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安全感与强迫症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强迫症与心理健康的挑战

强迫症与心理健康的挑战

强迫症与心理健康的挑战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通常表现为反复的、无法控制的强迫性思维、行为或冲动。

虽然强迫症的症状可能会对个人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但它们也反映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挑战。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强迫症的基本特征。

强迫思维是一种无意义的、令人不安的想法或图像,它们反复出现,无法控制。

强迫行为则是一种试图控制强迫思维或冲动的行为,例如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

这些行为可能会带来一些积极的效果,如减轻焦虑,但它们也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如浪费时间和资源,损害人际关系等。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患有强迫症呢?这可能与遗传、环境和个人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强迫症与遗传有关,大约有40%的患者有家族史。

此外,生活压力、应激事件和其他心理问题也可能成为强迫症的触发因素。

此外,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应对方式也可能影响强迫症的发生和发展。

强迫症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可能会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强迫行为和思维可能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个人无法专注于工作或学习。

此外,强迫症还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因为人们可能会对患者的行为感到困惑或无法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这可能会导致患者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疏远,甚至可能导致社交孤立。

然而,尽管强迫症带来了许多挑战,但它并不是无法克服的。

首先,寻求专业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并控制强迫思维和行为。

此外,药物治疗也可以缓解强迫症的症状。

其次,患者需要认识到强迫症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个人的缺陷。

通过接受和理解自己的问题,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并寻求帮助。

最后,个人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且常被忽视的话题。

在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可能会忽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然而,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维护它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寻求专业帮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期锻炼、健康饮食和充足的睡眠)、管理压力和情绪以及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强迫症症状不断追求安全感

强迫症症状不断追求安全感

强迫症症状不断追求安全感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困扰人的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

患者往往不由自主地反复感到强烈的不安,只能通过执行特定的行为或仪式来获得短暂的安全感。

本文将从强迫症的症状和追求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强迫症的症状表现1. 强迫观念强迫观念是强迫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会出现固定的、不可控制的、反复出现的思维、意象或念头,例如对细菌的恐惧、忧虑自己是否关闭燃气等。

这些观念主观上被患者认为是不合理的,但无法控制。

2. 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则是患者为了纾解强迫观念带来的不适而进行的重复、刻板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整齐摆放东西等,旨在减轻焦虑和不安感。

二、追求安全感的心理需求1. 控制与安全感强迫症患者渴望通过控制来获得安全感。

他们将强迫行为视为掌控恶劣情景的工具,通过不断重复特定的行为来减轻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2. 清洁与安全感很多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观念与清洁有关,他们过度关注细菌和污垢,认为只有保持万无一失的清洁才能安全地避免疾病或灾难。

3. 仪式与安全感一些患者会创建仪式性的行为,通过按照特定的顺序、次序执行行为来获得安全感。

这样的仪式常常彻夜不眠,成为一种强迫行为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应对焦虑和不安。

三、寻求帮助与缓解方法1. 寻求专业治疗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寻求专业治疗是最为有效的缓解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来减轻症状。

2. 药物治疗在一些病例中,医生可能会考虑开具一些特定的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来缓解强迫症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并非单独的治疗方法。

3. 自我关注与调适强迫症患者应当关注自身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什么是安全感?它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相关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流派又有怎样的观点?安全感需求是我们生存的必须,还是内心的缺失亟待填补?我们内心的焦虑、恐惧、防御、强烈的控制欲又从何而来?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

对于安全感的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文重点对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并探讨与精神障碍特别是神经症的关系,提出安全感的定义。

一、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

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

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

换句话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主张儿童人格的形成复演着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

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

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避开特定事物以获得安全感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避开特定事物以获得安全感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避开特定事物以获得安全感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避开特定事物以获得安全感强迫症是一种被广泛认知的心理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不合理、困扰人的强迫观念和行为,这些强迫观念和行为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

其中,强迫性避开特定事物是强迫症的常见症状之一。

本文将介绍强迫性避开的特点及其与获得安全感之间的关系。

强迫症患者有时会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场景产生极度的恐惧和厌恶,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避免接触到这些触发物,以期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这种强迫性避开行为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洁和卫生:强迫症患者可能对细菌、污垢和病毒有极度的恐惧,他们会过分关注自己的卫生习惯。

