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传读书笔记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6debb7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4.png)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伯夷兄弟的故事。
他们因为不愿为殷纣王效命而选择了饿死在首阳山,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读完这篇列传,我深受启发,对伯夷兄弟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深为敬佩。
伯夷兄弟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殷纣王暴虐无道,百姓遭受着苦难。
但是伯夷兄弟并没有选择逃避现实,而是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他们拒绝了殷纣王的宠幸和封赏,选择了离开王宫,独自在首阳山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宁愿饿死在山中,也不愿意为一个暴君效命,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让人肃然起敬。
伯夷兄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信念是无法被金钱和地位所动摇的。
他们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权力所屈服,坚守自己的原则,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的行为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尊严和品德远比任何物质财富更加重要。
另外,伯夷兄弟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整个社会。
伯夷兄弟的坚守和牺牲,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信念。
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阅读《史记·伯夷列传》,我深刻体会到了伯夷兄弟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品德和信念是无法被金钱和地位所动摇的,而且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整个社会。
我深深地敬佩伯夷兄弟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原则,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正能量影响的人。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2f343a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9.png)
伯夷列传读书笔记读《史记》中的《伯夷列传》,就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两位坚守道义的古人相遇。
伯夷和叔齐,这对兄弟的故事,让我感触颇多。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可等到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我不能违背。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俩兄弟的行为在当时可谓是“奇葩”。
放着好好的国君不当,偏要去追求那所谓的道义。
你说他们傻不傻?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他们傻得令人敬佩。
在权力和财富面前,他们坚守了内心的原则,没有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定力啊!他们听说西伯昌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去投奔他。
可等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正载着西伯昌的牌位,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作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武王平定了殷商的祸乱,天下都归附了周朝,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摘薇菜充饥。
你看,这俩人多轴啊!周朝建立,天下太平,大家都欢天喜地地享受新的生活,可他们却偏要跟自己过不去。
但这种“轴”,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定呢?在首阳山中,他们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苦。
薇菜可不是那么好采的,有时候跑了大半天,也采不到多少。
肚子饿得咕咕叫,却还是不肯低头。
有一次,伯夷不小心在山上摔了一跤,把脚给崴了。
叔齐心疼得不行,一边帮他揉脚,一边掉眼泪说:“哥啊,要不咱们还是回去吧,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
”伯夷却咬着牙说:“不行,咱们既然决定了,就不能反悔。
”就这样,他们在首阳山中苦苦坚持着。
终于有一天,他们连薇菜也采不到了。
兄弟俩饿得躺在山洞里,望着洞顶发呆。
伯夷有气无力地说:“弟啊,看来咱们的日子到头了。
”叔齐握住他的手说:“哥,能和你一起坚守道义,我不后悔。
《史记》读书笔记:伯夷列传
![《史记》读书笔记:伯夷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b886663e4028915f814dc2bc.png)
《史记》读书笔记: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感情充沛、论述有力、慷慨深沉,体现了司马迁的寓情于史、寓己于书。
他有疑惑,他问:
伯夷、叔齐不是好人吗?他们抱节守志,不是道德楷模吗?可为什么就有最终饿死的结局?颜回,德行高尚,却生活窘迫,且又早亡。
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就这样回报好人吗?像盗跖那样作恶多端,害人无数的人反而得到善终,这又是什么道理?这还是我们熟知的例子,那些平日无所不为却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奸恶之徒还少吗?而那些循规蹈矩、言行谨慎、正直敢言的人,却常陷于灾祸,所谓天道,就该如此?
但他并不困惑,他说:
有的人喜欢钱,有的人追求名,有的人爱权力,各从其志,我亦“从吾所好”。
他连引孔子的话,“道不同,不相为谋”,没什么好说的,我管不了天道,却也不会妥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生命的路不只百年,走着瞧!“举世混浊,清士乃现”,还多亏那些庸碌之辈,才显出我的品行。
司马迁发出了对庸夫的蔑视,对“天道”的宣战,他激愤,孤独,又骄傲的,要行他自己的“道”!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怎能无所成,怎甘不留名!“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堵。
”伯夷、叔齐因为得到孔子的
称赞而名垂后世,颜回也因孔子才得显声名,而那些岩穴之士——像伯夷、颜回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他们只能默默无闻、湮灭于历史,“没世而名不称”。
这些人的“青云之士”又在哪?司马迁,他要为这些品德高尚、坚持信念的失意君子画像,让现实中的蓬头垢面,在史册里熠熠生辉。
并让人相信:值得记住的,不止成功与荣华,还有那山野间,散落的孤独。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22d1d9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6c.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了《伯夷列传》,心里头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那是一股脑儿地往上涌。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放着好好的王子不做,愣是因为道义,死活不肯继承王位,然后还跑得远远的躲起来。
这在咱一般人看来,简直就是傻到家了,放着荣华富贵不要,去追求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可细细想来,又觉得他们有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劲儿。
咱就说现在这社会,有几个人能像他们这样?工作里,为了升职加薪,那勾心斗角的事儿可不少见。
有点好处,大家都跟饿狼扑食似的往前冲,谁还管什么道义不道义的。
但伯夷叔齐不,王位在他们眼里,那都不算啥。
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司里遇上一个项目竞争。
那竞争激烈得呀,就差没动手打架了。
每个人都使尽浑身解数,想把这个项目抢到自己手里。
