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_纪念鲍德里亚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纪念鲍德里亚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注意后现代传媒与媒介现实的复杂性以及它们之 间的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参考内容三
后现代解读:鲍德里亚与蓬皮杜 文化艺术中心
进入21世纪,后现代思潮如火如荼地发展,不断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中,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理论以及与艺术有关的议题,引发了人们的广 泛。在此背景下,本次演示试图对鲍德里亚和巴黎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 化中心进行后现代解读。
参考内容二
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后现代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后现代传媒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还对文化、社会和 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后现代传媒的背景下,媒介现实的构建也成为了学术界 的热门话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与媒介现实的构建, 以期为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提供参考。
二、媒介现实的构建与消费
媒介现实是指由媒介所构建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现实。这 种社会现实并非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通过媒介的筛选、加工和塑造而来。 在后现代传媒背景下,媒介现实的构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媒介现实的构建是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的。例如,新闻媒 体通过报道和评论来传达信息,社交媒体则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来传播信 息。这些不同的传播渠道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媒介现实。
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比真实世界更加真实,这种超真实使得人们对于现实 事物的认知变得模糊。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先, 我们需要认识到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 信息和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 次,我们需要认识到传媒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的。
请论述鲍德里亚关于艺术和现实的关系的观点

鲍德里亚关于艺术和现实的观点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这位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探讨了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本文中,我将从几个方面对鲍德里亚的观点进行论述,包括他对艺术的定义、艺术和消费社会的关系、以及艺术与权力的争夺等。
1. 鲍德里亚对艺术的定义鲍德里亚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可以被用来表达和传达观念、意义和价值。
他主张艺术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社会所构建和定义的。
艺术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艺术并不是直接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在诠释和构造现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艺术与消费社会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符号和象征的消费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表达,而是被商业化和消费化的过程所影响和塑造。
艺术品的价值往往被市场和权力关系所左右,而艺术家们也不得不面对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压力。
鲍德里亚警告说,如果艺术只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存在,它将失去其本质和意义。
3. 艺术与权力的争夺鲍德里亚认为,艺术是一个被权力争夺的领域。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力量都试图通过艺术来塑造并控制现实世界。
艺术作品往往被用来表达和宣扬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成为权力争夺的工具和场所。
艺术家们也在与权力的斗争中寻求自由和独立,努力保持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原创精神。
4. 总结与展望鲍德里亚的观点为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艺术不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社会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既是复杂的,又是紧密相连的。
理解和探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也能够深化我们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艺术的生存环境和社会价值,努力保护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空间,促进艺术与现实的良性交流和互动。
