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导论读后感.doc

合集下载

解蔽晦暗光亮人性——旅游美学

解蔽晦暗光亮人性——旅游美学

解蔽晦暗光亮人性——旅游美学摘要:在当今的人类世界,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社会组织的日夜精密,我们的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辉煌。

但同时个体,作为人类社会构成的单元人本身,却面临着在这巨大的精密的社会机器中作为一个标准化下的随时可以替代的零件而丧失其个性,人作为人的本性中个性的一面被过度压抑,以致人整个随时有可能掉进没有个性的、不能获得自我确证的深渊。

而旅游活动则以其跳脱日常的社会生活空间,以空间转移的方式,人成为了非功利的人,在审美中触及人的本质,回归完满人性,以旅游美学的方式为人展现了一个解蔽人性承诺个性生命价值之所。

关键词:旅游美学、解蔽、人性一、严苛晦暗的当今日常世界图景:人皆无往不在活动中存在,人的活动有多个向度,理想的状态是多向度的满足谐和。

在人的活动中“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它能思维”,正是这思维使人的一切活动具有了人性,人的活动因此特别地是人性的活动。

其不仅在于要满足功利向度的欲求,同时正如黑格尔所说还要致力于思维的本务即使思维获得自身的满足,认识思维的自在自为之本性。

从某种角度来讲即是人要之所以为人即是要寻求人的本质的自觉,自觉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此方为人之最高旨趣所在。

但在人类历时性上时常会因种种原因导致谐和被打破,甚至造成某些向度的极端突出,以致于以其极端茂盛遮蔽了人性其他向度的光明。

而人虽有多向度但其实整体的人,虽一个向度突出,但其他向度招致遮蔽却会导致作为整体的人世界的晦暗,导致人类本性的遮蔽,以致人存在因缺失本性遭受无法忍受的伤痛,此时唯有去改变人所在的时代场景,以使人无论从生存还是存在上都得到快乐幸福的满足,使的人之尊严得到允诺。

现代社会在全球化的资本市场经济环境下,本来只是作为人生活的一部分的社会经济及其系统极端凸显,以致一切都为经济及其系统所占据、主导,而至人类整体和个体都在诸多领域,特别在精神领域被物质所强力侵占、摧毁,而造成人既有人之为人的精神诉求,却又不得不忍受为物质所集中的难以忍受的阵痛,使得个人、和其类都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感到在过渡充裕的物质世界,作为人更为根本的精神向度被物质过渡挤压,以致在生存之中疼痛难忍。

旅游与美学

旅游与美学

旅游与美学作业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院别: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日期:_____旅游与美学有感------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而我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

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

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

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

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

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

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

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

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

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不是在叫喊旅游资源贫乏吗?其实,各地区都有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在资源,浙江镇海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们耗资千万,已经开发和恢复了许多近代反侵略战争的海防遗迹,让历史告诉未来!不久将建成东南沿海颇有特色的新的旅游胜地。

旅游美育导论(doc11)-11页word资料

旅游美育导论(doc11)-11页word资料

旅游美育导论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

美育之分支已有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文学美育、音乐美育、美术美育、体育美育等。

窃以为今日实有标举旅游美育之必要。

这是基于旅游在中国、在世界上日益重要的地位和广泛、深入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业在世界上勃兴。

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持续保持和现代科技的猛进,战后的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这种发展,使得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增长,国民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也因之增多;同时,由于现代化大生产及社会斗争、推进等原因,可供国民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加之交通条件现代化。

这三大基本原因,使得旅游业兴旺发达,成为朝阳产业。

发展至90年代,旅游已与石油、汽车业鼎足而立,成为世界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演进。

面对充裕的金钱、时间,文化素养高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民,乃以旅游为仅次于生存需求的人生第二需求。

旅游业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70年代末才进入正轨;但因改革开放之势,短短十年来,它得以飞速发展,如今已成我国三大创汇途径之一,成为第三产业中之重点产业。

仅1992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便达3800万人次,其中外国人为400余万,旅游外汇收入达39.5亿美元。

1993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达4152万人次,其中外国人约450万,旅游创汇达46.83亿美元,占全国非贸易外汇收入的30.63%。

