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

合集下载

第一章扁形动物12张(人教版生物)

第一章扁形动物12张(人教版生物)

华枝睾吸虫
显微镜下视察

子宫
卵巢 精巢
血吸虫(代表动物)——日本血吸虫
1、危害:血吸虫病,肝脾肿大、腹水、丧失劳动力,死亡
2、寄生部位: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
3、中间宿主:钉螺
4、感染状态:尾蚴
•解放前,我 国长江以南省 份大约有1000 多万人患此病, 受此病威胁1 亿多人。
• 体长2-8m,700 -1000个节片, 头节有4个吸盘, 顶突有小钩(2排, 25-50个)。
两侧对称:身体可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这样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 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 捕食和防备
三、涡虫的身体结构
眼点:前端背面,只感光,不成像 口:位于腹部 咽:位于口内,可伸向口外 肠:消化
有口无肛门
三胚层:外胚层、中胚层、 内胚层
2、其他扁形动物:
华枝睾吸虫、 血吸虫、 绦虫
寄生、消化器官简单(有的甚至无消化器官)、 生殖器官发达
• 人吃了未熟的含 囊尾蚴的猪肉 (米猪肉)后患 病
• 成虫寄生于人 体小肠内,
猪带绦虫-头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猪肉绦虫的生活史
扁形动物的特征:
1.身体呈两侧对称 2.背腹部扁平 3.有口无肛门
比较扁形动物、腔肠动物
项目
名 称 水螅
身体的对称性
辐射对称
身体的胚层数
两胚层
涡虫
两侧对称 三胚层
运动能力
较弱
较强
相同点: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
绦虫
吸虫
涡虫
代表动物——涡虫
一、生态习性
• 涡虫生活在淡水溪流 中的石块下,营自由 生活
• 以活的或死的蠕虫、 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 虫为食物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扁形动物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扁形动物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扁形动物一、扁形动物的基本特征:1.身体扁平,呈带状或片状。

2.无分节,无腔肠,没有呼吸和循环器官。

3.消化道为单口式,进食和排泄通过同一个口进行。

4.兼具原肠腔动物和中肠腔动物的一些特征,既有中胚层、回肠和体腔,也有原肠腔和器官腔囊。

二、扁形动物的分类:1.扁形动物门:包括叶须动物、扁虫和吸虫等。

2.叶须动物门:体呈叶片状,有鞭毛,如蠕虫。

3.扁虫门:呈带状或条状,体表覆盖细长微体或刺状突起,如绦虫。

4.吸虫门:体呈椭圆形或卵形,长约1-30mm,如血吸虫。

三、扁形动物的主要种类和特征:1.叶须动物:(1)多为水生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的动物。

(2)体表有纤毛,用于运动和进食。

(3)消化道为单管式,具有前端口和后肛。

(4)鞭毛细胞为其特征之一,为纤毛细胞的一种细胞特化。

2.扁虫:(1)寄生在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中。

(2)呈细长条状,由头部、颈部、体节和尾部构成。

(3)体表覆盖微体或刺状突起。

(4)头部有吸口和感受器官,用于吸附主人的营养物质。

(5)主要寄生在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如猪绦虫、牛绦虫等。

3.吸虫:(1)寄生在人和动物的体内,如肝、肺、肠等器官。

(2)外形呈椭圆形或卵形。

(3)口盖在身体中间或后方,有多个感受器官。

(4)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和宿主寄生关系,如血吸虫、肠吸虫等。

四、扁形动物的生殖方式:1.无性生殖:(1)叶须动物:常通过纵裂、横裂、片裂或内离体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2)绦虫:通过体节的再生或脱节分裂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3)吸虫:通过体节的再生或孢子囊裂成许多体节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2.性生殖:(1)叶须动物:雄性和雌性个体交配,通过交配器官进行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2)绦虫:先产生雌雄同体个体,然后交配产卵。

(3)吸虫: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有雌雄同体和两性生殖两种。

五、扁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叶须动物:多数为水生动物,有些寄生于水生动植物或动物体内,如水蛭、水母等。

初一生物扁形动物的特征

初一生物扁形动物的特征

初一生物扁形动物的特征扁形动物(Platyhelminthes)是最早出现的多细胞动物之一,它们在生物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初一生物中扁形动物的特征,包括它们的身体形态、生态习性和重要的分类。

一、身体形态扁形动物的身体呈扁平状,由于其体型特征,扁形动物的体内细胞可以通过扩散与体外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和排泄。

扁形动物通常有头部和尾部,身体表面覆盖着透明的表皮,其中一些物种具有呈带状的环节。

此外,扁形动物身体结构简单,缺乏骨骼和体腔。

二、生态习性扁形动物主要栖息在淡水、海洋和湿地等环境中。

它们可以是自由生活的,也可以是寄生的。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如腹毛蚴,主要以腐殖质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而寄生的扁形动物如吸虫则寄生在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体内,以宿主体内的营养物质为食。

值得注意的是,扁形动物在寄生过程中可能对宿主造成危害,包括损害宿主器官功能和传播寄生虫病。

三、重要的分类扁形动物根据其特征和分类群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重要的类群:1. 叶口动物门(Turbellaria)叶口动物是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它们具有纤毛和平滑的体表。

叶口动物以微小的有机物为食,是水生环境中最常见的扁形动物。

它们的运动依靠纤毛和肌肉的收缩。

2. 吸虫门(Trematoda)吸虫是寄生的扁形动物,在生物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吸虫的体表呈现出复杂的纹理和棘刺。

它们通过吸附在宿主的体表或吸附在宿主体内的内脏器官来获取养分。

吸虫不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还能传播一些严重疾病。

3. 绦虫门(Cestoda)绦虫是另一类寄生的扁形动物,它们体形长而扁平,通常分为头节和体节。

绦虫通过吸附在宿主消化道壁上来摄取养分。

绦虫能够寄生在人类和动物的消化道中,对宿主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总结:初一生物中扁形动物具有独特的身体形态、生态习性和重要的分类。

