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主要面对的问题及特点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导言部分: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
“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①如此看来,在自先秦到近代的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所闪烁的的确是哲学的光芒无疑。
“哲学”应当作为全世界人的“哲学”,作为一门追寻“大问题”、“反思构成思想”的学问在各个民族中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
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为“探究万物最高的基本原理”;在印度哲学中则更多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在中国哲学中则体现为对“天道”的追求。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是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或是中国哲学都只是“哲学”这个大的概念框架之中的相互具有独立性的概念框架体系。
如此,在这里我们也就承认了“中国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不仅仅是思想如此简单。
二、中西哲学差异浅析自柏拉图以来,在西方哲学中,一元外在的超越、纯粹精神、不变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宇宙是不能够自我生成的。
反之,中国哲学家们却几乎一致认为宇宙是能够自我生成、变化的,即中国哲学家们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
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
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
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创化留衍的信念,实际上时对人的创造能力的确证。
①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与神学合流,神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而人则是神的奴隶,在中国哲学中则是倡导以人为本,即使是神也得为人服务,否则,变不使其成为神。
“西方哲学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
中国哲人重视的则是对存在的体验,是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着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实践功夫的达成。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以上是对哲学的性质和功用的一般性讨论。
以下就专讲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
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有各种的人。
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
例如从事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
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艺术家。
人员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
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
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
"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
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
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
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
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上课讲义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中国哲学知识小结思考题: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1、先秦哲学是中哲的形成时期。
2、秦汉,儒家官方哲学地位确立。
3、魏晋南北朝(玄学)官方哲学反思及多元思想酝酿时期。
4、隋唐,佛教兴盛及儒家思想反思。
5、宋明理学:新儒学。
6、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及改造。
7、近代:对传统哲学批判及反思时期。
关于周易的知识点:(1)周易中所体现的天人相与的观念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在“国之大事”亦人君之事问题上的天人相与思想。
而其中天人相与思想的体现主要在:【1】天主宰人【2】天以人德为条件来主宰人。
【3】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人德则是具体的条件和人的德行的考量关键。
【4】从本质上来讲这只是假借上天之口,言德之实。
【5】自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神学形式下的人德愈发彰显。
2.天“与”的条件乃是“人德”,以及道德的表彰方式。
,对人君的道德要求所体现出的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虽被凸显了出来。
此现象通过卦辞和爻辞中的变化,以及占辞句式中条件句的特征以及内容中,其形式上更加的采用判断用辞,更多采用君子大人为善,小人为否等人格定位于判断形式的对应。
同时在当时天人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天象来预示人的吉凶,从而得出道德规范上的启迪。
【ps】春秋易筮反映的天人观念的变化示例:卦占吉凶→卦占取义(象)言吉凶→不占而赖卦辞说理言吉凶→到孔子时期出现不卦占取象说德理(不言吉凶)这样的发展变化逐渐的抛弃象,直接言道德原则。
(2)思想现状、问题、要求及历史条件分析。
1、天人思想情节:人文道德彰显/其说理依据的统一归结2、问题或者彰显的要求:待总结整合/去神/非神之统一归结3、历史条件:远天或者神学否定思潮,思想交流的社会条件,归结所需自然之理即阴阳思想。
思考题:1、《周易》古经有怎样的内容结构2、如何看待和理解《周易》的道德内容及其主张方式孔子思想:孔子仁学: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一、正名思想关于“正名”。
通过几部《中国哲学史》浅析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通过几部《中国哲学史》浅析对中国哲学的认识摘要: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与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试通过几部哲学史,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普遍共识和理论方法。
通过对比梳理出中国哲学史前进的方向和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史》;经学;问题1 早期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一)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与其开创意义在中国文化没有遭到西方文化冲积之时,历代知识分子都有对于中国思想史的梳理。
当哲学这个概念经章太炎自日本传回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迅疾将Philosophy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嫁接到哲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自此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就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提上了日程。
最早写《中国哲学史》的是谢无量,出版于1915年。
这部哲学史在当时以至于后世并没有引起波澜,但是其作为第一部《中国哲学史》还是具有开创性和借鉴意义。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除了对于先秦各家各派的梳理在今天看来能够突出哲学的多样性外,对秦以后的哲学归纳难逃儒家经学史的框架。