1992年国内旅游人次达3.3亿,回笼货币250亿元。

1993年国内旅游人次达4.1亿人次;1994年可达4.5亿人次。

不久前,国务院下文要求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故国内旅游业将再上一个台阶。

旅游的地位、作用、影响既如此,对今日中国来说,旅游美育之标举、研究、力行,实为要务。

何谓旅游美育?旅游美育即通过旅游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也就是在旅游进程中产生、完成的美感教育。

旅游美育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旅游美育,其目的、任务是培养、提高旅游主体——旅游者对现实世界(自然的;社会的)和艺术世界的美的感知、鉴赏、创造,陶冶人格修养,丰富生活趣味,促进身心健康,升华道德情操。

(旅游学概论)读后感_读后感.doc

(旅游学概论)读后感_读后感.doc

(旅游学概论)读后感_读后感《旅游学概论》读后感其实对于“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说起来大概新生都不能确定地理解它概念,只是泛泛地把自己对旅游出游理解加诸其身。

而《旅游学概论》则系统地为我们阐述了“旅游”概念(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旅行到其惯常环境之外地方并在那里停留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年活动)和其多学科体系特点,让我们知道,旅游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以旅游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为核心、多学科共同研究为支撑旅游活动整体知识体系,能在各级公司旅游相关部门、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中高级专门人才,了解旅游业需求,从而使我们可以更加明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

全书分为旅游本体论(概念体系)和旅游发展部门(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对旅游学科、旅游活动、访客与旅游者、旅游需求、旅游产品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而简洁阐述,为读者介绍旅游学基本理论体系;第二部分则详细介绍旅游管理各领域宏观结构,涉及吸引物与目地、节事与会展、移动性与旅游交通、旅游中介服务、旅游接待服务、旅游支持行业、旅游公共管理等主要部门。

本书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它每一章结束后,都会给我们一些阅读材料,使我们扩大了关于旅游领域知识面,加深对旅游学理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如第一章,旅游学科案例从各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教材发展、国际旅游研究组织、国际旅游研究期刊视觉去给我们引发思考。

我们知道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其旅游教育起步都是早于中国,尤其是中国与美国起步距离更是相差56年。

西方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旅游性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关于旅游学科严肃话题,特别是从旅游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角度理解,进行了认真思考,这与目前我国旅游学科主要建立在工商管理学科基础之上现状明显不同。

(读后感)而东西方旅游教材不断发展,各国际旅游研究组织与国际旅游研究期刊陆续出现,这说明各国对旅游学都给予了足够重视。

而读者则可以从这些案例中更加充分去了解本章知识应用,从而对旅游学科不断有更深层次了解。

一部赏心悦目的教科书——读《旅游审美概论》有感

一部赏心悦目的教科书——读《旅游审美概论》有感

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9月下半月刊一本优秀的教科书它首先必须具备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同时还应具备艺术性。

因为教科书既是引教一门学科的书籍和引导学生学习这门科学的范本,同时也是教书育人的工具。

近些年我国学者继往开来,已出版了不少优秀的教科书,如绿树鲜花铺就了教育的春天。

诚然,大多教科书都融汇了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这本是教科书必具的,但要体现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这四性齐备却有难度。

因为艺术性往往为编著者忽略,同时一般出版社也并不推崇,其原因往往认为艺术性与教科书的严肃性相悖。

故往往导致“一件好工具难以使用”、“一盘佳肴不好下口”,即便是知识的渴求者也只能“十年寒窗苦读书”,硬着头皮啃这盘苦果了。

如果是一盘色、香、味、形俱全的佳肴,自是看之悦目、食之爽口,回之有味。

随着时代的进步,读者也希望有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这四性并具的“色香味形”俱全的现代版教科书,以达到看之悦目、读之朗口、思之有景,捧起书本便会爱不释手。

这段文字是笔者读了南开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专家讲课”系列教材、由曹诗图教授编著的《旅游审美概论》一书的第一感受。

《旅游审美概论》是一部赏心悦目的教科书。

开卷之前,先从教材封面说起,南开大学出版社编辑别具匠心的封面设计便先引人入胜:“飞马踏燕”眺望“学海之舟”的上部构图,告诉你这是一本关于旅游的教科书;“大树”立于“文海”(由文字组成的涟漪)之上的右部构图寓意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只有基于文化的旅游之树方可枝繁叶茂,生命长青;“专家讲课”的朱红印章颇具中国传统文化风韵;封面题记“旅游是审美的散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可谓点睛之笔,使你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内容扑面而来!阅读了曹诗图教授《旅游审美概论》之后,感受颇深,获益良多,不敢妄作评论,唯怕挂一漏万,有失偏颇。