例如,反复洗手、多次清洗身体和避免与人接触,以避免感染疾病。

2. 空间和物品:某些患者对特定的房间或物品有强迫性恐惧。

他们会担心这些空间或物品会带来不幸或遭遇到不好的事情。

因此,他们可能会避开这些特定的地方或物品,以确保自己的安全感。

3. 数字和顺序:一些患者在数字和顺序上有强迫的需求。

他们认为只有按照特定的顺序或数字进行行动,才能避免不幸的发生。

例如,他们可能要求自己按照特定次数进行某个动作,否则会感到不安。

4. 性与恋爱:一些患者可能对性和恋爱产生强迫性的念头和恐惧。

他们可能过分关注自己或他人的性行为或性器官,甚至避免与异性有任何接触,以避免自己或对方受到伤害。

强迫性避开行为的背后,是患者内心深处对不安全感的强烈需求。

他们通过避开特定事物来获得短暂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但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不理性的信念和过度焦虑的基础上的。

患者往往会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但却无法克制自己的反应。

强迫症患者在避开特定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可能无法专注于工作或学习,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社交和情感上的障碍。

治疗强迫症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最为广泛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强迫症与个人心理和情绪调节的关联

强迫症与个人心理和情绪调节的关联

强迫症与个人心理和情绪调节的关联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困扰,因此了解强迫症与个人心理和情绪调节的关联对于帮助患者应对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迫症的心理机制强迫症的心理机制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的不合理、无法控制的念头,而强迫行为则是为了缓解这些思维而进行的一系列重复、规律性的行为。

二、个人心理对强迫症的影响1. 焦虑情绪:焦虑情绪是强迫症的常见伴随症状。

患者常常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感到紧张和不安,这种焦虑情绪可能进一步加剧强迫症症状的严重程度。

2. 自我认知:个人对自身的认知方式和对强迫症的理解也会对疾病的发展产生影响。

患者可能对自己的强迫行为感到羞耻和自责,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可能导致患者更加困扰和无法摆脱强迫症的束缚。

三、情绪调节对强迫症的影响1. 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负面情绪时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认知策略。

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焦虑情绪,从而减少强迫症症状的发作。

2. 情绪调节与强迫行为:研究表明,强迫行为往往是患者用来调节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

患者通过进行强迫行为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和紧张,然而这种行为往往只是一时的缓解,长期来看并不能解决问题。

四、个人心理和情绪调节的干预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

该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强迫思维和行为是不合理的,并通过改变其认知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症状。

2. 情绪调节训练:情绪调节训练是一种帮助个体学习有效管理负面情绪的技巧和策略。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强迫症患者学会更好地处理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减少强迫症症状的发作。

结论:强迫症与个人心理和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焦虑情绪和自我认知对强迫症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和干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与强迫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与强迫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与强迫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点是患者经常出现强烈的焦虑和强迫行为。

作为心理学专家,与强迫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和理解,为治疗提供基础。

以下将探讨如何与强迫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1. 倾听和尊重与强迫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是倾听和尊重。

强迫症患者常常有强烈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他们需要有人能够倾听他们的感受和困扰。

在与患者交谈时,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同时,要尊重患者的感受和体验,避免对其进行评判或嘲笑。

2. 避免质疑和反驳强迫症患者常常有一些奇特的行为和想法,这些行为和想法可能与常人不同,但对患者来说却是非常真实和重要的。

在与患者交流时,要避免质疑和反驳他们的想法,这只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和困扰。

相反,要尝试理解他们的观点,并通过询问问题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3. 提供支持和安全感强迫症患者常常感到无助和不安全,他们需要得到支持和安全感。

在与患者交流时,要表达对他们的支持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的。

同时,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患者感到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用担心被嘲笑或批评。

4. 帮助患者建立目标和制定计划强迫症患者常常陷入强迫行为的循环中,他们需要帮助来打破这个循环。

在与患者交流时,要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

同时,要鼓励患者逐步减少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帮助他们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

5. 寻求专业帮助与强迫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是重要的,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自己的限制。

如果发现患者的症状严重或无法控制,应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学专家可以提供更深入的评估和治疗,帮助患者应对强迫症。

总结起来,与强迫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需要倾听和尊重,避免质疑和反驳,提供支持和安全感,帮助患者建立目标和制定计划,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建立信任和理解,为治疗提供基础。

强迫症对健康的危害——吴春华

强迫症对健康的危害——吴春华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神经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等有关,尤其与个性特点有关,如过分追求完美、谨小慎微、固执不化等,需要及早治疗。

