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开展学校的公民教育8
德育工作指南的公民教育内容
德育工作指南的公民教育内容德育工作指南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指导及实施方案。
其中,公民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就德育工作指南的公民教育内容展开论述,以期为学校及教师提供相关指导。
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公民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学校应当通过法律教育课程、讲座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
此外,还可以邀请社会法律专家来校园开展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法治国家的认知,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
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乡村等地,了解社会真实情况,促使他们产生对社会问题、群体利益的关注,并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
此外,可以通过互助组织或志愿者服务团体的建立,让学生在服务社区中体验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促进学生的民主意识公民教育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班级议事会、社团管理委员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重要决策,培养他们的民主思维和协商能力。
此外,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代表大会或民主评议大会,让学生了解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学会通过民主手段解决问题,并尊重他人的权益。
四、引导学生的环保意识公民教育还应当关注环境保护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环保知识教育、组织环保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节能减排的实际行动,例如开展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
五、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公民教育还应当关注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交换生项目、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世界公民意识。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外语,开设国际课程等,促进学生全球化思维的形成,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指南的公民教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环保意识和国际视野。
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以“公民”这一概念所指示的特殊群体为对象的教育体系。
公民教育的对象是公民,而不是臣民或私民,所以它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公民教育应以尊重人的主体独立人格为前提;二是公民教育应结合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等来进行,三是公民教育应以唤醒人的公民意识、提升人的公民素质为目标。
公民意识是公民在观念、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思想状态,但正是这些观念、意识的东西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实质,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
历史地看,“公民意识”是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
随着现代法制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建立,人们才意识到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和人格尊严,也才有了公民的资格和身份。
当然,从目前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来看,民众的公共道德意识、法律与责任意识、主体与权利意识等仍然不强,公民意识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可以想象,如果公民意识的培养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那么公民社会的建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公民社会不只是宏观的政治、经济体制达到了公民性的社会,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形成了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的社会。
这就正如英格尔斯所指出的,现代化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观念的现代化。
同样地,公民社会不只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的公民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观念的公民化。
因此,本文试图从公民意识培养这一角度来分析公民教育,并结合学校德育实践来讨论公民教育在学校中的实施。
一、公民意识及其内涵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公民在公民社会中所形成的对于自身主体性、权利和义务、社会身份、政治地位等的理性自觉,是“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还包括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批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采用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倾向”。
如何培养正确的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正确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自身权益、义务以及社会责任的认知和理解。
培养正确的公民意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正确的公民意识。
一、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学校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育课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应加强民族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社会的各个方面,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还应该开设公民教育课程,教授公民权益和义务、法律法规以及公共事务等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观念。
二、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社会实践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人们亲身接触社会问题,激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政府机构、社区组织、慈善机构等,让他们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公益事业。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家庭教育中注重公民教育家庭是培养公民意识的第一课堂。
父母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
家庭中可以组织家庭义务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和共同责任。
此外,家庭成员也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公民观念。
总结起来,要培养正确的公民意识,需要从教育、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入手。
学校应该注重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观念和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人们亲身感受社会问题,增强公民意识。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公民道德和责任感,成为孩子的榜样。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公民意识的新一代。
学校应如何教育学生做一个有担当的公民
学校应如何教育学生做一个有担当的公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公民意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学生做一个有担当的公民呢?首先,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是整个社会的底线,是成为良好公民的前提条件。
学校应当切实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原则,如尊重他人、守信用、诚实守信等。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其次,教育学生要注重社会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义工活动、社会实践课程等方式,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在义工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的不公和弱势群体的处境,进而懂得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关爱他人,回馈社会。
第三,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政治思想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关注政治、接受政治教育,了解自己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政治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注重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和选择权,避免将政治教育搞成灌输。
综上所述,学校应该切实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良好的公民。
这需要学校在道德教育、社会实践和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担当的、负责任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一步加强公民教育:第四,鼓励学生参与民间组织和社团活动。
学生参与社团和民间组织可以促进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社交经验。
