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针灸疗法

合集下载

藏医诊断方法

藏医诊断方法

藏医诊断方法
藏医学是一种古老的医学体系,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以下是一些藏医学诊断方法:
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脉象等,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

2. 闻诊:通过闻取患者的气味,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病症。

3.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主诉、症状、疾病发展过程等问题,了解患者的病情。

4. 触诊:通过触摸患者的手掌、脚底等地方,判断患者的健康状态。

5.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病症。

6. 针灸:利用针刺和灸烧等方法,刺激患者的身体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藏医学还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如体温计、血压计、显微镜等,以便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藏医金针疗法特色探析

藏医金针疗法特色探析

民族匾药CHINA'S NATUROPATHY, Jan. 2021 ,Vol. 29 No. 2针疗法特色探析刘建伟,杨翰,王莹,罗婧,谢黎,汪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食、行、药、外治为传统藏医治疗疾病的4种有效方法,由于外治法见效迅速,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广泛,且独具藏族文化特色,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金针疗法为藏医学18 治法之一,治疗隆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该文从理论基础、形成、操作规程等方面简述藏医金针疗法形成、发展、治法归属及具体操作规程。

【关键词】藏医;金针疗法;隆病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621/ki.11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多种特色的传统医药学理论体系,藏医药学是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民族世代在部高原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理论体系[1]。

食、行、药、外治为传统藏医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由于外治法见效迅速,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广泛,独 具藏民族特色,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金针疗法为藏医学18种外治法之一,是一种温和的外治法。

该疗法同时结合了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腧穴的特异功效和金针的特殊医用治疗作用,用于治疗隆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从金针疗法的理论基础、成与发展、操作规程等方行特色探析,为金针疗法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

1理论基础藏医学历史悠久,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医学精华,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理论体系和诊疗风格']。

藏医,人体由三因(隆、赤巴、培根-七精(精微、血液、脂肪、肌肉、骨髓、骨骼、精液-三 秽(汗液、大便、小便)构成,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在 生理状态下各司其职,维护机体各项功能正常发挥。

当 时令、邪魅、饮食、行作用时,三因紊乱转化为, 三邪,又称作害物,而七精、三秽成为三因紊乱后的受害物,是三因的作用对象。

藏医药学概论

藏医药学概论

藏医药学概论藏医药学是一门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体系。

它在个人、社区和国家的健康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藏医药学认同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门学科。

本文将探讨藏医药学的概论,并介绍其历史、特点以及一些主要的治疗方法。

一、历史藏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世界。

据说远古时代,一群藏北原始人,被虎咬伤后,采用了草药来治愈,首创了藏医药学。

此后,藏医药学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许多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治疗方法。

14世纪至17世纪,藏医药学在西藏大发展。

经过辗转流传,终于到达藏族。

当时,藏医药学在西藏广被应用,使得西藏成为了藏医药学的发源地。

此后,由于在治愈疾病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藏医药学得以继续发展。

二、特征藏医药学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的原因。

以下是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1. 藏医药学主张上下调节,以治百病。

2. 藏医药学将患者作为治疗的重心,注重发现患者的问题,而不是只注重疾病本身。

3. 藏医药学结合了药物、复合体、穴位以及拔罐、刮痧等物理疗法,治疗病症。

4. 藏医药学注重和谐。

在治疗过程中,它强调了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主要治疗方法藏医药学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而闻名于世。

其主要特点是药物治疗和饮食疗法。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藏医药学最主要的疗法之一就是草药疗法。

藏民家中种植的草药种类繁多,并含有许多有效成分。

这些草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肝脏问题、心脏问题和肺部问题等。

2. 饮食疗法藏医药学饮食疗法是一种特殊的疗法。

用食物来调理人体的基本元素,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例如,经常喝青稞酒,可以调节身体的水分和钠的含量,保持人体的平衡。

吃肉汤可以提高体力和提高血红蛋白等。

3. 针灸疗法针灸法是藏医药学的另一种治疗方法。

该方法利用针头刺激人体神经、肌肉和结缔组织,来调理身体的功能,达到治疗作用。

此外,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身体某些局部的循环,促进血流畅通。

布达拉宫的藏医药知识

布达拉宫的藏医药知识

布达拉宫的藏医药知识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老宫殿之一。

作为西藏文化的象征,布达拉宫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藏医药的重要研究与传承中心。

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布达拉宫,探寻藏医药知识不仅可以了解其发展和传承情况,还能领略到其独特的医药理念和疗法。

一、藏医药的发展历程藏医药起源于古代吐蕃王朝时期,经过历代医学家的继承、整理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方法。

布达拉宫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藏王朝以来,布达拉宫就设立了藏医院,聚集了大量的医学家和药物专家,开展了广泛的医学研究和实践。

这些医学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医学交流和合作,吸收外来的医学经验,为藏医药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二、藏医药的特色理念藏医药的特色理念主要包括整体观念、平衡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观念。

在藏医药中,医生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体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因此治疗疾病时注重全面的调理。

而平衡观念则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等理论,认为人体健康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紧密相关。

而在个体化治疗观念方面,藏医药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都是独特的,因此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藏医药的独特疗法藏医药的独特疗法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藏药疗法。

草药治疗是藏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中草药进行药物疗法,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的效果。