那么强迫症有哪些危害呢?1、阻碍患者的人格发展。

强迫症患者大多数属于中等严重程度,生活品质较差,加上长时间生病、长期低自尊、缺乏人际社交活动等众多因素影响,患者对于自己的看法、情绪控制与行为模式也逐渐受影响。

2、影响患者的经济状况,强迫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强迫症发作期表现与间歇期表现不够明显,症状经常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时好时坏,所以治疗往往不够及时而延误病情。

或者患者由于之前的治疗效果不佳而缺乏信心,导致治疗允从性差,从而易于慢性化,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

3、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强迫症患者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阻止强迫症带来的焦虑、恐惧的感受,所以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会造成很大的障碍,甚至睡眠和身体的健康状态都在不断下降。

患者以为这个病会比其他病难治,还有自己被症状折磨的已经不行了,跟别人说,却得不到相应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直接影响了患者的自尊心,从而导致其心理健康的加重。

最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下降,使患者不愿意去进行一些社交活动。

4、对患者家庭产生的影响,强迫症除了对患者本身的影响外,还会对患者的家庭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例如:患者会要求家庭成员为了预防某种潜伏的危险而不停检查南昌军民医院认为强迫症患者会因为家庭成员达不到患者的要求而出现愤怒或言语上的辱骂,特别是患者的配偶或父母,可能会由于不理解患者的病情而斥责他们,又因他们出现抑郁而感到内疚。

强迫症似乎在电视剧中常常会听到这个词语,但是真正了解的却并不多,而知道怎样进行治疗的人更少,强迫症的自我治疗但是这个其实也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的疾病,如果不正视的话问题可能会更严重。

强迫症自我心理疗法三步曲:接纳——不怕——行动一、接纳,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开放自我,表达自我,做真实的自己。

强迫症的定义和特征

强迫症的定义和特征

强迫症的定义和特征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也对其家庭和社交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定义、主要特征以及可能的原因,旨在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强迫症的定义强迫症,也称为强迫性障碍,是一种被列入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的心理障碍。

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这些思维和行为对患者来说是不可控制的,且常常与现实情况无关。

强迫症的症状通常会导致患者感到极度的焦虑和不安,只有通过执行特定的行为或仪式才能暂时缓解这种不适。

二、强迫症的主要特征1. 强迫性思维:患者经常出现不受控制的强迫性思维,如恶心的想法、不合理的怀疑、反复的念头等。

这些思维常常与患者的核心价值观和意愿相违背,但患者却无法停止或控制这些思维的出现。

2. 强迫性行为: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患者常常会执行特定的行为或仪式。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数数等。

患者往往明白这些行为是不合理的,但却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

3. 强迫性恐惧:强迫症患者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恐惧感。

他们担心自己或他人会遭受到伤害,或者害怕自己会做出不可控制的行为。

这种恐惧感常常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4. 重复性和持久性:强迫症的症状往往是重复性和持久性的。

患者可能会反复执行同样的行为,或者陷入相同的思维循环中。

这种持久性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强迫症的可能原因1. 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强迫症可能与遗传、神经化学物质和脑结构有关。

某些基因可能会增加患者患上强迫症的风险,而脑部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也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强迫症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压力等因素可能增加患者患病的风险。

3.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也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

以教育心理学引导强迫症患者走出情感困境

以教育心理学引导强迫症患者走出情感困境
当人 们 在 感 知 事 物 时 , 不论 是对 来 自
它感情 , 他 会 抱 着 残破 的 婚 姻 不 肯 迈 出 改 出 来 。 所以 强 迫症 患 者 的安 全感 来 源 于环 境 变 的脚 步 , 固步 自封 在 越 发 狭 小 的 空 间 。 同 及 他 人 , 在 内 心 深 处 他 无 法给 自己安 全 感 。




教 育 心 理 研 究
Oh l na Ea uc at j on f nn av a t f o n Her a l d
以教 育 心 理 学 引 导 强迫 症 患者 走 出情 感 困境
王 营 ( 云南 师范大 学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摘 要: 强迫性神 经症是 一种较 为常见的神经性 官能综合 症, 本文 以教 育心理 学的 角度 出发 , 对二十 例强迫 症患者的咨 询报告进行 心理 学 分 析 ,总结 推 断 出一 系 列 强迫 症 患 者 所 面临 的 情 感 困境 , 以教 育 ・ 理 学 为基 础 对 其 提 出 可行 性 建 议 。 关键 词 : 强迫 性 神 经 症 人 格 特 征 情 感 困境 中图 分类号 : G4 4 7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9 7 9 5 ( 2 0 1 3 ) 0 5 ( b ) -O 2 4 9 -0 1

