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头部冠、矢状断层1

合集下载

颅脑矢状断层解剖及MRIPPT课件

颅脑矢状断层解剖及MRIPPT课件

05 颅脑矢状断层MRI解剖实 例分析
大脑矢状断层MRI解剖实例分析
大脑纵裂
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在此平面上 相互分离,呈明显的裂痕。
扣带回
扣带回位于大脑镰的两侧,呈 弯曲的带状结构,是边缘系统 的一部分。
大脑镰
大脑镰位于大脑纵裂的前部, 呈镰刀状,是分隔左右大脑半 球的纤维结构。
中央沟
中央沟是大脑表面的一条重要 沟壑,它将大脑分为额叶、顶
02
在颅脑解剖中,矢状断层解剖主 要涉及将头部分为左右两部分, 以便观察大脑、脑干和小脑等结 构的形态和位置关系。
矢状断层解剖的重要性
01
了解大脑内部结构和功能分区
通过矢状断层解剖,可以清晰地观察大脑的各个区域,包括额叶、顶叶、
枕叶和颞叶等,有助于理解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特征。
02 03
诊断脑部疾病
矢状断层解剖是诊断脑部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脑积水、脑肿瘤等。 通过对病变部位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为治疗提 供依据。
脑血管病变
在MRI图像上,脑血管病变可能表现为血管狭窄、阻塞或动脉瘤等。这些病变可能引起脑缺血或脑出血 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颅脑MRI图像的伪影与干扰
伪影
颅脑MRI图像可能会出现一些伪影,如运动伪影、截断伪影 等。这些伪影可能会干扰对图像的正确解读,需要采取相应 措施进行纠正。
干扰
颅脑MRI图像可能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干扰,如金属异物 、血管搏动等。这些干扰可能会影响图像的质量和解读,需 要在采集图像时尽量避免或纠正。
器采集信号。
经过计算机处理,将采 集到的信号转换成图像。
MRI在颅脑诊断中的应用
01
02
03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
毗邻结构分析
分析病变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如 是否侵犯颅骨、硬膜、蛛网膜下腔等 。
定性诊断思路
病变性质判断
根据病变的形态、密度、信号等特点, 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如肿瘤、炎症、 血管病变等。
VS
结合临床病史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等临床信息 ,对病变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
鉴别诊断方法
与相似病变鉴别
提高疾病诊断准确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能够清晰显示 脑部结构,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 病变位置、范围和性质,从而提 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指导手术治疗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脑部疾病, 头部冠状断层解剖能够提供详细 的解剖信息,指导医生制定手术 方案、确定手术入路和避免手术 并发症。
辅助放射治疗
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头部冠状断 层解剖可以帮助医生精确定位照 射靶区,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 伤,提高治疗效果。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04
常见病变及其影像学表 现
脑肿瘤
胶质瘤
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不规则 强化。
脑膜瘤
多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可见均匀强化, 邻近脑膜增厚。
转移瘤
多呈结节状,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
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
01
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清晰,无强化。
对于形态、密度等相似的病变,需要通过更详细的影像特征、临床 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与正常变异鉴别
部分正常变异在影像上可能与病变相似,需要结合多模态影像及临 床表现进行鉴别。
与伪影鉴别
部分影像伪影可能干扰诊断,需要通过对伪影的识别和排除,确保诊 断的准确性。