可见在当时中国知识界所了解的只是“哲学”的概念,但是对于西方的哲学却缺乏了解,在写作的方法上也是中国式的。
(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与方法创新作为一个西化派人物,胡适痛感当时的知识分子将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传统义理的同义词。
当然这种分别并不仅仅是“名”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实”上的差别。
胡适曾经说过“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的事。
…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此我们可以看出胡适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有意识地推翻了传统经学的研究模式,也就是有意无意地批判了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模式。
胡适认为哲学就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可普遍适用的意义”因此他从实用度将中国哲学分为六个模块,包宇宙论、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和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
乍一看这些概念与西方哲学的概念对应地严丝合缝,实则不然,胡适只是粗略的将中国哲学中的概念进行剥离。
最新-中华哲学史研究情况及其难点 精品
中华哲学史研究情况及其难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
哲学作为思想中的现实,当代中国哲学史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史,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哲学的总结、概括和反思,展开了一系列具有时代内涵的哲学论争,取得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形成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和宗教学在内的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和哲学教育的重要成果。
系统地研究1949年至今的当代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当代中国哲学史》,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哲学学者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当代中国哲学史中华民族是富有哲学智慧的民族,并形成了集中体现中华文明的中国哲学精神。
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撰写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国哲学史,其中,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撰写的中国哲学史产生了历史性和世界性影响。
近6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学者又陆续地撰写了多部近代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哲学史和当代中国哲学史。
但是,较之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国哲学史和近现代中国哲学史,1949至2009的当代中国哲学史尚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灵魂、主线和基本内容,并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述方式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是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重大的历史任务。
2.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经验总结当代中国哲学史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
在当代中国60余年的哲学历程中,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哲学学者在探索和回答时代性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中,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科技哲学以及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价值哲学等部门哲学的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研究成果。
中国哲学史笔记
第一讲第二节中国哲学的特点一、立足现实的态度二、非实体性的思维三、内圣外王的追求四、不拘一格的表达一、立足现实的态度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自己哲学史的开端,也曾出现过天命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状况。
但与其他民族不同之点,就在于早在殷周之际,天命神权思想即开始动摇,发生了“天的人文化”过程;而春秋战国时期所产生的中国人文精神(包括儒家的入世的人文精神和道家的超越的人文精神),自身又具有消解宗教因素的作用,这就使得春秋末期以来的中国哲学家发展,都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彼岸世界的成份。
即使在中国古代宗教哲学中,最终所追求的也往往不是彼岸世界。
土生土长的道教讲长生久视,希望人们永远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中国化的禅宗讲顿悟成佛,反对追求辽远的天国。
道教讲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禅宗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实反映了中国哲学的这一特点。
正是这样,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普遍存在着把本体界与现象界割裂开来、对置起来的情况。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百姓日用”,主张“极高明而道中庸”,“即世间而出世间”,认为理想的追求、精神的超越是一种现实的追求和内在的超越。
即便是主张超越的人文精神的道家,也是如此。
如庄子认为,人的精神上的自由追求,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而在西方哲学中,自巴门尼德以来就明确地将世界二分,认为只有本体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现象界则不是真实的存在;至于“上帝”的概念,更是在从中世纪至近代的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直到尼采喊出“上帝死了”,才真正使西方哲学出现大转向。
二、非实体性的思维中国哲学家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不是从分析对象世界入手,而是从考察对象世界的联系入手;不是追求决定这种关系的最终实体,而是探讨这种关系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
这一特点,从根本上说,是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相联系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是悠久而不衰的农业文明。
中国哲学史 钟泰 根据影印版整理
中国哲学史钟泰根据影印版整理
【实用版】
目录
一、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概述
二、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的结构和内容
三、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特点
四、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系统性研究著作。
这部著作运用了中国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传统的哲学领域进行了梳理。
全书分为四编,分别为上古哲学史、中古哲学史、近古哲学史、近世哲学史,共分为上下两卷,八十二章,单列人物 117 位。
上古哲学史由周代至先秦,中古哲学史涵盖了汉代至南北朝,近古哲学史则探讨了隋唐至北宋,而近世哲学史则主要关注南宋至清代。
