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练习新人教版(1)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练习题(含答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恩惠(huì) 赔礼(bèi) 如释重负(shì)B.契约(qiè) 大抵(dǐ) 海阔天空(kuò)C.招揽(lǎn) 排解(jiě) 悲天悯人(wén)D.循环(xún) 监督(dū) 圣贤豪杰(xiá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卸却打拱陡峭诲人不倦B.恩惠修茸循环颠沛流离C.竹蔑咀嚼恳切如释重负D.朦眬恢复取缔悲天悯人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只要有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出不平凡的成就。
A.坚定获得创造B.明确取得打造C.坚定取得创造D.明确获得打造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经过四年的努力,中国首届科幻作家博士生们对即将到来的论文辩论赛胸有成竹。
B. 对于是否参加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无法达成共识。
C.“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扶贫号角一吹响,大勇便首当其冲,争先报名。
D.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苦难奋斗史,也是一部自强不息的伟大创业史。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透过全国“两会”这扇窗口,使我们看到一个信心如磐、汇聚起磅礴力量的中国。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C.高考当天,有三个学校的考生因故未能及时参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D.北京新发地市场的三文鱼等水产品检测出“新冠病毒”,是因为被污染而不是本身感染了“新冠病毒”造成的。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党史,既是对“初心是什么”的世界观的校准,也是对“如何担使命”的方法论的探寻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相关课外阅读)16社戏
重点语段训练16社戏一、教材简析: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孩子们的天真率直、活泼可爱得到了尽情的展现,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生动有趣,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节选自《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并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今日本的东北大学)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写作背景1922年前后,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辛亥革命终遭夭折的悲惨结局,也目睹了仍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种种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现状,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正如他在《南腔北调》中《咱选集》自序》里所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
”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国旧知识分子身上固有的弱点。
那么,能够推动中国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儿呢?鲁迅由看京戏引发的强烈的失望之情,而倾注更多的笔墨和激情在那一群生龙活虎的农村少年身上。
七下语文第16课《社戏》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课题:《社戏》单位:柳埠中学主备人:王加梅复备:杨玉华【课标与教材分析】《2011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1语文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011语文新课标》“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教学目标】根据新《新课标》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现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行辈,惮,撺掇,潺潺,漂渺)等,理解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教学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16社戏
评人物,简笔式速写
• 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浑厚的乡民形象, 用“我喜欢文中的 X X(人物),因为他 (他们)……(评价其性情、品质),比 如…… (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 语,简笔勾画人物形象。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 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 那夜似的好戏了。”来自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友爱、 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我 的嗅觉、听觉、视觉、想像四 方面对平桥村优美风景的描写, 热情地歌颂了美好的自然风光。
品味美词: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 动态方面品味美词。如: • “朦胧”和“明亮”用得好,好在它们写 出了 月光的色彩美。 • “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 麦、连 山、灯光的色彩美。 • “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秘 美。 • “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1、其实最令我难忘的是什么呢? 2、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 容太少,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 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 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为什么?
• “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 写出了 笛声美。 • “轻松”“舒展”表现了“我”心旷神怡之 情。“船 慢”表现了“我”的迫切之情。 “沉寂”表现了 “我”由着急而平静之情。 “自失、弥散”表现 了“我”的陶醉之情。 “回望”表现了“我”的依 依之情。
• “起伏、积极”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蹿”“喝 彩”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
说内容,多角度概括
• 从“时间”角度: 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 从“事情”角度: 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
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 从“原因”角度:
第16课社戏练习
第16课《社戏》综合练习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1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大抵(dǐ)归省(shěng)惧惮(dàn)怠慢(dài)B、凫水(fú)松懈(xiâ)撺掇(cuān)踱来踱去(duò)C、行辈(háng)桕树(jiù)一哄(hǒng)潺潺(chán)D、舟楫(jí)旺相(xiàng)漂渺(miǎo)皎洁(jiāo)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3分)⑴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踊跃:。
⑵大家立刻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
踊跃:。
⑶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撺掇:。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B、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C、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
D、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4分)⑴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
()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哄笑起来。
()⑶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⑷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6、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3分)⑴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⑵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课《社戏》
社 戏
永 丰 县 棠 阁 学 校 制 作 张 小 平
在“夏夜行船”段落中,从哪些感官写 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 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嗅觉
清香
触觉
视觉 听觉 想像
扑面吹来 月色连山
歌吹 戏台、渔火
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 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 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社戏
鲁迅
社 什么是社戏 戏
永 丰 县 棠 阁 学 校 制 作 张 小 平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 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 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 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
社 戏
永 丰 县 棠 阁 学 校 制 作 张 小 平
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 阶级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著作有小说、 杂文、散文、诗歌,都 收在《鲁迅全集》里。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小说,中篇小说《阿Q正 传》也是较有影响的作 品,散文集有《朝花夕 拾》、 《野草》。此外 还有《故事新编》、 《且介亭杂文》等
1、想看铁头老头翻跟头,但那老头 却没翻;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 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 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
正 面 描 写
4 、孩子们“喃喃的骂”, “不住的吁气”,“打起呵 欠”
侧 面 描 写
社 戏
永 丰 县 棠 阁 学 校 制 作 张 小 平
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 乡民形象,用“我喜欢文中的 X X( 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 其性格、品质),比如…… (举人物 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 笔勾勒人物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16课《社戏》ppt课件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 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2.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 系?