头部冠状位断层解剖

头部冠状位断层解剖

7、嗅球 8、大脑镰 9、额内侧回
10、眶回 11、额上回 12、额中回
13、额下回 14、中鼻甲
15、下鼻甲 16、鼻泪管
17、前筛窦 18、额鳞
19、额骨眶部 20、筛骨筛板
21、大脑纵裂 22、上颌窦
23、牙槽突 24、颊 25、下唇
26、上矢状窦 27、鼻中隔
28、颞肌
29、额窦
眼上静脉
视神经 下直肌 筛窦 鼻中隔
球后脂肪
晶状体
外直肌 下直肌
上直肌及上睑提肌
眼球
内直肌 筛 窦
上斜肌
泪腺 下直肌 上颌窦
经眶前部冠状层面(CT)
额窦 眼球
鼻中隔 下鼻甲
筛窦 鼻泪管 中鼻甲 上颌窦
左侧泪腺混合瘤
2. 经胼胝体前冠状层面
扣带沟
额上 回
眶回 嗅沟
扣带回
1、上直肌 2、下直肌 3、内直肌
4、泪腺 5、眶脂体 6、鸡冠
36、颈内动脉
37、海绵窦
38、鼻后孔
39、蝶骨翼突
40、软腭
41、翼外肌
42、颞肌
1 2 3
4
8
10
9
5 67
1-胼胝体 2-尾状核 3-苍白球 4-三脑室 5-外侧裂池 6-颞叶 7-蝶窦 8-大脑镰 9-额叶 10-上矢状窦通过视交叉Biblioteka 状断面尾状核头胼胝体
额叶
透明隔 豆状核·壳
视交叉 垂体
应注意脑回的出现顺序及胼胝体、侧脑室、 基底核、内囊、脑干、海马、小脑、大脑镰、 小脑幕、硬脑膜窦的形态特点。
经额叶前部冠状位断层
(1)上直肌 (2)下直肌
(3)内直肌 (4)泪腺
(5)眶脂体 (6)鸡冠 (7)嗅球

头颈胸腹断层解剖分析

头颈胸腹断层解剖分析
眶回 嗅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扣带回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3. 经胼胝体膝的冠状层面
上矢状窦 扣带回 辐射冠 胼胝体膝 视神经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眶回 颞极
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4. 经前床突的冠状层面
尾状核头 内囊前肢 豆状核壳
透明隔
胼胝体
颞横回
视交叉
第五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第六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第六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第六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第六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第六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三、头部的矢状断面解剖及影像
1. 经头部正中的矢状层面
2. 经尾状核体的矢状层面
3. 经海马的矢状层面
4. 经豆状核壳的矢状层面
5. 经鼓室的矢状层面 6. 经颞下颌关节的矢状层面
第六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第六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1. 经头部正中的矢状层面 额上回
扣带回
视交叉 乳头体
腭垂
第七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四、蝶鞍区的断面解剖及影像
一、蝶鞍区的横断层面及影像解剖
1.经垂体中部的横断层面 2.经垂体下缘的横断层面 3.经海绵窦下缘的横断层面
第七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1.经垂体中部的横断层面
第八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2.经垂体下缘的横断层面
扣带回 半卵园中心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二点 二十一分。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1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1

穹隆联合
前连合
• 连合纤维Commissural fibers:胼胝体corpus callosum (rostrum ,genu,body and splenium、穹隆联合fornical commissure、前连合anterior commissure
前连合
前 连 合 ⑺、 穹 隆 ⑼
尾状核头
内囊前肢
壳 内囊膝 苍白球 内囊后肢 屏状核 最外囊 岛叶皮质 外囊
丘脑
基底核区
(三)大脑半球的选择性断层面解剖
中央沟自脑片
外侧缘中份处向 后内延伸,与大 脑纵裂沟相通。
颅顶横断层面
胼胝体上、半卵圆中心横断层面 额、顶叶下部横断面
扣带沟5 胼胝体19 透明隔20 顶枕沟16 楔前叶14 楔叶17 尾状叶9 额上回3 额中回4 额下回7 中央前回8 中央后回11 缘上回13 角回15
穹隆体
穹隆柱
穹隆脚
乳头体 海马足
海马伞
• 投射纤维projecting fibers:包括穹隆fornix、内囊 internal capsule。 3. 投射纤维 projecting fibers
中央前回
丘脑中央辐射 额桥束 听辐射
颞桥束
顶枕桥束
视辐射
• 投射纤维projecting fibers:包括穹隆fornix、内囊 internal capsule。
尾状核体 尾状核头
豆状核 杏仁体 尾状核尾
1. 基底核B核 纹状体
杏仁核
1. 基底核Basal ganglia:纹状体 corpus striatum (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和豆状核lenticular nucleus),屏状核 claustrum 、杏 仁核amygdaloid nucleus 。 2. 基底核Basal ganglia