针灸疗法则是利用针刺经络来调理人体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流通,以起到平衡阴阳、滋养气血的作用。

而藏药疗法则是以藏区特有的药材制成的药物,通过药物的内服和外敷来治疗疾病。

四、布达拉宫对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中心,对于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布达拉宫设立了藏医学院,培养了大批的藏医学人才,促进了藏医药的研究和传播。

此外,布达拉宫还收藏有大量的医学典籍和文物,为后人研究藏医药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资料。

藏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概况

藏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概况

藏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概况痛风是一种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的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红肿和痛风结节。

痛风通常由尿酸结晶在关节中的沉积所引起,导致炎症反应和关节疼痛。

传统的藏医药学系统认为痛风是由肝胆湿热、脾胃湿浊、肾阴亏虚等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所致,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疗法、中医药理疗法、藏药草疗法及外敷疗法等。

一、药物疗法1.中成药治疗:藏医药学认为,痛风主要由湿热导致,因此在药物疗法中常常使用具有清热湿、化痰止痛作用的中成药。

服用藏药“乌鸡白凤丸”、“消风散”等能够缓解关节疼痛,减轻炎症反应。

2.方剂治疗: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例如“通络活血草本制剂数”、“逍遥丸”等藏方。

这些方剂往往通过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的作用,缓解关节疼痛。

二、中医药理疗法1.针灸疗法:藏医药学认为,痛风主要是由于湿气、寒冷等因素阻滞了经络,因此采用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经络,缓解气滞、湿热等病因。

针灸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2.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藏医药物理疗法,在痛风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将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相关经络,艾灸可以温通经络,舒缓关节疼痛。

藏药草疗法是痛风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藏药草疗法主要通过中药的内服或外敷来改善病情。

使用藏药“冰片”、“天麻”等可以起到祛风解湿、舒筋活血的作用,缓解痛风的症状。

四、外敷疗法外敷疗法是一种常见的藏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

藏医药学通常使用一些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进行外敷治疗。

使用“风湿宁痛贴膏”、“糠酒渍韭菜叶”等草药进行外敷,能够减轻关节疼痛。

藏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疗效。

目前对于藏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临床经验层面,缺乏系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

今后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对藏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其治疗效果和机制。

藏医药及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病的疗效

藏医药及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病的疗效

藏医药及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病的疗效痛风病是一种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尿酸结石等症状。

它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体痛苦和心理负担,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痛风病一直是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重点。

藏医药是一种研究藏族传统医学的疗法,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藏医药治疗痛风病有非常好的疗效。

此外,藏医药中的放血疗法也被证明可以有效地改善症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痛风病是由于肝肾不足、瘀血凝滞、气血不畅等原因引起的,因此治疗方法主要是调理肝肾、活血化瘀、祛风散寒。

与西医药物治疗相比,藏医药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病程和体质等方面进行诊断治疗。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藏医药治疗痛风病的方法。

1. 治疗方剂藏医药中有许多针对痛风病的中药方剂,如关节痛宁方、益肾理化方、定风消痛方等。

这些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功效,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痛苦、降低尿酸水平。

2. 针灸疗法藏医针灸疗法是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痛风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风池、足三里等,通过针刺、捻转等方法进行治疗。

3. 手法疗法藏医手法疗法包括藏式推拿、藏式按摩等,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舒解疼痛,起到治疗痛风病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用中药制成的热敷贴敷在患处,起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的作用。

4. 放血疗法藏医药中的放血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气血循环,消除体内积存的毒素,缓解疼痛。

具体方法是在患处用针刺破皮肤,放出一定量的血液,达到疏通经络、排毒散瘀的效果。

但是,这种疗法需要专业医生操作,不当使用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综上所述,藏医药及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病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症状、降低尿酸水平。

但是,治疗痛风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

藏医——藏族医学特色诊疗:治疗

藏医——藏族医学特色诊疗:治疗

藏医的治疗⽅法丰富多采,根据不同的病症,灵活运⽤。

(⼀)药物治疗 根据藏医的理论,⼈体由三因素,即隆、⾚巴、培根构成,三者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协调和平衡状态,疾病是由于这三者失去协调与平衡。

⽤药物治疗的⽬的,就是要矫正这种不协调状态,重新恢复平衡。

另外,以疾病的性质⽽⾔,⼤致可以分成寒热两⼤类型,药物也有寒热属性的不同,利⽤这种特性,来纠正疾病的寒热偏胜,达到治病的⽬的。

在⽤药物治疗时,藏医主张⽤药引⼦,以便把所⽤的制剂引向患病的部位,例如⽤⽩糖做为药引⼦治疗单纯性的热病,也就是不杂有其他合并症者;⽤红糖块做引⼦治疗寒性病;甲蜂蜜做引⼦以治疗培根病或黄⽔病等等。