我一开始也跟着掺和,天天加班加点做方案,想着怎么能把对手比下去。
那段时间,满脑子都是这个项目能带来的奖金和升职机会,整个人就像着了魔一样。
后来有一天,我累得瘫在椅子上,突然就想到了伯夷叔齐。
我就问自己,我这么拼命,到底是为了啥?就为了那点钱和所谓的地位?那一瞬间,我有点瞧不起自己。
和伯夷叔齐相比,我这追求也太肤浅、太功利了。
再说说伯夷叔齐跑到周国,结果周武王要去攻打商朝。
这俩老哥又站出来反对,说这是以臣弑君,不道义。
我的妈呀,这得多大的胆子和多坚定的信念啊!别人都想着怎么在战争中捞好处,他们却只关心道义。
这让我想起有一回在菜市场。
有个摊主缺斤少两,被一个大妈发现了。
那摊主不仅不认错,还态度蛮横,说大妈故意找事儿。
周围的人都在看热闹,没一个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
我当时也在旁边,心里明明知道摊主不对,但就是没勇气吭声。
等我回到家,心里那个后悔呀!想想伯夷叔齐,再看看自己,真是觉得惭愧得不行。
后来周武王胜利了,建立了周朝。
伯夷叔齐呢,觉得吃周朝的粮食丢脸,就跑到山里去采薇吃,最后竟然饿死了。
这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想想我们现在,一顿饭不吃好的都觉得难受,稍微受点苦就抱怨连天。
可伯夷叔齐,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连命都可以不要。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121477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e.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儿交织在一起。
这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啊,真让我感慨万千。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俩,放着好好的孤竹国国君不当,非要互相推让,最后还一块儿跑了。
你说这是图啥呢?我就琢磨着,这得是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啊。
要是换了我,有国君的宝座摆在面前,说不定早就乐得找不着北了。
他们跑到周国,正赶上武王伐纣。
这俩老哥倒好,居然拦在马前,说武王这是不忠不孝。
我的天呐,这胆子也太大了!人家武王那可是大军压境,气势汹汹,他俩就这么不管不顾地冲上去讲道理。
结果呢?当然没人听他们的。
武王该伐纣还是伐纣,最后还得了天下。
伯夷和叔齐呢,觉得这世界没道理可讲了,干脆连周朝的粮食都不吃,跑到首阳山上采薇充饥。
这得多倔啊!我有时候跟我妈闹别扭,不肯吃饭,可撑不了多久就饿得受不了。
他们倒好,就靠那点野菜过日子,最后愣是给饿死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爬山。
那山可高了,一开始我们都兴致勃勃,觉得自己肯定能爬到山顶。
可是爬着爬着,就累得气喘吁吁。
我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台阶,心里直打鼓,真想扭头就回去。
可我那朋友,咬着牙一直往上走,还不停地给我打气。
我当时就想,这伯夷和叔齐是不是也这样,心里虽然害怕、虽然犹豫,但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哪怕前面是死路。
再说这伯夷和叔齐采薇为生,那日子过得肯定苦不堪言。
我就想象着,他们在山上,风餐露宿,衣服破破烂烂的,头发也乱蓬蓬的。
每到下雨天,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缩在山洞里,冻得瑟瑟发抖。
那野菜也不是那么好采的,有时候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多少,肚子饿得咕咕叫。
可就算这样,他们也不肯低头,不肯向周朝妥协。
想想我自己,有时候作业多一点,或者遇到点小困难,就开始抱怨,觉得自己倒霉。
和伯夷叔齐比起来,我这点事儿算什么呀!他们面对的可是生死抉择,可还是坚守着自己的道义。
如今这社会,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
大家都忙着追求功名利禄,为了一点好处争得头破血流。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37f01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3.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述了伯夷兄弟对于王公贵族留食肉之宴的拒绝,并选择了放弃世俗荣华富贵,守身清修的生活态度。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被伯夷兄弟凛然坚守的品德和追求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下面就是我对于伯夷列传的读后感。
伯夷兄弟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王公贵族的宴会和权力地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无法抵挡的诱惑。
然而,伯夷兄弟选择了义无反顾地回绝这些宴会邀请,坚守着他们对道德和正义的信念。
他们不为权势财富所动摇,将周公既定的伦理道德观念看得比一切都更为重要。
伯夷列传中,作者以铺陈叙事的手法,将伯夷兄弟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
伯夷兄弟曾是殷商的贵族,有着锦绣前程。
然而,一场意外使他们陷入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否违背内心自由意愿参加宴会呢?在伯夷兄弟看来,留食肉之宴乃是道德沦丧的象征,是对人性本真的背离。
他们宁愿放弃社会地位,选择隐居山林,过上纯朴的生活。
伯夷兄弟表现出的坚守与舍弃令人深思。
在他们眼中,个体的尊严与荣誉远胜于权势富贵。
他们对外物的无欲无求,正是为了守护内心的清明。
这种内心力量的展现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在面临压力与诱惑时,是否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并且拥有一颗持之以恒的追求真理与善良的心。
伯夷兄弟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了无私奉献、坚守正义的精神,这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处世态度。
读完伯夷列传,我深深反思了自己对待权势和财富的态度。
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为了追逐金钱和权力不择手段,不顾道德底线。
然而,伯夷兄弟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守护人性的底线。
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以道义为先,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坚守初心。
通过阅读伯夷列传,我也对伦理道德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伯夷兄弟的形象是美好品德的代表,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正义和纯真,在世俗的追逐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为准则。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伦理道德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它是跨越时空的普世价值。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0ec6e6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0.png)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一篇,以伯夷、叔齐的事迹为主线,探讨了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于正义、道德、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欲立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却认为父命不可违而逃走,叔齐也不肯继位而逃走。
他们听闻西伯昌善养老,便前往归附。
但等到武王伐纣时,他们却叩马而谏,认为以臣弑君是不义之举。
武王灭商后,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
太史公在文中对伯夷、叔齐的高洁品行给予了高度赞扬。
他们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利益所诱,这种精神在当时那个动荡混乱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在权力和欲望横行的社会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信念,是极其难得的。
