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基础》认知旅游和旅游学
旅游学入门知识旅游行业和旅游规划
旅游学入门知识旅游行业和旅游规划旅游学入门知识——旅游行业和旅游规划旅游是一种广泛被人们所喜爱的休闲方式,也是促进交流和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
然而,旅游行业的规模庞大,涉及到众多领域和专业知识。
本文将介绍旅游行业的基本概念、各个领域的职业机会以及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旅游行业简介旅游行业是指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和机构的总称。
它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交通运输、导游等各个环节。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行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在中国,旅游业也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了解旅游行业是非常重要的。
1. 旅行社:旅行社是旅游行业中最为熟悉的一环,它通过组织旅游团体、提供旅游服务和旅游咨询等方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旅行社不仅需要对目的地和旅游产品具有充分的了解,还需要与酒店、景区等众多旅游供应商紧密合作。
2. 酒店业:酒店业是旅游行业中提供住宿服务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各种类型的酒店,如星级酒店、度假村和民宿等。
酒店经营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以提供给客人舒适、安全和便利的住宿环境。
3. 景区管理:景区管理是指对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开发、保护和管理。
景区管理需要对自然和人文资源有深入的了解,以确保景区的经营和服务质量。
同时,景区管理还需要与旅行社和其他旅游相关机构合作,促进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4. 导游:导游是旅游行业的重要职业之一,他们负责领队、讲解和翻译等工作,为游客提供专业的旅游指导和服务。
导游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以确保旅行的顺利进行。
二、旅游行业的职业机会旅游行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机会,无论是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还是管理和经营方面。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旅游行业职业机会:1. 旅游规划师:旅游规划师负责策划和规划旅游线路、景点和旅游项目。
他们需要对旅游业具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需要熟悉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喜好,以制定合适的旅游规划。
2. 旅游项目经理:旅游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和管理旅游项目,包括预算控制、资源调配和风险管理等。
《旅游学概论》笔记_学习笔记
《旅游学概论》笔记第一章:旅游学基础1.1旅游的定义与特征1.2旅游的历史与发展1.3旅游的类型与分类1.4旅游的社会经济影响第二章:旅游市场与需求分析2.1旅游市场的概念与构成2.2旅游需求的特点与影响因素2.3旅游者行为分析2.4旅游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第三章:旅游资源与产品3.1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估3.2旅游产品的概念与特征3.3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管理3.4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四章:旅游业的组织与管理4.1旅游企业的类型与功能4.2旅游业的管理模式与结构4.3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4.4旅游业的营销策略第五章:旅游政策与法规5.1旅游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2旅游法规的内容与作用5.3旅游安全与风险管理5.4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第六章:未来旅游发展趋势6.1数字化与智能旅游6.2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6.3文化旅游与体验经济6.4全球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第1章:旅游学基础1.1旅游的定义与特征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观光、探险、文化体验等目的,暂时离开通常居住地,前往其他地方并返回的活动。
旅游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目的性:旅游是有明确目的的出行。
过程性:包括出发、旅程和返回的全过程。
临时性: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年。
动态性:旅游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时间、空间及个人因素影响。
旅游的特征:文化性:旅游活动常常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体验。
经济性:旅游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性:旅游活动通常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休闲性:旅游旨在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旅游者的分类:按目的:休闲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旅游等。
按出行方式:跟团旅游、自助旅游、背包旅游等。
旅游的价值: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经济价值: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社会价值:增进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
1.2旅游的历史与发展旅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旅游形式不断演变。
原始社会:人类为生存迁徙,旅游活动以寻找食物和栖息地为主。
基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
基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2008年2月第22卷第1期旅游科学日墨皿墨置团亚圃Feb.,2008V o1.22.No.1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08)一O1—0022—07基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白凯马耀峰游旭群(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q环境学院;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本文以旅游者行为研究为视角,运用互联网文献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实际运用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以旅游活动的评价结果为核心的旅游者感知和认知的概念.关键词:旅游者行为;旅游感知;旅游认知;概念旅游者作为旅游和旅游学研究的主体,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卫j.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是旅游者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截至2006年9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输入主题"旅游感知"涉及到的文章163篇;主题为"旅游认知"的文章为166篇.通过"ElsevierSDOSChinaConsortium"学术搜索引擎,以关键词"touristperception"进行搜索,涉及文章143篇;"touristcognition"涉及文章l4篇.感知和认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样是旅游本源研究中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如何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角度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和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心理学对感知和认知概念的定义1.感觉和知觉心理学研究中将感知分为两个不同的心理活动阶段,其定义也是分别给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一普通心理学》将感觉(sensation)定义为:收稿日期:2007—03—12;修订日期:2007—1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模式研究》(40271037)资助作者简介:白凯(1974一),男,陕西师范旅游环境学院讲师, 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市场,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马耀峰(1949一),男,陕西师范旅游环境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旅游开发和市场及GIS研究.游旭群(1963一),男,陕西师范旅游环境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认知评价以及应用认知研究.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官,经过脑的信息加工活动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的反映.感觉研究的初始者英国经验主义者J.洛克指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作为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为知觉及其他复杂认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材料.通过感觉,人们从外界获得信息.这些信息在感觉系统的不同水平上经过加工,并与已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对照,得到补充,从而产生了对外界事物基本的反映.因此,感觉是心理行为变化的最基本变量,感觉担负着对复杂事物的简单要素进行分析的任务.知觉(perception)是人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感觉和解释过程J.这个过程不仅同其一种感觉相联系,而且往往是视觉,听觉,皮肤觉,运动觉等协同化的结果.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将感官刺激转化为整体经验.