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合集下载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

第一部分:导论1. 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简介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中,作者对我国古代哲学演变的历史作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将我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展现得清晰有序。

本书主要围绕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囊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的思想,为我们解读我国古代哲学的精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我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影响。

从儒家的仁义道德到道家的自然观念,再到法家的统治思想,每一种思想都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二部分:笔记和典型题3. 儒家思想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中,儒家思想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本,强调礼义廉耻,提倡君子之道。

这种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传统社会的主要价值观。

典型题目: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4.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它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我超越和修炼。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这一思想也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典型题目: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分别指代什么?5.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主张爱人和利物。

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典型题目:墨家思想中“兼爱”和“非攻”如何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6.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则注重法治和统治,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这种思想也在我国古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

典型题目:法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总结7.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阅读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

每一种思想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价值,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第一讲:绪论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1)中国哲学产生的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精神及特质。

第一,知行合一。

第二,天人合一第三,真善同一。

第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论第五,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第六,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第七,哲学与政治紧密相联。

第八,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

第九,中国哲学的重点:主体性与道德性。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一)形而上意义上的“道”1.“道”的含义:本体论的含义和宇宙论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端倪,边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1章》)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P282.“道”的性质p29(二)规律性的“道”1.老子看到了对立转化规律的存在。

P302.老子也看到了循环运动的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16章》)(三)生活准则的“道”“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第22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朱 子)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朱 子) 【圣才出品】

第13章朱子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理学集大成者。

宁宗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

一、理、太极1.形上学朱子的形上学以周濂溪《太极图说》为骨干,以邵雍之数、横渠之气、程氏弟兄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相融合。

故朱子之学,可谓集道学家之大成。

2.理(1)无理则无物。

(2)天然之物各有其理,人为之物也各有其理。

(3)理在物先。

3.太极(1)事物之理就是事物最完全的形式,就是事物最高的标准。

(2)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标准。

(3)太极之中,万理毕具。

(4)太极永久是有,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无动静。

(5)一切事物,除其自然之理外,都具有太极。

太极在一切物中。

二、气1.气形而上世界中只有理,形而下世界的构成有赖于气。

2.理与气(1)世界是“无形迹”的“净洁空阔的世界”,理在其中,“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形而下世界为气所创造,气的创造依据于理。

(2)理在具体事物之中,具体事物由气所创造。

(3)依事实言,有理即有气;依逻辑言,理在气先。

理是超时空不变者,气在时空中可以变化。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1.阴阳二气太极中有动静之理。

气之动者,流行而为阳气;气之静者,凝聚而为阴气。

2.天地人物之生成(1)阳变阴合,生水、火、木、金、土。

阴阳是气,生五行之质,天地生物,五行为先。

(2)阴阳为气,五行为质。

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

气之清者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

(3)天地生物,先轻清,后重浊。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土在最后。

(4)形而下世界中,每类生物之生都先“气化”后“形生”。

四、人物之性1.人物之性理与气合成为具体的个人。

气中之理就是性,人与物都有性。

一物之性,即一物之理。

2.理无不善、气有清浊(1)理至善,因为被气所累而不能完全。

(2)人有得气之清者,有得气之浊者。

气清明者为圣人,昏浊者为愚人。

(3)性不是具体事物,性无不善。

情是具体的世界中的事物,须从心上发出。

性是气中之理,心统性情。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圣才出品】

第3章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一、纬与谶1.纬(1)概念“纬”是相对于“经”来讲的。

“纬”是“经”的支流,衍及到“经”的旁义。

(2)出现时间西汉中叶以后,就有纬书开始出现。

2.谶“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神秘的隐语,古人借此用以预决吉凶祸福。

3.谶与纬的异同(1)相同点①纬书中一些荒诞的部分,实际和“谶”很类似。

②两者都是在相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2)不同点①“纬”是经的支流,它是从经里面产生出来的。

经学家以阴阳家的学说来解释儒家的经典,所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称为“纬”。

②“谶”是隐语,用来预判吉凶祸福,具有神秘主义和迷信色彩。

二、象数之学1.象数(1)概念象数之学是指纬书如《易》纬中的《易》理的学问,注重于对宇宙及其中各方面之事物,作出有系统的解释。

尤其注重“数”“象”。

宋代儒者称之为象数之学。

(2)发展象数之学,发达于汉,而大成于宋。

(3)争论①先秦两汉:认为先有物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②宋代以后:以为先有数,后有象,最后有物。

2.毕达哥拉斯学派(1)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又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

(2)各派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认识①亚里士多德的认识a.以数目为第一原理,为生存的物之质因,且为其改变与永久形状之形式。

b.数目之原质即奇偶:奇为有限,偶为无限。

他们以为“一”自此二者出,从一生出一切数目,全宇宙都是数目。

②亚历山大的认识a.一为一切物之始。

自一生不定的二,二属于一。

b.一为二之原因。

自一及不定的二生数。

c.自数生象。

自象生构成面积之线。

自线生立体。

自立体生可见之物。

d.可见之物中有四原质:水、火、风、地。

e.认为毕达哥拉斯派学者常以小石排为各种形式的程序,与以数入象者同。

3.象数之学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的相通之处(1)《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毕氏学派,亦以为一生二。

