来展现他们所要传达一种文化理念。
如:如壮族的蜂鼓舞和扁担舞,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摆舞,天鹅舞壮族的采茶舞。
民间戏曲音乐,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综合了民歌、歌舞、器乐及说唱的艺术形式。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剧种曲种如藏剧、白剧、壮剧、侗剧、彝剧、苗剧、布依剧、毛难剧、傣剧等。
⑵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歌种、乐种、剧种,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共同创造了我们的中华音乐,为我们中国的音乐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是在现代网络和信息化的时代,少数民族音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现代文明,也一直在影响着中国歌坛。
我们深信,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少数民族音乐还会不断创造发展,源源流长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发扬光大。
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了解我们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认识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有助于鼓励我们更好地去研究、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最终达到推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目的。
(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沿革与现状随着时间的变迁,少数民族音乐所处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文革”结束,当时的少数民族音乐处于一种备受重视的核心地位。
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同胞都从内心感到当家做主的喜悦,所以也就创作了很多在今天看来带有时代色彩和阶级色彩的歌曲,如《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翻身农奴把歌唱》,再加上当时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也比较欠缺,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在当时处于“流行”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打开国门,各种外来流行音乐文化同时进入,给大众一定的文化冲击,造成了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所有传统音乐文化,在短时间内被边缘化。
直到90年代初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开始又被重视,很多人都提出,应该更大范围的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以及向前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再一次获得重视。
而进入20世纪以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模式的流行音乐体系,这种流行音乐和商品广告性、纯娱乐性的通俗音乐,在人民生活中站了绝对优势,这种现象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阻隔,,国民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现在只有相对较少人会唱自己的民歌、会演具有自己家乡地方特色的戏曲! 我想,在少数民族音乐领域这方面的发展停滞,将会导致整个中国音乐发展的滞后,难以实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无法展现我们自己民族的特征。
因此,我们我们应当深刻意识到,传承民族音乐是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只有高度重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采取真正有效的举措,才能够真正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进步。
(2)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无远弗届的城市化、全球化过程,使很多人无视原生态文化的存在,更无视它的价值。
让人们从无视变成有视,再变成重现,就要撕破一层层阻挡他们视线的壁障。
但是,原生态文化体现了文化自然生长的尊严,是其他一切文化的根脉所在、基因所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丢失自己的文化传承,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我们要将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丰厚和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
民族的,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基所在。
纵观中国音乐史,哪一个时代各民族间音乐文化交流频繁,那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就会高度发达,否则必将走向衰落,这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
(3)可以预见,将来的中国音乐也必然建立在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
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和中国音乐的发展是相互补充的,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具备本民族自身的特点。
在目前阶段,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远比创作和改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重要得多。
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在“继承”和“借鉴”中不断转换、曲折向前的。
而其中“继承”是基础和前提,在没有“继承”的语境下谈“借鉴”,本身就是一种空谈。
因此,在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时,“传统”比“改变”重要,也就是要保存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大力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必将带动中国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增强综合国力,让中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内容。
(4)藏族风格歌曲走红的歌手朱哲琴,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为中国亲善大使,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她就这样说过,“我们希望能够保存少数民族音乐最原生态的样子,另一方面希望能够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我希望我能够把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带到更远的地方去,然后等待它们生根、发芽。
”倘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情怀,那我们的民族音乐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5)总而言之,我认为,要实现整个民族音乐的长足发展,就必须传承、发展、弘扬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
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发展途径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5)意思就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
(6)要使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得以保护与开发,首先要在它们孕育的地方给予健康的扶植,并得到更广阔的土壤来滋养,以至不脱离“母体”文化而消失;还有,就是要制定有效措施,更广泛地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并扩大其传播和交流的范围;要增强对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意识,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有代表性的本土民族音乐,防止在实施中不予重视或有意使其“边缘化”。
如何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呢?对此,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条途径:1、是博物馆式保存,如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保护,它包括音像、图谱、文物等等。
2、是保护性的传承,特别强调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引起大家对民族音乐的重视。
3、是开发性的保护。
这是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最重要的一点。
也是我们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必由之路。
4、要进行全民学习,重视教育。
要从孩子们抓起,从中小学的教育做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我们的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
比如,可以考虑使我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进入中小学教材,使得孩子们了解中国各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就树立起珍惜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
广大青少年更多地接触和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认同这些丰富多姿的不同民族文化资源在维系民族的团结、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意识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结语: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整个中国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力传承,发展,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们应该加以重视,了解并认识我们的民族音乐,并竭尽全力创造更好的民族音乐文化。
让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体中,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最终形成中华音乐文化百花盛开,姿态万千的多彩现象。
参考文献:[1]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见上;[3]佚名.关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的思考.《环球市场信息导报》;[4]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5]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教育研究中国音乐, 2003;[6]范立志.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