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虚词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6、百有余年(“有”通“又”)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4、内立法度(对内)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B.名词作动词1、过秦论(指出过失)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C.动词作名词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D.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E.形容词作名词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F.使动用法1、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2、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4、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6、会盟而谋弱秦使……弱7、以弱天下之民使……弱8、以愚黔首使……愚蠢【一词多义】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③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的屏障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⑥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⑦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⑧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⑨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高中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过秦论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过秦论知识点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过秦论虚词整理

过秦论虚词整理

过秦论虚词整理【原创实用版】目录1.过秦论虚词的背景和意义2.过秦论中的通假字虚词及其古今异义3.过秦论中其他虚词的古今异义4.对过秦论虚词的整理和分析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正文一、过秦论虚词的背景和意义《过秦论》是西汉初年文学家贾谊的一篇政论散文,旨在论述秦朝的过失以及对汉朝的启示。

在文中,贾谊通过犀利的笔触,批判了秦朝的暴政,并对汉朝的政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过秦论》中,贾谊运用了大量的虚词,这些虚词在文章中起到了修饰、强调和连接的作用,使得文章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二、过秦论中的通假字虚词及其古今异义在《过秦论》中,有许多虚词在古今文中有着不同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在现代汉语中,“陪”一般表示陪伴、随同的意思,而在古代,它的意义是倍加、更加。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实力呢?2.共其乏困(共,通供)在现代汉语中,“共”一般表示共同、一起的意思,而在古代,它的意义是供给、供应。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3.何厌之有?(厌,通餍)在现代汉语中,“厌”一般表示讨厌、厌倦的意思,而在古代,它的意义是满足、餍足。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呢?4.秦伯说(说,通悦)在现代汉语中,“说”一般表示说话、讲述的意思,而在古代,它的意义是高兴、愉悦。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秦伯感到很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在现代汉语中,“知”一般表示知道、了解的意思,而在古代,它的意义是明智、智慧。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失去了自己的同盟,不明智。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在现代汉语中,“阙”一般表示缺少、不完整的意思,而在古代,它的意义是侵损、削减。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削减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呢?三、过秦论中其他虚词的古今异义除了上述通假字虚词外,《过秦论》中还有其他一些虚词,在古今文中也有不同的意义。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虚词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虚词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虚词一、“白马非马”思想《过秦论》中提出了“白马非马”的思想。

这一思想通过反讽的方式,揭示了常理和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和局限性。

作者通过这一典故引发了对于真理和表象之间关系的思考,让人们意识到在认识世界和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凭借表面的现象进行判断,而是需要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求得真实的认识。

二、“外交”和“内政”《过秦论》中提出了“内政外交”的思想,认为内政和外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作者指出,内政是国家的基本,而外交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一思想强调了内政和外交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对于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权谋和智慧在《过秦论》中,韩非提出了许多权谋和智慧的观点。

他认为,政治和统治需要智慧和策略,而不是单纯的仁义道德。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系列实际的政治策略,如“使民战”、“变易法”、“修慑法”等,这些观点和策略对于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法治和刑罚韩非在《过秦论》中提出了严格的法治和刑罚观念。

他认为,法治是国家的根本,而刑罚是法治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加刑正名”、“刑罚从论”等一系列刑罚观点,强调了刑罚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对后世的法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军事战争《过秦论》中涉及了许多有关军事战争的思想。

韩非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提出了许多实际的战争策略,如“性命分争”、“用兵分虚实”等。

这些战争思想对于后世中国的军事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总的来看,《过秦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它不仅涉及了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而且对于后世的国家治理和军事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过秦论》的研究和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8、百有余年矣通“又”?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1、蒙:继承。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2、相与:一道,共同。

相与为一3、延:迎接,引进。

秦人开关延敌4、橹:盾牌。

流血漂橹5、奋:振作。

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奋六世之余烈6、隳:毁坏。

隳名城,杀豪杰7、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余威震于殊俗8、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蹑足行伍之间9、揭:举。

揭竿为旗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抗:匹敌,相当。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度、絜:用尺量,衡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致万乘之势13、作难:起事,首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固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动词,并吞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16、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用尺量17、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18、遗因遗策动词,遗留下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19、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21、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招致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22、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统治23、兵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兵器2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25、北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方26、及及至始皇介词,等到……时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四、重点虚词1、而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修饰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表承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表转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因果2、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连词,表目的,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之为,把……当作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然后以六合为家把……当作3、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助词,的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自以为关中之固指示代词,这样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他们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过秦论指摘过失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要的地势/坚固的防御尊贤而重士贤者,贤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贤能;财富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7、为动用法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念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崤函之固,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语文是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

