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a890fb9f18583d048645962.png)
第一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的变化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①周人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子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而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力作出一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又赋予君主不仅治理人民,而且教化人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
这是周人在自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力的、具有德性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③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敬德安民”等一系列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一些作用。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48911d0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b.png)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问答题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正确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江南博哥)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
”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心即气正确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
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
心即气也。
”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
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系辞正确答案:1.指《系辞传》。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复性说正确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上课讲义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上课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2adaf460c22590103029d37.png)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中国哲学知识小结思考题: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1、先秦哲学是中哲的形成时期。
2、秦汉,儒家官方哲学地位确立。
3、魏晋南北朝(玄学)官方哲学反思及多元思想酝酿时期。
4、隋唐,佛教兴盛及儒家思想反思。
5、宋明理学:新儒学。
6、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及改造。
7、近代:对传统哲学批判及反思时期。
关于周易的知识点:(1)周易中所体现的天人相与的观念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在“国之大事”亦人君之事问题上的天人相与思想。
而其中天人相与思想的体现主要在:【1】天主宰人【2】天以人德为条件来主宰人。
【3】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人德则是具体的条件和人的德行的考量关键。
【4】从本质上来讲这只是假借上天之口,言德之实。
【5】自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神学形式下的人德愈发彰显。
2.天“与”的条件乃是“人德”,以及道德的表彰方式。
,对人君的道德要求所体现出的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虽被凸显了出来。
此现象通过卦辞和爻辞中的变化,以及占辞句式中条件句的特征以及内容中,其形式上更加的采用判断用辞,更多采用君子大人为善,小人为否等人格定位于判断形式的对应。
同时在当时天人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天象来预示人的吉凶,从而得出道德规范上的启迪。
【ps】春秋易筮反映的天人观念的变化示例:卦占吉凶→卦占取义(象)言吉凶→不占而赖卦辞说理言吉凶→到孔子时期出现不卦占取象说德理(不言吉凶)这样的发展变化逐渐的抛弃象,直接言道德原则。
(2)思想现状、问题、要求及历史条件分析。
1、天人思想情节:人文道德彰显/其说理依据的统一归结2、问题或者彰显的要求:待总结整合/去神/非神之统一归结3、历史条件:远天或者神学否定思潮,思想交流的社会条件,归结所需自然之理即阴阳思想。
思考题:1、《周易》古经有怎样的内容结构2、如何看待和理解《周易》的道德内容及其主张方式孔子思想:孔子仁学: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一、正名思想关于“正名”。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292600502b160b4e767fcf92.png)
中国哲学史(下)第一讲中国近世哲学史概述第一节了解:中国近世哲学史的概念与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近世指中国宋以后的平民化社会,三教合一是平民化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学习中国哲学史要有问题意识和生命体验。
第二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理学与启蒙理学的关注中心转向理欲关系,明末理学的破产导致科学与民主诉求的产生,西方思维和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文化。
第三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经学与哲学经学的权威形态得到动摇,朴学在给经学进行权威论证的同时,抬高了证明的地位,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进入,中国思想不得不走向哲学。
思考题1、理学按思想特征可分为哪几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以“道”为核心的道学派,代表人物:周敦颐以“数”为核心的数学派,代表人物:邵雍以“气”为核心的气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张横渠、罗钦顺、张载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派,代表人物: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以“性”为核心的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以“心”为核心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以“事功”为核心的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叶适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没有政治?因为革命意味着破坏旧秩序而政治意味着建立新秩序。
第二讲理学开山周敦颐第一节了解:周敦颐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周子的人格淡而清,其哲学问题是重建道德本体,其方法是生命体验与三教贯通。
第二节掌握:周敦颐的观念体系周子以诚为核心建构了一个道德的内在世界,提升了儒家的心性水平。
第三节理解:周敦颐的哲学贡献周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理学人物,它奠定了理学的基本形态。
思考题1、周敦颐如何重构“诚”这个概念?在周子的思想中,“诚”首先是个伦理概念,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周子在《通书·诚下》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可以说“诚”是集人伦道德之大成,若具有了“诚”的属性,也就具备了所有的人伦道德。
