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文物保护
关于纸质文物保存方法探析
馆藏文物的保护,传统意义上是加强文物的管理,以防盗、防火、防人为损坏为主。
这是文物保护最基础的阶段,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作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物工作经费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文物保护势将跨上一个新台阶。
纸质文物包括古代文献档案、古代书籍和古代字画等。
纸质文物的保护与酸度、微生物、温度、湿度、气体都有关系。
1纸质文物变质的原因纸质文物一般都置于库房保管或放在陈列室供人参观浏览。
它们暴露在空气中,其寿命和实用价值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是保存纸质文物的重要条件。
但是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影响,使纸质文物保存环境不尽人意,在某些情况下,对纸质文物的寿命影响很大。
通常引起纸质文物变质的因素主要有1.1 光。
当纸张中的主体成份——纤维素受到阳光照晒时,会发生光化学变化,使纸张性能发生改变。
1.2温度和湿度。
潮湿的环境会使纸张变潮而发生水解,同时还会使耐水性差的字迹洇化褪色,模糊不清。
潮湿的环境还有利于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3大气污染。
大气中不同的有害气体经氧化作用,使纸张原有的结构遭到破坏,机械强度减弱,并使字迹褪色。
1.4灰尘的影响。
灰尘中的颗粒和纸张表面发生摩擦,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尘埃中的盐类遇到潮湿天气,产生潮解,增加了纸张的酸碱性,有的水解产物带有粘性,使纸张发生粘结。
1.5微生物的危害。
1.6 虫害的影响。
纸质文物中虫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轻则蛀蚀成洞,重则使纸张裂为碎片,缺字少段,难以辨认。
2酸性物质对纸质文物的伤害与防护酸性物质是纸质文物最主要的敌人,它是纸张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
在现代机械制和造纸过程中,使用大量的酸性化学添加剂,而使纸张带有较强的酸性,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
酸性物质无处不在,一切与纸质文物接的物质如存放于含酸性物质的文件夹、书套、子及装裱材料,都会导致酸性物质迁移藏品之中,加速藏品老化进程。
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酸性气体大量排放,也是纸质文物老化的重要原因。
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艺探究
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艺探究作者:成晓青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7期摘要:随着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纸质文物作为承载人类历史与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其修复与保护工作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探讨了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关键环节,包括修复材料的选择和制备以及修复工艺的优化。
针对纸质文物的不同损伤类型和修复需求,文章提出了合理的修复方法和材料选择建议,通过综合应用传统和现代修复工艺,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保存纸质文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纸质文物;修复工作;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记录媒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知识。
保护和修复后的纸质文物,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是研究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依据。
受时间、保存环境等因素影响,纸质文物往往面临着褪色、变质、破损等问题,其保护修复工作刻不容缓。
科学、专业的保护修复至关重要,不仅能延长文物保存时间,还维护了文物的完整性及原始性。
目前,国内外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专家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方法和技术,如纸张化学处理、纸质文物数字化修复等。
通过不断创新和合作,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纸质文物的保存和传承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纸质文物主要由纸张构成,原料多源于植物纤维,例如竹、麻、棉等。
在古代,纸张的制作历经选料、熟料、浆料、轧纸、晒纸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技巧。
对于纸质文物的彩绘部分,人们通常使用特定的颜料进行绘制。
颜料选择需要考虑稳定性和附着性,确保彩绘能够历经岁月而依旧鲜艳。
纸质文物在保存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秦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慈禧太后为秦安籍翰林院编修安维峻所赐“福”字中堂(图1),由于长时间暴露于不适宜的光线、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下,纸张变黄、变脆、发霉、褪色。
虫害、真菌等生物因素,空气中的污染物及纸张制作过程中添加的各种药剂影响,加速了纸张的老化和腐烂。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纸质文物是人类社会积累的宝贵财富,它们记录着人类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纸质文物往往会受到严重的损坏和破坏,因此需要进行保护和修复。
传统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手工修复技术和传统材料的运用。
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数字化修复技术、化学材料修复技术和激光技术等。
本文将对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 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是保护和修复纸质文物的前提和基础。
在传统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人们对文物的尊重和珍视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培养好文物保护的意识和态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2. 手工修复技术手工修复是传统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重要技术手段。
修复人员通过手工细致地修复受损的纸质文物,包括拼补、修正和加固等操作。
这种技术方法传承了古代匠人的工艺精神和技艺,对于一些较为古老和珍贵的文物来说,手工修复技术具有独特的意义。