(2)毕氏学派所说有限无限等之十项分对,则可见有限即中国《易》学所谓之阳,无限即中国《易》学所谓之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论述题)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论述题) 【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1.程颐“涵养须用敬”的修养方法[南开大学2015研]答:涵养须用敬是北宋理学家程颐的修养方法,意为修养心性须以敬为首要之功。

(1)“识仁”尽心首先必须“识仁”。

仁只有在诚敬中体认,使道与物、仁与事浑然无对,这才是真正的识仁。

诚是主体在识仁过程中的一种真实不妄,纯以天理为“默识”根据的修养工夫或心灵状态。

在这种工夫或心灵状态中,天人一贯,内外相合,没有人我、道器、理事的区别,而纯任仁的流行、仁的朗现。

诚道,也就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道。

主一之谓敬,敬是中正不偏、纯一不已之心。

“诚为统体,敬为用”,敬的作用指向诚自身。

能诚敬则能识仁,“学要在敬也、诚也,中间便有个仁”。

(2)“定性”仁是天理,仁是性本,识仁还必须“定性”。

程颢认为,定性的根本原则是“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这其实是根据天理、天性的特点,认为定性之定,不是在死静不流之中的定,也不是有造作、有分别、有心计之定,定性必须不论事物之动静,不分人物之内外,不作有心的亲疏之分。

只有在这种自然而超越的定中,天性才呈现出其一般性来。

由此程颢主张去除自私用智和喜怒于心的有意求定,而主张以自然明觉、澄然无事的忘心人定,洞见心性之本然。

(3)“涵养须用敬”程颐在工夫论上与程颢基本相同,主张诚敬与“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道,不过他对“敬”的一面尤为强调,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程颐常说“主一之谓敬”,这种内恭其心、外肃其容的专心刻意之敬,似与程颢自然而为的诚敬工夫论不同。

此外,程颐还认为学问贵在自得,须“默识心通,诚意烛理”,以心识性,以意明理。

程颐突出了心作为思体而格物穷理的一面。

2.二程“天理”“格物”思想的异同。

[武汉大学2015研]答:(1)二程“天理”思想①“理”的内涵二程兄弟以“理”作为他们学说的最高范畴。

理包括自然界具体事物之所以然,就是物理;理还包括人类社会具体事物之所当然,即伦理;同时理还可以与性连用组成“性理”,“性理”表示人的本质。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圣才出品】

第14章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一、陆象山1.简介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抚州金溪人。

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

心学创始人,代表性思想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思想(1)“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知道即吾心,吾心就是道。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

(2)人心本是宇宙全体,普通人常有所蔽。

(3)吾人为学,要去心之蔽、复其本体。

(4)以任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心,心就能应物不穷。

二、杨慈湖1.简介杨慈湖,字敬仲,慈溪人,宋理宗宝庆二年卒,年八十六。

南宋心学代表人物,继承和发扬陆九渊的心学思想,著有《象山行状》《己易》。

2.思想(1)宇宙万物都是心中之物,都与我为一体。

(2)只任本心之自然,无不得当而合宜。

三、朱陆异同1.异(1)名称朱子之学称为理学,象山之学称为心学。

(2)理①朱子言性即理,朱子认为心是理与气合而生的具体物,与抽象之理不在同一世界。

心中之理,就是性。

②象山言心即理,反对朱子的心与性的区别。

(3)实在①朱子认为的实在,有二个世界,一个不在时空,一个在时空。

②象山认为的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其在时空。

只有一世界,与心为一体。

2.同象山认为的心与朱子认为的心相同,心就是理。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1.官方思想(1)儒学衰微的趋势在两宋时期有明显转变,儒士们借助佛、道思想来建构儒学的宇宙观。

朱熹理学是儒、释、道三种思想融汇的产物。

(2)南宋理宗朝,朱熹被列入孔庙配享。

(3)宋末开始,朱熹的著作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参考教材。

朱熹的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2.道学一脉(1)陆王心学虽与朱子理学形成对峙之势,但势力远不及朱子理学。

(2)朱子理学,又称道学,有胡居仁、陈献章等后学。

(3)宋元是理学最盛时代,明代是心学最盛时代。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1.陈白沙陈献章,广东新会之白沙理人,世称白沙先生,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其学初宗朱学,后宗陆学。

2.湛甘泉湛若水,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1.阴阳家(1)思想阴阳家注意于“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并加以推衍,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理论化。

(2)流变①阴阳家,于其成“家”之时,即似有与一部分儒家混合之趋势。

②到了秦汉之际,阴阳家之言几乎完全混入到儒家之中。

2.今文经学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

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

当时阴阳家之空气,弥漫于一般人之思想中。

“天道”人事,互相影响;西汉人深信此理。

故汉儒多言灾异。

君主亦多遇灾而惧。

三公之职,除治政事外,尚须“调和阴阳”。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1.阴阳家的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