因而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身体状态整体形象的反映.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流派认知心理学派认为感觉是对刺激的觉察,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即在已存储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把握刺激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感觉阶段,人仅仅意识或反映出刺激的物理属性,个体以生理为基础就的感官就可以获得信息.知觉是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一系列连续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知觉和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是现实刺激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结果, 和感觉相言,具有间接的性质.对于感觉和知觉概念,心理学界共同的认识是:由感觉而变为知觉,其间要经过选择的历程,感觉是直接的基础,但有了感觉未必会产生知觉;感觉是个体获得此时此地的事实资料,知觉是个体将感觉资料与经验联结而产生的组织;个体靠感觉接受到刺激,但决定其行为反映与否者则是知觉因素j.2.认知本世纪6O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兴起,尽管"认识"与"认知"细究起来应有一些互异之处',但从本质上考察,今天所说的认知即传统心理学中的认识过程.认知心理学将人的认知(cognition)定义为个体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尽管关于认知的研究经历了结构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发生认知论等各个心理学派的争论,但心理学家对于认知的研究共同的认识是认知的过程包括注意(从心理上关注一些刺激),知觉(解释感觉信息以形成有意义的资讯),模式识别(将一种刺激划归某一已知过程中)和记忆(认知的信息存储和提取过程).虽然心理学通常将感觉和视觉区分定义,但事实上,人接受信息是通常是将事物作为整体来认知的,不仅认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认知事物的联系和关系,即上文中所提到的感觉资料与经验联结产生的知觉.人通过感知所获得的信息并不会因当前刺激物停止作用而马上消失,它会继续保存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个体经验,并在需要时再出现称之为记忆.人脑不仅可以通过感知接受并通过记忆保存各种信息知识,同时还能利用头脑中已有的个体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知事物,把握事物地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此外, 人的认知活动过程都必须伴随一种注意状态,这种状态保证了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以便心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可见,人的认知就是个体借助一定的接收器,通过感知主动获得一定量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逐层加工的过程¨. 二,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国内外对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研究多从实证研究人手,以旅游者调查问卷来收集基础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汇总分析,最终得出关于旅游业组成因素的各种看法.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关于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概念,也是从相关实证研究中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中加以分析. 1.旅游感知在前期的文献搜集中我们发现相关旅游感知的定义.如黎洁,赵西萍关于美国游客对西安的感知研究中定义旅游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对旅游对象,旅游环境条件等信息的心理过程12].Alain Decrop(阿兰?迪克洛普)将旅游者感知定义为:将外部世界的旅游信息转换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内部思维世界的过程¨.这些定义都没有考虑到旅游者行为自身的特点,是心理学感知概念的移用.国外学者对旅游者感知的实证研究从时空角度可以划分以下3种方式:(1)抽样调查实施于旅游者常住地在此类的研究中,抽样调查的内容主要是旅游者出游前在常住地对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搜集的过程及前期评价.Lewis和Meadows(1995),Martin (1996)和Kemal(2006)的研究中突出了对旅游经营者和投资者对旅游目的地总体旅游业的看法,这些看法用感知来加以定义¨.Cedric(1995),Roger和Clare(1997),Andrew(2000)和Bobetal (2002)针对潜在旅游者调查中主要涉及内容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旅游目的地服务,这些都被定义为旅游者感知¨.Nina(2006)使用图画联想,词汇联想,释放联想(抽象拼贴图)的方法测试了和旅游目的地有一定距离的潜在游客,测试结果被称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印象.上述的研究主要是在旅游者常住地进行的调查,受调查对象(潜在旅游者)对于感知对象基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较为深入的了解.(2)抽样调查实施于旅游目的地此类研究和抽样调查实施于旅游者常住地的区别是:旅游者已经在旅游目的地进行了相应的旅游体验.Abraham和Gang—Hoan(1996)将韩国导游对日本旅游者长期交往的经验定义为感知. Kuniyaletal(1998),Melindaetal(2001)和Petrosilloetal(2006)将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所感受的环境质量称之为旅游者感知巧.Simon(2000),Atila(2004,2006)以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服务和购物体验评价为对象研究了旅游者感知.Neil(2001),Michael和Stephen(2002),Richard(2003)以城市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城国■基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市安全问题,旅游者对城市安全的看法被定义为旅游者在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感知.Dallen和Cevat(2003)将横跨美,加国境线上和平花园(Peace Garden)中旅游者对通关手续和安全问题的看法称之为旅游感知.Gill(2006)研究中将登山探险游客对登山探险经历定义为旅游者感知.(3)抽样调查分两部分:旅游活动前和旅游活动后此类调查研究实施于旅游目的地或旅游者常住地,调查内容为旅游活动前预期和旅游活动后评价两部分,其对比结果被定义为旅游感知.研究中有的以旅游者旅游活动结束后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评价为主要研究内容;有的以旅游购物或某一景点的实际体验为研究内容],其研究主要涉及旅游动机,旅游期望和满意度评价,旅游感知的实际来源是旅游者预期的旅游体验目标和实际体验质量之间的对比.和国外相比,我国从旅游者行为角度对旅游感知的研究要晚很多,其实证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近两年来呈大规模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者抵达目的地前后的感知和经历;旅游中吃,住,行,游,购,娱等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评价¨;旅游安全因素的前期评估;旅游地感知距离和常住地距离比较.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对各种旅游信息的评估;旅游目的地各种综合环境对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影响I4;以及旅游者的实际体验水平的度量.从时空角度看,国内学者对旅游者感知行为的实证研究基本涉及了上述的3种方式,但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和国外学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2.旅游认知和上述旅游感知研究不同的是,旅游认知概念的运用在国外较为少见,认知主要用于文章中理论探讨的支持说明,没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相关研究中指出旅游者认知是会导致旅游者价值体系的形成,也就是反映相关的旅游经验;旅游认知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综合环境的评价;旅游者社会认知水平会影响旅游者满意度的形成j,认知评估导致认知情感状态;旅游者认知经验受旅游者教育水平,信息接受水平和兴趣的影响~j,不同国家旅游者兴趣差别会影响旅游者的认知水平.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Deborah和Richard(2000)在其《旅游者多重价值模型》一文中系统讨论了旅游者认知和旅游者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提出,旅游者个人价值判断是二维空间价值构架而成: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以及情感支配和认知支配;其中认知支配的内部控制是旅游者因为兴趣而进行的学习,外部控制是度假地的安全,可告知亲友的知名旅游地和对本国情况的学习.国内对旅游者认知的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的探讨邮,涉及旅游地认知形象的构成和推广等内容,但关于旅游认知概念的定义在文章中并没有见到.游旭群在其所着的《旅游心理学》中虽没有给出旅游认知的确切概念,但其借助相关旅游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旅游认知是旅游者在旅游这个特殊活动中的认知,其特殊性表现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物的认知与人的认知的交融性¨.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涉及旅游者认知程度;涂鸦图和旅游者认知的关系;认知方式中消极情绪对旅游决策过程影响;旅游者对城市,景点,整体旅游印象和服务,价格的评价;旅游者形象认知规律;以及出游前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印象的认知等.从上述的研究看,国内外关于旅游者认知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研究者只是运用心理学中认知的定义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的某种因素进行评价,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是研究者在使用旅游者认知概念时或多或少都提及了旅游者经验和旅游者体验质量.三,旅游感知和认知概念的再认识旅游是一种复合交叉融合活动,其研究具有跨学科,多层次交叉的特点,不同学科的学者具有不同的认识.