3. 传统材料的运用在传统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人们通常会采用一些传统的材料来修复文物,如宣纸、麻纸、鱼胶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和稳定性,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纸质文物。
二、现代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修复技术已经成为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重要手段。
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全面的扫描和记录,将受损的文物数字化保存,避免文物在修复过程中遭受二次损坏,同时也为文物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化学材料修复技术是现代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重要技术之一。
利用化学材料,可以更加精细地进行文物的修复,包括纸张密封处理、黏合剂的选择和添加、抗氧化处理等操作,这些都能够更好地保护文物的原始状态和质地。
3. 激光技术激光技术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激光技术可以对受损文物进行微观的扫描和修复,技术精度高,操作简便,不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件——07纸质文物的现状调查与病害分析
3.材质分析。
用纸张纤维仪对纸张纤维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判断纸张造纸原料、
知 识
年代及其特性;
点
讲
4.写印色料水溶性分析。
解
纸质文物在修复前要对书画上字迹、颜色部位进行水溶性测试,如
果出现掉色或晕染,需要用胶矾水做固色处理,待晾干后再进行修复。
现状调查与病害分析
二、材料及病害检测分析
5. 病害分析。
中国历代留存至今的纸质文物都是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
艺术和科学价值。不同时代的文物,其材料构成、材质特性、作品
课 程
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各不相同。修复过程中要根据文物的具体情况
导
制定相应的方案,采取科学合理的修复技法,科学选配修复材料。
入
因此修复前对每件文物的历史时代信息、历史修复信息和保存现状
定性 定性 定性或半定量 半定性半定量 可定性 半定性或半定量
定性或定量 定量 定性
定性、定量、定位
无损、微损或有损
无损或微损 无损或微损
无损 微损 有损 无损 无损
现状调查与病害分析
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养成
了解纸质文物信息和保存现状是我们进行科学修复的前提。 因此进行科学修复必须建立在真实科学的分析数据上。我们修复 工作者一定要树立科学的修复理念,在修复前一定要先对文物的 信息进行如实记录和分析,这是科学修复的前提和基础。
利用现代分析仪器,通过对纸质文物微观性能的理化分析,包括污
知 识
染物、褪变色、老化程度、酸化度、微生物、病害机理等检测分析,针
点
对不同的病害应用相应的分析检测技术。
讲
解
目前常用的分析检测手段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AS),X射线荧光
分析(XRF),红外吸收光谱分析(IR),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荧光光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件——06纸质文物的现代保护技术
1.对纸质文物本体的原生性保护
知
识
点
2.对纸质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的再生性保护
讲
解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三、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在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的应用
低温冷冻杀虫技术
微波除虫技术
知
充氮除氧灭虫技术
识 点
1.原生性保护技术
纸张脱酸技术
讲
丝网加固技术
解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
伽玛辐射加固技术
图书整本加固技术
图书加固技术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三、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在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的应用
2.再生性保护技术主要是针对文字的保护技术
知 识
将纸质文物承载的文字信息数字化再将其影印出版,也是预防性保护
点 讲
理念在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这种方法既保护了纸质文物的“肉身”,
解
也保护了纸质文物的灵魂,是未来纸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点方向。
讲
解
目前安装恒温恒湿系统是纸质文物库房理
恒温恒湿机
想的首选方案。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一、纸质文物的保存环境控制
2.有害气体控制
通过排除污染源、绿化环境改善纸质文物库房的大环境,并通过空气净
知 化系统改善纸质文物库房的小环境,清除空气中的金属粉尘、植物纤维、霉 识 菌孢子等微粒。
点 讲 解
空气净化系统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就是通过对纸质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
课
的监测、调控、评价和整治,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
程
导
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中,尽可能阻止或延
入
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措施研究
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措施研究摘要:中华灿烂历史文明的传承,离不开纸质文物这一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
保护好馆藏文物是我国博物馆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文物保护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手段和创新思路,文物保护理念也在不断演进。
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好纸质文物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关键的任务,必须要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确保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存和利用。
关键词: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前言纸质文物,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我国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与精神享受。