(“乐土”)
2.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 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 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
点 磕 退后 上前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 练高超、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 戏时的愉快急切的心情。
夏夜行船(11--12)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 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 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 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但或许也是渔火。
2.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看戏前 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来,并 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 双喜
1叫不到船; 2不准和别人去
3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1、八叔的船回来了, 2、少年与我同去, 3、双喜写包票。
好处
一、使文章波澜起伏,为看社戏 做铺垫; 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 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主题思想:
本文以“我”看社戏为线索,回忆 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 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 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 品质。
线索: 以“我”看社戏为线索。
拓展:
• 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 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 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 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如果大家 对此有兴趣,不妨开一次小组会讨论一 下这个问题。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社戏》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社戏》课后题答案关于语文书七年级下册《社戏》你是否认真学习了呢?课后题你做了吗?下来是店铺网为你带来的《社戏》课后题答案,仅提供参考。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社戏》课后题答案《社戏》第一题答案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第一问: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社戏》第二题答案月夜行船、月下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
月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下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月下归航写了小伙伴们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回来时,“我”和小伙伴们去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社戏》第三题答案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答:“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山为什么说“踊跃”?)答: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
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社戏》学案第1课时
大同市煤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学案(46)第16课《社戏》(第1课时)编制:李新权审核:班级: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学习相关字词,丰富词汇积累。
2、巩固鲁迅和小说的相关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关于作者以及本文小说这一体裁,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现在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吧!1、作家、作品回顾——你还记得吗?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字,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故事新编》等,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关于“小说”——你还知道多少?⑴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和具体的来广阔地反映。
⑵小说的三要素:、和。
⑶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序幕、、、、、尾声。
⑷环境分为:和。
【识字学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河沿.颇.撮.怠.慢竹篙.撸.家眷.潺.潺乌桕.树纠葛.船楫.蕴藻..涉.及呵.欠絮叨..吁.气2、形近字、多音字辨音组词秩侮蓬沧诲剥相铁悔篷怆楫钩掇镐辑钓缀篙漂揖钧辍嵩缉3、解词⑴惮:⑵絮叨:⑶撺掇:⑷依稀:⑸自失:⑹弥散:⑺漂缈: ⑻旺相:(9)诚然:(10)屹立:(11)疏疏朗朗: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将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撺duo 聚lǒng 惧dàn zhào着小船dài慢5、自主阅读2。
人教版七下语文课件---第16课《社戏》课件
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 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 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的好孩子头。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 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 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 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 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 爱惜劳动果实。 深入探究
看戏前( 1- 4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看戏波折 ( 5 - 9 )
看戏中( 5 - 30):
月夜航船 ( 10-13 ) 赵庄看戏 ( 14-21)
归航偷豆 ( 22-30 )
看戏后( 31-40 ): “我”对社戏的怀念。
随母归省
乡间生活 看社戏前的波折 月下出航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怀念好豆好戏
1.分析景物描写
深入探究
11段: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 嗅觉、触觉、视觉、听觉、想象多个角 度,动静结合,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 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 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 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 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 的感情。
深入探究
22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 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对社戏的留 恋之情和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 象。
写作背景