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

2.阴阳家的宇宙间架图图2-1 阴阳家的宇宙间架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1.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2.董仲舒的地位(1)董仲舒充分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的思想趋向。

(2)《汉书》认为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四、元、天、阴阳、五行1.天董仲舒认为天有时系指物质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

但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有意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

2.元董仲舒言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

元在天地之天之前,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是否亦有所始,是否亦始于元,董仲舒未详言。

3.阴阳董仲舒认为阴阳为两种物质的气,但一般阴阳家包括董仲舒在很多时候所提及的阴阳,并不是这些有物质的。

4.五行董仲舒提出五行相生、相胜,五行之次序,为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第一生第二,第二生第三,第三生第四,第四生第五。

《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

《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

《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篇一:中国哲学史习题集中国哲学史习题集中国哲学史习题集中国哲学课程习题集导论部分1.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特点?你觉得怎样概括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才比较客观?2.你是怎样认识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的?3.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可以使用哪些新的方法?第一编第一章1.如何看待原始宗教与神话的关系?2.从神话中可以看出早期中国先民的什么思维特点?3.如何认识殷周宗教变革在中国哲学史中的意义?4.把宗教看作是毒害人们灵魂的意识形态,你认为有道理吗?第二章1.你对八卦的形成问题有什么新的解释?2.“《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因此其中所说的都是迷信。

”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3.古代神话思维与易学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具体表现何在?4.试探《周易》基本原理对于现实社会管理与生活的意义。

5.你学习了《周易》之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第三章1.如何看待道家学派的思想渊源?2.《道德经》辩证法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3.《道德经》养生与治国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有一致性,其表现何在?4.从老子《道德经》的言辞可以发现他的什么思维特点?5.试说明庄子是怎样继承老子的道论及其修养方法的。

6.稷下黄老学派的思想与老庄学派思想之异同。

7.有人说道家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的反映,其特点是消极避世。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第四章1.有人说“儒家是一种宗教”。

你的看法如何?2.如何认识先秦儒家“仁”的精神?3.为什么同是儒家学派,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呢?4.孔子“仁道”观与“德政”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5.荀子“天人关系”说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1.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什么区别?2.墨家为什么崇尚大禹?从墨家对大禹的赞赏言论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精神?3.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4.墨子是如何讲“天志”的?5.公孙龙是如何证明白马非马、离坚白的?第六章1.《管子》在天人关系上的观点是什么?2.《管子》是如何证明“水是万物之本原”的?3.《管子》的阴阳五行说结构是怎样的?4.《管子》的精气说包括那些内容?第七章1.法家与道家学派有何关系?2.从法家先驱人物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法家什么思想特点?3.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家”都是改革派,因此是进步的?你认为这是正确的吗?4.如何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作用?5.为什么早期法家侧重谈论变法,而韩非子却大谈黄老之学“深根固柢”之说?6.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第八章1.兵家与道家两者之关系如何?为什么?2.有人将孙子兵法应用于企业管理,你在阅览了有关文献之后有何感想?3.试阐述孙武与孙膑军事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圣才出品】

第7章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1.中国佛学南北朝时,佛教思想有系统地输入中国,引起了思想界的大变动。

自此以后,以至宋初,中国之第一流思想家,皆为佛学家。

佛学本为印度之产物,但中国人讲之,多将其加入中国人思想之倾向,以使成为中国之佛学。

2.中国人之思想倾向(1)佛学中派别虽多,然其大体之倾向,则在于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2)“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净”,是佛教中之三法印。

涅槃译为圆寂,佛之最高境界,乃永寂不动者。

中国人讲佛学者,多以为佛之境界并非永寂不动。

佛之净心,亦“繁心大用”,虽“不为世染”,而亦“不为寂滞”。

所谓“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3)印度社会中,阶级之分甚严。

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佛,但中国人多以为人人皆有佛性。

二、佛家与道家南北朝时期,道学极盛。

当时谈玄之士多觉老庄及佛学本无二致,故当时多有以庄学讲佛学者。

当时多用外典中之义理,比附佛经中之义理。

而“外典”中所可引以比附佛经者,当以老庄之书为最,讲佛经时,亦常以当时所谓“三玄”中之言比附之。

三、“六家七宗”1.空有问题有无,空有,是老庄及佛学所共有之问题,也是南北朝以后佛学家所讨论最多的为题。

当时人对于此问题的讨论,主要有六家七宗。

2.六家七宗梁释宝唱作《续法论》云:宋释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

一本无宗,二本无异宗,三即色宗,四心无宗,五识含宗,六幻化宗,七缘会宗。

今此言六家者,于七宗中除本无异宗也。

(1)无异宗①道安道安为晋代一大佛教领袖。

本在襄阳,为秦军所获,后居长安。

秦主苻坚,极尊礼之。

“安既笃好经典,志在宣法,所请外国沙门,……译出众经百余万言。

”晋太元十年卒,年七十二。

②《性空论》元康谓道安作《性空论》。

本文今不传。

据吉藏所说,道安之《性空论》,即“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之义。

此本无宗也。

(2)本无异宗僧肇《不真空论》所破本无义,元康《肇论疏》以为即法汰之说,即本无异宗。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第⼀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的观念发⽣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的观念的变化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神为主。