在纸质文物的保存过程中,虫害问题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如何有效预防虫害并修复因虫害受损的文物,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
传统上,纸质文物保护主要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来实现病害控制和恢复,但这些方法均有其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预防性修复这一新兴的文物保护理念。
所谓预防性修复即根据病害发展规律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其继续扩展,并使之恢复到原来状态。
1纸质文物修复的重要性纸质文物,作为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能够以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式记录历代历史文化和事件发生的内容,是古代历史真实的写照,也是还原历史真相的重要参考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电子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化时代来临,纸质文物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成为博物馆藏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纸质文物所具备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尤其是纸质文物。
为了保护和修复纸质文物,必须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遭受破损和病害等问题的文物,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它们的原貌,让它们继续绽放出灿烂的历史文明,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传承历史文化。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纸质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历史、文化和传统。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许多纸质文物面临着腐蚀、老化和破损的问题,需要进行保护和修复。
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以尽可能地保存文物的原貌和信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保护修复方法主要包括修补、清洁和定型等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文物的完整性,但由于技术手段和材料的限制,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现代技术,寻求更加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法,以提高纸质文物的保存水平和修复质量。
1.2 研究意义纸质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
由于时间的长河和环境的侵蚀,许多纸质文物面临着严重的破损和腐蚀。
保护和修复纸质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纸质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失对于人类文明的记忆和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通过保护和修复纸质文物,可以延续其传承的历史价值,使其得以保存和传播,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历史的厚重。
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不仅仅是对历史遗产的珍视,更是对传统工艺和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在修复过程中,人们将传统的手工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探索出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保护修复方法,不断推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探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方式。
通过对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例的详细分析,进一步总结出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在此领域的价值和作用,为纸质文物的长期保存和修复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新型技术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索未来纸质文物修复领域的发展方向,为推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纸质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历史、文化、艺术的珍贵载体。
保护纸质文物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介绍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研究。
传统技术研究纸质文物的传统保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支护、熨平、拼接、补缺等。
支护指的是为文物进行加固,增强其物理强度和稳定,通常包括粘贴、加衬、夹层等加固方法。
熨平指的是通过施加温度和压力等方式使文物表面平整,从而恢复其原貌。
拼接指的是将文物不同部分分别收集,然后进行拼接和组合,以恢复其完整性和原貌。
补缺是在文物缺损处进行修补,通常采用纸膜、布膜、半纸胶等材料进行补救。
传统技术研究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技术简单,成本低廉,可大面积应用。
但传统技术研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修补后的文物不可逆性强,对文物的材料质量有较高要求,不能有效保护文物的长期保护。
现代技术研究是在传统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主要包括数码复原、微缩药物技术、光谱学应用、生物制品应用等。
数码复原指的是利用高分辨率扫描仪将文物数字化,并通过计算机软件修复,从而恢复文物的原貌。
微缩药物技术是将药物微粒子往文物表面喷洒,从而改变其表面特性,保护文物不受紫外线、氧化物、微生物等有害因素的损害。
光谱学应用则是通过光谱学手段来鉴定文物的材料,从而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现代技术研究的特点是高精度、高效率、可逆性强、对材料质量的要求较低。
但现代技术研究也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端设备支持,且一些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