通过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不断拓展对艺术和现实关系的理解,从而为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我国传媒发展的启示

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我国传媒发展的启示作者:谢璐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基于“后现代主义大师”鲍德里亚的传媒文化理论,分析探讨我国的相关研究及其对中国传媒发展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拟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传媒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传媒研究必须打破国家地域束缚,形成国际学术交流体系,共同应对未来世界传媒发展大局。
因此,将西方的媒介文化理论置于中国语境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从而得出其对当今中国传媒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后现代主义大师”鲍德里亚的传媒文化理论为着眼点,探讨中国学界对其的分析研究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意义。
一、鲍德里亚及其传媒理论概述让·鲍德里亚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后现代理论家。
他站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探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消费社会文化的本质。
鲍德里亚分四个角度来研究,即消费、科技、信息、传媒,构建了“还原理论”模型,为世人展示出一幅包括“模拟图像”、“符号代码”、“超逼真”以及“内爆”的后现代世界图景。
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思想基础上,深刻揭示了高度媒介化和信息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消费社会与符号支配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二战结束初期时有很大区别,战后的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为主导,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主导整个社会的运行发展,因此他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思想与概念。
消费社会中的成员需要的不是商品本身所固有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内涵和附加值,并且这些要素是存在差异的。
现代商品的价值主要不是体现在使用价值上,而是体现在其作为“符号”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上,人们通过消费物的符号意义而获得自我与他人的身份认同。
另外,他通过符号意义来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学,提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关键在于消费(符号)。
人们的崇拜心理逐渐从商品本身转移到符号象征意义上,而符号意义可以区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后现代与媒介转向Thepostmoderntur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在工业时代的第二序列,生产是文化秩序的主导形 式。这一阶段,人们不再崇尚自然,而是把自然看作可 以支配的对象,并伴随着机器大工业兴起之后的超级生 产,仿真受价值和商业规律支配。这个序列就是马克思 的政治经济学及其所建构的“生产”的时代。但这种 生产并不是一个原创过程,仿真品只是在没有原本的情 况下被制造出来大量的没有差别的复制品。这里没有 原物和本原,也谈不上独特性,只有技术,技术是“生产 ”时代的惟一本原。
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后现代与媒介转向 Thepostmoderntur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第三阶段: 构建“仿真理论”,继《象征交换 与死亡》之后,鲍德里亚的思考重心开始转向 对现代大众媒介和媒介技术的哲学思考。这些 思考体现在了其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 代初的一系列著作中,如《拟像与仿真》、 《在沉默大众的阴影中》,等等,其中涉及到 了一系列重要概念——拟像、仿真、超真实等, 开始了其后现代性的媒介分析描述。
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后现代与媒介转向 Thepostmoderntur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鲍德里亚的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 在于根据消费、媒介、
信息和技术社会的发展, 重新思考激进的社会和政治理论。 鲍德里亚早期的著作关注消费社会的建构以及它如何提供 一个新的价值、意义和活动的世界, 并由此扎根于马克思 主义和政治经济学领域。其早期学术思想, 受罗兰·巴特的 符号学理论、其导师亨利· 列菲弗尔对日常生活的批判的 影响较大,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对政治经济学和 消费社会的反思几乎完全从鲍德里亚的文本中消失了。
当代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

当代媒介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摘要:本文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媒介文化后现代性审美观念媒介文化是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涉及到了包括文学艺术、价值体系、制度建设在内的诸多边界,甚至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媒介文化的话语也从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从精英阶层转向普通大众、从社会政治经济转向日常生活、从严肃价值观念的推广和道德的教化转向审美体验甚至功能的快感。
