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导读:《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仅单纯地阐述了中国的哲学史,同时也在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系统的哲学史观。

下面是相关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欢迎欣赏与借鉴。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一是以人为本。

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

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

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

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

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

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

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目录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第一节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第二节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第三节朴素自然观的萌芽第四节无神论观念的兴起第二章孔子第一节正名思想第一节正名思想第三节认识论思想第四节中庸之道第四节中庸之道第三章老子第一节“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第二节“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第三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第四节神秘主义认识论第四章孙武第一节富国强兵的思想第二节“不可取于鬼神”与“知彼知己”第三节军事辩证法思想第五章墨子第一节社会政治思想第二节经验论的认识论第三节宗教思想第六章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第一节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第二节告子的思想第七章孟子第一节“仁政”学说第二节“性善”论第三节“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第八章《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第一节法、礼结合的社会政治思想第二节“精气”说第三节“静因之道”的认识论第九章庄子第一节逍遥游的人生观第二节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第三节“自本自根”的道论体系第十章惠施和公孙龙第一节惠施的“合同异”说第二节公孙龙的“离坚白”说第十一章后期墨家第一节社会历史观第二节认识论第三节逻辑理论第十二章《易传》第一节关于《易传》第二节《易传》的体系第三节《易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第十三章荀子第一节社会政治历史观第二节“性恶”论第三节自然观第四节认识论和逻辑思想第十四章韩非第一节法、术、势第二节认识论第三节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第二编汉一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第一章汉初的哲学思想第一节汉初的黄老学派第二节陆贾第三节贾谊第二章董仲舒第一节“大一统”的政治理论第二节“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第三节“事各顺于名”的认识论第四节历史观和性三品说第三章扬雄和桓谭第一节扬雄的哲学体系第二节扬雄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第三节扬雄的人性论与社会政治思想第四节桓谭的形神论和对谶纬迷信的批判第四章谶纬和《白虎通》第一节谶纬和象数之学第二节《白虎通》的宗教神学第五章王充第一节自然观和无神论第二节认识论第三节历史观和人性论第四节命定论思想第六章王弼第一节“名教”本于“无为”第二节“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第三节“得意在忘象”的认识论第四节“治众者至寡”的英雄史观第七章裴颁和欧阳建第一节裴颇等反对玄学贵无论的历史背景第二节裴颁的“崇有论”思想第三节欧阳建“言尽意论”的认识论第八章郭象第一节“独化”说第二节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第三节“冥然自合”认识论第三节“冥然自合”认识论第九章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第一节佛教的传人和盛行第二节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第三节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第十章范缜第一节范缜“神灭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范缜的无神论学说第十一章东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哲学的发展第一节道教的形成和概况第二节葛洪和陶弘景的道教哲学思想第三节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人的道教哲学思想第十二章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第一节隋唐佛教概况与儒、佛、道三教的纷争和融合第二节玄奘与唯识宗第三节法藏与华严宗第四节慧能与禅宗第十三章韩愈和李翱第一节韩愈的哲学及其反佛教思想第二节李翱的哲学及其反佛思想第十四章柳宗元和刘禹锡第一节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第二节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第三编