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论文】朝鲜族的历史风俗文化综述论文

【论文】朝鲜族的历史风俗文化综述论文

【关键字】论文朝鲜族的历史,风俗,文化摘要: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人口为192.06万多人,本文将对朝鲜族的历史,经济,文化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字:朝鲜族历史风俗文化民族历史早期迁徙朝鲜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国东北或是聚居或是与其他民族杂居。

1677年,清朝为保护其民族发祥地,将包括长白山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令,持续近200多年。

不过,公元1700年之后一些不堪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自然灾害的朝鲜人仍然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中国东北谋生。

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

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

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

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

日俄对东北的争夺战争使摇摇欲坠的清廷意识到人烟稀少对东北边疆防卫的巨大不利影响,于是正式彻底废除了延续200多年的封禁令。

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使更多朝鲜人进入东北。

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朝鲜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

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

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

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

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抗日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

民族文化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保守,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少数民族作文300字

少数民族作文300字

少数民族作文300字
少数民族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成为了中华民
族多彩的一部分。

我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

今天,我想谈谈我对少数民族的一些看法。

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
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比如,壮族的锦绣山水、藏族的唐卡艺术、哈尼族的梯田景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
生活习惯和风俗,比如,哈尼族的“跳花节”、藏族的“藏历新年”等等,这些风俗习惯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尊重并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和支持。

少数民族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和支持,保护他们的文化传统,促进他们的经济发展,让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之,少数民族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文化传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风俗习惯,加强对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摘要: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本论文旨在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首先,文章将介绍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接着,文章将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文章将分析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包括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现状目录一、引言 (1)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 (1)三、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1)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 (2)五、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2)六、结论 (4)一、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人文现象,其历史和文化对于理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少数民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贵州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其少数民族主要包括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在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受到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贵州地处边疆,地形复杂多样,山高水深,交通不便,形成了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各个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政治上,贵州地区历史上曾是多个古代国家的边疆,多次更替统治者,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在经济上,贵州地区地理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相对困难,少数民族主要依靠山地农业、林业、矿业等方式谋生,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生产模式和经济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其他民族进行交流、融合和互动,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贵州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战争、迁徙、文化传承等多个阶段,这些历史事件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新家乡传统文化议论文(实用10篇)

最新家乡传统文化议论文(实用10篇)

最新家乡传统文化议论文(实用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insights, normativ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家乡传统文化议论文(实用10篇)有关家乡文化的议论文总结是一种思维整理和归纳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苗族文化论文

苗族文化论文

苗族文化论文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湖南等地区。

苗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

本文将主要从苗族传统服饰、民歌、舞蹈和建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苗族文化。

首先,苗族传统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以彩色布料和绣花为特色,如长裙、上衣、披肩等。

其中,女孩子从5岁开始,就会戴上“女娃”头饰,这是苗
族妇女的成人标志。

男性的传统服饰则以葫芦帽和蓑衣为主,给人一种朴实而又神秘的感觉。

其次,苗族的民歌和舞蹈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苗族民歌以山歌为主,歌词多描述生活琐事、感情等。

而苗族的舞蹈则以芦笙舞、踩踏舞、步虚等为主,舞蹈动作独特、优美,能够展现出苗族人民的乐观豁达和热情奔放的性格特色。

另外,苗族的建筑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苗族的传统建筑采用木、石、土等自然材料,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

苗族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有独特的呼吸石,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同时,苗族建筑还有特色的雕刻和彩绘,以及富有象征意义的壁画。

综上所述,苗族文化是一种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从传统服饰、民歌舞蹈、建筑等方面来看,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未来,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研究苗族文化,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屏边苗族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特有的芦笙文化在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成为了学界的热门话题。

针对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论文也越来越多,本篇文章将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和探讨。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主要探讨屏边苗族这一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尤其是以芦笙为代表的传统音乐艺术。

屏边苗族芦笙是一种用毛竹制作而成的管笛乐器,通常由6-8个竹管组成。

在演奏时,乐手将其置于嘴边吹奏,音色悠扬、粗糙,极富民族特色,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屏边苗族民间就开始使用芦笙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一直流传至今。

