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先秦诸⼦阶段(前770——前221年)⼀、⼀、先秦诸⼦阶段(前(⼀)儒家 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物第⼀是孔⼦,第⼆是孟⼦,第三是荀⼦。

孔⼦被后世尊为⾄圣,孟⼦被后世尊为亚圣,荀⼦是先秦儒家最后⼀位代表⼈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中庸》《⼤学》。

《中庸》和《⼤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出来,跟《论语》和《孟⼦》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传》《春秋⾕梁传》和《尔雅》,合称“⼗⼆经”。

到了宋代,《孟⼦》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集)《尔雅》《孟⼦》《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梁传》。

儒家经典⼜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传》和《⾕梁传》是为经书《春秋》⽽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堪称中国传统的官⽅学说。

现在还有⼈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死后,“儒分为⼋”,弟⼦们⾃创门派,教授⾃⼰的学说。

其中以孟⼦和荀⼦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墨家 (⼆)墨家 墨家是先秦诸⼦中⼀个⾮常有名的派别。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先秦及其他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总结:1、孟子性善论p552、荀子性恶论p933、董仲舒性三品说p1274、王充人性论p150(次重点)5、韩愈性三品说p2316、李翱性善情恶说p2357、王安石人性论p259(次重点)8、二程、张载、朱熹等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P270/280/2949、王廷相人性论p344(次重点)10、王夫之人性论p380二、宇宙观比较:老子p28,周易p87三、墨子宗教观:p46四、公孙龙:离坚白说p75指物论p76白马非马p77五、惠施:合同异p72十命题p73六、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关系总结:1、孔子正名思想p162、墨子取实予名p45,后期墨家以名举实p823、惠施与公孙龙p72/754、荀子正名p99/1005、董仲舒正名p126七、韩非子法家思想p102八、《周易》相关的问题: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宇宙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中事物,构成一种宇宙图式或框架。

2、十翼: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

十篇注释周易古经的文章,相传乃孔子所作,实际乃孔子及其弟子而为。

(注意区分周易古经和易传)3、周易的宇宙论p874、周易的辩证法p885、一阴一阳之谓道6、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程朱与戴震p395解释不同)九、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历史观、人性论、自然观、认识论p91十、庄子:p661、齐物论:a、齐同物论b、齐物之论2、齐是非3、道通为一4、心斋、坐忘、吾忘我5、逍遥游6、有待、有己、无待、无己7、道论(对老子之继承)十一、老子韩非道论比较p28/108、庄子老子道论继承p28/70、老子易传宇宙论p28/87、辩证法p29/88比较十二、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论总结:天人合一,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中国哲学史通论

中国哲学史通论

中国哲学史通论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哲学史的分期1.先秦时期2.汉唐时期3.宋明时期4.近现代时期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儒家1.孔子2.孟子3.荀子2.道家1.老子2.庄子3.墨家1.墨子4.法家1.韩非子5.名家1.公孙龙6.阴阳家1.邹衍四、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1.道德伦理思想2.政治哲学思想3.宇宙观与自然哲学思想4.人生哲学与心性修养思想五、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交流与影响六、结论正文:中国哲学史通论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是对我国几千年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梳理和研究。

自古以来,我国哲学思想丰富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近现代的思想启蒙,中国哲学史见证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变迁。

二、中国哲学史的分期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极为活跃,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派。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强调仁爱、礼制和忠诚;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天道、清静无为;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主张公平正义;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格的法律和秩序;名家注重名实之辨,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汉唐时期汉唐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汉代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学说成为官方哲学。

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兼哲学家,提倡儒家道统,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3.宋明时期宋明时期是中国哲学的成熟阶段,儒家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北宋的程朱理学和南宋的陆九渊心学,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分支。

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强调通过研究事物规律来认识世界;陆九渊心学则主张“发明本心”,强调内心修养和道德修炼。

此外,道教全真派和王重阳创立了道教的新兴流派,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4.近现代时期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些哲学家如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倡导学习西方哲学,寻求改革传统文化的方法。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系辞上》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之谓盛
德” ,“生生之谓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
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太和”
附:《周易》筮法
合计数为一根则是乾卦,为两根时兑 卦,三根是离卦,四根时震卦,五根 是巽卦,六根是坎卦,七根是艮卦, 八根是坤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
“有生于无”,“玄之又玄”,“无 为而无不为”
(二)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者,道之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节 老子
一、老子生平 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春秋末周守藏史,道家始祖。 《道德经》:精深的道家哲学体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
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
利”
二、哲学思想
(一)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51年~前479年,是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人(今 山东曲阜)。其父叔梁纥。 有教无类,六经 颜子、曾子、子夏 二、哲学思想 (一)仁学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尊尊、爱有差等 (二)中庸之道 适中不偏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义利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1“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2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3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 3.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4.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1.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2.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3.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 4.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 5.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杨墨 6.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1.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贵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派别。