故用读书心得的方式将该书特点概括之。

一、教材编写方式的先进性以往的教科书多在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上下功夫,故严肃有余、几无活泼已成教科书的通病。

旅游美学读书笔记

旅游美学读书笔记

旅游美学读书笔记求旅游文化学的读书笔记~~~~题材不限~~~旅游学:一门跨学科。

旅游研究的核心领域:旅游体验研究(谢彦君)体验的需求:体验欲望、体验心理、体验意识、体验行为、体验关系、体验效应相关学科: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美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体验的供给:体验场、体验情境、体验氛围、体验设施、体验设备、体验流程相关学科: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营销、饭店管理、导游、旅游经济学、服务管理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以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在旅游这个时空转换过程中,旅游者希望获得的是某种快感,寻求的是精神和肉体的满足。

旅游活动根本上就是旅游体验(T ourist Experience),或者说旅游体验构成了旅游的内核(谢彦君,1999,2004,2005)。

唯美主义、神秘主义、野生的和异域的自然、社会化、好客和丰盛、冒险、旷野、真实的异国情调。

Prentice和Witt综合多家观点归纳出了旅游体验研究的五种模式:(1)体验的等级模式.将体验分为享受自然,摆脱紧张,学习,价值共享和创造;(2)体验的标准模式—\"畅爽\"(flow).它是由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1975)提出的最佳体验标准,这种状态\"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3)有目的地的行为模式.即从行为理念,标准化理念和控制理念中预测目标导向的行为;(4)多类型模式.基于旅游者有多种类型,他们所寻求的旅游体验也因此不同,为此他们也提到了Cohen对体验模式的划分;(5)局内人和局外人模式.该模式认为,在早期目的地居民是局内人,而旅游者作为局外人是无法理解或意识到代表当地文化的象征符号的;后来随着社会关系的淡化,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距离缩短,旅游者可以事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和其他信息。

我的旅游文化心得体会—读章海荣之《旅游文化学》有感旅游文化是一门很精深的文化。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

美学导论读书报告(1)学科的名称诗人说,我们往往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其中蕴含着一条朴素的真理:行走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而出发;在思考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而思考。

而当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这个“什么”(给出的答案)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当到达目的地时,我们会反思出发的目的,我们往往发现我们抵达的目的地与我们原先期望的目的地不同。

但我们不会觉得遗憾,反而会感到惊喜——我们发现我们到达的这个目的地比原先所设想的更远。

我们为思考的对象限制一个范围,而随着思考的进行,我们之所思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进入更深更广的领域。

一个去北方寻找石材的人发现东北方有金子,他会毫不犹豫地改变出发的目的。

最初我们问他,你为什么而出发。

他说,为了石材。

事实上,他为了财富,石材这一目的只是更深层的一个目的(财富)的手段。

财富也许又是幸福的一个手段。

这样,我们原先设定的一个目的就没有意义了。

学问上常常是殊途同归,其原因大概在此,好比寻找石材、矿物、财富的人最终都去了幸福那里。

既然我们出发之前所预设的目的没有多大意义,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一个目的呢?显然不是,否则我们要么不会出发,要么乱走一气。

当我们谈论美学时,我们的目的是弄清这门学问。

可是美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定义已然是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但是,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思考的大致方向——哪怕这个方向不正。

在思考之前我们所设定的这个方向无非一个目的:开始出发。

但是这同时伴随着一个很大的麻烦,对于方向的限制便限制了双脚所能踏过的领域。

因而对于美学的定义在保证我们出发的前提下(如果把美学定义为一门学问,显然,我们不知道往哪里走),尽量避免狭隘。

若将其定义为美术,则忽视了诗歌文学,这显然不行;用西文“伊斯特惕客”(美学)来定义美学也不行,它仅强调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感情(愉快、赞叹、哀怜等)去看待艺术;“卡力斯惕克”所指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特指艺术的美,故又不符合黑格尔的要求。