在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领域中,目前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为芦笙的历史渊源、演奏方法和音乐节奏。

其中,芦笙的历史渊源研究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探讨,因为屏边苗族芦笙的历史相对来说较短,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不同的民族所使用过。

因此,研究学者需要通过调查采访和资料搜集等多种方式,逐步还原芦笙的历史沿革。

另外,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论文在研究屏边苗族芦笙演奏方法和音乐节奏方面也赢得了很大的关注。

屏边苗族芦笙在演奏时,主要是使用不同的口唇技巧、呼吸技巧、调节管内空气压力等方式来产生不同的音色。

在音乐节奏方面,屏边苗族芦笙主要由“新闻吹奏法”和“颤音吹奏法”两种方式来完成。

仪式性的演奏往往采用稳重、规整的“新闻吹奏法”,而纯粹的表演则采用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颤音吹奏法”。

除了上述主要的研究内容,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论文还可以涉及诸如屏边苗族芦笙的社会文化渊源、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屏边苗族芦笙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比较等方面。

这些研究内容,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呈现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总体来看,屏边苗族芦笙文化已经成为继云南滇池船唱之后,又一个备受关注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它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仅为文化研究学者提供了探索空间,同时也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欣赏和了解的机会。

希望未来仍有更多的人员加入到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进程中,让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普米族传统文化论文

普米族传统文化论文

普米族传统文化论文摘要:将普米族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实现普米族的文化价值,使普米族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更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清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一些旧文化必将被新文化取代的发展趋势,积极地传承和维系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传统,普米族也不例外。

普米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浩瀚博大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沉淀在他们骨髓的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层次文化,包括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道德生活和礼仪风俗、制度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

这些文化不仅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他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普米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和利用有利于自身学科建设的资源,进而不断的丰富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深入人心。

一、普米族传统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首先,普米族传统文化中蕴含了独特的“游牧——农耕”结合部思想,这种结合部思想不同于传统的其他文明形态,它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的思想在内容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往单独分开介绍各个文明形态的蕴含价值,而以一种中和的价值形态出现在新的领域里,它不仅有农耕文明的保守谨慎,还有游牧文明的开放包容,内容上的丰富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摆脱过去单纯的以游牧文明价值或农耕文明价值的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引导,从而引入第三种价值内容——“游牧——农耕”结合部的价值选择。

其次,由于普米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普米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仅限于口耳相传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有其弊端即没有原始的资料记载,但它也有其优点的一面,即方便、快捷,因此利用这一形式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可以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一味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较为独特的三个少数民族。

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东北边陲和三江流域,长期以渔猎,游牧生活为主。

他们有着各自的语言及不同的生活习俗,但是由于居住环境及生存方式大体相似,他们之间又有着诸多的共同点。

尤其在原始萨满信仰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化方面,直到二十世纪中期萨满教在三少民族中一直发展缓慢,因此他们所在的区域保留了萨满文化的原始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汇辑主要针对于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进行搜集整理,以期对研究者在资料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本论文汇辑主要分为四个大的部分,除对三个民族进行分别整理之外,再加入三个民族相互比较的论文,使本论文汇辑在资料方面能进一步加强。

鄂伦春族现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一带,其最主要的聚居地为鄂伦春自治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

目前人口总数万余人。

到目前为止尚未见一本研究鄂伦春萨满文化的专著问世。

鄂伦春萨满研究的初始阶段首先应该清楚的问题即鄂伦春的族源问题。

但在学术界仍存在肃慎族系说以及东胡族系说等多种说法。

笔者认为从相关的文献和研究资料来看,鄂伦春族的先人应为肃慎。

鄂伦春族的萨满与女真人的萨满多有相似之处。

鄂伦春族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走出原始社会,由于其长期居住在深山之中,所以鄂伦春族的萨满教表现了诸多的原始特征,如母系氏族社会遗迹多有保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观念犹存,尚血关念突出等等。