它们在生物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自由生活,还能寄生在人类和动物体内。

了解扁形动物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

梯状神经系统
• 扁形动物中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 “脑”及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 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因神经相对集中 于脑部,神经索梯状分布而得名。 • 感觉器官:眼点、耳突、平衡囊。 • 意义:出现原始的神经中枢,与两侧对称 体制相适应
生殖发育
生殖:
• 大多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复杂,具有固定 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及附属腺,具有交配 行为,体内受精。 发育: • 具有勒氏体幼体阶段,间接发育。
分类
• 与原生动物和腔肠动物相比,扁形动物是 向前大大进化了。现存的扁形动物约有 7000多种,常见的有血吸虫、绦虫、涡虫 等。
涡虫纲(自由生活)
• 肌肉较寄生虫种类发达,具纤毛,运动能 力较之强。扁形动物 • 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感官较发达
吸虫纲(寄生生活)
• • • • • 寄生生活,体内或体外寄生。 具附着器官(吸盘)。 消化系统简单,神经系统和感官退化。 生殖系统发达,生活史复杂。 具合胞体层:特殊的保护和吸收结构。
• 自由生活种类:消化道较发达,多呈分支 状 • 寄生生活种类:退化简单分支或完全消失
排泄-原肾排泄
• 功能:调节水分,排泄。
• 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 有排泄孔通体外。扁形动物的原肾管是由 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每一小分支的最 末端由焰细胞组成盲管。
呼吸
• 呼吸靠体表借渗透作用 • 寄生型厌氧呼吸
扁形动物
主要特征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 中胚层 皮肤肌肉囊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 生殖系统 分类 涡虫纲 吸虫纲 绦虫纲 感染过程
主要特征
1、身体扁平、两侧对称 2、类属无脊椎动物 3、有口无肛门 4、有自由和寄生两种方式生活 5、雌雄同体、雌雄异体

第5章-扁形动物

第5章-扁形动物

4、皮肤肌肉囊: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皮肤肌肉囊: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扁形动物由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和由中胚层 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 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体壁包裹 全身,故又称皮肤肌肉囊。 全身,故又称皮肤肌肉囊。
5、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肠。 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 扁形动物的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和细胞内消化。 扁形动物的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和细胞内消化 扁形动物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 (扁形动物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属于不 完全消化管;消化系统包括口、 肛门, 完全消化管;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肠 、肛门,称 为完全消化管) 为完全消化管)
1 、形态结构 虫体柔软、扁平、 透明如柳叶状,前端 较窄,后端略宽;具 口吸盘和腹吸盘,口 吸盘位于体前端,大 于腹吸盘,腹吸盘位于 虫体腹面前约1/5处; 吸盘处肌肉发达,是 附着器官。 在虫体后1/ 处 在虫体后 /3处 有2个前后排列的树枝 个前后排列的树枝 状的睾丸,为该虫主要 状的睾丸 为该虫主要 特征之一。 特征之一。
涡虫横切结构图
2、消化系统
口在腹面,口后为咽 囊,周围为咽鞘,其中 有肌肉质的咽。咽可 从口中伸出,以捕捉 食物。紧接着是肠, 分3支主干,一支向 前,2支向后,分别位 于咽囊的两侧,每支 主干又反复分出小支, 小支末端封闭为盲管, 无肛门。不能消化的 食物仍由口排出。
3、无呼吸和循环器官 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 由焰细胞和排泄管组成。 为原肾管型, 4、排泄系统 为原肾管型,由焰细胞和排泄管组成。 通过焰细胞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 通过焰细胞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 泄管由体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泄管由体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涡虫感觉器官为 涡虫感觉器官为1 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涡虫感觉器官为1对眼点 由色素细胞和视觉细胞所构成, (由色素细胞和视觉细胞所构成,有感受光线强弱的 功能) 对耳突(由感觉细胞和触觉细胞组成,有味觉 功能)和1对耳突(由感觉细胞和触觉细胞组成 有味觉 和嗅觉功能),涡虫为梯型神经系统。 涡虫对食物 和嗅觉功能) 涡虫为梯型神经系统。 是正向反应,对光线的刺激是负向反应。 是正向反应,对光线的刺激是负向反应。 生殖方式:涡虫除有性生殖外, 6、生殖方式:涡虫除有性生殖外,也能进行无性生 淡水及陆地的涡虫以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生殖。 殖;淡水及陆地的涡虫以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生殖 涡虫的生殖系统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涡虫的生殖系统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雌雄生殖系 统相当复杂。 统相当复杂。

扁形动物科普文

扁形动物科普文

扁形动物科普文一、什么是扁形动物?扁形动物,是一类身体扁平的无脊椎动物,属于动物界的一个大门——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的身体多呈扁平状,有些种类的扁形动物甚至可以透过身体表面进行呼吸和排泄废物。

二、扁形动物的特征1. 身体扁平:扁形动物的身体扁平,这使得它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于水中或湿润环境中。

2. 无体节:扁形动物没有明显的体节划分,身体呈长条形。

3. 无腔肠: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简单,只有一个口和一个肛门,中间没有肠腔。

4. 简化的循环系统:扁形动物的循环系统相对简化,一般没有真正的血液,而是通过体液进行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5. 真体腔缺乏:扁形动物的真体腔缺乏或很小,内脏器官直接嵌入在体壁组织中。

6. 呼吸和排泄:扁形动物的呼吸和排泄器官通常是通过皮肤表面进行的,这也是它们为什么需要生活在湿润环境中的原因之一。

根据扁形动物的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和寄生的扁形动物。

1.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这类扁形动物一般生活在水中或湿润的土壤中,它们通过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来获取营养。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计划虫(计划虫属)和线虫(线虫属)。