社会活动的参与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第五,建立公民义务教育制度。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民义务教育,如交通安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课程和活动。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公民义务,提高公民素质。
如何理解和开展学校的公民教育1
如何理解和开展学校的公民教育(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亚夫教授纵论现代公民教育提示:学校的公民教育在世界上有两个课程体系:公民学(Civics)课程;社会科(Social Studies)课程(包含公民学)。
所辑内容:主要选自拙著《学会行动:社会科课程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和美国的公民学课程标准。
辑录目的:便于教师们深入探讨公民教育问题;对于历史教师,可由此视角探究传统历史教学的改革出路。
老师们若引用其中内容,望注明著者和出处;若找不到原书,须注明所引网站。
一、学校公民教育所涉及的课程(一)社会科课程(Social Studies)✹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课”,与历史、地理、政治这类课程似无区别,即一个课程名称而已。
不同的是,历史、地理和政治是单科课程,社会则是综合课程。
当然,这主要是从课程的内容组织或内容选择而言。
如果称“社会科”或“社会科课程”,就是是一个课程领域的概念,历史、地理和政治都包含在内。
我国把这个领域也称为“社会科学领域”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这里的“科”字,我们可以解释为“科际”,也就是把众多的人文社会学科统合在一起的意思,其词源是英文的“Social Studies”。
✹作为一个课程领域,“社会科课程”是一个可以自由组合的学科群落,既包括公民、历史、地理、政治、道德、经济、法律、社会常识、伦理等分门别类设置的“分科课程”,也包括“社会”、“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这类内容相当整合的“综合课程”。
✹该课程最为本质的特征之一:关注人和人的文明历程,培养道德情操和对国家的忠诚。
传统的分科课程,不仅承担同样的义务,而且实践证明“卓有成效”。
但是,从各国设立社会课的历史看,更值得关注的特征是:(1)皆以社会民主化(抑或政治现代化)密切相关,是国家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比如,日本学校的社会科教育是被美国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彻底铲除战前的军国主义教育;韩国的社会科虽然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但是在养成国民民主观念方面,作用显著。
如何开展有效的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如何开展有效的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公民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有效手段。
本文就如何开展有效的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行探讨。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校培养学生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和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如组织义工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快乐。
另外,组织参观纪念馆等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国家历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相长,加强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公民教育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导学生。
另外,要多利用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将课堂上的知识理论与实际的社会情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制定行为规范的重要基础。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关注环境和他人的利益。
如在校园中设置“文明行为区”,严格遵守行为准则,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而校园文化和校风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课程内容应紧扣时代特点和学生实际,营造正向科学的教育氛围,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国家政策,了解社会现实,以更开放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认识看待他们自己的境遇。
综上所述,公民教育的实践,既要从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到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多角度入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同时也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性格和品德形成的首要环境。
教育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不仅需要获得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会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意识是指对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了解自己国家的机会,包括历史、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和参与公民参与项目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激发他们的公民意识。
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社会责任感是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社会公益课程、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团队合作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育策略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采用以下教育策略:1. 课堂教育: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例如在历史课上讨论国家的演变和民主的重要性,在公民课上讲解法律制度和权利义务等。
通过这些课堂教育,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公民的角色和责任。
2. 社区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养老院、帮助贫困学生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领导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和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团队合作的实践,学生能够了解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并通过领导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
4. 榜样示范:学校可以邀请社会公民、志愿者、社会活动家等人士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座谈会,与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
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释义公民教育(citizen education)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发展(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发展(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中国公民教育中国于五四运动前后兴起此项教育。
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
1922 年该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始把公民科列入中小学课程。
1924 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
1926 年江苏教育会组织公民讲习会,制定公民信条:发展自治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崇尚公平竞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法定义务,尊重公有财产,注意公众卫生,培养国际同情;议定每年5 月3 日至5 月9 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
至此,公民教育思潮盛极一时。
列举对比几个国家公民教育的不同和特点公民教育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
在称谓、组织方式和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都不相同。
为什么要进行公民教育
为什么要进行公民教育
进行公民教育是一个重要且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用以传授人们有关
于公共事务、社会事务、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知识,促进全体公民和未
成成年人均衡发展。
在这里,我们将就为什么要进行公民教育进行科普:
一、提高公民的知识水平。
公民教育旨在提高公民的知识水平,使他
们了解社会和政治的变化情形,并通过合法程序参与公共事务。
公民
教育也是社交与技能相结合的重要话题,教育能够增加社会融入能力、职业能力以及文化参与能力。
二、增强违法行为的抵制力。
接受公民教育的人更加理解、尊重公共
事务,他们可以以解释法律的方式积极参与政府的决策、维护当地的
社会安定,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开发促进社会伦理水平的潜力。
公民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国民知识
的提高,还为他们提供了加强社会伦理的教育机会,比如尊重其他人,乐于助人,以及国际关系在维护世界和谐上的有益作用等等。
四、加强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公民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公众
对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它们形成前更多有关知识、文化
和礼仪被传授,让人们都能够理解这些遗产,并加入到它们的创造和
传承中去。
五、促进少年人的健康成长。
公民教育对少年人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通过教育他们防止贫困和犯罪的发生,既可以增强政治运动的参
与热情,又可以提高少年们的道德修养,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公民活动,培养良好的公民观念。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为什么要进行公民教育的科普概述,公民教育对社
会的发展及全民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每个公民都要认识到公民教
育的必要性,并为社会健康发展尽心尽力。
什么是公民教育?