结论保护修复纸质文物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各具特点,都有其适用场景和局限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文物的实际情况和保护修复目的,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从而实现对纸质文物的最佳保护和修复效果。
纸质文物的保护基础知识
一、纸质品大体知识1. 纸的概念以植物为原料,通过人工、机械、化学作用制成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漏水模具滤水,使纤维在模具上交织成湿膜,再经干燥脱水后形成的有必然强度的纤维薄片,即称为纸。
2. 纸质品制作工艺的发展演变西汉,我国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
其制作工艺如下:将切碎的原料大麻、苎麻等用水浸沤,再加碱性草木灰浸沤,然后在石臼中反复舂捣,接着用清水反复洗涤,再配以适量清水,形成悬浮的纸浆,最后用纸膜抄纸,经干燥脱水,揭下即成纸张。
纸在我国的普遍应用开始于蔡伦对造纸术的革新,其方式的关键在于对造纸原料和技术工艺的创新。
原料上利用“麻头及敝布、鱼网”和树皮,既扩大原料来源又降低本钱。
石灰水的应用既加速了麻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麻纤维分解的更细更散,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纸张质量。
其纸史称“蔡侯纸”,标志纸张开始取代竹帛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
晋代,纸已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纸为人们所普遍利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料也加倍多样,纸的名目繁多。
隋唐时期,麻纸仍是最主要的用纸,但开始利用野生麻类植物造纸,也出现了竹纸造纸技术,最重要的是著名的宣纸诞生。
在这一时期,造纸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工艺也有所提高。
同时也发明了动物胶做施胶处置的技术工艺。
宋辽金元时期,造纸技术突出的地方在于竹纸制造技术的成熟和推行。
同时出现竹子与其它原料如麻、楮皮等混合造的纸。
造纸原料开始利用麦秸、稻草和废纸,同时麻纸、皮纸等的制造技术,和经染色、加蜡、添粉、泥金等加工的高级纸工艺,也有所提高。
明清时期,造纸业再次兴旺和创新。
各类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
近现代时期工业的造纸进程如下:分为制浆和造纸两个大体进程。
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式、化学的方式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本钱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通过各类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类要求的纸页。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一直是保护文化遗产重要的一环,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文物保护修复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来探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研究。
一、传统技术研究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技术主要包括纸张修复、印刷修复和装裱修复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纸张修复。
纸质文物由于长时间的保存和使用,难免会出现破损、折叠、泛黄等情况,因此需要进行修复。
在传统技术中,纸张修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用纤维素质料进行修复。
修复前,首先要仔细勾勒清晰的修复范围,然后选择纤维素质料进行填补,最后再用专门的工具对修复部位进行磨光,使修复部位与原有的纸张表面相融合。
其次是印刷修复。
在传统技术中,一些古老的书籍和文献因为时间长久,字迹模糊或因湿润而导致印刷质地受损,需要进行修复。
传统的印刷修复方法是采用毛笔进行逐字逐句地修复,这种方法比较耗时耗力,且容易破坏原有的印刷质地。
最后是装裱修复。
装裱是将纸质文物用不同的方法裱在画框或书匣等载体上,以增强它们的保存和展示价值。
传统装裱方式多采用丝绸、宣纸等材料进行装裱,核心技术是将纸质文物固定在装裱材料上,使其能够长期保存。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技术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主要体现在材料和设备的更新以及修复技术的改进。
首先是新材料的应用。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新材料被引入到纸质文物的修复中,如纤维素基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特种光敏树脂等。
这些新材料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可以更好地保护文物本身,同时也减少了对原有文物材料的损害。
其次是设备的更新。
现代的纸质文物修复实验室配备了许多国际先进的设备,如激光扫描设备、三维重建仪器、显微镜等。
这些设备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更精准地进行文物的检测和修复,确保修复效果更加完美。
最后是修复技术的改进。
现代技术在文物修复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帮助修复人员更清晰地观察文物的损伤情况;纳米技术可以帮助文物表面进行更好的涂层保护,对纸张质地进行细微的修复等。
《纸质文物的修护保》课件
探索有效的检测和监控手段,以及如何及时发现并处理文物的问题。
结语
本课程旨在提高大众对纸质文物的保护意识,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国珍贵的纸质文 物。
保护我国珍贵的纸质文物 积极行动起来
呈现我国珍贵纸质文物的丰富 多样性和其保存状况的重要性。
鼓励观众参与纸质文物修护保 护事业,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 遗产。
纸质文物的修复方法
探索不同的纸质文物修复技术,包括填补和修复纸张损坏部分。
修复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了解纸质文物修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特殊问题和技巧。
纸质文物的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
学习如何提供稳定的环境条件,以避免纸质文物受到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损害。
储存与展示
了解正确的储存和展示方法,以确保纸质文物长期保存并展示出色。
纸质文物的特点
纸质文物种类
探索各类纸质文物的丰富多样性,包括书籍、文件、书信等。
纸张材料的特性
了解纸张的不同原材料及其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印刷及装裱工艺的影响
了解印刷和装裱工艺如何与纸质文物的保护相互关联。
纸质文物的损伤及修复
纸质文物的主要损伤类型
深入研究纸质文物可能面临的损伤类型,如湿损、酸化等。
共同保护
强调保护纸质文物是每个人的 责任,共同守护这一重要的文 化遗产。
《纸质文物的修护保》PPT课件
纸质文物的修护保护
简介
本课程旨在向大众介绍纸质文物的修护保护,包括以下内容:
纸文物的特点