除药引⼦之外,对药物的服法也有讲究,以保证较好的疗效。

⽐如说,丸药⼀般是⽤开⽔送服,其中寒性病⽤热开⽔吞服;热性病则反之,⽤凉开⽔送服;⾄于混合型的病症,亦即寒热兼有的,就⽤温开⽔送服。

凡隆病宜⽤动物⾻熬的汤送服,⾚巴病宜⽤獐⽛菜汤送服,⽽培根病则宜⽤芫荽⼦熬的汤送服等。

对于服药的时间,藏医也⽐较讲究,尤其要注意与进⾷时间互相配合,以获得的疗效。

此外,⽤药物治疗还要注意在复杂病症中的⽤药原则,要分清病症的主次及标本。

⽐如,⼈体内部的各种病症,应当先调理脾胃,以改善⾝体的营养状态,因为脾胃是⾝体抗⼒的根本;对⼼、⼤肠、命脉这三种患病者,应该以调理隆的协调为主;⽽对胃、脾,肾这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培根的协调为主;对肺、肝、胆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和清理体内的热为主,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放⾎疗法 这是藏医治疗学中⼀种颇具特⾊的治疗技术,具有较好的疗效。

施⾏放⾎疗法必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放⾎时间、部位、⼿术过程及放⾎量等等。

适应症:放⾎疗法适⽤于热性病症及体质壮实的患者。

如瘟病、波动热、扩散伤热、疖肿、丹毒、黄⽔病、⿇风病、疮疡症等等。

⽽有⼀些病症则不宜⽤放⾎疗法,如偏寒性病症,象浮肿、胃⽕不⾜的胃寒消化不良、隆病及培根病,对于孕妇、虚弱、产后、⼩⼉、七⼗岁以上⽼年⼈等,均为禁忌之列。

藏医涂擦疗法和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藏医涂擦疗法和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藏医涂擦疗法和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3-02-21T01:11:29.76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1期作者:罗琼[导读] 探讨藏医涂擦疗法和针刺疗法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罗琼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卫生服务中心, 西藏日喀则市, 858100摘要:目的:探讨藏医涂擦疗法和针刺疗法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在2020 年3 月~2020 年9 月于XX藏医医院就诊的48例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藏药涂擦疗法,涂擦部位为腰背部。

藏药涂擦疗法按7天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连续治疗2~4个疗程。

研究组患者在涂擦疗法的基础上采取藏医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一天一次,以20次为一个疗程。

对比两组患者V AS疼痛评分结果,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V AS评分分别为(5.31±1.44)分和(3.22±0.98)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藏医涂擦疗法联合针刺疗法相较于单纯使用藏药擦涂而言,对于患者的疼痛症状缓解更加有效。

研究组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8例(75%)、6例(25%)、0例(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1例(45.8%)、10例(41.7%)、3例(12.5%)。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藏医外治疗法是以藏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藏药涂擦疗法能够借助药力达到滋润,促进气血通畅,散瘀消肿,除祛病邪,配合针刺刺于骨膜,能够起到镇静、止痛的效果。

关键词:藏医涂擦疗法;针刺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V AS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会导致下背部疼痛和神经系统症状,包括下肢的放射性疼痛。

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

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

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秉承着“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理念,通过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以及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以下是一些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1. 平衡理论:在藏医学中,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根据藏医理论,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必须保持平衡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阴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五行则指代了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元素,通过平衡这些因素,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2. 八支脉象:藏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触诊脉搏来获取信息。

藏医学将脉象分为八支,分别是盛(yang)、沉(yin)、滑、弦、细、数、浮和大,每种脉象都对应着不同的体征和疾病。

3. 四因素理论:藏医学把疾病的产生归因为四个因素,即地气、天气、膏粱负荷与感冒七情。

地气指的是环境因素,比如高原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天气是指气候变化,如风、雨、寒等;膏粱负荷是指饮食和生活习惯;感冒七情是指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如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4. 藏药:藏药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量草本植物、动物及矿物等制成。

藏药采用天然材料,经过独特的加工方法制成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藏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5. 针灸与按摩疗法:藏医学也包括针灸和按摩的疗法。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穴位,以刺激经络系统来调节身体功能。

按摩疗法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身体平衡。

藏医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疗法。

了解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综合性和多元性,也使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

浅谈藏医金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浅谈藏医金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效 明显 、 作用迅速 、 无副作用 , 被广泛 的应 用于临床实践 当
中。
体差异 , 穴位应定在头顶部压痛最明显 , 可触及 凹陷的部位 为宜 。之后穴位周围毛发剃光 , 并 采用酒精棉球 反复多 次 严格消毒穴位处 , 随即圆形带孔厚纸覆盖于头顶后 , 钳夹带
有艾 团的金针 由厚纸圆形小孔 中穿 入直刺穴位 , 其次点燃 艾 团尖端 , 并缓 慢烧毁艾 团, 最后 针眼处涂抹酥油 即可 。 4 . 3 治疗 时间及疗程 : 每周 治疗 2次 , 8次 为 1 个 观察 疗
本疗法适应年龄在 3 5 岁 以上 中、 老年 患者 , 属于高血 压2 及低 、 中、 高危 险层 , 并且 有藏 医气 血上亢症状 明显 的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也可用 于中风及神经衰弱和藏医上行 气( 隆) 病变等。
2 0 1 2年 9月 2 8日收稿
中 国民族 医药杂 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1 3 年1 月第 1 期
浅谈藏 医金针疗法治疗 高血压病技术
娘 毛塔 贡保 昂 杰
( 甘肃省甘 南州藏 医药研究院 , 甘肃
关键词 : 高血 压 ; 金针 疗法; 藏医
7 4 7 0 0 0 )
中 图分 类 号 : 1 1 2 9 1 . 4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6 8 1 0( Z 0 1 3 ) 0 1 — 0 0 2 4一O 1
针、 靠椅 、 艾、 酒精棉球 、 止血钳 、 备皮刀 、 两条 细线 、 圆形带
孔厚纸一张 、 橡胶手套 、 酥油 、 火柴等术前准备工作 。 4 . 2 操作步骤 : 患者取静坐靠椅 , 上体直立 , 即而从 鼻尖 到 枕骨 凹陷处用一条细线连接 , 然后 另一条细线 两侧耳孔相 连 。在头顶部形成纵横线交叉点取为金针穴位 。但 由于个