自我 强 迫 和 反 强 迫 并 存 , 两 者 的 尖 锐 冲 突 他 试 着 阻 止 、 拦下 或 者 限 制 改 变 , 如 果 可 以 强 迫 症 患者 极 度 需 要 安 全 感 ,这种 安 全 感 他 将 出面 干 涉 并 进 而 反抗 。 使患 者 痛 苦 不 堪 。 患 者 体 验 到 的 观 念 和 冲 的 话 , 来 源于 环境 及 他 人 , 而 不是 患 者 自身 动 来 源 于 自我 , 但 违 反 了 自 己的 意 愿 , 虽极 刻 板 的 思 想 与 生 活 使 强 迫 症 患 者 的 眼 强 迫 症 患 者 由 于 有 太 多 的 教 条 需 要 恪 力抵 抗 却 无 法 控 制 。由于 强 迫 症 患 者 会 表 界 与 生 存 空 间 越 来 越 狭 小 , 越 来 越 要 维 持 守 导 致他 的 行 为 呆 板 , 重复, 做 事 会 小 心 翼 现 出一 系 列 特 殊 的 人 格 及 行 为特 征 , 这 些 不 变 的 格 局 , 则 其 越 是 恐 惧 与 厌 恶 改变 。 强 翼 。 一旦 现 实生 活触 动 了他内 心 僵化 的规 则 特 征可 能 在 一 定 程 度 上导 致 了其 情 感 上 的 迫 症 患 者 刻 板 的 人 格 特 征 导 致 其 一 定 程 度 他 就 会 产生 恐 惧 , 这 种 恐 惧 强迫 他 , 即使 它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怀疑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怀疑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怀疑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怀疑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出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其中,强迫性怀疑是强迫症的一个重要症状,患者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持怀疑态度,不断地检查、核实,以追求内心的安全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强迫性怀疑的常见症状及其表现。

一、症状特征强迫性怀疑主要表现为患者持续怀疑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思维、感觉和判断是否正确或真实。

患者对平凡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产生过度的疑虑,无法轻易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常常出现反复核实的行为。

二、思维方面的表现1. 反复怀疑自己的记忆力:患者会怀疑自己是否记得正确的事情,即使是一些简单的事实或细节,也会不自觉地反复核对。

2. 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患者会不断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无法确定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是否真实可靠。

3. 对他人行为的过度怀疑:患者对他人的言行举止产生过度的怀疑,难以相信他人的动机和真实意图,经常需要通过不断地询问和核实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三、行为方面的表现1. 反复核对和检查行为:患者会不断反复核对自己是否做了某个行为或者做得正确,如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煤气是否关掉等。

2. 反复求证:患者会反复询问他人或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力图证明自己的怀疑是错误的,但往往依然无法消除内心的不安。

3. 再三核对文件或个人资料:患者会在签署合同、填写表格等事务性文件上进行反复核对,以确保没有出错。

四、精神状况的表现1. 内心的困扰和痛苦:患者持续不断地感觉内心被不确定性充满,无法轻松自在。

反复的怀疑和核实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和正常工作。

2. 焦虑和恐惧感:患者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和恐惧,他们担心因为错误的判断或行为而造成严重后果,例如伤害自己或他人。

3. 与人交往困难:患者由于不断的怀疑和求证,常常无法信任他人,这导致他们与人交往困难,容易感到孤独和不满足。

强迫性怀疑是强迫症的一种常见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强迫症治疗中的心理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强迫症治疗中的心理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强迫症治疗中的心理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遭受到困扰,并且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心理创伤。

这些创伤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进一步增加患者的痛苦。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治疗中的心理创伤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象,并对治疗师和患者提供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强迫症治疗中的心理创伤强迫症治疗通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该疗法着重于暴露和反应预防(ERP)技术。

虽然ERP在治疗强迫症方面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其中的暴露环节可能导致患者面临心理创伤。

暴露环节是指让患者直面他们的恐惧对象,并抵制强迫行为的诱惑。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经历非常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有时甚至可能感受到与被强迫行为相关的恶心、不安和强烈的不适感。

这种心理创伤可能会对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感到非常艰难和沮丧。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象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经历过心理创伤的人可能会在治疗过程中发展出这种障碍。

在强迫症治疗中,患者经历的心理创伤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思念治疗过程中的创伤经历,感到紧张、恐惧和情绪波动。