旅游美学讲座心得体会

旅游美学讲座心得体会

在这次旅游美学讲座中,我收获颇丰,不仅对旅游有了全新的认识,还对美学在旅游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明白了旅游不仅仅是简单的出行和游玩,它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和审美的追求。

在旅游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观赏风景,更要用心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讲座中,主讲人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旅游美学的魅力。

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景观,从建筑艺术到民俗风情,无不体现着旅游美学的内涵。

例如,主讲人提到的黄山,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四绝”,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而黄山的美,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壮观,更是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其次,讲座强调了旅游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并将美融入到自己的生活。

主讲人指出,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增强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注美的事物,学会欣赏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

2. 提高审美能力:通过阅读、旅游、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审美情感:在欣赏美的事物时,要用心去感受,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产生共鸣。

4.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旅游过程中,要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次,讲座让我认识到旅游与环保的关系。

在追求旅游美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做到绿色旅游。

主讲人指出,旅游美学并非只关注美景,更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最后,讲座让我对旅游规划有了新的认识。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使旅游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

总之,这次旅游美学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旅游生活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旅游美学素养,让旅游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同时,我也会在旅游过程中,关注环保,尊重自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旅游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桥梁。

旅游美学实训总结

旅游美学实训总结

旅游美学实训总结
本次的旅游美学实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旅游与美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实践、学习和交流,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首先,旅游是一种美学体验。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各种自然、建筑、文化等美景,更重要的是通过感官体验、文化交流、历史沉淀等方式来增长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

例如,在参观西湖时,我通过对不同桥梁、湖岸边的古建筑、白天和夜晚景色的感官感受,感悟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学特点和意境。

其次,美学在旅游中的实践应用十分广泛。

在旅游中,我们需要细致观察、理解、欣赏和评价景点,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景点的美学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景点的魅力和风貌,并将这些感受融入自己的表达中。

例如,在采访中我曾采访一位导游,他通过详细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当地的景观,把美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积淀融为一体,让我深受启发,开阔了我的视野和思路。

最后,旅游与美学互为促进。

旅游给了美学更多的素材和空间,美学也为旅游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和学术内涵。

例如,在游览博物馆
时我受到了多个藏品和展览的启示和启迪,这让我更加了解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并让我感到自己的文化层次和人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次旅游美学实践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旅游和美学之间的联系。

我相信,在今后的旅游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对美学体验的感知和描绘,更好地体会美学之于旅游的意义与价值。

旅游审美课后心得

旅游审美课后心得

旅游审美课后心得我是个热爱旅游的人,喜欢用双脚去丈量更多的新路途,喜欢用眼睛去发现更多的新事物。

也许我确实是一个喜欢简单的人,更愿意把旅行看做一种放松精神、愉悦心情的事情,可是,我不能否认,旅游是学习新知识并获得更多审美体验的绝佳方式。

我喜欢读书。

读书,虽然和旅游扯不上关系,但绝对算作一种获得艺术审美体验的绝佳方式。

在这,我就用读书来引出我对艺术审美的认识吧。

当你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到动情的时候,或者怦然心动,或者潸然然泪下。

这是文学艺术带给我们的悲喜,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审美感受。

这种美,带给我们心灵的感动。

这就是艺术,“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作的人类生活,融合艺术家的知情意”。

我感到很幸福,当自己去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感的作品,除了获得直观的美的感官享受,还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或者所要表现的意,尽管不一定准确,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

甚至因为艺术作品受到本身形象、内容的制约,欣赏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进而获得更加完美的艺术体验和享受,这是我的小小心得。

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感悟,学习,也得到内心小小的升华。

所以说,欣赏艺术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把美的事物当做镜子,自己也会变得更美。

这里,我举三个旅游经常能碰到艺术形式作为例子,说明一下艺术审美的具体体现。

这三个例子表现了中国人的审美倾向,分别是:中国古典山水画,书法,中国古典园林。

我们都知道,中国山水画有三远一说,出自郭熙《林泉高致》。

这从审美感觉的角度对山水之“远”作了描述:“有山根边岸水波亘望而遥者,谓之阔远。

有野霞暝暝,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

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山水纯全集》)阔远言其广袤苍莽,迷远言其恍惚迷离,幽远则言其微妙深遂。