直到近世鄂伦春族的萨满祭祀仍旧可见血祭的基本面貌。

鄂伦春族处于原始社会的时间比较长,且由于自然环境与世隔绝等原因,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在整个鄂伦春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大部分时间,萨满教占据了其族众的信仰主体,并逐步渗透其日常生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并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种宗教观念经历解放后科学意识的冲击,也随着鄂伦春人现代化进程而有一定的改变。

鄂温克民族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黑龙江讷河县、嫩江县和新疆伊犁、塔城等地。

独特的纳西族文化论文

独特的纳西族文化论文

论丽江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这次的云南之行给我带来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很多的收获是我没有想到的,经过这次考察,我了解了很多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也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文化氛围,尤其是丽江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富有神奇色彩的东巴文化,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我。

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烁,为什么丽江的具有这样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呢?这就需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啊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她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

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

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

源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到了城头双石桥后,分数股穿街过巷、环城流淌。

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院中有奇花。

纳西族一般居住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

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术楞房,以术板覆顶。

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

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古城建筑——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

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少数民族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少数民族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少数民族研究报告论文范文引言少数民族是指在人口结构中占少数的民族群体。

少数民族在文化、语言、信仰、传统习俗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是我国民族多元和多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少数民族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发展情况。

本文旨在通过对少数民族研究的文献综述,探讨少数民族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为了获得关于少数民族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针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查阅。

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少数民族的概念与分类对于少数民族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有学者从人口比例、语言文化、历史渊源等多个维度对少数民族进行分类。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应该根据人们的自我认同来界定,即少数民族是一个自我认同的社会群体。

当前,学者们对于少数民族的概念和分类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2. 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具有丰富多样性,通过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等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3. 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发展情况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的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的数据,可以了解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 少数民族研究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少数民族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其中包括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数据采集的困难、地域差异的影响等。

此外,少数民族研究还面临着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形成合力。

结论少数民族研究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求。

中国民族文化论文少数民族民俗论文

中国民族文化论文少数民族民俗论文

中国民族文化论文少数民族民俗论文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有中国民族文化,既要积极应对全球化对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带来的种种挑战,也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对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带来各种机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正确处理先进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在保持中国民族文化独异的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追求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民族文化建设路径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民族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引我们发对民族文化建设路径新思考。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吸收他们文化中的精华,有利于解决我国民族文化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少走弯路,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与此同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以及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中国民族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现时代精神,必须以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最终形成对内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外紧跟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新型中国民族文化。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机遇(一)文化全球化强化了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实现异质互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文化全球化强化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为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世界历史时代,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将成为全人类的公共的财产。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是在同其他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中,不断地吸收着外来文化。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化比较》一文中所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

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000字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000字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000字一、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现有文化认同措施远离生活世界。

所谓的生活世界是指与个体生存直接相联系的日常生产、日常消费、日常交往和日常观念等领域,如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婚丧嫁娶等大众化内容。

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处于一种二元分立的状态,一方面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但是另外一方面,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依然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传统文化依然是少数民族社会活动和个体行为的主要规范和解释方式,宗教思想等对于少数民族群体的影响依然十分巨大,并且在一些现代话语模式的修饰下具有了表面上的时代合理性。

相对的,更接近现代化生活的主流文化在少数民族的生活领域缺乏渗透性,更注重于意识形态领域,而没有能够更多的影响到少数民族群体的日常生活。

第二,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影响民族文化认同。

新疆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明显滞后,同时在新疆区内,南北疆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收入分配、就业状况以及生活质量明显落后,这种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民生问题,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影响日益突出。

第三,民族关系。

新疆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具有悠久的传统,但是同时,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日益激烈,由于教育以及文化适应程度不同,少数民族群体在市场化的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少数民族文化在同其他文化竞争过程中也面临同样问题,从而催生一些竞争性乃至对抗性的冲突,这些冲突在敌对分子的利用之下,便有可能产生激烈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少数民族群体对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态度。

二、文化认同的基本策略文化认同往往会呈现三个极端的倾向,即以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抵制现代化、抵制全球化。

这三者都具有以构建某种单纯文化来形成文化认同的倾向,但事实上都无法实现,因为传统文化缺乏构建文化认同的现实时代基础,而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开放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篇一:云南苗族服饰云南苗族服饰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多的一个,苗服的造型款式更是多得让人分不清,以至于可以依其图样、颜色来区分苗族颜色各王系的名称。