2. 寄生的扁形动物:寄生的扁形动物一般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内,通过吸取宿主的血液或营养物质来生存。

寄生的扁形动物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绦虫(绦虫纲),它们寄生在人体或其他动物的肠道中。

四、扁形动物的生活方式1.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多分布在淡水和海洋中,它们一般以底泥中的有机物为食,也会捕食一些小型的水生动物。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在生活史中一般会经历卵、幼虫和成体三个阶段。

2. 寄生的扁形动物:寄生的扁形动物一般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内,它们通过吸取宿主的血液或营养物质来生存。

寄生的扁形动物在生活史中一般会经历多个幼虫阶段,不同幼虫阶段寄生在不同的宿主体内。

1. 生态平衡:扁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食物链中的一环,也能够分解和吸收有机废弃物,维护生态平衡。

扁形动物科普文

扁形动物科普文

扁形动物科普文引言:扁形动物是一类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动物,它们具有扁平的身体形态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扁形动物的分类、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一、分类:扁形动物属于动物界中的一个门,被称为“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根据其生殖方式和解剖结构的差异,扁形动物可分为两个亚门:吸虫亚门(Trematoda)和绦虫亚门(Cestoda)。

二、特征:扁形动物的身体呈扁平形状,通常由一个细长的主体构成。

它们没有体腔,也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是单一的,只有一个口和一个肛门。

此外,它们的神经系统相对简单,通常由一对眼点和一对感觉器官组成。

三、生态习性:1. 栖息地:扁形动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也有一些物种生活在陆地上。

它们可以在河流、湖泊、海洋底部以及湿润的土壤中找到。

2. 摄食方式:扁形动物的摄食方式多样,有些物种是寄生生活的,通过吸食宿主的体液获取营养;而另一些物种则是自由生活的,通过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或腐食有机物来获取营养。

3. 繁殖方式:扁形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是雌雄同体的,即具有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而另一些物种则是雌雄异体的,需要两个个体交配才能繁殖。

四、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扁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为其他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其次,一些扁形动物是寄生虫,它们可以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对宿主的种群结构和行为产生影响。

此外,扁形动物还参与了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再利用。

结论:扁形动物是一类独特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其扁平的身体形态和特殊的生态习性使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扁形动物的分类、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珍贵的生物资源。

希望本文能够增加大家对扁形动物的了解,并引起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

动物第四章.扁形动物PPT

动物第四章.扁形动物PPT
捕杀与利用
某些扁形动物被人类捕杀或作为药物、食品等资 源利用。
3
实验研究
扁形动物常被用作科学实验对象,以研究生物学 和医学问题。
保护与利用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监管等,保护扁形动物的生存环 境。
可持续利用
合理利用扁形动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发。
科普教育
加强公众对扁形动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THANKS
感谢观看
物种特点
扁形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表现在它们的形态、生活习性、繁殖 方式等多个方面,这些特点有助于它们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 生存和繁பைடு நூலகம்。
进化与系统发育
进化历程
扁形动物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适应辐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物 种。
系统发育
通过对扁形动物的形态、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类群的 进化历程和物种多样性的起源。
寄生或自由生活
01
扁形动物通常为寄生或自由生活,其中寄生生活方式的扁形动
物会对其他动物造成一定的危害。
食性
02
扁形动物的食物来源因种类而异,包括藻类、细菌、原生动物
等。
环境适应性
03
扁形动物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
存和繁殖。
02
扁形动物的繁殖与发育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部分扁形动物可以通过分裂、出芽等 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如涡虫等。
变态发育
扁形动物的变态发育分为不完全变态 和完全变态两种类型,不完全变态是 指幼虫直接发育为成体,而完全变态 则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发育过程。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

三、绦虫纲的分类
(一)单节亚纲 无头节和节片,有时有吸盘,无消化系统, 无头节和节片,有时有吸盘,无消化系统,有十钩 如旋缘绦虫。 蚴。如旋缘绦虫。
(二)多节亚纲
体由多个节片组成,幼虫为六钩蚴。如猪带绦虫、 体由多个节片组成,幼虫为六钩蚴。如猪带绦虫、 牛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 牛带绦虫、细粒棘球绦虫。 重要种类 1. 牛带绦虫 形态结构和生活史都与猪带绦虫相似, 形态结构和生活史都与猪带绦虫相似,它们的区别 成虫寄生于人小肠, 见P. 143 。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幼虫寄生于草食动物 的肌肉。 的肌肉。 2. 细粒棘球绦虫 成虫由头节和3个节片组成 个节片组成。 成虫由头节和 个节片组成。 成虫寄生于肉食动物小肠内,棘球蚴寄生于人体各 成虫寄生于肉食动物小肠内, 器官。 器官。
(五)排泄系统
特点:属原肾管型。只有排泄孔通体外, 特点:属原肾管型。只有排泄孔通体外,另一端为 由焰细胞组成的盲管。 由焰细胞组成的盲管。
(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特点:梯式(或梯型)神经系统, 特点:梯式(或梯型)神经系统,开始出现原始的 神经中枢。 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 神经中枢。由“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 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形状如梯。 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形状如梯。凡是自由生活的 种类,感觉器官发达(如蜗虫的眼点和耳突); );寄生 种类,感觉器官发达(如蜗虫的眼点和耳突);寄生 生活的种类感官退化乃至完全消失。 生活的种类感官退化乃至完全消失。
1. 概念:外胚层的上皮与肌肉紧密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包围内部器官结 概念: 构的体壁。 构的体壁。 2. 意义:强化了运动机能。 意义:强化了运动机能。
(四)消化系统
特点:属不完全消化系统( 特点:属不完全消化系统(或称发育不完善的消化系 ),但已分化为肠道 其原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但已分化为肠道。 统),但已分化为肠道。其原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化管有口无肛门 、 2、消化管壁仅由内胚层细胞组成(无肌肉层),摄食 ),摄食 、消化管壁仅由内胚层细胞组成(无肌肉层), 后靠体壁收缩,通过柔软组织使肠发生缓慢蠕动。 后靠体壁收缩,通过柔软组织使肠发生缓慢蠕动。皮 肤肌肉囊即司运动,又协助消化, 肤肌肉囊即司运动,又协助消化,但二者不能同时进 消化时身体静止不动。 行,消化时身体静止不动。 3、主要进行细胞内消化。 、主要进行细胞内消化。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