•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 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 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 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 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 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 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 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 社戏 4 写作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4.写作训练【题目】作文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正真的家醅呢?时光流逝,事实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
“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
“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解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前面有两段提示语,第一段是“再也没有”的事例,第二段是针对以上事例的议论抒情。
我们重点应把握第二段,“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
“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这些语句是对我们思路的引导,从中可以理解出,只要是“过去发生的事,而且这些经历是不可复制的即可。
这样思考之后,把符合要求的素材从头脑中的信息库存中提取出来,选取其中的一件或几件构思成文即可。
可以主要写一件事,也可以运用小标题,写几件事。
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不过一定要有充足的论据。
要选材构思时,一定要遵循“熟”的原则。
从众多的素材中,把你印象最深、最易于驾驭、写出来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
【答案】略【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难度】中档题【题型】写作表达【来源】【批注】【视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抵.(dǐ) 蕴藻.(zǎo) 惧惮.(dàn) 怠.慢(dài)B.踱.步(duó) 潺.潺(chán) 家眷.(juàn) 皎.洁(jiāo)C.絮.叨(xù) 归省.(xǐnɡ) 松懈.(xiè) 筋.斗(jīnɡ)D.舟楫.(jí) 旺相.(xiānɡ) 依稀.(xī) 桕.树(jiù)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
B.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
C.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蹿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D.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槁,阿发拔后槁。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 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如果而且B.然而即使而且C.因而如果况且D.因而即使况且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 5.下面对结尾所写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
2019精选教育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同步练习及答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同步练习及答案16.社戏【积累·感知】一.给多音字注音组词省()___相()___壳()___泊()___()___()___()___()___二.给形似字注音组词较()___篙()___絮()___楫()___皎()___蒿()___恕()___揖()___狡()___嵩()___怒()___辑()___三.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分析表达作用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几尺,即又()出了桥。
作用: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了,身体也似乎()到说不出的大。
作用:四.请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面事件的先后,并作详、略归类。
1.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2.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3.夜航赴赵庄看戏。
4.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5.看戏前的波折。
6.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7.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顺序:详写:略写: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试举例说说本文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4.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结尾?【体验·探究】六.课内语段阅读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注音蹿___老渔父___2.释词①依稀:②夜渔:3.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5.甲、乙两段景物描写的内容各是什么?6.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课件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 、
小
人物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说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三 要
环境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素
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分析情节
自主学习三:看社戏(10分钟)
1、14--21段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 出来?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2、既然社戏不是那么好看,那么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还说 是好戏,并且还要以社戏为题呢?
2、试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 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①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②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③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①(4—9)写看戏前的波折。
②(10—13)写去赵庄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 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 欧阳修 迅哥之乐不在戏, 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 山水、人和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 、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 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 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 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 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社戏》课件
2.人物形象
(1)六一公公是平桥村乡民的代表,请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 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答案: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2)双喜是平桥村小伙伴的代表,请根据双喜的言行,概括双喜 是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双喜是一个聪明大胆、果断心细、敢于负责、善解人意、 友爱善良、组织能力强的孩子。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
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 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就具有典型性,并且都 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3.写景特色 精读第11~13段月夜行船部分,体会作者多角度写景的特色, 并完成下表。