经济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经济消费行为;地理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时空经历;社会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社会活动;文化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心理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心理感受和体验行为;管理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需要进行管理的群体或个体活动;环境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环境生态活动;历史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历史探寻和历史经历活动(我到哪儿去过);自然主义者认为旅游是一种自然享受和经历;人文主义者认为旅游是一种人文文化经历等.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等精神愉悦为主要目的,到日常生活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和逗留的各种身心体验,它是人们的一种短期异地休闲生活方式和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目的性导向强调在深人体验基础上对旅游经历和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评价.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多批次,递进式的消费特点导致其行为模式处于不停的变化当中.旅游者在未开始旅游目的地的活动前,其行为要素涉及旅游动机,旅游偏好,旅游决策,旅游选择,旅游时空行为等考察变量,这些行为和旅游者接触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密切相关.此期间,旅游者在动机的驱使下,将外部信息和旅游者原有的旅游经验在个体大脑中不停地进行交换和加工,旅游者此时对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交换和加工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 属于心理学所强调的感知和认知的交替状态,也就是说,在旅游活动前,旅游者感知和认知行为伴随着旅游动机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外界信息交换的增加而发展.当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开始后,因为环境的变化旅游者以实际体验的方式重新开始主动和被动的接收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信息,在此期间,旅游者行为受动机,偏好,选择,评价,时空行为,客主交互等行为变量的驱使,感知和认知行为存在于旅游者行为的各个变量中,促进了旅游者各种行为的形成.旅游者这种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感知和认知行为最终在旅游者回到常住地后结束,其标志是旅游者根据亲身体验后给出的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主观总体评价.这也说明了,旅游者感知和认知印象的形成不是其先天大脑就已经拥有的,是在旅游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循环加工和自我调整下逐渐固化和沉积,这个过程和旅游者个体心智密切相关, 其最终的平衡是内心自我调节的结果.其形成和演化过程正好印证了发生学关于人类的认识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循环往复的通路中发生作用,并会在内在倾向的自我调节下趋于平衡的观点".心理学中感知初级阶段感觉强调个体被动接受外界信息,认知则强调个体对信息搜寻和加工的主动性.也就是,认知的范围涵盖了感知,认知是在感知被动接受信息刺激并加工的基础上激发个体的注意,并进行主动的信息搜索进行的记忆和思维过程. 基于心理学对感知和认知的定义以及文中旅游研究者对感知和认知的运用,笔者认为旅游感知是旅游者在旅游者常住地或旅游目的地将外部旅游信息被动接收后和自身已有的旅游经验进行对比所形成的和旅游目的地事物密切相关的认识和评价.旅游认知是旅游者在已有感知印象的基础上,根据原有旅游经验或实地旅游体验经历对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反馈,加工和处理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可以发生在旅游者常住地,也可以发生在旅游目的地,以形成对旅游地相关事物的总体认识和评价为最终目标.上述定义和心理学感知和认知概念的区别在于,心理学感知和认知的概念强调对心理过程的研究,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概念强调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四,结语本文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角度,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对旅游者感知和认知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心理学感知和认知的概念,明确提出了具有旅游者行为研究特点,以评价结果为核心的旅游者感知和认知的概念.文中以发生认识论研究成果对旅游者感知和认知形成的分析说明了旅游者感知和认知的形成是因为旅游活动环境的变化和旅游者自身心理调节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的结果.旅游者感知和认知和普遍意义上感知和认知的区别在于考察方式的差异,旅游者感知和认知更强调旅游者对相关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结果.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旅游者,其中还包括了旅游目的地常住居民一J,此类实证研究在国内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作为旅游者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续研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多的还需学界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其演化机理和理论猜想进行更深层次的验证.参考文献:[1]张立生.近期国外旅游学研究进展《AnnalsofTourismResearch))文献分析[J].旅游学刊,2004(3):82—86.[2]余洁,马耀峰,苟晓东.近年来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问题述评[J].经济地理,2006(4):6814585.『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普通心理学编写组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一普通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3.『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普通心理学编写组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一普通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69.『5]王更生,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0.『6]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困基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社,1992:476.张积家,杨春晓,孙新兰.论"认知"和"认识"的分野——兼与赵壁如先生商榷[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5:121—128.张积家.再论"认知"和"认识"的分野[J].教育研究, 1997(11).方俊明.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4.KathleenM.Galotti着,吴国宏等译.认知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1.游旭群,杨杏.旅游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547.黎洁,赵西萍.美国游客对西安的感知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0(1):51-55. AbrahamPizam,YoelMansfeld着,舒伯阳,冯玮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3. PGLewis,AJMeadows.Canadiantouristinformationand theUK:plansandperceptions[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1):67—72. MartinOppermann.Conventiondestinationimages: analysisofassociationmeetingplanners'perceptions [J].TourismManagement,1996,17(3):175182. KemalKantarci.Perceptionsofforeigninvestorsonthe tourismmarketincentralAsiaincludingKyrgyzstan, Kazakhstan,Uzbekistan,Turkmenistan『J].Tourism Management,InPress,CorrectedProof,Availableonline 10July2006.CedricCullingford.Children'sattitudestoholidays overseas[J].TourismManagement,1995,16(2):121—127. RogerCallan,ClareLefebve.ClassificationandgradingofUKlodges:dotheyequatetomanagers'andcustomers'perceptions[J].TourismManagement,1997,18(7):417424.AndrewMcGregor.Dynamictextsandtouristgaze: Death,bonesandbuffalo『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2000,27(1):27-50.BobMcKercher,TanyaPacker,MatthewK.Yauand PatrickLam.Travelagentsasfacilitatorsorinhibitorsof travel:perceptionsofpeoplewithdisabilit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4):465474.NinaK.Prebensen.Exploringtourists'imagesofa distantdestination[J].TourismManagement,InPress, CorrectedProof,Availableonline20July2006. AbrahamPizam,Gang—HoanJeong.Cross—culturaltourist behavior:PerceptionsofKoreantour—guides[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4):277—286.