广袤、恍惚、深遂,其实强调的都是某种缥缈朦胧的意境特征。

在这种恍惚迷离的山水意境中,能够寄托游目骋怀、避离俗世的超脱情怀。

)当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这个时候可能瞬间地感到物我合一,感到你与大自然的一种契合。

旅游美学理论和旅游美学感想

旅游美学理论和旅游美学感想

旅游美学理论和旅游美学感想学院:人文学院姓名:石应江学号:1005010068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进,人的生活的节奏的快步话,因此导致了人的守时性的单调性的生活,这样及其会引起厌恶,心情遭透的情绪,然而这需要一种方式缓解这样情绪,让人恢复生机,能够继续工作、生活,对生活还能产生兴趣,重新获得对生命存在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另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旅游。

那旅游的含义何在,旅游的方式,旅游对人有益等等认知问题,仍是需要我们细心解决的问题。

就我本人而言,旅游美学就产生了。

了解旅游美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的内内容,无疑这是我们对全新生活方式-----生活的随意性,生活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娱乐性------最好的诠释。

最重要的是,关于旅游美学的明白,是人对生活的新要求,突破旧生活的困扰,从旧生活的解脱出来,获得对生活的热情,提高人对生活的高质量要求,实现人活在世上的意义,活出人存在的另一番意义。

关键词:旅游美学,随意性,丰富性,娱乐性等正文(一)旅游如何与美学结合就一定范围内,我们把生活分为日常生活和旅游生活。

日常生活,就是人在原住地的生活,这种生活大部分就是工作,其次,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日常生活具有守时性,单调性,功利性等等特点。

与之相对应的是旅游生活。

旅游生活就是生活空间的转移,这是旅游发生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旅游生活的最主要的特点。

而转移的目的不是其他,就是“游”。

古语有云“游者,自由也”,即是不从事自己日常生活的本职工作,完全摆脱在原住地的身份角色和时间限制,作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

旅游活动是一种无功利的活动,让人舒服的生活方式。

对应于日常生活的守时性、单调性等特点而言,旅游生活具有随意性,丰富性和娱乐性、业余性、异地性、享受性等特征。

综合上述,旅游就是第二空间的诗性①生活。

诗性的提出在于18世纪的理性主义占主体地位的时代,诗性指的主要是一种感官直觉的活动不是靠理性的逻辑支配的行为。

再者,美学是由‘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站在反对理性主义的整齐划一的普遍性的角度上提出来的,并为取名为aesthetic。

旅游美学导论 第1讲 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2.2

旅游美学导论 第1讲 旅游审美的人文历史积淀2.2


庄子是将有限的人生回归自然,以有涯随 无涯,实现了美的皈依,是道家美的无言。 庄子的逍遥游乐,可以说是人的精神得以 自由的审美畅想曲,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境
2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与琴酒俱适,纵烟霞而独往

超越有生之涯,逍遥于天地之初的采真之 游,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历朝历代都有一大批郁郁而不得志的才俊高士, 他们或冷漠仕途,拒绝当官;或身处官场而心游 玄奥,亦官亦游之士。从魏晋的嵇康、阮籍、竹 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陶弘景,初唐的四杰 与王绩,之后的王维、孟浩然,宋代米芾、明清 唐寅、徐渭、李贽、郑燮、袁枚、扬州八怪等等。 他们放情林壑,与琴酒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几 乎都有将聪慧才智与济世豪情寄托于山林的人生 乐趣,抑或亦是人生的悲歌。 23
6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假如现 在有人要任用你们,那你们会怎样做呢?”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 尔,则何以哉?”《论语· 先进》)。


从这里同样可见出孔子师生一行急于为 官从政的心理。游仕也即是宦游的一种, 从孔子师生周游列国始,历代士子恰如 苏轼所云:“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 送江入海”(《游金山寺》),这正可 看作是孔子周游从政思想的注释。
2
读书人志在四方,外出谋事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而认定孔 子是封闭的旅游观,这是对孔子旅游思想的片面理解。 孔子还说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 “士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诵《诗》 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溪以为?”(《子路》)。主张读书人不留恋家乡和 安逸的居室生活,如果仅仅熟读诗书,不能应对四方, 也是无用的。 孔子十分向往远游,乐于远游,所谓“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学而》),便说明了这一点。最具游观 意义的是他的诸如“游乎缁维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及游少源之野、登景山、 戎山 《孟子· 尽心上》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 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 3 言”。