头部断层解剖学

头部断层解剖学

*内囊: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和 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称 为内囊。分为前肢、后肢、膝部三部分, 各部分之间都有重要的投射纤维。内囊后 肢梗死或出血会出现三偏。
大脑髓质——胼胝体
大脑髓质: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 纤维。
连合纤维: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的底部,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
岛叶 藏在 外侧 沟的 深部 。
中央沟 顶枕沟 外侧裂 颞上沟 颞下沟
大脑的分叶-外侧面
额上沟 额下沟
大脑半球内侧面
大脑半球底面
嗅球 外侧裂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基底核(nuclei basales)
是大脑半球髓质内四 个灰质团的总称。
*包括尾状核、豆状
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豆状核与尾状核头 部相连,连接处有神 经纤维形成灰白相间 的条纹,因此尾状核 与豆状核合称纹状体 (corpus striatum)。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的走行
自颈内动脉发出后,向前内走行, 进入大脑纵裂,绕胼胝体向后走 行,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大脑半 球内侧面及额叶底面的一部分.
大脑前动脉的分段、分支 分段:A1(水平段)— —交通前段(近侧段)
A2(上行段) A3(膝段) A4(胼周段) A5(终段)
二、蛛网膜下隙与脑池
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 其内充满脑脊液,向下与脊髓的蛛网膜 下隙相通。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沟、脑裂等处扩 大,形成蛛网膜下池。
*列举脑池:
成对脑池:大脑外侧窝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
背侧: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
不成对脑池
池、小脑核、间脑 和脑室脉络组织的静脉 先后在胼胝体下方汇合 成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向后注入直窦。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 颅脑矢、冠状断层)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  颅脑矢、冠状断层)
(3)上丘脑 包括位于背侧丘脑背面与内侧面交界处的髓纹、 缰三角和松果体等。
松果体于胼胝体下方的四 叠体池内,以柄附着于第三脑 室后部;可分为圆形、椭圆形 和窄条形三型,前者的长径与 宽径几乎相等,后两者的长径 均大于宽径,而窄条形的长径 为宽径2.5倍以上。
(三)脑干
(1)中脑 介于间脑与脑桥之间,由背侧的顶盖和腹侧的 大脑脚组成。顶盖包括1对上丘和1对下丘,又合称四叠体。 中脑的内腔为中脑水管。腹侧的大脑脚之间为脚间窝,有动 眼神经穿出;背侧的下丘下方有滑车神经穿出。
颞叶下面有3条前后走行的 沟,自外侧向内侧为枕颞沟、 侧副沟和海马沟,依次分隔 枕颞外侧回、枕颞内侧回、 海马旁回和海马;海马旁回 的前端膨大,并绕海马沟弯 曲而形成钩。
2.内部结构 (1)基底核 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中,包括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尾状核为一弓形棒状的灰质团块,分尾状核头、体、尾三
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 窄部分称扣带回峡。楔叶位于顶枕沟 与距状沟后部之间,舌回居距状沟的 下方,其前部属于颞叶,后部为枕叶 的部分。胼胝体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 外周、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 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 状回等形成一弧形结构称边缘叶。
大脑半球的底面上,额叶眶面的内侧缘有嗅沟,嗅球和嗅 束紧贴于嗅沟内。嗅沟的内侧为直回,外侧被“H”形沟分为前、 后和内、外侧眶回。嗅三角由内侧嗅纹、外侧嗅纹和嗅结节围 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 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 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 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辐 射冠。投射纤维聚集成宽阔致 密的纤维带通过内囊,内囊位 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 之间,横断层面上的两侧内囊 呈尖向内侧的“> <”形。内 囊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内 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各部 内均有重要的投射纤维通过。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PPT课件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PPT课件