【知识链接】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
几点入手:(1)注意人物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 基本性格特点;(2)抓住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
理等正面描写,认真分析归纳;(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蕴
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注
重引用作者在文中对相关人物评价的词语。
【沙场点兵】
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 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起伏”“踊跃”写出 了连山的动态美。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写“两 岸连山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船前进之快,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烘托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心情。
1.正音辨形
﹒
﹒
蕴藻(
)
﹒
﹒
)
行辈(
)
﹒
)
【精品】人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目录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同步练习第3课《丑小鸭》同步练习第4课《诗两首》同步练习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第6课《黄河颂》同步练习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同步练习第9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第10课《木兰诗》同步练习第1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同步练习第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同步练习第15课《孙权劝学》同步练习第16课《社戏》同步练习第17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第18课《竹影》同步练习第19课《观舞记》同步练习第20课《口技》同步练习第21课《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第22课《在沙漠中心》同步练习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同步练习第24课《真正的英雄》同步练习第25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第26课《猫》同步练习第27课《斑羚飞渡》同步练习第28课《华南虎》同步练习第29课《马》同步练习第30课《狼》同步练习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查字典有误的是组二、为下列加线多音多义字选择正确读音和字义的是宿儒 1、sù 2、xiǔ 3、xiùa.住,过夜 b.平素 c.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拗过去 1、ǎo 2、àoa.用力弯曲 b.不顺薄薄的雪1、bï 2、bî 3、báoa.迫近 b.厚薄 c.轻视攒成小球1、zǎn 2、cuána.聚集 b.积蓄A.1、c;1、a;3、b;2、aB.2、c;1、 b;3、b;2、aC.1、c;2、a;3、 c;2、aD.2、c;2、a;1、a;1、b三、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轻捷班蝥无妨机关B.鉴赏人迹罕至消释人声鼎沸C.绣象绅士盔甲戒尺D.质扑博学书塾陌生四、选词填空1、他很高兴,但竞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
(A.机密 B.机谋 C.机关)2、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这里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 社戏 3 阅读鉴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3.阅读鉴赏1、【题目】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解释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的意思。
朦胧:依稀:2.文中写山“踊跃”地向后“跑”,表现了什么?答:3.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方面表现了这种心情?答:4.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5.给所选文段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A.赵庄看戏B.月夜抒怀C.月夜行船D.水乡美景。
【解析】【答案】1.变得淡而不明听得不真切,若隐若现2.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
3.急切而陶醉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像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
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5.C【考点】阅读理解【难度】中档题【题型】阅读理解【来源】【批注】【视频】2、【题目】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庙会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争、占、挤、走)进位于云龙山东麓的庙会。
往日静谧的积翠桥头转瞬间被喧嚣笼罩。
叫卖声、吆喝声、欢笑声以及各种哨声,沸沸扬扬,绵延数里。
我又回到了童年。
看到了泥捏的公鸡和木制的宝刀,听到了梦中萦绕的柳笛音韵,尝到了早已远去的油茶香味……这是一个劳动工具和家庭用品展销会。
一把把镰刀迎接着丰收,一张张芦席散发着清香,展销会上近乎消失的擀面杖和高粱秆编制的锅盖重新露面。
这是一个民间工艺和传统作品展销会。
脸上布满皱纹的农民艺术家,用粗糙的手编织、缝制、雕刻、印染、彩绘那么多古朴的獐玩具,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的才华和乡野的魅力,在现代市场是为古老(争、占、挤)得一席之地。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安塞腰鼓原文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安塞腰鼓原文赏析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16课《社戏》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安塞腰鼓》原文: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你,烧灼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练习新人教版(1)《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关于社戏:演社戏是我国浙东一带农村集镇过去的一种民俗.旧时乡村里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个社有社庙.社庙大多临河而筑,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对面临河筑一个永久性的戏台.台柱用石头做的.戏台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戏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戏时间一般在丰收后的农闲季节,各社出钱请戏班演戏,一连演好几天,非常热闹.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生字、生词,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释.一、字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撺掇絮叨怠慢蕴藻纠葛凫水潺潺漂渺家眷皎洁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乐┍___()哄┍___()┕___()┕___()喝┍___()壳┍___()┕___()┕___()3、区分形似字┍掇___()┍惮___()┝缀___()┝蝉___()┕辍___()┕婵___()┍翘___()┍楫___()┕翅___()┕辑___()二、词1、解释下列词语乐土:快乐自由的地方.撺掇:劝诱,这里是鼓动别人去做的意思.怠慢:待客态度冷淡而考虑不周.怠,轻慢;慢,态度冷淡.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朦胧:月光不明.本文中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2、积累舒展怠慢朦胧絮叨漂渺讨论课文内容:1、课文题目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思考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小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本篇小说内容可分为三段.2、课文写乐土平桥村,乐土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的村子.