但“诚”作为人的道德本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即“诚德本于天道”。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指导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9e6ca8f8910ef12d2af9e7f0.png)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实验指导1、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2、试析墨子“非命”、“天老”思想的矛盾。
3、老子为什么把本体之“道“看成”“无”?4、如何评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5、评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认识论。
6、如何评价庄子对人类认识的怀疑?7、从庄子的认识论中受到了什么启发?8、如何评价庄子的无待逍遥?9、惠施在当时果真知道地球是圆的吗?10、从公孙龙的思想中受到什么启发?11、“制天命而用”是人定胜天吗?为什么?12比较孟荀人性论。
13评韩非“参验”的认识方法。
14、评王弼“治众者至寡”的方法论。
15、王弼“得意忘形”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吗?为什么?16、评裴頠崇有思想的局限。
17、郭象的“独化”指什么?你如何评价?18、如何理解“以不知为宗”的认识方法?19、比较庄子与郭象的逍遥观。
20、如何理解僧肇的“不知之知”的认识方法?21、为什么同一论据“昔物不至今”会得出“物迁”与“物不迁”两种不同的结论?22、慧远的“薪火之喻”和东汉桓谭的“烛火之喻”在形神问题上为什么会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23、如何理解华严宗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思想?24、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只有理性思维一种认识方法吗?25、概述先秦至唐的人性论。
26、评韩愈对君、臣、民关系的界说。
27、李翶是如何复性的?28、柳宗元是如何论证有神论产生的根源的?29、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理解人与规律的关系?30、如何评价刘禹锡物、数、势的思想?31、周敦颐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32、评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
33、评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认识方法。
34、朱熹的“理一分殊”是我们哲学中所讲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吗?为什么?35、你如何理解朱熹的“知在先,行在后”的观点?36、评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兼述朱熹与二程在这一问题上的同异。
37、评陈亮的宇宙观。
38、评陈亮的功利观。
39、评叶适的“中庸”的运动变化观。
40、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心物关系?41、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参悟的认识方法?42、如何评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43、评王廷相的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abc3eb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f.png)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道家2. 儒家3. 墨家4. 法家5. 阴阳五行6. 易经7. 理学8. 心学9. 黄老之学10. 禅宗二、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不同?4.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如何体现其社会观?5.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6.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7. 请解释《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8. 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9. 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道教思想?10. 禅宗的“顿悟”与“渐悟”有何异同?三、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4. 论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六国的作用。
5.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 比较理学与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差异。
8. 论述黄老之学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9. 探讨禅宗“顿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分析中国哲学史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 以《论语》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 以《道德经》中老子的“上善若水”为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3. 以《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为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4. 以《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为例,探讨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5. 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6. 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探讨其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
7. 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8. 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例,探讨其对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启示。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https://img.taocdn.com/s3/m/e5013b5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6.png)
第一部分:导论1. 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简介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中,作者对我国古代哲学演变的历史作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将我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展现得清晰有序。
本书主要围绕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囊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的思想,为我们解读我国古代哲学的精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我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影响。
从儒家的仁义道德到道家的自然观念,再到法家的统治思想,每一种思想都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二部分:笔记和典型题3. 儒家思想在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中,儒家思想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本,强调礼义廉耻,提倡君子之道。
这种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传统社会的主要价值观。