1.2 教学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思想体系、代表人物和著作。

意义:哲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派别。

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章:先秦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先秦哲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先秦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2.2 教学内容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

主要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先秦哲学的背景、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先秦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汉唐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唐哲学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汉唐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3.2 教学内容特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道教和佛教的兴起。

主要流派:玄学、儒学、道教、佛教。

代表人物:董仲舒、王充、郭嘉、王弼、朱熹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汉唐哲学的特点、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汉唐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章:宋明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哲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掌握宋明时期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4.2 教学内容背景:封建社会的衰落、儒家思想的困境。

主要流派:心学、理学、气学、朴学。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宋明哲学的背景、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宋明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商人不仅炮制了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族、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理性。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永恒性,提出了“德”与“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周公旦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最初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产生的。

●在《易经》中:①《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排列组合而成。

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的对立上。

③《易经》中,包含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范蠡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作了三点说明:①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②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③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因而必须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第二章孔子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中国哲学史主要人物及著作

中国哲学史主要人物及著作

中国哲学史主要人物及著作
重要性:有括号为只需要了解;无括号黑字为需要掌握;无括号红字为重点掌握。

一、先秦:
春秋:
孔子《论语》
老子《道德经》
墨子《墨子》
(孙子《孙子兵法》)
战国:
孟子《孟子》
(告子(出现在《孟子》中))
庄子《庄子》
(惠施(出现在《庄子》中))
(公孙龙《公孙龙子》)
《易传》
荀子《荀子》
韩非子《韩非子》
《大学》
《中庸》
二、两汉
(《淮南子》)
(陆贾《新语》)
(贾谊《新书》)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贤良对策)》
(扬雄《太玄》《法言》)
(《白虎通》)
(王充《论衡》)
三、魏晋
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微旨略例》《论语释疑》)
(裴頠《崇有论》)
郭象《庄子注》
(范缜《神灭论》)
四、隋唐
韩愈《原道》《原性》《谏迎佛骨表》
李翱《复性书》
五、宋明
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
邵雍《皇极经世》
程颐、程颢《二程全书》
张载《正蒙》《西铭》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
陆九渊《陆象山集》
王守仁《传习录》
(王艮《王心斋先生全集》)
(李贽《焚书》《续焚书》)
(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六、清
王夫之
颜元
戴震。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一、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孔子认为造成这种坏风气的原因是名与实不相符,没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只有正名,才能够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只有周礼才能恰当的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1、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内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君之人必须符合“君”应有之义,为臣之人必须履行“臣名规定的为臣之道,为父、为子之人必须遵守父子”之名规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3、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4、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 作为礼的内容。

二、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

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

三、"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荀子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明确地对天给予自然的解释的思想家。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规律,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概述1.1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2 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3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第二章:儒家哲学2.1 儒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2 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思想2.3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对比2.4 儒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三章:道家哲学3.1 道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3.2 老子的《道德经》与道家思想3.3 庄子的《庄子》与道家哲学的深度探讨3.4 道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四章:佛教哲学4.1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哲学的融合4.2 佛教哲学的基本教义与思想体系4.3 禅宗与佛教哲学的特殊表现形式4.4 佛教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五章:宋明理学5.1 宋明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5.2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对比5.3 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思想贡献5.4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影响第六章:玄学与魏晋哲学6.1 玄学的起源与特点6.2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家6.3 玄学与儒道思想的交融6.4 玄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第七章:隋唐佛教哲学7.1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7.2 佛教哲学的主要学派与思想7.3 玄奘与唯识学的发展7.4 佛教哲学对文化的影响第八章:宋代理学8.1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8.2 周敦颐与理学的基础8.3 程颢、程颐与理学的成熟8.4 理学对后世的教育与社会影响第九章:明代心学9.1 心学的兴起与王阳明9.2 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理论9.3 王阳明的心学实践与影响9.4 心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第十章:清代哲学10.1 清代哲学的背景与特点10.2 清代的主要哲学家与思想10.3 清代儒学的演变与发展10.4 清代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第十一章:近现代哲学变革11.1 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的响应11.2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哲学思想11.3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哲学11.4 近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与融合第十二章:民国哲学与新文化运动12.1 民国时期的哲学发展背景12.2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12.3 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12.4 民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贡献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哲学与毛泽东思想13.1 社会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核心内容13.3 社会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13.4 毛泽东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与社会影响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思考14.1 改革开放与哲学的新发展14.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讨论14.3 儒家伦理的现代复兴与批判14.4 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十五章:当代中国哲学的展望15.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哲学对话15.2 新儒家、新道家等新型哲学流派的兴起15.3 科技发展与哲学的新议题15.4 当代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哲学以及宋明理学等。