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一章李觏与王安石第一节李觏的自然观第二节李觏的社会伦理思想第三节王安石的五行学说和认识论第四节王安石的人性论和历史观第二章周敦颐和二程第一节北宋时期道学的产生第二节周敦颐的太极动静说第三节二程的天理论第四节二程的人性论和道德学说第三章张载第一节气一元论的自然观第二节辩证的宇宙观第三节唯理论的认识论第四节人性问题与道德学说第四章朱熹第一节理一元论第二节“格物穷理”论第三节思想方法论第四节人性论伦理学说与历史观第五章陆九渊第一节“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第二节反省内求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第三节朱陆之争第六章陈亮与叶适第一节陈亮、叶适功利学派的社会背景第二节陈亮的哲学观点与功利思想第三节叶适的哲学思想第四节叶适的功利思想及其对各派哲学思想的批判第七章元代的哲学思想第一节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第二节许衡的思想第三节刘因的思想第四节吴澄的思想第八章王守仁第一节“心外无理”与“心外无物”第二节“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第三节唯心主义的伦理学说第九章罗钦顺第一节“理只是气之理”的气本论思想第二节关于心、性的理论第三节对陆王心学和佛教的批判第十章王廷相乃第一节“理在气中”第二节对于先验认识论的批判第三节人性问题与历史进化观点第十一章王艮与泰州学派第一节王艮的格物说和良知说第二节泰州学派的发展第十二章李贽第一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第二节世界观和真理学说第十三章方以智第一节论“通几”与“质测”的关系第二节方以智的自然观第三节辩证思想第四节对于理学和佛教禅宗的批判第十四章黄宗羲第一节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和黄宗羲的思想倾向第二节对于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第三节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第十五章王夫之第一节“气者理之依”第二节“日新之化”第二节“日新之化”第四节人性论与理欲论第五节历史观第十六章颜元第一节“理气融为一片”第二节习行格物第三节功利主义第十七章戴震第一节清代前期的社会情况与戴震的学术倾向第二节“气化即道”第三节“血气心知”第四节“理存于欲”第四编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第一章龚自珍和魏源第一节龚自珍“平均”论的变法革新思想第二节龚自珍的哲学思想第三节魏源“师夷之长技”的革新思想第四节魏源的哲学思想第二章洪秀全第一节原始的社会主义空想第二节对封建神权和传统名教的批判第三节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第三章康有为第一节康有为与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第二节托古改制和大同思想第三节进化论思想第四节“仁爱”哲学第四章谭嗣同第一节批判封建名教,宣扬人道主义第二节“破对待”的相对主义理论第三节“仁学”的哲学体系第五章严复第一节批判封建君权,宣传民主自由第二节“物竞天择”的进化论第三节机械的自然观第四节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第六章梁启超第一节心物论第二节天授与自成第三节英雄与时势第四节新民论第五节良知自由第七章章炳麟第一节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论第二节对孔教的批判及其局限性第三节从宣传无神论到鼓吹“无神教”第四节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第八章孙中山第一节革命民主主义者第二节三民主义的学说第三节进化论思想第四节“行易知难”的知行学说第五节二元论和民生史观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忠恕、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温、良、俭、让。
3、最高的道德要求
中庸。中行者善于调节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从而使相关的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
由宇宙论开出的人生观和政治论
“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与政治诉求
1、自然无为。自然从肯定方面讲,意识是依其本性来发展。无为从否定方面讲,意思是不妄为,不包含任何人为的成分。
2、柔弱不争。“弱者道之用”。谦下、守雌、不争。
3、致虚守静。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不管是孔子或老子,他们的追求都带有空想的性质。
2、变法潮流
1、废弃氏族制的管理方式,转向区域制,郡县制的设置与推行既体现了这种转向。
2、废弃世卿世袭制,选贤能担任官员,加速不同阶级的上下流动。
3、打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做法,制定公开而严明的各种法律,贫民由之获得与贵族平等的权利;
4、推行耕战政策,
3、《诗经》的“忧患”意识与先秦思想史的理性走向
用道来取代天命、鬼神的权威,使老子成为春秋晚期人文精神觉醒过程中又一个重要奠基者。
道设置于混沌未分的气之前,不仅为有形、有质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还是一种有气之前的存在状态,免不了被视为神秘的,“太一”后来被奉为神。
“反者道之动”与经验世界的辩证展示
道生万物,天地万物最终复归于道。
反:一是相反,二指反复。老子更重视反复。一切事物皆运动,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里面经常相互转化。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先秦时期的哲学)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先秦时期的哲学)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中华民族经过了长期的原始社会生活,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开始进人奴隶制社会。