什么是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指提高公民意识、促进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增强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意识、培养公民素质和道德感,进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教育活动。
公民教育不仅是国家的职责,更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那么,什么是公民教育?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有哪些内容?下面我们来仔细探讨一下。
一、什么是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指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文明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帮助公民在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向良好的社会媒体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优秀品德和综合素质。
公民教育涵盖了诸多内容,包括法律教育、历史教育、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等。
二、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公民教育?1.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是公民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法律知识和文明素质,才能在社会中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增强安全感和自信心。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不仅对自身成长有益,对社会和谐发展也至关重要。
通过公民教育,可以促进公民们的道德医治,传承优秀文化,建立奉献精神。
3.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公民的综合素质包括了各方面的素质,如学术素质、生活素质、职业素质等。
通过公民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公民教育有哪些内容?1.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公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法律教育,可以让公民们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知道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能够遵守法律规定。
2.历史教育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公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通过历史教育,可以让公民们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领悟祖先的智慧,增加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3.道德医治道德医治是公民教育的重点内容。
通过道德医治,可以提高公民的道德观念,促进公民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建立和谐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也是公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开展人权教育的经验总结
学校开展人权教育的经验总结人权教育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关心社会公正与平等的重要环节。
在学校中,开展人权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成为积极的社会公民,还能增进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能力。
近年来,人权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本文将总结学校开展人权教育的经验,并探讨如何有效推进这一工作。
一、了解学生需求学校开展人权教育前,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
人权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权价值观,但对于不同年级和文化背景的学生来说,需求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通过调查问卷或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人权教育的兴趣、需求和意见,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二、在课堂中融入人权主题人权教育应该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在各科目的课堂中,可以引入与人权相关的案例和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取与人权有关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于公正和平等的思考;在历史课上可以研究历史事件中涉及人权的情况,让学生了解人权的演变和重要性。
三、建立人权教育资源库建立人权教育资源库是开展人权教育的重要支持。
资源库可以包括相关书籍、期刊、文章、电影、纪录片等,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从资源库中选择合适的材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还可以邀请人权专家、学者或社会组织的代表到学校进行讲座或座谈,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人权学习机会。
四、组织人权活动和社会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人权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加深学生对人权的理解和体验。
例如,在校园内可以举办人权知识竞赛、人权主题的艺术展览或社团活动;在社区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人权宣传和义务服务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五、建立学生人权俱乐部学校可以成立学生人权俱乐部,以推动人权教育的深入发展。
俱乐部的成员可以定期组织和参与人权教育活动,并分享个人对人权的理解和体验。
俱乐部还可以邀请各界人士到校内开展座谈会,增加学生对于人权领域的接触和了解。
为什么要进行公民教育
为什么要进行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对于每个国家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为什么进行公民教育。
一、为了自觉维护个人权利公民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教育大众自觉维护本国宪法等法律的权利,以及了解并维护自身的人身权利。
此外,公民教育会让公众了解国家的运作机制,乃至参与国家政策及民主进程。
因此,每一位公民都要由公民教育获得足够的知识,以洞察立国宪法所规定的权利与责任,并能做到自觉地履行其职责。
这样,只有通过公民教育,公民才能充分了解自身的权利并维护它们,从而起到促进社会穩定的作用。
二、让公众了解法治文化法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正确的公民教育,可以让公众充分认识到法治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法制秩序。
三、提高社会运营效能高效的运营是社会的核心,而公民教育对社会的运营效能也有着无比重要的帮助。
公民教育能让公众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信息,从而增加他们的自身价值,以及让社会需要他们,同时也能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
因此,通过开展公民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各国大众的文化水准,更可以促进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及提高社会运营能力。
四、合力建设和谐世界公民教育旨在将人们培养成能够维护宪法与其他法律制度,促进文化交流合作,关注国际社会议题,建设健康和谐社会的公民。
通过公民教育,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得到相应的教育及信息,而此也正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此,只有大家都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就能够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参与日常社会生活,也可以方便全球社会之间更好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以上正是深入探讨为什么要进行公民教育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话题,公民教育对于每个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让公众自觉维护本国宪法等法律的权利,更可以提高社会运营效能,促进全球社会的和谐,构建一个安全的世界。
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和塑造良好公民品质的重要途径。