《中国哲学史》题集

《中国哲学史》题集

《中国哲学史》题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孟子》D. 《庄子》3.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普遍的爱与反对战争?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庄子4.“知行合一”是哪位明代心学大师的核心思想?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5.“无为而治”是哪一学派的核心政治理念?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6.《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A. 儒家经典之一B. 道家经典之一C. 阴阳家经典之一D. 独立的哲学著作7.下列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A. 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B. 提倡格物致知C. 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D. 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的培养8.“白马非马”的辩论出自哪位哲学家?A. 公孙龙B. 惠施C. 荀子D. 韩非子9.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春秋》10.“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中主要体现在哪个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________是《道德经》的作者,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哲学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______。

3.“性善论”是______提出的,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4.“__________”是朱熹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5.“__________”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的法则。

6.《__________》是荀子的著作,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

7.“__________”是董仲舒提出的,认为天和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应该顺应天意。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现代的各种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研究中国哲学史,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古代哲学1.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主张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2.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3.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思想,强调民众利益。

4.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权谋、严刑峻法,强调国家治理。

三、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贡献1.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仁”的观念,强调道德教化。

2.孟子:发展了儒家学说,主张人性本善,提倡王道政治。

3.墨子:倡导兼爱、非攻,为民众谋福祉。

4.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教化整治社会。

四、中国近现代哲学1.新儒家:如梁漱溟、冯友兰等,试图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2.新道家:如庄子、老子等,注重道家思想的现代解读。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中国哲学在海外的影响及文化交流中国哲学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如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哲学体系。

此外,欧洲和美洲等地也涌现出了一批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促进了中西哲学的交流与互鉴。

六、结论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独特的文明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研究中国哲学史,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还能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的诞生,为世界哲学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起哲学,很多时候想到的第一个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

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影响了许多文献的发展,也给上游的学者们带来了灵感。

而在当代教育背景下,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不仅仅是在潜移默化中为高校带去文化底蕴,通过中国不同朝代及不同思想家所提出的理论指导着高校的发展;还有就是从哲学史的过去思想汲取灵感,让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更深的层次。

拿孔子为例,他提倡的道-“仁义礼智”这样的思想,无一不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核心的部分。

他认为以教育为根基,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正道正义,以及把道德放在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重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能够让一批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习素养,而那正是高校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

同时也需要通过哲学史的数据分析去思考教育的发展现状,从而形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合理评估。

最后,结合历史的积淀与新经验,实现高校及高等教育的优化升级。

因此,中国哲学史可谓是高校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它能够针对今天学术界所遇到的挑战,以及蒙上历史的层层面纱,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提出具体的改革结果,朝着更高的境界去发展。

《中国哲学简史》课件

《中国哲学简史》课件

教育哲学
01
儒家教育哲学
儒家教育哲学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有文化修养的人才,主
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教育内容,注重人文教育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
02
道家教育哲学
道家教育哲学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主张通过启发式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注重思维训练
02
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
天人合一
总结词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 相协调。
详细描述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变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 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天人合一思想也强调人类应当追求内在的精神 境界,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哲学面临的机遇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哲学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空间, 如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 ,需要积极把握和利用。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哲学在全球化中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同时也 带来了挑战和竞争,需要中国哲学不断自我完善和创新。
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哲学的传统与创新
01
中国哲学应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文明成果,进
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02
中国哲学需要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以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
道家思想对东亚文化的补充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和无为而治,对东亚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产 生了重要影响。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以辞抒意正确答案:后期墨家指以判断表达思想。

《墨子•小取》:“以辞抒意”。

辞,相当于判断,意,事物的种种关系在人这里形成的思想。

以辞抒意,必须在名实相符的基础上,所下的判断才是正确(江南博哥)的。

《大取》强调:“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

”立不明此三者,必然“妄也”、“困矣”。

荀子也有类似思想:“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2、问答题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在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3、名词解释贵无论正确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4、名词解释达道正确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

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四书章句集注》)5、名词解释通幾正确答案:方以智用语,与质测相对,指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即哲学。