探索各类纸质文物的独特特点,以及纸张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纸质文物的损伤及修复
了解纸质文物可能面临的损伤情况,并了解如何修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纸质文物的保护措施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概论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概论
纸质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它们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变迁,传承着文化的精髓。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侵蚀,许多纸
质文物都面临着严重的破损和腐蚀。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宝贵的文物,需要进行系统的保护修复工作。
首先,纸质文物的保护工作需要从源头入手,采取有效的防护
措施。
这包括控制环境湿度和温度,避免阳光直射和空气污染,以
及加强安全防火措施等。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对文
物进行登记、编号和分类,确保其安全可追溯。
其次,对于已经受损的纸质文物,需要进行专业的修复工作。
修复工作包括清洁、脱酸、补缀、支撑和封装等步骤,需要由经验
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在修复过程中,要尊重文物的原貌和历
史痕迹,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始风貌和历史信息。
此外,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对纸质材料的研究,开发出更加环保和耐久的修复材料和
技术,提高文物修复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还要加强对修复工作的
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专家、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保护修复工作,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人类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历史的魅力。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是指对古代书籍、古籍文献、古画等纸质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的一种工作。
纸质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由于岁月的摧残和环境的恶化,纸质文物经常会遭受破损、褪色、脆化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保护修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
传统技术是指在现代科技发展之前,人们所使用的传统修复方法。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粘补。
粘补是指使用特制胶水将纸质文物的破损部分粘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纸张边缘破损的情况,能够有效阻止破损范围的扩散。
3.抄录。
抄录是指将破损的纸质文物内容抄写到新的纸张上,使其保存内容得以传承。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无法修复的严重破损的文物。
尽管传统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纸质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但由于其操作复杂、体力消耗大等问题,效果有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现代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数字化修复。
数字化修复是指使用图像处理和计算机技术对纸质文物进行虚拟修复。
通过扫描和摄影等技术手段获取文物的数字图像,然后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修复,最后将修复后的图像输出。
这种方法能够对纸质文物进行非接触式的保护修复,同时也能够对修复前后的图像进行比较和保存。
2.湿水处理。
湿水处理是指使用特制的溶液将纸质文物进行润湿,然后进行修复。
通过湿水处理可以软化纸张的纤维,使其恢复柔韧性,同时也能够去除纸张上的一些污渍和污染物。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纸张脱色、脆化和褪色的修复。
3.化学修复。
化学修复是指使用化学试剂对纸质文物进行修复。
不同的化学试剂可以用于处理不同类型的纸质文物破损问题,如使用酶类试剂来减缓纸张的脆化速度,使用荧光染料来修复脱色问题等。
这种方法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技术是传承人们对于保护修复的经验和技艺,而现代技术则为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带来了更高效、更科学的方法。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各国在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 领域的交流与学习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国际 合作项目
国际组织在纸质文物修复与 保护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跨国合作在纸质文物修复与 保护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纸质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广泛关注和保护。 提高公众对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的意识,有助于增加社会对这方面的投入和支持。 通过宣传和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纸质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从而增强保护意识。 鼓励公众参与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发挥社会力量,共同为保护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科学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纸 质文物管理制 度,确保文物 保存环境的稳
定和安全。
预防性保护: 定期对纸质文 物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 理潜在的损坏
问题。
修复技术:采 用适当的修复 技术,如纸张 加固、墨迹加 固等,对受损 文物进行修复。
数字化存档: 对珍贵纸质文 物进行数字化 存档,以保护 原件并方便查
汇报人:XX
阅。
优势:避免物理损坏、易于 备份、可实现全球共享。
定义:将纸质文物转化为数字 信息,以便长期保存和传播。
技术手段:高分辨率扫描、 色彩校正、数字修复等。
实践案例:数字化图书馆、 博物馆等机构的成功经验。