一、原始社会的人们的思维状况1.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灵魂不死/灵魂崇拜我国古代流传的神话和传说,例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始状况。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

同时由于当时人们对梦境也不能正确理解,所以认为有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灵魂。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2.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奴隶社会的思想发展1.夏商周: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从此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到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我国奴隶制的经济特点是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建立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以保卫整个奴隶制的经济制度。

到了周代,在政治上则是采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等级制。

各级奴隶主享有种种经济、政治、法律上的特权。

奴隶社会中阶级矛盾激烈且尖锐。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往往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夏代的奴隶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声称自己的政权是得之于“天命”的。

到商代更抬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做“帝”或“上帝”,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这种宗教认为“上帝”是整个自然、社会的主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陈亮与叶适)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陈亮与叶适)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陈亮与叶适一、陈亮、叶适功利学派的社会背景南宋时期,浙江一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有一部分中小地主兼营商业,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商业化的地主阶层,他们没有政治特权,与当时的官僚大地主有一定的矛盾和斗争。

当时北方金国统治者的割据,使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一个很大的挫折,所以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坚决主张对金作战、反对南宋当局的屈服。

南宋时代,出现了代表这个阶层的思想家,这就是陈亮、叶适。

陈亮(公元1143年-公元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少年即热心国事,喜谈兵略。

曾作《中兴五论》,反对当时的“和议”。

上书宋孝宗(赵育),力主抗金,受当权的大官僚嫉恨,曾二次被诬入狱。

晚年考中进士,授官,未及到任而病死。

著有《龙川集》,近年编为《陈亮集》。

叶适(公元1150年-公元1223年),字正则,又号水心,他官至工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

宁宗(赵扩)时,韩佗胄发动对金战争,兵败,以罪被杀,叶适被诬附和韩信胄起兵,夺官去职。

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讲学,后人称他为叶水心。

著有《水心文集》、《别集》及《习学记言》。

他的《文集》和《别集》,近年总编为《叶适集》。

陈亮、叶适都是代表兼营商业地主阶层的利益的思想家。

陈亮、叶适从其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立场出发,特别重视实际功效、实际利益,注意实际问题的研讨,反对空谈,反对玄想。

他们认为朱熹、陆九渊的唯心主义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没有实际效用的。

朱陆两派所特别重视的是巩固南宋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伦理秩序,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

陈、叶也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他们所特别重视的是抵抗金国统治的扩张,发展商品经济。

陈亮、叶适的学说当时被称为“功利之学”,在当时是比较重要的思潮。

二、陈亮的哲学观点与功利思想陈亮没有提出系统的哲学理论。

他提出了一些观点,对道学进行了批评。

他的基本观点是,第一,道在事物之中;第二,学以适用为主。

1.强调道在事物之中:“事物之故”针对朱熹所讲形而上的理,陈亮强调道在事物之中。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导言部分: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

“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此看来,在自先秦到近代的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所闪烁的的确是哲学的光芒无疑。

“哲学”应当作为全世界人的“哲学”,作为一门追寻“大问题”、“反思构成思想”的学问在各个民族中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

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为“探究万物最高的基本原理”;在印度哲学中则更多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在中国哲学中则体现为对“天道”的追求。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是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或是中国哲学都只是“哲学”这个大的概念框架之中的相互具有独立性的概念框架体系。

如此,在这里我们也就承认了“中国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不仅仅是思想如此简单。

二、中西哲学差异浅析自柏拉图以来,在西方哲学中,一元外在的超越、纯粹精神、不变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宇宙是不能够自我生成的。

反之,中国哲学家们却几乎一致认为宇宙是能够自我生成、变化的,即中国哲学家们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

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

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

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创化留衍的信念,实际上时对人的创造能力的确证。

②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与神学合流,神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而人则是神的奴隶,在中国哲学中则是倡导以人为本,即使是神也得为人服务,否则,变不使其成为神。

“西方哲学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奴隶主统治者—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2、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人文主义思潮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第1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不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三、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

“义理之学”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

四、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之弱点(1)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2)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3)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2.中国哲学的弱点产生的原因(1)中国哲学未以知识问题(狭义的)为哲学中之重要问题。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一)先秦时期的哲学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

(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没有神创的影迹。

伏羲创八卦并非“听”,而是“观”。

表征了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的战争。

2、宣扬“禅让”制度。

3、天下为公。

夏朝自禹至桀17君14世,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商从汤到纣,31帝17世,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氏族制的社会组织结构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殷人,是以整个氏族的方式组成与面对被统治阶级的;另一方面,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人们,也以血缘亲族的方式生存着,被管制着。

与殷商有别的是,周朝在统治者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

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子弟到各地,推行封建制与世袭制;明确远近亲属以及上下等级的不同,创设礼仪规范。

2、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固然保存着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的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了。

“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

殷人是在打败敌国获得中土的最高权力之后,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3、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

“德”的发现,首先意味着周人正式地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统治权在道义上的正当性问题。

唯有“德”——承认他人、他族生存的权力与给予一定的位置——才能有人有土,即才能确保本族的统治权力而不失,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条重要古训。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

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4、《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六经”——尚书、周易、诗经、礼经、乐经、春秋。