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过秦论》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过秦论虚词整理

过秦论虚词整理

过秦论虚词整理(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过秦论虚词的古今异义现象1.焉用亡郑以陪邻?2.共其乏困3.何厌之有?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三、总结正文一、引言《过秦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名篇,其文笔优美,说理透彻,堪称古代议论文的典范。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环境的不同,现代人在阅读《过秦论》时,往往会遇到一些虚词的古今异义现象,这些现象可能会对文章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过秦论》中的虚词进行整理,分析其古今异义,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过秦论虚词的古今异义现象1.焉用亡郑以陪邻?在《过秦论》中,“焉用亡郑以陪邻?”这句话中的“焉”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往往被视为疑问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然而,在古代汉语中,“焉”一词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兼词,相当于“于何”,即“在哪里”的意思。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实力呢?2.共其乏困在现代汉语中,“共”一词通常表示共同、一起的意思。

而在《过秦论》中,“共其乏困”的“共”实际上是通假字,应该理解为“供”,即供给、供应的意思。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3.何厌之有?在现代汉语中,“厌”一词通常表示讨厌、厌倦的意思。

而在《过秦论》中,“何厌之有?”的“厌”实际上是通假字,应该理解为“餍”,即满足的意思。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有什么满足的呢?4.秦伯说在现代汉语中,“说”一词通常表示说话、讲述的意思。

而在《过秦论》中,“秦伯说”的“说”实际上是通假字,应该理解为“悦”,即高兴、喜悦的意思。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秦伯感到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在现代汉语中,“知”一词通常表示知道、了解的意思。

而在《过秦论》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实际上是通假字,应该理解为“智”,即明智、智慧的意思。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失去自己的盟友,不明智。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在现代汉语中,“阙”一词通常表示缺少、亏损的意思。

过秦论虚词整理

过秦论虚词整理

过秦论虚词整理摘要:一、过秦论概述二、虚词整理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三、具体分析1.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2.过秦论古今异义3.秦伯说古今异义4.失其所与,不知古今异义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古今异义四、虚词在过秦论中的运用1.并列、转折、修饰、承接、因果2.以:介词、连词(表目的)3.为:做、作为、充当、变成五、总结正文:【过秦论概述】《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创作的一篇散文,论述了秦国崛起、统一六国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堪称古代政论文的佳作。

其中,虚词的运用更是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表达效果。

【虚词整理】一、通假字1.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2.共其乏困;(共,通供)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说,通悦”)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二、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三、词类活用在《过秦论》中,词类活用现象丰富,如: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此处“为”字表示变成、充当之意。

四、一词多义1.为:1.海涌银为郭(当做,作为,动词);2.自既望以至十八为胜(算作,动词)。

五、虚词在过秦论中的运用1.并列、转折、修饰、承接、因果在《过秦论》中,虚词的运用灵活多样,如:1.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此处的“然后”表示承接关系。

2.举而不败,则秦未可亡也。

(《过秦论》)此处的“则”表示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过秦论》中的虚词运用丰富多样,为文章的表达增色不少。

通过对虚词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过秦论虚词整理 -回复

过秦论虚词整理 -回复

过秦论虚词整理-回复什么是虚词?虚词是在句子中具有功能但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限定、标点等作用,例如:的、了、着、地、也、而、是、在等。

而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关于虚词的探讨和研究以《过秦论》最为著名。

《过秦论》是汉代文学批评家和韩愈发表的一篇文学批评文章,作者在文中对于虚词的运用和使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评。

下面将详细探讨一下《过秦论虚词整理》这个话题。

首先,对于虚词的运用,《过秦论》中指出:“去其烦苛,就其所长,所短无取焉。

然后凡百篇之徒可得而诛矣,虚词亦可以讥。

”这一句话表明,作者认为过多地使用虚词会使文章显得烦琐,难以理解。

同时,作者提示了作者应当注重使用虚词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里,作者大致给出了虚词的定位,即要“就其所长”,并告诫文人要找准虚词的准确运用场合,否则将被当作“凡百篇之徒”而遭到批评。

其次,在虚词的使用方面,《过秦论》中提到了不同的虚词的运用。

作者认为使用了“的”字的文章将其文野鄙,“与之并驾乘舆之中,将何以别乎?”可以看出,“的”字在修饰句子成分时,具有区分身份、地位的作用,如果滥用“的”字,就会让文野浅陋、平庸难辨,丧失了文章独特的艺术风味。