⼩邦周取代⼤殷商以后,周初⼈进⼀步有了⼈⽂的⾃觉,这种⾃觉源于他们以⼩邦⽽承受⼤命,⼜⾯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崇拜上帝⾄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是有区别的;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信于神,改造了商⼈诸事占⼘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命中,周公等⼈的观念发⽣了⼀定的变化,把⾎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①周⼈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作出⼀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赋予君主不仅治理⼈民,⽽且教化⼈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交给神转⽽为⾃我担当。

这是周⼈在⾃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是中国⼈⽂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的、具有德性的⼈⽂主义或⼈⽂精神。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中国哲学史(下)第一讲中国近世哲学史概述第一节了解:中国近世哲学史的概念与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近世指中国宋以后的平民化社会,三教合一是平民化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学习中国哲学史要有问题意识和生命体验。

第二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理学与启蒙理学的关注中心转向理欲关系,明末理学的破产导致科学与民主诉求的产生,西方思维和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文化。

第三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经学与哲学经学的权威形态得到动摇,朴学在给经学进行权威论证的同时,抬高了证明的地位,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进入,中国思想不得不走向哲学。

思考题1、理学按思想特征可分为哪几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以“道”为核心的道学派,代表人物:周敦颐以“数”为核心的数学派,代表人物:邵雍以“气”为核心的气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张横渠、罗钦顺、张载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派,代表人物: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以“性”为核心的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以“心”为核心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以“事功”为核心的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叶适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没有政治?因为革命意味着破坏旧秩序而政治意味着建立新秩序。

第二讲理学开山周敦颐第一节了解:周敦颐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周子的人格淡而清,其哲学问题是重建道德本体,其方法是生命体验与三教贯通。

第二节掌握:周敦颐的观念体系周子以诚为核心建构了一个道德的内在世界,提升了儒家的心性水平。

第三节理解:周敦颐的哲学贡献周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理学人物,它奠定了理学的基本形态。

思考题1、周敦颐如何重构“诚”这个概念?在周子的思想中,“诚”首先是个伦理概念,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周子在《通书·诚下》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可以说“诚”是集人伦道德之大成,若具有了“诚”的属性,也就具备了所有的人伦道德。

但“诚”作为人的道德本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即“诚德本于天道”。

中哲下复习

中哲下复习

中国哲学史(下)复习资料王弼(玄学本体论)第一节“名教本于无为”王弼认为“崇仁义,愈致斯伪”,应该看到形式有其局限性,要抓根本的东西。

“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载之以道,统之以母”,“道”和“母”都是指无为。

以无为为本,仁义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出来,礼法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要做到“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

王弼认为,对任何事情都应采取“无为”的态度,不仅统治者应该“无为”,“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

被统治者也应该“无为”。

“上治所欲,民从之速也。

我之所欲为无欲,而民亦无欲而自朴也。

”王弼企图通过无为的宣传,从根本上杜绝社会上的争斗,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第二节“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王弼采用思辨哲学的形式,以探讨宇宙本体问题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

王弼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即“道”,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多种多样的世界万物,就是这个本体的表现。

王弼从几个方面论证“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1.“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具体的东西都有其规定性,只有“无”才能作为万物的根本,万有要保全自己,必须返归于“无”。

2.从“一”和“多”的关系论证以无为本:“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至寡”就是“一”,是统治万有的,正因为有“无”才能把众多东西统一起来,使其发生作用,故“无”比“有更根本。

3.“道者,物之所由也。

”万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有其规律性,而这个规律性从根本上说是本体“道”或“无”。

4.“动”与“静”的关系:万有是有形有像,千变万化的,不能永恒存在,所以不是根本的;“无”则是无形无像的,永恒存在,世界万物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是觉得的,人们应该在“动”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静,这叫做“反本”。