他们可能会避免接受治疗,对治疗师产生不信任感,并对自身能力和治愈的可能性产生怀疑。

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痛苦,甚至对其社交和职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三、有效应对策略治疗师和患者在面对强迫症治疗中的心理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时,可以尝试以下有效的应对策略:1. 提供支持和理解:治疗师需要充分理解患者的困境,并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渡过治疗中的心理创伤。

2. 建立安全感:在治疗中,治疗师应该与患者建立一个安全、信任的关系,让患者感到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可以依靠和倾诉。

3. 实施渐进式暴露:为了减少心理创伤的发生,治疗师可以采用渐进式暴露的方式,逐步引导患者面对恐惧对象,以减少焦虑和不适感。

4. 提供心理教育:治疗师应向患者提供相关的心理教育,使患者了解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创伤是正常的反应,并且这种创伤是暂时的,不会永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强烈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这些强迫思维和行为往往在个体的感知和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本文将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对强迫症进行解读,以揭示其内在的心理机制。

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强调潜意识的力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迫症可以看作是潜意识过度掌控个体的表现,它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表达。

强迫症患者往往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通过强迫行为来满足内心需求,以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控制感。

在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中,人格结构是解释强迫症行为的基础。

强迫症患者通常有一个强烈的超我(superego),即内心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超我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批评,导致个体对自身行为产生焦虑。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个体产生了强迫行为,以减少内心的不安全感。

除了超我的作用,个体的冲突也是强迫症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所有人都有潜在的冲突存在,这些冲突主要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

强迫症患者可能无法处理这些冲突,导致焦虑情绪的过度增加。

为了减轻焦虑,个体会产生强迫行为,以转移注意力和摆脱内心的冲突。

此外,强迫症也与个体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心理动力学认为,儿童期的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强迫症患者往往在童年时期体验到过度的约束和限制,导致内心的不安全感和被束缚感。

为了获得一种掌控感和安全感,个体形成了强迫行为,以满足童年经历所造成的心理需求。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但它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内在需求和心理机制。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动力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探索自身的冲突和童年经历,以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理解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机制,心理咨询师可以在治疗中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支持。

总之,强迫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其心理动力学解读揭示了个体内部需求和心理机制的重要性。

超我、冲突和童年经历的影响是强迫症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强迫症的症状和特征

强迫症的症状和特征

强迫症的症状和特征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患者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和焦虑,只能通过执行某些特定的行为来缓解这些不适。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症状和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强迫症的症状1. 强迫思维:患者常常出现固定的强迫想法,无法摆脱。

这些想法往往与卫生、安全或顺序等方面有关。

例如,害怕被细菌感染的患者可能会反复洗手;害怕房屋失火的患者可能会反复检查煤气是否关闭。

2. 强迫行为:患者会不自觉地反复执行某种行为,以期达到“防止”不安情绪的效果。

这些行为通常与强迫思维密切相关。

例如,整理、洗涤、计数或检查物品。

3. 强迫意象:患者的思维往往伴随着明确的图像或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强迫症状。

这些意象可能是令人不安的,例如,想象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

4. 不必要的仪式感:很多患者认为,只有在特定的顺序或仪式下,他们才能摆脱强迫想法或行为。

例如,一个患有强迫症的人认为,踩在某个特定的地砖上可以避免不幸。

二、强迫症的特征1. 具有持久性:强迫症的症状通常是持久的,长时间存在。

患者无法轻易地摆脱这些思维和行为,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 明显的痛苦和焦虑:患者对于自己的强迫症状感到极度的痛苦和焦虑。

他们希望能够停止这些思维和行为,但不可能做到。

3. 影响日常生活:强迫症的症状会大大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他们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执行强迫行为,错过其他重要的活动。

4. 交际和人际关系受损:患有强迫症的人往往会避免与他人接触,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症状会给别人带来困扰或不适。

5. 可能伴随其他心理疾病:强迫症常常与其他心理疾病共存,如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等。

这些疾病的存在可能使患者的痛苦更加加剧。

总结:强迫症是一种常见而困扰人的精神障碍。

患者常常陷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困扰中,难以自拔。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干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了解强迫症的症状和特征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强迫症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强迫症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强迫症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频繁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还对患者的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强迫症对患者的社会认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患者常常陷入强迫思维的困扰,无法摆脱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

这种思维模式使得患者难以专注于社交互动,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孤立和困惑。

此外,强迫行为的频繁出现也使得患者在社会交往中显得异常,他们可能会出现反复检查、反复洗手等行为,这些行为往往让周围的人感到困扰和不解,从而造成患者与他人之间的隔阂。

