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理论与模式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模式分析
$ % #
大力发展节水 ( 工程)农业、旅 游 观 光 农 业。其 次,支持金昌、嘉峪关两个省辖市大力开展技术攻 关,进行技术、设备更新,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 品附加值,立足有色金属冶炼,培育和发展新的经 济优势。再次,积极支持河西经济带各地市发展以 旅游业和沿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变河西丰富 的旅游资源和区位资源为巨大的经济优势。 )陇东南经济带:农业是陇东南经济带的主 ( ! 导产业,各地州市首先应大力发展农业,并依托林 果业等发展初级产品加工业,以形成经济的初步发 展能力;其次,利 用 甘 肃 省 “ 文 当 岷 归,天 下 驰 名” ,中草药资源主要分布在陇东南的优势,引进 高新技术开发中 草 药 资 源,形 成 种 植、科 研、开 发、销售的产业链条,可将陇东南建成以生物制品 为基础的中草药加工基地;再次,利用陇东南部分 地市尤其是天水、甘南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多 样的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使其成长为上述地域 的优势产业。临夏、甘南两个民族自治区分别具有 良好的林业和畜牧业生产条件,可采取措施发展林 产业、畜牧业,将其建成甘肃省的林牧业商品基 地,从而把上述产业分别作为该两地的主导产业。 天水市还应大力发展非金属类加工工业,庆阳地区 可依托长庆油田的油气生产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 陇南地区还应大力开发 “ 两江”( 白龙江、白水江) 流域的水能资源,提高铅、锌、黄金等优势矿产资 源的开发利用率,发展特色加工业。
整方向相适应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重点促 进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绿色环保食品、医药、旅 游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结 构。第四,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国际融资的相应 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吸引国外和东部地区的 资金、技术和污染较轻、有相对发展空间的产业。 # "加快发展河西 应突出河西地区光、热、水、土资源的组合优 势,大力进行以节水农业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要 注重农产品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营销网络的建 立,实现农业的一体化经营。同时,根据河西各地 市中心城市和县域中心城镇傍依交通干线的优势, 在提高城市功能的同时,借助交通干线人流、物 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辐射功能,培育一批高科 技、外向型、加工主导型、生态型的产业,使河西 的产业尽快形成特色,发挥更高的效益。 $ "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总量 )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退耕还林 ( 草)和生 ( " 态建设,优化农业结构。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 标,建立 “ 粮— — —经— — —草”三元作物结构,在粮 食自给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种植面积。 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尤其是制种技术和农产品加工 技术,形成大规模生产基地和高质量的加工企业, 创造一批农业名优产品。促进工业结构的转型和升 级,重点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老工业基地和 “ 三线”企业,改善主要工业行业的装备水平,发 展特色优势工业。同时,延伸产品加工链条,变单 一加工、初级加工为复合加工、深度加工,提高产 品附加值,确立一些产业尤其是石化、有色冶金在 全国的相对优势。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变甘肃 的原材料优势为新材料优势。重点引进、消化吸收 和应用一批高新技术,实现甘肃某些产业、某些领 域的突破,使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 生物工程、新医药等领域产生一批 “ 陇货精品” , 成为甘肃近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以旅游业 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旅游环境的改善和景点的开 发,使之更加突出甘肃的特色。同时,以旅游业的 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成为甘肃新的 支柱产业。 )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大力进行所有制结构 ( # 调整。要坚持执行对非公有制经济不限速度、不限 规模、不限比例、不限数量、不限方式的政策和其 他积极的扶持政策,放宽非公经济发展领域,放松 其市场进入的条件,让各种经济成分在特色产业和 特色经济的发展中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经济结构 调整还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 市场的培育、壮大,打破行业结构趋同,调整市场 需求结构。通过以上措施,提高甘肃的经济总量,
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是一种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之间经济差异的学科。
它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地区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政策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区域经济理论:
1. 保加利亚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型: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即一个地区在经济起飞、高速增长、减速增长和平稳发展等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经济特征。
2. 地域经济理论:强调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交通网络、区位等。
3. 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地区之间的空间差异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城市发展、产业集聚等现象。
4. 区域产业链理论:强调地区之间产业链的分工和合作,
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 区域和城市竞争理论:研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包括资源竞争、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等。
6. 区域发展策略理论:探讨了地区和国家如何制定发展策略,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减轻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区域经济理论,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
理论和模型。
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对于了解地方经济发展
规律、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及评价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及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及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它对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大作用。
不同的发展理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不一样,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
在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区域内外的发展环境,做出合理的选择。
一、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地区间、产业间平衡发展,适用于较高发展阶段和较小地区。
主要观点:平衡发展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
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该理论注重加大对落后地区、不发达产业的投资,以使各地区、产业平衡发展。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平衡发展理论注重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利于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
但是这种理论的局限性较明显,第一,不发达地区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
一般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地区、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且少量资金投放不能获得较好效益。
第二,注重地区间公平和产业平衡,忽视了效率。
由于各地区间区位、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差异性大,投资效率和经济效果各有不同,条件好的地区投资效率高,反之,条件差的地方投资效率低。
第三,实践效果不佳。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曾一度采取平衡发展战略,注重沿海与内地平衡发展,平衡布置生产力,这样做虽然缩小了区域间的差距,但是由于投资分散,重点不突出,导致全国经济发展都比较迟缓,效果不理想。
二、梯度推进理论--主张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有序发展,适用于工业化初期的宏观经济布局。