(1)视交叉、视束(2) 视隐窝(3)漏斗(4)动 眼神经(5)颈内动脉(6) 大脑前动脉(7)大脑中 动脉(8)基底动脉(9) 大脑后动脉(10)终板前 池(11)外侧窝池(12) 桥池(13)小脑脑桥角池 (14)直回(15)嗅束沟 (16)嗅三角(17)眶回 (18)眶上壁(19)颞叶 (20)钩(21)侧脑室下 角(22)杏仁体(23)海 马足(24)海马旁回(25) 小脑幕(26)脑桥(27) 脑桥基底部(28)脑桥被 盖部(29)第四脑室(30) 正中沟(31)大脑纵裂 (32)外侧沟(33)小脑 半球(34)小脑镰(35) 颞肌(36)小脑上脚(37) 小脑蚓(38)齿状核(39) 横窦(40)乙状窦
(1)角膜(2)巩膜 (3)晶状体(4)外 毗(5)眶脂体(6) 翼腭窝(7)上颌神经 (8)鼻骨(9)鼻中 隔(10)筛窦(11) 鼻泪管(12)蝶窦 (13)翼突(14)蝶 骨大翼(15)翼管 (16)卵圆孔(17) 棘孔(18)颞肌(19) 枕骨基底部(20)颈 静脉窝(21)颈动脉 管(22)外耳道(23) 颞下颌关节(24)下 颌头(25)延髓(26) 小脑扁桃体(27)二 腹小叶(28)乙状窦 (29)颈静脉结节 (30)外耳廓(31) 头后大直肌(32)头 后小直肌(33)头半 棘肌
(1)胼胝体膝 (2)扣带回 (3) 额上回 (4)额中回 (5)额 下回眶部 (6)大脑纵裂 (7) 前连合 (8)终板旁回 (9) 穹窿柱 (10)侧脑室前角(11) 尾状核头 (1)第三脑室 (13) 中脑水管 (14)顶盖前区 (15)上丘 (16)内侧膝状体 (17)外侧膝状体 (18)下丘 脑 (19)乳头丘脑束 (20) 内囊膝 影像园(21)内囊后肢 (22)豆状核 (23)壳 (24) 苍白球 (25)外囊 (26)屏 状核 (27)最外囊 (28)岛 叶皮质 (29)外侧沟 (30) 蝶嵴 (31)颞叶 (32)枕叶 (33)小脑蚓 (34)小舌 (35)中央小叶 (36)山顶 (37)小脑幕 (38)四叠体池 (39)海马沟、海马 (40)侧 脑室下角 (41)毯和视辐射 (42)尾状核尾 (43)海马旁 回 (44)海马伞(45)侧副隆 起 (46)侧副沟 (47)枕极 (48)直窦(49)窦汇 (50) 枕内隆突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

(1)胼胝体膝 (2)额钳 (3) 胼胝体沟 (4)扣带沟 (5) 扣带回 (6)额内侧回 (7) 额上回 (8)额中回 (9)额 下回 (10)透明隔 (11)穹 窿柱 (12)侧脑室前角 (13) 尾状核头(14)室间孔 (15) 第三脑室 (16)背侧丘脑 (17)前背侧核 (18)内侧 背核 (19)外侧背核 (20) 豆状核 (21)内囊 (22)内 囊前肢 (23)内囊膝 (24) 内囊后肢 (25)外囊 (26) 屏状核(27)最外囊 (28) 岛叶 (29)外侧沟 (30)额、 顶叶岛盖 (31)颞横回 (32) 胼胝体压部 (33)枕叶 (34) 颞叶 (35)侧脑室后角 (36) 毯 (37)视辐射 (38)禽距 (39)距状沟 (40)扣带回 峡 (41)舌回 (42)侧脑室 脉络丛 (43)穹窿脚 (44) 尾状核尾 (45)小脑蚓 (46) 直窦 (47)上矢状窦