而对于“也”字的使用,《过秦论》中提到:“然而时移事改,吾统亦变,故欲通古今,通古今,它情是用。

”可见,“也”字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是时代变迁的转折点,在使用时要遵循其它情境,抓住其潜在的意味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同样地,《过秦论》中还探讨了“而”字和“乎”字的使用,作者认为过多地使用这两个虚词会使文章冗长、晦涩不清,影响读者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作者建议文人在使用这两个虚词时要依据情感的需要,避免滥用。

再次,虚词的使用限度也是作者论及的问题。

在《过秦论》中,作者说:“其文诛於所用者,犹将一隅掊斗者也。

用之则趣造。

”这个意思是说,在文章中使用虚词,可以使文章流畅,言简意赅。

可以看出,《过秦论》主张使用虚词,但是较多地注重虚词的使用场合,以免过多虚词的使用使文章冗长,影响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过秦论虚词整理

过秦论虚词整理

过秦论虚词整理一、引言“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一篇政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对秦朝统治的剖析,贾谊揭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过秦论中的虚词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二、过秦论概述1.文章背景过秦论发表于汉武帝时期,当时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贾谊通过对秦朝的批判,提醒统治者不要重蹈秦朝的覆辙,以免国家走向衰败。

2.文章结构过秦论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正文、评议、驳论、结论。

其中,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主要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3.文章核心观点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滥用权力,忽视民生,导致民众不满,最终引发国家动荡。

三、过秦论虚词分析1.虚词类型过秦论中的虚词主要包括:代词、介词、连词、副词等。

2.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虚词在文章中起到了连接句子、表达语义、调整语气等作用。

例如,“夫”、“盖”等词用于引出观点,“且”、“然”等词用于表达转折、递进等关系。

3.虚词的运用对文章表达的影响虚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表达更加严谨、流畅,体现了贾谊高超的文学技艺。

四、过秦论虚词整理方法1.识别虚词识别文章中的虚词,注意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虚词含义通过对虚词的理解,加深对文章句子的解读,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意义。

3.整理虚词笔记将文章中的虚词整理成笔记,有助于加深记忆和复习。

五、整理过秦论虚词的意义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过秦论虚词的整理,有助于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2.增强古文鉴赏能力了解虚词的运用,能够使读者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文章的韵味,增强古文鉴赏能力。

3.传承古代文化学习过秦论虚词的整理,有助于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六、结语通过对过秦论虚词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领略贾谊的文学才华。

同时,虚词的掌握对于我们学习古代文学、提高古文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过秦论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过秦论知识点一、通假字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二、古今异义1.国家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2.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3.以为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4.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河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9.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③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⑥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过秦论虚词整理

过秦论虚词整理

过秦论虚词整理如下:
1.“之”: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作为代词时,指代前面提到的名词;
作为结构助词时,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修饰。

2.“而”:作为连词时,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并列、承接或转折关
系;作为代词时,相当于“尔”、“汝”。

3.“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表
示工具或方法,相当于“用”或“依靠”。

4.“乃”:表示转折,相当于“却”、“竟”;表示顺承,相当于“于是”、
“才”。

5.“其”:作为代词时,指代前面提到的名词;作为语气词时,表示
反问或感叹。

6.“于”:作为介词时,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作为连词时,表
示比较关系。

7.“何”:作为疑问代词时,表示询问;作为副词时,表示程度。

8.“若”:作为连词时,表示假设关系;作为代词时,指代前面提到
的名词。

9.“乎”:作为语气词时,表示疑问或感叹;作为介词时,表示比较
关系。

(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8、百有余年矣通“又”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

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

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

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三、重点实词:1、蒙:继承。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2、相与:一道,共同。

相与为一3、延:迎接,引进。

秦人开关延敌4、橹:盾牌。

流血漂橹5、奋:振作。

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奋六世之余烈6、隳:毁坏。

隳名城,杀豪杰7、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余威震于殊俗8、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蹑足行伍之间9、揭:举。

揭竿为旗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抗:匹敌,相当。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度、絜:用尺量,衡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致万乘之势13、作难:起事,首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固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动词,并吞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16、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用尺量17、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18、遗因遗策动词,遗留下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19、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21、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招致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22、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统治23、兵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兵器2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25、北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方26、及及至始皇介词,等到……时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四、重点虚词1、而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修饰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表承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表转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因果2、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连词,表目的,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之为,把……当作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然后以六合为家把……当作3、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助词,的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自以为关中之固指示代词,这样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他们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过秦论指摘过失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要的地势/坚固的防御尊贤而重士贤者,贤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贤能;财富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7、为动用法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念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崤函之固,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连横。