然而,太史公也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像伯夷、叔齐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却最终饿死在首阳山,而那些暴戾恣睢、为非作歹的人却往往能够享尽荣华富贵,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天道吗?太史公对此感到困惑和愤懑,他质疑天道的公平性。
这种对天道的质疑,反映了太史公对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和批判。
在封建社会,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未必受惩罚,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太史公通过伯夷、叔齐的遭遇,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让人们看到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恶之间的复杂斗争。
同时,这篇列传也让我们思考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伯夷、叔齐坚守道德,虽然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们的事迹却流传千古,成为了后世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行为向我们证明,道德并非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看,伯夷、叔齐的选择也体现了一种独立思考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在众人都追随武王伐纣的潮流中,他们能够保持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勇气和坚定值得我们敬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学习的课题。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d8b97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9.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放着好好的王位不坐,非要搞什么“义不食周粟”,最后愣是把自己给饿死在首阳山上。
这事儿初听起来,感觉这俩人是不是有点傻?放着荣华富贵不要,为了个所谓的“道义”,把命都给搭上了。
可细细琢磨,又觉得这其中大有文章。
咱先来说说这哥俩的出身。
那可是贵族啊,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主儿。
按常理,这样的身份,那不得吃香的喝辣的,一辈子逍遥快活?但他们偏不。
当老爹要把王位传给叔齐的时候,叔齐这老弟多讲究,说啥“这王位应该是大哥伯夷的,我不能要”。
伯夷呢,也是个硬骨头,“你既然是老爹指定的,那就是你的,我可不稀罕”。
就这样,俩兄弟你推我让,最后伯夷干脆撒丫子跑了,叔齐一看,得,大哥都走了,我还留着干嘛,也跑了。
你瞧瞧,这在一般人眼里,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放着好好的权力、财富不要,非得去追求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后来,这哥俩听说西伯侯姬昌那地儿不错,“善养老”,就屁颠屁颠地跑过去了。
结果呢,到的时候西伯侯已经死了,他儿子武王正准备拉着老爹的棺材去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这俩老哥又站出来了,拽着武王的马缰绳就开始唠叨:“你老爹死了,不好好安葬,还兴兵打仗,这能算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讨伐君主,这能算是仁义吗?”嘿,这武王身边的人可就不干了,心想这俩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敢在这节骨眼上捣乱,正准备收拾他们。
还好姜太公在旁边,说这俩人是义士,给放了。
这一段啊,每次想到我都忍不住想笑。
你说这哥俩,哪来的这么大胆子?面对千军万马,还敢上去理论,真不怕被咔嚓了。
但笑过之后,又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坚持。
再后来,武王伐纣成功,建立了周朝。
这伯夷和叔齐呢,觉得这天下是靠武力夺来的,不地道,誓死不吃周朝的粮食。
于是,就跑到首阳山上,挖野菜充饥。
最后,就这么把自己给饿死了。
有人说他们傻,不懂变通。
可我觉得,他们这是一种极致的坚守。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变化的世界里,能有几个人像他们这样,为了心中的信念,不顾一切?想想咱自己,生活中稍微有点困难,有点诱惑,可能就妥协了,放弃了自己的原则。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84c98d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2.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放着好好的王位不坐,非得跑出去隐居,这操作一开始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你说这世间,权力地位多少人梦寐以求,他俩倒好,潇洒一转身,把这一切都抛在了脑后。
我想起有一次和朋友出去旅游,去了一个挺偏远的小山村。
那地方山清水秀的,确实美。
我们住在一家农家乐里,老板是个挺憨厚的大叔。
晚上大家坐在一起闲聊,就说起这山村里的日子。
大叔说,之前也有人劝他把农家乐搞大,多赚点钱,可他不愿意。
他说就喜欢现在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钱够花就行,不想折腾那些有的没的。
当时我心里就想,这和伯夷叔齐好像有点像啊,都是那种不在乎世俗眼中的富贵荣华,只追求自己心里舒坦的主儿。
伯夷叔齐坚持自己的道义,反对周武王以暴制暴。
在他们看来,武王伐纣这事儿不合规矩。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一些所谓的“规则”和“潜规则”。
比如说找工作,有时候大家都觉得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找到好工作。
可也有那么一些人,就像伯夷叔齐一样,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原则,相信靠自己的本事总能行。
我有个同学,毕业那会儿,家里人给他找了各种关系,想让他进一家大公司。
但他愣是没答应,自己一家一家公司去面试,虽然过程挺曲折,碰了不少壁,但最后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他说,靠关系进去的,心里总不踏实,还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靠谱。
再说伯夷叔齐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这结局够凄惨的。
但你说他们后悔吗?我觉得未必。
这就好比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哪怕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绝不回头。
我家隔壁有个大哥,从小就喜欢画画,家里人都觉得这玩意儿没前途,不支持他。
可他不管,白天打工赚钱,晚上就窝在自己那小房间里画画。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没混出个大名堂,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但有一次我碰到他,问他后不后悔,他笑着摇摇头说:“这是我自己选的路,没啥后悔的。
”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和伯夷叔齐一样的坚定。
读这《伯夷列传》,我越琢磨越觉得,伯夷叔齐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几千年前,但放在今天,也照样能给咱不少启发。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934bfe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3.png)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一篇,以伯夷、叔齐的事迹开篇,探讨了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以及仁人志士在乱世中的坚守与命运。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中子为国君。
伯夷、叔齐听闻西伯昌善于养老,便决定前往归附。
当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昌已经死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昌的牌位,宣称奉文王之命东进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让人把他们扶走了。
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摘薇菜充饥。
最终饿死在山中。