藏医治疗藏医灸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探讨

藏医治疗藏医灸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探讨

藏医治疗藏医灸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探讨摘要】坐骨神经痛[1]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受压出现的炎性病变,其主要症状为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坐骨神经痛在本地区是常发疾病,多因患者素体虚弱,加上本地区天寒地冻,风寒湿邪常常侵犯人体,阻遏经脉气血运行,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通,表现为肢体走窜痛或某部位的剧烈疼痛,遇温减轻,遇寒加重。

坐骨神经痛的西医治疗效果欠佳,藏医灸法治疗效果可,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坐骨神经痛藏医灸法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166-021 一般资料收集2010.1-2012.12入住于我院确诊为坐骨神经痛患者127例。

将127例患者随机分为藏医灸法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藏医灸法治疗者6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止痛治疗者64例。

治疗组中男性32例,女性31例。

年龄在50~68岁之间。

患有坐骨神经痛病程3~14年。

合并有轻中度高血压患者40例,冠心病患者20例。

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32例。

年龄在49~70岁之间。

患有坐骨神经痛病程3~16年。

合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38例,冠心病患者21例。

两组患者坐骨神经痛均排除骨结核病、骨肿瘤病等疾病引起。

在性别、年龄、坐骨神经痛病程及合并疾病等方面,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2.1藏医灸法治疗组方法即藏医艾灸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仅治疗组采用。

穴位选用患侧环跳、环中、委中、昆仑、承山、阳陵泉、风市、肾俞、足三里及疼痛明显处的阿是穴等。

将点燃的艾柱放在距相应的穴位2~3cm处,使其热量导入肌肉深层组织。

各灸两壮,每壮温灸时间15分钟,以患者温灸结束后皮肤呈微红色为佳。

具体14天为治疗的一个疗程,一天进行一次艾灸。

2.2西医对照组治疗方法西医采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0.5g/次,每天3次。

藏医综合疗法结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临床观察

藏医综合疗法结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 21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 号 :06 80 20 19— 09—0 R9. B 10 —6 1 (0 90 0 3 1
类风湿性关 节炎是一 种以关节病为主 的慢性全身免疫
性 疾 病 , 以关 节 软 骨 面 粗 糙 、 端 暴 露 、 面硬 化 、 节 囊 常 骨 骨 关 及 关 节 韧 带 处 骨 质 增 生 引起 关 节 变 形 、 硬 、 形 、 痛 肿 僵 畸 疼 胀 , 重 者 下 肢 呈 “ 性 或 “ ” 改 变 。 常 伴 有 低 热 、 血 严 O” X性 贫
5 讨

类 风 湿 病 的发 展 与 机 体 免 疫 状 态 密 切 有 关 , 中藏 医 理
论认 为痹症病 ( 风湿 性关 节 炎) 要是 属 于人体 生 理三 类 主
因, 、 血 黄水 不 足 或 紊 乱 , 寒 、 湿 侵 蚀 膝 关 节 、 环 失 衡 风 潮 循 所 致 之 述 。 帕 知 丸 能 补 脾 宜 肠 、 积 健 胃、 通 脉 道 、 善 消 温 改 微 循 环 , 节 机 体 免 疫 功 效 。 十 味 乳 香 丸 的 优 势 在 于 药 中 调
参考文献
[] 1青海省卫 生厅 . 青海省藏 医标 准[ ] 19 . s .92 [] 2 文绍敦 , 卡洛 . 医放血 疗法[ .96 藏 M] 19 . [] 3 安徽 中医院 , 海 中医院. 上 针灸 学辞典 [ . M] 上海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 ,97 8 18 ..
2l 00年 5月 3 1日收稿
上 结 果 可 以看 出患 者 一 般 用 药 治 疗 1 ~2个 疗 程 , 获 得 明 可 显 疗 效 , 着 疗 程 的延 长 , 程 更 稳 定 、 固。 随 疗 巩

藏医药及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病的疗效

藏医药及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病的疗效

藏医药及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病的疗效痛风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又称为“高尿酸血症”,主要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引起。

患有痛风病的患者在疾病发作期间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关节肿胀、红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西医治疗痛风病的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而藏医药及放血疗法在治疗痛风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藏医药及放血疗法在治疗痛风病中的疗效。

藏医药是藏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藏医药对痛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方面,藏医药认为痛风病的发病与体内湿热有关,因此治疗的重点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灵芝、虎杖、胡椒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对痛风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藏医药还运用针灸疗法治疗痛风病。