主要观点:梯度推进理论重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差距,认为较为发达地区属于高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而传统产业应在低梯度地区发展。
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家层面,而是以区域为单位,更加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各个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策略也各有差异。
一、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1. 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一些地区以工业为核心,依靠制造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较多,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中国的广东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以工业为导向,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形成了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群。
2. 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另一些地区则主要依靠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注重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培育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例如英国的伦敦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以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业为主导,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企业和高端人才。
3. 以农业和生态资源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还有一些地区依靠农业和生态资源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的现代化和品牌建设,加强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开发。
例如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畜产品而闻名,通过开发生态旅游和农产品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同地区的发展策略1.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地区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对于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应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地区,应推动知识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以农业和生态资源为主导的地区,应加强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科技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
2. 区域联动和合作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并非各地区孤立进行,而是需要加强区域联动和合作发展。
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水平;加强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人文交流和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知识和人才的流动。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经济活动为中心形成的经济系统,主要包括同一区域内的企业、劳动力、资源、市场等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合理配置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政策法规等。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两个角度,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传统模式:在传统模式下,经济主要由农业和手工业组成。
由于技术和科学水平较低,结构不平衡,经济增长缓慢,很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2.单一产业模式:在单一产业模式下,经济主要由某一行业组成,如煤炭、石油等。
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发展的支撑,难以实现持久的增长。
3.转型发展模式:在转型发展模式下,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才能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多元化和灵活性强,但有时会受制于既有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发展相对慢。
4.综合发展模式:综合发展模式是指通过产业、学问、金融、传媒等多个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撑,来共同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兼顾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1.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经济强区的必要条件,如公路、铁路、机场、水利和电力等重要设施。
关键是要通过加强组织统筹,实现各项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筑全面有效的基础设施体系。
2.产业带建设产业带建设是指针对特定地域、特定行业的产业发展战略,通过优化产业链组织、资源利用和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它能够加速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招商引资政策招商引资是指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吸引内外资企业到特定地域投资,以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和提升。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投资环境、提供贴心的服务和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扶持政策等措施,以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和招商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进行,现代化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要素。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现代化城市和区域,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规划。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某一地域内的城市和经济区之间,通过一系列的企业与政府间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公共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支持,推动经济发展的特定方式。
目前,国内外广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集中型经济区:这种模式是把产业重心集中在固定的一处,并利用跨界协调性和技术优势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2、分散型经济区:这种模式是依靠产业的规模、层次和分布,强调地缘差异性,犹如产业的多头龙一样在不同的城市和区域进行发展。
3、两极型经济区:这种模式是以两个以上的城市和区域组成的发展体系为基础,高效协调资源配置、市场扩展和产业协同等机制,以实现经济共同发展。
4、多核心型经济区:这种模式是基于多个城市和区域之间已有的强大的组织关系和文化传统,形成高效的协同机制,实现产业和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城市建设建设。
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区域经济模式,并结合实践作出调整和改进。
具体来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需要以下几点:1、促进成熟市场的建立区域经济要想发展,必须建立成熟的市场体系。
成熟的市场不仅让企业和消费者更为便捷地开展经济活动,还有助于完善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稳定。
因此,推动成熟市场的建立,是区域经济发展升级的重要环节。
2、加强政策集成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加强政策集成,避免矛盾冲突,形成信息和资金的良好流动。
这些由政策推动的产业聚集和规模提升效应,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
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30年代,霍伊特建立了解释城市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输出
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
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
结论
➢ 开放经济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
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净输入资源刻画,净输入剩余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如果不同区域的初始增长率不同,那么区域间差距会随时间逐渐扩大。
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
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
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
