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
民族精神的弘扬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的 弘扬。他通过描绘俄罗斯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特魅力 和精神风貌。
文化传承的使命
托尔斯泰认为文化传承是作家的重要使命之一,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了俄罗斯 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历史意 义。
开放式结局
托尔斯泰的作品往往采用开放式结局,即故事并没有明确的结局或解决方案,而是留给 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这种结局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张力和思想深度。
04
思想内涵及价值观念
对人性、道德、社会问题的探讨
人性的复杂性
托尔斯泰认为人性是复杂且多面 的,既有善良、仁爱的一面,也 有自私、贪婪的一面。他通过作 品中的人物塑造,深入探讨了人
05
艺术成就及影响
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丰富了世界文学宝 库
推动了现实主义文 学的发展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以其深刻 的思想性、真实性和艺术性, 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 富。
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风格以现 实主义为主,他的作品通过对 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对人物 心理的细腻刻画,推动了现实 主义文学在19世纪的发展。
《复活》等其他作品
《复活》是一部描写社会底层人物苦 难生活的小说,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 夫的视角,展现了俄国社会的黑暗面 和人性的救赎。
这些作品都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 人性的深入剖析而著称,展现了托尔 斯泰作为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卓越才 华。
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还包括《童年》 、《少年》、《青年》等自传体小说 ,以及《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 克》等中短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历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国籍: 俄国出生地: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业: 小说家,思想家 流派: 写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作品总结《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应为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写于1916年)《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跳水》《活尸》《蜡烛》《三个老头》短篇:《穷人》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
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
《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
《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
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
列夫·托尔斯泰
•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 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 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 满鲜花——nulla crux,nilla corona ——没有十字 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 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 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 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 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 托 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 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 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 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 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 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 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 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里,成百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上气,哪
简介
• 故事始于奥布朗斯基公爵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 与妻子道丽闹翻,求助于其妺安娜。安娜从圣彼得 堡到莫斯科替二人调解,在车站认识了年轻军官佛 伦斯基(Alexei Kirillovich Vronsky)。并在莫斯 科一次舞会中和佛伦斯基发生致命的恋情,自此不 能自拔,佛伦斯基为求得美人,追随安娜至圣彼得 堡,两人陷入热恋,频频幽会,安娜怀孕后向丈夫 承认了私情。卡列宁一度想与妻子分居,但为存面 子,拒绝离婚并要求妻子终止恋情。后来安娜分娩 时难产,在死亡面前,得到卡列宁的原谅。病后安 娜无法压抑自己对佛伦斯基的爱,终于离家出走。
列夫托尔斯泰归纳总结
列夫托尔斯泰归纳总结列夫·托尔斯泰归纳总结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以丰富的创作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闻名于世。
在其辉煌的文学生涯中,托尔斯泰不仅创作了一系列经典之作,还在其中融入了自己深思熟虑的观点和哲学思考。
本文将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归纳总结进行阐述和探讨。
托尔斯泰一生的作品涵盖了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和哲学著作等多个领域。
他的着作不仅描绘了俄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和人性的种种迷惑,更关注了人道主义、自由意志和精神自由等普遍与永恒的问题。
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对社会道德、个人权利和宗教信仰等进行了深入思考。
托尔斯泰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贯穿于他的作品中,成为了他的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来源。
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作品中,他以收集和揭示俄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人物为主题,探讨了人性的善恶、道德与良知、爱与自由等普遍的人类困境。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农民、贵族、士兵等不同身份和阶级的人物形象。
他通过刻画这些人物,展现了社会、家庭和个人命运的纠结和痛苦。
尤其是在作品《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通过对拿破仑战争和俄罗斯社会的巨细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以及人性在这种背景下的挣扎和抉择。
托尔斯泰的散文作品同样富有哲理和思想性。
他在散文中呼吁人们关注人类的伟大目标,追求真理和正义。
他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反思,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深层次内涵。
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主张自然法则的尊重和人类精神的自由。
他的散文作品犹如一面镜子,让读者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和检视。
除了小说和散文,托尔斯泰的哲学著作也是他重要的成就之一。
他对宗教和哲学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并于其晚年逐渐趋近于基督教主义。
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和生活原则,强调人与上帝的关系和人类之间应互相关爱。
他的哲学观点贯穿于他的作品中,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有着卓越文学才华和深厚思想素养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 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 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对珠宝”指什么?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 “珠宝”指托尔斯泰的眼睛。 •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 会、人生的观察、研究,又经过自己 的思想加工,并用他的笔表现出来, 展示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由“表”及“里”,课文明显地分为 前后两部分,怎样分呢? 一,(1-5自然段)刻画托尔斯泰外貌特征: 平庸丑陋——外表 二,(6-9自然段) 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 的眼睛,表现其深邃的精神世界—— 精神
文章解读
第一部分
5个自然段各写什么?