其次,强迫症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强迫症患者常常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紧张,这种持续的情绪状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压力。

长期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不仅消耗了患者的精力和注意力,还加重了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此外,由于患者常常被强迫行为所困扰,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身体上的问题。

为了应对强迫症对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治疗强迫症的首选方法,通过与心理学专家的合作,患者可以了解自己的疾病特点,学习应对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技巧。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建立支持系统。

强迫症患者常常感到孤立和困惑,因此建立一个理解和支持他们的社会网络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加入相关的支持群体,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应对策略,互相支持和鼓励。

同时,患者的家人也应该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此外,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习惯也是应对强迫症的重要策略。

患者可以通过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此外,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强迫症对情感关系的影响分析

强迫症对情感关系的影响分析

强迫症对情感关系的影响分析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给患者的生活和情感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对情感关系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一、强迫症对个体情感关系的影响1.1 情绪困扰:强迫症患者常常感到焦虑、恐惧和压力,这些负面情绪会对其与他人的情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患者可能因为强迫思维和行为而无法专注于与他人的互动,导致情感交流的困难。

1.2 自我认知:强迫症患者常常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产生质疑和怀疑,这种自我认知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其与他人的情感关系。

患者可能因为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情感关系的疏远。

1.3 社交障碍:强迫症患者可能因为强迫行为而避免社交场合,或者因为担心他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强迫症而避免与他人交流。

这种社交障碍会导致患者与他人的情感关系受到限制。

二、强迫症对亲密关系的影响2.1 沟通困难:强迫症患者常常因为强迫思维和行为而无法有效地与伴侣进行沟通,导致亲密关系中的交流问题。

患者可能因为担心自己的强迫症会给伴侣带来困扰而选择保持沉默,这会导致伴侣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的缺失。

2.2 亲密关系的疏离:强迫症患者常常因为强迫行为而无法投入到亲密关系中,导致伴侣感到被忽视或者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注。

这种疏离感可能会导致伴侣产生不满和不安全感,进而影响亲密关系的稳定性。

2.3 伴侣的压力: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可能会给伴侣带来额外的负担和压力。

伴侣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照顾,同时还需要理解和支持患者的困境。

这种压力可能会对伴侣的情感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应对策略3.1 寻求专业帮助:强迫症患者应该尽早寻求心理学专家的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减轻和管理强迫症症状。

专业帮助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情感关系的稳定性和亲密度。

3.2 加强沟通技巧:强迫症患者可以通过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来改善与他人的情感关系。

例如,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从心理习惯角度探究强迫症的本质与自治方法

从心理习惯角度探究强迫症的本质与自治方法

从心理习惯角度探究强迫症的本质与自治方法【摘要】强迫症作为一种对其患者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有着极大负面影响的神经症, 因其高治疗难度被一些业界人士称为“精神癌症”。

笔者曾有过三年多的强迫症病史, 苦苦探寻强迫症自我治疗的思路, 而后通过正念禅修等方法以及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成功地走出了强迫症这一心理困境;在这一过程中, 笔者对强迫症的本质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将其理解为一种病态的“心理习惯”;习惯, 可以强化, 也可以淡化, 需要的都是较长时间内有意无意的行为积淀;在本文中, 笔者将自己的思考与现有的关于强迫症的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 从心理习惯角度探究强迫症的本质与自我治疗方法, 希望可以为强迫症的心理学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心理习惯;思维模式;当下生活;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强迫症带给其患者的影响, 如上面的定义所言, 是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占据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无法控制内在的一些想法和冲动, 虽极力抵抗(反强迫), 但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 仍然焦虑和痛苦, 无法回归当下的生活。

传统且主流的疗法有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以及辅助性药物治疗等;但这些疗法在应对患者具体症状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局限性[1], 强迫症对于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而言的确是个难题。

笔者作为一名强迫症的亲历者和痊愈者, 对强迫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将围绕“心理习惯”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来论述强迫症的本质, 并据此尝试着给出治疗强迫症的建设性建议。

一、本课题成立的几个前提假设1.不进行对强迫症形成原因的探讨。

强迫症的成因较为复杂, 与患者个体状况相关, 无论是性格、家庭情况、个人经历, 每个患者都有其特殊性;在本文中, 不进行对成因的探讨有利于论述在强迫症形成之后, 不良的心理习惯对强迫症运作机制的影响。