在偏僻的平桥村;“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每天可以钓鱼、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3、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我”的不乐,作者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文章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4、去赵庄看戏,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景状物的?嗅觉(清香、水气)、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不好看.一是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二是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6、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7、本文用抒情诗的笔调,刻画了一群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这一群农村少年都是可爱的.他们拔篙、点船、架橹的动作熟练,摇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技巧高超,能干得令人羡慕.他们偷豆时的天真烂漫的内心世界,纯真可爱.最叫人喜欢的是双喜.他主意多,找不着船的关键时刻是他一句话令大家“大悟”.他机灵,是他发现了大人们的疑惑,来“写包票”,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三条令人折服的理由,得到了大人们的信任.他知识丰富,铁头先生翻八十四个筋斗啊,晚上懈了不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啊,比谁懂的都多.他很会办事,回来时船还未进平桥,他就先大声喊着:“都回来了!”安慰桥上的人们.特别是偷豆后和六一公公的谈话.六一公公指责他时,他先大胆承认说:“是的”,表现了他的勇敢纯真.又用“我们请客”的正当理由堵住六一公公的嘴,很机智.接着说:“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马上转守为攻.最后又下逐客令说:“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四句话显出了聪明智慧是别的孩子比不了的.阿发,桂生的朴实、厚道、纯洁、无私,也很可爱.这些小朋友在整日背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我”的眼里,实在是一群少年英雄.深入探求:1、本文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如,急切地想看戏而看戏时却失望、厌烦.又如,对六一公公说豆好吃,可六一公公送来同样的豆,吃了又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作者有意构成这些矛盾想说明什么?统观全文,作者有意用这些矛盾暗示我们,“我”不能忘怀的不是那夜的豆和戏,而是一起看戏、吃豆的一群农村少年,是他们美好的品格和真诚的友谊;还有那使人陶醉的夏天江南农村富有诗情画意的夜景和古朴的民俗.2、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此文的结尾.罗汉豆和社戏,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吃和好看,是记忆中“旧来的意味”,“蛊惑”人去“反顾”儿时的有趣的生活.这“旧来的意味”充满了对农村的爱、对农民的爱.《社戏》一文的结尾不但暗示了全文的主题,而且也能勾起读者的同感.谁都有童年,自来也都能哄骗一生的“旧时的意味”.因而也会追忆童年,寻出“真的,一直到现在”,“实在再没有”那么“好”的美感来.你有过和鲁迅相类似的感情经历吗?读完这篇文章,你越想自己有过的感受,就越会觉得《社戏》是真实的,美的.学习本文语言:1、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2、“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3、“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测试1、文中对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对这样的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烘托出“我”看戏时兴奋的心情.B、点出“豆麦”,为下文“偷豆”埋下伏笔.C、表现出“我”对江南农村自然景物的热爱.D、为描写后面精彩的社戏作铺垫.2、下列红色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凫水fú絮语_ùB、不惮dàn潺潺chánC、家眷quàn脊背jǐD、皎洁jiǎo纠葛gé3、下列哪组词语填在空白处最合适()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_____下船,双喜_____前篙,阿发______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舱尾.A、跳拔拔B、走拿拔C、走拔拿D、跳拿拿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寻夜似的好戏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了作者对六一公公的豆的深深怀念之情.B、表现了“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乡村老人、孩子的热爱. 这是“我”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很少见后到的.C、表现了“我”对日后所吃的豆和所看到的戏的深恶痛绝.D、表达了“我”的看法“那夜的豆是最美味的食物,而那夜的戏是演得最好的戏.5、作者以《社戏》为题目,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具体实在,点出了中心事件.B、既可交代中心,又可暗示时代背景.C、文章是以看社戏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中心的.D、许多读者不明白什么是“社戏”,以此为题,具有吸引力.参考答案1、D解析:本文虽以社戏为题,但社戏的内容和表演并不精彩.2、C解析:“眷”应读“juàn”.3、A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动作描写方法的理解.4、B解析: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作者对乡村的感受是快乐的.它们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D解析:D选项的分析不恰当.中考解析1、用词造句不恰当的是A.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B.诧异: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C.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D.肆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今春风沙肆虐,再次引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考点】:词语的正确使用【分析】:本题通过辨析造句正误的形式考查词语的含义及用法.其中用词造句不恰当的是A项.“和睦”的意思是指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比如:家庭和睦,和睦相处.在句中用来形容“笑容”是错误的.根据句意可以改为“慈祥和蔼的笑容”.2、改革开放以来,报纸、杂志、电视及其他媒体上出现了大量新的词语,例如“希望工程”、“炒鱿鱼”、“电子邮件”等,请你再举两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①②【考点】:对新词语的接受能力【分析】: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的一大趋势,所以同学们应关注社会,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有了生活积累,解答此类试题就会轻而易举.参考答案:①克隆②纳米③网吧④下载⑤素质教育……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用在句中形容卢沟桥桥面柱头上的石刻狮子雕刻得十分形象,如同真的一样.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萧索:荒凉、冷落.用在句中描写了远处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反映出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状况.C.我欢悦,是因那时我已粗识文字,知道爱读书,接触了书,只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充盈:充满.用在句中写出了“我”经过读书之后,知识日渐增长的喜悦心情.D.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用在句中形象地描绘出了彩霞色彩斑斓,绚丽耀眼的特点.【考点】: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答案为D项.D项对“金碧辉煌”的作用分析有误,“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金碧辉煌”描绘的对象不是“彩霞”,而是“丝绣和头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