• 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共 同形成皮肌囊结构; • 消化道与体壁之间为实质填充; • 消化道有口无肛门; • 神经系统为梯状神经系统,出现多种感觉器官; • 排泄系统为原肾管,无呼吸和循环系统; • 分为3个纲,涡虫为自由生活;吸虫纲消化系统退 化,寄生生活;绦虫纲全部体内寄生生活,身体 有节片,消化系统完全退化。 • 吸虫纲和绦虫纲中有很多是人和家畜的寄生虫。
涡虫纲的类型和肠的形状
笄蛭(Bipalium) 古称“土蛊”。 涡虫纲,笄蛭科。 体长20-30厘米, 头部作扇状。体黄 色,其上有五条黑 色纵纹生活于树根 旁或墙脚下阴湿的 土壤中(下)。上 为一种北美笄蛭。
平角涡虫
图为两种美丽的海产涡虫。由 于它们没有肺,体表的大面积 有利于它们获得更多的氧气, 并利于排泄废物。
5、呼吸和排泄

呼吸:依靠体表渗透作用从水中获得氧
内寄生的种类如绦虫为厌氧呼吸。
少部分通过排泄系统排出

排泄:
大部分通过体表渗透作用 排至水中
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由外胚层内陷形成排泄管 在体表以排泄孔与外界相同,体内没开口。 原肾管功能:主要调节体内的水分,同时 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


•定义: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 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式 称为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
•意义
身体有了明显的前、后、背、腹之分 促进了机能的分化,使动物对外界环 境获得了广泛的适应性 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中胚层的形成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 2、形成了中胚层 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善提供了必 要的物质条件。 ������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 促进了新陈代谢。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 强了运动机能,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 出现了中胚层。 取更多的食物;同时肠壁上也形成有肌肉,增强 了消化能力。 ������ •分化成二种组织:肌肉组织和实质组织 由于新陈代谢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 因此促进排泄系统的形成,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 系统——原肾管系统。 ������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的进化、结构和机能 由于运动机能的提高,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系 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也是动物由 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较集中的梯形神经系统 ������ 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 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其意义表现 在: 的功能,动物可以抵抗饥饿和干旱 ,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

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扁平,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umetry) 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上的进化. 两 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 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护作用 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
总结:两侧对称在进化 上的意义是什么??
两侧对称的生物学意义: 1、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 面 2、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3、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感应 更准确、迅速有效 4、适应性更广 5、是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4
2、具有中胚层(mesoderm)
中胚层出现的意义: A、中胚层是动物体器官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身 体大部分结构由中胚层分化而来,为动物体结构 的发展和生理的复杂化、完备化提供了必要的基 础。 B、促进运动机能的发展。 新陈代谢功能加强。 C、在扁形动物部分分化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 和肌肉组织。 实质组织:扁形动物的部分中胚层形成的,葡 萄状,填充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具有储存 水分养料、保护内部器官、再分化的功能。
猪带绦虫
牛带绦虫
四、扁形动物的资源价值
多少扁形动物营体内寄生生活,对人类 和其他经济动物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没有 什么资源利用价值。但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 是进行生物学实验和研究动物进化、发育、 再生机制的宝贵材料,如真涡虫。
23
谢谢!
24
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3、绦虫纲(Cestoidea)
1)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2)主要特征:A、成虫体表无纤毛。 B、消化系统包括口和肠等全部退化消 失。 C、成虫一般作长带状,由多数节片组 成。 D、有吸盘和钩等附着器官。 E、全为营体内寄生生活,寄生在脊椎 动物的肠道等器官内,为高度营寄生生活的类 群。 3)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受精卵(30万/ 天)—— 六钩蚴 —— 猪囊尾蚴 —— 成虫 (25年) 。 4)常见种类:猪带绦虫、牛囊(dermo-muscular sac):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 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 的囊状体壁,称之为皮肌囊。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