➢ 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
➢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
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
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企业发展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企业发展策略区域经济是指以区域作为发展的基本单元,利用各种资源、技术、市场规模和政策环境优势,推进经济的发展和改进。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作为经济的主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企业的发展策略不能脱离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集聚发展模式集聚发展模式指的是在一个区域内,因为一些共同的发展条件,人口、资本、技术、信息等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群体,形成集聚效应,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例如,珠三角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集聚发展模式的例子。
在这个区域内,大量的人口、企业、产业相互联系,共同向着一个方向发展。
随着这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不断增长,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2.外向型发展模式外向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在一个区域内,特别是近海地区大量外向型企业的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模式。
这些企业主要通过外贸和外资的引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发展模式的例子。
它以近海地区这一地缘优势为基础,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商投资,形成了一个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特色型发展模式特色型发展模式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因为一些独特的自然、地理、文化等条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产业模式或特色的经济现象,在吸引投资、提高产值、创新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例如,四川的天府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特色型发展模式的例子。
在这个地方,独特的川菜文化、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二、企业发展策略1.基于地域优势的发展策略企业在地区经济中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应该找到自己在这个地方的核心优势和发展机遇。
针对这些优势,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更好地发挥其在这个区域的优势。
例如,在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应该充分把握当地的政策优惠政策、人才资源和先进的科技研究成果,针对当地的优势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研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不同的地区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以适应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的相关议题。
一、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
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效益和利润的追求。
在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将市场力量引入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政府导向型发展模式政府导向型发展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种常见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引导投资等手段来推动和规范经济发展。
政府导向型发展模式通常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机制相对不完善,需要政府的干预和引导。
三、科技创新型发展路径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在现代经济中,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而科技创新则成为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科技创新型发展路径中,地方政府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育和引进高技术人才,建设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产业升级型发展路径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变革的推进,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
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地方政府可以推动经济由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现代产业转型。
在产业升级型发展路径中,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调配来引导和推动企业实施产业升级。
五、区域合作与开放型发展路径区域合作和开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间的合作和开放有利于各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惠互利的合作。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和机制。
它通过分析区域内外在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异,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区位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等。
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它研究的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选择和决策。
根据区位理论,企业的选址决策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市场规模、交通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市场规模大且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进行生产经营。
2. 空间经济理论空间经济理论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布局规律。
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福利经济地理学和增长极理论等。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发展差异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经济规模的集聚效应所引起的。
福利经济地理学则关注的是社会福利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
增长极理论则认为,经济增长往往从一个或几个中心区域向外扩散,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3. 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其中的代表性理论有核心—边缘理论、均衡增长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等。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往往由核心区域开始,并向边缘区域扩散。
均衡增长理论则强调社会均衡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
产业集聚理论则研究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
二、区域经济学的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学的政策措施是基于分析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主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区域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 资源配置调整区域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将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转移政策、优化投资布局等方式来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是指地区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经济联系和合作,形成统一的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协同发展
是指地区间在政府引导下,通过政策协调、资源共享、产业协作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平衡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环境质量则直接影响着经济 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约束作用
自然资源有限,环境容量有限,经济发展需要遵循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和 污染环境。
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