钟泰在《中国哲学史》中具有明显的方法论意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
在撰写这部著作时,钟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努力做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和思想。
此外,他还注重比较研究和跨文化视野,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从而凸显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和价值。
钟泰的《中国哲学史》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这部著作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而且为现代哲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同时,它也为中国哲学史的教学提供了一部具有权威性的教材。
第1页共1页。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更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思维方式、学术意义、思想内容及历史影响等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哲学的特点。
一、思维方式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含蓄性。
首先,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注重把握事物的整体性,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
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认为人应保持身心协调、统一一致。
其次,中国哲学相信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
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便是对此的体现。
最后,中国哲学强调深意难诉,重视蕴含在语言之外的含义。
诸如象征、比喻这些文化手段被广泛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简化问题,而是为了通过可贵的隐喻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思想。
二、学术意义中国哲学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哲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人类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亚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哲学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西方哲学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哲学也于1920年代成为了西方哲学中的一种趋势。
195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被引进到国际哲学界,成为世界哲学研究重要的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成为独立且逐渐成熟的学科。
三、思想内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容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特征。
首先,中国哲学始终将人文视为核心思想。
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和老子的“道”的思想,到现代的新儒家和德行社会主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其次,中国哲学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哲学倡导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的精神追求。
最后,中国哲学所强调的是内在的自由和个性。
对此,黄宗羲曾说:“天地所以能够长久者,以其无为而自然。
故曰:‘天下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哲学当中的个人价值和自由精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一书是一部对中国哲学发展历史进行全面梳理的著作。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重要思想观点。
在阅读完《中国哲学史》之后,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该书对中国哲学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哲学起源于先秦时期,而《中国哲学史》对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进行了逐一介绍和分析。
例如,《中国哲学史》首先介绍了黄老思想,强调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和“无欲而达”的观点对中国哲学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接着,《中国哲学史》再介绍墨家思想,指出墨家思想的“兼爱”观念对中国儒家思想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哲学起源的介绍,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除了起源,该书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中国哲学史》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和其代表性的思想家。
例如,《中国哲学史》介绍了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让我对当时思想家的主张和争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中国哲学史》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各家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这些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演变有了更加全面的把握。
此外,该书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中国哲学史》通过对不同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让我对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中国哲学史》对儒家思想的“仁爱”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指出“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同样,《中国哲学史》对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空”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这些思想的内涵和含义更加深刻地理解。
通过对思想内涵的分析,我对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史》一书是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王充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王充思想一、背景王充是东汉时期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我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的著作保存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是一部富有战斗性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著作。
《论衡》一书对当时的豪强贵族和官僚地主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论衡》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天人感应、谶纬迷信,而且也指向腐朽的封建官僚政治。
王充一生由于贫困和接触下层人民,对人民的疾苦有一些同情的言论。
王充属于小地主阶层。
他的哲学、政治思想反映了寒门庶族地主的进步要求。