雌雄性的区别: • 雌体:细长,暗黑色,前细后圆。 • 雄体:粗短,乳白色,向腹面弯曲,具抱雌沟。 寄主: • 终末寄主:人、牛、狗、猫、鼠等哺乳动物。 • 中间寄主:钉螺。
危害:
童虫在人体内,其代谢产物引起咳嗽、咯血、发热; 虫卵引起肝脾肿大,虫卵钙化后引起肝硬化、腹水; 使成人丧失劳动力,儿童不能发育(如侏儒),妇 女不能生育,可导致死亡。
• 危害:肝组织破坏,引起肝炎、肝硬化、胆管堵塞;虫体 分泌的毒素渗入血液,溶解红细胞,引起贫血、消瘦、浮 肿、中毒。
(3)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 在人体内寄生的血吸虫主要有3种,即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 mansoni)和日本血吸虫。 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引起的疾病称为血吸虫病 • 是危害人体的重要寄生虫,已有2千年的历史,遍及热带、 亚热带地区,以亚洲东部严重。世界上约2亿患者,我国在江 南一带流行,在50年代,患者1千万,受威胁者1亿以上。 • 与其它吸虫不同,由于对血管中生活的适应,身体细长。 为雌雄异体异形,常相互合抱。
(要理解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2.扁形动物门分成哪几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注意适应于
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特点)?
3.通过对涡虫简要特征的了解,掌握涡虫纲的主要特点。在涡虫 纲哪一类涡虫是最原始的? 4.比较涡虫、吸虫和绦虫的结构、功能及生活史的特点。 5.通过吸虫和绦虫,理解寄生虫与寄主之间的相互关系。
(色素细胞+ 视觉细胞)—感知光线明暗,但不能成像。 耳突(ear rising):一对,体前端两侧。司味觉和 嗅觉。脑神经节附近有平衡囊;体表各处分布有感觉 细胞,感受触觉、化学刺激、水流等
6)扁形动物——生殖、发育 中胚层的出现导致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门的分纲
涡虫纲 习性 消化道 杆状体 吸盘 节片 代表动物 自由生活 复杂 有 无 无 三角涡虫 吸虫纲 寄生生活 简单 无 有 无 肝片涡虫 绦虫纲 高度寄生 无 无 有吸盘 小钩 有 猪(牛)带绦 虫
扁形动物——生殖、 扁形动物——生殖、发育 ——生殖
•中胚层的出现——导致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一定的生殖 导管(输卵管、输精管等)及一些列的附属腺体(前列腺、 卵黄腺等)。 •因具有外生殖器,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体内受精——这 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扁形动物大多数行有性生殖,多数雌雄同体,生殖器官构 造比较复杂 •涡虫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脑内神经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和再生作用有关(再生过程中, 神经分泌细胞的数量增加)。
1、体制 2、体壁及实质 3、消化系统 4、排泄系统 5、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6、生殖、发育
体制
三角涡虫为代表动物 体壁
体制、 体制、
两侧对称体制——两侧对称使动物运动定向,机体各部分 结构和机能分化;出现了明显的前、后、左、右、背、腹 之分;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神经和感官向前方集 中——机体的机能和效率明显提高。
扁形动物——吸虫纲 扁形动物——吸虫纲 ——
•营寄生生活 寄生生活: 寄生生活 •原始种类——体外寄生,高等种类——体内寄生。 •有1-2个吸盘(sucker)或吸钩(hook); •成虫体表不具纤毛和腺细胞, •被有保护和兼吸收营养的皮膜(integumental membrane), 消化系统趋于退化。 •常见种类 常见种类: 常见种类 •三代虫(Gyrodactylus)、指环虫(Dactylogyrus)、日本 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布氏姜片虫 (Fasciolopsis buski)、肝片吸虫(Fas器官 海参: 这是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海域的 Bohadschia argus海参,当它遇到掠食者 时会将自身的内脏器官从身体尾部喷 射出去。 海参进行组织重生时先从消化系统进 行重生,几个星期之后内脏器官便重 生出来。

第四节-三、-扁形动物pdf

第四节-三、-扁形动物pdf

三、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主要进化特征前后端左右侧背腹面中胚层皮肌囊(1)涡虫的体壁表皮层:柱状上皮细胞具纤毛,腺细胞、感觉细胞和成杆状体细胞(杆状体);基膜:非细胞结构肌肉层:环肌、斜肌、纵肌、背腹肌o杆状体成杆状体细胞所形成,而后贮存于o作用:o(2)吸虫的体壁表皮:合胞体(表皮没有细胞膜分隔,而细胞核深陷入肌肉层之下,细胞本体由许多细小的胞质通道与表皮相连)和刺等。

基膜肌肉:环肌、纵肌(3)绦虫的体壁表皮:合胞体、微绒毛基膜肌肉:环肌、纵肌实质组织:扁形动物的部分中胚层形成的,葡萄状,填充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具有储存水分养料、保护内部器官、再分化的功能。

不完全消化系统(im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吸虫绦虫o о原肾管型排泄系统焰细胞o o o6 生殖和发育无性生殖:横裂、再生o雄性生殖器官精巢:一对,位于虫体后三分之一处,呈树枝状分支,前后排列。

输精管:每个精巢各通出一条输精小管,两条输精小管在虫体中部汇合成一条输精管。

储精囊:输精管向前端膨大的部分。

雄性生殖孔:为贮精囊末端的开孔,位于腹吸盘前中华枝睾吸虫卵巢:一个,位于虫体中部精巢的前方,形小,略呈分叶状。

输卵管:由卵巢通出的小管。

受精囊:长椭圆形,位于卵巢的下方,通入输卵管。

卵黄腺:两侧的泡状腺体,在身体中部的地方,与输卵管相连。

成卵腔:为输卵管向前膨大的部分,四周有卵壳腺(梅氏腺),是单细胞的腺体。

子宫:成卵腔向前迂回弯曲的管子,管内充满虫卵。

雌性生殖孔:为子宫的末端之开孔,位于腹吸盘之前方,与雄性生殖孔并列。

直接发育:间接发育:oo牟勒氏幼虫(Mullerr`s larva)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两侧对称;2、中胚层,无体腔;3、皮肤肌肉囊;4、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5、排泄系统为原肾管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梯状、自由生活种类的感官发达7、生殖:雌雄同体。