2.针对对强迫症有正确认知但仅仅止步于理论的患者。

在认为自己有强迫症或者被确诊为强迫症之后, 很多患者倾向于查询很多有关强迫症的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资料, 对单一或各种心理疗法有一定的了解, 对强迫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往往陷入“道理都懂, 可就是做不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 本文尝试着在实践方面给出强迫症自我治疗的实际可行建议。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有关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工作中,你会遇到这样一类人:喜欢通过炫耀和上司间不同寻常的关系,来寻求自己的身份和作用,心理学上称之为缺乏安全感型人群。

具体表现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自尊心过于强烈,且自我能力有限;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在能力上不容易超越别人,因而缺乏自信,不知道该如何立足于自己的团队中,所以会采取别的方式来突出自己的价值。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这么做呢?这类人炫耀的“资本”和动机又是什么呢?第一,可能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通常被认为有“心理强迫症”。

他们“吹嘘”自己其实没有任何恶意,只是到了一定场合,就喜欢渲染自己的“特殊身份”和优势,让自己的头上多一道光环。

但是,时间一长,他们的能力高低就显现出来,因而这类人往往不会在某个单位久留。

这是职场中比较多见的现象。

第二,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

一旦他在自己身上制造的这些焦点和特殊关系得不到别人注意时,就会转移至编造别人的所谓“内幕消息”,以表现自己的高人一等。

他们尤其喜欢传播上层之间人际交往方面的“小道消息”,因为这些“小道消息”往往无法查证,容易被人相信;而且通过这些消息,也可以抬高他自身“与众不同的身价”。

所以,一旦周围人轻信于他,则会以讹传讹,反而对那个谣言的主角造成某种伤害。

无论是什么原因,日常工作中和这样的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

只要不贪小,不崇拜权力,也就无所谓别人和上司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更加无所谓这种关系的真假,也就无从受到伤害了。

如果真的有人在你面前用这些特殊关系来炫耀,那也不必多加纠缠,只需要一句:“既然你那么能干,怎么还和我在一个办公室?”你胸怀正气的这一句话,就可以将他问得哑口无言。

职场女性缺乏安全感的5大表现1、睡觉喜欢抱东西女人们睡觉时喜欢抱东西,这往往是女人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安全感的缺乏容易使人蜷缩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与外界接触,而睡觉喜欢抱着东西,然后蜷缩起来,这样往往体现出对他人不够信任,体现出内心的某种恐惧和害怕。

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

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1968)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证了人类在不同境遇下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对指导人类自身行为的重要意义和对不同环境下人格成长发展的心理意义。

他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列成阶梯式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它们与生俱来,并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水平,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

其中对于安全需要(safety need),Maslow说道:“几乎一切都不如安全需要重要,甚至有时包括生理需要[1]。

”由此可见安全需要的重要性。

沈学武等(1998)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和马斯洛的五种基本需要学说,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为四大类:生存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自我实现及成功需要,而将与个人的自身体验有直接相关的安全需要单独提出来,作为追求这四种基本需要和确保其顺利实现的总变量[2]。

根据M aslow的描述,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对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对于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1]。

”由此可见安全需要的复杂性。

基于此,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人的安全需要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建构,将安全需要划分成三个层次,即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下面分别对各层次进行分析论述。

1.确定感有关确定感(certainty)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和医学领域,心理学领域关于不确定感的研究还不多见,大多是在心理咨询方面,并且是在安全感或安全需要的名义下进行的。

而在其它领域,对确定感进行研究时大都是冠以不确定感的名称。

不确定感(uncertainty)最早由Budner于1962年提出,认为不确定感是个人对一件事情无法给予恰当地分类或组织时所产生的一种认知[3]。

1988年M ishel提出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4],主要用来解释当疾病引起相关刺激时,个人会对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于世刚摘要:文章对人的安全需要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建构,认为人的安全需要可以分为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三个层面。

强迫症导致的强迫重复计数行为

强迫症导致的强迫重复计数行为

强迫症导致的强迫重复计数行为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点之一是强迫症患者常常出现强迫重复计数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是出于对自己或者环境的不安全感和控制欲的表现。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强迫症导致的强迫重复计数行为的原因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一、强迫症的概述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顽固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其主要症状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其中,强迫重复计数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强迫行为表现。

二、强迫重复计数行为的原因1. 不安全感:强迫症患者常常感到自己或者环境不安全,通过重复计数行为来获取安全感和控制感。

2. 过度焦虑:患者可能因为某些事物或情境而感到过度焦虑,通过重复计数行为来缓解焦虑感。

3. 工具化思维:患者可能将特定的数字或计数行为视为一种特殊的工具,认为只有通过重复计数行为才能达到特定的目标。

三、强迫重复计数行为的影响1. 时间浪费:患者经常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重复计数上,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2. 社交障碍:由于过于依赖计数行为,患者可能遭受社交排斥,难以与他人正常交流。