王充所处的时代,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已日益尖锐化,东汉王朝的统治者在精神上更加需要宗教唯心主义,西汉后期发展起来的谶纬迷信,经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提倡,这时已成为官方的统治哲学。
王充高举“疾虚妄”的旗帜,对当时已经成为官方哲学的谶纬迷信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批判,通过这种批判建立起他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体系。
二、自然观和无神论1.“气”一元论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气”一元论,他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
气是和云烟相似的物质,是没有意志的。
王充不仅明确说明了天地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而且针对着唯心主义目的论特别强调天地万物的构成是没有目的的,不是由有意志的天所决定的。
王充花了很大力气论证“天道自然无为”的观点。
2.批判吸取老子哲学中自然无为的思想王充批判地吸取了老子哲学中自然无为的思想。
王充强调气的自然无为,正是和董仲舒以来的神学目的论针锋相对的。
天人感应的目的论,把天说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自然界万物说成是天有意创造的。
王充强调自然无为,正是要打破这种关于“天”的神秘观点。
自然界万物的生成死灭,都是物质元气自己变化的结果,事前根本没有什么神意的安排。
3.批驳唯心主义目的论王充对“天地故生人”、“天地故生万物”的唯心主义目的论的批驳,当然是很简单的,但是可以看到一个特点,他是根据事实来批驳的。
王充认为,既然人不是天地故生的,那么人也就和其他东西一样是由“元气”构成的。
中国哲学史笔记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历史1. 哲学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2. 中国哲学的特点⑴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⑵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⑴合知行⑵一天人⑶同真善⑷重人生而不重知论⑸重了悟而不重论证⑹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 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二. 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 思考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中国哲学史导论
一、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问题
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 中国哲学(史)自北大于1914年设立中国哲学门, 以及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的出版 而产生,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 系统诠释中国思想的结果,是以西方的范式裁减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资料的结果。因此,从那时 起,就伴随着“哲学在中国”和“中国底哲学” 的争论,“何谓哲学”、“中国有无哲学”的争 论,“中国哲学”就存在所谓合法性危机。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了解,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其 中的争论不仅是学术争论,而且是话语权之争,其次, 还须明白无论是作为近现代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 “中国哲学”是否合法,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中国古 圣先哲的思想精粹,不妨碍我们去学习我们民族的内 在精神意蕴;最后,这些争论为我们多向度解读中国 传统提供了可能,我们要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超越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既不能“照着”西方 所谓哲学讲,也不能“接着”西方所谓哲学讲,而应该 是智能创新式地“自己讲”,讲述中国哲学自己对 “话题本身”的重新发现。如此,才学史的学科范 式:
其一是胡适本人奠定的学科范式,它的特点是以西 方哲学为参照建立中国哲学史的结构框架,如宇宙论、 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或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 学、宗教哲学等哲学部门,以汉学功夫来甄别史料,以 平实的语言来诠释史料。 其二是冯友兰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学科范式,特点是 不仅参照西方哲学来建立中国哲学史学科框架,而且大 量套用西方哲学理论和术语来剪裁和附会中国哲学史料。 例如套用柏拉图的“理念”来解释朱熹的“理”。
(二)两一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有注重辩证思维的传统,两一关系问 题是中国哲学在思想方法方面的核心问题。中国古 代辩证法以阴阳为核心范畴,中国哲学用“两”来 表述阴阳之间的对立关系,用“一”来表述阴阳之 间的统一关系,所以两一关系就是对立统一关系。 有的哲学家强调“两”,提出“一分为二”、“阳 尊阴卑”;有的强调“合二为一”、“天人一理”。
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大纲【实用版】目录1.中国哲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2.中国哲学的简史概述3.中国哲学大纲的主要内容4.学习中国哲学的意义与价值正文中国哲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中国哲学是在古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哲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哲学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它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其次,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它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主张顺应自然、顺应天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再次,中国哲学注重道德伦理的构建。
它强调道德的内在驱动力,主张道德修养应当源于内心的自觉,而非外在的强制约束。
中国哲学的简史概述中国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众多学派,它们各具特色,相互竞争,共同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盛行,玄学兴起,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
明清时期,哲学思想逐渐凝固,但仍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哲学研究,如王阳明、李贽等。
中国哲学大纲的主要内容中国哲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本体论:探讨世界的本原、本质和发展规律。
2.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能力、认识过程和认识方法。
3.伦理学:探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价值。
4.政治哲学:研究国家、政治权力和政治道德等问题。
5.美学:研究美的本质、美的价值和美的创造。
学习中国哲学的意义与价值学习中国哲学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中国哲学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的道德修养、人生追求和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概括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侧重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来说有这么一些: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