1)前连合(2)穹窿柱 (3)第三脑室、下丘脑 (4)乳头丘脑束(5)视 束(6)尾状核头(7)内 囊前肢(8)豆状核(壳) (9)外囊 (10)屏状核 (11)前穿质(12)最外 囊 (13)岛叶皮质(14) 大脑纵裂(15)额叶(16) 外侧沟和蝶嵴 (17)终 板旁回(18)胼胝体下区 (19)扣带回(20)额上 回 (21)额中回(22) 额下回 (23)海马旁回 (24)海马(25)海马伞 (26)尾状核尾 (27) 侧副隆起 (28)皮质脊 髓束(29)黑质 (30) 红核(31)内侧丘系(32) 中脑水管(33)管周灰质 (34)颞叶 (35)枕极 (36)小脑蚓 (37)小 脑半球 (38)四叠体池 (39)环池 (40)窦汇 (41)枕内隆突 (42) 小脑幕
(1)胼胝体膝 (2)透明隔 (3)弯窿柱 (4)侧脑室前 角(5)尾状核头 (6)室间 孔 (7)第三脑室 (8)背 侧丘脑 (9)后丘脑 (10) 豆状核 (11)苍白球 (12) 壳 (13)内囊 (14)内囊 前肢 (15)内囊后肢 (16) 内囊膝 (17)内囊豆状核后 部 (18)外囊 (19)最外 囊 20)屏状核 (21)岛叶 (22)海马旁回 影像园(23) 僵三角 (24)僵连合 (25) 松果体 (26)大脑大静脉池 (27)枕叶 (28)侧脑室三 角区 (29)脉络丛 (30) 海马、海马伞 (31)毯、视 辐射 (32)侧副隆起 (33) 小脑蚓 (34)直窦 (35) 上矢状窦 (36)大脑纵裂 (37)大脑镰 (38)大脑内 静脉 (39)额上回 (40) 额中回 (41)额下回 (42) 颞叶岛盖

头颈胸腹断层解剖

头颈胸腹断层解剖

6.经环状软骨下缘横断层面
1.经甲状软骨上方横断层面
会厌 甲状软骨上角 颈内动脉 胸锁乳突肌
下颌下腺
喉咽
颈外动脉 颈内静脉
横突孔
经甲状软骨上方横断层面
会厌
喉咽
颈内动脉
喉前庭 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 椎动脉 脊髓
颈内静脉
胸锁乳突肌
2.经甲状软骨上缘横断层面
甲状软骨上缘 喉咽 颈总动脉 颈内静脉 喉前庭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12. 经距状沟中部的冠状层面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枕颞外侧回 枕颞内侧回
13. 经距状沟后部的冠状层面
上矢状窦
距状沟
枕颞外侧回
(二)冠状断层MRI
三、头部的矢状断面解剖及影像
1. 经头部正中的矢状层面
2. 经尾状核体的矢状层面
上颌窦
颞肌 翼外肌 枕骨基底部
头夹肌 头半棘肌
延髓
15. 经小脑扁桃体的横断层面
上颌窦 延髓 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
头半棘肌
小脑扁桃体
16. 经下鼻甲的横断层面
颈内动脉
鼻咽
颈内静脉
头夹肌
头半棘肌
17. 经寰枕关节的横断层面
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
头夹肌
头半棘肌
18. 经寰枢关节的横断层面
椎动脉
脊髓
二、头部的冠状断面解剖及影像
中央前回 内囊 豆状核壳 苍白球 海马 颈内动脉 横窦 侧脑室下角
4. 经豆状核壳的矢状层面
中央前回 额中回 额下回 岛叶
中央后回
侧脑室三角
豆状核壳
颞极 颈内动脉
海马
横窦
5. 经鼓室的矢状层面
中央前回 额中回 额下回 外直肌 下斜肌 上颌窦

头部CT基础及断面解剖

头部CT基础及断面解剖

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后再行扫描, 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 提高病变显示率。病变组织密度增加称为增强或强 化,其机制是病变组织内血管丰富或血流缓慢,血 脑屏障破坏,含碘造影剂在病理组织中停滞、积蓄 而强化。因此增强扫描可反映病理组织性质。
静脉团注非离子碘造影剂100ml,进行连续扫描。
伪影 病人因素:不自主运动如呼吸心跳,燥动;扫描野
内高密度结构或异物如骨,假牙。 设备因素:故障
CT值(单位Hu)
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吸收程度各异, 形成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鉴 别组织的性质。
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含气肺 组织;灰影表示中吸收区,即中密度区,如 软组织的肌肉或脏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 即高密度区,如含钙量高的骨骼等。
颅后窝 前缘: 岩骨。 后缘:枕骨。 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 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
脑桥小角池
桥前池
二、鞍上池层面
颅前窝:颞叶。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 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 角行星。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 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后面) 位于后缘中央,是角间池)。
正常人体组织的CT值(Hu)
液体CT值:-10—10Hu,水的CT值为0Hu; 空气CT值为-1000Hu; 脂肪CT值:-70— -90Hu; 肝脾肾、脑实质等软组织CT值:20—50Hu; 骨性组织CT值一般超过300Hu;骨皮质一般
CT值超过+1000Hu;
正常人体组织的CT值(Hu)
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 叶(脑岛)。 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头颅脑冠状位解剖示意图课件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大脑头颅脑冠状位解剖示意图课件