典型题目: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礼”?4.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它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我超越和修炼。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这一思想也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典型题目: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分别指代什么?5.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主张爱人和利物。
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典型题目:墨家思想中“兼爱”和“非攻”如何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6.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则注重法治和统治,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这种思想也在我国古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
典型题目:法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总结7.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阅读新编我国哲学史(下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
每一种思想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价值,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https://img.taocdn.com/s3/m/599d170216fc700abb68fcad.png)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第一讲:绪论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16a7d6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8.png)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复习中国哲学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特点和价值观,为我们的思考和生活提供启示。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你回顾相关知识。
题目一:孔子的思想中有哪些核心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简要描述孔子的思想中的以下核心观点:1. 仁:孔子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和谐。
2. 礼:孔子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守传统的礼仪和仪式,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中庸: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和偏执的思维方式,追求平衡和中立。
他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题目二:道家思想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核心概念是“道”。
请简要描述道家思想中的“道”的含义和特点:1. 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控制。
他们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做强行干预,而是顺应自然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和平衡。
2. 隐逸: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追求,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超越。
他们主张隐逸和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通过修炼和冥想来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3. 无形无象: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无形无象的,不可捉摸和定义。
他们主张超越表象和形式,追求本质和真实。
他们认为,通过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可以达到心灵的解放和境界的提升。
题目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何不同?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请简要描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以下不同之处:1. 价值观念:儒家强调社会和家庭的道德价值观念,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
![《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482c710d5901020206409c1a.png)
《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篇一:中国哲学史习题集中国哲学史习题集中国哲学史习题集中国哲学课程习题集导论部分1.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特点?你觉得怎样概括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才比较客观?2.你是怎样认识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的?3.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可以使用哪些新的方法?第一编第一章1.如何看待原始宗教与神话的关系?2.从神话中可以看出早期中国先民的什么思维特点?3.如何认识殷周宗教变革在中国哲学史中的意义?4.把宗教看作是毒害人们灵魂的意识形态,你认为有道理吗?第二章1.你对八卦的形成问题有什么新的解释?2.“《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因此其中所说的都是迷信。
”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3.古代神话思维与易学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具体表现何在?4.试探《周易》基本原理对于现实社会管理与生活的意义。
5.你学习了《周易》之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第三章1.如何看待道家学派的思想渊源?2.《道德经》辩证法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3.《道德经》养生与治国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有一致性,其表现何在?4.从老子《道德经》的言辞可以发现他的什么思维特点?5.试说明庄子是怎样继承老子的道论及其修养方法的。
6.稷下黄老学派的思想与老庄学派思想之异同。
7.有人说道家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的反映,其特点是消极避世。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第四章1.有人说“儒家是一种宗教”。
