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涯规划的内涵
生涯( Career) 原有“道路之意”,即人生的发展道路,所谓生涯规划,即指一个人生涯过程的妥善安排。
著名的生涯发展学者舒伯(Super)1976 年曾这样定义:“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的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
他将生涯划分为成长(出生至14 岁)、探索(15 到24 岁)、建立(25 到44 岁)、维持(45 到65 岁)和衰退(65 岁以上)五个阶段。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3 岁至18 岁之间,正处在探索期,开始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机会,关注、探索工作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并尝试着规划自己的人生。
中学生生涯规划,是指学生从自我探索开始,找到自己的特点、优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有效地结合自身各种资源,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生涯发展路径,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个人通过对生涯发展主客观因素的分析,探索自己可能的发展型态,确定发展目标,通过合理的策略制定以及扎实持续的行动,逐步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它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探索、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持续性: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贯穿人的一生,在学龄各阶段都不能忽视,青少年的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重要。
后天习得性:生涯规划不是人的本能,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影响学生生涯发展的对象
1.学生主体
2.伙伴群体
对于正处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有时和他要好的同伴的几句话,要比父母的苦口婆心和老师的谆谆教诲管用的多。在高中寄宿制的学校生活中,这种群体氛围和伙伴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3.教师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最应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对于学生发展潜能的发现能力。对教师进行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
4.家长家长在决定学生生涯选择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受到家长的影响。
生涯规划与理想教育的关系
一提到生涯规划,大家都觉得这个概念太大了,不好讲。其实,这与我们学校一直提的理想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上海一份近千名中学生参与的调查问卷显示,100%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98%的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如何去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仅仅以“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为唯一目标。通俗的讲理想是指由人所设定,指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带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既有现实性又有预见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复合了理想的现实性和预见性,并将理想的实现逐步量化,切入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中学生生涯规划的迫切性
哈佛大学有一项历时25年,对近万名学生连续做的跟踪调查,结果
显示,3%的学生在学生时代有明确目标,成人后成为精英;10%的学生在学生时代有目标,成为成功人士;60%的学生在学生时代不清晰自己的目标,事业平平:27%的人在学生时代没有目标,成人后工作不稳定,失业的居多。由此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从而确定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将使孩子一生受益。
1.大学教师的呼吁,全国高校的调查显示,42%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的学生有转专业的愿望。
2.中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江苏省苏州中学的何一萍老师做的《中学生生涯发展需求与准备
状况调查问卷》,对苏州中学的在校生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中学生的“生涯需求状况”和“生涯准备状况”两个部分,结果显示,对自我认知的需求非常强烈;对未来工作了解的需求非常强烈;对大学与专业了解的需求一般;(“你想参观访问附近的大学了解大学专业的设置吗”这个题目的时候,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9% 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这与本问卷另一问题“你想了解高考信息吗”的高需求现象形成反差。研究者就这个问题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的解释回答有两种:一是附近的大学不是我的目标,所以无需参观访问;二是大学专业设置的问题只要上网一查就明了,所以也无需参观访问。)关于高考信息的需求最强烈;关于生涯阅读的需求最低;关于规划中学生涯的需求非常强烈。
国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目前搜索到的文献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国家的中学生生涯规划方面的介绍。
1.国家立法支持如新西兰政府对生涯教育高度重视,2003 年新西兰教育部发布了《新西兰学校中的生涯教育与指导》( Career Education and Guidance in New Zealand Schools),对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多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与说明。该文件强调,生涯教育是学校工作者必需的职责,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应该融合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
2.分布于每个学龄阶段
幼儿园至6年级:生涯认知阶段。让儿童通过教材学习和校外参观等活动熟悉周围的工作世界,对当前的职业划分和日后将面临的劳动世界有所了解,了解自身与工作世界的关系。
初中7~9年级:职业定向与探索。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职业群中选择
5~6种,通过实际的或者模仿的工作经历,对这些职业群进行了解,为以后选择职业作准备。
高中9~12年级:生涯准备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技能和技巧,要求学生选择特定的职业领域,进行比较集中的学习;中学毕业后,学生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社区学院、学院和大学。
3.学校拥有硬件功能强大的生涯指导中心并且配备非常专业的工作人员、职业咨询师及顾问,他们服务的理念是开展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教育,并且强调系统评估和持续改进的必要性。
国内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中学生涯规划出现在较发达城市和地区,如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人大附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中关村中学、北京市二龙路中学;深圳的深圳中学、布吉高级中学;
上海市(据资料显示是全部的中学都开设生涯教育的课程,但找到的相关文献仅有)上海天山中学、
广州华美中加高中“国际化高中生涯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浙江的温州中学,江苏无锡洛社高级中学,怀仁中学已经开展中学生生涯规划实践。
总体上,我国中小学的生涯教育仍处于学习摸索阶段。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1.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生涯规划研究的课题,如北京市海淀区2009设立“生涯规划的课题”中国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特色高中研究专项课题《搭建生涯发展规划平台丰富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研究;
2.在学校开设生涯规划的校本课程
3.组织丰富的学生职业体验和活动实践
我校的现状:
我校有理想教育,“周例会、月诊断”的班级教育小组制度,有六大节及学工、学农、春游秋季远足,模拟人才市场等等活动,其实这些都涉及到生涯教育。只是比较分散,内容尚未系统化,实践上也尚未形成体系。因此,我觉得不管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还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都没有相关理念。
我的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