(1)视隐窝(2)文视档仅交供叉参(考,3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垂体柄(4)垂体(5)鞍隔 (6)鞍底(7)颈内动脉(8) 动眼神经(9)滑车神经(10) 展神经(11)眼神经(12)鞍 上池(13)蝶窦(14)海绵窦 (15)大脑纵裂(16)大脑镰 (17)上矢状窦(18)胼胝体 干(19)透明隔(20)隔区 (21)侧脑室前角(22)尾状 核头(23)内囊前肢(24)豆 状核(25)外囊(26)屏状核 (27)最外囊(28)岛叶(29) 外侧沟3)额上回 (34)额中回(35)额下回 (36)扣带回(37)大脑中动 脉(38)颞上回(39)颞下回 (40)额顶叶岛盖(41)颞叶 岛盖(42)杏仁体(43)翼突 内侧板(44)软腭(45)翼内 肌(46)翼外肌(47)颞肌 (48)下颌支(49)咬肌(50) 下颌管(51)上颌动脉
• (31)额鳞(32)蝶轭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3)前床突(34)蝶 骨大翼(35)额叶(36) 颞叶(37)岛叶(38) 胼胝体膝(39)大脑前 动脉(40)胼胝体沟 (41)额内侧回(42) 外侧沟(43)眶回(44) 尾状核头(45)侧脑室 前角(46)内囊(47) 大脑中动脉(48)视神 经和眼动脉(49)蝶窦 (50)后筛窦小房(51) 颈内动脉(52)颞肌 (53)冠突(54)翼腭 窝(55)眶下裂(56) 颞下窝(57)下颌体 (58)下颌管(59)下 颌舌骨肌(60)咬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头(颅脑)冠状位解 剖示意图
(l)头皮(S)皮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
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1cm处,有眶下神经和血管 通过,按压有凹陷感。
下颌角:下颌支后缘与下颌骨下缘 相交处。
颏孔:位于下颌体的外侧面,正对 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下颌 体上、下缘连线中点略上,距正中线 约2.5CM,内有颏神经和血管通过。
眉弓:眶上缘上方的弓状隆起,男性明显,正对大脑额叶的 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位于眉毛的底下。
颧弓:位于外耳门前方的水平线上,全长约三横指(56cm),于皮下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2横指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
乳突: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耳后骨隆起处,其根部前内方有面神经从茎乳孔 穿出,其后颅底内面有乙状窦。
枕外隆凸:为头后正中最凸的隆起, 其内面是窦汇。
乳突囟
前囟 后囟
第三部分
脑及其被膜
一、脑的应用解剖(熟悉)
1、端脑 Telencephalon
概述: 左右半球胼胝连, 两裂三面又三端; 三沟五叶藏脑室, 基底内囊半卵圆。 中枢皮质运动感, 视听说写四语言。
端脑外形:
(1)端脑外侧面的脑沟、脑回和功能定位
(2)端脑内侧面的脑沟、脑回和边缘系统
1.新生儿由于脑和感觉器官比咀嚼器官发育早而快, 故脑颅远大于面颅(8:1)。 2.顶结节、额结节和枕鳞都是骨化的中心部位,故 发育较明显,使颅顶呈五角形。 3.新生儿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的间隙较 大,由膜弥补,形成前囟(生后1-2岁闭合)、后 囟、蝶囟、乳突囟(生后半年闭合)。
颅囟
蝶囟
C. 下角:最大,呈弓形裂隙状,冠状层面上呈半月形。经背 侧丘脑后下方弯向前下方,伸入颞叶。