公民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充分发展个人潜能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公民。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的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其培养的核心素养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开展公民教育。
一、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公民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全面素质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通过公民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并践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习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公民教育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和国家的繁荣提供有力支持。
二、公民教育的核心素养1. 法律与道德素养:公民应了解和遵守法律,同时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认同,以便能够基于法律和道德去评判行为和做出决策。
2. 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公民应具备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问题负责任,同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志愿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 多元文化素养:公民应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学会与不同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和合作,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4. 媒体素养:公民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辨别力,了解媒体的作用和影响,能够正确判断和使用信息,避免被误导。
5. 环境意识:公民应具备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努力。
三、公民教育的实践策略1. 课程设置与教学理念:学校应该合理安排公民教育相关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公民教育重要知识和技能。
2. 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应树立以公民品质为核心的文化,通过组织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 社会参与与实践机会:学校与社会资源合作,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实践机会,如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
4. 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力:学校和家庭、社区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公民教育,让家长和社区居民参与到学生的公民教育中来,共同培养出社会有用的公民。
什么是公民教育?
什么是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使社会成员熟悉并理解公民权利、责任和义务,增强其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的能力和意识,促进公民利益的维护和保障。
现代社会中,公民教育已被广泛认可为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教育,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具有优秀品质和国际视野的公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科普。
一、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学习自由、平等、公正等基本价值观念。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文关怀,促进个人能力和全面发展。
2. 加强社会凝聚力公民教育可以增强公民对社会的信心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只有公民共同认同社会价值观,才能形成社会团结和稳定的力量,从而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3. 培养文化素养公民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本国历史、文化和制度,提高文化素养和雅观修养。
这种“文化背景”的建设有助于推动时代进步,并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
二、公民教育的实施方式公民教育的实施方式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在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作用的同时,学生的父母和家庭也应充分认识到其自身教育作用的重要性。
1. 家庭家庭作为一个小社会,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不如学校和社会教育那么严谨和全面,但是亦存在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易于营造的家庭氛围。
2. 学校学校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院应充分利用教育机会,通过教学、学校活动、课外运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并理解社会和政治知识。
此外,政府也应在教育体系建设上予以足够的支持。
3. 社会在社会层面上,公民教育还应包含一定的社区教育和群众教育内容。
这种教育方式稍显低效,但同样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如何将公民教育实现?对策和途径有许多。
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
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公民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与培养,使公民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从而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履行公民责任,为社会进步与公共利益做出贡献。
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教育,可使公民具备尊重法律、遵守公共规则、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意识,增强公民之间的共同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促进社会和谐公民教育的实施能够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引导个人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当社会每个公民都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时,将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减少矛盾与冲突的发生。
三、提升社会责任感公民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当每个公民都能够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时,社会将能够更加稳定和繁荣。
四、推动民主发展公民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通过公民教育,公民可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习如何参与和监督政治决策,促进社会的民主发展。
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公民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方面。
通过公民教育,公民可以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了有效实施公民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教育制度建设公民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学到高中都要设置相关的公民教育课程。
政府应加大对公民教育的投入,提供教育资源和优质教师,确保公民教育的全面推进。
二、家庭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应承担起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的责任。
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遵纪守法、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
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公民教育工作。
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学校可以开展课外教育和社会实践,家庭可以加强家庭教育,社会各界可以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四、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公民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进行实施,比如组织公益志愿者活动、开展社会实践、举办公民知识竞赛等。