可以说,媒体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形塑着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文化,高调追捧者有之,怀疑批判者有之,但一味的追捧和批判并无益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媒介文化。
本文拟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理解媒介文化对媒介文化的关注。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001)。
该学派诸多成员,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阿多诺(theodor w.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人,对所谓“文化工业”的批判就已经包括了大众媒介这一维度。
后来,伯明翰学派(thebirminghamschool)的先驱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又进一步拓宽了对大众媒介研究的视域;“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第二届主任霍尔(stuart hall)的论文《编码,解码》更是成为大众媒介研究的经典之作。
虽然上述对大众媒介的关注产生的时间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媒介文化却直到晚近才出现。
在西方研究界(主要是英语研究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媒介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才不断问世,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显学。
当代信息社会批判

、
网低成 本、 高 扩散 的信息传播特 性 , 广告开始转 向网上发 布 广告 , 各网站为赢得广告客户, 千方百计迫使 网络用户被 迫接 受各种形式 出现 的广告, 造成 时 间的浪费和减 损带宽、妨碍 通信等 实质 性损 害。1 9 9 7年1 0月, 美 国第一起 垃圾 邮件诉 讼案 的原告帕特奈斯 ( B i g f o o t P a r t n e r s ) 诉沃莱斯 ( S a n f o r d Wa l l a c e ) 滥发垃圾 邮件。原告对被告提 出1 3项指 控, 包括邮 件来 源错误 的指 定和 描述、服务商标 侵害、电脑欺诈 和普通 法欺诈 、 挪用原告 的名称和 身份、 错 误担责、 诽谤、 不公平竞 争和 欺诈消费者、 不 当得利、 侵犯 动产、强占等 , 认 为被告严 重侵犯 了自己各类 有形和无 形财产权。最 终, 纽约南 区法院 支持 了原告 的绝大部 分诉 请 , 做 出了要 求被告 停止侵 权,向 原告赔礼 道歉 , 并赔 偿损 失的判决。 广告 是一种商业性的 言论表 达 , 同样 享有言 论 自由的权利 , 但传 播要基于 双方的 自愿 , 这种 强行 闯入信 息私人领域 的做 法, 显然侵犯 了用户 的通信 自由, 因为它不仅指 发送 信件的自由, 也指接 收信件的
紧盯前 沿 理论 透析传 播 实践
D 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 传
家
当代 信 息社会 批 判
陈力 丹
(中国人 民大学新 闻与社会发展研 究中心 北京 1 0 0 8 7 2)
摘 要: 本 文重点 分析 了当代信 息社 会 ( 又称 互联 网时 代) 可能带给人 类的各种新 问题。 作者认 为,网络发展 的任何 种趋势都是双刃剑, 指 出可能的负面影 响比点赞正面影 响更 重要 , 纠正不科 学的偏见认识更 为可贵。向社 会提 出忠告、 警 告, 是 学界 的责任 。 关键 词 : 信息异化 信息过载 群 体性孤 独 鲍 德里亚 符 号政治经济学 内爆
鲍德里亚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后现代解读

现代主义、经济哲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公共哲学等问题的深入讨论,才逐步形成了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层面。
就此而言,我们有理由预言,文化哲学必将成为21世纪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种新的哲学研究范式,一方面将进一步有利于中西哲学和文化的沟通与交融,有利于填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鸿沟,实现综合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哲学研究也有利于打破国内哲学学科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将把哲学研究引向一个更加开放的视域,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三大思想资源之间的视域融合,这就是:“融汇中西马,综合促创新”。
文化哲学作为21世纪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必将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1〕方克立1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1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郭齐勇1郭齐勇自选集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许苏民1文化哲学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李鹏程1当代文化哲学沉思1人民出版社,1994.〔5〕陈筠泉、刘奔主编1哲学与文化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衣俊卿1衣俊卿集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7〕洪晓楠1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演变1光明日报,1995.2116.