旅游美学体会.doc

旅游美学体会.doc

旅游美学学习心得在大一上学期旅游学课程中,我明白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旅游业迅速生长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兴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

而中国的旅游业,虽然形成产业只是近20年的事情,但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衍生成一个旅游大国。

这学期的旅游美学课,更是让我明白了,旅游业之所以兴旺发展,就是因为旅游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换句话说,旅游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审美活动,没有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就没有人们对旅游景观的向往。

在旅游活动中,无论旅游对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呈现在旅游者面前,而旅游者作为一个审美主体,只有真正了解旅游审美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去领会旅游景观的美。

幸运的是,这学期我通过对旅游美学课程的学习,已基本了解旅游美学的各类知识,这为我以后能更好的参与旅游,发现旅游景观之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谈谈我旅游美学的学习心得。

我认为,在旅游美学的各类知识中,“旅游审美的心理过程”是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学习这章知识,不仅可以使自己了解并掌握旅游审美的过程,还能使自己在编写导游词时,能多发掘出一些美的事物,充分掌握游客的旅游审美心理变化,使自己的导游工作得到一定的好评。

早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外许多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探讨美、美感和艺术现象,试图揭示人类审美活动及艺术创作的本质规律。

旅游审美过程,是旅行者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中,伴随着复杂微妙的审美现象,是一个可以由刺激到能动创造的过程。

在旅游审美的心理过程中的第一个部分就是旅游审美的认识过程,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这是审美主体对事物审美特性的感知过程和结果,它不仅可以使游客感受到什么是美,而且还能让游客理解到它为什么美;第二个部分是旅游审美的情感过程,在欣赏审美对象时,实际上都会引起审美主体各种不同的情绪,并贯穿于整个旅游审美的过程,可以体现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是否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以及自身进行内省所形成的主观体验和态度;第三个部分是旅游审美的意志过程,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大家在对旅游景点进行审美时,不仅会产生和形成情感体验,还有意识地去支配自己的行动;第四个部分就是心理学美学的主要学说,这些学说都是心理学与美学相结合得出的,对分析旅游观赏的心理特征和确立有效的旅游观赏方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对旅游美学的理解

我对旅游美学的理解

我对旅游美学的理解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龙健一门学问想要诞生和确立,它必然有能够支撑自己存在的理论或实践的基础。

美学的产生,其历史是何其之长,影响何其之深远。

随着美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美学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众多美学家前赴后继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之中,如今的美学研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经过了一个学期对美学的学习,我对它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词汇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们知道,所谓美学,其实就是部门美学,纵观美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各部门美学的发展,美学普遍存在于各部门之中。

旅游美学也只是美学的部门学科之一。

那么,美学是怎么样作用于旅游活动的呢?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到“旅游”是一种以“体”为手段的感官活动,是一种以游览对象为载体的愉悦身心的活动;其次,美学是一门感性之学,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感觉体验。

所以,用美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旅游活动,探讨旅游活动的美学价值,便是美学应有之意了。

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旅游美”。

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也不是主观存在的,它是由主体与客体的活动创生的。

朱光潜先生说过,美不是地上的麦穗,只要我们勤奋,我们弯腰就可以把它拾起。

他说,美是创造出来的,但是,“创造”主观性太强,仿佛是你像创造就能创造,还有就是“造”需要一定的模板,比如造纸之类的那么随意。

所以,陈昌茂老师认为,用“创生”一词比较贴切,于是,他大胆地提出了“旅游活动创生旅游美”这一概念。

我国古代“有旅游美,但没有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以“旅游审美”的方式存在,在世界各文化中,只有西方文学中形成了美学学科。

但是在我国,旅游美的出现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创生出来的旅游美,是以旅游审美的形式表现在其他艺术门类之中,比如“游记文学”,其主要表现的是“山水游审美”。

游记文学诞生于魏晋时期,到唐代走向成熟,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标志着游记文学的定型。

明朝的游记文学达到了繁荣的景象,长篇巨著《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中的最高成就。