公民教育的基本知识
公民教育的基本知识公民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公民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以达到培养公民素质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目的。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关于公民教育的基本知识。
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而法律意识是公民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基本要求。
公民应该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不违法乱纪。
公民教育还要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公民对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担当。
公民应该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捐款捐物、关注弱势群体等方式实现。
公民教育也要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参与意识是指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程度。
公民应该关心国家政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如选举投票、参加公民议事等,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
公民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媒体宣传等途径进行。
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公民教育渠道之一,可以通过开设公民道德或法律课程,教育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社区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延伸,可以通过社区活动、讲座等形式,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媒体宣传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向公众传递公民教育的信息。
公民教育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公民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民教育的宣传和推广。
学校应该将公民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区应该组织各种公民教育活动,鼓励居民参与社会事务。
媒体应该加强公民教育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公民教育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应该了解公民教育的基本知识,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至关重要。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应享权利和应尽义务的认知。
具有良好公民意识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事务,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那么,学校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呢?首先,学校应将公民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中,专门开设公民教育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公民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公民的角色和责任,了解国家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的规则。
同时,在各学科教学中,也应当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公民的道德和责任;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公民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公民意识的发展历程。
其次,营造民主的校园氛围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例如设立学生代表大会,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
在班级管理中,也可以采用民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应当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评价机制,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歧视,让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中感受公民的平等权利。
再者,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手段。
学校可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福利院等地,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模拟选举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了解法律程序和民主选举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民主意识。
此外,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等,并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关键。
基础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与责任感
基础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与责任感公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感。
通过公民教育,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国家以及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育方法以及学校与社区合作等方面,探讨基础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感。
一、课程设置在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加强公民教育内容的融入。
各科目的教学内容中可以穿插相关的公民教育知识,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学习和应用公民意识与责任感。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演变,培养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感。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挑战,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公民素养。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和教育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公民责任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
三、学校与社区合作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与社区组织合作,邀请社区的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公民教育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环境保护、义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区问题并学会承担责任。
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学生能够将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从课堂延伸到实际生活中。
结语基础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程设置、教育方法以及学校与社区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教育。
同时,教师、学校和社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共同努力,为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合作,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中公民教育的目标,培养有贡献社会的公民。
学校如何加强对学生公民教育
学校如何加强对学生公民教育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公民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栋梁,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和行为习惯。
然而,目前许多学生缺乏对公民教育的充分理解和实践,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公民教育的引导和培养。
一、明确公民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学校对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要有明确认识。