〔8〕洪晓楠.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演变.求是学刊,1998(5).〔9〕洪晓楠.论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2).〔10〕洪晓楠.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99(1).(责任编辑 徐亚莉)(《哲学动态》2000年第12期)鲍德里亚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后现代解读付文忠 (山西雁北师院马列室山西大同037000)孔明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62(2000)1220030204在法国后现代学者鲍德里亚(J.B audrillard)的眼中,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是巴黎的著名文化建筑,也是具有深刻后现代文化意义和背景的标记物。
从鲍德里亚的传播思想看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以央视新闻人物专访《面对面》节目为例

从鲍德里亚的传播思想看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以央视新闻人物专访《面对面》节目为例王烨【摘要】电视被看作是具有后现代性的典型媒体,电视传播的瞬间性、信息快捷的周转、消解与现实的距离感、把现实转化为图像等特性是电视逐步具有后现代特性的主要原因。
本文旨在从鲍德里亚关于电视媒介的一些传播思想来分别论述央视新闻人物专访《面对面》栏目中如:节目内容形式、主持人形象、语言符号和画面与图像技术、新闻叙事模式等内容的特征,并对上述内容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
【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2页(P97-98)【关键词】电视新闻;特征;鲍德里亚;《面对面》【作者】王烨【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后现代思想家的鲍德里亚,针对全球性的消费意识膨胀、信息的内爆、人类主体性的沦丧、视觉影像的仿真、瞬时性等等方面,提出了自身关于媒介的传播理论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让·鲍德里亚认为,电视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营造了一个超越真实的仿真世界。
电视新闻传播者通过对现实事件内容的重构和编码,使受众置身于符号的意义中并对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解码产生受众脑海中的“现实”。
本文将从“仿真性”“去历史性”“符号消费”等鲍德里亚针对电视这一后现代性媒介所提出的传播理论,分析电视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的内容和特征。
新闻人物专访节目多选用具备较强故事性的新闻事件当事人,通过与主持人进行一问一答的对话,来向观众呈现出一件新闻事件,或者通过一系列新闻当事人与主持人的对话和现场情景仿真再现让观众身临其境去感受新闻事件。
而《面对面》在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的选择上主要有三种形式,通过这三种形式内容在电视中的播出,以获得观众对于节目的关注度与节目内容中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认知和认可。
①通过一系列新闻事件展示一个新闻人物的人生经历,这个“新闻人物的人生经历”也许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写照,也可能代表一种社会面貌或一代人成长的路程等,这些都与观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人物经历的回顾如同对历史的重现与思考;②通过对一系列新闻人物的采访,向受众呈现一件新闻事件。
鲍德里亚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吗

鲍德里亚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吗?* 兼论现代技术与后现代的关系孔明安**(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20043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摘要!鲍德里亚是否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论者,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界争论的核心问题。
本文认为,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争。
在鲍德里亚思想是否归属于∀后现代主义#之争的背后,它反映的人们对现代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仿真社会或超真实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的认识。
澄清并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鲍德里亚思想的理解。
为此,本文从现代技术的特征,即技术的仿真、仿像和超真实性等特征出发,对现代技术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鲍德里亚是一个以原始的∀象征交换#为原则,对现代性进行激进批判的理论家和预言者,一个具有诸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后现代性特征的学者,一个后现代性的超论者。
当然,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必须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概念加以给予必要的界定。
