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导言部分:

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

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但凡思考宇宙、

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关于人在宇宙

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都是哲学的题

中应有之义。”如此看来,在自先秦到近代的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

上所闪烁的的确是哲学的光芒无疑。“哲学”应当作为全世界人的“哲学”,作为一门追寻“大问题”、“反思构成思想”的学问在各个民族中

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为“探究

万物最高的基本原理”;在印度哲学中则更多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在

中国哲学中则体现为对“天道”的追求。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

结论:无论是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或是中国哲学都只是“哲学”这个

大的概念框架之中的相互具有独立性的概念框架体系。如此,在这

里我们也就承认了“中国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不仅仅是

思想如此简单。

二、中西哲学差异浅析

自柏拉图以来,在西方哲学中,一元外在的超越、纯粹精神、不变

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宇宙是不能够自我生成的。反之,中国哲

学家们却几乎一致认为宇宙是能够自我生成、变化的,即中国哲学

家们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

原子论的哲学。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

变动不居、永恒运动。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创化留衍的信念,实际

上时对人的创造能力的确证。②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与神学合流,神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而人则是神的奴隶,在中国哲学中

则是倡导以人为本,即使是神也得为人服务,否则,变不使其成为神。

“西方哲学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

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

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中国哲人重视的则是对存在的体验,

是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着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实践功夫的

达成。”③

三、中国哲学发展过程的四大阶段

“中国哲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或阶段):

第一时期是创立期,指先秦哲学;第二时期是扩大期,指汉至唐代

的哲学;第三时期是融会期,指宋至清代的哲学;第四时期是潜藏期,指清末民初以来的哲学,我称为现代哲学。”④

这四个阶段的文化背景各不一样,所以其哲学的代表性思潮、流派、人物、成果各不相同,但是,不可否认,这四个阶段的问题意识与

哲学中心范畴既有延续性又有差异性,各有其重心与特色。“第一阶段,孔子及其后的儒家继承三代大传统的天、帝、上帝、天命、天

道的终极信仰,以礼乐文明为背景,以‘天人性命’问题为枢纽,肯定

天道、天命下贯为人之性,创立了凸显人性尊严、人道自觉、人格

独立的‘仁’学系统,侧重解决天人之际中‘人是什么’的问题及人之所

以为人的问题,主张通过人文建构、解决人事活动,特别是道德活

动上达天德,把宗教、哲学、政治、道德密切地结合了起来。与之

并行的是老子与道家。道家继承上古与春秋思想家有关‘天’的叩问以

及弥沦无涯的‘气’的传统与相对相关的‘阴阳’观念,形成连续性、整

体性的宇宙观及宇宙生成论。他们创立了凸显天道与超越境界的‘道’

学系统,侧重解决天人之际中‘天是什么’的问题及万物所以为万物的

问题,主张人①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月第1版,第1页。

②参见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6页。

③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7页。

④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9页。①

可以通过身心的修养上达天道(天地精神),把自然、社会、人生

打成一片。”“在第二阶段,‘天人性命’之学得以深化和扩大。在儒、释、道三教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在超越的终极归宿与俗世生活的

张力下,安身立命的问题更为凸显”。“第三阶段的哲学,真正实现

了儒释道三教的融合,特别是以历史实践证明最适合中国社会的儒

家思想为主体的融合。宋元明清史‘道学’或‘理学’作为精神世界的时

期(清代也不例外)。“第四阶段的哲学就不同了,所谓‘现代’即相

对于‘前现代’而言,内容和形式与前三阶段的哲学有了很大的区别。

它是在回应西方文明的挑战并与之对话中产生出来的。”①

第一编先秦哲学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先民们在认识并参与

自然、社会的活动中,逐渐有了哲学的慧识。

不论是中国哲学也好,西方者须也罢,都是在先民们认识、改造自

然的过程中,在实践的过程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的产物,尤其是个

人和社会性的对自我意识反思的产物。

第一节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

昊天上帝和祖宗崇拜的逐渐结合,从“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的觉醒,是三代宗教、政治、伦理发展的趋势。那个时候,宗教、政治、伦理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礼”。夏、殷、周的“礼”有其继承性和变

革性。殷周之际的变革,使传统天命论得到新生,增加了敬德保民、努力人事。谨慎尽责的内容,把民意提高到天命的高度,因之给中

国早期人文精神打上了道德的自主性和内在性的烙印。

三代时期为之后中国早期哲学的走向确立了一定方向,即重视道德

以及注重民意(敬德保民),表现在,周公等人把“以祖配天”发展

成“以德配天”,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

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第二节《易经》、阴阳、五行、和同

现存《易经》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虽然在内

容上缺乏内在联系,但在形式上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易经》不

是个人著作而是先民长期积累的产物,约编排于殷末周初。爻与爻、卦与卦之间反映了作者的相互联系、相对相关、互补互动的意识。

所有卦中,一般二爻、五爻往往是吉、无咎,后人理解为取刚柔的

中道、平衡,这反映了《易

④经》的创作者们重视和合、中平的意识。

伯阳父以自然界阴阳二气的对立、聚散、屈伸、消长、内在固有的

关系、秩序与综合平衡,以及自然与人事之间的相互影响来解释、

推演各种异象如地震、洪水等。他认为天地之间有一统一的“气”,

叫做“天地之气”,期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天地

之气的失序,天地之气中,有一部分叫阳气,一部分叫阴气,并以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吉凶事件的发生。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