在这篇列传中,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高义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他们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富贵所诱,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
然而,司马迁也发出了深深的疑问:“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好人,应该是积仁洁行、如此的善良,却最终饿死!而那些暴戾恣睢、横行不法的人,却能够安享天年,寿终正寝。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天道吗?”这一疑问反映了司马迁对天道不公的愤懑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看到了世间许多善良正直的人遭受苦难,而作恶多端的人却逍遥自在,这让他对传统的天道观念产生了怀疑。
但司马迁并没有因此陷入消极和绝望,他通过记录这些仁人志士的事迹,表达了对正义和善良的坚守与追求。
从伯夷、叔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德。
他们对于“孝”和“仁”的坚持,超越了生死和世俗的利益。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能够保持这样的清醒和坚守,是非常不容易的。
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道德和良知是人类内心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外界的压力和诱惑而放弃。
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
![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0e2d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0.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伯夷列传读后感范文《伯夷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述了伯夷兄弟的传奇故事。
他们以贞廉、高洁的品质闻名天下,放弃了王位的机会,选择了放浪形骸的生活。
通过阅读《伯夷列传》,我深受启发,对于贞廉和高洁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伯夷兄弟出身于大禹的后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有机会继承王位。
然而,他们对于权势和财富的诱惑选择了拒绝。
在孤独寒酷的荒山野岭中,他们宁愿以饿肚子对抗饥饿,宁愿以裸体对抗严寒。
他们的生活简朴,但他们内心的世界却极其丰富。
他们心中只有一份追求自由和高洁的理念,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
贞廉与高洁是伯夷兄弟最闪耀的品质。
贞廉是指守真守信的品质,而高洁则是指清白高尚的品质。
伯夷兄弟的贞廉和高洁体现在他们对于权力和财富的态度上。
他们拒绝了王位的机会,选择了放弃一切享乐与诱惑。
他们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精神的自由与境界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高尚品质,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
伯夷兄弟不同寻常的品质和行为展现了古代中国人们对道德伦理的高度追求,同时也给现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物质的满足,忽略了内在的精神追求。
我们常常沉迷于功利之中,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忽视了心灵的满足和灵魂的升华。
伯夷兄弟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与幸福不是来自于外部的荣誉和物质的丰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提升。
伯夷兄弟的故事也引起了我对于自己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诱惑和考验,如何守护自己的原则和追求真善美,是我在读完《伯夷列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传》后思考的问题。
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不为名利和物质所迷惑,保持心灵的纯净和内心的高洁。
同时,我也意识到要做到高洁和贞廉并不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考验和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诱惑和诱惑,保持内心的坚定和高尚并不容易。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a36306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d.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了《伯夷列传》,我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
伯夷和叔齐这俩老哥,放着好好的王位不坐,居然互相推让,最后还跑了。
这在咱普通人眼里,简直就是“傻”得冒泡啊!可细细想来,他们这种对权力的淡泊,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品质呢?就说咱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上爬,为了那点名利争得头破血流。
有个升职的机会,那办公室里的气氛都能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可伯夷叔齐倒好,直接摆手不要,拍拍屁股走人。
这种洒脱,我是既羡慕又困惑。
我想起有一次参加同学聚会。
本来嘛,大家聚在一起应该是叙叙旧,回忆回忆当年的美好时光。
结果呢,全程都变成了某些人的“炫耀大会”。
这个说自己又买了一套房,那个说自己刚升了职,工资涨了一大截。
听得我耳朵都起茧子了。
我就在想,他们这么拼命追求这些东西,真的就那么快乐吗?是不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再看看伯夷叔齐,他们虽然没有荣华富贵,没有高官厚禄,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内心,活得坦坦荡荡。
他们宁愿在首阳山上采薇充饥,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原则去享受那所谓的富贵。
这种精神,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还有啊,都说好人有好报。
可伯夷叔齐这么好的人,最后却饿死在了首阳山上。
这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想想我们平时,总觉得自己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回报,一旦没有,就怨天尤人。
可伯夷叔齐呢?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没有得到回报而抱怨,只是默默地坚持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我记得有一回,我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周围的人都在犹豫要不要去扶。
我当时心里也纠结啊,万一被讹上了怎么办?但最后还是咬咬牙把老人扶了起来。
结果还好,老人一个劲地感谢我。
可回家跟家里人一说,他们却数落我,说我太莽撞,万一真出了事怎么办。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特别委屈,我做了好事,怎么还不落好呢?但读了伯夷列传,我又觉得自己这点委屈算什么。
伯夷叔齐坚守一生,最后落得那样的下场,他们都没有后悔。
我这不过是被家里人数落几句,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ed4f9b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c.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历史春秋》中的一篇篇名,文中讲述了伯夷、伊尹不同凡响的人生故事。
这篇文章读后让我深感震撼和敬佩。
伯夷作为黄帝的子孙,身负崇高的家族期望,却因为无法容忍残暴的朝政而抛弃封禅。
他脱离了皇室,选择了一个贫穷的山林,在那里与哥哥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
儿子忍不住饿肚子之后,伯夷只能咬牙自己割下了肉喂给孩子。
他宁可自己饿死也不愿意去违背自己的原则,这种坚守真令我敬佩。
伯夷在贫穷中坚守正义,与富贵名利无关,这种甘于贫穷也不屈于权贵的精神让人感动。
而伊尹则是一个不起眼的村民,他本是一个负责庄稼的村民,后来因为一根木杖召集村民击退了盗贼,被周文王抬举为贤臣。
后来,伊尹在周文王的称赞下,成为了周朝的重臣。
他不忘初心,始终保持谦逊和自勉的精神。
他在去世前,自嘲自己是一个不材的人,并且希望人们能够及时纠正他的错误,这种谦虚的态度让人敬佩。