具有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以及附属腺。

动物的类群-扁形动物

动物的类群-扁形动物

01
线形动物通常呈线状或带状,而扁形动物多为扁平的片状或叶
状。
内部器官
02
线形动物具有更为复杂的器官系统,如肠道和排泄器官,而扁
形动物通常更为简单。
繁殖方式
03
线形动物通常通过分裂或孢子繁殖,而扁形动物通过直接分裂
或产卵繁殖。
与棘皮动物的比较
外部形态
棘皮动物具有独特的辐射对称结构,而扁形动物通常是两侧对称。
02 扁形动物的生理结构
外部形态
01
02
03
扁平的体型
扁形动物通常具有扁平的 体型,有利于在各种环境 中生存和隐藏。
无体腔结构
扁形动物没有体腔结构, 其内部器官紧密贴合在一 起,以适应其扁平的体型。
特殊的皮肤结构
一些扁形动物的皮肤具有 分泌粘液或硬壳等特殊结 构,以增强其适应能力。
内部器官
消化系统分。
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较为 简单,主要集中于头部, 控制着其简单的行为和反 应。
循环系统
扁形动物的循环系统通常 较为简单,主要由血液和 血管组成,为其提供必要 的营养和氧气。
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
一些扁形动物通过分裂或出芽等方式进行无性生殖,快速繁殖后代。
生活习性
软体动物通常生活在海洋中,而扁形动物则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洋环 境中。
05 扁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 作用
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01
扁形动物在食物链中通常处于中 、下层位置,作为其他动物的猎 物或食物来源。
02
某些扁形动物,如某些寄生种类 ,可能对寄主造成危害,从而影 响寄主的生存和繁衍。
对环境的适应性
扁形动物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能 够在各种不同的生境中生存和繁衍。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
口在腹面如何取食
三角涡虫的消化系统
4.呼吸和循环 4.呼吸和循环 体表、 体表、实质组织 5.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 5.排泄系统:调节渗透压和水 分,排出部分废物 外胚层形成 原肾管型 焰细胞 排泄管
涡虫的排泄系统
焰细胞
管细胞
涡虫原肾管的焰细胞微细结构图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典型的梯形神经系统: 典型的梯形神经系统: 一对脑神经节 两条粗大的腹神经索 许多横神经相连 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眼点:一对,不能成像, 眼点:一对,不能成像,只能辨明暗 特点:避强光, 特点:避强光,趋弱光 耳突:一对, 耳突:一对,富有感觉细胞, 味觉;嗅觉; 味觉;嗅觉;触觉
口 子宫 雌性生殖孔 成卵腔 腹吸盘 梅氏腺 排泄管 储精囊 卵巢 输精管
口吸盘 咽 肠管 生殖孔 子宫 卵黄 卵黄腺 导管 受精囊 成卵腔 受精囊 前精巢 输出管 后精巢
卵黄管 受精囊 卵巢 输出管 劳氏管 雌性:卵巢1 输卵管- 雌性:卵巢1个-输卵管-成卵腔 子宫-雌生殖孔( 子宫-雌生殖孔(前) 劳氏管 排泄囊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门
两侧对称 三胚层 原始的排泄系统 梯型神经系统
一、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是一群背腹扁平, 两侧对称, 扁形动物是一群背腹扁平, 两侧对称,具三胚 是一群背腹扁平 层而无体腔的蠕虫状动物(七个第一次出现) 层而无体腔的蠕虫状动物(七个第一次出现) 1、身体扁平,体制为两侧对称 身体扁平,
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上的进化
两侧对称
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左右和 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 背腹, 背腹,身体各部分功能也出现分化 头部: 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头部 集中 背面: 背面:保护作用 腹面:运动和摄食 腹面: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

囊蚴
终末 宿主
成虫
中间 宿主
尾蚴
虫卵
毛蚴
雷蚴
沼螺
胞蚴
3、吸虫的类群
(1)单殖亚纲( Monogenea) (2)盾腹亚纲(Aspidogastrea) (3)复殖亚纲(Digenea)
(1)单殖亚纲( Monogenea)
体外寄生 不更换寄主 鱼类的鳃丝上
三代虫
指环虫
(2)盾腹亚纲(Aspidogastrea)
感觉细胞等
5、生殖系统
大多行有性生殖 大多雌雄同体
卵黄腺 受精囊 阴茎 卵巢 输卵管 精巢 输精管 储精囊 雌生殖腔 生殖孔
异体受精
受精卵形成卵袋
受精卵与卵黄腺分泌的卵 黄在生殖腔分泌的粘液包 裹下形成卵袋。
6、涡虫的发育
涡虫纲的卵裂方式为螺旋形卵裂 多为直接发育,多肠目海
生种类有牟勒氏幼虫期, 称间接发育。
腺细胞 杆状体
环肌 上皮细胞
皮 肌 囊
基膜 肌肉层
环肌 斜肌 纵肌
基膜 成杆状体 细胞 实质

2、涡虫的消化系统
包括口、咽、肠,无肛门,属不完善消化系统 肠为末端封闭的盲管,可分支
低等的种类无消化道,进行细胞内消化
3、涡虫的排泄系统
原肾管型
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梯形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眼点,耳突,
1、皮层特殊的结构不仅
有保护作用,而且有利
基膜 环肌 纵肌 实质 皮层
于扩散作用的发挥。
体壁纵切
2、具吸附器,如 吸盘、锚、小钩 等
华枝睾吸虫
口 咽
口吸盘

3、消化系统简单,直管状 4、厌氧性呼吸 5、感觉器官退化

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

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

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一、扁形动物的概述扁形动物是一类身体扁平的无脊椎动物,包括了海葵、水螅、蠕虫等多个物种。

它们的身体结构特殊,适应了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二、外部形态特征1. 扁形动物的身体呈扁平形状,通常由头部、体部和尾部组成。

头部通常有感觉器官,如眼睛和触角,用于感知周围环境。

2. 扁形动物的体表覆盖着柔软的皮肤,没有外骨骼保护,因此它们身体柔软易变形。

3. 扁形动物的体长和体宽相对较大,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水生或陆生环境。

4. 扁形动物的体部常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形成一种体壁,下层则是消化和呼吸器官的分布区域。

三、内部结构1. 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一般由口、咽、肠和肛门组成。

它们通过口摄食,经过咽和肠道进行消化,最后通过肛门排泄废物。

2. 呼吸系统:扁形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通常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水生扁形动物通过体壁上的细小孔进行气体交换,陆生扁形动物则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

3. 循环系统:扁形动物一般没有真正的循环系统,血液通过体腔和体壁的扩张和收缩来进行循环。

4. 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相对简单,通常由一对神经节和神经索组成。

神经节集中在头部,通过神经索连接到体部和尾部,用于传递神经信号。

5. 生殖系统:扁形动物的生殖方式多样,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有些扁形动物同时具有雌雄两性,可以自体受精。