须发 •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_________ 的特点。 •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____________ 。 面部结构 面部 特征, •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______ 重点描写_______ 表情 。 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 • 第4段,写托尔斯泰___________________ •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 令拜访者失望 _______________。
对托尔斯泰的一些评价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陀思妥耶夫斯基
关于墓志铭
------人生最后的休止符
卢梭: “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马克-吐温: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 的真理。” 贝多芬: “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 有的人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 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 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敏锐犀 利,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甚 至引起统治当局的恐慌.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一、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1、个人简介: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
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
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
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
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
其作品多达45卷。
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
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2、代表作:《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穷人》《哥萨克》《高加索的囚徒》《谢尔基神父》《忏悔录》《伊凡·伊里奇之死》《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哈吉·穆拉特》《克莱采奏鸣曲及其他故事》3、创作思想: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19世纪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
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
《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
俄国文豪列夫 托尔斯泰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是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
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之中。
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的课文全文
列夫托尔斯泰的课文全文《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全文,欢迎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原文全文如下: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列夫托尔斯泰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 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 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 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 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 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 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 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 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 准确的。 4、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 的洞察力。
(1)、你最喜欢作者描写的托 尔斯泰面部的哪个部位,为什么?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 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 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 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想议
描写的句子
眉毛: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 竖。: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 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 胡子。 额头: 像是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 皮 肤: 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 一拳打塌的样子。 目光: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 了玻璃。
幸福与不幸
“幸福”与“不幸”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 托尔斯泰这样的人可以掌握世界的运作和知识财 富。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 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 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 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 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 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 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 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列夫托尔斯泰赏析
目 录
• 引言 • 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背景 •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主题思想 • 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特色 •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具体赏析 • 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与传承
01
引言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地位
1 2
俄罗斯文学巨匠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 “三巨头”。
他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注 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手法,推动了俄罗斯文学 的进步。
对后世作家的启示
01
文学创作的社会责 任感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强调作家在 文学创作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深入生活、反映时 代的创作理念
他倡导作家应深入生活、反映时 代精神,这一创作理念对后世作 家具有指导意义。
完美的艺术形式
作品结构严谨,情节跌 宕起伏,语言优美生动, 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 值的杰作。
《复活》赏析
01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作品以真实的案件为基础,通过艺术加工和提炼,揭示了俄国社会的黑
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02
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品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救赎之路,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复归和道德
重建的强烈渴望。
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增强作品的艺 术表现力。
05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 具体赏析
《战争与和平》赏析
史诗般的宏大叙事
作品以19世纪初的俄国历史为背景,通过众多人物和复杂的事件, 展现了俄国社会的全貌。
深刻的人物塑造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立体,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原文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7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杭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艺术特色: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晚年的时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人物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人物评价:在高尔基身上体现着俄罗斯;如同没有伏尔加河我不能想象俄罗斯一样,我也不能想象俄罗斯没有高尔基;俄国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评10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评11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是一位著名的俄国作家、思想家和改革者。
他出生于1828年,逝世于1910年,被广泛认为是俄国文学的巨匠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托尔斯泰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几个:
在一次旅途中,托尔斯泰路过一个小火车站。
这时,一名女士从列车车窗里冲他直喊,请求他帮忙取回她的手提包。
托尔斯泰虽然衣着简朴,但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并为这位女士取回了手提包。