《伯夷列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名利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品格是否端正。
伯夷的坚守和伊尹的谦虚,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操守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才使得他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相比起那些只顾追逐名利的人,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富有和权势,但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品格是无可比拟的。
读完《伯夷列传》,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
是否在面对困难时会退缩、是否在面对旁人的非议时会改变自己的原则。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坚守的底线,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改变。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归宿,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伯夷列传》中的伯夷和伊尹,都是令人敬佩和值得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人生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只有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左右,我们才能真正快乐和自由。
这是我从《伯夷列传》中获得的启示和收获。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282ffa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a.png)
伯夷列传阅读笔记《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一篇,司马迁以伯夷、叔齐的事迹为主线,探讨了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抒发了自己对正义、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欲立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让位于伯夷,伯夷认为这违背父命而逃走,叔齐也不肯继位而跟随伯夷离开。
他们听闻西伯昌善养老人,便前往归附。
但到达时西伯昌已死,其子武王正载着西伯昌的牌位,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扣住武王的马缰谏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于是让人把他们搀扶走了。
武王平定殷纣之乱后,天下都归附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坚守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薇为生。
最终饿死在山中。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他们坚守自己的道义和原则,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摇,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他们的选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面对改朝换代的洪流,他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守着内心的信念。
这种对正义和道德的执着追求,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司马迁也通过伯夷、叔齐的遭遇,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像伯夷、叔齐这样品行高洁的人,却最终饿死,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却往往能够享受荣华富贵。
他感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似乎并不总是灵验的。
这反映了司马迁对命运不公的困惑和对天道的质疑。
他并非否定天道的存在,而是在思考为什么好人往往遭受苦难,而坏人却能逍遥法外。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刻的哲学内涵。
从文学角度来看,《伯夷列传》的写作手法独特。
司马迁在叙述伯夷、叔齐的事迹时,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感慨,使文章不仅是简单的人物记录,更是作者思想的抒发。
他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伯夷、叔齐的坚守与当时社会的功利和浮躁相对比,更加突出了他们的高尚品质。
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8篇)
![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8d6bc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63.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精选8篇)伯夷列传读后感篇1《史记》七十二列传第一篇是伯夷列传。
读过该篇数次,每次读完都感觉这篇文章有些奇怪,但又说出个子午卯酉来,疑问如下。
第一,为何司马迁把这篇文章放在第一的位置。
也许你会认为没有什么,哪篇列传放到首篇是随机的,但是我不这样的认为,至于是什么原因我可能揣摩不出司马迁的想法,但我认为一定有其道理的。
例如《聊斋志异》首篇文章是《考城隍》,文中有一句话,有心向善虽善不赏,无心向恶虽恶不罚,通过这句话就能写出作者把《考城隍》放到第一篇就是告诉读者,不能只看一个人做事的结果,还要看这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是什么。
例如小孩吃饭时把杯子掉地上弄碎了,这是无心的,不要介意。
如果一群成年人吃饭的时候,把杯子掉地上弄碎了,就要看看是不是故意这样做的。
同样是杯子掉地上碎了的事,出发点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为何这篇文章的格式与其他篇列传的格式不同。
其它篇列传的基本结构是先介绍主人公出生地等,再写主人公与事,通过记事写人,通过人来写事。
记事是为了写人而服务的,所以研究列传中的人一定后看作者都选了哪些事,每一个人经历的事很多,但是作者选这个事而不用另一个事一定是有其想法的。
最后是太史公曰,也就是司马迁对这个人或者事的评价,评价事也主要是为了评价人。
该篇文章,开头没有介绍伯夷,文中也不是只写伯夷一个人。
结尾处没有太史公曰部分。
第三,为何该文读后能明显感觉到司马迁有股怨气。
其他文章中没有或者很少能见到司马迁这种怨气。
处处疑问,似乎是有很多的他不明白的。
例如,"此何以称焉?""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求仁得仁,又何怨呼?""由此观之,怨耶非耶?""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其轻若此哉?""恶能施于后世哉?"在文章中,司马迁问,不是经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吗?。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7d5145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2.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我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
这篇列传里的伯夷,让我感慨万千。
伯夷和叔齐这两人,那股子坚守原则的劲儿,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放着好好的王位不坐,非要因为道义把这尊贵的位置让出去。
在那个权力至上的时代,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举动。
想起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商场逛街。
看到一家店铺在做促销活动,人挤人的,那场面简直混乱不堪。
大家都在拼命往前挤,就为了抢到那些所谓的打折商品。
我和朋友被人群挤得东倒西歪,朋友当时就忍不住了,也想跟着往前冲。
我一把拉住她,说:“咱不凑这热闹,没必要为了这点便宜失了体面。
”朋友犹豫了一下,还是被我拽住了。
后来我们在旁边安静的店里,买到了更适合、价格也合理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伯夷叔齐,他们不就是在利益和道义面前,坚定地选择了道义吗?不像那些为了一点好处就争得头破血流的人。
再说伯夷叔齐,两人听说周武王伐纣,觉得这是以臣弑君,大逆不道,就拦住武王的马谏阻。