你的看法如何?2.如何认识先秦儒家“仁”的精神?3.为什么同是儒家学派,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呢?4.孔子“仁道”观与“德政”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5.荀子“天人关系”说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1.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什么区别?2.墨家为什么崇尚大禹?从墨家对大禹的赞赏言论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精神?3.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4.墨子是如何讲“天志”的?5.公孙龙是如何证明白马非马、离坚白的?第六章1.《管子》在天人关系上的观点是什么?2.《管子》是如何证明“水是万物之本原”的?3.《管子》的阴阳五行说结构是怎样的?4.《管子》的精气说包括那些内容?第七章1.法家与道家学派有何关系?2.从法家先驱人物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法家什么思想特点?3.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家”都是改革派,因此是进步的?你认为这是正确的吗?4.如何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作用?5.为什么早期法家侧重谈论变法,而韩非子却大谈黄老之学“深根固柢”之说?6.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第八章1.兵家与道家两者之关系如何?为什么?2.有人将孙子兵法应用于企业管理,你在阅览了有关文献之后有何感想?3.试阐述孙武与孙膑军事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4f4880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8.png)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第⼀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的观念发⽣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的观念的变化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神为主。
⼩邦周取代⼤殷商以后,周初⼈进⼀步有了⼈⽂的⾃觉,这种⾃觉源于他们以⼩邦⽽承受⼤命,⼜⾯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崇拜上帝⾄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是有区别的;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信于神,改造了商⼈诸事占⼘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命中,周公等⼈的观念发⽣了⼀定的变化,把⾎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①周⼈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作出⼀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赋予君主不仅治理⼈民,⽽且教化⼈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交给神转⽽为⾃我担当。
这是周⼈在⾃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是中国⼈⽂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的、具有德性的⼈⽂主义或⼈⽂精神。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bd7139f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f.png)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中国哲学史(下)第一讲中国近世哲学史概述第一节了解:中国近世哲学史的概念与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近世指中国宋以后的平民化社会,三教合一是平民化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学习中国哲学史要有问题意识和生命体验。
第二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理学与启蒙理学的关注中心转向理欲关系,明末理学的破产导致科学与民主诉求的产生,西方思维和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文化。
第三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经学与哲学经学的权威形态得到动摇,朴学在给经学进行权威论证的同时,抬高了证明的地位,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进入,中国思想不得不走向哲学。
思考题1、理学按思想特征可分为哪几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以“道”为核心的道学派,代表人物:周敦颐以“数”为核心的数学派,代表人物:邵雍以“气”为核心的气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张横渠、罗钦顺、张载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派,代表人物: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以“性”为核心的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以“心”为核心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以“事功”为核心的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叶适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没有政治?因为革命意味着破坏旧秩序而政治意味着建立新秩序。
第二讲理学开山周敦颐第一节了解:周敦颐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周子的人格淡而清,其哲学问题是重建道德本体,其方法是生命体验与三教贯通。
第二节掌握:周敦颐的观念体系周子以诚为核心建构了一个道德的内在世界,提升了儒家的心性水平。
第三节理解:周敦颐的哲学贡献周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理学人物,它奠定了理学的基本形态。
思考题1、周敦颐如何重构“诚”这个概念?在周子的思想中,“诚”首先是个伦理概念,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周子在《通书·诚下》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可以说“诚”是集人伦道德之大成,若具有了“诚”的属性,也就具备了所有的人伦道德。
但“诚”作为人的道德本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即“诚德本于天道”。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dfe4c335901020207409c4b.png)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满分值100 分)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韩愈在《原道》篇中提出了“道统”论,以抗衡佛教的“法统”。
北宋三先生指胡瑗、孙复、石介。
周敦颐的《通书》是对庆历新政时期《易》、《庸》之学的总结和发挥,其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从《中庸》中汲取的“诚”概念。
邵雍的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和《击壤集》,共十余万言。
二程开创了洛学,张载开创了关学,朱熹开创了----闽学。
胡宏为湖湘学派的开创者,其主要著作为《知言》和《皇王大纪》。
朱熹对于中和的体认经过了丙戌(1166年)之悟和己丑(1169年)之悟两个重要阶段。
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为永康学派的陈亮和永嘉学派的叶适。
在许衡等人的努力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元代开科取士的主要内容。
戴震开创了乾嘉朴学中的“----皖派”,他的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见于张载的《西铭》一文。
1175年,----吕祖谦邀请朱熹及陆九渊、陆九龄相会于鹅湖寺,进行学术交流,史称“鹅湖之会”。
和会朱陆成为元代儒学的一种趋势。
不过,所谓陆学复兴与和会朱陆,是由朱门的正宗后学吴澄来实现的。
明代心学的奠基人为陈献章,宣扬自得之学。
他的弟子湛若水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
王阳明在贬贵州期间,“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一事件被称为“龙场大悟”。
王阳明“四句教”的全文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困知记》是明代理学家罗钦顺的著作。
《焚书》、《续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著作。