藏医认为痛风病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体内所致,经络阻滞导致的,因此通过针灸可以调理经络、排除寒湿、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症状、治疗疾病。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改善身体的气血循环,调和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对痛风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针灸疗法在治疗痛风病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还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

除了藏医药之外,放血疗法在治疗痛风病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放血疗法是藏医药中的一种特色疗法,通过放取少量的患者全血或静脉动脉血,以调节人体气血,清除体内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痛风病的过程中,通过放血可以及时清除体内多余的尿酸,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缓解肿胀等症状,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和放血疗法之外,痛风病的治疗还需要患者做好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在日常饮食中,患者需要尽量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同时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草莓、西红柿等,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

患者还需要适量运动,保持体重,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减轻痛风病的发作。

西藏的藏医文化了解藏族人民的传统医学智慧

西藏的藏医文化了解藏族人民的传统医学智慧

西藏的藏医文化了解藏族人民的传统医学智慧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境,素有“雪域高原”的美誉。

这片神秘而壮丽的土地不仅以其绝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还孕育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

藏医文化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藏族人民的传统医学智慧。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了解西藏的藏医文化,探寻藏族人民传承千年的医学智慧。

一、背景与概述1. 藏医的起源和发展:藏医起源于公元前二千多年前,最早是由松贡、扎巴、藏仲三人创立。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藏医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方法。

2. 藏医文献:藏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文献资源。

著名的藏医经典有《四部医典》、《蓝色宝医》等,这些文献记录了藏医治疗方法和药物的使用。

二、藏医文化的核心理念1. 五色理论:藏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五种颜色,通过运用不同颜色的草药和矿物,可以达到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2. 三气理论:藏医将人体的生理活动归纳为三种基本能量(胆、气、痰),人体健康与否由这三种能量的平衡与否决定。

3. 辩证施治:藏医注重辩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等。

三、藏族传统医学的特色疗法1. 草药治疗:藏药以其神奇的疗效闻名,广泛应用于藏族人民的生活中。

常见的藏药有青稞、卡介苗等,它们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和保持身体的平衡。

2. 针灸疗法:藏医将人体划分为365个穴位,通过针灸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这种疗法具有独特的疗效,在西方国家也逐渐引起了重视。

3. 昂杰疗法:西藏的传统医学中,昂杰是一种特殊的疗法,通过施加特殊的按摩手法和手法在人体上进行推拿。

这种疗法被广泛用于治疗运动系统的疾病。

四、藏医文化的现状与保护1. 医学教育与传承:近年来,西藏政府高度重视藏医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加大了对藏医院校的投入,提高了医学教育的质量,培养了一大批藏医学专业人才。

2. 文化交流与传播:藏医文化已经走出西藏,走向国际。

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普如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普如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普如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萎缩性胃炎(普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病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它的主要特点是胃粘膜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萎缩,胃壁层变薄,黏膜皱襞消失或变浅,总胃泌素分泌减少,导致慢性胃炎病情愈发加重。

藏医学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以其“辩证施治、标本兼顾”的治疗理念,结合藏药药方和针灸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下面将结合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对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一、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理论1.辨证施治藏医强调辩证施治,即通过望、闻、问、切等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对病情进行精准的辩证施治。

2. 标本兼顾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强调标本兼顾,既要缓解症状,又要调理体质,根治病根。

二、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方法1. 藏药药方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藏医师会开具不同的藏药药方。

比如《四子汤》、《理中汤》等都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常用药方。

这些药方中包括了生姜、砂仁、陈皮、人参、茯苓等药材,有益于调理脾胃、促进消化、改善胃黏膜炎症等功效。

2. 针灸疗法治疗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还常常采用针灸疗法。

比如通过定期针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可以有效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缓解慢性胃炎症状。

三、临床疗效分析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

1.缓解症状通过药方和针灸的治疗,很多患者的胃痛、消化不良、反酸和恶心等症状明显缓解,并且呕吐、便秘等症状有所改善。

2.促进胃黏膜修复部分患者在治疗后,经过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炎症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黏膜皱襞逐渐恢复,胃壁层也有所增厚。

3.改善体质藏药和针灸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够改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慢性胃炎的复发。

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是显著的,特别是在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改善体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藏医火灸疗法