有人说,苗族有多少个支系,就有多少种服饰,而每个支系最高层仍然存在着差异,几乎唯独是一村一寨虽然自成风格,款式各异。

苗族服饰究竟有多少种?这个风险问题可就难答了。

同一族中有不同家系,同一支系班莱班县中才又有大大的村寨,即使是同一村的,自家织的布,自家染的蜡,自家绣的衣上的花纹,大自然也是不一样的的。

从资料上看,苗服大致分100多种服饰类型,按不同服装的颜色分有青苗、花苗、白苗、红苗、汉苗、绿苗等多种。

云南苗族居住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服饰类型相应地服饰形成多元格局,各山头各有特点。

苗族服饰多样的圈层风格和它风格的饰纹图案是离不开的。

如果说苗族服饰纹样造型比其他民族给为独特的话,那么更主要绚丽多彩的还是饰纹图案的丰富多彩。

苗族服装图案纹样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大致可归为短序。

第二种是接近写实写实的具象性纹样,第二类是半抽象半具象纹样,第三类是纯几何形纹样。

所有需要有的纹样都具有程式化的特征,所描述的母题主要有动物、花草、太阳、月亮,这些纹样在造型创意和表现手法上充分展示了奇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想象。

从纹样装饰的类型上以,基本可分三类: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

云南苗族就以变形图案组成各种几何花纹,采用蜡染与挑花相结合的办法来装饰自己。

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都对苗族进行残酷纳西族暴乱,繁衍长时期的战乱迫使苗民不断迁徙,长时期大幅度的迁徙流动,使苗族处于贫困,居住荒僻的山区。

但即使生活再艰苦,苗族人身上的衣服裤子、帽子围裙、手饰头饰、被面鞋面,甚至背儿带上该有的饰纹图案还是不会少的。

在苗族这些丰富的服饰纹样造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文化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美德苗族人,还有他们崇尚自然、对美的追求、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云南苗族的不仅是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人们服饰现实生活中艺术品,它还揭示着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而艰苦奋斗的那种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贵州少数民族⽂化论⽂2500字贵州少数民族⽂化论⽂2500字 贵州地处边远⼭区,⾃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绿⾊的⼤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化。

以下是⼩编给⼤家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化论⽂的内容,欢迎⼤家查看。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化》 摘要:贵州作为民族地区的代表省份,其民族特⾊体现在当地居民⽣活的⽅⽅⾯⾯,⽽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民族⽂化是其民族特⾊的集中体现。

本⽂主要从贵州的概况出发,对其⾃然地理、民族格局和传统建筑情况进⾏介绍,并尝试归纳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化的内涵,即建筑样式⽂化、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以及祖宗崇拜的核⼼思想。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建筑样式⽂化因地制宜祖宗崇拜 贵州地处边远⼭区,⾃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绿⾊的⼤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化。

其中,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化,是⽣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建筑布局的.科学化、建筑效果的实⽤化都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建筑所体现的少数民族建筑⽂化、宗教信仰和习俗、朴素的思想观念更是清晰可见。

⼀、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个⼤省,所在之地以⼭地、⾼原、盆地等地形为主,在⼀定程度上决定了省内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资源,这就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然环境。

此外,冬暖夏凉的⽓候更是让贵州成为全国知名的避暑胜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天然的资源优势。

除了这些⾃然资源外,不得不提的是贵州境内居住着的49个少数民族和1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资源。

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的⼴泛分布为这⽚⾃然风光秀美多姿的⼟地增添了更多的民族特⾊的历史⼈⽂⽂化⽓息。

但是,不可忽视的⼀点是,喀斯特地貌等复杂的地质条件为当地居民的⽣产⽣活带来诸多不便,其中⼀个重要的⽅⾯就体现在传统建筑的建设上;此外,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改⾰开放政策的深⼊落实,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化和外来⽂化的不断冲击,都对具有浓郁民族特⾊的传统建筑及其⽂化的⽣存和发展带来了巨⼤挑战。