四、生活习性和适应性1. 扁形动物的扁平形态使其能够更好地隐藏在海底或者地下,避免被捕食者发现。

2. 扁形动物的柔软体壁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狭小的生活空间,如岩石缝隙或者土壤中。

3. 扁形动物的头部通常有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帮助其寻找食物和避免危险。

4. 扁形动物的生殖方式多样,有助于增加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五、扁形动物的分类扁形动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个门和纲,如海葵门、水螅门、线虫门等。

每个门和纲下又包含了众多的科和属,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所不同。

扁形动物课件

扁形动物课件

猪绦虫(Taenia solium)
7 扁形动物门
形态结构: 体长2-4M,由700-1000个节片组成 身体分三部分: 头节:生有吸盘和小钩, 以附着在肠粘膜上。 颈部:纤细不分节片, 能不断分裂产生节片,是绦虫的生长区 节片:身体的其余部分由许多节片组成。 依椐生殖器官成熟情况分三种类型: 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构造尚未发育完 全。 成熟节片:近方形,内有生殖器官、神经和 排泄管。 妊娠节片:长大于宽,其它器官消失,只存充 满卵的子宫。
各种涡虫
各 种 涡 虫
扁形动物
一、涡虫(Turbellaria) 自由生活,体表、腹 面有纤毛,肠道发达。 蜗虫(Euplanaria), 生活于淡水溪流的石块下。 1.形态 体长10-15mm,身体 扁平柔软,头部有一对耳 突。背面灰褐色,腹面灰 白色,密生绒毛。 2体形:身体呈两侧对称也 称左右对称。这样的体形 能够使运动更加准确有效, 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

7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各纲鉴别特征
涡虫纲 吸虫纲 体表 有纤毛 有皮膜 肠道 发达 简单 吸盘或口钩 无 有 生活方式 自由生活 寄生生活 (生活史中 有自由生活 阶段) 寄生生活 (生活史中 无自由生活 阶段)
绦虫纲
有微毛