藏医火灸疗法

藏医火灸疗法
第6页
禁忌症
• 在病症上,对赤巴热病、一切血液病等任 何瘟热引发疾病禁止施灸。
• 在部位上,眼睛等五官及男女在脉即男性 会阴左侧脉、女性会阴右侧脉和耻骨阴毛 中间动脉等处禁灸。
• 在时间上,饱食后,胃肠等六腑部位也应 禁止施灸,下雪风寒天气不宜施灸。另外, 还要避开八卦九宫忌日和体内神魂巡行部 位施灸。
腕尺骨端穴 肘鸡突穴 羊尾穴
腕侧脉穴 肺岗穴
色那穴
肾带脉穴
腘下穴 足跟赤白际穴
藏医火灸疗法
白脉穴 黑脉穴 肩纹穴
脓穴 胛中穴 肝脾穴 臀大肌凹陷穴
足胫腱间穴
隆穴 赤巴穴 培根穴 母肺穴 子肺穴 命脉穴 心穴 膈穴 肝穴 胆穴 脾穴 胃穴 三木塞穴 肾穴 脏腑总穴 大肠穴 小肠穴 膀胱穴 固精穴 下泄隆穴
藏医火灸疗法
第7页
术后注意事项
• 灸后禁止马上饮水,七日之内禁食腐坏或 酸性食物。
• 禁忌风寒、猛烈运动、发汗和白昼睡觉等。 • 灸后不宜饱食,嗅闻皮毛等焦味和秽气。
藏医火灸疗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8页
火灸功效
• 火灸含有阻断疾病随脉管散扩、快速止痛、 抑压隆病窜行漫延、开胃消食、破痞瘤等 症瘕、愈痈疥陈疮、抑肿胀、干黄水、燥 湿、去除水液渗漏、扶助胃火、提升体温、 醒神醒脑等许多功效。
藏医火灸疗法
第3页
火灸历史渊源
• 原始时期火灸疗法雏形 • 天竺医学火灸疗法传入西藏 • 敦煌医学残卷中对火灸记载 • 以《月王药疹》为代表早期医书记载 • 《四部医典》对藏医火灸疗法基础奠定
藏医火灸疗法
第4页
火灸种类
一、艾灸 二、烙疗 三、霍尔火灸 四、天竺火灸 五、神变火灸 六、神奇火灸 七、缘份空行母火灸 八、汉地火灸

藏医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

藏医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

藏医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发布时间:2022-12-21T08:41:20.512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6期作者:阿格[导读] 评估坐骨神经痛患者应用藏医针灸治疗的效果。

阿格香格里拉市阿格中藏医门诊 674400【摘要】目的:评估坐骨神经痛患者应用藏医针灸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门诊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就诊的6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1例,对照组提供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应用藏医针灸治疗,将两组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腹泻、发热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3.23%)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腓肠 SCV(47.67±2.66)m/s、腓肠 MCV(48.94±2.72)m/s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坐骨神经痛患者应用藏医针灸治疗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率低,值得在临床中使用和推行。

【关键词】坐骨神经痛;藏医;针灸治疗;不良反应临床上,坐骨神经痛十分常见,以坐骨神经通路与通路分布区中出现疼痛感为主要病理改变,可引起持续性钝痛、刀刺样发作性疼痛与烧灼感等症状。

藏医学中,坐骨神经痛被纳入“筋痹”等范围之中,通过对患者施以藏医针灸治疗,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1-2]。

1.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选取门诊接诊的6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在抽签法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1例,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小组为对照组,接受藏医针灸治疗的小组为观察组。

对照组,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15例;年龄45岁~67岁,平均年龄(56.56±6.77)岁;病程时间2年~10年,平均病程(5.45±2.11)年。

观察组,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13例;年龄42岁~71岁,平均年龄(56.33±6.23)岁;病程时间1年~9年,平均病程(5.61±2.10)年。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医药和疗法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医药和疗法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医药和疗法布达拉宫作为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也是藏族文化和传统医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布达拉宫内部,藏族传统医药和疗法得以延续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健康保健方式。

一、藏族传统医药的特点藏族传统医药源远流长,形成于高原地带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下。

其主要特点包括:1. 自然疗法:藏族传统医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存,充分利用高原植物、矿泉水和动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进行治疗。

例如,藏药制剂以植物、矿物、动物和矿泉水等作为主要药材,通过中药煎煮、研磨等方式配制而成。

2. 整体观念:藏族传统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将人的身体、心理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调理身体和心灵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与现代医学注重局部治疗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3. 经验总结:传统藏医疗法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藏医师通过世代相传的经验和知识,获取了大量的临床数据和治疗方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 多样性和个性化:藏族传统医药注重疾病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不同的疾病和病人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传统医药在布达拉宫的应用布达拉宫是一座庄严肃穆的佛教寺庙,同时也是藏族传统医药的重要中心。

在布达拉宫内,藏医师利用传统医药和疗法为前来求医的人群提供保健和治疗服务。

1. 药物治疗:布达拉宫内部设有藏药制剂室,藏医师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为其配制治疗方案和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由藏地特有的草本植物、矿物等原料制成,经过严格的制备程序和稀释褒汤等过程,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2. 针灸疗法:藏医包括“边韦双刃”和“果巴”等多种针灸疗法。

在布达拉宫内的诊所中,藏医师通过针灸疗法调理病人的经络和气血,以平衡身体的阴阳,促进身体的自愈力。

3. 盖瓦疗法:盖瓦疗法是西藏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殊疗法,通过藏医师的手法和音乐疗法相结合,以治疗心理和情绪相关的疾病。

藏医腹痛治疗方案及原理

藏医腹痛治疗方案及原理

一、引言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是指腹部出现疼痛感。

腹痛的原因很多,包括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外科疾病等。

藏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腹痛的治疗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藏医腹痛治疗方案及其原理。

二、藏医腹痛病因病机藏医认为,腹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气滞血瘀: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引起腹痛。

2. 肾虚寒凝: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胃,寒邪内生,凝滞气血,导致腹痛。

3. 食积停滞: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食积停滞,气机不畅,引起腹痛。

4. 肝胆湿热:情志不畅,肝胆疏泄失常,湿热内生,阻滞气机,引起腹痛。

三、藏医腹痛治疗方案1. 内治法(1)药物治疗藏医治疗腹痛以药物内服为主,根据病因病机选用相应的药物。

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藏药:① 布洛尔: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腹痛。