关键词!象征交换;仿真;仿像;超真实性;现代性;后现代性;历史的终结Abstract:Is Jean Baudr ill ard i s a post m odern ist?T his i s a key controv ers i a l question i n the stud i es of Baudrillard.Th is paper po ints out that t h is questi on is not on l y the controversy ove r the de finiti on o f a concept,but also the key issue i n understand i ng t he essence and character i sti c of m odern consu m er so ciety,posti ndustrial soc i ety and t he so ciety of si m ulation and hyperreality i n ter m s o f t he debate abou tw he t her Baudrillard shou l d be relegated i nto ∀post m odern i s m#.A cco rding ly,i n ter m 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echno log i ca l soc iety,such as si m ulati on,si m u lacra and hyperrea lity de fi ned by Baudrill a rd,this paper tries to probe i nto the re l a ti onsh i p bet w een techno l ogy and post m ode rnity.Furthermo re,it po i nts out t hat Baudr ill ard s i dea,t o som e extent,has so m e post m odern characteristi cs.H ow ever,f unda m entall y,Baudrillard is not on l y a w e ll known post m odernist,but a lso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radica l critica l theo rist,ho ldi ng t he pri nc i p l e o f symbolic exchange and beyond post m odernity.K ey word s:sy m bo lic ex change;si m u l ation;si m ulacra;hyperrea lity;m odern ity;post m odern it y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08)06-0036-06鲍德里亚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
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

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内容提要】鲍德里亚的后期技术哲学思想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
它从中期的媒体技术理论,逐步发展到后期的悲观的物的“命定策略”的技术决定论思想。
90年代后期,在“命定策略”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完美的罪行”的技术哲学观。
在当今科技时代,我们既要看到鲍德里亚技术决定论合理的一面,即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其技术哲学思想的片面性和极端性,从而来正确处理现代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
【英文摘要】baudrillard'slatephilsphialthughtftehnlgyisatypialtehnlgialdeterinis.derive dfrthetheryfassediatehnlgyintheediu-ter,itenteredintthelatetehnlgialdeterinisfthepessiist"fatalstrategy"fbjet.i nthelate1990'sbaudrillardputfrardthephilsphialdeterinisf"perfetrie".inntepr arytehnlgialties,ntnlythepsitiveeffetfbaudrillard's,tehnlgialdeterinis,nael y,thetehnlgialgreatinfluenenthehuansiety;butalstheextreisandne-sidedeffetfhisphilsphyftehnlgyshuldbevieedlearly.therefreeandealiththerelat inshipangderntehnlgy,sietyandhuanbeing.【关键词】命定策略/完美的罪行/虚拟实在/技术决定论fatalstrategy/perfetinrie/virtualreality/tehnlgialdeterinis【正文】20世纪60年代,战后法国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
鲍德里亚理论解析

第五章仿真、超真实、内爆----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与思想一、鲍德里亚传播思想概述鲍德里亚的理论定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他试图从历史和批判两方面来运动符号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符号学、心理分析和差异社会学等研究范式;他摒弃了意识形态等诸多社会因素,把传媒技术和人的最终迷失和堕落作为一对因果关系,因此被成为第一位反思型文化的思想家,为人们冷静地、理性地、重新审视新型文化提供了一条路线,但同时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又使他极易落入课题主义的陷阱中,成为悲观的媒介技术论者。
他的理论充满了对同一体系、总体化的拒斥,崇尚差异性,强调瞬间感的话语。
他的叙事体系缺少严密的理论论证、常常流于空洞的说教,而且行文时思想跳跃性强,文字怪诞;另外,对符号现象的分析室鲍德里亚的理论基点,符号结构体系支配着现实世界,拟像、仿真是符号结构支配的形式和手段,在后期,鲍德里亚甚至把符号结构用“全能符码”这一抽象概念描述。
鲍德里亚的这种做法是以一种总体性去取代另一种总体性,理论上的悖论存在于他所信奉的那种反总体化观念中。
鲍德里亚理论的历史谱系:早期的鲍德里亚著作《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灵感来自其老师亨利·列菲弗尓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形成的可能性命题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