展示:通过展览、展示等方式向公众展示纸质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利用:利用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对纸质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展示,提高其 可观赏性和可利用性。
保护环境要求高:纸质文物需要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保护难度较大。
数字化技术:利用高分辨率扫描和3D打印技术,实现纸质文物的数字化保存和复制。
创新修复材料:研发更高效、环保的修复材料,提高修复质量和保存期限。 智能化保护: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纸质文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保护效率。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的发展。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纸质文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由于时间的侵蚀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许多纸质文物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修复问题。
保护和修复纸质文物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精神。
传统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手工修复、膏剂修复和湿法修复等方法。
这些传统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修复受损的纸质文物,但是其操作复杂、耗时耗力,且修复效果难以保证,容易造成二次损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数字化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激光修复技术等。
这些现代技术通过科学的手段和设备,可以更加精准、快速地修复纸质文物,避免了传统技术的一些缺陷。
1.2 研究意义纸质文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纸质文物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和腐蚀,严重影响了其保存和传承。
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纸质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修复保护可以有效地延长其寿命,确保这些珍贵的文物能够传承下去,让后人了解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需要结合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文物修复的效率和质量,更能够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还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促进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深入研究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技术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技术主要包括手工修复、纸质文物修复涂料和纸质文物修复填补等几种方法。
首先是手工修复,这是最传统的文物修复方式。
修复者需要借助放大镜和细小的工具,将损坏的纸质文物逐一进行修补。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件——09纸质文物修复后的评估与保管
解
修复后的评估与保管
二、保管知 识ຫໍສະໝຸດ 装具1.根据尺寸,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盒型。 2. 装具的用材应对藏品无损。
点 讲
选择
3. 装具结构牢固、启用方便。
解
4. 能减缓外界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波动对保存的不利影响。
修复后的评估与保管
二、保管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书画保存环境
知
书库
温度20℃、相对湿度50%~60%,其中环境温度日较差不
纸质文物修复完成后,如何确知修复后的效果?
课
修复完成后如何保存修复后的文物?
程
导
入
修复后的评估与保管
修复后的评估与保管
主讲人:祁朝丽
质量评估
知
识
点 讲
检测
解
评估
效果 评估
修复后的评估与保管
一、质量评估
1. 检测评估
(1)PH值测试:在画芯上分别选择三个点进行测试。
知
识
(2)光泽度分析:待保护修复完成后,运用DRK118光泽度仪在文物
知
识
彩色部位。
点 讲
(6)色度检测:选择四处位置进行检测,采用HPG-2123型便携式色
解
差仪检测。
(7)厚度测试:采用DRK107B纸与纸板测厚仪在画件、画芯上分别
选择三处位置测试。
修复后的评估与保管
一、质量评估
2. 效果评估
书画修复效果评估
细
净
软
平
美
雅
知
通过目测法从效
识 点
果上对修复后的纸质
讲 解
修复后的评估与保管
本讲主要内容: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后要进行的效果评估与
纸质文物保护理念及修复方法
浅谈纸质文物的保护理念及修复方法摘要:纸质文物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的课题也是目前国内文物保护工作中被高度重视的部分。
纸质文物在收藏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虫害、霉害、自然因素等的破坏,而纸质文物其自身耐受性较差,一旦损坏,就很难进行修复,这将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本文简单介绍了纸质文物的范畴和保护意义,分析纸质文物受损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并介绍纸质文物的修复策略。
关键词:纸质文物;损害;保护;修复一、纸质文物的范畴及对其进行保护的意义一般把以纸张作为载体具有艺术价值或历史意义的古代文物称为纸质文物。
纸质文物包括古代文献档案、古代书籍、古代字画等,可以反应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艺术等信息,保存好这些文物可以给后人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财富。
这些文物在时间的推移中只会越来越少,且无法复制,一旦丢失将无法复原,那么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历史、精神价值也会随之消逝。
所以说文物保护工作就是为了将这些代表着民族文化内涵的东西进行更为长久的保存,将一个文明古国的风采和内涵加以保护。
二、纸质文物受损的基本类型和成因2.1虫害虫害是所有纸张储藏损害中最为常见、发生最为频繁的问题,由于纸张在发明之初就是使用木材等材料制作,在纸质文物的装裱材料当中,通常存在有淀粉、胶质和动物蛋白,有部分虫类以此为食,甚至还有一些纸张害虫在啃咬纸张后还会在其中结蛹产卵,对纸张进行二次损害,另外也有害虫的有色排泄物也会对纸质文物中的文字、图像等珍贵信息造成损害。
目前我国的纸质文物虫害中常见的害虫有:书蠹,竹蠹,药才甲、衣鱼、白蚁、烟草甲、短鼻木象、蟑螂、中华圆皮蠹、东方蜚蠊、谷粉虫等等。
2.2霉害纸质文物的载体——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一些害虫的尸体和排泄物成为菌类的营养源,进而形成纸质文物的霉害状况。