总之,“有”和“无”的关系是:“无”是无形无像的,是本,“有”是有形有像的,是末。

中国哲学史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思考题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思考题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西周与殷商相比,在观念形态上出现了哪些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在《尚书》与《易传》中集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观念的变化对于中国哲学的发生有什么意义?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是怎样体现孔子的哲学思想的?●孔子讲的“仁”具有怎样的哲学内涵?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贡献?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老子》的“道”具有怎样的形上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贡献?●《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含义何在?第四章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墨子的“兼爱”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同与异?第五章孟子的心性理论●孟子是怎样建立起性善论的?他的这一思想的意义何在?第六章庄子的精神追求●庄子对“道”作了怎样的理解?与《老子》讲的“道”有何同与异?他的这一思想的意义何在?第七章阴阳学说与《易传》思想●《易传》与《易经》的关系是怎样的?它阐发了哪些辩证法思想?第八章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惠施的“合同异”与公孙龙的“离坚白”在思维方式上有何同与异?第九章荀子的儒家哲学●荀子对天人关系问题作了怎样的说明?●荀子是怎样建立起性恶论的?他对“性”的理解与孟子有何同与异?他的这一思想的意义何在?第十章韩非子的法家哲学●韩非对“法”、“术”、“势”的关系作了怎样的理解?他的这一思想的意义何在?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思考题第一章秦汉之际的哲学发展●黄老之学在西汉初为何会在中国思想世界中取得主导地位?又为何会被董仲舒所代表的新儒学所取代?第二章董仲舒的儒家神学理论●董仲舒的神学理论的构建思路是怎能样的?如何评价这一体系?第三章王充的理性主义精神●王充是如何以理性主义来批判神秘主义的?他的思想有何积极意义?又有何局限性?第四章魏晋玄学的兴起与演变●王弼与郭象对于本体各自作了怎样的理解?其间有何同?又有何异?他们的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意义?第五章道教的兴起及其哲学理论的建构●葛洪对道教哲学有何理论贡献?●重玄学所讲的“重玄”应当作何理解?第六章佛教的传入及其哲学理论的中国化●僧肇是怎能样理解、诠释大乘空观理论的?●华严宗的“四法界”说的内涵是什么?●禅宗是如何将佛教哲学彻底中国化的?其意义何在?第七章唐代的儒学复兴●韩愈的道统论的内涵及其意义是什么?●柳宗元是如何以“势”的观点看待历史运动的?●刘禹锡是如何以“交相胜”的观点说明天人关系的?●唐代儒学复兴对于中国哲学发展的意义何在?第三编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思考题第一章道学的产生与开展●道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是什么?●周敦颐、邵雍、王安石的哲学各有何基本特点?第二章张载的气学●张载对“气”作了怎样的阐发?其意义何在?●张载是怎样说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其意义何在?第三章程颢、程颐的理学●二程是怎样论说“理”与“心”、“性”、“仁”的关系的?有何意义?第四章朱熹的理学●朱熹是怎样阐发“理一分殊”的?有何意义?第五章陆九渊的心学●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思路何在?其意义何在?第六章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应当如何看待他们的思想?第七章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各自的内涵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他的这些思想有什么意义?第四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哲学思考题第一章泰州学派的出现与李贽的异端思想●泰州学派出现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是什么?●李贽的哲学表现出怎样的异端性格?有何意义?第二章黄宗羲的政治哲学●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哪些批判?在限制君主权力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构想?他的这些思想有何重要意义与历史影响?第三章方以智的自然哲学●方以智在自然观上对“气”与“火”及其关系作了怎样的阐释?第四章王夫之的哲学创造●王夫之对“气”作了哪些说明?新意何在?●王夫之在历史观上是怎样说明“理”、“势”、“天”的关系的?新意何在?第五章颜元与戴震●颜元对于“格物”作了怎样的新理解?●戴震对于“理”作了如何的新说明?第五编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思考题第一章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革思潮●为什么说龚自珍、魏源开启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新发展?●王韬、郑观应通过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哪些政治改革的新构想?第二章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哲学启蒙●康有为的“三世进化”历史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有何实际意义与历史影响?●严复是如何来建构他的科学宇宙论的?他在本体论问题上与康有为有何区别?他的这些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意义?第三章辛亥革命前后的哲学思想●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的提出背景、思想内涵是什么?如何来看待这一理论?●孙中山对知行关系问题作了哪些富有新意的阐发?有何重要意义与历史影响?第四章新文化运动与中西古今哲学的融会●我们在今天应当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与“翕辟成变”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与人生理想有何联系?●冯友兰的“新理学”的主要构架是怎样的?与人生理想有何联系?●金岳霖在《论道》中是怎样确立和阐发“道”的本体观念的?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李大钊对唯物史观主要作了哪些阐发?他通过唯物史观的阐发确立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是怎样突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位置的?●毛泽东创立“实践论”的时代背景、精神取向与哲学意义何在?。

中国哲学史 主要问题

中国哲学史 主要问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第一讲:绪论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研]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

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

2.“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

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

“天下惟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

”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

“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

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不能说“器者道之器”。

王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

3.《神灭论》[山东大学2015研]答:《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范缜的哲学著作。

《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圣才出品】

第4章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一、“古学”与刘歆1.“古学”(1)在西汉之时,即有一部分人不满于以阴阳家学说说经之经学家,遂另立一种经学。

(2)“古学”是指古文家的经学。

其说经不用纬书谶书及其他阴阳家之言,一扫当时“非常可怪之论”,使孔子反于其“师”的地位。

2.刘歆对“古学”的发展(1)刘歆是提倡“古学”最显著的一人。

“古学”初起时,只在民间。

而刘歆以其当时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地位,出死力为“古学”奋斗,是“古学”的领袖。

(2)刘歆所作的《七略》,综论上古学术的源流派别,不杂“非常可怪”之论,依据古文经学家的见解进行的阐述,在当时实为一部革命的著作。

二、扬雄从哲学史上看,扬雄、王充的思想可见两汉、魏晋两时代间思想转变的轨迹。

1.扬雄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2.《太玄》(1)“以三起”《太玄》认为玄是宇宙的最高原理,万物的发生运动,与其间的秩序,都是玄作用的结果。