[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J.C.Kuniyal,A.P.Jain,A.S.Shannigrahi.Public involvementinsolidwastemanagementinHimalayan trailsinandaroundtheValleyofFlowers,India[J]. Resources,ConservationandRecycling,1998,24(3): 299—322.MelindaHillery,BlairNancarrow,GrahamGritfin,Geoff Syme.Touristperceptionofen~rortmentalimpact[J]. 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28(4):853—867.I.Petrosillo,G.Zurlini,M.E.Corlianb,N.Zaccarelli,M.Dadamo.Touristperceptionofrecreational environmentandmanagementinamarineprotectedal'ea [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InPress,Corrected Proof,Availableonline5May2006. SimonWongChakKeung.Tourists'perceptionsofhotel frontlineemployees'questionablejob—relatedbehaviour [J].TourismManagement,2000,21(2):121—134. AtilaYukse1.Shoppingexperienceevaluation:acaseof domesticandinternationalvisitors『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6):751-759.AtilaYtiksel,FisunYtikse1.Shoppingriskperceptions: Effectsontourists'emotions,satisfactionandexpressed loyaltyintentions[J].TourismManagement,InPress, CorrectedProof,Availableonline12July2006. NeilCarr.Anexploratorystudyofgendereddifferences inyoungtouristsperceptionofdangerwithinLondon[J]. tourismmanagement,2001(22):565—570. MichaelBarker,StephenJ.Page.Visitorsafetyinurban tourismenvironments:thecEl~eofAuckland,NewZealand [J].Cities,2002,19(4):273—282.RichardGeorge.Tourist'sperceptionsofsafetyandsecuritywhilevisitingCapeTown[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5):575—585.DallenJ.Timothy,CevatTosun.Tourists'perceptionsof theCanada—USAborderasabarriertotourismatt}le InternationalPeaceGarden[J].TourismManagement, 2003,24(4):411-421.GillPomfret.Mountaineeringadventuretourists:a conceptualframeworkfor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113—123.S.Mich~leLanglois,JohnTheodore,Elizabeth,M.Ineson Poland:in—boundtourismfromtheUK『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4):461-469.Manjula,Chaudhary.India'simageasatourist destination--aperspectiveofforeigntourists[J]. TourismManagement,2000,21(3):293—297.MichaelGrosspietsch.Perceivedandprojectedimagesof[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Rwanda:visitorandintemationaltouroperator perspectives[J].TourismManagement,2006,27(2):225-234.JamesWong,RobLaw.Differenceinshopping satisfactionlevels:astudyoftouristsinHongKong[J]. TourismManagement,2003,24(4):401-410. NancyPhaswana—Mafuya,NorbertHaydam.Tourists' expectationsandperceptionsoftheRobbenIsland Museum—aworldheritagesite[J].MuseumManagement andCuratorship,2005,20(2):149—169. YanivPoria,ArieReichel,AvitalBiran.Heritagesite management:MotivationsandExpectations[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06,33(1):162—178.陆林,焦华富.山岳旅游者感知行为研究——黄山,庐山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41_46.吴必虎,王晓,李咪咪.中国大学生对旅游安全的感知评价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1 (3):62-68.解杼,张捷,刘泽华,等.旅游者人游感知距离与旅游空间行为研究——以江西省龙虎山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3(4):396-400.钱紫华,陈晓键.华山客源市场结构和游客行为调查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6):118—122.白凯,马耀峰,李天顺.北京市入境游客感知行为研究[J].消费经济,2005(6):63-67.白凯,马耀峰,周忠学.入境游客消费决策行为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5(3):66—71.梁雪松,马耀峰,李天顺.入境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感知评价的分析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4):107—108.白凯,马耀峰,李天顺.环境感知因素对旅华背包客旅游决策行为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06(5):48-52.马耀峰,张佑印,梁雪松.旅游服务感知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6(1):25-28.马秋芳,杨新军,康俊香.传统旅游城市入境游客满意度评价及其期望——感知特征差异分析——以西安欧美游客为例[J].旅游学刊,2006(2):30—35. JuergenGnoth.Tourismmotivationandexpectation formationl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 (2):283-304.CharlesAbraham,StephenClift,PeterGrabowski. Cognitivepredictorsofadherencetomalariaprophylaxis regimensonreturnfromamMariousregion:aprospective study[J].SocialScience&Medicine,1999,48(11): 1641—1654.[52]PremChhetri,ColinA~owsmith,MervynJackson. Determininghikingexperiencesinnature—basedtourist[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destinations[J].TourismManagement,2004,25(1):31_43.J.EnriqueBign6,LuisaAndreu.JuergenGnoth.The themeparkexperience:Ananalysisofpleasure,arousal andsatisfaction[J].TourismManagement,2005,26(6): 833—844.RichardPrentice,Sin6adGuerin,StuartMcGugan. Visitorlearningataheritageattraction:acasestudyof Discoveryasamediaproduct[J].TourismManagement, 1998,19(1):5—23.JoarVitters,MaritV orkinn,OddIngeVistad,Jorid Vaagland.Touristexperiencesandattractions[J].Annals ofTourismResearch,2000,27(2):432-450. DeborahCrick—Furman,RichardPrentice.Modeling tourists'multiplevalues[J].AnnalsofTourism Research,2000,27(1):69—92.林美珍,李祝舜.基于旅游者认知的旅游目的地印象管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3(5):54—57.李巍,张树夫.旅游地形象的认知与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6):27—30.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J].地理科学,2000(6):563-568.黄震方,李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与推广模式[J].旅游学刊,2002(3):65-70.薛玉梅.旅游形象感知模式的心理机制及相关营销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05(2):27-29.刘燕霞.旅游者情绪与认知的可控性研究[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2004(3):37-39.安辉,付蓉.影响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的因素及对旅游危机管理的启示[J].浙江学刊,2005(1):196-200.李君轶,马耀峰.我国入境游客旅游认知分析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1):144—146.陈娅玲,马耀峰.基于旅游市场调查的游客旅游体验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2):102—106.邱扶东,吴明证.认知方式与消极情绪对旅游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5):1112-1114.白凯,马耀峰,李天顺.旅华法国游客认知及偏好行为研究[J].经济纵横,2005(11):18-21.刘睿文,吴殿廷,肖星等.旅游形象认知的时间顺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的影响研究——以银川沙湖与榆林红碱淖为例[J].经济地理,2006(1):145—150.囡基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69][70][71][72][73]。
《旅游学基础》教案
《旅游学基础》教案
旅游学基础教案
教学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并培养学生的旅游意识和专业技能。
教学内容
1. 旅游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2. 旅游产业的组成和特点