当菌类在纸张上长期生存后会对纸张造成两种损害,一种是菌类分泌的霉对纸张的染色以及侵蚀,另一种是菌类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将纸张中的纤维素和蛋白质等一些维持纸质文物强度和耐受性的成分作为养分来吸收。
关于如何保护纸质文物的若干建议
关于如何保护纸质文物的若干建议摘要:纸质文物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存和传承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博物馆作为保存纸质文物的重要单位,承担着保存纸质文物的艰巨任务,如何结合现有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保存措施是先进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首要课题,文章拟从笔者所在的博物馆实际出发,探讨有效的保护纸质文物的建议,希望能够为纸质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纸质文物;保护;建议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从挖掘的文物中获取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现代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而繁荣,古人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书画,古籍等珍贵的纸质文化遗产,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十分宝贵的学习和研究意义,而博物馆就是专门保管和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场所,其对文物的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如何结合当地的现实条件和人文自然环境对纸质文物进行保护,就成了博物馆的重要任务。
文章将以笔者所在的金坛博物馆为例,结合实际出发,探讨如何保护纸质文物,并给予一些保护性建议。
笔者所在的金坛博物馆,开馆于2005年,收藏了各类历史文物约一万余件。
其中纸质类文物如书画、图书、地图等纸质文物共计2900多件,各类字画计1552件,在其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博物馆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十万余人,外界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喜爱书画、古籍的游客也日渐增多。
博物馆需要根据游客的喜好经常更换陈列物品,但纸质文物的陈列成了一大难题。
由于本博物馆缺乏文物保护专业的高级人才,加上维护经费有限,因此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保护此类纸质文物就成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首要课题。
一、纸质文物受损的成因和类型由于纸是古人从竹子、木材等各类自然材料中提取纤维类物质进行加工生产出来的材料,因此在漫长的历史时间积累之后,纸类文物极易因各类外界环境因素受到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程度的损坏。
其损坏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虫类的损坏,该类损坏是纸质文物中最为常见的损害,由于古代纸张的制作材料就是常见的自然材料,因此富含一些蛋白质和胶质、木质纤维等物质,许多喜好蛀蚀木头和食用蛋白的虫类动物便容易啃咬此类纸物,时间久远后还会形成胚胎、细胞等后期生物对纸物本身和颜色上进行进一步的损害;其次是霉菌的侵蚀,由于纸质材料富含纤维,因此虫类后期产生的生物会在纸张上进行发酵和生长,漫长的时间过后,该生物会使纸张本身的颜色改变并老化,同时纸张本身的纤维会得到侵蚀,纸张自身的强度也会下降,其材料成为了微生物食物的来源;再次是外界自然环境的损害,这类损害主要表现为湿度和温度的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制造过程:经化学提纯、机械分散、成浆、抄造、 干燥等。 (3)外观:表面较平整、体质柔韧,整体呈薄片状。 (4)用途:书写、印刷、包装等。
纸张的发明
西安灞桥出土的西汉麻纸
蔡伦(61~121)
造纸原料
一是针叶树木材,如落叶松、红松、马尾松、云南松、樟子 松等。
二是阔叶树木材,如杨木、桦木、桉木等。 三是草类植物:如芦苇、竹子、芒秆、麦草、稻草、龙须草、 高粱秆、蔗渣等。 四是韧皮纤维类,如亚麻、黄麻、洋麻、檀树皮、桑皮、棉秆 皮等。 五是种毛纤维类,如棉花、棉短绒、棉破布。 六是废纸纤维类。
2、添加剂
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还有其他辅助材料如胶料, 填料,色料等。胶料包括松香胶和明矾。施胶主要采用松 香离子(松香胶)填充纸张纤维的空隙,使水溶性字迹材 料在书写时不洇,松香离子带负电,纤维也带负电,因此, 必须加沉淀剂硫酸铝,硫酸铝离子是带正电的,使松香离 子吸附到纤维上,但明矾水解会产生硫酸,使纸的酸性大 大提高,加速纤维的水解,纸张的耐久性就差,强度下降 很快。这是施胶纸老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加添料虽能提高纸张的不透明度,增加平滑度,提高印刷、 书写的适应性,但妨碍了纤维之间的结合,使强度降低, 出现不耐擦,发脆等缺点。
木 素
也称木质素,是由四种醇单体(对香豆醇、松柏醇、 5-羟基松柏醇、芥子醇)形成的一种复杂酚类聚合物, 是一种具有芳香族特性的高聚物。它的基本结构是苯 基丙烷,并带有侧链。苯基上可以连甲氧基,还可连 有羟基或酚醚键。不同的植物木素,它的结构单体是 不同的。
木素在植物体内,其天然状态呈白色,可是一旦受 化学或机械作用,木素就会变成褐色或深褐色。由 于木素的颜色较深,又挺硬坚固,容易吸收紫外线 而产生颜色,因此纸张中要求它的含量越少越好。
Hale Waihona Puke 澄心堂纸是五代十国南唐的后主李煜所作成的纸。因其卓越的 品质被评为中国史上最好的纸 美术史家曾称澄心堂纸为“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 薄光 润,冠于一时。”
三、藤纸:
以藤类植物的韧皮为原料抄造,主要有葛藤、紫 藤、黄藤等等。唐宋时在剡溪一带曾极度辉煌,后因 对当地的藤类植物过度砍伐而消失。而越中多以古藤 制纸,故名“藤纸”。
纸质文物保护
邢惠萍
纸质文物的范围
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字画、书籍、 报刊、档案、图纸、地图、碑帖、拓片、纸币、 文书、邮票等。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 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 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 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