通过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 时,经济发展也可以为资源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1. 地理位置:硅谷位于加州北部,紧邻太平洋,拥有良好的交通 和通信基础设施。
4. 政府支持:美国政府对硅谷的支持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 素之一,政府通过各种项目和资金支持创新创业。
案例二:中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
总结词: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 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产 业升级和转型。
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结词
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详细描述
创新可以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提高生 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创新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带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此外,创 新还可以提高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资 和优秀人才聚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原则
区域经济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该模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在专业化的基础部门(主要是专业化 地区的主导部门) 就业的劳动力(Lb),第二个是在服务行业(非基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 LT是总就业量 • Lb是一个外生变量,由生产满足区外需求量所需劳动力数量决定 • a是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三)动态模型
• 动态模型是为解决原有经济增长模型中服务行业就业数量与总就业数 量之比长期不变问题而建立的。
• 在上述的霍伊特模型中去分析(收入替代了霍伊特模型中的就业):
YT
Yb Ya Yb Y
Ya a0 a1YT
(3 9)
• 其中,Yb、Ys分别表示基础产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收入水平;正如霍 伊特模型中的情况,服务行业的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水平,基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三)区域经济生产要素
• 影响因素 ≠ 生产要素:一切与区域经济相关联的条件和环境可能都 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增长
• 为便于定量分析,都假定其他影响因素固定不变。
区域经济 生产要素 是区域经 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土地(资源) 资本 劳动力 技术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种情况:
• 如果我们考虑一些其他变量,则该模型演绎出更多的经济学含义。 • 但上述理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这种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不考虑
供给问题。其次,该理论没有考虑区际趋同或趋异问题,因而也就没 有考虑区域间的经济增长率的差距问题。最后,该理论无法确定经济 增长的决定因素,因为该理论把出口增长或基础部门就业人数的增长 看成是经济事实而不是理论给出的结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一)区域经济含义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经济基本特点1、地域性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
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
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2、系统整体性系统整体性是区域经济具有共性的基础。
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由各个区域内、同级区域间、各级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经济系统,类似国家经济表现出综合性、宏观性、目的性和全局性的特征。
区域经济所追求的是区域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在结构上的合理组合和功能上的互补,对所能支配的区域内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产生出单一经济活动无法获得的经济效果。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与规划方案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与规划方案一、引言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以区域为单位的发展趋势,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稳定和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提出一套有效的规划方案,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经济现状分析通过对目标区域的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人口增长等指标的考察,可以发现该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尚存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此外,该地区还面临资源受限、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
三、潜在发展机遇分析尽管面临一系列挑战,但目标区域仍然具备众多发展机遇。
首先,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与其他地区进行经贸合作。
其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潜力巨大。
此外,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区域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制定合理目标在制定规划方案前,需要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既要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又要符合目标区域实际情况。
例如,提高GDP总量、改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等等。
五、优化产业结构针对目标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该优化产业结构。
具体来说,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与此同时,需要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六、提升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和科研水平是关键因素。
可以通过建设高等教育机构、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优质科研资源等方式来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需要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区域内部和对外的交通网络,提高资源配置和市场开放的便利性。
八、引导外资和技术进入外资和技术的引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可以通过打造投资环境、建立合作机制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施使用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施使用方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过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的实施方法。
本文将介绍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施使用方法,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一、战略规划1. 定义战略目标: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率、人均收入等指标,并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目标相协调。
2. 分析现状与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经济结构、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找出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并评估其影响程度。
3. 制定发展战略: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发展战略,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等方面的战略,以解决关键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4. 制定政策措施:根据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政策,以推动战略实施。
二、实施使用方法1. 组织实施机构: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施工作,明确职责和权限,并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2. 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的统筹协调机制,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避免矛盾和冲突。
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 鼓励创新创业:制定创新创业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创业平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5.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提升区域竞争力。