诗经、乐经、礼记侧重于性情与品德;尚书、易经、春秋侧重于知识。

尚书是记述三代君王霍先圣先哲言论与行事的典籍,最有价值的是“德”的观念的提出。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 (1)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 (1)

极简中国哲学史首先,哲学是什么呢?胡适先生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老子孔子之前的两三百年,战祸连年,百姓痛苦;社会阶级渐渐消灭;生计现象贫富不均;政治黑暗,百姓愁怨。

这时候就出现了几种典型的时代思想:第一,忧时派。

第二,厌世派。

第三,乐天安命派。

第四,纵欲自恣派。

第五,愤世派(激烈派)。

这些思想乍看各有不同,其实都是非常消极的。

大家去看《诗经》的《伐檀》和《硕鼠》两篇,诗人已经渐渐有一点独立的精神了。

这就好比是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发芽了,首先就是老子和孔子俩。

好,今天就讲这些。

附录:《伐檀》《硕鼠》《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一】每个民族都会在其文明发展的同时对人和世界的各种本体性问题发问,由是则产生了哲人。

不同民族的哲人思考的终极问题往往相同,但思考的方法,思想的表述则大相径庭,是以各民族的哲学之面貌多有不同。

西方各民族的哲学自希腊出,自其伊始就遵逻辑、重推演,思辩缜密,有严谨的哲学体系。

而东方的中国哲学,或重现象而轻规律,或以直观臆断代替逻辑推演,且见于零散的言语中而长时间没有成为体系——这一切都让西方人和了解西哲的中国人生疑:中国哲学是不是合理的、完善的哲学?中国哲人的思考方式有无可取之处?我亦有此疑,而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则使我读罢豁然开朗。

冯先生指出,在中国,哲学如宗教之于西方世界一样深深渗入社会、为常人所持。

是以一些哲人并不以自己为哲人,只于日常行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求构筑体系,是以有别于西方。

而中国哲人从直观处得哲思的哲学方法论极似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欧陆浪漫主义哲学家、诗哲所持之法。

较之拉丁语系诸语种,中文(尤其是先秦的文言文)无疑是一种微言大义、一言多意、拥有无穷“可能性”(海德格尔的概念)的语言。

现代西哲已开始反思其自苏格拉底诸贤时形成的“以逻辑证哲学”之法,认为以语言为代表的逻辑系统并不具备论述哲学的能力(而中国哲人早有“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义不可说”的观点)。

海德格尔们自成表意充满“可能性”的新概念而用括号“搁置”前人逻辑清晰的概念——而中国哲人早就在使用充满“可能性”的语言探讨哲学问题了。

可以说,中文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极大——既使中国哲学失之严密逻辑,又使其跳出逻辑的局限接触了另一些真理。

进一步看,拜语言所赐,中国哲学的直观认知之法于西哲传统上的理性思辨,恰似叔本华之于康德、黑格尔;孔子所赞许的“暮春而游”之境,也神似欧陆浪漫主义诗哲的追求。

所以,想研究中国哲学,不妨与西方浪漫主义哲学进行比较研究。

此余所得之一也。

有趣的是:与西哲的“先重逻辑、后弃逻辑”恰好相反,中国哲学的主体——儒学则在孔子的“零碎语录”式哲学后形成了宋儒的理学体系。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朱熹)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朱熹)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朱熹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字元晦。

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

他认为二程是直接继承孟子的,而他自己是继承二程的。

他宣扬道统,也就是认为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的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人称为程朱学派。

从南宋到明清几百年间,程朱学派的哲学成为正统的官方哲学。

主要哲学著作是《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

他平日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

清初编纂的《朱子全书》是朱熹著作和语录的分类选辑。

一、理一元论朱熹发展了二程的理一元论,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1.理的几层意义程朱学派所谓理有几层意义。

①理的首要意义是事物的规律。

事物的规律是一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是一般的东西,而事物则是特殊的东西。

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但程朱进而把一般与特殊割裂开来,认为理是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

②他们所讲的理的内容还包括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

实际上,他们是把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看成是宇宙的根本,一切事物的根源。

他们把当时道德的基本原则说成是自然世界的基本原理,把当时的社会秩序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秩序。

这一方面把封建道德原则神秘化、永恒化,一方面又赋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

其目的是抬高封建道德的地位,借以巩固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程朱学派以理为中心观念,所以称为“理学”。

2.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他截然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断言具体的东西以抽象的东西为根据。