五、宣纸: 原产于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 故称“宣纸”),现主要产于安徽泾县。是中国古代用于书 写和绘画的纸。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 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黄山市黄 山区)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 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泾县为宁国府管辖 ,宁国府治在今宣城,宣城为宣纸集散地,所以这里生产的 纸被称为“宣纸”,亦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 ,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 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 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 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 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 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 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 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 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 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 存,依然如初。
机械造纸
(1)制浆 1)机械制浆 利用机械方法磨碎木材或非木材纤维原料,又称磨木浆。 优点1)生产成本低2)印刷性能优良 3)对环境无污染。 缺点:木素含量高,不利于纸张的保存。 2)化学浆 硫酸盐浆、亚硫酸盐浆
2、漂白
3、改性 (1)打浆 对纤维进行疏解切断、润胀分丝。 (2)施胶 由于纤维本身固有的亲水性和纸页里的毛细作用,未施胶的纸 书写时容易使墨水发生洇化,为了提高纸张的抗水性,必须对 其进行施胶。 (3)加填 提高平整度、透明度、白度。 4、抄造 上网、压榨、干燥和压光等。
甲骨档案 金文档案 缣帛档案 简牍档案 石刻档案 纸质档案 声像档案
拓片
是指用染料将硬表面上的文字图符复制到轻易、便 于携带的纸张上的技艺。染料多采用墨汁,现代普 遍以铅笔代替。纸料常选择高吸水性的宣纸和缣纸。
中国传统拓片的主要拓印对象是石碑、甲骨、青铜 器皿上的书法文字,另有少量的花纹图案。 简单可将纸覆盖在刻有欲拓内容的硬平面上,倾斜 铅笔头,轻轻涂画,使图文的凹凸不平之处复制到纸上。 中国传统拓印程序要求先将石头或青铜表面图文部 分刷洗干净,再浇上清水。将宣纸润湿。润湿后自上而 下将宣纸轻敷于拓文表面,再在湿宣纸上贴上一层干宣 纸以吸取多余水分,将四角四边固定,用毛刷敲捶宣纸, 使湿宣纸紧贴所拓平面,随后除去干宣纸。待湿宣纸稍 干后再用扑子蘸取适量的墨汁,轻轻扑打湿宣纸以复制 刻画的图文。等宣纸、墨汁在碑器上晒干或风干,移去 四角固定,最后将宣纸取下。
二、皮纸:
以树木韧皮纤维为原料抄造,一般来说皮纸包括构皮 纸、桑皮纸、雁皮纸、三桠皮纸(又叫山棉皮)、柳构皮 纸、纳西族的东巴纸、藏族的狼毒草纸,等等……原料主 要有两类,一类是桑科植物构树、楮树、桑树,另一类是 瑞香科植物瑞香、结香、滇结香、荛花、狼毒草。 皮纸之中构皮纸所见最多,由于构树和楮树都桑科构 属,二者不易区分,习惯上认为是同一种树,所以一般将 将此两种皮料所抄纸张都称之为构皮纸,约起源于汉蔡伦 时期,后世闻名的澄心堂纸即为构皮纸,构皮纸在文献中 也常被称之为棉纸。
造纸方法
手工造纸
机械造纸
手工造纸
主要原料是麻类、树皮、竹子和稻单。麻类有大 麻、苎麻、亚麻、青麻、黄麻等。树皮有青檀、 桑皮、构皮等。竹子的种类较多,用得最多的是 毛竹和慈竹。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 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 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 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 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赶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 张。
机制纸的种类
1、文化用纸 新闻纸:80%以上的磨木浆制成,一般不施胶,由于木 素含量高,易老化。 印刷纸:一般由漂白木浆、漂白草浆抄造而成。要求 有适当的吸墨性、不透明性。 书写纸:一般由漂白草浆或苇浆抄造而成,由于草类 纤维素短粗,半纤维素含量高,因此纸的撕裂度和耐 折度也明显较低。
2、工业用纸 描图纸、感光纸、绘图纸、晒图纸等。 3、包装用纸
半纤维素
与纤维素不同,它不是一种单糖组成的均一聚合物, 而是以不同量的几种糖单元组成的一群共聚物的总称。 半纤维素的聚合度要比纤维素小,约在200以下。在 结构上除直链外还有枝链。因此,它的抗酸碱性弱, 甚至部分的溶于热水中 。
半纤维素具有亲水性能,这将造成细胞壁的润胀, 可赋予纤维弹性。在纸页成型过程中有利于纤维构 造和纤维间的结合力。因此,半纤维素的加入影响 了表面纤维的吸附 ,对纸张强度有影响。纸浆中 保留或加入半纤维素有利于打浆,这是因为半纤维 素比纤维素更容易水化润胀,半纤维素吸附到纤维 素上,增加了纤维的润胀和弹性,使纤维精磨而不 是被切断,因此能够降低打浆能耗,得到理想的纸 浆强度
古代手工纸的主要种类
一、麻纸 以麻类植物的韧皮纤维为原料所造,起源最早应用最 广泛的是苎麻,其次还有大麻、亚麻。麻纸是中国古代图 书典籍的用纸之一,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布头、破履为 主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纸浆粗( 纸表有小疙瘩)纸质坚韧,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变 色;其抄纸帘纹间距二三公分、三四公分、五六公分不等 ;有的横帘纹和竖帘纹相交,间距竖约一指半;背面未捣 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可作为可靠的古籍鉴定 依据之一。隋唐五代时的图书(碑帖装裱)多用麻纸,宋 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
纤维素的降解
1、酸性降解
纤维素水解的直接结果是分子链断裂,虽然大分子葡萄糖 基环的结构没发生变化,但因聚合度降低,使得 1)吸湿性变强;2)碱溶性提高;3)纤维强度降低;4) 还原末端基增多,还原性增大。
纤维素的碱性降解
纤维素的碱性降解主要为碱性水解和剥皮反 应。纤维素的配糖键对碱一般情况下是比较稳定 的,但在高温下,纤维素也会受到碱性水解,与 酸性水解一样,碱性水解使纤维素的配糖键部分 断裂,产生新的还原性末端基,聚合度下降,纸 张强度降低。此外,在碱性条件下,即使在很温 和的条件下纤维素也能发生剥皮反应。所谓剥皮 反应就是在碱的影响下,纤维素具有还原性末端 基的葡萄糖基会逐个掉下来,直到产生纤维素末 端基转化为偏变糖酸基的稳定反应为止。
什么是纸
《美国百科全书》中对纸的理解为:“从水悬浮液中 捞在帘上形成由植物纤维交结成毡的薄片。
《韦氏大辞典》中认为:”纸是由破布、木浆及其他材 料制成的薄片,用于书写、印刷、糊墙和包装之物。 美国纸史家亨特对纸的定义为“在平的多孔模具上由成 浆的植物纤维粘结起来的薄片状物质。”
满足以下特点的可以称为纸:
纤维素的氧化降解
纤维素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因 为它每个D-葡萄糖基的C2、C3和C6上存在醇羟基。 当氧化剂作用于纤维素时,根据不同条件生成 相应的醛基,酮基或羧基,形成所谓的氧化纤 维素。由于醛基的存在,能强烈的影响甙键对 碱作用的稳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羟基 的被氧化,纤维素的聚合度也同时下降。
纤维素的光降解
对于纤维素,引起C-C键或C-O键断裂所需的能 量为80-90kcal/mol,断裂C-H键所需的能量大约为 100kal/mol。引起纤维素直接光降解所需的能量 相当于波长3400×1010m或更短的紫外线。氧气的 存在可加快直接光降解速度,当氧的含量增加时, 降解增强,α-纤维素含量减少,铜价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