公民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公民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责任感等基本道德与社会价值观念,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明确的公民教育目标制定明确的公民教育目标是强化学校对学生公民教育的关键。
学校应该明确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等。
同时,这些目标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相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加强课堂教育在课堂上,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公民教育的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公民教育知识,结合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法律、人权、公平、公正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四、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学校内外,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也是加强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活动等活动,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感受公民责任和义务。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模拟选举、法庭辩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公共参与意识。
五、建设和谐宽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宽容的校园文化是提升学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条件。
学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尊重、理解和包容,鼓励学生彼此关爱和帮助。
同时,学校还应该推行学生自治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六、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学校加强对学生公民教育,也需要与家庭教育进行衔接。
学校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公民教育的计划和目标。
中国公民教育的内容
中国公民教育的内容
中国公民教育是指致力于培养中国公民良好道德素质、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的教育。
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国家宪法和法律知识:公民教育的首要内容是使公民了解国家宪法和法律,并培养尊法学法、遵守法律的意识。
学生学习宪法的基本原则以及法律条文,了解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法律责任的承担。
2. 道德和伦理教育:中国公民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学生将学习道德品质,如诚实、正直、守信等,以及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通过道德和伦理教育,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价值观。
3. 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义务:公民教育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义务意识。
学生将学习如何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履行公民义务,如选择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并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4. 公民参与与民主意识:中国公民教育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倡导民主意识。
学生将学习民主和参与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公民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的角色,培养独立思考和公共决策的能力。
5. 多元文化与全球视野:公民教育还注重培养公民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视野。
学生将学习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宽容、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提升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以上内容的教育,中国公民能够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具备跨文化理解和全球意识,从而成为具有才德兼备的公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和开展学校的公民教育(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亚夫教授纵论现代公民教育提要:学校的公民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保障公民教育实施的效力。
所辑内容:社会科课程选自《学会行动:社会科课程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笔者所执笔的相关《课程标准》以及若干发表文章的节录。
辑录目的:便于教师们深入探讨公民教育问题,摸索历史课程的改革途径。
老师们若引用其中内容,望注明著者和出处;若找不到原书,须注明所引网站。
一、瞄准个体发展的公民教育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预期的学习效果,考查和指导学生有效地调整学习程度和方法,促进学生情感和价值观、认知、技能和能力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不可割裂。
学习目标与内容是为养成学生的整合素质,而学习方式与评价,则是在保证它的实施效果。
因此,社会科课程的评价也是整合性的。
它不片面地考查和鉴定学生某一方面的成绩,不只是用书面成绩说明或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
✹评价学生时必须兼顾各个方面,即教师必须具有整合评价的态度。
✹在学习每一主题或单元时,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列出适用的评价方法;不仅要在主题或单元学习后,设计必要的评价与考核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随时的用多种方式来检查、纠正和登记评价的结果。
✹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既反映学生的个人特性,又能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既是达到学科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学生学会社会参与的途径之一。
因此,社会科课程强调在评价中,特别注意学生搜集、处理、理解信息的能力,注意学生将此类信息如何与自己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状况相联系的能力。
✹社会科课程解决问题的概念,主要是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而言。
当然,它决不会只限于对教科书或一般性教材的利用。
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必须扩大到社会。
不仅要注意利用文字材料、声像材料、统计材料,还应该注意人们的谈话、议论及各种社会行为等无形素材。
因此,在本课程评价中,运用观察、自由联想、图画解释、社会现象分析等评价方式是必要的。
✹社会科课程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我表现机会,促使学生常常用“我学了什么?”、“我学得如何?”、“我能够运用?”等方式去体验学习结果。
因为,社会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心社会、参与社会。
所以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第一位的。
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否在认识社会和自我之间达成和谐。
✹教师的自我评价,不仅有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还有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完善社会课程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作用。
“我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我是否发展了学生的技能?”“我的态度与价值观,是否对学生有益?”一类的自我评价,是推动课程发展,完善课程教育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自我评价常用的方式有:设计自我评价表格、提出书面意见、制定考核表、在讨论中陈述观点、相互间的意见交流等。
✹智慧首先来自理性。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社会交流过程。
”✹“观察表明:与一位民主的,或者说,从社会交流的角度看,具有综合职能的教师在一起时,学生们有可能感到轻松、友好,并能很和谐地一起活动,对他们所从事的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相反是一位权威型和专制型的教师,学生们单独在一起时,就可能是过于顺从,或表现出侵犯性和不协作的行动。