原出《易&b ull;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幾。

”即“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并认为通幾与质测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幾者也”,通幾又“护质测之穷”,两者“不相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的变化:把“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2.“以德配天”:指君主的权利是“天”授予的,是“天命”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引入了“德”的思想,尽管仍然注重天意,但其着眼点已不是天命而是人事,以周公为主的周统治者已经人事到自己的统治并非依赖天帝的恩赐,而是要依靠个人的德行和努力,必须既“敬天”又“保民”。

3.“敬德保民”: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作用,人殉与人牲的现象大大减少,把民意抬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给中国早期人文精神打上了道德的自主性和内在性。

4.“和”是世界生存和发展的原理的原因:差异性、多样性、多元性才具有生命力,人们在对自然界、社会政事和人自身的经验中,已有了差异统一、生态平衡的认识,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那样万物不可能繁荣滋长,因此人世间需要各种力量的并存共处,以他平他,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济相生。

5.孔子是如何把对天命的敬畏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性及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的?(1)天与命:1人生命运分解为贫富贵贱和是非善恶两种,贫富贵贱属天命,是非善恶属人为。

天涉及到人的本质和本性,首先是宗教性和道德性,天命与人为的终极一致推崇为一种信念;2春秋时期,天的人格神的观念已开始动摇,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

孔子宣扬天命论,但认为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的使命,所以对人的自身道德及价值是指导作用的。

(2)鬼神:1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2主张事鬼敬神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在对祖先的忠孝实际行动多下功夫,用以教化百姓,巩固统治。

6.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及其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孔子提出仁学思想意在恢复周礼,广义的仁泛指儒家的一切道德,而狭义的仁则指一种与义礼智信等相应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但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直的。

主要内容是:①爱人。

这是仁的本质和基本要求,体现为主体对于他人的一种发自于内心的真实的爱的情感,在其中没有任何功利和被迫的成分。

②忠恕之道。

这是实践推行仁的方法原则,其基本内容是要求主体以内心的真诚自然为前提,将心比心,从切己的意愿出发而推及他人。

③克己复礼。

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和内容,礼是仁的外化和形式,他要求人们应自觉主动的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的规定。

④爱有差等。

孔子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他人的爱在先后、程度、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这一差别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由近及远的辐射圈,其起点就是爱亲,即从“孝悌”开始。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7.孔子哲学的方法论:人性修养方法上,肯定人的品质差异在习而不在性,人文后天文化教育环境使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大的差别;教育方法上,主张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思想方法上,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一般方法论上,主张中庸,即:平常,不易,用。

8.老子的“道”:1、首先论述了各种意义的道,对于道的具体描述是没有形状的虚无缥缈,不为人民知又独立于人和整个物质世界的东西,是一个神秘的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2、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源,宇宙的生成过程,即用道或无化生出元气,由元气产生阴阳三气,再由阴阳三气和合而产生天地万物;3、道是有规律的,遵循对立转化的规律合循环运动的规律;4、生后准则的道其基本特征和精神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特;5、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是德;6、最低层次的道是说言路;7、天道自然,人道有为,天地作为现象界的有无,更接近本体界的常有,常无,所以比人更高;8、道的具体方法,治人事天莫吝啬;9、道之不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0、老子的道是脱离了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9.比较墨子“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儒家“仁爱”是有差等的爱,是从亲情出发,推己及人,讲“泛爱众”,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墨子的“兼爱”是“爱无差等”,要求人们对别人的爱与对自己父母的爱、对自己亲人的爱,没有差别,一视同仁,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始平等思想的痕迹。

10.“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就是要以关于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百姓的亲身经验和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

11.《中庸》如何论“诚”:诚是自己实现完成成就自己,是使物成其始终的生生之道,没有诚就没有万物,诚一旦在自己心中呈现,就从形躯利欲计较中超脱出来,要求向外通,推己及物,成就他物他人。

12.孟子为什么要批评当时流行的“生之谓性”之说,其性善论的要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13.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性善论为前提的。

仁政学说的目的是为民,首要解决民生问题,提出要为民制产,认为人民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才不会胡作非为,并接受教化。

仁政应从划分田界开始。

反对不顾人民的死活,趋民耕战来满足人君的私欲。

反对暴政,反对滥杀无辜,主张轻刑薄税。

提出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思想。

看重民心向背,认为民心的向背是政治上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14.孟子的修养功夫论与人格理想的当代价值:浩然之气、仁义之首、宏大刚毅、坚定不移。

价值: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识分子的重要性,选择人生道路,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15.庄子哲学的“道论”:道是宇宙的本源,又具有超越性;道具有普遍性;道是一个整体,其特性是通;道是自本自根的;道是不可感知与言说的,但是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的。