美学导论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美学导论课的心得体会范文

美学导论课的心得体会范文一、前言美学是一门旨在探讨美感、审美和艺术的学科。

在这门学科中,我们可以学到各种关于艺术、审美和美学的理论和概念。

本文将介绍笔者参加美学导论课程的一些体会和见解。

二、认识美学导论美学导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它包括艺术、文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这门课程旨在介绍美学、艺术和审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和演变。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关于美学、艺术和文化的理论和概念,如美的概念、审美标准、艺术形式、艺术教育、艺术哲学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认识到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三、对美学导论的体会在学习美学导论的过程中,我体会到,首先,美学是一门需要反思的学科。

学习美学需要我们反思和思考我们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认知。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并审视这些标准和价值观是否符合实际和公正性。

其次,美学是一门体验的学科。

在学习美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观赏和体验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来理解和欣赏艺术。

这种体验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艺术。

此外,美学也是一门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学科。

学习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最后,美学还是一门需要思辨和探索的学科。

美学的许多概念和理论都需要我们自己思考和探索,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

这种思辨和探索的过程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四、结语总之,学习美学导论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美学、艺术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也认识到美学是一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了解文化和社会的学科。

我希望我的体会和见解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美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旅游美学的美感经验

旅游美学的美感经验

旅游美学的美感经验这是一种别样的路,只有放牧的人可以行走,只有放下重负的人可以看见,只有享受生活的人可以领略,可以带着一身的晶莹回家,这就是旅游。

旅游是身体上和心灵上的放松,抛开一切工作的不顺心,生活的不如意,背上行囊,去看那些没有看过的山,走没有走过的水,记忆那些从未有过的记忆。

旅游美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及美感。

它的发生是以旅游过程的活动为基础的。

一次旅游活动过程由前过程、过程、后过程三部分组成,表现为五个节点,愿游—行游—居游—憩游—忆游组成的逻辑结构。

前过程是对于旅游标示物的认知,并激发出旅游动机的过程,旅游必须要具备的几个要素:闲暇时间、多余的货币、文化知识。

只有当这几个要素同时具备时旅游活动才可能发生。

旅游过程主要是指游览过程,主要表现为观光旅游(行游)、度假游(居游)、专项游(憩游);后过程是旅游活动完成后游客对于旅游美的储存、分享与再现的活动,即忆游。

旅游美是以视觉为主的综合感官体验活动。

由于游客是在第二空间活动,他(她)已经摆脱了第一空间的杂物,摆脱了生活中的不顺心和不如意,成为一个休闲的人,既无事在身,亦无事在心,追求一种消遣和娱乐的轻松生活,获得身体上和心灵上的愉悦。

有位诗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静静偏居杂物的一角,用沉睡的灰尘年轮,一袭天然的泥土气息,温瑞了色在泽”,我们只有在旅游中,才能有这样宁静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细腻的美,真实的美。

旅游美是游客在游览活动中因某一客体形象的冲击而创生的直觉形象,是一种审美境界,它是旅游中的花朵,具有畅爽诗性、自由诗性、狂欢诗性等特征,是旅游生活的最高境界。

美感经验又叫美感,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美感是内在心身和情感活动熔铸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结果,和外部对象相联系。

当我们在旅游过程中看见美的风景,心中便会产生美好感受,感观是被动的,而美感却不是被动的,它是经过人的内在心境和情感自主创造的才诞生的。

旅游美学学习心得

旅游美学学习心得

旅游美学学习感想班级:12旅本1班姓名:赖嫦熙学号:124150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投入了旅游的大潮中。

很显然,旅游业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兴产业。

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旅游认识旅游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在那如何认识旅游呢?在这学期我接触了旅游美学这门课程,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这门课程的主要形式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同时比照西方国家的审美文化,可以让内容变得更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梁金兰老师讲解时,运用案例以及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情况引出主题,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会加入一些视频片段辅助理解。

上课时与我们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多。

我认为这样的方法很好,可以学到知识也不会感到太枯燥。

通过这学期的旅游美学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其实旅游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的审美。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无论我们参观的一条河还是一座房子,它都是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而我们作为一个审美主体,只有真正了解旅游审美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领略旅游景观的美。