刘宗周中年以“慎独”标宗,晚年则以“诚意”为主线。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独具风貌的哲学家,他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自觉地借鉴了西方的质测之学,形成了“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从而使气学形成一次重大的转向,使其不得不落实于格致实学之中。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
![中哲思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a934d1ad51f01dc281f1dd.png)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1)中国哲学产生的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精神及特质。
第一,知行合一。
第二,天人合一第三,真善同一。
第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论第五,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第六,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第七,哲学与政治紧密相联。
第八,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
第九,中国哲学的重点:主体性与道德性。
第二讲老子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一)形而上意义上的“道”1.“道”的含义:本体论的含义和宇宙论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端倪,边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1章》)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P282.“道”的性质p29(二)规律性的“道”1.老子看到了对立转化规律的存在。
P302.老子也看到了循环运动的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16章》)(三)生活准则的“道”“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第22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中哲下复习
![中哲下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34bcb45b307e87101f6966e.png)
中国哲学史(下)复习资料王弼(玄学本体论)第一节“名教本于无为”王弼认为“崇仁义,愈致斯伪”,应该看到形式有其局限性,要抓根本的东西。
“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载之以道,统之以母”,“道”和“母”都是指无为。
以无为为本,仁义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出来,礼法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要做到“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
王弼认为,对任何事情都应采取“无为”的态度,不仅统治者应该“无为”,“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
被统治者也应该“无为”。
“上治所欲,民从之速也。
我之所欲为无欲,而民亦无欲而自朴也。
”王弼企图通过无为的宣传,从根本上杜绝社会上的争斗,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第二节“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王弼采用思辨哲学的形式,以探讨宇宙本体问题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
王弼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即“道”,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多种多样的世界万物,就是这个本体的表现。
王弼从几个方面论证“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1.“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具体的东西都有其规定性,只有“无”才能作为万物的根本,万有要保全自己,必须返归于“无”。
2.从“一”和“多”的关系论证以无为本:“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至寡”就是“一”,是统治万有的,正因为有“无”才能把众多东西统一起来,使其发生作用,故“无”比“有更根本。
3.“道者,物之所由也。
”万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有其规律性,而这个规律性从根本上说是本体“道”或“无”。
4.“动”与“静”的关系:万有是有形有像,千变万化的,不能永恒存在,所以不是根本的;“无”则是无形无像的,永恒存在,世界万物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是觉得的,人们应该在“动”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静,这叫做“反本”。
总之,“有”和“无”的关系是:“无”是无形无像的,是本,“有”是有形有像的,是末。
中国哲学史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8b70370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2.png)
中国哲学史思考题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思考题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西周与殷商相比,在观念形态上出现了哪些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在《尚书》与《易传》中集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观念的变化对于中国哲学的发生有什么意义?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是怎样体现孔子的哲学思想的?●孔子讲的“仁”具有怎样的哲学内涵?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贡献?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老子》的“道”具有怎样的形上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贡献?●《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含义何在?第四章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墨子的“兼爱”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同与异?第五章孟子的心性理论●孟子是怎样建立起性善论的?他的这一思想的意义何在?第六章庄子的精神追求●庄子对“道”作了怎样的理解?与《老子》讲的“道”有何同与异?他的这一思想的意义何在?第七章阴阳学说与《易传》思想●《易传》与《易经》的关系是怎样的?它阐发了哪些辩证法思想?第八章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惠施的“合同异”与公孙龙的“离坚白”在思维方式上有何同与异?第九章荀子的儒家哲学●荀子对天人关系问题作了怎样的说明?●荀子是怎样建立起性恶论的?他对“性”的理解与孟子有何同与异?他的这一思想的意义何在?第十章韩非子的法家哲学●韩非对“法”、“术”、“势”的关系作了怎样的理解?他的这一思想的意义何在?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思考题第一章秦汉之际的哲学发展●黄老之学在西汉初为何会在中国思想世界中取得主导地位?又为何会被董仲舒所代表的新儒学所取代?第二章董仲舒的儒家神学理论●董仲舒的神学理论的构建思路是怎能样的?如何评价这一体系?第三章王充的理性主义精神●王充是如何以理性主义来批判神秘主义的?他的思想有何积极意义?又有何局限性?第四章魏晋玄学的兴起与演变●王弼与郭象对于本体各自作了怎样的理解?其间有何同?又有何异?他们的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意义?第五章道教的兴起及其哲学理论的建构●葛洪对道教哲学有何理论贡献?●重玄学所讲的“重玄”应当作何理解?第六章佛教的传入及其哲学理论的中国化●僧肇是怎能样理解、诠释大乘空观理论的?●华严宗的“四法界”说的内涵是什么?●禅宗是如何将佛教哲学彻底中国化的?其意义何在?第七章唐代的儒学复兴●韩愈的道统论的内涵及其意义是什么?