3. 心理负担:患者在无法完成重复计数行为时可能会感到极度不安和负罪感,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四、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特定的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于缓解强迫重复计数行为导致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暴露疗法是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3. 支持和关爱:患者需要家人和社会的支持与关爱,理解他们的困境,并以积极的态度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治疗。

总结:强迫症导致的强迫重复计数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不安全感、过度焦虑和工具化思维等因素。

这种行为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通过合适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患者可以获得帮助,减轻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5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2. Abramowitz, J.S. (2009).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Psychiatr Clin North Am 32(3): 617-641.3. Fisher, P.L., & Wells, A. (2005). How effective ar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s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alysis. Behav Res Ther 43(12): 1543-1558.。

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

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

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每个人的心理,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平静而有安全感的,而其内心深处,则隐藏着各种的危险感或叫不安全感(insecurity)。

客观世界对人来说,的确是具有各种危险的。

经过千万年的进化,人类心理已经具有了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并对未来将要出现的危险,具有了提前预感的想象能力。

这就使得人们不仅在面对危险的当时会感到紧张恐惧,而在危险出现之前,在心里就可以提前预想到发生各种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并努力防患于未然。

比如,人们在没有患病之前就想到自己有可能得癌症,因此每天花时间锻炼身体,从饮食上不吃致癌物质,多吃抗癌食品;在人们还没有被盗之前,就预想到了被盗的可能,而提前装上了防盗门,尽管在装防盗门之前的许多年里也从未真正过发生一次被盗事件,但还是装上了防盗门,让自己承受装上防盗门之后每次开关防盗门的繁琐和不便;尽管飞机失事是经常报道的事,但实际上,飞机失事的发生概率仅是八百万架次分之一,可每架飞机上都安装了紧急设施,以便供人们在紧急时候逃命之用,尽管这些设施在每架飞机上都有,可每次飞机失事时,总是被报道“无一生还”。

那么这些设施究竟有多少实际的使用价值呢飞机不失事的时候,这些设施用不上,飞机失事的时候,这些设施也从来没有用上过。

既然这样,那还装它干什么人们一定会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飞机失事呢“万一”飞机失事的时候能用上呢另据说,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被炸后,世界上许多在高楼上工作的人员都紧急备上了降落伞,以防万一,好往下跳。

就这样,人类为了减少内心的不安全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种不安全感主要是由不确定感或不可控制感引起的,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其重点就是说危险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会让人感到特别的不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生命诞生以来,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

有人缺乏物质财富方面的安全和需要,有人缺乏精神方面的安全和归属,只是每个人缺乏安全感的程度有深浅罢了。

笔者在本文中要讲的内容就是安全感与强迫症之间的关系,可能有读者会问,安全感怎么会与强迫症产生联系,下面笔者就对此做一个详细且全面的分析。

有些强迫症患者每次做完饭以后,都会反复检查煤气罐是否拧紧,虽然患者也知道自己已经检查多次,并确认已拧紧。

但出于强迫行为的患者,仍旧会无法控制自己去反复检查,并因此而感痛苦焦虑。

那么这种反复检查煤气罐是否拧紧的问题,是否如同其表面看来一样,只是患者怕煤气罐没拧紧呢?显然不是,更深层的原因是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假如煤气泄露就会导致中毒身亡。

因此,患者担心的其实是自己的生命能否安全。

而这些,不正是一个人对生命无常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吗?
再看一个例子,有些患者一接触过什么脏东西就会反复洗手。

然而患者也知道手早已洗干净了,只是无法洗干净内心的担忧和焦虑。

那么由此可见,该患者担心的不是手没洗干净,而是担心自己会因为接触脏东西而染上疾病的风险,这无疑又是一个对生命的不安全感而产生的强迫行为。

除此之外,有患者睡前反复检查门窗,则是对财产损失而产生的不安全感。

有患者反复检查文章有无错别字输入,则是对读者会因此不认可自己的学识而产生的不安全感。

诸如此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不胜枚举。

由此得出结论,强迫症与安全感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笔者认为,安全感强度较高的人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付挫折的能力也较强,不容易罹患强迫症或其它神经症。

而安全感强度低的人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付挫折的能力也较弱,容易罹患强迫症和其它神经症。

作者:蔡银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