这使他处于后结构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网络中。
这种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西方理论界在哲学、社会学方面发生的“语言学转向”。
鲍德里亚对巴特的借鉴集中于巴特关于物的符号意义的分析。
巴特修正了符号理论:⑴从使用的目的性来定义物品,确定了物品的物质性;但一个物品时它的“功能”(本义)和“剩余物”(它的引申义)的结合;⑵要组成物品符号体系,要克服两个障碍:Ⅰ“自明性”难题----物品的物质性妨碍了在符号层次上区别物品的能指和所指。
巴特认为,“形式/主体”的区分是符号学的特殊用法,它帮助我们把所处理系统中实体的使用目的转移到一种符号系统中。
从“功能/符号”中可以看到社会无情的把使用的客体变成符号的过程;Ⅱ对物品的意义存在多种解读。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媒介评析——以《黑客帝国》为例

88王 臣,刘永宁: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媒介评析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媒介评析——以《黑客帝国》为例王 臣,刘永宁(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作者简介:王 臣(1994.07.01-),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广播电视学。
【摘 要】“你有过这种感觉没有?就是你吃不准自己是醒着还是在做梦。
”①电影《黑客帝国》中的种种经典对白,无一不彰显出鲍德里亚独特的符号哲学认知和对拟像社会的强大塑造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黑客帝国》现实与虚幻的轮回进行详尽的解读,目的是探讨鲍德里亚“超现实”的媒介理论在影片中的塑造作用。
【关键词】黑客帝国;让·鲍德里亚;超现实;媒介社会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88-02系列电影《黑客帝国》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当代科幻电影中的经典符号,很多人将电影列入“烧脑”“血腥”等系列。
然而,《黑客帝国》并非常规的烧脑电影般以特效博人眼球,而是一部涉及科学,哲学和社会等多唯度、多学科交叉的电影。
本文聚焦《黑客帝国》第一部,旨在利用鲍德里亚的媒介理论探讨人类如何改变对传统媒介的认知,如何全面颠覆现实世界创造未知,彻底实现仿真和虚幻拟像的共存。
一、仿真和拟像的后现代媒介表达:丢掉杂念,解放思想拍摄《黑客帝国》之前,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吩咐所有的演员仔细阅读鲍德里亚的书籍《拟像与仿真》。
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媒介理论是电影《黑客帝国》得支撑点,它不仅囊括了各种门类的知识,还使得该电影的内在核心力量富有哲学思辨且饱含深意。
这所有的一切后现代元素充分融合在电影之中,真实贴切、浑然天成的以影像方式传递文本,解放传统媒介社会。
(一)仿真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的中坚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漫长河中,科技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历程,首次进入的蒸汽时代踏出人类进步的第一个脚印,随之而来的电气时代便捷了人类的衣食住行,而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了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时代——信息时代。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纪念鲍德里亚陈力丹陆亨内容提要:鲍德里亚的逝世引起世界学界的关注。
本文重点论述了鲍氏关于后现代社会传播的批判观点:后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对物的消费聚焦于物的符号意义;传媒已不是再现真实的工具;世界的意义只是在媒体的符号复制中获得。
作者认为,鲍德里亚对这种社会的批判性揭示十分深刻,虽然学界内部亦有批评他认识偏颇的,但他的论述能够让我们面对全方位涌来的信息保持清醒的头难。
2007年3月6日,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在巴黎辞世,享年77岁。
他是当代欧洲最负盛名的后现代理论家,因其对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和作为拟像构造的现实(主要是传媒建构的)分析而备受关注。
他在求学期间主修社会学,其思想的形成受到了马克思、索绪尔、罗兰·巴特、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影响。
鲍德里亚1929年生于法国东北部的兰斯,祖父母是农民、父母是公务员,他并非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
在高中阶段后,他便自行与父母分离,这种“决裂的模式”深刻影响了他此后的整个生活。
正如他在回顾前半生时所说:“我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拟的决裂状态中:与大学乃至与政治界(决裂),我总是能只以一种保持距离的方式被卷入政治界之中。
”这种“决裂模式”,贯穿了鲍德里亚的一生。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鲍德里亚在法国巴黎大学楠泰尔学院社会学系继续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他回顾那段历史时说:“在20世纪60年代我进入大学,但那是从一条迂回进入的路。
总之,就正常的职业生涯来说,我总是没有命中目标,其中包括我从来没有升到教授”,然而,“这就是我所要的。
这是我自己的游戏,我想说,我要的是某种程度的自由。
”[1] 由此,足见他在体制内来“反体制”的态度,尽管他曾千方百计地要挤进学术体制之中,而且始终生活在其中,并在这个“学术共同体”中得到了基本的认同。
鲍德里亚的文章较为艰深,他凭借大量充满智慧的著作成为当代法国最负盛名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终结的真实——解读鲍德里亚后现代思想的一个维度

观真实 , 仿真 的结果可称 为“ 赝品 ” 这一层次的仿真离不 开 自 。 然原物 , 根据的是价值 的 自然法则 。此时 , 仿真与 真实 的关 于