比如说我们去参观苏州园林,如果你不懂它的园林构造以及布局思想,那么在你的眼中它就跟一般的园林无异,不过就是有很多的石头,还有很多的树以及水池、走廊等等。

但是如果你有去了解它,了解过它的历史,那么你如果回头再来欣赏的话,那么完全就是一种不同的审美感受了。

通过对旅游美学课程的学习,我已基本了解旅游美学的各类知识,这为我以后能更好的参与旅游,发现旅游景观之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谈谈我旅游美学的学习心得。

在旅游美学中,涵盖了大约十章的内容,分别介绍了旅游审美心理与观赏原理、旅游服务者的审美需求以及旅游景区的审美设计;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建筑景观和雕塑景观的审美鉴赏;中国绘画艺术、饮食文化的审美鉴赏。

旅游美育导论(1)

旅游美育导论(1)

旅游美育导论旅游美育是指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达到观光、欣赏、领略、体验、认识、感悟和提高人们审美素养和文化意识等目的的一种文化传承、宣传和推广的形式。

旅游美育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旅游目的地不仅仅是为了观光和娱乐,更是为了人们的文化修养与艺术感受。

旅游美育的定位旅游美育是国家文化旅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旅游、体验、亲身参与等方式将文化遗产和艺术品呈现给人们,促进公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各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美育的目的旅游美育通过旅游活动,让人们不仅仅是观赏景观,更深入的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特色,从中认识世界、了解自我、发掘潜能,将观光游览向更高层次的文化体验、艺术欣赏和文化交流转变。

旅游美育的内容旅游美育的内容不仅包括观光、旅游、美食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民俗、景观、建筑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等,让人们在游览的同时,增强对文化、艺术和历史的认知和体验。

旅游美育的方法旅游美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得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得到体现。

旅游美育的手段包括文化演出、文物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展览和观演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更能体现文化、艺术和旅游的紧密联系。

旅游美育的实践旅游美育可以将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品进行整合,通过旅游的形式将其呈现给人们,以此来让人们感受不同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的异同之处,提高人们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能力。

旅游美育通过旅游活动,让观众更加动情地学习和感受文化和艺术,从而更深度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总之,旅游美育是现代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有助于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和促进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

旅游美学理论和旅游美学感想

旅游美学理论和旅游美学感想

旅游美学理论和旅游美学感想旅游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行为、旅游地、旅游目的地及其环境,以及旅游者对它们所产生的情感反应的学科。

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旅游行为,以及旅游者的体验和影响,以此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美学研究了旅游地,旅游地的特色和感受,以及旅游者对它们的感受等综合问题。

从旅游环境的角度来看,旅游美学关注的是旅行者在某个特定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中的体验,对它们的感情和思想反应。

旅游美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了解环境感受,研究人们如何感受自然空间,以及如何带来其他媒介,如艺术、文化和艺术作品,并评估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这需要研究人们在看待景观时的感知,如物理结构,物理和心理力量的影响等。

同样重要的是,旅游美学学科还需要保护环境,减少我们对旅游地点带来的破坏,从而试图使旅游活动更加符合可持续的发展要求。

旅游美学需要研究者理解并将地质学、环境学和艺术等科学视角结合起来,以评估特定环境及其影响。

旅游美学研究应深入探讨旅游环境中的社会事件,建立旅游社会学和旅游政治学的新范式,考察旅游地的法律和政策的影响,以及旅游的社会用途如何促进旅游的经济发展。

旅游美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旅游行为者系统地经验和感受旅游环境。

因此,旅游美学研究也需要人们要具体了解每一处旅游地并唤起他们的感官反应和思想反应,从而探究旅游地的美学特征,加深对旅游地的理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旅游服务,提供符合旅游目的地当地文化的相关内容,把旅游者带入这段美学之旅。

旅行者可以体会到客观的环境和文化的艺术性,并挖掘它们的美感价值,从认知和情感发展出一种特有的文化体验。

旅游美学致力于探究旅游行为者对旅游地及其文化性质的反应,以及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看法,提供可持续的旅游服务。

旅游美学能帮助更好地了解旅行,理解旅行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旅游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改造了旅游行业,通过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旅游地,提高旅游地的美学价值,旨在从艺术及心理上凸显旅游地的特征,将旅游地发展成可持续性的旅游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美学导论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

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

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

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

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

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

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

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

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

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

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

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

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

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

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

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

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

知识改变命运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