少数民族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少数民族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少数民族的风俗六年级作文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have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at i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s to generations. Their customs and tradition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ir identities and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ir ancestors. These traditions often revolve around special ceremonies, festivals, costumes, music, dance, and food.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他们的习俗和传统在塑造他们的身份和与祖先联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传统通常围绕着特殊仪式、节日、服装、音乐、舞蹈和食物展开。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aspects of ethnic minority customs is their unique festivals. These festivals are often rooted in ancient rituals and beliefs, and are celebrated with great enthusiasm and zeal. For example, the Yi people in Southwest China celebrate the Torch Festival to pray for good fortune and ward off evil spirits. The Dong people in Guizhou hold the Grand Song Festival to showcase their traditional music and dance.少数民族习俗最迷人的一个方面是他们独特的节日。

少数民族的习俗作文200字

少数民族的习俗作文200字

少数民族的习俗作文200字Customs of ethnic minoritiesChina, a multicultural country, has numerous unique ethnic minorities. Each ethnic group has its own unique customs and culture.For example, the Tibetan people wear magnificent Tibetan robes and unique headgear, believing in Tibetan Buddhism. They like to live on snowy plateaus and coexist harmoniously with nature.The Uyghur people are 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 and their clothing is colorful and full of strong ethnic customs. They are hospitable and enjoy sharing food and culture.These customs not only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demonstrate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divers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国,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独特的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例如,藏族人民身着华丽的藏袍,头戴独特的帽饰,信仰藏传佛教。

他们喜欢居住在雪域高原,与自然和谐共处。

维吾尔族人民则擅长歌舞,他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他们热情好客,喜欢分享美食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关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制思考
摘要: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

而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浓厚的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西部文化的显著特征,但在西部大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体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大量流失,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法律保护
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各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

除汉族外,有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地域广阔的西部地区,缔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体现,是统领该民族精神的灵魂。

一、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十个省、市和自治区。

其土地面积5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的22.99%。

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在这样的地理、历史环境下,
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如下状态:
1.民族文化的弱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西部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废弃了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扬弃和转换中,使得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而使得民族文化人才资源短缺,民族文化传承链有断裂的危险。

2.语言文字的消亡以及具有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的退化。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逐渐萎缩。

有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特色。

3.本民族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欠缺。

这些人为的因素无疑更加快了民族文化的流失。

还有我国的文化遗产已先后被国外申报,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从上述可以看出保护意识还很欠缺。

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制思考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一)内因保护机制
1.要积极调动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要想真正得到保护和发展,关键还是在本民族自身——民族自身才是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意义。

可以通过开办学校教育、相关民族文化的学习班等。

2.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结合。

西部许多地区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保存较好。

以新疆喀纳斯为例,当地的土著居民是图瓦人,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之一。

旅游业可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可以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巨大魅力,
3.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特色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是服饰、饮食、手工艺品、建筑、文物古迹等。

我们可以根据现代人们对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途径,将它们开发出来并不断地创新,既能保留传统的精神又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二)外因保护机制
1.立法方面。

首先是对国外相关法律的借鉴。

国外对民族民间文化立法较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保护民族文化的经验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其次是国内立法的制定和完善。

2.司法方面。

法律的实施是影响法律实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解决西部民族文化保护中法的实施问题,首先应当唤起政府部门的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支持;此外,要求立法适时适度切合实际,同时严格按照立法原理完善废、改、立等诸多环节。

3.行政方面。

首先,发挥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遗产收藏保护机构的主力军作用。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民族文化抢救的工作,有一定历史价值的给予最佳保护。

其次,由各级政府牵头,保护好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资源,
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除此之外,各级党委、政府还要深刻地认识到抢救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且要把它门列入全盘工作规划中统筹安排,要加大工作和宣传的力度,要站在特有的高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产业建立起科学规划、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协调合作的保护机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西部丰富民族文化的消失、损毁、流失的现状,我们不能再等闲视之了,必须用法律手段加以行之有效的保护。

否则,消失的不仅只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灵魂、精神与民族自身。

因此必须开发与利用并重,发挥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具有举世瞩目而永恒的地位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方慧.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李春华.新疆风物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