存于二元 的结构 之中 , 真离 不开真 实 , 真依 附于真 实 , 仿 仿 为 真实所单向决定 。 在仿真 的第二 序列中 , 随着技术 的进步及 利 润的驱动 , 规模的工业 生产得 以实现 , 大 自然不再 是参照 的摹 本, 而是 开发 和驾驭的对 象。生产不需要 依照 自然之 物 , 而是 可以大批量地制 造无须参 照原本的无差别 的产品 。仿 真与真 实的关 系不再是单 向的依 附, 两者的二元关系被消解 。 真实趋
一
相 伴 而来 的 。
、
仿真原本是 一个技术 概念 , 在鲍德里亚 的理 论 中, 但 仿真 是指对 事物的模仿 与复 制。鲍德里 亚通过论述仿 真与真 实 的 关系来揭示仿真秩 序。对 于仿真与真实 的关 系, 鲍德 里亚 曾作 过三个层次 的区分 : 1“ .古典” 时期 : 从文 艺复兴 到工业革命 , 仿制 品是主要 的 模式 。 2工业时代 : . 生产是 主要模式 。 3 . 代码控制 阶段 : 真是主要模式 。 仿 在第一层次 的仿真 中, 据的是真实 事物的摹本 , 依 即有 真 实的对象 可以作 为参照进 行仿制 。仿 真的过程是仿 造一个 客
终 结 真 实 的 理路 。 仿真 与 真 实
一
4 . 它与任何真实都没有联 系 , 它纯粹是 自身 的拟像 。 对此 , 德里亚 解释说 , 第一种 情况 而言 , 象有 一个 善 就 形 的外表 , 再现 属于圣事序列 。第 二种情 况显示 出恶 , 于恶 的 属 序 列。第三种情况是玩 弄某种外表 , 属于 巫术 序列 。第 四种 已 经超出外表序列 , 进入 了仿真序列 。由第 二阶段 到第 三 阶段是 个决定性的转折点 。之前的两个 阶段 , 隐含着 一种真理和 隐 秘 的神学 ( 识形 态观念仍然 属于这种符 号 ) 意 。从 第三 阶段开 始 了一个 拟像和仿真 的时代 。V拟像是 真实缺场 、 指涉物 的 无 空 洞的形 象。 拟像 只指涉 自身 , 并依据 自身 而复制 、 产。 生 拟像 已不关涉真实在场与否 。此处拟像 的胜 利得益于 当代 新技术 。 进 而创造出一个超 真实 的王 国——虚 拟的世 界 。这不仅是 书 斋 里的思辨概念 ,在 生活世界 中虚 拟与真 实的界 限 已经模 糊 并 因“ 内爆 ” 消解。超真实 王国的诞生 与真实世 界 的消失 是 而
从象征交换到沉默的大众——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象征交换到沉默的大众——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研究姓名:潇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杨小清;莫其逊20070401从象征交换到沉默的大众——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研究研究生姓名:潇潇导师:杨小清、莫其逊专业:文艺学研究方向:西方文论年级:2004内容摘要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1929—)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理论家,他旗帜鲜明、著作晦涩、创作丰富、复杂多变而又富有争议。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遍及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精神分析等领域,对媒介的认识更是独树一帜,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洞察力,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鲍德里亚用“仿真”、“超真实”、“内爆”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媒介的的后现代社会视角。
鲍德里亚认为大众传媒的极权与媒体信息的“迷狂”破坏了象征交换原则,造成大众“沉默的大众”,大众用这种迂回的战术来抵抗媒介的独白和信息的泛滥。
鲍德里亚对当代媒体新技术的前景深表担忧,他对当代大众传媒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媒介技术的非理性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整个世界形成“仿真流变”,到处漂浮着丧失了意义的能指;所有的一切均暴露在信息和传播刺目而无情的强光之下;符号主宰了世界,主体丧失了以往的优越性;受众的策略也只能是消极的宿命策略。
鲍德里亚的后期技术哲学思想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
它从中期的媒体技术理论,逐步发展到后期的悲观的物的“命定策略”的技术决定论思想。
鲍德里亚基于对大众媒体的技术特性分析,对数字化、仿真化和信息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的理论虽然怪异极端,却为当代社会植入了一种新的文化原则,也为我们理解当代新传播形式对社会的影响提供了开创性的思路。
本文就从鲍德里亚前期理论“大众媒介的单向性”入手,分析象征交换的意义,接着转向他后期的媒介技术观,通过民意测验这个新角度来研究大众与媒体之间的新关系,分析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科技时代,我们既要看到鲍德里亚技术决定论合理的一面,即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其技术哲学思想的片面性和极端性,从而来正确处理现代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视域下的传媒观及其启示

48后现代视域下的传媒观及其启示刘 楠(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摘 要:后现代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潮流,随着上世纪后半叶现代性思潮的式微而异军突起。
以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为发轫,形成了后现代的立场和基本观念,逐步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主流。
大众媒介与文化工业呈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特征。
笔者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媒介理论进行理解和剖析,有利于“互联网+”新时代国内大众传媒的效果的促进和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法兰克福学派;传媒;文化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48-02收稿日期:2017-04-01作者简介:刘楠,男,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方法论、数学哲学研究。
