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狱中杂记.方苞》示范课教案_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狱,一个特殊的窗口
——《狱中杂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作为桐城派鼻祖,方苞以文名盛于当世,后人亦多从文学的角度探讨其“义法”。

繁富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文章记狱中事实,在触目惊心的叙述中,间作冷峻深沉的议论。

教师对于文中出现的众多人物不妨做一点取舍,就一个点做着重的赏读,从而引领学生体会“义”在文本的呈现;再通过带领学生梳理狱吏的劣迹,达到疏通文脉的目的,这也是体现方苞“言之有序”章法特点。

整的印象;缓读,则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而体悟就是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的表层把握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这也就构成了我在教学本文中所采取的主要教法以及教学环节。

由此,对本文我设定如下的教学目标:把握方苞散文
“杂而不乱”的“义法”特征,体悟作者“辞章”背后的情感意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征。

由于是选修教材中的推荐作品,同时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教材注释也相对详细,所以把文言的积累、文意的疏通以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来完成,所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上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把握方苞散文“杂而不乱”的“义法”特征。

2. 体悟作者“辞章”背后的情感意蕴。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研讨、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一位大家的见地
【ppt】监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也是社会学工作者观察、了
解社会的一个
非常重
要的窗口。

——费孝通费孝通先生以他社会学家的身份,阐释了监狱对于观察、了解社会的作用。

那么今天,让我们跟随方苞,去看看清代的监狱是个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引用费孝通的一段话,启发学生通过作者笔下的清朝监
狱这样一个

口,认识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

二、缓读——细处品味:一个囚犯的恶行
【ppt】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将出,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

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思考:一个重刑犯,死囚,在监狱里竟然饮酒作乐,洋洋自得,令人匪夷所思。

请同学们揣摩作者是以怎样的笔法来刻画“郭四”这个囚犯的恶行的?
提示:凡.四杀人——竟然不能定罪,遇赦,将出
日.置酒酣歌达曙——竟然在狱中如此快活
详.述往事——竟然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设计意图:作者通过紧扣上文中的关键词句,把一个恶贯满盈却以之为荣的恶徒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我们面前。

作者刻画人物的笔法实为精妙。

思考:像“郭四”这样的恶徒仅仅只是个例吗?
提示:文中最后一段还刻画了把代人服刑当作盈利手段的“李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特殊个例来引出下面将要展现的监狱里面的种种怪相。

三、快读——提要钩玄:一群狱吏的怪相
请同学们把视线往上移,快速通读课文,看看文章中作者还给我们揭示了哪些触目惊心的怪相?
以填表的方式来对文章进行梳理,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并以ppt
提示:文章虽然为我们呈现了监狱中的种种怪相,但是作者所看到的都是一些触目惊心甚至是突破他认知底线的狱中乱相:囚犯成了狱吏狱卒们谋利的对象,囚犯们的生命被践踏成为狱中常态。

这就体
现出方苞在记叙狱中现状时是“杂而有序”的,这就是“桐城派”散文的“义法”的充分体现。

而且从写法上来说,这是“面”,与刚才所讲的“点”相映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梳理文本的能力,把握“义法”是“桐城派”散文重要特征这一教学要点。

四、体悟——因声求气:一个文人的情怀
思考:作者的狱中杂记,写得客观而冷静,那么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文中有所表现吗?请同学们再读文本,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出示ppt,品读下面的句子或语段,看看作者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不同。

①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②余伏见圣上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每质狱辞,必于死中求其生。

③孟子曰:“术不可不慎。

”信夫!
④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馀。

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

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

提示:以上句子有直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有旁敲侧击含蓄表达观点的,有冷静说明或生动描绘却将感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语句。

这就是“桐城派”散文“辞章”之妙——语言雅洁凝练,寓褒贬于叙述当中。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品读,体悟作者“辞章”背后的情感意蕴,从而完成教学目标2的任务。

五、探究——沉思力索:一篇文章的价值
思考:此文写于康乾盛世期间,我们今天阅读它,通过监狱这个特殊的窗口,窥见了300多年前封建王朝的政治积弊和黑暗现实,那么,作者方苞在暴露社会现实的背后,有何真正的意图?
【ppt】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出狱,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

康熙六十一年(1724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雍正十年(1732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

雍正十一年(1733年),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

乾隆元年(1736),再入南书房,充《三礼书》副总裁。

乾隆七年(1742),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

乾隆十四年(1749),病逝,享年82岁。

提示: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遭遇政治的打击和人生的挫折,从社会的高层跌入到社会的底层,终于能看到康乾盛世背后的政治积弊,这是一种思想的升华。

但并不意味着他是对他那个时代的彻底否定,也许恰恰是一种对统治者的提醒,是自己的一种责任使然。

他后来的人生履历也证明了他在王朝建设当中所尽到的臣子的责任。

辩证的眼光应是我们今天阅读此文所要建立的一种能力。

一篇文章的价值可大可小,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也许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最后我以顾城的一句话作为本课的教学的结语。

【ppt】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设计意图:换个角度看方苞、读此文,不让学生停留在揭露与批判的层面,是教师教学观的体现,也是此文教学的隐性目标吧。

六、作业——拓宽视野:推荐相关作品
【ppt】⒈《方苞姚鼐》(凤凰出版社)
⒉《中国历代文学流派作品选:桐城文选》(凤凰出版社)
⒊《桐城文化八讲》(《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编写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