② 珍珠七十: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湿热蕴结型腹痛。

③ 阿魏: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肾虚寒凝型腹痛。

④ 肉豆蔻: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食积停滞型腹痛。

(2)饮食调理藏医认为,饮食对腹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建议:① 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② 多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③ 适量食用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南瓜等。

2. 外治法(1)按摩疗法藏医按摩疗法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止痛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① 按摩腹部:以手掌轻按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力度适中。

② 按摩背部:以手掌轻按背部,顺时针方向按摩,力度适中。

(2)针灸疗法藏医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① 针刺足三里、中脘、气海等穴位,以行气止痛。

② 针刺肾俞、命门等穴位,以温经散寒。

3. 其他疗法(1)拔罐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2)热敷疗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医器械简介
藏医有发达的手术治疗,包括涂擦疗法、放血、艾灸、穿刺、切除等。

常用的外科器械分为以下几种:
检查疼痛用的器械:头部圆形,钝而不锐,约六指长,称为针头,用于检查头部骨折;头部形状如荞麦,尖端呈钩形,似扬起的蛇头,约十二指长,细而柔软,用于检查四肢部位的疼痛;长度约八指,尖端有小孔的探针,用来检查肿胀部位是否化脓;状如乳头的空针,长度约三指,应用于男性者粗五指尖,应用于女性者粗六指尖,此器械用来检查痔疮。

各种手术钳:有的如狮子嘴,有的象乌鸦嘴,长度约十八指,连结处钉有坚固的钉子。

柄部铁钩处带有一个环,此器械用来检查、取出深入骨头的异物;长度约八指状如鸥嘴,特别细小,此器械用来检查、取出筋肉内的异物;空头管长约十二指呈坚固的管状,此器械用来检查取出伤口较深处的异物;镊子用来取出脉、筋及骨头的碎片等。

放血用的各种器械:切开肌肉放血用刺针,形如麻雀的羽毛,长约六指,用于割刺肌肉间隙的血脉;刀尖极锐的靠背刀,在脏器和细微穴道部位放血;斧形手术刀,在靠近骨上的脉道处放血;状如剃头刀的手术器械,在肿胀部位处刮擦;状如镰刀,长约八指的器械,用于舌部的切割;膛口刀用于切除头部疮疡。

穿刺用的器械:一般长约六指、状如蛙头尖端有侧壁孔,用于穿刺晕圈穴,排放心包积液、肝脓肿;中空管状探针,形似竹尖笔,用于穿刺腹水;针尖似鸟嘴者,用于穿刺胸部脓肿;尖端状如青稞粒者,用于穿刺脊椎的痞块;蛙头探针用于穿刺肺、心、小肠、大肠、肾等处的疾病最为合适;铜针,其尖端状如荞麦,用于刮眼翳;长约一卡,形如牛舌的探针,用于口腔穿刺;形似矛尖的探针,用于穿刺四肢的脓肿。

各种小件器械:双锋锛、犊唇刀,形状如果麻马的嘴,长度约六指,有手柄的器械,这些都是铜铁合金所制,用于检查头部骨折的器械;锯齿形,宽二指,齿细密,长度约十指长手术锯,用于割除残骨余渣;锋利的剪刀,用于剪断疮伤的筋脉;长度约五指,管状锯齿型的骨钻,用于钻骨;长度约十指的犊唇刀,刀尖弯曲,用于切除耳、鼻、喉部的疹疱;子宫刀,长约一卡,尖端呈钩状,用来钩取死胎;蛇头针,用来取出结石;粗细如中等麦秆,坚而韧,中空呈管状,长度约十二指的探针,用于尿闭症的穿刺;尖端弯曲,长约十指的探针,用于烧灼虫齿;长度约十指,根部的小孔约五指,尖端裂口,用于鼻孔熏烟;管状,长度约十二指,小孔呈坡形,用于喉部喷药,烧灼小舌;腰部呈管状,其中部能容纳大拇指,顶端管中能容纳一个豆子,长度约八指,腰间装有轮子,此物称注射器,用于肛门塞入栓剂或灌肠,比它小的用于洗疮伤;用牛角制成的吸器,高约五指,宽约三指,尖端有孔能容纳一颗芥菜籽,用于吸取黄水;火罐,其腰围十八指,长约十二指,口圆形约四指,用于切除外部的痞块;铜制的似初二、初三日新月形状的剃刀,用于剃光头发;长度约十指的小斧,用于切除硬核大疮、疔疮。

藏医金针疗法
藏医金针疗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刀等锐利器械,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和部位,排除体内积液、脓血、痞块、异物及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专书一章,对金针穿刺疗法从器械、穴位、方法、效果等方面详尽论述。

14世纪,藏医北派强巴・南杰札桑及南派舒卡,年姆尼多吉等很多历代藏医名家,均对此术有详尽叙述。

《四部医典》头、颈、上下体腔及四肢创伤治法各章中,对人体血管分布,神经走向及脏腑等器官的位置都有详尽的描述。

并具体指出人体骨胳、肌肉、淋巴等处的凶险位置。

公元12世纪,著名
藏医昌狄,班旦措吉著的《解剖明灯》,从亲自解剖尸体实践中,绘制出较详细的人体解剖图。

这些为金针等外科手术疗法奠定基础。

据载,吐蕃王朝赤松德赞(公元?~797)时藏医的手术疗法十分发达。

然而,在当时消毒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手术失败是常事,佛教认为切割肌体、血流皮破的手术与本门教规格格不入,后来也就逐渐消亡了。