玄分为三方,三方又分为九州,九州又分为二十七部,二十七部又分为八十一家。

此所谓“方州部家,三位疏成”也,所谓“以三起”也。

(2)“八十一首,岁事咸贞”扬雄《太玄》亦以其八十一首分配于一岁之四时中,以见“八十一首,岁事咸贞”之盛。

就人之行事言之,一事亦可分为九段。

(3)评价这些都是“老易”的学说,扬雄只是把它以书的形式著述立说。

最终未能完全摆脱阴阳家的见解。

3.《法言》(1)对各家学说的见解扬雄的学说以儒家为主,以孔子为宗。

《法言》中论及了《老子》,儒家外别家之学圣人之书等。

他认为,圣人留存下来的《易》《书》《礼》《诗》《春秋》诸经,应该成为后人立言的标准。

而阴阳家之说,扬雄以为不合于圣人。

阴阳家的言论都是“巫鼓”之说。

当时迷信盛行,扬雄的言论起到了摧陷廓清的作用。

(2)对人性的见解扬雄对人性有独到的见解,“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与孟子不同,但是他很推崇孟子。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玄学(下))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玄学(下)) 【圣才出品】

第6章南北朝之玄学(下)一、向秀与郭象1.向秀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也。

雅好老庄之学。

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方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

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2.郭象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

自注《秋水》《至乐》二篇。

3.《庄子注》郭象之《庄子注》,为一极有价值之著作。

此注不但能引申发挥《庄子》书中之思想,且亦自有若干新见解。

故此注实乃一独立的著作,道家哲学中一重要典籍也。

二、“独化”1.“无”(1)《庄子注》则直谓“无”即是数学上之零。

万物之所以如此如此,正因其自然即是这般,即“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

(2)《庄子注》之所以主张“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者,因无论吾人之知识若何扩大,吾人若尽问所以生物之原因,吾人最后总须立一“块然而自生”者,名之或为上帝、或为道、或为原子、或为电子。

2.独化事物终究是“无故而自尔”,所以《庄子注》说“物之自尔”。

他认为物皆自然而然,更无所待。

此名为“独化”。

“造物无主,而物各自造”,即“独化之理”也。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庄子注》,事物之间有关系而且有必要的关系。

1.宇宙间之关系宇宙间之任何事物,皆与其间之他任何事物有关系。

《庄子注》:“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

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

”2.人事中之关系在人事中,“治”“乱”之代谢,是自然的、必然的;“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在此种整个的情形之下,必有某情形、某事物发生,此是必然。

但吾人不能指某情形、某事物,是某情形、某事物的原因,此是独化。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庄子注》以为宇宙间各事物是常变的。

《庄子注》言有只是有,是就宇宙之全体言;言万物是常变的,是就宇宙间之各个事物而言。

1.社会常变社会亦常在变迁之中。

社会中之制度,皆所以为一时之用,时过即有弊而成为废物。

社会因必然之势而变,变则旧办法、旧制度即为“丑”、为“妖”。

若时变而仍执持“丑”“妖”,则即是不能顺自然,即是“矫效”,即是“伪”。

中国哲学史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思考题“中国哲学史”思考题说明这些思考题,主要是供同学们在课后进一步消化、理解、把握教师课堂讲授内容所出的。

希望同学们能根据这些题目,结合教师课上讲授,自己再认真学习教材及进一步阅读文献,作出自己的思考。

一、先秦哲学1.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2.孔子讲的“仁”具有怎样的哲学内涵?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贡献?3.《老子》的“道”具有怎样的形上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贡献?4.《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含义何在?5.怎样理解“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格局?6.墨子的“兼爱”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它有什么当代价值?7.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异同是什么?8.应怎样看待庄子的自由思想?9.荀子对天人关系问题作了怎样的说明?10.韩非对“法”、“术”、“势”的关系作了怎样的理解?他的这一思想的意义何在?二、汉唐哲学1.如何评价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2.王充是如何以理性主义来批判神秘主义的?他的思想有何积极意义?又有何局限性?3.谈谈郭象的独化论思想?如何理解“得意忘言”?4.禅宗是如何将佛教哲学彻底中国化的?其意义何在?5.韩愈的道统论的内涵及其意义是什么?6.唐代儒学复兴对于中国哲学发展的意义何在?三、宋明哲学1.道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是什么?2.张载是怎样说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其意义何在?3.二程是怎样论说“理”与“心”、“性”、“仁”的关系的?有何意义?4.朱熹是怎样阐发“理一分殊”的?有何意义?5.简述鹅湖之会的内容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6.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应当如何看待他们的思想?7.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各自的内涵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他的这些思想有什么意义?四、明清哲学1.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哪些批判?在限制君主权力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构想?他的这些思想有何重要意义与历史影响?3.解释方以智的“质测”与“通几”,并论述二者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下)第一讲中国近世哲学史概述第一节了解:中国近世哲学史的概念与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近世指中国宋以后的平民化社会,三教合一是平民化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学习中国哲学史要有问题意识和生命体验。