16.惠施“历物十事”的特点:强调了世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反应在概念论上,既承认确定性,又肯定相对性;既看到差别性,更看到同一性。

尤其重视空间、时间概念的相对性、流动性和转化。

从关系逻辑的视域来把握,是辩证的关系逻辑。

17.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

通过对“马”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辨析说明而得出了“白马非马”的结论,指出了概念间的差异性,而割裂了事物间的联系。

18.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区别: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19.荀子“礼论”的意义:性恶论是礼论的基础。

20.韩非论法、术、势的关系:法术势三者各有其特殊的职能。

法用以载抑社会群体的全体成员,术则专用以控制驾驭群臣,势则保证法术二者的正常运作与君国公利的不被侵害。

三者又是相互依存的。

法的规范社会群体的功能,有赖于君势的力量强制与治术方法的运用。

势之禁众抑下功能,亦必须以法之命问规定为最高准则,以治术的操持运用,作为其流行发用的推动方法。

权术之参验监督功能,一方面固然要以法为最高规范,另一方面又要以君主之威势作为其坚强后盾。

法势术三者间,法是中心。

21.汉初黄老道家思想流行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汉初窘迫的经济现状决定的,战乱周后只能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是对秦王朝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极端正的的反动;与汉代初期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大力推动分不开。

影响:“文景之治”的繁荣。

22.董仲舒“人副天数”思想:人类是模仿、类比他的“曾祖父”天,而生育长养的。

“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个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副”可以解释为符合,即人数符合天数,也可以解释为副本、模本,即人是天的副本。

人对天的模仿是包括形体躯干和情感意志在内的全方位的。

“为人者天”、“天人相与”。

23.董仲舒从“中民之性”出发来探讨人性论的方法论价值:主张人性是受自于天的,有善有恶、不一而足。

“中民之性”是在受孔子的“唯上智而下愚不移”思想的影响,把人性分为三类,中民之性是为数最多,初在其中,是可上可下、能善能恶的,是董仲舒人性论关注的核心。

认为人性是需要外在王道教化的,特别之处这种教化是“王教”,并且不是先王之教,而就是现实统治者的教化。

24.王充“疾虚妄”之说的含义:“虚”指虚假、夸张;“妄”是荒谬的意思,引申为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

“疾虚妄”是“以虚妄为病”,引申为反对、批评虚妄之说。

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各方面虚妄盛行的现象表示担忧,并针锋相对地加以批评、反对。

批评“九虚三增”等虚妄之说的武器是“实诚”。

25.王弼“得意忘象”认识方法的内容与意义:是其在摈斥象数之学的传统解《易》方法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解《易》方法,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认为,作为万物之本的“无”是无言、无形、无名、无象的,如果人们只停留在言辞概念的层面上去追索本体之“无”,结果是不可能达到对“无”的体认和把握的。

要想真正把握“无”的意涵,就必须通过直观的形象才能实现。

从方法论上讲,就必须“寻象以观意”、进而“忘象以求意”。

这一思想包含有重视直觉体认的合理因素,在言象意三者的关系上,重在体会意,即透过言而明象,透过象而观意。

26.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继承了老庄的“绝仁弃义”的思想,认为名教是自然破坏后的产物,是低于自然的,自然是合乎大道之本性的,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也是最真实的存在。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针对时人推崇名教的风尚,反对名教对大道的分剖和对人性的戕害,从而超越名教,使人的自然真心得以彰显。

27.郭象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思想:“独化”就是“无待”之化,事物不仅各自“独化”,而且互相之间也不存在转化的关系,“玄冥之境”则是万物“独化”的场所和境界,是一种抹杀差别、取消是非、不分彼此、自满自足的境界。

世间万物的生成变化是对立的、不依赖任何条件的。

28.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用一如、立处即真(不变动的本体是宇宙万法的得以成立的依据,不是离开不变的本体另有所谓依据,本体与诸法一体不二);动静不异观(绝对的本体不可与响度id动静等现象截然划分,即动即静,也正是在辨明即体即用的道理);般若无知而又不所不知(圣人抛却了世俗知见的羁绊,就可以由无知大道无所不知的境地)。

29.道生顿悟说的理论依据及内容:道生的顿悟是建立在渐修的基础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认为渐修是大道顿悟的必要准备,认为通过读经、修行坚定佛教信仰,抑制贪欲,才能进入顿悟。

顿悟就是一次性的全部领悟诸法实相,使觉悟的内容与理相融无间,做到悟理与体征不相分离。

30.天台宗的止观说与“一心三观”论:止观说: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生起正智慧贯注于特定之对象,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