6. 拓宽市场渠道: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新的市场渠道,提升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7. 加强监测评估: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三、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位于沿海地区,希望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战略规划,该城市确定了以下目标:在五年内实现年均GDP增长率超过8%、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理论与模式.pdf
摘要: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这就需要加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模式研究力度,为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探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此提出有效提升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理论;模式 引言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应当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结合区域规划理论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及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二者都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一,是建设增长中心,发挥经济带头作用;其二,是点轴网状空间建设,利用非均衡协调发展的优势。
一、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论分析 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佩鲁创立的,世界经济要素的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而非均衡增长是从区域增长极开始的,增长极的形成需要具备三种条件。
其一,该区域需要有足够创新能力的企业家群体。
其二,该区域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
其三,该区域要具有适宜的经济增长环境。
例如,2015年甘肃省兰州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比重的30.9%,在全省市州中居第1位,生产总值是经济第二大城市庆阳市的的2.86倍,是天水市的3.85倍。
因此是全省最大的增长极。
甘肃酒泉、庆阳市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较小,但具有丰富的资源储藏,同时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酒泉等地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相反,甘肃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如甘南地区、临夏地区,虽然第三产业在该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较高,但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增长方式较为单一。
因此,很难与省内其他地区的经济保持平衡发展①。
费朗索佩鲁也提出这种非均衡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以致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法国经济地理学家就此提出了“增长中心”的概念,布德维尔将经济活动在地理上产生的极化,可以看作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地区或者部门进行传导,其增长极的产生与地理空间推动有着极大的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理论与模式摘要: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这就需要加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模式研究力度,为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探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此提出有效提升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理论;模式引言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应当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结合区域规划理论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及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二者都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一,是建设增长中心,发挥经济带头作用;其二,是点轴网状空间建设,利用非均衡协调发展的优势。
一、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论分析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佩鲁创立的,世界经济要素的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而非均衡增长是从区域增长极开始的,增长极的形成需要具备三种条件。
其一,该区域需要有足够创新能力的企业家群体。
其二,该区域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
其三,该区域要具有适宜的经济增长环境。
例如,2015年甘肃省兰州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比重的30.9%,在全省市州中居第1位,生产总值是经济第二大城市庆阳市的的2.86倍,是天水市的3.85倍。
因此是全省最大的增长极。
甘肃酒泉、庆阳市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较小,但具有丰富的资源储藏,同时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酒泉等地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相反,甘肃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如甘南地区、临夏地区,虽然第三产业在该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较高,但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增长方式较为单一。
因此,很难与省内其他地区的经济保持平衡发展①。
费朗索佩鲁也提出这种非均衡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以致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法国经济地理学家就此提出了“增长中心”的概念,布德维尔将经济活动在地理上产生的极化,可以看作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地区或者部门进行传导,其增长极的产生与地理空间推动有着极大的关联。
巨大的推动将使得经济增长围绕出发点集中。
由此,增长极以推进型产业复合体的城镇出现。
增长极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推动型产业也可以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
增长极的出现将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先产生极化效应其后产生扩散效应。
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点轴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陆大道先生在1984年提出的,其理论是基于增长极理论和生产轴理论提出的。
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产要素会在较好的城市区域集聚,聚集点即为城市,也可看作该区域的增长极,增长极呈无序点状分布,生产轴即为交通干线、水源干线或通信干线。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首先要在轴线上选择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进而在整体上推动该地域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进程。
渐进扩散主要体现在轴线上城市的技术、人才、资源、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将向城市外落后的地区进行传播和渗透。
轴线之间的紧密连接,也形成了线状基础设施束,线状基础设施束上的经济设施为周边各点之间生产要素的交换提供了可能。
进而促使周边落后地区发展中心及轴线的形成。
不同层级的发展轴线的形成,使得点与轴线相互连接组成的网状空间结构有序化,进而形成了点轴系统。
点轴渐进理论揭示了地域空间结构的渐进式演化过程。
这样的布局既可以避免中心城市孤立发展的局面,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引导周边区域的发展。
例如在甘肃地区,其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且深居我国内陆腹地,受交通条件的影响,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
更严重的是该地区人口的增长率较高,建设资金的缺乏更是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
因此,现阶段甘肃区域经济规划的战略取向是“非均衡协调发展”,致力于经济增长轴的选择和培育。
同时甘肃兰州地区也实施了“点轴渐进扩散”理论,通过建设不同等级的经济发展带,来调整国民经济,利用该发展模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区域各种经济活动中,使其在中心城市及发展轴线上产生巨大的集聚效果,以达到较快增长该区域经济的效果。
二、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分析与规划1.区域分工、规划。
根据我国类型经济区划分的经验,甘肃省的经济带划分可分为三个地带。
例如中部的兰州经济带、西部河西经济带及东部的陇东南经济带。
