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概述
1.1工程概况
立交桥,全长95米,最大跨度25米,箱梁截面采用直腹式单箱双室截面。顶板宽-9.0m,底板宽-6.0m,梁高采用1.5m。箱梁翼缘宽度为1.5m,翼缘根部厚0.45m,端部厚0.2m;桥梁横坡为%,底板平行于顶板,基础采用旋挖灌注桩。墩身结构为方形桥墩结构、桥台为一字形桥台,本工程桥墩1#、2#、4#和0#、5#桥台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根据本桥的工程实际情况。墩台高度在5~6m之间。选在在每个墩台设置一个观测点,7个墩台共设置沉降观测点7个,5个承台,每个承台设置2个观测标,共设置10个,2个桥台,每个桥台,每个桥台设置2个观测标,桥台沉降观测标4个。
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鼎山大道与塔坪路交叉口立交工程跨鼎山大道立交桥的观测范围内容主要是墩台的沉降观测,梁体徐变变形、梁体变形。
观测点的布置
2.1.1墩台沉降变形观测点按照《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
(JGJ/T8-2007)
沉降观测点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承台观测标,一种是墩身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主要作用是作为首次观测的观测点,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承台观测点布置2个,分别在左侧小里程角上与右侧大里程角上。台身观测标设置4个在台四角,桥台沉降观测标布设见附图,墩身观测标设置1个在墩身一侧,高出地面1米.桥墩沉降观测标布设见附图。
图2.1.1 五号桥台沉降观测标布置图
图2.1.2 四号桥墩沉降观测标布置图
图2.1.3 三号桥墩沉降观测标布置图
图2.1.4 二号桥墩沉降观测标布置图
图2.1.5 一号桥墩沉降观测标布置图
图2.1.6 0号桥台沉降观测标布置图
观测频次
表2.2.1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
注:墩台沉降观测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3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水准基点的布设
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本段基准点是使用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水准点共4个,水准基点为勘察设计院提供布设。
工作基点布设
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要求,在设计院提供的水准基点间进行工作基点加密,工作基点利用CPⅠ、CPⅡ点和加密四等导线点作为工作基点共4个,工作基点的间距沿线路纵向60m左右布设。工作基点埋设按CPⅠ级控制点埋设,采用二等水准进行测量。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布设示意图见图;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见图。
图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布设示意图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
图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单位:mm)
4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根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有关技术要求确定沉降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表. 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表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表二等水准测量仪器主要技术要求
表垂直位移观测点的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
5观测精度
根据《施工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鼎山大道与塔坪路交叉口立交工程立交桥沉降变形观测精度按照二等水准观测要求
进行,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1mm,读数取位至0.1mm。
6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沉降变形观测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沉降变形观测网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水准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水准仪使用拓普康DL101C型仪器,配备2m及1m铟瓦水准标尺,且仪器及水准标尺均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定期向有关法定的检定机构进行检查,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
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每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
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电子);视线高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DL101C水准仪,读记至0.01mm(读数)及1mm(距离)。
观测时,奇数站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偶数站按前-后-后-前的顺序进行,返测时相反。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
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5kg重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每次测量时,同时记录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