这些论辩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一、天人之辩、名实之辩:哲学基本问题的开端天人、名实关系是先秦至两汉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在这里已有了最初的开端。
就天人之辩而言,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在讨论自然和人为的关系时表现出来:天是自然界还是决定人事祸福的天命?人能否对天(自然)有所作为?就名实之辩而言,哲学基本问题集中表现在名称概念(思维内容)和客观实在(思维对象)的关系上:名称概念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还是先天就有的?名称概念能否正确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客观存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围绕着天人、名实之辩展开了哲学争鸣。
殷周的宗教天命论,以天为主宰一切的人格神,人则必须听命于天。
春秋时期涌现了冲击这种宗教天命论的社会思潮。
儒家的创立者孔子以仁为其思想核心,正是这一思潮的折射。
孔子以“爱人”来解释人,其主旨是肯定在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他说:“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孟子进一步指出,高远的天体并不神秘,其运行规律是可以被人把握的:“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若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至也。
”(《孟子·离娄下》)这些表现了将神学之天还原为自然之天的倾向。
与这一倾向相联系,孔子的“为仁由己”和孟子反对“自暴自弃”,其意旨都在于“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强调每个人能否实践仁义,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力量。
但是,孔孟仍然没有否弃天命。
这首先表现在他们认为某些东西能否得到是取决于天命的。
例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雍也》),声色货利是“得之有命”(《孟子·尽人心》)。
中国哲学史主要面对的问题及特点
中国哲学史主要面对的问题及特点关于中国哲学主要面对的问题及特点总结一下大概有三条:一、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原则转向到主客关系式的发展史。
[font=宋体]明清以前的中国哲学,在对待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主要的(要特别注意:这里说的是“主要的”而不是“唯一的”)是天人合一的观点,到王船山开始发展类似主客观关系的观点,这里所指的就是前面说过的他的“能所”的认识论。
中国的天人合一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儒家的有道德意义的“天”与人合一;2、道家无道德意义的“道”与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又分两类:1、发端于孟子、大成于宋明道学的天人相通的哲学;2、汉代董仲舒的天人相类。
“天人相通”又可分为两派:1、以朱熹为代表的所谓人受命于天、“与理为一”;2、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人心即天理”。
[/font][font=宋体] “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不重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区分,而把二者看成浑然一体。
也就因为这个缘故,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派,一般来说,都不适宜于以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二者谁先谁后、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来划分和评判,也就是不宜以唯物、唯心来划分阵线。
王船山关于“能所”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突破,尽管王船山就他自己的体系而言有较多天人合一的思想,“能所”的思想使中国哲学史的主流开始向主客二分式过渡,是中国哲学史的一个转折点。
[/font][font=宋体] 孙中山明确提出精神、物质“二元论”,实际上就是提出了主客二分式,只是尚未达到西方笛卡儿的主客二分的思想水平。
在明清之际以前,中国哲学史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主导,缺乏主客二分思想,缺乏主体性原则。
从王船山起,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哲学史开始了向主客二分思想转化、向西方近代哲学召唤主体性原则的时期靠近。
中国近代哲学可以说就是发展主客二分思想的哲学,是向西方召唤主体性精神和思想原则的哲学。
[/font][font=宋体] 二、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研究人伦道德为主到转而注重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主要面对的问题及特点关于中国哲学主要面对的问题及特点总结一下大概有三条:一、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原则转向到主客关系式的发展史。
[font=宋体]明清以前的中国哲学,在对待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主要的(要特别注意:这里说的是“主要的”而不是“唯一的”)是天人合一的观点,到王船山开始发展类似主客观关系的观点,这里所指的就是前面说过的他的“能所”的认识论。
中国的天人合一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儒家的有道德意义的“天”与人合一;2、道家无道德意义的“道”与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又分两类:1、发端于孟子、大成于宋明道学的天人相通的哲学;2、汉代董仲舒的天人相类。
“天人相通”又可分为两派:1、以朱熹为代表的所谓人受命于天、“与理为一”;2、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人心即天理”。
[/font][font=宋体] “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不重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区分,而把二者看成浑然一体。
也就因为这个缘故,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派,一般来说,都不适宜于以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二者谁先谁后、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来划分和评判,也就是不宜以唯物、唯心来划分阵线。
王船山关于“能所”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突破,尽管王船山就他自己的体系而言有较多天人合一的思想,“能所”的思想使中国哲学史的主流开始向主客二分式过渡,是中国哲学史的一个转折点。
[/font][font=宋体] 孙中山明确提出精神、物质“二元论”,实际上就是提出了主客二分式,只是尚未达到西方笛卡儿的主客二分的思想水平。
在明清之际以前,中国哲学史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主导,缺乏主客二分思想,缺乏主体性原则。
从王船山起,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哲学史开始了向主客二分思想转化、向西方近代哲学召唤主体性原则的时期靠近。
中国近代哲学可以说就是发展主客二分思想的哲学,是向西方召唤主体性精神和思想原则的哲学。
[/font][font=宋体] 二、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研究人伦道德为主到转而注重对“自然的认识”的发展史。
[/font][font=宋体] 明清以前的中国哲学史,主要是重天人合一,把主客看成浑然一体,所以一般来说,哲学所注重的是人如何生活在世界之内的人生问题,很少专门的、明显的讲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自我如何认识对象的认识论问题。
讲人生问题的哲学叫作人生哲学,讲认识问题的哲学叫作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在明清以前是以讲人生哲学、研究人伦道德为主,而不注重认识论,也不重视宇宙论。