”✹“创造性思维或求异思维的定量方式:流畅(包括语言联系、表达、形式想象方面的流畅)、本能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创造性作品的三条标准:第1,创造出来的东西对创造者来说应该具有新意义。
第2,创造出来的东西应该具备一定的价值。
第3,它必须是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
”(梅里尔∙唐尼、.凯利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记》,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平等主义成为新的观念形态的最主要特征,无论英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追求教育平等的希望已成为、并正在成为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中所产生变化的一个主要。
因此,这种变化冲击着每位教师的工作,以至现在如果不就这种平等主义哲学的信念对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作认真的考察,要完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讨论必成为一句空话。
”(前引书。
)✹有效性首先依赖于教育者的理念和策略。
“在工作和学习的潜力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致取决于下面三个因素:智力和特殊能力,占50—60%;勤奋刻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占30—40%;机遇和环境因素,占10—15%。
”(哈里∙麦多克斯著:《学习方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
)“所谓‘教育过程’是指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发生在学校经验中并由学校经验,特别是我们叫做‘课堂学习’的那类经验所造成的。
”(林格伦著:《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教学过程的心理学概念“第一,每个人都有一种使自己成为更有能力和效力的持续的内驱力;第二,人的能力和效力主要是学习的结果;第三,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学习过程,这些过程是当个人觉察到内部或外部环境中的事件对其先前经验来说是新异时起劲的;第四,学习成为能力和效力是一种持续的、终身的过程。
(林格伦著:《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千篇一律的‘综合课’结构:提问旧课;提出新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布置用以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作业等。
”(列∙符∙赞科夫著:《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师的人格所起的教育影响的问题。
当人们提教师威信时,到底指的是什么。
迫使、压服的威信就是虚假威信的一种。
”(列∙符∙赞科夫著:《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
)“杜威反对传统派教学观点,提出比较系统的学生中心主义教学理论。
他指出:‘消极地对待学生,机械地使学生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上的划一,概括地说,学校的重心是在学生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如何地方,唯独不在学生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对于学生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教材对学生永远不是从外面灌进去。
学习是主动的,它包含着心理的积极开展——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并且以学生为自己的出发点。
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学生而不是教材。
”(《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师大教育系编)二、评价社会科成就✹评价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1)它有助于澄清学习者的目的——它帮助他们知道哪些是重点要学习的;(2)它告知学生他们取得的进步或缺失在哪儿;(3)它告知学生他们是不是缺什么、怎么缺的,意在促使他们取得进步;(4)它也帮助教师弄清楚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好为后来的教育做计划。
除此之外,评价也如下活动中也非常必要:向他们的父母汇报学生的进步情况,告知公众学校课程的有效程度。
✹对学习进行评价,需要把教育的成效跟预期的或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
正因如此,目标陈述必须有一定的精确度。
除非我们能够界定我们想让学生学的东西,设计出评判他们是否学到了那些东西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做出有充分根据的判断:教学的有效程度,或预期的学习实现的程度。
对成就进行评价,因此,一直就需要辨识出它想要达到的目标。
✹正式评价非常重要,它是教-学程序中的必备环节。
正式评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这样,就能马上进行正确的测量,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希望他掌握的材料。
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之间存在着threefold联系;这种关系必须维持兼容性。
比如,下面的情况就不一致:目标陈述包括培养研究技能、小组合作技能、评价技能、同时还使用教学方法,它是整体性的解释;而在单元结束时,只用纸-笔测验,对主题事件的成效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和评价程序,必须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从逻辑上讲,如果社会科教育预期实现的成效多种多样,那它的评价程序必须使用一种广泛的基础。
有效的评价不依靠小测量,而依靠教师的能力:他们是否能够按照预定目标,精心挑选恰当的方法,来评价学习者的进步。
教师应该坚持不懈地在如下活动中,寻找能够证明学生能力提高的证据:课堂讨论、制定计划、领导、回答问题、承担责任、体谅他人、共享、参与小组合作努力、并把学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第一位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在人类联系的各个纬度上不断进步、提高。
三、社会科中最小化的能力测试✹人们越来越更多地关注年轻人完成学校课程后,所达到的学术能力水平。
这种关注最初集中在所谓的基本技能方面。
现在又扩展到了课程的其他领域。
为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有用的能力水准,应该研制测试政策,要求学生达到具体水平。
它是让学校为其行为负责的一种方式;也是意在提升教育质量的一种测量方法。
✹学生的分数,反映教师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把最多的努力,投入到学科能力培养所要求的那些技能中。
教师最关注的是基本技能,甚至有时候,直接为了测试而教学。
从一个积极的方面说,社会科课程应该纳入测试范围(以理解能力为中心),这样就可以让社会科课程避免遭受忽视的厄运。
✹教师必须熟悉有关学科考试的政策和技术,既在政策范围内开展工作,又能够自主学科的发展。
如果教师想评价学生的进步,了解教育是否有效的话,就有必要对学生学业进行逐日评价——许多都是非正式的,许多要靠认真观察,许多都是诊断性的。
四、非正式性评价✹社会科中的许多学习评价,都是教师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的。
每天,教师要多次观察学生,判断他们学习的质量。
教师会注意到:他们遭遇到了哪些难题,或者要想取得进步需要哪种帮助。
教师发现自己花了大量时间,评价、诊断和评判学生个人和群体的情况。
然后,教师决定:他们学业中出现了哪些不足,指导太快了还是太慢了,需要哪些资料,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了何种程度,或者他们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如何。
当然,正式的测试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发挥作用,但是,教师进行的大多数评价都是非正式的方法和观察。
这意味着,要想准确报告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就必须认真记录。
小组讨论✹依照事先设定的计划和标准,可以用小组讨论来评价学生的进步情况。
讨论在自我评价同时,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它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并提醒他们的学习目标;它也可以用来设定一种对于期盼进步和成功的态度。
推荐教师在每节社会科将近结束时,预留出一段时间,让全班讨论它的进展情况,并为下一天的工作制定计划。
这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辨识出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概念,提醒他们正在学习的社会科内容。
✹小组学习还可以用于其他情况:1.作为一次重要的班级活动的后续工作,如实地考察旅行、社会行为方案、编剧。
2.作为评价小组报告、单元方案和创造性戏剧活动的方式。
3.作为促进小组努力合作的方式。
4.作为评价班级在全校集合、餐厅、或操场上的行为的方式。
5.作为解决教室里人类关系中的某些难题的方式。
6.作为使学生产生阳光态度的方式。
7.作为核实个人学习中所得信息的方式。
✹把讨论用作一种评价技巧,就有必要辨识出将要实现的标准、以及期望学习者获得的知识。
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和全班同学必须设定适用于某种既定情景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