兰州经济带主要为兰白经济区与兰州新区,河西经济带包括张掖、酒泉等地,陇东南经济带包括平凉、陇南、甘南、庆阳等地。
中部兰州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水平最高,兰州做为省级中心城市起到了极高的示范作用,在科技、经济、体制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使得兰州经济带的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具备综合性功能。
河西经济带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居中,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其拥有商业粮基地、有色金属基地等发展优势,河西走廊建设也成为了现代化经济中心,其为西北现代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
陇东南经济带依托区位、产业、科技、文化的综合优势,突出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特色林果区等首位产业。
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此外,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区按照经济发展强度可分为经济强发达区域、经济发达区域、经济相对不发达区域及经济落后区域。
甘肃省的经济强发达区域即是兰州市,兰州市作为甘肃的工业区,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投资兴建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兰州市内具有大型企业较多,全区的工业经济总量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20%。
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雄厚,以兰州、酒泉为中心的区域,其城市化水平较高。
经济相对不发达区域的特征是工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活力不足。
经济落后地区的特征主要包括自然条件较差、交通运输困难、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在改革开放后即得到证实,增长极的规划和制定需要考虑其地理位置、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例如,甘肃河西区域的经济发展即以“增长极”作为理论依据,以河西经济发展大致平衡为发展规划的基础,虽然河西区域的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依然呈现出一系列不平衡的特性,但其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潜力巨大。
目前河西区域的经济增长趋势较缓,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极化效应的周期,并从空间上扩散效应的范围。
2.产业布局规划。
兰州经济带的产业布局重点即为发展科技,以高新技术和重要技术装备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机械电子、医药食品、有色冶金及新兴建材等产业。
各地区应按照不同层次的政策建设优良的龙头产业,促进龙头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使其为中心城市服务,推动区域城市化进程。
例如,以兰州新区为例,兰州新区应按照“两区一城四片”的布局构想发展。
目前,兰州新区开发的目标已经转向内生性经济能力的培养,使其作为区域城市功能网络的重点节点,实现跨界基建、生产合作、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区域协调。
此外,甘肃区域经济也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金融、信息、旅游、商贸等领域的发展。
例如,河西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成为了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推动河西经济带旅游业及沿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利用沙产业的研究成果推动工程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领域的发展。
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应做到资源环境的共享、依存,以合作、协调的态势统筹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之间的良性发展。
以河西经济区域为例,该地区建立了省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负责河西地区经济、环境状况、社会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并编制区域规划,对经济区各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和干预。
三、实现甘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对策1.壮大兰州实力。
兰州是甘肃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关键地区,加快兰州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居民生活设施、交通、通信、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为该地区人民创造与外界经济交流的硬件环境。
甘肃省的公路干线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但想要发挥兰州的区域优势,就必须发挥其作为西北地区交通、科技、通信、商业贸易中心的优势。
要加快公路干线网络化、高速化建设,形成以兰州为中心到各地市间的公路建设。
同时也要提高干线路段的技术标准,提升铁路运行能力及速度。
将全省14个地州市通过路网布局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交通运营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例如,陇南线至兰州复线的建设,改善了西陇海兰新线路段运输的“瓶颈”,提高了该路段的交通运营能力。
除了加快交通运输建设,还应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及金融融资的相关机制,以吸引东部地区及国外资金、技术和具有相对发展空间的产业。
加快兰州市资本市场的发展,形成健全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能够促进兰州地区金融的深化。
同时,直接融资更能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更能体现市场金融交易关系。
兰州地区的金融机构体系并不完善,还需要一套适应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
当地政府应鼓励地区性的金融机构,发展本地经济建设,同时也吸引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在兰州市建立分析机构,或吸引外资金机构到兰州建设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
此外,要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力度。
通过机制创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创造能够走出甘肃、打入全国市场的特色产品,增加企业效益。
2.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根据各地区的优势,促进区域产业的高级化与合理化。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人、分工互动、联动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特色经济区域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要以科技发展观指导产业的调整,用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例如,陇中地区兰州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要充分发挥兰州市交通、信息、人才的优势,发挥西部开发的关键作用,同时应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大力发展以兰州、白银为中心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新材料、医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术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建设。
同时也应重视产业链条的拓展,将培养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育为工作的重点,尽快将甘肃地区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的优势。
实现资源的多环节、多层次地增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例如,河西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集聚为基础,加强酒泉、张掖等一级中心城市的功能培育和组群发展。
大力发展冶金、精细化工工业,实现密集型绿洲,提升绿洲规模效益。
河西地区以莫高窟最为有名,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应大力发展该区域的旅游产业,并以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给甘肃地区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渠道。
例如,针对甘肃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南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商贸以及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同时应注重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并积极强化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以利用外界的资源促进自身区域的发展。
结语甘肃地区的经济发展应壮大兰州实力、加快河西发展及优化经济结构。
集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防治、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通过产业东进西出,形成开发、开放的良性循环。
并以市场导向为前提合理规划、协调沿线各地产业政策,加强区域之间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