从明清之际起,中国哲学开始转向主客二分的思想,注意到主体性(或称“自我意识”)的原则,这才使认识论逐渐成了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更明显地注重起认识论来了。
[/font][font=宋体] 要发展科学,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这必须有相应的哲学基础,这就是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原则。
明清以前,中国哲学重天人合一,缺乏主客二分思想和主体性原则,所以中国虽然不能说没有科学,但无论如何,总可以说科学不甚发达,也不甚受重视。
当然科学不发达除哲学的因素之外,还有经济的、政治制度的、封建主义的原因。
明清之际开始了主客二分思想的转向,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召唤西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这对于发展科学无疑有积极意义。
可以这么说,明清以前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长期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协调为主的历史,明清之际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哲学史是则开始重视人对自然作斗争的历史。
[/font][font=宋体] 三、中国哲学史是从长期以“天理”压人的思想为主导到开始反“天理”的发展史。
[/font][font=宋体] 先秦哲学虽然说诸子百家,派别林立,但实际上儒家孔子是中国哲学的真正创始人。
孟子之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但杨墨之言也只是暂行于一时。
把整个先秦哲学的诸子百家综合起来看,那还是应当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思想界占上风。
孔子少言“天命”,但也不是不言“天命”,孔子认为“唯天为大”。
孟子的“天”,主要是指义理之天,仁义理智四端是“天之所与我者”,孟子明确地把封建道德原理绝对化、客观化为形而上的义理之“天”,然后又以这个义理之“天”来压制人,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以“天理”压制人的思想的始作涌者。
[/font][font=宋体] 汉代独尊儒学,孔孟的儒学正式地成了中国哲学的主流与正统。
儒家董仲舒的“天人相类说”更露骨地把封建的三纲五常说成是“天意”,人权受到“天意”的压制。
[/font][font=宋体] 魏晋玄学中有嵇康、阮籍等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但魏晋玄学的主流却是以调和名教与自然为主。
隋唐时期,虽然佛道流行,但还是以儒学为正宗,韩愈始终站在儒家“天命”论的立场。
刘禹锡倒是有“人理”高于“天理”的思想,可惜不行于后世呀![/font][font=宋体] 宋明道学,无论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还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两派都以封建道德的“天理”压制人。
心学派的王阳明倒是有疑孔的反传统思想,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把封建道德看成是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理”。
[/font][font=宋体] 明清之际,王船山、戴震等人都反对宋明道学把“天理”与“人欲”绝对对立起来,戴震甚至严厉斥责人死于理比死于法还残酷。
鸦片战争以后的先进思想家们大都反对儒家的“天命”观。
谭嗣同认为名教既非“天理”也非“天命”,而是在上者压制在下者的工具。
章炳激说既无“天”,也无“帝”,强调一切都决定于“人力”,人定胜天。
[/font][font=宋体] 和西方中世纪压在人们头上的是教会神权相类似,几千年来压在中国人头上的是儒家的“天理”和“天命”。
西方近代哲学史是推翻教会神权的历史,中国自明清以后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哲学史是开始向“天理”、“天命”挑战的发展史。
[/font][font=宋体] 西方“文艺复兴”中人的发现与自然的发现为此后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式和主体性原则提供了思想准备,中国“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它所提出的两大口号是自明清之际以后中国近代哲学史的一次总结:既是对主客二分式的主体性原则的转向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发展自然科学和反儒家“天理”、“天命”的一次总结。
“五四运动”为进一步建立主客二分式和主体性原则,反对以“天理”压人,发展自然科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font][align=left][color=#0000ff][size=12px]相关文章:[url=/u/4bed353e01000b66][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什么是哲学?[/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6s][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哲学的起源[/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9i][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哲学是什么?[/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ai][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哲学的分类[/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cg][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哲学部分)[/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ds][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略述(西方近代、现当代哲学部分)[/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er][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主要讨论的问题及特点[/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iv][color=#0000ff][size= 12px]哲学简介------中国哲学史略述(先秦至唐代的中国哲学)[/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biw][color=#0000ff][size=12px]哲学简介------中国哲学史略述(宋明至五四时期的中国哲学)[/size][/color][/url][/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0000ff][size=12px][color=# 0000ff][size=12px]扩展阅读:[url=/u/4bed353e01000a1s][color=#0000ff][size= 12px]诸子百家简介系列[/size][/color][/url][url=/u/4bed353e01000ajq] [color=#0000ff][size=12px]佛学简介系列[/size][/color][/url][/size][/color][/size][/color][/align]页: [1]1.孔子(前551-前479)见老子归而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2.庄子(约前369——前286,思想家)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3.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记·太史公自序》) 4.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自明也”。
5.汉人班固在中考察诸子各派源流时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
历记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王南面之术也。
”认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源于史官和帝王经验。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6.晋代道教大师葛洪认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抱朴子内篇·明目》)7.晋代哲学家王弼(226-249)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