第二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理学与启蒙理学的关注中心转向理欲关系,明末理学的破产导致科学与民主诉求的产生,西方思维和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文化。

第三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经学与哲学经学的权威形态得到动摇,朴学在给经学进行权威论证的同时,抬高了证明的地位,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进入,中国思想不得不走向哲学。

思考题1、理学按思想特征可分为哪几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以“道”为核心的道学派,代表人物:周敦颐以“数”为核心的数学派,代表人物:邵雍以“气”为核心的气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张横渠、罗钦顺、张载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派,代表人物: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以“性”为核心的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以“心”为核心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以“事功”为核心的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叶适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没有政治?因为革命意味着破坏旧秩序而政治意味着建立新秩序。

第二讲理学开山周敦颐第一节了解:周敦颐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周子的人格淡而清,其哲学问题是重建道德本体,其方法是生命体验与三教贯通。

第二节掌握:周敦颐的观念体系周子以诚为核心建构了一个道德的内在世界,提升了儒家的心性水平。

第三节理解:周敦颐的哲学贡献周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理学人物,它奠定了理学的基本形态。

思考题1、周敦颐如何重构“诚”这个概念?在周子的思想中,“诚”首先是个伦理概念,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周子在《通书·诚下》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可以说“诚”是集人伦道德之大成,若具有了“诚”的属性,也就具备了所有的人伦道德。

但“诚”作为人的道德本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即“诚德本于天道”。

同时,周子将“乾元”规定为“诚”之“源”,而“乾元”也就是太极,就是宇宙本体。

因为“太极”是就天地自然说的,它必须转化为性,于是就有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斯诚立焉”,于是“诚”便得以确立。

P16-17 2、如何理解周敦颐的孔颜之乐?首先,从心而言。

“孔颜乐处”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便是虚。

心中没有欲望,所以能虚。

没有欲望,就更不至于悲、怨、淫、伤,只是“淡且和”,平淡而中和。

第二个特征是直。

这里的“直”周敦颐实际是指心里没有什么矛盾、冲突,达到了率性而为,“从心所欲,不逾距”的程度,一切都是符合“正道”,都与仁义礼智信相符。

第三个特征是公。

《公第三十七》说:圣人之道,至公而矣。

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其次,从境而言,则有以下特征:第一是明。

由于没有了私欲的遮蔽,内在一切的本质都可以清楚看到。

“万物各得其理”,天理昭然,什么是大者、高者、尊者,什么是小者、低者、卑者也都泾渭分明;第二是通。

“纯粹至善”的“诚”对于自然万物而言,是自然而然的真实无妄的,无不顺应天道,自然无为的。

但是当人也达到这样的修养时,人与万物便相通了。

不仅如此,这种自然无为,真实无妄也正是天道,所以人的修养达到这样的层次时,人不仅是和万物相通,而且还与天地相通;第三是溥。

天地万物都是相通的,不仅个人自己要得其所,人类也要得其生,而且万物都要得其长。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所描述的正是这种万物生生不息的情形。

因此,周敦颐实际是把“孔颜乐处”分成心与境两个方面和虚明、通直与公溥三个特征。

第三讲邵雍的数学第一节了解:邵雍的人格、问题与方法邵子的人格安而乐,其哲学问题是外在的道德内在化,其方法是客观观察与象数方法。

第二节掌握:邵雍的观念体系邵子以数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先天心学系统,将外在世界道德化了。

第三节理解:邵雍的哲学贡献邵子是一个重视象数之学的理学人物,具有强烈的知识兴趣。

思考题1、如何理解邵雍的以物观物之法?邵雍提出的以物观物其实与庄子的以道观物差不多,两者都是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中,排除自身对于该事物的情感认知,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全然将该事物的本然状态展现在人们眼前。

即所谓以物观物是指顺应事物的本性状态,不要将自己的好恶掺杂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之中,不要有任何基于“我”的情感、要求、意见掺杂其中。

邵雍的“以物观物”的核心要求就是“无我”。

2、先、后天之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内涵:先天意谓自然的本然的原则,后天意谓人为的规定。

伏羲《易》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的图式,即“先天图”,由此引出先天之学,先天之学是心法;汉《易》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的图式,只是文王对伏羲《易》的推演,即“后天图”,由此引出后天之学,后天之学是效法。

相互关系:3、如何理解二分法与二进制的相似性?第四讲张载的气学第一节了解:张载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张子的人格厚而重,其哲学问题是世俗社会如何转化为道德社会,其方法是批判与体悟。

第二节掌握:张载的观念体系张子以气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变化气质的工夫系统,将世俗世界道德化了。

第三节理解:张载的哲学贡献张子是开启了以性观念作为价值判断基础的思路,具有强烈的道德救世理想。

思考题1、如何理解太虚与气的关系?张载提出“太虚即气”,这是他宇宙本体论思想的一个核心命题。

气与太虚的关系是: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气”是宇宙万物的物质性本原,“太虚”是气的自然状态,其聚而为有形为万物,散而为无形即为“太虚”。