3. 旅游市场与需求分析
4. 旅游目的地选择与开发
5. 旅游规划与管理
6. 旅游交通与基础设施
7. 旅游文化与旅游社会学
8. 旅游法律与伦理
教学方法
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研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旅游规划和管理的实际应用。
4.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旅游资源和目的地的视频,增加学生对旅游的实际感知。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旅游目的地的实地考察,体验旅游活动并进行实地调研。
教学评估
1. 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讨论质量和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解。
2. 个人报告:要求学生撰写旅游目的地开发规划和管理方案的个人报告,评估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3.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活动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参考资料
1. 王明华. 旅游学基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旅游学基础教学大纲》教案
《旅游学基础教学大纲》教案旅游学基础教学大纲教案一、教学目标- 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掌握旅游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学科;- 了解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旅游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对旅游行业发展的敏锐观察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旅游学的概念和定义- 旅游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旅游的种类和特点;- 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 旅游学的理论框架- 旅游需求和旅游市场;- 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管理;- 旅游行为和旅游消费。
3.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 旅游学的起源和发展;- 旅游学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学派。
4. 旅游学的相关学科- 旅游地理学;- 旅游经济学;- 旅游管理学;- 旅游社会学;- 旅游心理学。
5.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旅游学研究的方法论;- 旅游学研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6. 旅游学的实践应用- 旅游规划和目的地开发;- 旅游企业经营和管理;- 旅游市场营销。
三、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理论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基础知识;-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旅游学问题;- 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或旅游企业,加深对旅游学实践的认识。
四、教学评估- 平时表现: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中期考核:书面考试或项目报告等;-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旅游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 教材:《旅游学基础》;- 参考书籍:《旅游学导论》、《旅游学原理》等;- 多媒体教具:PPT、视频等。
《旅游学概论》第三章:旅游与旅游者
一、旅游者概念性定义
旅游者就是为了某些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旅行和 访问的人。
二、国际旅游者技术性定义 (一)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的定义
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tatistics Expert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对“国际 旅游者”或“外国旅游者”定义为:旅游者是“离开自己的 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特别界定下列人员是旅游者: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旅游与旅游者
学习目的与提要
旅游活动是当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 广的人类活动之一。旅游者是旅游活 动的主体,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前提 和源泉。本章主要讨论旅游的本质与 特点、旅游者的界定、旅游者形成的 主客观条件、旅游动机、旅游者的分 类以及特点。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 我国国家统计局对旅游者作出的技术 性定义,掌握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主 客观因素,了解旅游者类型的划分目 的和方法,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 求特点。本章分四节来学习:
(1)为了消遣、娱乐、家庭事务和健康方面的原因而出国旅 行的人; (2)为参加国际会议或作为各国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 (3)为商务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 (4)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停靠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 间不超过24小时。
(二)罗马会议的定义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国际性旅行和旅游会议, 会议对上一定义作了修改和补充,就各国对旅游者的统计 口径作了新的规范,并提出了“游客(visitor)”这一总 体概念。在“游客”下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夜旅游者,即 称为旅游者(tourist),另一类是不过夜的当日往返者, 称一日游游客或游览者(excursionist)。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
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
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基础旅游学》课件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总结词
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
详细描述
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 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 ,与实际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 导和实践支持。
02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
旅游学的起源
旅游市场结构是指旅游经营者之间的 市场关系,包括完全竞争、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等类型。
旅游市场竞争
旅游市场竞争是指在旅游市场上,多 个经营者之间为了争夺客源而进行的 竞争。
04
旅游资源与开发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总结词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详细描述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景观、人文景 观、历史文化资源等。
旅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旅行家的探险和商人的贸易活动, 这些活动促进了人们对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了解和探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现象的研究也逐渐兴起,旅游学 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形成。
旅游学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旅游学开始受到关注,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旅游现象 ,探讨旅游的本质和影响。
旅游业与就业
01
02
03
直接就业
旅游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 会包括酒店、旅行社、景 区管理和导游等。
间接就业
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如 餐饮、零售、交通和娱乐 等,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 机会。
创业机会
旅游业的发展为创业者提 供了机会,如开设民宿、 旅行社或特色商店等。
旅游学概论大一知识点
旅游学概论大一知识点旅游学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和解释旅游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到旅游的定义、类型、历史、发展、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旅游专业的入门课程,大一的学生将学习到以下几个知识点:一、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旅游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指的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目的,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到其他地区或国家参观、游览、度假等活动。
旅游的特征包括时间性、空间性、人类活动性和移动性。
二、旅游的类型和流派旅游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流派。
根据旅游目的地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根据旅游活动的性质,可以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等;根据旅游者的特征,可以分为个人旅游和团队旅游等。