我的天,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虽说最后没成功,但这份胆量和坚持自己信念的决心,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这就好比我曾经在公司里,大家都在为了完成一个项目,想要走一些捷径,甚至不惜违背一些行业规则。
我当时就站出来说,这样不行,我们得守规矩。
同事们都觉得我死脑筋,不懂得变通。
可我心里清楚,有些底线就是不能破。
就像伯夷叔齐,他们心中的道义就是那不可逾越的底线。
后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有人说他们傻,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这么固执。
可我觉得,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他们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家里来了个远房亲戚,带了很多礼物,想求爸爸帮忙办件违规的事儿。
爸爸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那个亲戚当时就拉下了脸,说爸爸不近人情。
爸爸只是淡淡地说:“有些事儿能做,有些事儿不能做,做人得有自己的原则。
”当时我不太懂,现在想想,爸爸不就和伯夷叔齐一样,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杆秤吗?在这个世界上,诱惑太多了,能像伯夷叔齐这样始终坚守初心的人,真的太少太少。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3f7921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4.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篇文章。
这篇随笔记叙了伯夷及叔齐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
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忠诚的态度、勇于舍己为人们所称赞,并成为儒家思想中的楷模。
在我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对伯夷列传产生了许多感悟。
首先,伯夷列传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忠诚。
伯夷和叔齐在君王暴虐的时代毅然选择了放弃高官厚禄,退隐山林的生活。
他们坚守了对正义的信念,绝不为了个人私利而背叛道义。
他们的忠诚和正直让我感到震撼和敬佩。
这种对道义的坚守远远超出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普遍水平,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示范着忠诚和正直的力量。
其次,伯夷列传还给我展示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
伯夷和叔齐都是儒家思想的忠实信仰者。
他们对待家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心感动了我。
在看到自己的弟弟落难时,伯夷坚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拒绝父王的美差,而是陪伴着弟弟一同去实行他的道义。
这显示出他对家族之爱的真诚以及男子汉对兄弟的担当,让我也思考着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最后,伯夷列传中所揭示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
当伯夷看到百姓困苦时,他主动选择离开父王,选择了与叔齐一起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舍弃了社会的繁华和富饶,选择了隐居山林,关注百姓的心声。
这种超脱个人私利,为了他人付出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
伯夷和叔齐的精神启示了我们,要时刻关心他人的需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实践仁慈与利他的理念。
通过阅读伯夷列传,我受到了很大的启迪和感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只要我们心怀正义,坚持道义,就可以在现实的社会中成为一股正能量。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充满了感人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们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为整个社会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我读完伯夷列传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些道德的标准。
我明白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对正义和道义的坚守,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社会做出贡献。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89b79c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4.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贤人伯夷的传记,通过讲述伯夷的生平和事迹,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伯夷的品德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伯夷是商朝的一位贤人,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并不满足于享受贵族的荣华富贵,而是追求道德和品德的高尚。
在商纣王肆虐的时代,伯夷选择了离开王宫,与弟弟叔齐一起隐居在首阳山。
他们以采食山上的草木为生,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们宁愿忍受饥寒,也不愿屈从于纣王的暴虐统治。
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让我深受感动。
伯夷的行为展现了他对道德的高度追求和对暴政的坚决抵制。
他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权势所诱,而是选择了放弃一切,守护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
他的坚守和牺牲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
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伯夷的故事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利和物质所迷惑,追求名利和权势,而忽略了道德和品德。
伯夷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道德和品德的高尚,守护自己的良知和底线,而不是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读完《伯夷列传》,我深受启发。
伯夷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力量。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地位和财富,而在于他的品德和行为。
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成就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我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时刻铭记伯夷的故事,不忘初心,坚守信念,追求道德和品德的高尚。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3bcf57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c.png)
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史记·伯夷列传》读后感。
《史记·伯夷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历史文献,其中记载了伯夷的故事。
伯夷是商朝的一位贵族子弟,他因为不愿食用残羹剩饭而选择了自我放逐,最终选择在大山深处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伯夷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伯夷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在当时的社会中,食物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伯夷却选择了放弃食物,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敬佩。