P33太虚与气并不是有无相生的关系,不能像道家那样将太虚与气理解为“虚能生气”,更不能像佛教那样将宇宙万象理解为凭空起见的产物。

2、性与知的关系是什么?3、如何理解张载建构的儒者气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五讲二程的义理之学第一节了解:二程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大程的人格和乐,小程的人格庄严,其哲学问题是理情成性,其方法是积学与体悟。

第二节掌握:二程的观念体系二程以天理为核心建构了一个灭欲存理的心性系统,将情欲世界道德化了。

第三节理解:二程的哲学贡献二程融会诸家,贯以天理二字,在北宋道学的开创中起了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思考题1、程颢与程颐思想的根本差别是什么?根本区别:程颢有我,程颐无己。

自宇宙论言之,大程主一元论,小程主二元论;自人生论言之,大程近惟理派之说,小程近经验派之说;自心性论言之,大程专论气质,小程于气质之性外又立义理之性;自方法论言之,大程强调认识本体,注重综合,小程强调积累,注重分析。

2、二程所说的天理是什么意思?“天理”是反映二程学术独创性的核心观念.是奠定二程理本论哲学体系的基石。

二程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理”,有其所以为一物的根据、准则,即“凡物皆有理”,f1卜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二程说:“天者理也。

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同时天理也有自然而然的意思。

3、为什么要灭欲存理?宋程颢认为,人欲是恶而有害的,“蔽于人欲,则亡天德”,只有去欲之蔽,才能“复天理”。

(《二程语录》十一)程颐也指出:“甚矣,欲之害人也。

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

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因此,只有去欲之蔽,才能“复天理”。

第六讲朱熹的理学第一节了解:朱熹的人格、问题与方法朱熹的人格端而正,其哲学问题是安顿人心,其方法是静坐理会。

第二节掌握:朱熹的观念体系朱熹以理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存天理、去人欲的中和系统,强调人心听命于道心。

第三节理解:朱熹的哲学贡献朱熹不唯在理论整理方面有独特之表现,且在编注经籍及北宋资料方面,作全盘性之工作。

所谓道统之面目,在朱熹手中方确定显现。

思考题1、如何理解理一分殊?“理一分殊”原是程颐概括张载《西铭》伦理思想时提出的命题,在朱熹已成为一般的理论构造之方。

“理一”即本原之一理,“分殊”则指现实之万理。

“理一分殊”说明了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最终又不得不受同一的宇宙本体支配。

这一理论在维护社会“等级之别”方面有特定的价值,不同学派的学者后来事实上都接受了这一主张。

该思想解释了天理的唯一性与儒家伦理规范和道德德目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它也是程朱格物穷理观的本体论基础。

2、如何理解人心听命于道心?如果将人心比喻为船,道心就像像舵,如果船无舵,任其自由航行,那么就有时进入波涛,有时进入平流,没有定向,但是有了舵,就算进入波涛,也可以从容操纵,不至于有害。

3、如何理解知先行重?朱熹基本上承接了程颐的“知先行后”的主张,认为: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朱熹这里的“先后”,与其论理气关系的先后一样,并不是指时间意义上的先后,而是指理论逻辑上的先后。

但就其重要性而言,朱熹则认为:“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

然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

”第七讲陆九渊的心学第一节了解:陆九渊的人格、问题与方法陆子的人格信而实,其哲学问题是执守本心,其方法是心念落实。

第二节掌握:陆九渊的观念体系陆子以心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尊德性的大人之学,强调知了就行。

第三节理解:陆九渊的哲学贡献象山立说,重要处在透露一确定方向,而此方向又正是宋明儒学运动中应肯定之方向,即归于孟子是也。

思考题1、心即理的内涵是什么?所谓的“心即理也”,并不是说理由心产生的,而是说心与理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心即理”命题中的“心”是指“本心”,“理”则兼具二义,一是指道德法则,二是指普遍规律。

因此,“心即理”的内涵是指人心之理与宇宙之理具有本质的同一性。

2、易简工夫如何践履?所谓简易工夫就是发明本心,他认为本心就是理,本心的认识就是理自己的表现。

首先通过存心、养心等反省内求,使此心之理彰明。

还要剥落物欲,即克服人的欲望,解除人心之蔽。

“剥落”是陆九渊发现人心有蔽后而提出来的一种修养方法。

“剥落”实际上是一种去恶存善的个体道德修养方法。

他说:“将以保吾心之良,必有以去吾心之害。

”他把解除心蔽的方法称为“剥落”。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

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

又剥落,又清明,颈是剁落得净尽方是。

”3、朱陆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朱熹把独立于人的知觉之外的“理”(客观精神)作为世界本源。

陆九渊把人的知觉(心)作为世界本源。

朱主张“道学问”“即物穷理”,通过向外的“格物”去启发天赋的“在心之理”。

陆主张“尊德性”、“发明本心”的向内路线,并否认认识有个过程,“顷刻而知之”。

两派对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进行反复辩论。

朱认为“无极而太极”即“无形而有理”;陆则怀疑“尤极”为周本人的思想,并认为《太极图说》未必是周敦顾所作。

朱强调“分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以圣贤著作为“理”的完备体现。

陆则强调“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