后现代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最初出现于法国,随后盛行西方世界,逐渐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泛文化思潮。
后现代以逆向思维方法、否定的态度、怀疑的观点来质疑和解构西方文化的理论基础、文化思想和价值取向,其影响广泛而复杂。
在信息化时代,当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利用都离不开信息时,知识形式明显的外在化了。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这对于国内媒介产业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辨证的理解,为我国大众传播实践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释义“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全球。
它是现代社会内部的一种思想、一种社会运动和生活方式,它存在于哲学、文学、艺术、建筑、语言、音乐等诸多领域。
后现代理论汲取了哲学、政治和社会学的思想,是一种关注自身、持怀疑态度的话语。
加拿大著名的哲学家、传媒理论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提出了“电子村”的概念,认为在我们这个信息社会起维系作用的不是真正的人际社会关系,而是电子交往关系,符号比商品更重要。
传媒的后现代性预言_狂欢_异化与_省略_失_从_娱乐至死_看当下传媒文化_曹然

收稿日期:2009-04-20作者简介:曹然(1986-),女,汉族,吉林长春人。
复旦大学历史系2006级学生。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史。
2009年第2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No .2总第35期Journal of Hainan Radi o &T V University General Serial No .35传媒的后现代性预言:狂欢、异化与迷失———从《娱乐至死》看当下传媒文化曹 然(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00)摘 要: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后现代社会,人类发明和创造的日益发展的媒介技术不仅挤压了人类生存的空间,而且消解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
20多年前波兹曼出版的《娱乐至死》,到今天仍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今天,娱乐化变本加厉,不仅仅是新闻媒介的异化,也是人类的异化。
波兹曼在最终章《赫胥黎的警告》中无比忧虑:如果民族分心于琐碎杂事,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那么文化灭亡的命运便在劫难逃。
我们人类无法命令电子媒介时代倒退回印刷机时代,完全拒绝电子媒介是极端而愚蠢的。
我们应该探索的是,怎样去利用这些媒介———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我们的生活,拯救我们的文化。
关键词:《娱乐至死》;传媒;后现代性;文化;狂欢;异化与迷失中图分类号:I 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09)02-0005-03 一家四口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看得出是父母和两个孩子,本应其乐融融,但是,这四个身影却没有头颅。
四个没有头颅的躯干,长久坐在电视机前,没有常人的表情,没有情绪的流露,无声无息———这带有诡异气息的场景,就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文版的封面。
似乎,面前的电视控制了人的思想,使人变成了没有生命的躯壳,麻木不仁地面对电视节目,丧失了任何判断能力,任人摆布。
这张略有些极端的封面,体现了尼尔・波兹曼这部名作的主旨。
一 几乎实现的预言1932年,奥尔德斯・赫胥黎在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惊人准确地预见了未来社会的模样:工业技术日益发达,人们获取信息不费吹灰之力,在感官刺激的海洋里,不再有人愿意思考,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鲍德里亚后现代媒介思想评析

鲍德里亚后现代媒介思想评析李翔【摘要】在后现代媒介理论中,让·鲍德里亚的媒介思想极端而富有独到见解,但是他具有技术悲观的思想又导致诸多争论.通过阐述鲍德里亚的媒介思想并作出评述,尝试以其媒介思想对我国媒介技术、人以及社会提出现实建议.【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鲍德里亚;后现代;媒介思想【作者】李翔【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2在后现代媒介理论中,号称“法国麦克卢汉”的让·鲍德里亚创设“仿真、拟象、超真实、内爆”等概念系统阐述其思想,同时以后现代社会视角观照虚拟替代现实世界的窘境并对现代媒介技术批判、反思,引发诸多思考。
他的媒介思想极端而富有独到见解,但是他具有技术悲观的思想又导致诸多争论。
(一)内爆“内爆”一词是鲍德里亚受麦克卢汉的影响而创设出的。
他认为信息本身不断扩张、无限复制与增殖而蚕食自身内容,导致原有社会系统中不同层面的差异与边界都消解的一个社会趋于疲敝的过程。
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内爆”后都沉溺于丢失任何“意义”的媒介信息中。
在他看来具有后现代性特点的“内爆”则是抹平一切界限与差异的过程。
“内爆”是媒介的现实表现方式,它促使媒介间的符号互为比照,从而成为彼此的内容,最后形成信息的集权。
意义的“内爆”是媒介对传递的信息加以制造和转接,展现在现实中的媒介颠覆过的真实。
通常人们经由信息获得一定的意义而形成的看法的真实性就被质疑,那么意义就遭到瓦解。
社会的“内爆”是整个社会价值与交往体系的消解,是媒介与人以及社会内爆为一个单面而形成大众受控制的局面。
(二)仿真鲍德里亚认为,“类象”是在后现代社会中对虚拟存在的没有客体、趋离本源的“真实”的符号的复刻。
它抛开现实依据,是用景观、符号虚构的幻象事物替代真实客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