●柳宗元是如何以“势”的观点看待历史运动的?●刘禹锡是如何以“交相胜”的观点说明天人关系的?●唐代儒学复兴对于中国哲学发展的意义何在?第三编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思考题第一章道学的产生与开展●道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是什么?●周敦颐、邵雍、王安石的哲学各有何基本特点?第二章张载的气学●张载对“气”作了怎样的阐发?其意义何在?●张载是怎样说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其意义何在?第三章程颢、程颐的理学●二程是怎样论说“理”与“心”、“性”、“仁”的关系的?有何意义?第四章朱熹的理学●朱熹是怎样阐发“理一分殊”的?有何意义?第五章陆九渊的心学●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思路何在?其意义何在?第六章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应当如何看待他们的思想?第七章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各自的内涵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他的这些思想有什么意义?第四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哲学思考题第一章泰州学派的出现与李贽的异端思想●泰州学派出现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是什么?●李贽的哲学表现出怎样的异端性格?有何意义?第二章黄宗羲的政治哲学●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哪些批判?在限制君主权力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构想?他的这些思想有何重要意义与历史影响?第三章方以智的自然哲学●方以智在自然观上对“气”与“火”及其关系作了怎样的阐释?第四章王夫之的哲学创造●王夫之对“气”作了哪些说明?新意何在?●王夫之在历史观上是怎样说明“理”、“势”、“天”的关系的?新意何在?第五章颜元与戴震●颜元对于“格物”作了怎样的新理解?●戴震对于“理”作了如何的新说明?第五编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思考题第一章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革思潮●为什么说龚自珍、魏源开启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新发展?●王韬、郑观应通过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哪些政治改革的新构想?第二章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哲学启蒙●康有为的“三世进化”历史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有何实际意义与历史影响?●严复是如何来建构他的科学宇宙论的?他在本体论问题上与康有为有何区别?他的这些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意义?第三章辛亥革命前后的哲学思想●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的提出背景、思想内涵是什么?如何来看待这一理论?●孙中山对知行关系问题作了哪些富有新意的阐发?有何重要意义与历史影响?第四章新文化运动与中西古今哲学的融会●我们在今天应当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与“翕辟成变”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与人生理想有何联系?●冯友兰的“新理学”的主要构架是怎样的?与人生理想有何联系?●金岳霖在《论道》中是怎样确立和阐发“道”的本体观念的?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李大钊对唯物史观主要作了哪些阐发?他通过唯物史观的阐发确立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是怎样突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位置的?●毛泽东创立“实践论”的时代背景、精神取向与哲学意义何在?。
最新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最新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6b6b38b52acfc789ebc9e0.png)
中国哲学题:儒家部分: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为仁由己: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
“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P33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P34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公孙丑》。
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P92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荀子首先承认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
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
P174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明分使群:战国时期荀子在自己的“外王学”里提出的社会构建观念。
《中国哲学史》题集
![《中国哲学史》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e218f0d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1.png)
《中国哲学史》题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孟子》D. 《庄子》3.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普遍的爱与反对战争?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庄子4.“知行合一”是哪位明代心学大师的核心思想?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5.“无为而治”是哪一学派的核心政治理念?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6.《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A. 儒家经典之一B. 道家经典之一C. 阴阳家经典之一D. 独立的哲学著作7.下列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A. 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B. 提倡格物致知C. 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D. 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的培养8.“白马非马”的辩论出自哪位哲学家?A. 公孙龙B. 惠施C. 荀子D. 韩非子9.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春秋》10.“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中主要体现在哪个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________是《道德经》的作者,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哲学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______。
3.“性善论”是______提出的,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4.“__________”是朱熹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5.“__________”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的法则。
6.《__________》是荀子的著作,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
7.“__________”是董仲舒提出的,认为天和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应该顺应天意。