朱熹也讲理与气不能相离。

朱熹还是强调地指出了“理”“气”的先后问题,论证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

朱熹更明显地讲理在事物之先。

3.先于具体事物的一般原则“理”是“天理”朱熹认为,没有理也就不成其为事物,因此,尽管他强调理、气是不能分的,离开气也就无所谓理,然而归根结蒂,他认为理是根本,是决定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根据,也就是说“理”是第一性的。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贵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

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

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郭象)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郭象)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郭象思想一、背景郭象(公元252年-公元312年)字子玄,经历了整个西晋王朝的统治时期(公元265—317年)。

西晋政权是一个维护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

郭象的哲学就是为西晋门阀士族统治集团服务的。

主要著作《庄子注》,另外还有《论语体略》(或称《论语隐》)一书,现已佚失,只有部分内容保留在皇侃《论语义疏》中。

郭象虽说是注《庄子》,实际上是借《庄子》来发挥他自己的哲学思想。

二、“独化”说郭象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他的“独化”说。

他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观点,说明世界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以及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把客观物质世界变成一个不可捉摸的神秘世界在郭象之前,玄学贵无论者都崇尚虚无,如王弼即以“无”为天地万物的本体。

这种“贵无”论,经过裴倾的批判,暴露了它在理论上的弱点。

郭象为了避免“贵无”论在理论上存在的困难,接过裴倾的“崇有”论,把裴颁坚持的“无”不能生“有”,“始生者,自生也”等观点,加以绝对化、神秘化,从而使客观物质世界成了一个不可捉摸的神秘世界。

2.万物自生郭象对于“无”的看法,既不同于王弼那样把“无”看做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也不同于裴倾那样把“无”看做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他认为,“无”不是相对于“有”而言的,它既不是“有”的“本”、“体”,也不是“有”的消失状态。

“无”仅仅是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没有任何东西作为它的根据,是“自生”的。

对于天地万物“自生”、“自造”的情况,郭象用“独化”这个新概念加以概括。

3.“独化”说的两方面含义郭象的“独化”说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

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反对宗教神学“造物主”的意义。

二、“独化”的另一方面含义是说,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就这后一方面的意义来说,“独化”说具有严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4.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没有任何原因和根据郭象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没有任何原因和根据的。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一、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夏王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便产生了阶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把原始的宗教加以提高和改造。

这时的宗教已经不再是自然宗教,而成为反映社会阶级压迫的宗教。

1.商王朝创造至上神“帝”或“上帝”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随着统一君主的出现,宗教也就必然要炮制出一个具有新特点的至上神。

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商的奴隶主贵族说:“帝立子生商。

”2.商王朝垄断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商人不仅炮制这个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这样,商奴隶主贵族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为了自己的享受,商的奴隶主贵族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要敲诈奴役大批的奴隶,而且在死后,还要用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的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

他们把这一切都看做是受命于“帝”或“上帝”。

3.周王朝的“天命”说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落在今陕西的渭水流域兴起,先后灭掉了周围若干的戎族,成为商王朝的一个强大藩国。

后经周武王东征,并在商奴隶前线倒戈的帮助下,灭掉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周王朝的建立,意昧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商奴隶主贵族的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周灭掉了商,为了加强对被征服种族的统治,周奴隶主贵族首先把“上帝”和祖先分开,加强了“上帝”这个至上神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天的意志或天的命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4.周王朝的“德”和“以德配天命”理论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为了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主贵族,于是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完整版)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

(完整版)北大中国哲学史笔记.Word打印

第一讲:导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哲学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2.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3. 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二. 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 思考*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一.孔子与儒家*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老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老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三章老子思想一、“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1.注重处理统治者和老百姓的关系老子十分注意处理统治者和老百姓的关系,他看到了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看到了人民所以贫困和起来反抗的某些原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七十五章》)这是说,人民生活的贫困和不怕死地起来反抗,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贪得无厌地剥削造成的。

他对当时一些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穿好的,吃好的,搜括大量财货,而根本不管政治腐败,土地荒芜,粮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他甚至骂他们是强盗头子。

他有时借广大人民的口吻,向统治者发出一些反抗和威胁的言论,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但由于其局限,他的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是要求实现“无为而治”。

老子的所谓“无为而治”就是认为,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

2.社会混乱的原因老子对当时的社会变化和社会现实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互相争夺,原因就在于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的繁多,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等。