2、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

“没〞通“殁〞,死亡。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

5、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6、嬴粮而景从。

“景〞通“影〞。

7、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固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的地势)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③以为固〔巩固的屏障〕④自以为关中之固〔巩固的屏障〕因①因遗策〔沿袭〕②因利乘便〔趁着〕③因河为池〔就着〕北①追亡逐北〔V作n,溃败的军队〕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n作状,在北面〕延①秦人开关延敌〔请进〕②延及孝文王〔延续〕制①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以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用来〕②尝以十倍之地〔介,凭借〕③以弱天下之民〔连,用来〕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凭借〕兵①赵奢之朋制其兵(军队)②收天下之兵(兵器〕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失去)②追亡逐北(v作n,逃兵〕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v,使……灭亡〕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灭亡〕三、古今异义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崤山以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

“然后〞:这样以后。

四、词类活用㈠使动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2、会盟而谋弱秦〔使……弱〕3、约从离衡〔使……离〕4、流血漂橹〔使……漂〕5、分裂河山〔使……分裂〕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8、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9、以弱天下之民〔使……弱〕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11、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㈡adj.→n.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㈢adj.→v.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减弱〕㈣n.→v.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3、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当作〕4、瓮牖绳枢之子〔用草绳系〕㈤n.→状1、有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样〕2、包举宇内〔像打包一样〕3、囊括四海之意〔像装口袋一样〕4、内立法度〔对内〕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6、南取汉中〔向南〕7、西举巴蜀〔向西〕8、东割膏腴之地〔向东〕9、南取百越之地〔向南〕10、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面〕1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12、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13、天下云集响应〔像回声一样〕14、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五、文言句式〔有下划线的表示一句含多种句式〕㈠判断句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二、古今异义1.国家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2.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3.以为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4.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河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9.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④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⑤将数百之众(将,带领)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过秦论虚词整理

过秦论虚词整理

过秦论虚词整理《过秦论虚词整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它由战国时期的杨雄所撰,是一部批判当时秦国政治现象的著作,对于探索古代文化思想、了解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整理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过秦论》中大量运用了虚词,这些虚词在文章的表达和思想的演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起控诉作用的是“非”字。

“非”字通过否定秦国统治的合法性,暗示了秦国政权的虚假和不义。

这种批判性的虚词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揭示了秦国政治弊端。

其次,引用了“然则”和“夫”这两个虚词。

这两个词语在文章中起到了承接上下文的作用,使得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虚词的运用非常恰当,使得文章的分析过程更为有序,能够准确揭示当时政治现象的本质。

另外,整篇文章中遍布着“若”、“亦”等虚词。

这些虚词起到了类比、论证和对比等作用,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使得文字更具感染力。

杨雄通过虚词的妥善运用,使得文章更富有层次感,更易于读者理解。

同时,《过秦论》中还用到了大量的“等”、“乃”等虚词。

这些词语使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更加连贯流畅,起到衔接词汇的作用。

通过运用这些虚词,整个文章具备了批判的力量和引导读者思考的引导意义。

同时,这些虚词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政治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综上所述,《过秦论虚词整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具有生动性、全面性和指导意义的读物。

通过对虚词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能够学习到杨雄批判思想的独特表达方式。

这对于我们开展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我们理解当代政治现象提供了一种思路。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归纳

过秦论知识点梳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生字: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á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一、通假字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3.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5.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6.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二、古今异义1.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2、不爱珍器古义:吝惜..今义:爱惜..3.铸以为金人十二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4.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河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7.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9.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10.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人..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④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⑤将数百之众将;带领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引;招致;名做动使动用法;使……依次序排列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⑥约从离衡离;使……离散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四、一词多义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名词:规模②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动词:统率、指挥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动词:控制、制服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动词:丢失、失去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动做名:逃兵、逃亡的人③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④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动做名:牢固、坚固的防御工事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动词:巩固③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本来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固执、顽固4.利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变得锐利、锋利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使…变快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形做名:有利的形势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锋利5.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动词:丢失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动做名:丢失的东西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动词:遗漏、忽略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动词:给予;赠送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名词:尺码、尺度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名词:规章、制度③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名词:风度、常态④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动词:量、计算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动词:越过7.因①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介词:凭借③因击沛公于坐副词:趁机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余威震于殊俗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③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④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2.宾语前置句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定语后置句铸以为金人十二三被动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表被动..四省略句①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②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③聚之于咸阳省介词④委命于下吏省介词六、成语积累①因利乘便:指凭借有利的形势..②瓮牖绳枢:一破翁做窗户;以草绳系门轴..比喻家里很穷..③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④比权量力:比较权衡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也用来指衡量两方面的轻重..⑤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⑥揭竿而起:坎削树木当武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人民起义..。