三、旅游的历史和发展旅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朝圣活动和享受自然美景的行为。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旅游逐渐成为大众的休闲活动。
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的交通革命。
四、旅游的影响和作用旅游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
旅游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的发展。
同时,旅游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影响,例如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可能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文化遗产的消失。
五、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旅游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发展。
旅游学采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
同时,旅游学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涌现出许多研究方向和领域。
六、旅游业的组织和管理旅游业的组织和管理是旅游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旅游企业和机构的组织结构、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质量管理也是旅游业组织和管理中的重要议题。
七、旅游的未来趋势和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旅游业也面临着许多未来的趋势和挑战。
例如,可持续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也在增加,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等。
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与辨析
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与辨析王昆欣【摘要】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是三个各自不同而相互关联的概念。
但学界和业界对三者的界定与认识均尚欠明晰。
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三个概念、属性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辨析与梳理。
认为三者具有不同的定义,分属不同的范畴,拥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但旅游业的产业属性、旅游学学科分支的构建与旅游的基本属性密切相关。
%Tourism,tourism industry and tourism science are three different concepts with mutual relations.However,the definition and cognition for them in the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fields are not clear enough.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this article does a great quantity discrimination and carding from three concepts,properties and research methods.This article believes they h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belong to different categories,and they have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objects.Tourism industrial property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bran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tourism.【期刊名称】《旅游研究》【年(卷),期】2012(004)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旅游;旅游业;旅游学;认识与辨析【作者】王昆欣【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概念界定是一切学术研究的起点。
旅游学基础知识试题
旅游学基础知识试题1. 什么是旅游学?旅游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现象、旅游产业和旅游管理的学科。
它综合涉及了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揭示和解决与旅游相关的问题。
2. 旅游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旅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休闲旅游:以放松休闲为主要目的,主要参与者是工作繁忙的人群。
(2) 文化旅游:以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历史为主要目的,主要参与者是对文化感兴趣的人群。
(3) 自然旅游:以欣赏自然风光和接触自然生态为主要目的,主要参与者是喜欢户外活动和探险的人群。
(4) 健康旅游:以养生保健和康体为主要目的,主要参与者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
3. 旅游的经济效益有哪些?旅游的经济效益包括:(1) 旅游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旅游业为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入,包括旅游消费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2) 旅游业的间接经济效益:旅游业的发展刺激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
(3) 旅游业的就业效益: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
4. 旅游的社会效益有哪些?旅游的社会效益包括:(1) 文化交流和融合:旅游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增进了人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 促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的意识。
5. 旅游管理的重要性是什么?旅游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和规划旅游活动:旅游管理可以有效组织和规划旅游活动,保证旅游者的安全和体验。
(2)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管理可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3) 管理旅游资源:旅游管理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6. 旅游发展的挑战有哪些?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1) 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可能影响旅游业的正常运营,导致游客流失和经济损失。
旅游学基础知识概论
✓现代旅游业之父: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081892)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包租火车,组织570人 团体旅游参加12km外的禁酒大会,当天返回 。特点。 标志着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
1845年夏,托马斯组织了团体消遣旅游,350 人,一周,莱斯特--利物浦 。特点。托马斯. 库克旅行社的问世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1、二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5、战后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6、各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加之信息技术进步的
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乡土和本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事物增加了 了解,并产生兴趣,这种好奇心的增长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
4、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消遣目的的旅行主要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 旅行。
三、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路和陆路交通都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客观上为人们的外出旅行 提供了条件。
这一时期出现了士人漫游、公务旅行、宗 教旅行、帝王巡游等等。
朝聘之旅:诸侯 巡游之旅:乾隆 游学之旅:孔子 游说之旅:春秋战国 羁游之旅:屈原 士人之旅:李白、杜甫 科考之旅:李时珍、徐霞客 宗教之旅:玄奘、鉴真 公务之旅:张骞、郑和
共识: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 的。
一、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三、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四、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五、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早期,人类也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 迁徙活动。
– 不是旅游。是因自然因素或特定人为因素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 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这种活动只能是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旅游学概论》课程笔记
《旅游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旅游学基本认知1.1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 旅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对旅游活动的描述和记录。
-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旅游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得到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旅游学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