他不愿意与众人一样享受残羹剩饭,而是选择了放逐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
这种追求精神境界的行为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伯夷的故事也让我对人生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伯夷选择了放逐自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选择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另类的,但却展现了他对于自己内心追求的执着。
他不愿意妥协于世俗的价值观,而是选择了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清贫。
这种对于内心追求的执着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伯夷的故事也让我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升华。
伯夷选择了放逐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这种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清贫的生活方式让我深受启发。
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在于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升华。
这种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史记·伯夷列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伯夷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也让我对人生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对于人生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升华。
希望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忘初心,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精神的升华。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80548b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f.png)
伯夷列传读后感读完《伯夷列传》,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伯夷和叔齐,这两位商朝末年的贤者,他们的故事让我感慨万千。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们坚守着心中的道义,做出了让人惊叹的选择。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商朝的天下大乱,周武王兴兵伐纣。
这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顺应时势,改朝换代的必然。
但伯夷和叔齐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周武王的行为是以下犯上,是不忠不义。
于是,他们拦住周武王的马,苦口婆心地劝谏。
那场面该是多么的紧张和激烈啊!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坚定和执着,声音或许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他们试图用自己的信念去阻止一场即将改变历史的战争。
可结果呢?周武王并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依然挥师前行,最终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伯夷和叔齐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们隐居首阳山,义不食周粟,靠采薇为生。
这是一种怎样的坚持啊!首阳山上,荒草丛生,他们穿着破旧的衣衫,弯着腰在山间寻觅着可以果腹的野菜。
那野菜或许并不鲜美,甚至带着苦涩,但他们吃得心安理得。
每一口野菜下肚,都是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我有时候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们的位置,我能做到吗?面对生活的困苦,肚子的饥饿,我会不会为了一口饱饭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说实话,我心里没底。
在如今的社会里,像伯夷和叔齐这样坚守信念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
大家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有时候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就可以把道德和良心抛在脑后。
比如说,在工作中,有人为了升职加薪,不惜背后捅同事一刀,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在生意场上,有人为了赚钱,弄虚作假,坑蒙拐骗。
相比之下,伯夷和叔齐的那种纯粹和坚定,显得多么珍贵。
再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常常在妥协?明明知道有些事情不对,但因为怕麻烦,怕得罪人,就选择视而不见;明明心里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吃苦,就不敢去尝试。
我们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让自己在舒适区里待着,不敢迈出那勇敢的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伯夷列传读书笔记篇一:读《史记》之《伯夷列传》有感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著名史学家,他的《史记》历来为人所称颂,研究古代史的学者没有不重视《史记》的,因为它不仅如实记录了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能用真性情真学问来为文写史的,我们且看他冠以列传之首的《伯夷列传》,真能印证鲁迅先生称颂《史记》时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不为过也。
《伯夷列传》看起来好像是为一个人做的专传,其实是二人的合传,还包括了伯夷的弟弟叔齐。
书中这样记载他们的行迹:“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在引出这段历史记录之前,作者先以大量古代先贤明德求礼的故事来说明当时人们对谦让权位的赞扬,又用孔夫子的话加以印证人们的思考和看法,到底他们这样礼让,是在作秀还是其真实的内心需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以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这是孔夫子明确无误的赞誉之词。
可是司马迁毕竟是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他不会因为圣人之赞而不作分析的接受,他以为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他就把原文记录拿来,然后说“余悲伯夷之意,睹逸诗可异焉”;而后又发出疑问:“伯夷叔齐”的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并不是那样简单,也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
他最后感慨道,“由此观之,怨邪?非邪?”,其实是有必要进行再次品评和认识的。
这就是个性解读,这就是他卓然屹立于我国史学界、并且超绝千古的原因所在!他的追问不仅仅是对圣人的,而且是对人性道德善恶是非的追问,他这样做是与其个人遭遇不可分割的,也是对社会世俗黑暗腐朽的无情解剖。
他的个人遭遇悲惨,他的深入解读更是自我的思想得以释放,他那爱憎分明、“以一贯之”的立场让后人敬仰难忘。
他说自己做史记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孟坚在其名著《汉书-司马迁传赞》中有过这样的评价:“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这就是他既能如实还原历史,又能坚持自我主张,既能尊重圣人意见,又能参以社会的人情冷暖世事炎凉,并且善恶毕见,妍媸尽显,让真正的历史人物彪炳千秋,使伪君子真小人遗臭万年,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在这篇列传中尽情地发挥个人意见宣泄人生感叹。