顶壁为胼胝体、尾状核尾、终纹和杏仁体; 外侧壁为胼胝体; 底壁为海马、海马伞和侧副隆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额上回 13.口腔
4.额中回 14.舌
5. 额上沟 15.颏舌肌
6.大脑纵裂 16.舌下腺
7.直回
17.二腹肌
8.视神经
9.上鼻甲
10.中鼻甲
RGS
3
经 视 交 叉 冠 状 面
16.07.2020
1.额骨 11.视交叉 2.大脑镰 12.垂体柄 3.额中回 13.颞下回 4.扣带沟 14.颈内动脉 5.胼胝体 15.翼外肌 6.侧脑室前角 16.腮腺 7.尾状核头 17.翼内肌 8.透明隔 18.咬肌 9.豆状核 19.下颌下腺 10.屏状核
5.小脑延髓池
6.延池
15.中脑水管
7.桥池
16.第四脑室
8.脚间池 17.正中孔
9.交叉池 18.直窦
10.终板池 19.窦汇
12
2.大脑镰 20.小脑幕
3.额内侧回 21.小脑原裂
4.中央旁小叶 22.窦汇
5.扣带回 23.小脑延髓池
6.楔前叶 24.小脑扁桃体
7.顶枕沟 25.视交叉
8.楔叶
26.蝶窦
9.距状沟 27.垂体
10.胼胝体膝 28.寰椎前弓
11.透明隔 29.枢椎齿突
12.穹窿柱 30.直回
13.背侧丘脑 31.鸡冠
14.胼胝体压部 32.鼻中隔
15.四叠体 33.前连合Leabharlann 16.乳头体 34.后连合
17.脑桥 35.松果体
RGS
18.延髓 36.大脑大1静1 脉
16.07.2正020 中矢状面(示脑池)RGS
1.帆间池 11.大脑纵裂池
2.大脑大V池 12.胼胝体池
3.四叠体池 13.室间孔
4.小脑上池 14.第三脑室
RGS
4
经 大 脑 脚 冠 状 面
16.07.2020
1.上矢状窦 13.红核
2.顶骨
14.黑质
3.大脑镰 15.脑桥
4.中央前回 16.前庭蜗N
5.扣带回 17.延髓
6.辐射冠 18.椎动脉
7.胼胝体 19.腮腺
8.尾状核体 20.寰枕关节
9.穹窿体 21.枢椎齿突
10.第三脑室
11.壳 22.寰枢外侧关节
12.颞上沟 23.颈内静脉
24.胸锁乳突肌
RGS
5
经 胼 胝 体 压 部 冠 状 面
16.07.2020
1.上矢状窦 11.海马 2.顶骨 12.中脑水管 3.大脑镰 13.小脑幕 4.中央前回 14.齿状核 5.中央后回 15.小脑中脚 6.扣带沟 16.延髓 7.扣带回 17.乙状窦 8.胼胝体压部 18.椎动脉 9.松果体 19.脊髓 10.海马伞 20.胸锁乳突肌
头部冠、矢状断层
16.07.2020
RGS
1
冠状断层
切面及观察
经两侧外耳门做与眦耳线相 垂直的切面,观察前面。
上部:脑颅及颅腔结构
下部:面颅(眶、鼻腔、口腔) 及颈部(咽、脊柱颈段)
16.07.2020
RGS
2
经 额 叶 前 部 冠 状 面
16.07.2020
1.额骨
11.鼻中隔
2.上矢状窦 12.下鼻甲
脊髓
椎动脉
16.07.2020
RGS
8
上矢状窦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横窦
头半棘肌 头夹肌
16.07.2020
RGS
9
矢状断层
切面与观察
以正中矢状面为标准切面 上部——颅内部 分幕上区
和幕下区 下部——颅外部 面部及颈
部诸结构
16.07.2020
RGS
10
正 中 矢 状 面
16.07.2020
1.上矢状窦 19.第四脑室
RGS
6
经枢椎齿突
16.07.2020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侧脑室 颞上回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颈内静脉 枢椎齿突 腮腺
侧脑室后角 舌回 齿状核 乳突小房 延髓 椎动脉 胸锁乳突肌 第二颈椎
颈总动脉
喉R腔GS
经枕骨大孔
7
顶上小叶 角回 距状沟 禽距 直窦 横窦 小脑蚓 小脑镰 头夹肌 头后大直肌 头下斜肌 头半棘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