过秦论虚词整理 -回复

过秦论虚词整理 -回复

过秦论虚词整理-回复虚词在语言中起到承上启下、衔接句子成分、修饰语义、表达情感、语法功能等作用。

它们虽然在句子中功效重要,但往往被人们忽视,甚至视为“无用之物”。

然而,对于汉语而言,虚词的作用却不能被轻视。

本文将以“过秦论虚词整理”为主题,从分类、功能和例证三个方面回答。

首先我们来进行虚词的分类。

虚词可以分为语法虚词和语义虚词两大类。

语法虚词主要包括:连词、助词、介词、副词、连缀、叹词等。

语义虚词则包括:语气词、感叹词、插入语等。

其中,连词用于连接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助词用于构成语法关系,帮助主谓宾成分、修饰性和表成分互相衔接;介词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状态、原因、目的等概念;副词则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表达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目的等意义;连缀在词与词之间起到连接作用;叹词用于表示强烈的情感或声音。

语义虚词则根据具体含义进行分类。

其次,我们来探讨虚词的功能。

虚词在语篇中起到连接、衔接、修饰、界定、强调、转折、评价等多种功能。

首先,虚词能够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动作或者句子的作用,如连词的连接作用可以使得句子成分更加有机地组织起来,保持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的连续性。

其次,虚词能够衔接句子成分,使得句子成分在意义、语法和音形上更紧密结合,使得句子更加流畅自然。

再次,虚词还能够修饰语义,增加句子的精确性和表达的层次感,使得句子的意思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

此外,虚词还能够界定句子的范围,限定句子的含义,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明确。

同时虚词也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通过使用适当的虚词,可以使得句子中某个成分显得更为突出。

另外,虚词还能够用来表示转折关系,通过使用适当的虚词,可以使得句子中的转折关系更加清晰。

最后,虚词还可以用来进行评价,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观点等。

最后,我们来结合《过秦论》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探索虚词在其中的运用。

《过秦论》是西汉时期刘向撰写的一篇演讲文学,主要批评秦朝的政治制度。

过秦论(虚词归纳总结)

过秦论(虚词归纳总结)

.实用文档.3.3 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过秦论·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
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
..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
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
..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
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
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
..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
之.渊,以为固
...。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
..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
..,自若也
..。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
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之(58)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商君佐之.
修守战之.具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当此之.时
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杜赫之.属为之
..谋
乐毅之.徒通其.意
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
百万之.师
九国之.师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享国之.日浅
奋六世之.余烈
南取百越之.地
百越之.君
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以.弱天下之.民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始皇之.心
自以为
..关中之固
..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陶朱、猗顿之.富
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
将数百之.众
雍州之.地
崤函之.固
陈涉之.位
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向时之.士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也(10)
当是时也.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而.迁徙之.徒也.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自若也
..
中山之.君也.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非及向时之.士也.
何也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以(11)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以.致天下之.士
尝以.十倍之.地
以为
..桂林、象郡
以.愚黔首
铸以为
..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以为固
...
自以为
..关中之固
..
然秦以.区区之.地
然后以.六合为.家而(28)
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会盟而.谋弱秦
皆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
叩关而.攻秦
逡巡而.不敢进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而.迁徙之.徒也.
而.倔起阡陌之.中
转而.攻秦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为(13)
相与为
..一
杜赫之.属为之
..谋
以为
..桂林、象郡
铸以为
..金人十二
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
以为固
...
自以为
..关中之固
..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然后以.六合为.家
崤函为.宫
为.天下笑者.
于(4)
余威震于.殊俗
非尊于.齐、楚、燕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因(3)
因.遗策
因.利乘便
因.河为池
何(2)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也
..?
其(3)
乐毅之.徒通其.意
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与(2)
相与为
..一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者(2)
此四君者.
为.天下笑者.
若(1)
自若也
..
乃(1)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则(1)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且(1)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乎、焉、所(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