托尔斯泰在河边钓鱼时,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
托尔斯泰见小孩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
但小孩摇摇头,表示想要托尔斯泰手中的钓竿。
托尔斯泰惊异地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托尔斯泰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拥有技能和工具比拥有物质财富更为重要。
托尔斯泰的作品丰富多样,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性,并传达了道德、宗教和社会改革的理念。
托尔斯泰的故事和作品将继续影响人们,并成为世界文学的
经典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作品列夫·托尔斯泰(LevTolstoy)是19世纪俄罗斯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也是全球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道德的探究和社会批判,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进行介绍和评析。
1.《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1812年的俄国战争为背景,描绘了一系列人物的生活和命运。
小说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人们对俄国历史和人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小说对战争的描写也非常真实,它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对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2.《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经典之作,也是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一段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美丽、聪明、富有的女子,但她却因为爱上别人而背叛了丈夫和家庭。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也非常真实。
小说对爱情、婚姻、家庭和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3.《复活》《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重要小说,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个富有的土地主与一个被他所伤害的女人之间的故事。
主人公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他却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导致了女主角卡捷琳娜的悲惨命运。
小说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探究,对社会的批判也非常深刻。
4.《戈尔戈玛公爵》《戈尔戈玛公爵》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个贵族的悲剧故事,主人公戈尔戈玛公爵是一个虚荣、骄傲的人,他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小说对贵族社会的批判非常深刻,对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探究也非常透彻。
【列夫.托尔斯泰的小故事】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小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的小故事】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小故事我们眼中的列夫.托尔斯泰是大文豪,想不到其实他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下面是为您带来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小故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列夫.托尔斯泰的小故事1托尔斯泰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
一次,他长途旅行时,路过一个小火车站。
他想到车站上走走,便来到月台上。
这时,一列客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了。
托尔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走着,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冲他直喊:“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过来了。
”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把他当作车站的搬运工了。
托尔斯泰急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
女士感激地说:“谢谢啦!”随手递给托尔斯泰一枚硬币,“这是赏给你的。
”托尔斯泰接过硬币,瞧了瞧,装进了口袋。
正巧,女士身边有个旅客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搬运工”,就大声对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赏钱给谁了吗?他就是列夫。
托尔斯泰呀!”“啊!老天爷呀!”女士惊呼起来,“我这是在干什么事呀!”她对托尔斯泰急切地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帝的面儿上,请别计较!请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会给您小费,多不好意思!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
”“太太,您干吗这么激动?” 托尔斯泰平静地说,“您又没做什么坏事!这个硬币是我挣来的,我得收下。
”汽笛再次长鸣,列车缓缓开动,带走了那位惶惑不安的女士。
托尔斯泰微笑着,目送列车远去,又继续他的旅行了。
列夫.托尔斯泰的小故事2有一次,一位法国青年拜访托尔斯泰。
他俩一同散步闲聊,恰巧旁边有副单杠。
青年跑过去,一跃而起,抓住单杠,做了几个动作,骄傲地说:「伯爵,这门艺术,您大概是外行吧」托尔斯泰笑一笑。
「文人不会武,这也不必苛求......」法国青年似乎怕托尔斯泰尴尬,连忙为他解脱。
托尔斯泰看了看同伴,走到单杠下面,轻轻一跃,双手握杠,两腿挺直朝前一仲,往后一摆,连续绕了几个「大翻车」,随后又轻松自如地做了几个难度很大的动作,像燕子那麼轻巧,像猿猴那麼自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教材解析
一、解析课标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本单元教学,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这些要求是展开本课教学的依据。
二、解析单元教学要求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有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单元导学对这些文章的教学建议是“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思想内涵,了解社会人生,明确文体特征,品味语言含义。
”
三、解析文章特点及地位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
本文的重点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
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
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
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
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
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四、分析学生特点
学生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可以说是空白,所以课前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材料,增加对这位大文豪的认识。
五、解析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文本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
3.了解有关茨威格的文学常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体会课文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内心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六、解析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重点: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难点: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七、解析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
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法、质疑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
⑴朗读法: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叶圣陶老先生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⑵质疑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注解,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⑶比较法:
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也培养了写作能力。
⑷多媒体演示法:
学生的学习情趣,情感就是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但起到教学动力的作用,而且还消除了疲劳,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充分利用情感教学,能促进智能的开发,使学生变得聪明。
2、说学法:
初中生学习语文,如何在学习中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方法的渗透与引导,使学生学习上有一个方向,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比较法、讨论法。
⑴圈点勾画法:
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四字短语与成语名言等,需要学生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精彩的句子,从而深放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⑵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进步。
学生学会了在比较中学习,那么他一定会增长见识,对他的写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⑶讨论法:
教师尽情的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一个词语或文中的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中心,深入作者的思想境地,可以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