- 70年代和80年代,旅游学开始关注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旅游影响研究的热潮。
- 90年代以来,旅游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政策等多个方面。
1.2 旅游学的核心问题- 旅游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旅游的定义和本质、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旅游业的管理与组织、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等。
1.3 旅游学的理论基础- 旅游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 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 社会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组织的社会功能。
- 地理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旅游地域的特点以及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 环境科学理论可以解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章旅游的本源与发展2.1 旅游的定义与本质- 旅游是一种短暂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前往其他地方进行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活动的行为。
- 旅游的本质在于寻求新的体验、放松身心、丰富生活、拓宽视野等。
2.2 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主要是宗教朝圣和贸易活动。
-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旅游开始成为一种文化和教育的方式,人们通过旅游来追求知识和艺术的熏陶。
- 19世纪以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
- 20世纪以来,旅游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旅游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旅游者概述-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旅游学概论_第二章__认识旅游活动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界定
一、旅游与旅游活动
关于“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
旅游
旅游活动 (旅游者的活动)
由旅游活动引起的 各种现象和关系 如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等
旅游者旅行、 游览的全过程
第一节 旅游活动的界定
一、旅游与旅游活动
关于“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
旅游是由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诸多现象及关系 的总和。他们不会形成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谋生 性的)赚钱活动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第三节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地理集中性
1. 基于全球范围的观察
世界各地区国际旅游接待量份额
欧洲 美洲 东亚太 非洲 中东 南亚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3.自助旅游 人们不经过旅行社,完全由自己安排旅游行程,按个人 意愿进行活动的旅游形式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分类依据 按计价方式分类:包价、非包价 1.包价旅游:旅行社以一定价格向市场推销的成批量组 合的旅行路线产品。 (1)全包价:包括一次旅游活动的全部旅游服务。 (2)小包价:只包括其中主要的几项服务。
第三节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地理集中性
2. 基于全国范围的观察
201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理集中性
2. 基于全国范围的观察
201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境旅游接待量
位于前五名的 广东 上海 江苏 北京 浙江
第三节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地理集中性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必考大一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必考大一旅游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点。
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可为日后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旅游学概论中的必考知识点,帮助大一的学生快速了解这门学科。
1. 旅游的定义和分类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为了休闲、观光、探亲、交流等目的,离开日常居住地去到其他地区,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消费的行为。
根据旅游活动的性质和目的,旅游可以分为休闲旅游、商务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多种类型。
2. 旅游产业的组成和特点旅游产业是一个庞大而多元化的产业群体,包括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旅游景点开发等多个领域。
旅游产业的特点是高度依赖地理环境和文化资源、波动性强、劳动密集型、多种产业交叉融合等。
3. 旅游需求与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是指人们对旅游活动的愿望或需求,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旅游动机是指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目的和动机。
常见的旅游动机包括休闲放松、文化体验、亲子旅游等。
4. 旅游者行为与旅游规划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态度、行为和选择,以及他们对旅游活动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等。
旅游规划是指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需求的变化,制定旅游开发和管理的方案和政策,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是指对旅游目的地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提升旅游业经济效益。
包括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景区接待与服务等内容。
6. 旅游市场与市场营销旅游市场是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关系,旅游市场营销是指通过市场调研、定位、推广、销售等一系列手段,满足旅游者需求并实现旅游企业的营销目标。
7. 旅游产业发展与可持续性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文化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同时,实现旅游业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优化的发展方式。
8. 旅游法律法规与政策旅游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国家为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发展而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对旅游学的认识
对旅游学的认识答:一、旅游学是什么1、旅游学(Tourism Studies)是源自英文“touristic studies”的一个术语,它被用来指运用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旅游行为和旅游景点的一门学科。
2、旅游学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混合学科,它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以及涉及设计、建筑、规划、环境等专业知识。
二、旅游学的主要功能1、旅游研究:通过了解人们的旅游偏好,以及旅游对一个社会的贡献,来理解和探讨旅游发展与变化。
2、政策研究:研究旅游行业及相关政策,政策研究所做出的决定可以帮助企业避免可能的经济和政治风险,并提高旅游行业的发展。
3、经济分析:旅游经济学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的评估旅游的真正价值,以及旅游市场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影响,以指导旅游行业的发展。
三、旅游学的重要性1、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扩大税收,建设现代化服务业。
2、改善生态环境:旅游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改善当地环境,增强地方经济实力。
3、促进文化交流:当地的特产、地方文化等传承,可以作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同时也是一种国际文化交流方式。
四、旅游学的研究内容1、旅游行为:理解人们的旅游行为和决策过程,包括旅游者采取行动之前的决策,以及在行程中,它们做出的社会旅游行为。
2、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经济的增长及当地经济,思考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和政治政策之间的关系。
3、旅游管理:研究如何管理旅游企业、景点、资源等,及如何对旅游业消费者有效管理,以及如何满足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4、旅游服务:分析旅游者在旅行中所接触到的服务,研究如何将传统和现代服务整合到旅游体验中,以及如何创造给客户最好的服务体验。
旅游学是一门多学科的混合学,它既涉及设计、建筑、规划、环境等专业知识,又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
它的功能涵盖了旅游研究、政策研究、经济分析等,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文化交流,研究内容有旅游行为、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本不同内容稍有差异,但总体理论框架相似。
第一讲 认知旅游和旅游学
1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2 第二节 旅游学
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在哪儿?