中国哲学史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8e808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0.png)
中国哲学史思考题“中国哲学史”思考题说明这些思考题,主要是供同学们在课后进一步消化、理解、把握教师课堂讲授内容所出的。
希望同学们能根据这些题目,结合教师课上讲授,自己再认真学习教材及进一步阅读文献,作出自己的思考。
一、先秦哲学1.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2.孔子讲的“仁”具有怎样的哲学内涵?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贡献?3.《老子》的“道”具有怎样的形上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何贡献?4.《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含义何在?5.怎样理解“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格局?6.墨子的“兼爱”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它有什么当代价值?7.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异同是什么?8.应怎样看待庄子的自由思想?9.荀子对天人关系问题作了怎样的说明?10.韩非对“法”、“术”、“势”的关系作了怎样的理解?他的这一思想的意义何在?二、汉唐哲学1.如何评价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2.王充是如何以理性主义来批判神秘主义的?他的思想有何积极意义?又有何局限性?3.谈谈郭象的独化论思想?如何理解“得意忘言”?4.禅宗是如何将佛教哲学彻底中国化的?其意义何在?5.韩愈的道统论的内涵及其意义是什么?6.唐代儒学复兴对于中国哲学发展的意义何在?三、宋明哲学1.道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是什么?2.张载是怎样说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其意义何在?3.二程是怎样论说“理”与“心”、“性”、“仁”的关系的?有何意义?4.朱熹是怎样阐发“理一分殊”的?有何意义?5.简述鹅湖之会的内容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6.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应当如何看待他们的思想?7.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各自的内涵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他的这些思想有什么意义?四、明清哲学1.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哪些批判?在限制君主权力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构想?他的这些思想有何重要意义与历史影响?3.解释方以智的“质测”与“通几”,并论述二者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讲:绪论
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
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
第三讲:《周易》
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
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
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
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
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
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
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
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
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
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
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
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充的鬼神观。
3. 如何理解王充的“事有验证,以效实然”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四讲:王弼
1. 如何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弼的言、意、象之辨。
3. 如何理解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第十五讲:裴頠
1 裴頠是如何论述其崇有学说的。
2 裴頠是如何反对贵无派的。
第十六讲:郭象
1. 如何理解郭象的“万物自生独化”说。
2.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道”的思想。
3. 如何理解郭象对于“有待”和“无待”思想。
4.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
第十七讲:法藏与华严宗
1. 如何理解法藏的“法界缘起”说。
2. 如何理解法藏的“圆融无碍”说。
3. 如何理解法藏的“六相圆融”说。
4. 如何理解法藏的“十玄缘起”说。
5. 如何理解法藏的“一心缘起”说。
第十八讲:惠能与禅宗
1.如何理解惠能的“本性是佛”思想。
2.如何理解惠能的“顿悟成佛”思想。
3.如何理解惠能的“自性真空”思想。
4.如何理解惠能的“无念为宗”思想。
5.如何理解惠能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第十九讲:张载
1. 如何理解张载的“太虚即气”思想。
2. 如何理解张载的“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
3. 如何理解张载的“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思想。
第二十讲:二程
1. 如何理解程颢的“天理”思想。
2. 如何理解程颐的理气论思想。
3. 如何了解程颐的两种人性:“天命之谓性”与“生之为性”。
第二十一讲:朱熹
1. 如何理解朱熹的理气观。
2. 如何理解朱熹的辩证法思想。
3. 如何理解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4. 如何理解朱熹的知行观。
5. 如何理解朱熹的人性学说。
第二十二讲:陆九渊与王阳明
1. 如何理解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
2.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3.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4. 如何理解陆九渊与王阳明的“格物”说。
第二十三讲:颜元
1. 如何理解颜元的“理气融为一片”。
2. 如何理解颜元的“非气质无以见性”。
3. 如何理解颜元的“格物”观。
第二十四讲:戴震
1. 如何理解戴震“气化即道”的思想。
2. 如何理解戴震的“生生而条理”思想。
3. 如何理解戴震的“血气心知”思想。
4. 如何理解戴震的“理存于欲”思想。
第二十五讲:康有为
1.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以元为体”的形而上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
3.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大同”学说。
4.如何理解可以外的“仁爱”学说。
第二十六讲:章太炎
1.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凡物之初,只有阿屯”的形而上学思想。
2.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思想。
3. 如何理解章太炎的“革命进化论”思想。
第二十七讲:孙中山
1.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2.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3.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您所查看的帖子来源于k a o y an .co m考研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