7 扁形动物门
四、寄生生活适应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寄生: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 从而摄取被寄居的生物体的营养以维持生命的现象。 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是相统一的,而这种统 一又必然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根椐这一原理,寄 生性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动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 系列相应的变化。 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简单而稳定 适应结果:身体的结构部分退化,部分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分目及常见种类 依据:以生殖系统为主,结合消化管的结构 分为:① 原卵巢涡虫亚纲 ②新卵巢涡虫亚纲 ( 包括:4目;9目;11目;12目) 1、无肠目:旋涡虫 2、大口虫目:大口虫 ; 微口涡虫 3、三肠目:三角真涡虫 4、多肠目:平角涡虫
第三节
吸虫纲
一、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一)形态:寄生生活, 吸盘:口吸盘;腹吸盘 为附着器官,身体扁平,叶状 ,两侧对称, 体长10-25mm;体宽3-5mm (二)消化系统: 口――咽――肠(2分支) 消化腺:无 (三)呼吸:厌氧呼吸 (四)排泄:原肾管 (五)神经系统和感官: ①梯形神经系统退化 ② 感官退化
三、具有皮肤肌肉囊 1、皮肤肌肉囊:由中胚层形成的肌肉与外胚层 形成的皮肤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
2、来 源: ①皮肤:外胚层 ②肌肉:中胚层 3、特 点: ①皮肤和肌肉结合紧密。 ②表面积大。 ③与内部器官紧贴。
4、功 能:保护、运动、渗透作用。
四、开始出现了器官、系统 (一)消化系统:
1、组 成:口――咽――肠
布 氏 姜 片 虫
布 氏 姜 片 虫 生 活 史
肝 片 吸 虫
肝 片 吸 虫 生 活 史
Hale Waihona Puke 猪 带 绦 虫猪 带 绦 虫 生 活 史
猪带绦虫成熟节片
猪 带 绦 虫 妊 娠 节 片
猪 带 绦 虫 妊 娠 节 片
米猪肉
猪 带 绦 虫 囊 虫 照 片
旋缘绦虫 成虫: 鲨鱼;鳐(肠) 幼虫:无脊椎动物
4、生活史: ①寄生部位:人小肠(成虫); 肌肉、脑、眼(幼虫); ② 终末寄主:人 中间寄主:猪(人) ③人是误食了含有猪囊尾蚴的“米猪肉” 后被感 染 5、危害与分布:世界性分布 消化不良;肌肉麻木; 引起癫痫;双目失明;
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1、营体内寄生生活 2、通过体壁吸收营养 3、消化系统消失 4、神经、感官退化 5、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六)生殖系统: 发达,雌雄同体、自体或异体受精。 雄:精巢→输精小管 →输精管→贮精囊→雄孔 精巢→输精小管 (分枝) 受精囊 ↓ 雌:卵巢→输卵管→成卵腔→子宫→雌孔
右卵黄腺→卵黄管
左卵黄腺→卵黄管
↑ →卵黄总管
(七)生活史: 1、寄生部分: 人、猫、狗等脊椎动物的肝脏胆管内。 2、华枝睾吸虫病: 黄疸、水肿、贫血、胆囊炎、肝肿、肝癌 3、特 点: ① 一个终末寄主,二个中间寄主。 (人、猫、狗);(沼螺、鱼、虾) ②在第一中间寄主内进行大量的无性繁殖。 ③尾蚴能对第二中间宿主有感染力。 ④囊蚴对人类具有感染能力。 4、防治方法:不要误食生的鱼,特别是生鱼皮。
细 粒 棘 球 绦 虫
细 粒 棘 球 绦 虫 生 活 史
二、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1、营寄生生活。 2、体壁皮层为合胞体结构。 3、有吸盘。 4、无运动器官。 5、神经系统不发达,感觉器官退化。 6、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7、生活史复杂。(更换寄主)
三、重要类群:单殖亚纲;盾腹亚纲;复殖亚纲; 1、三代虫: 2、指环虫: 3、盾腹吸虫: 4、华枝睾吸虫: 几 种 5、日本血吸虫: 吸 虫 ①寄生部位:门静脉 ;肠系膜静脉 大 ②中间寄主:钉螺 小 对 ③感染幼虫:尾蚴 比 ④血吸虫病 6、布氏姜片虫: 最大寄生虫、体长30mm,宽12mm 7、肝片吸虫:
第四节 绦虫纲 一、代表动物: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1、习性:营体内寄生生活。 2、形态:体形带状:(700—1000节)2—4米; ①头节:圆球状、小钩:1-2圈,25-50个, 吸盘。 ②颈节:未成熟、未分化节片。 ③体节:未成熟节片:宽>长,生殖器官未分化。 成熟节片:宽=长,具雌雄生殖器官。 妊娠节片:长>宽,子宫发达。 3、内部构造:合胞体的体壁;没有消化系统; 原肾管;神经退化;生殖系统发达;
2、特 点: ①为不完全消化系统。 ②无任何消化腺。 ③肠壁为单层细胞构成。 ④具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二)排泄系统: 1、原肾管:来源于外胚层,位于躯体的两侧,由 体壁内陷形成的、分枝的管状结构,具有排泄功能。 如涡虫的排泄系统属于原肾管。 2、结 构:① 焰细胞 ②毛细管 ③排泄管 ④排泄孔 3、来 源:外胚层细胞内陷形成 4、特 点:只有一端开口(排泄孔) 5、功 能:维持水分平衡。
(三)神经系统:为梯形神经系统。 1、组成: ①脑神经节 ②纵神经索 ③横神经索 2、特点:具有原始的神经中枢。
(四)生殖系统:雌雄同体(大多数)
1、具有固定的生殖腺、生殖管 及附属附腺。 2、具有交接器,可进行体内受精。
体内受精是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 之一。
作业
三 角 真 涡 虫
真涡虫整形装片
第六节 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起源:古浮浪幼虫 二、各纲演化: 古浮浪幼虫――古代无肠目――涡虫纲 ↙↘ 吸虫纲 → 绦虫纲
总结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体型为两侧对称。
1、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2、来源: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3、特点: ①使动物体具有前、后,左、右和背、腹之分。 ②使动物体运动方向固定(向前)。 ③为高级的对称形式。 4、生物学意义: ①使动物体的分化更高级,适应性更广泛。 ②是动物从水生转为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出现了中胚层。 1、中胚层:中胚层细胞分裂形成的,为外胚层和 内胚层之间的胚层。 2、来源:中胚层细胞。 3、生物学意义: ①使动物体的分化达到器官、系统的水平。 ②加强动物体的运动功能。 ③促进了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④是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实质组织:(实 质) 1、来源:中胚层,位于肠壁和体壁之内。 2、结构:合胞体(网状) ①形成细胞 ②细胞间质(透明、含丰富蛋白质) 3、作用: ①贮存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②保护作用。 ③运输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④具有分裂、分化或再生新器官的作用。
(三)、消化系统:不完全消化系统。
前面:一分支 后面:二分支
(四)、呼 吸:体表 (五)、排 泄:为原肾管 (六)、神经系统和感官:
1、梯形神经系统。 2、感觉器官:眼点 ,耳突
(七)、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 异体交配 直接发育
(八)、再生:再生能力强。
二、涡虫纲的主要特征 1、营自由生活。 2、体表具有纤毛(腹面) 3、消化管发达 4、感觉器官较发达 5、直接发育或间接发育(海产种类) 6、间接发育具有牟勒氏幼虫
笄蛭涡虫
成卵腔
华 枝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华 枝 睾 吸 虫 ( 雌 性 生 殖 系 统 )
华 枝 睾 吸 虫 ( 卵 及 毛 蚴 )
华 枝 睾 吸 虫 生 活 史
(日 雌本 血 雄吸 )虫
(日 雌本 血 雄吸 )虫
日本血吸虫
日 本 血 吸 虫 生 活 史
三、常见种类 ①单节亚纲:缺乏头节和节片。如旋缘绦虫 ②多节亚纲:有多个节片。 1、猪带绦虫:猪:中间寄主。 人:终未寄主 2、牛带绦虫: 成虫:人(小肠) 幼虫:黄牛;水牛;绵羊(肌肉) 3、细粒棘球绦虫: 成虫:狗;狼;(小肠) 幼虫:人;牛;马(肝;肺;肾;脑)
第五节 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 一、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 ①夺取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化学性作用 ③机械性作用 ④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 二、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①天然免疫 ②后天免疫 三、防治原则:预防为主 ①减少传染源 ②切断传播途径 ③防止被感染。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第一节 本门主要动物简介 一、涡虫纲(自由生活) 二、吸虫纲(寄生) 三、绦虫纲(寄生)
(20000种)
第二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一、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Dugesia) (一)形 态:淡水 身体扁平、眼点、耳突、口、 生殖孔、纤毛 、两侧对称 (二)横切面结构: 1、表皮层:表皮细胞 腺细胞 感觉细胞 杆状体 2、基 膜:(底膜)非细胞结构。来源:外胚层 3、肌肉层:环肌、斜肌、纵肌、背腹肌 4、肠壁:柱状单层上皮 5、实质组织。
消 化 系 统
排 泄 系 统
涡虫的梯形神经系统
几 种 涡 虫 的 神 经 系 统
涡虫的再生
旋 涡 虫 微口涡虫 鲎 涡虫 笄蛭涡虫 平角涡虫
日 本 三 角 涡 虫
山 地 细 涡 虫
宫 地 细 涡 虫
上 野 细 涡 虫
西 藏 多 目 涡 虫
蛭 形 头 涡 虫
乳 白 枝 肠 涡 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