疗法评析:
一、适应症。

一切隆病、培根病、寒症、不消化症、痞瘤、腹水。

气聚症、肌肉麻木肿胀,坏血、黄水、脓、关节积水,药物医治无效的其它疾病,均可用金针穿刺治疗。

二、禁忌症。

年迈体衰、小儿、意志薄弱者,不听医生嘱咐者,肝脏、脾脏痞瘤惨漏的热水,,热性痞瘤扩散,心脏等五脏六腑受外伤扩散或热性病余留者均不能施木。

另外,血、赤巴引起的一切热症,特别是危及生命的脉、脂肪、脏腑的凶险部位,禁用金针穿刺。

三、优缺点。

金针穿刺能抑制隆势,增强胃火,破痞瘤,助消化,化解培根和隆聚集,消肿,排黄水、脓血、腹水等。

但是,如果不懂得穿刺的适应症是哪些,金针就无法施治,不懂得禁忌症是哪些,也无法施治,反而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出现危险。

金针工具的形状、长短、锐钝等不合适,穿刺姿势不当,也就无法获得效果。

不懂得具体的穴位,在无穴位处穿刺,骨头会阻之。

不懂金针的分类,容易误诊。

不懂方法,不能避开凶险部位。

总之,全面掌握金针疗法,才会有效,不致于发生不测。

四、注意事项。

金针穿刺要特别注意死兆。

死兆有触及疾病的死兆,触及要害的死兆及诱发零星隆的死兆。

前两者讲穿刺法时已讲过,特别是触及脉道要害,麻木疼痛,必须立即停针;诱发零星隆时,患者出现打呵欠、吐逆、颤抖、四肢翻转等,必须慎重。

五、原理探讨。

金针法功能有两种。

一种功同中医针法,通过针刺固定穴位,刺激经络,使气血通畅、经疏络通,改善和增强人体免疲功能,达到治病目的。

一种是通过穿刺,排出体内积水、脓血,刺破痞瘤、气聚集等,达到治病目的。

藏医放血疗法
藏医治疗学丰富多彩,其中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至今仍广泛沿用。

放血疗法是一种比较剧烈的手术治疗,通过将血管切开或穿破,进行手术放血,将病血引出体外,达到治疗目的。

放血疗法多适用于热性疾病,如瘟病、疖疮、疮疡、丹毒、黄水、麻风、扩散伤热、骚热等热症。

而一些疾病则不宜用放血疗法,如正精耗竭、灰色浮肿、胃火衰败等虚寒性疾病以及小儿、老人、孕妇、产后等,均禁忌放血。

根据病种和病程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这三个阶段进行治疗。

凡是热性病早期,应在热症初起,热势亢盛的时期,及时放血。

而在病程的中期,恶寒停止身体感麻重之时,就及时刺血,放出恶血,以免热性扩散,难以控制。

而在血病及赤巴病过程中,病血已散布在脉道之中,或因饮食不当而有余热未消,已散布于脉道,虽属晚期,也可放血治疗。

藏医放血过程分为鼓脉、进刀、察血、掌握出血量等步骤。

所谓鼓脉法,就是设法使血流旺盛,这需要在放血前三天先内服一些分解药如三果汤(由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组成),目的是将病血和正血分开。

放血前应温暖躯体,待血流旺畅时,用扁形细绳捆扎放血以上部位。

放血进针的穴位都有固定,要避开要害部位及命脉部位。

放血时,如流出液色黄而稀,甚或有泡沫、粘液者,均为病血。

如果放出的血色鲜红且较稠,则为正血,不能再放。

至于放血多少合适,也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情况而定,一般病人体质较壮实者,可略多放些。

放血后,一旦病血流尽,正血出现时,即应该停止,勿放血过多,以免损伤正气。

藏医艾灸疗法
藏医艾灸疗法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主要用来治疗一些寒性病,如消化不良、胃火衰败、浮肿、水肿、黄水症、瘰疬、炭疽、神经错乱、健忘症、脉病等,其中黄水病和脉病疗效尤佳。

在热病的后期,也可运用火灸施治。

艾灸通过封闭脉道要隘,使病邪不致流窜于脉道,从而起到镇痛,治消化不良,化痞块,干黄水的作用,使胃火增生,神志清明。

艾灸的制作是一个很精细的过程。

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用棍打碎,再揉成艾绒团。

艾绒团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用于关节者,大小如姆指;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小如小指尖;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形;用于瘰疬和痞块者,大小如诃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艾灸取穴,一般有固定的穴位,一种是依据病人自诉症状部位定穴。

患病的穴位按之疼痛且舒适,痛点即施灸的穴位,这与汉语中医的阿是穴颇为相似。

另一种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医生根据脏腑经络选穴。

藏医常用的灸法有以下四种:
1.煮法:适用于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

2.烧法:适用于心风病、黄水病等。

3.烤法:适用于隆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

4.拟法:所用艾柱较小,多用于儿童,惊痛时即可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