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疗法
(一)针刺法
针刺治疗作为中医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治疗精神心理疾患的重要手段,是中医系统心理疗法必不可少的干预技术。其调神功能的发挥除了本身针刺穴位所产生的作用之外,无形之中还借助了针刺所带来的心理效应,本节重点讨论临床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忽视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以期能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第1节针剌治神理论依据
针刺作为一种刺激信号,是通过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机能,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上运用时十分重视调治神志。《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认为“用针之要,勿忘其神”,说明治神要始终贯穿于针刺操作的全过程,治神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针刺的临床疗效,同样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又如《灵枢·本神》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用针c”《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将“治神”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 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将治神位于养生、诊断、针具及药物之前,并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
定,九候已各,后乃存针。”对于“治神”,张景岳注解:“医必以神,乃见无形;病必以神,血气乃行,故针以治神为首务c”囚此,治神是针刺治疗的关键,正所谓“针者,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问·汤液醴醪沦》)。离开了“治神”,针刺手法就无法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1.医者之神
古代医家非常注重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粗守形, 上守神”指出要成为一名针灸“上工”,必须能理智地驾驭自己的情感,做到“积神于心,精神专一”,调理自己的精神意念活动,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利用自己正面的情绪状态感染患者。《灵枢·官针》中“用针之要,勿忘其神”是指治神应当贯穿于从接诊到针刺完毕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做到将自己的“神”与病人的“神”统一起来,集中于针L=重视治医者之神,就是要求医生自始至终心无旁骛,将精力专注于针下和患者。《素问·征四失论》对此作了详细分析:“大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 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G”可见,纵使医生明了经脉穴道, 熟练施治手法,但由于精神不能专一,志意杂乱无主,其施治亦难以成功。医者要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准确地分析发病原因、判断疾病预后,并有效地将心理暗示干预等运用到针灸治疗中。李中梓对此颇有体会,认为“境缘不遇,营求不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
针刺过程中,医者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各种反应。《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神在秋毫,属意病者”,要注意观察病人神色的变化,“睹其色,
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素问·针解》中提醒医者尤其要注意患者的眼神,“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治疗中注意患者眼神,引导患者使其精神专一,细心体会针下感应,可令经气畅达,有利于疾病向愈。通过对患者形神的观察,可以了解患者对针刺的耐受情况,及时调整针刺手法和强度,有效地防止晕针等针刺意外事件的发生,并可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赖感,达到最佳的针刺效果。
2.病人之神
针灸施治过程中要求患者神情安定,意守感传,医者需在患者平和稳定的精神状态下进针。《素问·刺禁》中指出以下几种情况不得马上针刺:“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在以上这些患者神气未定情况下,马上针刺,会造成“气乱”、“气逆”等不良后果。《灵枢·终始》也提出:“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认为医者必须要让病人情绪稳定,神气安宁后方可行针治疗。患者的精神状态可以影响治疗效果,在针刺治疗中尤为明显,正如《金针梅花诗钞》所说:“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蠲,气血定,使之信针不疑,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功倍也”针刺治病时医者之神与病者之神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医者在自身守神的基础上引导患者积极配合,《素问·针解》中的“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即是以意引气的一种方法,即以医者之神,摄制患者之神,通过暗示的心理影响,引导病人注意施术部
位,使经气易于运行,而产生针刺传感反应。杨继洲称之为“医者之心,病者之,与针相随上下”;如病人之神尚堪使气,自然神动而气随。窦汉卿谓“本神定而气随”。名医华佗就十分注重对患者的暗示引导作用,《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其“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患者在安神定志的基础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可显著提高疗效。此外,医者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对患者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心理安慰作用,从而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和战胜病痛的信心,这对针灸疗效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3.针刺中的心理暗示
《东医宝鉴》在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时说: “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病。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 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乎?虽一时侥幸而安之,此则世俗之庸医,不足取也。”在治病过程中,病人的心理因素对治疗效果的优劣有直接的影响。《内经》就已认识到某些疾病疗效欠佳与患者的精神活动有关。相信医生,主动要求接受治疗者常有事半功倍之效。怀疑医生,对治疗存有畏惧、猜疑心理者常难获良效。如《素问·五脏别论》所云:“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暗示疗法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采用语言、表情、手势或其他暗号含蓄、间接地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做法。暗示多采用言语的形式,也可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方式进行。如《素问·调经论》:“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意思是说针刺之前,
将针拿出来给病人看, 并告诉他将要深刺,以使病人精神集中,而实际上刺人的深浅程度,则按具体病情需要而实施。针刺治疗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身调节过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单纯的物理刺激过程。正确的针刺理论和言语暗示、行为暗示均可对针刺的效应和临床疗效产生影响。在针刺时,将经络传感循行顺序告诉患者,并嘱其感知,具各言语暗示的心理治疗作用和特征。此外,针刺得气亦是对患者的良性心理暗示。
4.针灸与“入静”状态
治神要求患者“人静”,可明显提高针刺时的循经感传出现率。人静过程中,受试者的心理负荷显著下降,完成被试任务所需要的心理资源量减少,说明一种低心理负荷、低心理能量消耗的皮层状态很可能是循经感传的重要条件之一]入静后,通过改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使循经感传的出现率明显提高。囚此,在临床治疗中强调“入静”,就在于能进一步提高针刺疗效。
第2节影响治神的因素
1.影响针刺治疗的心理因素
(1)针刺之前
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时的心理状态各异,有的迫切希望接受治疗,心理上表现为求愈心切,希望自己能在短时间内康复,没有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心理准备,对治疗的效果容易产生怀疑和动摇;有的患者对针灸治疗存在恐惧心理,害怕疼痛,情绪紧张,对针灸治疗仍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