• “旅游”一词,古已有之。较早出现旅游一词的文献可以追 溯到南朝(宋齐梁)时沈约(441~513年)的《悲哉行》,其 中载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时间定义
1979年,美国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马丁·普雷博士 在中国讲学时,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 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各个国家在进行国际旅游者统计時 的统计标准之一:逗留的时间。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旅游学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
旅游者——客源国概况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与开发
旅行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导游业务规程
旅游业 旅游交通
旅游活动的构成 (三部分)
总台与客房管理
餐饮经营管理
旅游饭店 饭店人力资源管—旅游市场营销学
旅游影响研究——旅游影响研究
旅游跨文化管理
政府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研究
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系研究
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研究
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关系研究
第二节 旅游学
3、旅游活动的影响研究
• 旅游活动的经济影响 • 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 • 旅游活动的政治影响 • 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
推荐阅读《旅游影响》是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文
人的交往。”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国际定义:
1942年,瑞士学者汉泽克尔(Hunziker)和克拉普夫(Krapf) 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 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 事赚钱的活动。”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旅游的基本目的是:消遣和增长知识。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流动定义 1974年,英国的伯卡特和梅特列克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发生于 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居住和 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在该地的 各种活动。”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了旅游的本质特征:异地性和暂时性。
特别注意:完善自我的内涵十分丰富。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怎样理解关于旅游的定义! 1、指出了旅游活动的5个基本特点
旅游的特 点
异地性
暂时性 流动性
综合性
享受性
2、指出了旅游活动具有多种目的和动机
• 观赏自然风光――――――――了解自然 • 体验异国、异地风情―――――了解社会 • 增长知识、探险、保健――――完善自我 • 商务、公务、会议――――――发展事业
研究对象
旅游者
旅游业
相互关系
旅游资源
•1、旅游产品 •2、旅游业及其结构 •3、旅游系统
1、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个混合产品,它包括 游客从离家到 返回的过程中,所购买、看见、经历和感受的一切。
它包括到目的地,在目的地内和离开目的 地的旅程,在目 的地的住宿、旅行,购买的 一切物品,包括食品、饮料、纪念 品和娱乐。
等)。 (4)观光。 (5)娱乐(电影院、演出、主题公园以及滑雪、垂钓、划船等活动)。 (6)餐宴。 (7)购物。 (8)金融活动。 (9)翻译服务。
还有一些支持性的产业
• 游客很少看到或想到旅游业还有间接服务者的一面。 • 支持性的产业向供应商提供支持、帮助和指南,没有这些支
持性产业,大部分旅游部门就不能运营。 • 这些支持性产业包括金融业、建 筑业、印刷业、保险业、
• 可以打破地域、种族、性别、年龄、等级的限制 • 容易使人们抛弃偏见,沟通思想
3、旅游是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消闲活动 • 秀美的自然风光―――自然美、艺术美
• 浓郁的民族风情―――生活美
第二节 旅游学
一、旅游学的涵义与研究对象 (一)涵义
旅游学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 以世界范围作为统一体,研究旅游的产生、发展 及其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对象
相互关系定义
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 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 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 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 的综合性。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 关系,即强调了旅游的综合性内涵。
由于这个定义于70年代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
所采用,因此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目的定义
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 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 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 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 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
• 赖博(Leiper)从地理学而不是营销学的立场设计了一个简单 实用的旅游系统模型(见图1-6)。赖博的模型包括三个部分 :游客生成区、旅游目的地和中途线路区。这个模型再一次 说明用系统概念能帮助理解旅游活动和运营。
第二节 旅游学
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一)研究内容
1、旅游活动研究 •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研究 • 旅游者行为研究 •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旅游业经营管理研究 •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二、旅游的基本属性
1、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并正在发展成为人 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生活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会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高层次需要 低层次需要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2、旅游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会交往活动 • 可以自由选择交往对象
生活方式定义 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
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 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指出 了旅游的一些主要特点,即: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怎样认识以上各种不同定义?
《旅游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Tourism
第一讲 认知旅游和旅游 学
旅游学基础
• 1.认知旅游和旅游学 • 2.现代旅游的特征 • 3.旅游系统探讨 • 4.旅游业及其新业态 • 5.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 • 6.旅游目的地营销 • 7.全域旅游与智慧旅游 • 8.旅游业宏观管理 • 9.旅游产业集群模式 • 10.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旅游学
2、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研究
空间关系
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
客源地
目的地
社会 经济 关系
目的地政府 目的地居民
旅游者
目的地 其他相关产业
旅游业
旅游活动 要素关系
第二节 旅游学
旅游者
具体研究内容
旅游业
旅游资源
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及不同目的地之间的交通联系、互 补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研究
本章完
谢谢!
第二节 旅游学
( 二)旅游学的任务
• 阐明旅游活动的本质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 研究旅游活动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 研究发展旅游业的各种条件、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研究旅游活动发展所产生的基本影响 • 分析世界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旅游,怎样理解旅游的定义? 2、旅游的基本属性是怎样的? 3、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一、关于旅游的定义
(一)旅游界关于旅游的不同定义
交往定义
1 9 2 7 年 , 德 国 的 蒙 根 ·罗 德 对 旅 游 的 定 义 : 旅 游 从 “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 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 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即在收录有5万多首诗歌的《全唐诗》 中,以旅游为题的诗共6篇,它们是贾岛的《旅游》、李群 玉的《旅游番禺献梁公》、李昌符的《旅游伤春》、高适的 《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王建的《初冬旅游》、 刘沧的《春日旅游》;而旅游一词在《全唐诗》全部诗句中 出现过22次,如“早岁从旅游,颇谙时俗意”(白居易《适 意两首》)等,在此恕不一一列出。但是,除了这些诗(句) 之外,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在我国古代 的经典辞书中发现有“旅游”一词出现过。
也包含非直接购买的经历和期望,这也是整个旅程的一部分 。
旅游产品是由如下四个元素构成:
四个元素
(1) 到达目的地的方式,即交通。 (2) 目的地便利设施,如住宿、交通、零售、餐饮等。 (3) 目的地吸引物,如景点、重大活动。
(4) 接触的各类人。
(1)旅游产品的场所设施。 (2)往返目的地的交通(包括空中、海上和陆上交通)。 (3)目的地的住宿(包括饭店、汽车旅馆、度假村、农舍、野营地
旅游学基础相关课程
《旅游学》
导论:3 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主体、客体。 旅游业:4 旅游业的性质和特征、旅游业的构成、 旅游业新业态、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业管理:2 旅游业宏观管理、旅游统计。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3 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目的地营销、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