老子对仁义道德也进行了某些批评和揭露,他指出,所以要讲仁义忠孝那一套,都是因为大道废弃,六亲不和,国家昏乱。

因此,他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十九章》)老子指出,要使老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就不应搞什么知识,追求什么巧利等等;只有去掉了这些,老百姓才会各得其所。

3.理想社会:“小国寡民”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这是说,国要小,民要少,有了器具、车船、武器,都不使用,甚至连文字也不要。

杨立华:中国哲学史笔记(上)

杨立华:中国哲学史笔记(上)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讲中国哲学史导论第一个问题:何谓中国?已经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中国,尤其是中国人。

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中国。

因此,何谓中国这个问题不再被人关注,中国的自我认同已经瓦解。

中国被简单的代表为一些简单的象征符号:大红灯笼、旗袍、茉莉花。

这就是中国的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

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民族成为凝聚的符号。

但事实上,民族是一种虚构,一种想像的共同体。

从来没有纯正的华夏族,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民族是一种历史构建的时间理解。

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民族体现为一种进化论,而在中国,民族问题从来不处于核心地位。

用这样的概念做为凝聚的符号,中国的认同感因此更加虚无。

值得讨论的第三个方面,那就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坚信中国是十分独特的。

这应该被视作中国人文化基因里对西方主义为中心的价值殖民或文化殖民的抗拒。

尽管我们的认同感处于虚无,我们不知道中国是什么,但我们的意识中有一个独特的中国。

这就是中国独特的自我确信,也是我们找回认同的出发点和可能性。

第四个方面的问题是:价值中国是否可能?(以中国独有的价值做为根基)因此我们需要回答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或价值倾向。

中国文明从气质上讲是一种“知止”的文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不相信一种线性的不断生长的发展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想世界中,我们的追求是宁静的生活,绝对的和谐以及有极致的境界。

我们怀着“太平”的理想,对速度和技术心存戒惧乃至有所抗拒。

而当今则是“全球资本化的时代”,资本并非纯粹物质与经济的概念,它的背后是独有的价值和生活理念。

资本所到之处,耗尽了当地的物质资源和对可能性的想象力,用以换取“普遍认同”的发展,那就是压倒一切的现代性价值。

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哲学史的简要脉络。

哲学是写作的萌芽应该是中国传统的目录学。

早在《庄子·天下篇》和《汉书·艺文志》中就有对此前以及当时各种思想的阐述与评论。

明末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成为思想史的开端,而近代,胡适建立了在现代意义上的,与传统方法完全不同的体系,可以说,胡适、傅斯年、顾颉刚为中国现代学术奠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第一讲:导论*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1.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2.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学史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

——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一.孔子与儒家* 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

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

——《荀子·解蔽》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

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4. 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六经与儒家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二. 秩序与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2.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3. 礼* 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 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 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 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三. 仁1.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

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2.孝、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泰伯》)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3.为仁之方*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里仁》)*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

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

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1.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2 .中与时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

* (孔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微子》)* 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万章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四.天命1.天与命*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八佾》)* 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子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罕》)*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宪问》)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

2.鬼神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

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

*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为政》)* 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

* ——《礼记·表记》五.君子与圣人1.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

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取向不同。

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

2. 圣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季氏》)*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述而》)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

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的,连孔子自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性。

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不可实现。

六.思考* 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第三讲:老子老子与道家天道与道反与弱* 无为与自然儒家价值的批评一.老子与道家* 老子其人老子其事老子其书老子与道家1. 老子其人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老莱子说太史儋说隐君子说2.老子其事* 孔子问礼* 老子出关孔子问礼* 现存共有5种不同的文献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宜,但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却引发了学界很大的争论。

学者们要么纠缠于记载史料的真实性,有的非议于孔老会见时老子的年龄问题,要么则就历史留下的孔老对礼、仁义的相关言论与会谈言论的冲突发表议论。

*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 对老子其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对《老子》、《论语》成书的时间,都作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考据。

* 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孔学的结论。

同时分析了过去学界颠倒老、孔学术发展顺序的原因。

老子出关* 鲁迅:《故事新编》* 写完, 老子是的时候这么想的:“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

”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盐、一包胡麻和十五个饽饽作稿费。

关尹喜还特地申明说,“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

”3.老子其书* 马王堆帛书残叶学者论争——老子的时代问题* 1. 以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的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