他举出大量例证来说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荒谬,又以许多史实告诉人们,所谓的“好人一生平安”也是骗人的鬼话!反而是犹如后来的元曲名家关汉卿在其《窦娥冤》里所说的那样:“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才是司马迁做这篇《伯夷列传》的真实目的,所以他在结尾是又一次呼喊: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这不是和屈原一样的在“问天”吗!看完这篇名作,我们扪心自问,该怎样生活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人生,我们的社会又是怎样的社会,历来的宣传教育是不是就那样真实可信,是否就要毫无理据的盲目崇拜完全信服呢?鲁迅先生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一下地底下”,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史记》是不朽的,而司马迁同样是不朽的,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样的千古名言,让我们好读书的人应该仔细思考认真学习的,望大家能如同司马迁一样写出个性文字,并且活出自己来吧!篇二:司马迁读书笔记司马迁传读后感很多人都写过司马迁传读后感,但写得精炼深刻的很少,习古堂国学网为大家提供一篇写得非常优秀的司马迁传读后感。
呜呼!太史公,生也为万物之精灵,百世人类之菁英。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壮哉有史家之英明。
临荣辱之分界,死生之抉择,尚能披沥肝胆以照耀汗青。
触武帝,逆机运,身残体废,何处话伤情;遭腐刑,受凌迟,心系囹圄,着史以留名,兹略述并引以为介:西汉.司马迁,字子长,自称龙门人(今陕西省)。
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一四五年),约卒于武帝末年(公元前八十七年)(年五十八),一生与武帝相始终。
溯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藏书一时失传,独司马氏祖上世典周史,多藏古史禁书。
迁儿童时,其父司马谈仕宦京师,留迁于故里承受家学,「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壮之年并游历宇内。
元朔五年,入仕郎中,扈从武帝出巡,亦为武帝文学侍从,位卑权宠,曾梦想着「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且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后以四十二岁之龄,继父职为太史令,承遗命著述。
天汉三年,因李陵降匈奴事,迁为之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腌割生殖器,又称宫刑)。
嗣后武帝惜其才,赦司马迁出狱为中书令,以刑后余生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称迁为太史公),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言,为纪传体之祖。
司马迁所著「报任安书」一文,详载因「李陵事件」遭祸,并蒙受奇耻大辱经过。
从身体而言,「大质已亏缺」,失去了为人之尊严;从心态考量,终日与宦官为伍,与「无行之人」无异。
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励也。
以今而论,司马迁以公职之身,行武帝之政,今受武帝之罚,心衷感触必深矣;尤以肢体之伤,认有愧对父母养育之恩,故欲思有以为报也(著作史记)。
此其所以苟延残喘,专注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巨著之主因。
吾以为,残缺之身不可畏,伤癃之体不足惧。
所可畏者,乃自暴自弃者;所可惧者,皆游手好闲者。
例有六十年代家喻户晓人物郑丰喜,幼罹小儿麻痹症,以残脚跛足之缺陷,历尽坎坷生活;以不屈不挠之毅力,坚苦求学,完成大学学业。
遗著「汪洋中的一条船」,则为其人生之奋斗历史。
再例有,残障人士李志强,凭着坚毅的精神,克服万难,参加南华大学硕士班考试,虽是以脚作答,其速度却不逊于人,显现出其无比之执着与自信等,皆足为向学者所效法。
吾读罢司马迁传,感叹人生如蜉蚁、似草螟,生死系于君王一念之间。
俗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设使先天条件不佳者,靠后天之努力,仍可力挽狂澜;反之,因此自暴自弃或游手好闲,守株以待兔者,则其为祸也终不解矣。
观今之残障者,皆能学有专长,一技在身,以搏取自尊心与工作权。
肢障者,卖彩券于途;视障者,以按摩为业。
甚有轻障人士服务公职,贡献所能,令人赞不绝口。
惟假残障者仍逍遥法外,其行踪若隐若现,有以残障之名,行残障之实者,例有使用残障人士证件,购买宾士车以逃避税金者。
再例有,以照顾残障者为名,谋取福利金等,皆足供世人警惕焉。
篇二:读司马迁著作之读后感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对司马迁的赞语和文学性描写,我很欣赏。
因为恰好是在这样的话语之中,我们才能窥见其个性,进而理解他的传神之笔。
司马迁不仅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舒其愤”的创作思想,而且以其《史记》的创作实践具体地体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这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史记》的创作蕴含着作者极其深沉的感慨,因而具有极其强烈的抒情性。
很明显,《史记》写的是历史,但它并不是纯客观的实录,而是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与褒贬。
司马迁写《史记》正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叙述,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怒批判,并抒发其悲郁之情。
纵观《史记》,可以看到太史公的笔下时常涌荡着一种愤嫉之情,一种沉郁之气。
那种对帝王公侯的贬斥鞭挞,那种对佞儒酷吏的尖刻讥讽,那种对刺客游侠的倾心赞颂,那种对失路英雄及含愤志士的无限同情,都极为鲜明地体现作者的爱憎褒贬。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真是精当之极。
篇三:司马迁史记读后感司马迁史记读后感司马迁史记>读后感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史记》这本书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的叙事简明生动。
非常得吸引人,《史记》是历史的“实录”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它的文学价值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并且成功地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真正做到了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个人物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他还非常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在《史记》这本书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历史故事是:《五张羊皮的故事》。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候爱惜人才的秦穆公为了赎回聪明才干的百里奚用五张羊皮去跟楚人交换他最后秦穆公赎回了自己最喜欢的大臣百里奚。
读了这篇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样他如果用重金去赎回百里奚的话楚人觉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会轻易交换。
但是如果用五张羊皮去交换的话楚人必定会很轻视百里奚而同意交换。
聪明的秦穆公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最终如愿以偿。
我觉得秦穆公值得我们学习。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细细阅读的经典!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篇四: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读后感《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读后感有人说他是千古奇才、有人说他有满腹经纶、有人说他是伟岸君子、有人??太多太多不同的评论充斥在耳畔,他是史学家也好,文学家也罢,都让人震憾、让人心痛。
他就是是编写了50万余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87),陕西韩城人。
他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写的《史记》,计130篇,约50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总结,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着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
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
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