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该怎样衔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语文教学该怎样衔接
作者:张盈盈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5期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加大了。初中语文教师的课文讲解速度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比要快得多,教师的快速度教学增大了课堂的容量,许多知识点也不可能像小学教师一样采用反复练习方式进行巩固,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觉性,认真的进行预习、复习以及独立地完成作业。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衔接方法
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吃力,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上升,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会减退,甚至产生害怕的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和“滑坡”。
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实现教学目的,就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这也是如何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差别的主要方法。
面对一些家长和学生自升入初中以来,对自身语文学习成绩下降的困惑,我们认为,有必要思考如何有效衔接六七年级语文教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小学的语文教学应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有所侧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使他们会听。初一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一种声音:“老师,你能不能再讲一遍呀,老师你能不能讲慢一点。”所以我们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老师要教会学生在听中抓住重点,记住要点并学会筛选、储存有用信息的能力。
(2)“读”,并不是说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学会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同时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热爱读书。
(3)“写”,指的是勤于动手,勤于修改。让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勤于做笔记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正确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初中后也能更快的适应初中的语文教学。
2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增加,(自学课文),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一直强调的“预习一听课一复习一作业”这些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对文本进行预习,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可使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精读。在讲解文本时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不要因为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点而采取所谓的“包办”这一做法。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并且能够凭借自身的素养体会文本的美。
二中学语文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教师应从语文课程标准出发,积极革新教学观,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1在初一上半学期要适度地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进入初中,他们就会立刻发现:环境不熟悉、教材比小学的难懂、初中教师也比原来的教师严格,于是他们手足无措了、慌张了。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他们一段适应期,适当的降低难度。学生会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讲解初一第一单元的内容时,我们教师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是可以让学生在“半扶半放”中体会初中语文学习内容的改革,并进而逐渐领悟学习语文的规律与方法。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在单元测试前,像小学教师一样,进行单元复习。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回忆、整理、归纳知识要点、明确单元重点。让学生在复习时明白,初中语文对他们的要求已经与小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让他们学着如何复习。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而且同我们怎么教和怎么引起学生兴趣点有关。”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减少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幽探险。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趣味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一个良好的导入能够很快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导入这一步骤中需要教师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有的课文我们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有的我们可以采用悬念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有的课文我们则可以借助图片、影像、音乐来创设情境。比如,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时,选择在导入时播放歌曲《送别》的方式,这首歌用音乐的语言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体会离别的惆怅和失去亲人的悲伤,体会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失意怅惘。教师可以在学生听完歌曲后进一步深入:“这首优美的歌曲送走的不仅仅是英子的小学毕业典礼,也不仅仅是家里凋落的花儿,还有那美好的童年,难忘的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的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就让学生还未进入课文的时候就已经对这课文的基调以及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情境中,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2)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朗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在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而且现在我们的学生喜欢体现自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也可以以个人表演形式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斑羚飞渡》中对于镰刀头羊的形象分析时,就可以让学生演绎镰刀头羊的三声“咩”。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在不断地朗读揣摩中,学生了解到这三声“咩”包含的感情的不同。在学生一次次的诠释下,他们感受到了镰刀头羊的内心情感,也感受到了文本的主题,感受到了这是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一曲博大的爱的赞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就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例如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文本理解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趣。
(3)排演课本剧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是一种极为有趣的活泼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